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輯要疏菁華  (第一集)  1993/11  台灣彰化  檔名:04-008-000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大德,諸位同修:今天我們有這樣殊勝的因緣,來到貴地與同修們談談佛法。這一次選的講題是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時間雖然很短,我們節錄經文、註疏中重要的幾段,相信可以幫助我們在行持上、修學上、見解上都有一些真實的受用,這也是我們這一次演講的目的。

  佛法傳到中國來,將近兩千年的歷史。在今天這個世界上,佛法從形式上看我們台灣是非常的興盛;如果從實質上來看,那就不盡然,這是值得我們深深警惕的。實質上,佛法重修行,我們必須要瞭解「修行」這兩個字它真正的含義。談修行,當然我們還要從佛教說起。如果我們對於佛教沒有真正的認識,沒有透徹的明瞭,那就無怪乎人家說我們是盲修瞎練。盲修瞎練的結果,不但佛法上的殊勝功德利益我們得不到,就是世間的福報也有很大的問題。

  佛法究竟是什麼?現在大家都認為佛法是宗教。佛法是不是宗教?我們不能不說它是宗教,因為近代的佛法,我們所見到的、所聽到的、所接觸到的確確實實是宗教。諸位必須要曉得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,在古印度所傳播的可不是宗教。但是今天佛法變質了,變成了宗教,這是很不幸的一樁事情。凡是宗教都是迷信的,宗教要求的是熱情、是情操。佛法是理智的、是理性的、是破除迷信的,諸位想想看,它跟宗教恰恰相反。

  我們佛門有一位大德,他的名字是歐陽竟無居士,在台灣也相當的響亮。他有不少的著作,現在在台灣都有流通。民國十二年,歐陽居士在第四中山大學(第四中山大學就是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,這個地方我曾經去過),他曾經在學校發表一篇講演,題目是「佛法非宗教非哲學,而為今時所必需」。這一篇講稿,由王恩洋居士記錄(王恩洋居士是他的學生),這個講稿也流傳得很廣。我在一九七七年從香港帶回台灣,我們也印了很多,提供大家做參考。他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「佛法不是宗教,也不是哲學,而是現代人所必須要學習的」,他這個題目是這麼一個意思。

  我們要繼續問,佛法既然不是宗教,不是哲學,那到底是什麼?如果我們對佛法稍稍留意一些,不難體會,佛法是教育,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九法界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;我們從經典,甚至於從佛法許多儀規裡面不難見到。譬如,我們佛弟子稱佛為「本師釋迦牟尼佛」,「本師」就是根本的老師,換句話說,他是佛陀教育的創始人,我們尊稱他為「本師」,就是老師,這是我們對佛的稱呼,我們自稱「弟子」,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。宗教裡面沒有師生關係,教育裡面才有師生關係。

  佛滅度之後,這個教育一代一代傳遞下來,後世的人對於指導我們修學的老師,稱為「和尚」。「和尚」是梵語(古印度話)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親教師。用現代的話來說,親教師就像大學裡的指導教授,他是直接指導我們修學的老師,關係非常的密切。親教師也稱為和尚。和尚跟我們關係是最密切的了,我們的智慧、我們的學養都是得自於親教師。所以,佛門裡面最尊重的不是剃度師,也不是得戒和尚。剃度師、得戒和尚是接引我們入佛門的,等於是介紹人。介紹人就是證明人,證明我們接受佛的教誡。得戒和尚給我們做證明,剃度是接引的,這個不尊不貴。最貴的是什麼?「法子」,「法子」最貴。什麼是「法子」?你的親教師,也就是傳法給你的人。你在佛法裡真正有成就得力於這個人,這個人與你的關係最親密,這個人叫和尚或親教師。所以,從古今種種稱呼上看,佛教是教育,它不是宗教。

  中國佛教的特色是叢林制度。叢林就像現在的佛教大學一樣,叢林的組織跟現在學校組織完全相同,只是稱呼上不相同。叢林的方丈就是大和尚,就是大學裡面的校長;首座和尚是教務長,維那和尚是訓導長,監院就是總務長。現在學校裡,校長下面有教務、訓導、總務,叢林也是這樣的分法,只是稱呼不一樣,我們稱首座、維那、監院,這是校長底下三大綱領執事,他們的工作跟現在學校擔任的職責完全相同。我們一定要把它的本質認識清楚,決定不能迷信,迷信就錯了!

  迷信是我們對於佛教究竟是什麼,沒搞清楚、沒搞明白就相信了。這個腦子裡相信佛菩薩都是神明,把他當神去拜。我們去拜他,求他保佑,求他賜福,這叫搞迷信。這個錯誤與過失與佛菩薩不相干,完全要自己負責任,佛菩薩沒叫我們這麼做,這個要知道。

  既然明白佛教是教育,他教我們什麼?世尊一生大慈大悲,因人施教,這是最了不起、最偉大、最令人佩服的,他老人家的教導真正做到了無條件,不求眾生絲毫的報酬。我們現在這個教學還要繳學費,釋迦牟尼佛沒有收學費。我們在經典上看他老人家一生沒有收人家學費,只是每一天吃一餐飯,出去托缽而已,接受人家這一缽飯的供養,認真、負責、盡心盡力教導一切眾生,實在是太偉大了,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,值得我們五體投地的佩服他。

  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理論與修學的方法,後人把它整理集結起來稱之為「經典」。佛教的經典,在公元六十七年(後漢明帝永平十年)正式的傳到了中國。從那個時候起,一直到趙宋前後差不多八百年的時間,經典陸陸續續傳到中國。有一些是印度的高僧大德到中國弘法時帶過來的,有一些是我們中國的高僧到印度去求學,回國時帶回來的。諸位必須要知道,從中國走到印度,那個時候交通不發達,陸地上行路靠馬匹、靠駱駝。當時首都在長安(現在的西安),從西安經過新疆,越過帕米爾高原,走伊朗,再往南才能到印度。這一段路程差不多要一、兩年的時間才能走得到,所以相當的辛苦。

  經典也沒有現代印得這麼精美。早年的經典,印度人寫在貝多羅的樹葉上,所以我們稱作「貝葉經」。貝多羅樹葉非常堅韌,能夠耐久,便於保存,可是分量很厚。也許諸位在「故宮博物院」看到過貝葉經,一片一片裁得很整齊。一片葉子上寫四行字,兩邊打洞,用繩子穿起來。你想想看,那一部經該是多大的分量!我們以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來說,如果是貝葉原文經典,在我想恐怕要兩、三輛大卡車才能裝下這一部經。不像現在這麼方便,現在要用聖經紙印的話,一本精裝本就行了,可見得從印度將這些經典運到中國來是多麼艱難!

  因此,把經本帶到中國來,必然是精心挑選,選最好的!其次的,就不帶了,太重了,帶不動,也沒法子帶。這樣帶到中國的經典是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部分,並不是圓滿的。到達中國之後,要把梵文翻成中文,這又是非常艱難的事情。所以帶來那麼多梵文經典,又在裡面精挑細選,選出最重要的先翻;其次的,不太重要,就不翻了。所以到達中國來的梵文經,也不是完全都翻成中文,也是精挑細選,選了一部分。今天我們看到這個《大藏經》,那麼大的分量,浩如煙海,實在講,只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大海之一滴而已。雖然不完整,古來祖師大德們的選擇,那是非常有眼光,這一部分經典足以代表了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。換句話說,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精華,都在我們中文《大藏經》裡。《大藏經》在台灣印過很多次,流通區域幾乎達到了全世界,這是我們台灣同胞對於佛教最大的貢獻,使這個經典能夠流傳到全世界。

  我們要問,這一大藏教的經到底說了些什麼?我們能不能用一句話就把它答覆出來。如果別人問你:「你們佛教經典很多,那些經典裡講些什麼?」你怎麼回答他?我也曾經問了許多人,這一問都啞口無言。問他學佛也學了不少年了,既然學了不少年,《大藏經》說些什麼?不知道!這個說不過去。《般若經》上說得好,「諸法實相」四個字,就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統統說明白了。

  「諸法實相」要用現代的話來講,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我們用「宇宙人生」就把一切諸法都包括了,一切諸法總不超過宇宙人生,宇宙與人生這個深度、寬廣,完全相等。不要認為宇宙很複雜,人生的複雜程度跟宇宙一樣,一點也沒有減少。佛是將宇宙人生的真相說出來了。

  諸位想一想,佛陀教育是多麼重要,與我們的關係是多麼的密切!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明瞭了,原來「宇宙」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,「人生」就是我們本人。換句話說,佛陀教育就是說明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。世間,甚至於出世間,還有哪一個教育比這個教育對我們更密切、更重要?沒有了。

  所以,歐陽大師說得好,「它是今世所必需」。不但是今世,過去世、未來世,三世一切眾生都是必須要接受的。如果不知道你自己,不知道你的生活環境,那是很痛苦。這在佛法裡面講就是迷惑顛倒,迷就是迷了這個真相。迷失了真相,往往我們的思想就想錯了、看錯了;想錯了、看錯了,我們就說錯了、做錯了,一錯到底!錯了之後,後來的結果當然就苦了。結果是什麼?結果就是六道輪迴。

  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?不是本來有的,六道輪迴本來沒有。不但六道本來沒有,十法界本來也沒有。本來是什麼?本來就只有一真法界,那是本來有的,十法界是迷悟裡面產生的,變現出來的。覺悟了,但是還沒有達到真正圓滿,那就有四聖法界。迷而不覺,就變現出六凡法界,就是六道。所以,六道、十法界它的真相是這麼來的。佛真的是究竟圓滿的大智慧者,他把這個事情看清楚了、看明白了,再教導我們、幫助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就是佛陀的教育。

  佛門裡面,我們稱佛陀、稱菩薩、稱阿羅漢,這些名詞很像現在教育界裡面學位的名稱一樣。最高的學位叫佛陀,好比一般大學裡面的博士學位;菩薩是次一等的學位,好像是碩士學位;阿羅漢是最低的學位,好像是學士學位。所以,菩薩、羅漢、佛陀是佛教育裡面三個學位的稱呼。

  佛說:「一切眾生皆當作佛。」佛法是平等的。並不是釋迦牟尼佛說:「我成佛了,高高在上,你們其他的人沒有一個人有資格成佛。」佛沒有這個說法,佛法是平等的。他能夠拿到博士學位,你們努力一點,人人都可以拿到。生佛平等,佛法是平等法。

  怎樣破迷開悟?怎樣使我們真正徹底像佛陀一樣,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?佛告訴我們,你為什麼會迷?為什麼搞不清楚?為什麼會墮落到今天這個樣子?《華嚴經‧出現品》裡,佛一句話道破,他老人家講: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」這一句話的意思,就是六道每一個眾生原本都跟佛一樣的圓滿大覺,都是一樣的。為什麼現在不一樣?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這是佛把我們的病根道破了!說破了!

  這句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可見得妄想執著不是好東西。妄想,生生世世累積下來,愈積愈嚴重,就變成了所知障。執著,這是無量劫累積到今天,就變成了煩惱障。經上常講「二障」,二障從哪裡來的要知道。它從哪裡來的?從妄想、執著來的。這兩樣東西把我們的真心,把我們的本性,把我們無量無邊智慧德能給障礙住了。雖有,不能現前,透不出來;雖有,不得受用。今天搞得這麼可憐,搞得這麼悽慘,要曉得這個病根在哪裡?病根找出來了,然後才可以對症下藥。

  世尊,我們也尊稱他為「大醫王」,求他來治我們的病。這個治病的方法,總名稱叫「修行」。修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治療,在佛法不叫治療,叫修行。「行」就是行為。心理的行為是思想、見解;身體的行為是我們的動作,一舉一動;口業的行為是言語。行為再多,總不出「身、語、意」這三大類。「身、語、意」就全部都包括了,一個也不會漏掉,這叫三業。這三個東西在造業,迷惑顛倒在造業。造,當然就是錯誤的行為;話說錯了,這是口業的行為;身做錯了,這是身業的行為;想錯了、看錯了,這是意業的行為。把這一些三業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,叫做修行。這哪有迷信?沒有迷信。

  你要想修正你的行為,首先你要發現你的過失。你能夠發現你的過失,就是覺悟了;我們佛家常講開悟了。什麼叫開悟?我知道自己的過失、知道自己的毛病了,這叫開悟,這叫覺悟。悟後起修,就是覺悟之後要認真把錯誤的行為改正過來,以後再不犯同樣的錯誤,那你就成功了!所以,修行就是改過自新,也是真正的懺悔,這是佛教導我們的。絕對不是自己做錯了事情,不知道改過,不曉得自新,在佛菩薩面前燒幾支香、供一點水果,賄賂、賄賂,求佛菩薩原諒我,恕我的罪。這是迷信,這是錯誤,佛沒有教我們這麼作法,佛是教我們改過自新。跟孔老夫子一樣,孔老夫子教我們「不貳過」,過失只有一次,覺悟了以後,不犯同樣的過失。

  諸位想一想,你每天改正一個錯誤,一年之後,你在這個社會上,要用現代這個水準來看,你是賢人。如果你做上三年,你就是今天的聖人了。一天改一個過失,三年就變成聖人了。儒家教育的目標是成聖成賢,它是聖賢的教育。我們佛門裡面跟孔老夫子的理想沒有兩樣,不過我們的聖賢境界比夫子高,夫子沒出三界,他是三界之內的聖賢。我們佛門的水準是三賢十聖,從大乘圓教的「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」,這是三賢位的菩薩,從初地到等覺十一個位次叫聖人,我們的標準在這裡。如果學佛了,只求一點人間富貴,那不用佛法,這個世間方法也能求得到,也可以滿足你。佛法求的是無上菩提,所得到的是圓滿的智慧德能。

  我們從哪裡做起?世尊的教導跟我們世間教學也非常類似。世間教學,從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世尊也是這個教法。中國古大德把世尊四十九年教學也分作五個階層:人乘、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,這就好比是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也是由淺而深,逐漸逐漸向上提升。真正依照世尊教誨去修學、修行(修正自己身心的行為),你現在所得到的,這是佛門常說:「破迷開悟」、「離苦得樂」。你只要照著佛的教誨去做,你一定是破迷開悟,天天覺悟,天天有悟處,天天改過,那個人是快樂無比!

  我們佛門講:「法喜充滿」,儒家講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。」給諸位說,「學」就是開悟,「習」就是改過,「說」就是法喜充滿。學佛,無論在家出家,真的學了,學得真的入門了,學得上軌道了,你一定非常快樂。假如你還有憂慮、還有憂愁、還有煩惱,天天不開心,愁眉苦臉,你所學的佛跟釋迦牟尼的教誨完全顛倒了,背道而馳!不但你沒有在修行上用功夫,你連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東西都誤會了、曲解了。

  像現在一般人是把佛法當作宗教,就是誤會,就是曲解。這個很冤枉!為什麼冤枉?諸位要曉得,這個裡面關係太大太大了。說它是宗教,那就只有佛教徒學佛,其他宗教都跟你劃一道界限,「我們不學你的,你的是外教」。佛的本意要度九法界一切眾生,你看看,一大部分的眾生不能得度了,他不學了。如果告訴他:「這不是宗教,這是教育。」所有一切宗教徒都來學佛,都皈依三寶。為什麼?它不是宗教,它是教育。試問,基督教徒要不要受教育?天主教徒要不要受教育?回教徒要不要受教育?統統都要受教育。這是世間最圓滿、最殊勝、最好的教育,他們統統都要接受,這才能普度眾生。一說它是宗教,一切眾生裡大概只有十分之一能夠得度,十分之九不能得度了。諸佛菩薩看到這個現象,流眼淚,難過!我們一定要把它辨別清楚,要回歸到佛教的本來面目。它的本來面目是教育,決定不是宗教,我們佛弟子有責任證明。

  孔夫子說:「名不正,則言不順。」我們今天在全世界接引許多宗教徒,我告訴他們:「學佛與你的信仰宗教沒有衝突。」在美國,我們道場的鄰居是外國人,大多數是基督教徒,他們對我印象非常好。他們一星期工作五天,星期六跟星期天都放假,星期天都上教堂去作禮拜。我這個佛堂星期六開放,你們星期六到佛堂來,星期天到教堂去,決定沒有衝突。上帝是你們的父,你們是父子關係。到佛堂裡來是師生關係,佛是你的老師,你是佛的學生。你在家有父母,在學校有老師,這哪有衝突!決定沒有衝突。他們聽了非常開心,知道佛教是教育,佛是老師,不是神。上帝是神,佛不是神,佛是老師,他們都來了。如果我們是宗教,他就不會來了,這個一定要認識清楚。

  現代隨著時代的進步,科技的發達,人生存的空間愈來愈小,地球縮小了!在過去,我們從台灣到美國坐船要坐一個多月,風向不對的時候,要兩個月才到。現在我們坐噴射機,從台灣到美國只要十一個小時,所以地球縮小了。這個通訊,電話一撥,馬上打通,全世界真的已經變成一個都市,全世界變成一個彰化市了。換句話說,這個世界上不同的種族、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哲學、不同的學術、不同的生活文化背景,現在是天天要接觸、天天要碰頭,這當中總免不了衝突,這是必然的現象。如果這些衝突、這些磨擦要不消除,社會的安定、世界的和平就達不到。

  要怎樣化解這許許多多的衝突?唯一的方法就是教育。《禮記‧學記》是在漢朝完成的一部偉大的著作,《學記》裡面就說得很好,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。今天一個地球變成一國了,我們要在這個地球上跟任何一個種族的人共同生活,求得共存共榮,要靠教學,要靠教育。什麼樣的教育才能被一切人所歡喜、所樂意接受?唯有佛陀的教育。為什麼大家一聽到佛陀教育就很歡喜,願意接受?因為佛陀教育是教你認識你自己、認識你的生活環境,它所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就是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,這個東西太重要了!還有這麼多的書籍,這麼多的教導,大家聽了之後、明白之後,非常歡喜,希望接觸,希望明瞭,希望修學。所以,佛陀教育確確實實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、超越國家、超越種族、超越宗教、超越一切哲學,走到哪個地方,都是這一個真相。今天在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,我所經歷的跟人家談起來,都很歡喜,很願意來研究、來探討,這個就是非常好的預兆。

  現在最嚴重的問題,就是佛陀教育裡的師資非常缺乏,沒有人去教,沒有人去講。還有這麼多的經典放在那個地方,把人都嚇倒了;一看到這麼多,「這個我一生都學不了,算了!再好我也不學了,太多了」。

  這個社會的發展,所謂分秒必爭,誰有那麼多的時間去研究經典?到下一個世紀,現在一九九三年,兩千年以後就是另外一個世紀,二十一世紀了。在我的觀察當中,下一個世紀講大部經的機會沒有了,人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聽經,沒有那麼大的耐心。譬如,我們一部經講一個月,沒有人來聽。現在在全世界,你要去講經,最多講五天,大家會來聽;講三天很好,這是非常受歡迎的。講兩個星期,沒有人要來聽,他沒有那麼長的時間。所以,下一個世紀,恐怕講三天都很困難,最好三個小時就講完了,愈短愈好,大家要精華,不要這些渣子,要淘汰了。

  於是我想到在下一個世紀,我們如何把佛法在全世界發揚光大?那就要用選讀的方法,用菁華錄的方法。像這一部《大藏經》裡面,與我們現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教訓、一些句子,把它一條一條節錄下來,專講這個。換句話說,每一字、每一句都與我們生活有密切關係,這會非常受歡迎。能把一部《大藏經》濃縮成薄薄的一冊,這樣流通到全世界,佛陀的教誨讓一切眾生都能夠讀到,都歡喜接受。把全部《大藏經》濃縮成一冊,這是我們在經典上要努力做的一個工作,要在全世界普遍的去宣揚,去介紹。

  我今年在達拉斯做了一個嘗試,採取弘一大師節錄這個經典,這是祖師的語錄,他一共節錄了一百零一條,叫《晚晴集》,我在達拉斯用這個作教材講過一遍,非常受歡迎,我想得沒錯。所以,一切經我們都要用這個方法。我們是專修淨宗,所以「淨土五經」我們節錄的比較多一點,其他經典可能一部經裡面只能節錄一句兩句,三、五句。所以,一部《大藏經》將來就會變成一本書了,這一本書是全界最好的一本書,我們向人介紹佛法用這個教材就夠了。他如果有興趣,觸動了他的善根,要深入的研究,有經典在。我們這個是提起他的興趣,告訴他修學正確的一個通道,他可以深入經藏;用這個方法來介紹,用簡捷(簡單直捷)來接引。

  此次,我們也有一個選讀,這個不是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的全文,也不是完整的註解,是在原文跟註解裡面一共節錄了二十七條,我們剛才講了,這是與我們生活修持有密切關係的句子,把這個簡單介紹給同修們。普賢行很重要,普賢行很不容易修,佛在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上都說:「菩薩不修普賢行,不能證得無上菩提」。換句話說,不修普賢行,不能成佛;要想成佛,一定要修普賢行。由此可知,普賢行是行門裡面至高無上的行法,就是修行方法。

  如果我們把修行淺深、次第概略的指陳出來,可以說,中國四大名山,這四大菩薩就是一個象徵,就是教給我們修行的次第。從哪裡修起?從地藏修起。地藏教我們什麼?「地」是心地,「藏」是寶藏。我們的心地寶藏,就是佛所講的如來智慧德相,有諸佛如來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能、圓滿的才藝,一切無量的無量,統統在心地,這叫「地藏」。現在這個寶藏埋在所知障、煩惱障的裡面,雖有,埋在這個下面,不起作用,有也等於沒有,這多可悲?

  地藏法門就是開發自性寶藏。用什麼方法?教育。地藏菩薩提倡教學,教學從哪個地方開始?從孝親尊師。所以,《地藏本願經》是佛門的孝經,地藏菩薩提倡的是孝順父母、尊敬師長,就是「尊師重道」。實在講,也就是世尊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面跟我們講的「三福」,這是基礎。

  《觀經》的因緣很特殊,韋提希夫人遭了家庭、國家的變故,對於人生、對於這個世間灰心到了極點,求佛幫助,有沒有好的地方,想去往生。釋迦牟尼佛答應她的請求,把十方諸佛的剎土用佛的神力變現在她面前,佛沒有給她介紹,讓她自己看。她統統看了之後,她說:「諸佛剎土雖然都很清淨莊嚴,但我希望往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去。」這是她自己選擇的,不是釋迦牟尼佛推薦介紹的。她的選擇很正確,她沒有看錯,沒有選錯。釋迦牟尼佛非常歡喜,她選對了。夫人隨著就請求世尊教給她怎麼樣能去,教給她方法。

  世尊在沒有講方法之前,先教她修「三福」,而且告訴她這個三福是「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」,這一句話非常重要。「三世諸佛」,三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換句話說,一切諸佛成佛,他們所修的法門不相同,所謂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哪一個法門都能成佛。法門雖不相同,可是無論哪一個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基礎。好像我們蓋房子一樣,不管你蓋多高?不管你蓋什麼樣子?千千萬萬種的形式,這個「三福」是地基,地基是一樣的。基礎要不好,你決定蓋不成功。換句話說,我們修行先要從基礎上修起,這個基礎就是地藏、觀音。

  「三福」裡面,第一福是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這四句話,前面兩句是地藏法門,後面兩句是觀音法門。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,你要不知道孝親、不知道尊師、不知道慈悲一切,不是認真去修十善業,你什麼成就都沒有。你學佛,無論你怎樣修法、怎樣精進、怎樣用功,你所得到的是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,佛法裡面的果實,你決定得不到。為什麼?你沒有基礎。這個基礎是三層,像我們蓋這個大樓打地基,底下有三層,最下面一層就是第一福。那個孝敬很不容易!孝敬要做到圓圓滿滿就成佛了。

  所以,佛給我們指出這個法門,確實徹始徹終,地基雖然列在最下面,到最頂端都不能離開它。等覺菩薩孝道有沒有圓滿?沒有圓滿。為什麼不圓滿?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,那怎麼能對得起父母?怎麼對得起老師?你就曉得,一定要圓滿菩提,證得圓教的佛果,這個孝親尊師才到圓滿。不容易做到!到最高的境界,修普賢行才能夠將孝敬、慈悲達到真正的圓滿。

  第一福是人天福報,第二福是小乘福報,可見得小乘佛法是建立在人天佛法的基礎上;人天都修不好了,小乘當然沒分。小乘得到才是果報,小乘初果是須陀洹。我們想想,我們修行為什麼證不到須陀洹果?這是我們底下這一層基礎沒打好,不但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沒能做到,連這兩句話的含義我們都不清楚,含糊籠統,那你怎麼修法?

  怎樣孝養父母?孝是理,養是事,這兩個字裡有理有事。「孝」這一個字是會意。我們中國的文字是世界上任何國家民族都比不上的,中國文字裡面充滿了智慧。這個「孝」字是一個符號,你仔細去觀察,上面是「老」,下面是「子」,這個意思就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,這叫「孝」。如果上一代跟下一代分了家,那就不孝了。現在人講代溝,有代溝就沒有孝了,孝就破壞了,就沒孝了。

  外國人不同,外國人有代溝。所以,外國人非常奇怪,「你們中國人對祖先還要紀念,祖先幾千年、幾百年都已經過去了,你根本就不認識,也沒有見過面,也沒聽說過,你為什麼還要祭祀他、去拜他」?他們不懂這個道理。孝是我們老一代上面還有老一代,過去無始;下一代還有下一代,未來無終。無始無終,跟自己是一體,決定不能分,這叫做「孝」。佛家常講:「豎窮三際」,這是講的本性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是一貫的。所以,這個「孝」字,就是我們佛門裡面所講的「豎窮三際,橫遍十方」。這是什麼東西?是性德,這是《楞嚴經》上講「常住真心」。所以,這是理,是順性德。

  「養」是屬於修德。我們養父母,養他的身,他的衣食住行我們要照顧到。我們的生命得自於父母,父母恩德第一大!出家人接受十方的供養,兄弟、姐妹不能用,至親好友不能用,用了都背因果;父母可以用。所以,佛門裡面把父母跟佛菩薩看得是平等的。出家人接受十方供養,可以供養父母。

  「養父母的身」,這還不夠。還要「養父母之志」,就是父母對你的期望,你要能夠滿足他的期望。譬如,在童年的時候,上學念書功課不好,父母擔心,那就是不孝,讓父母操心。在學校裡面跟同學打架,父母又操心,這也不孝。出門走路的時候,不小心,不謹慎,跌倒了、摔倒了,那也是不孝。在社會上做事情,對你的上司,對你的同事,甚至於對你的部下,你沒有盡到責任,都叫父母擔心。確實父母一生念念都是念子女,牽掛子女,你要讓他擔心,這就是不孝。你學佛了,父母希望你成佛,你只做到等覺菩薩,父母的願望沒有達到,這也是不孝。你才曉得,那個「養」字不容易!

  換句話說,一定要做到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完人,我們才能對得起父母,才能對得起老師。老師對於學生也像父母一樣,期望你的學業、道業、道德、人品樣樣都成就,這是老師的光榮。我們今天把這個疏忽了,所以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古人講: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!不能往生。經上講得很清楚,西方世界是「諸上善人,俱會一處」,不是普通的善,是上善。我們就憑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就能往生嗎?不能!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的。

  三十五年前,我在台中求學。我跟李老師十年,我在蓮社的時候,我們台中蓮社蓮友的名冊,有姓名、有住址的差不多將近二十五萬人。老師告訴我:「台中蓮社的蓮友,真正能往生的也就三、五個。不成比例!」一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往生,原因在哪裡?就是基礎沒有做好。往生這一個法門,在所有法門裡面是最容易的,所以叫「易行道」;這個「易行道」是比起其他法門容易。可是「三福」你要做不到的話,想往生,就變成了障礙。

  第二福是「受持三歸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這是小乘的基礎。第三福是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這是大乘菩薩的基礎。三福總共十一句,常常要記住。這十一句歸納成三條,就是「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」。

  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?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是《無量壽經》上教給我們的。所以,三經要合起來看,我們才知道應該怎麼修法。《觀經》裡面對於淨土法門的修學,說得非常詳細。而《無量壽經》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整個狀況介紹得詳細,修行的方法只有兩品,「三輩往生」這一章是最重要的。但是在《觀經》裡面,這個三輩開成九品,就說得很詳細。九品因果《觀經》講得詳細,這個非常重要。特別是善導大師《觀無量壽佛經》的註解,叫《四帖疏》,在台灣流通很多,這個本子很容易得到。

  善導大師在佛教史裡面記載,他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。黃念祖老居士說:「既然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,他說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親口所說的。」所以,《觀經》善導大師所註的《四帖疏》,我們要特別重視,裡面有許許多多重要的開示,對於我們修學淨土有密切的關係。這一次我在新加坡,因為時間短,只講了二十天,我講的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善導大師註解的選讀。完全的註解,過去曾經講過,有錄音帶保留下來的。這一次在新加坡是講的選讀,對我們修淨土的人,這一生真正想生西方極樂世界,一定要知道、一定要明瞭,要認真的修學,這才能成就。他講的「正行、助行」,就是淨宗常說的「正助雙修」。正行就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助行就是「三福、九品」;他不是講別的,指出這個給我們知道。

  我們今天提倡「淨宗學會」,「淨宗學會」這個名稱是夏蓮居老居士首定的,雖然定了這個名稱,並沒有組織。我到北京第一次跟黃念祖老居士見面的時候,老居士把這個事情告訴我,這是夏老居士一生的願望,但是沒有能達成,希望我能夠在台灣、在海外建立淨宗學會,提倡專修專弘。我答應他。所以,回到台灣,我們就成立「華藏淨宗學會」。第二個是在加拿大成立的「加拿大淨宗學會」。以後是「美國淨宗學會」,現在美國我們正式成立了十一個會。還有「新加坡淨宗學會」,香港也有。馬來西亞目前有六個淨宗學會在籌備當中,他們的政府還沒有批准。

  這是專門依照淨土「五經一論」裡面的理論方法來修學。助修,我提出五個科目。所以,我們的修行目標很精確,一點都不模糊,依據的經典清清楚楚,分量也不多。我們的助修,就是指我們現在對人對事對物要用什麼樣的態度跟大眾相處?我們修學的五個科目,就是善導大師講的助修。這五個科目,第一個是「三福」,這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的;第二個是「六和」,也是《觀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;第三個是「三學」,就是「戒定慧」三學;第四個是「六度」,這是大乘法門裡面共同要遵守的原則;最後一個科目是「十大願王」,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。所以,我們修行的科目,就依這五個科目: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十願,修正我們日常生活思想行為的標準,

  這一次利用這個機會向諸位介紹這五個科目裡面最後的一個,就是普賢菩薩的十願。當然時間不長,我們是用很短的時間介紹給諸位。但是《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》,我已經講了很久了,「基金會」的錄音帶,也有不少。現在才講了一半,那一半恐怕要好幾年才能完成,將來這個錄音帶是很大部頭的一部。雖然多,對於學華嚴的人、深入淨宗的人會有一些幫助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這個「十願」明天才開始跟大家介紹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