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摘要—無上菩提心  (第四集)  1991/9  美國麥迪生  檔名:04-005-0004

  第五是「隨喜功德」,也只有一首偈。

  【十方一切諸眾生。二乘有學及無學。一切如來與菩薩。所有功德皆隨喜。】

  它這個境界也是廣大無比,上從諸佛,下至六道眾生。眾生雖然是愚迷,有的時候也有功德,就是連餓鬼、畜生,乃至於地獄都有。地獄有什麼功德?譬如我們在經上看到的,釋迦牟尼佛在沒有成佛之前也墮過地獄,成佛之後這些事情他統統都記起來了,想到曾經有一次在地獄,墮在火車地獄。火車地獄是什麼?是拉一個鐵車,這個鐵車火燒得紅紅的,罪人去拉這個車。用什麼拉?用自己的筋,把筋抽出來當作繩索來拉這個車,你說多痛苦。他是兩個人拉這個車,他發了個慈悲心,看那個人很可憐,他就跟那個小鬼說(小鬼鞭他、打那個人),這樣好了,我抽兩條筋好了,代他抽一條好了,發了這麼一念慈悲心,代他拉好了。結果那個小鬼聽了很生氣,拿那個狼牙棒,一棒就把他打死了。這是功德。諸位想想,打死了,打死他就離開地獄,超生了。所以要曉得,地獄眾生裡頭,有的時候偶而也會生一念慈悲心,這個是值得隨喜的。所以它這個境界很廣。

  『十方一切諸眾生』,這個「眾生」就是指六道。『二乘有學及無學』,「二乘」是羅漢、辟支佛。「有學」是沒有證果的,像羅漢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都是有學;到第四果了,才叫「無學」。『一切如來與菩薩』,這就統統說盡了,上從諸佛,下至地獄眾生,看到他們所有的功德,我統統隨喜。隨喜是對治嫉妒的。凡夫這個嫉妒、煩惱,貪、瞋、痴、慢、嫉妒,與生俱來,這個不要學的,是多生多劫累積的煩惱,非常之重,對於修行是重大的妨礙。所以佛在此地特別給我們下這服藥來對治嫉妒的煩惱。隨喜要盡心盡力,看到別人的好事,看到別人的成就,我們見到不嫉妒,能生歡喜心。不但生歡喜心,而且盡心盡力幫助他、成就他,成人之美,這個叫隨喜。我們有能力,不肯幫助人,雖然不嫉妒,這個隨喜的功德不圓滿。要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就這個盛事,這個才叫圓滿功德。那自己確實沒有能力,歡喜讚歎也是圓滿功德。所以要曉得,它對治很重的煩惱。

  第六也有一首,就是第十首。

  【十方所有世間燈。最初成就菩提者。我今一切皆勸請。轉於無上妙法輪。】

  這首是「請轉法輪」,也就是請佛菩薩、善知識到我們這一方來弘法利生。佛法大家都曉得是師道,師道是要禮請的,不能把老師呼之即來,揮之即去,這是不可以的,這個就是沒有一點尊重心,得不到法益。所以一定要非常尊重去禮請,請他到這邊來弘法。這種情形在經典裡面我們就看到很多,當年佛陀在世,像給孤獨長者禮請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國弘法那麼樣的隆重,特別給他建立一個道場,那就是祇樹給孤獨園。須達多長者看了許多地方,最後看中太子這個花園,大,範圍很大。因為請佛不是一個人,佛有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人,所以那很不容易,一請就要請一千二百五十人,你要有那麼大的地方去供養他吃、住什麼。吃是到外面托缽,倒簡單。居住的環境,講經的講堂,他基本的人數就這麼多,我們這一方的聽眾可能比他那個人數還要多,所以確確實實要一個很大的場所,才能夠禮請佛陀。

  佛今天不在世了,我們要想聞法就困難多。到現前這個時代,能說法的人更少。縱然能說法,他說的法是否能靠得住,這都有問題。像黃念祖老居士常常嘆氣的,現在能說的人有,能說又能行的人不多了。能說不能行,假如他說的是正法,那還不錯。像古時候天台家所說的「能說不能行」,他說的沒錯,完全是依據經論,絕對不是自己胡造謠言,與經論裡面所講的都相應,就是「國之師也」,我們應當跟他學,我們聽他的教訓,不學他的行持。譬如說,他教我們要持戒,他自己不持戒,我們不管他,他教我持戒,我持戒,他不持戒是他的事情。又說「能說又能行,國之寶也」,那是國寶。得不到國寶,能得國師,也就不錯了。今天說法的人,如果是為了個人的名利,標新立異、好高騖遠,甚至於毀謗三寶,那就是邪說,那不是正說。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到,他所講的已經是離經叛道,這個就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邪師說法。邪師說法是與經論相反的,雖然展開是經沒錯,他所講的不是這個意思。我曾經看過一貫道註解的《心經》、《金剛經》,這個本子我手頭上還有,那裡面所註解的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情,這個就是離經叛道。像這些地方我們特別謹慎,特別留意。

  如果是正說,無論是在家、出家,我們都可以禮請。這是從大前題上來說都可以禮請,禮請,請他來講經說法,目標是宣揚佛法。換句話說,宣傳,這個是可以的。像你們借學校活動中心去辦一個講座,那實在講什麼法師、什麼宗派都可以,為什麼?那是普遍的宣揚,讓一般人能夠了解佛法、認識佛法。如果我們要是專修的道場,要禮請善知識就要注意了,為什麼?如果不是跟我們修學同一個宗派、同一個法門的,那就很麻煩了。我們這是念佛的,請一個法師來給我們講禪,講了之後叫我們對念佛懷疑了,那就把我們的法門破壞了,所以這個不許可,這個要知道。宣傳是宣傳的地方,指導修行是指導修行的地方,這個是不能夠相提並論的。所以我們念佛的道場只有請他也是專修念佛法門的,依據的經典、修行的方法跟我們相同,我們請他到這個地方來說法、來指導我們修行,那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。如果他是學其他宗的,是依其他方法修行的,到我們這個地方來,必然破壞我們道場,使我們的同修們的信心都會動搖,聽了之後,到底學禪好?學密好?還是念佛好?搞不清楚了,信心破壞了。所以「請轉法輪」要注意這一點。如果不是自己,為大眾宣傳都可以。這種性質最好不在自己的道場,像我們借別人的場所,這個方法非常適當。

  真正有修行的人,他懂得規矩,懂得方法。這是真正有修行的人,只會成就別人的道場,不會破壞。古大德都是這個樣子的,現在人我很少見到。這個就是現在人修行,實實在在講沒有入境界,自以為是。我們看看華嚴五十三參,五十三位善知識,每個人所修行的法門不一樣。但是看看他們的態度,個個謙虛,對別的善友都非常恭敬讚歎,自愧不如,都有這個涵養。這是我們要學習的,也是每一位同修都要學習的,為什麼?有的時候我們到別人的道場去,或者去參觀,我們對別人道場要恭敬、要讚歎。我在十幾年以前,一九七七年,我在香港講經,香港大嶼山寶林寺的聖一法師,邀請我到他道場裡面去參觀。他是禪宗的道場,我去看了之後非常讚歎,沒有想到在這個時代還有一個真正修行的道場,這個不容易,不多見。他有四十多人,每一天禪堂裡面都坐香,這個我們在台灣沒有見到過,還有兩個法國人,也是出家人,在他那學禪。他請我去,當然請我到禪堂去講開示。假如我要在那裡講念阿彌陀佛好,那不是糟透了嗎?所以這個要懂規矩。他請我去講開示,我就從《六祖壇經》裡面選擇一段,給他們講演,勉勵他們認真的跟聖一法師來修學。所以到那個道場捧聖一法師,古人講的「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」。我們不恭敬讚歎,那怎麼可以?我們外來的對他的法師這樣恭敬讚歎,他的學生對老師才能生恭敬心,就是連外面的法師對我們的師父都這麼讚歎。這是禮貌,這是規矩,一定要懂得。我對於念佛法門一字不提。

  我在新加坡講經,演培法師請我到他道場去講開示,他們那裡聽眾人多,新加坡講經一般聽眾都多,六、七百人。演培法師修彌勒淨土,我給他們講就特別讚歎彌勒淨土,彌陀淨土一字不提。演培法師在那裡教學二十多年了,這些同學跟他學這麼多年,我們決定不能破壞人家的道心,這個要懂得。這是讚歎這個道場,成就這個道場,幫助大家修學正法。現在懂得這些規矩的人,實在講是愈來愈少了,請一個法師到我這個講堂來講,就破壞我的,讚歎他自己標榜的法門。我有一次參加一個夏令營,那個夏令營是佛學講座,排我的課排四個小時,什麼課程?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當然這是讚歎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我這堂課下了課,下面又一位法師就指責我這個是錯誤的,叫他們不要去念阿彌陀佛,不要求生西方世界,那是愚人,沒有知識的人去的。所以從此以後我再也不參加這種講座了,為什麼?彼此互相打架,互相攻擊、互相批評,這有什麼意思。我的學生下了課就給我說,這個法師,就批評他。他是年輕的法師,就批評。他還很想到我達拉斯來訪問來講演,當然我們就要求希望他講淨土。他說可以,講淨土,他要講唯心淨土。最後我們沒有讓他去。這個實實在在講僧團裡面規矩都不懂,實在叫人聽起來很難過。這是說到「請轉法輪」,請法師,我們要很謹慎,要很小心。

  台中蓮社,李炳南老居士在那邊四十年,來來往往的這些法師,老居士接待都非常恭敬,也有周到的供養,豐盛的供養,但是從來不請人講經。原因在哪裡?保護這些信徒,這些信徒都是老實念佛的人。請個法師,這個法師或者是世界有名的、有權威的,到那邊來說念佛不能成就,那不糟了。像在美國過去陳健民老居士,提倡消業往生,說帶業不能往生。大家聽了都慌了,那時引起一個很大的震憾,台灣多少念佛人迷惑了,使得一般念佛人的信心喪失掉了,這個都是有權威的人,他說的話別人相信。我是一九八三年沈家禎居士請我到紐約來講經,我經過洛杉磯,在洛杉磯住了一個星期,周宣德老居士(也許你們有人知道他),他在機場迎接我,第一句話就提出這個問題。他說:法師,現在有人說(他不說哪一個人),帶業不能往生(這經上沒有依據),要消業才能往生。他說怎麼辦?我這幾十年念不是白念了。這慌了,沒有主宰了。他問我這怎麼辦?我聽了聽就笑一笑,我就告訴他,如果帶業不能往生的話,一定要消業往生,我說老居士,不必往生了。他呆住了,為什麼?我說極樂世界有什麼好(他眼睛睜大大的看著我),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,你去幹什麼?他想不通這個道理,他說為什麼?我說等覺菩薩還帶一品生相無明,那是不是業?他一想,對!我說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都帶業,帶業的不能往生,豈不是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在極樂世界,那你去幹什麼?我們都不要去了。他這才醒悟過來。我說經上雖然沒有講帶業,經上有沒有說四土、三輩、九品。他說這個有,這經上有。我說如果不帶業,四土、三輩、九品從哪裡來的?這樣他才醒過來了。四土、三輩、九品就是帶業多少分的,帶得少的品位就高,帶得多的品位就低。見思煩惱沒有斷,那個業障統統帶過去的,凡聖同居土,這帶得最多的;見思煩惱斷掉了,這帶得就少一點,方便有餘土;再把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破個幾分,實報莊嚴土。你說哪個不帶業?不帶業的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,這他才醒過來了。最後,我也曉得他指的是哪個人,那個人在美國勢力很大,不能得罪,我也讚歎他幾句,我說那個人講的消業也講得好,也是一片慈悲。他說為什麼?希望你多消一點,你少帶一點,品位不就高一點。他點點頭,有道理。不得罪人。我到紐約,沈家楨在機場接我,他老人家開個車載著我,在車上也談到這個問題。不容易,相當不容易,所以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,要明瞭。所以善知識開示相當不容易,愈是有權威,愈是有分量的,說話的時候,實在講要格外的謹慎。我們中國俗話常講「寧動千江水,不動道人心」,把一個修道的人的知見動搖了,這個過失很大。好在台灣有不少人寫文章來駁斥,這事現在才算是平息了。如果是真正深入經藏,對於教義實在是通達明瞭,不會受這些似是而非的言論所動搖。這是講到「勸請」。

  勸請,下面第七願是「請佛住世」。這一條也非常重要,為什麼?凡夫業習煩惱很重,不可能聽一次經、聽一部經就開悟了,必須要長年不斷的薰習才能有成就。要長年不斷的薰習,那怎麼辦?只有請善知識常住在我們這世間,我們長期跟他修學,這才能得利益,才能產生效果。像李老師在台中一住就是四十年,所以成就的人就很多。如果是常常走來走去的,不可能有成就的,自己能得利益,大眾得不到利益,那只能夠有一個宣傳的效果。常言說得好,「一日曝之,十日寒之」,沒有用的。所以請轉法輪之後,還要請佛住世,要請他常住在這個世間。

  善友能夠住在這個地方的條件是什麼?絕對不是我們供養照顧很周到,那個沒有用的,留不住的。為什麼?真正修道人,對於物質生活、名利非常淡薄,他喜歡的什麼?喜歡有真正跟他修學的人,那就能留住了。這個地方有十個八個真正修行的人,就會把真正善知識留住,沒有真正修行的人留不住的。這個很重要。現在善知識難遇,遇到了也未必能請得到,我們所知道這些法師,哪一個法師都有好多個道場,都自顧不暇了,你有什麼本事能把他請來?請不來了。實在講現在還有一個方便方法,這就是錄音帶。這是個好方法,錄音帶、錄影帶的確補助了這個缺陷。但是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,總得要同修一個星期至少有一次在一塊研究討論,不僅是聽,聽了之後各人說各人的心得,提出心得報告,大家交換心得,交換修學的經驗,這個有利益,這才叫真正同參。參是參與,我不提出自己意見,修學心得,那我就沒參與。我光是來聽,聽,我沒有參與,參學是要參與。隔一段時期請法師到這來,來不必請他講經,譬如說我們聽了錄音帶之後,有哪些問題不能解決的,有哪些心得,有哪些感想,我們提出報告,請法師來給我們印證,這個方法很好。隔一個時期,我們等於說開一次修學檢討會,這樣的性質。

  所以今天早晨我跟金居士在這邊看看,我說你們這邊旁邊還有三塊地,最好把它買來,我們蓋一個佛堂。買下來蓋個佛堂,蓋佛堂比蓋普通房子要簡單,因為裡面沒有房間,不會很高的價錢,只要蓋一個大廳,一個洗手間就夠了。因為你住在附近,你自己照顧很方便。他告訴我這邊蓋都是蓋兩層的,底下地下也蓋一層。我說能蓋兩層也好,下面做通舖,兩個大房間,一個男宿舍,一個女宿舍,要打佛七的話可以住人。確確實實滿理想,我看看選擇一塊,這個環境也很安靜。他告訴我,從前也曾經想過,請不到法師來。我說這些都是,達拉斯不少,每個月都可以來,月月都可以來,讓他們輪流來,不要一起來,一個一個的來。這樣我們統統修的是一個法門,人手再不夠,我們從台灣再調人來,再派人來。這個地方我覺得是應該要做,原因是什麼?學生很多。學生雖然在此地住的時間不長,但是佛的種子給他種下去,這個實在講是無量的功德。他不到此地來念書,說不定他的一生沒有機會聞到正法。他有機緣在這裡讀書,再能聞到正法,又能聞到佛法裡面真正殊勝的法門。所以這個是在「廣修供養」跟「請佛住世」、「隨喜功德」,那的的確確是相當圓滿的修學。我希望同修們注意這個事情,能夠把這個事情促成,我們會盡心盡力來協助。此地主要對象就是學生,學生有假期到這邊來念佛,到這邊來參加經典的研究討論。研究討論的方式,我們在台灣、在達拉斯都是不間斷的,像他們這些年輕的都非常有經驗,他們來帶領就會很好。我這個講座只講到今天晚上,底下的讓他們來表演,露一手給你們看看。

  偈頌,從十二首以下都是屬於總迴向。「普賢十願」只有前面七條是願,願只有七條,後面的三願都是迴向。總迴向有一首偈,就是第十二首:

  【所有禮讚供養福。】

  禮敬、稱讚、供養,這三願是修福。

  【請佛住世轉法輪。隨喜懺悔諸善根。】

  請佛住世,請轉法輪,隨喜功德,懺悔業障,這四條是善根。你看《彌陀經》上不是說得很好嗎?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。」前三條是福德,後列的四條是善根,這是多善根、多福德。

  【迴向眾生及佛道。】

  為什麼要迴向?修學的善根、福德,如果不迴向就不能稱性,不迴向就不能夠破我執、法執,不能破二執。迴向真正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心量拓開,有福不是我自己一個人享,不是我一家人享,我有福要叫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共享。你看這個心量多大,這樣大的心量就是自己的真心,就是自己的本性。由此可知,迴向在修學裡頭非常重要。凡夫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執,也就是我們常講,叫私心,自私自利。怎麼樣能把這個私心打破,把這個執著拔除?迴向這個方法。迴向不僅是一個心願,是要在生活當中做到。我的財富,我的智慧,我的德能,不能跟社會大眾共享,那種迴向是有口無心,那個迴向沒有用處,無濟於事。必須自己盡心盡力,真的把它做到,每天早晚課誦念迴向偈,念了就會提醒自己,我真的是這麼做,這個才叫修迴向的法門。迴向範圍雖然非常廣大,佛把它歸納兩大類,一個是迴向眾生,一個是迴向佛道。這個底下就是講的常隨佛學、恆順眾生,常隨佛學,這是迴向佛道;恆順眾生,這是迴向法界眾生。再大的範圍,歸納這兩大類,也就圓滿了。

  【我隨一切如來學。修習普賢圓滿行。供養過去諸如來。及與現在十方佛。未來一切天人師。一切意樂皆圓滿。我願普隨三世學。速得成就大菩提。】

  這八句兩首是「常隨佛學」。既然發心學佛,皈依三寶做佛的弟子,那就應當以老師做為自己的榜樣,老師是誰?老師是佛。哪一尊佛?我們今天所依靠的、所選擇的是阿彌陀佛,我們要跟阿彌陀佛學。阿彌陀佛在哪裡?《無量壽經》就是阿彌陀佛。如果把它擴大一點,淨土五經一論都是指阿彌陀佛,全都是阿彌陀佛的經典。五經裡面的根本經是《無量壽經》。

  當年佛法傳到中國來,在東晉的時代(這是佛法傳來的早期),廬山慧遠大師建中國第一個念佛堂(第一個念佛堂是在廬山建立的),提倡專念阿彌陀佛,求生淨土。遠公大師當時的同志,就是同學,一百二十三個人,個個成就。所以蓮社規矩是很嚴格的,不是隨便可以進來的,像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文豪謝靈運(大家念古文都念到他的文章),謝靈運想參加遠公的蓮社,遠公拒絕,不讓參加。不讓參加什麼原因?文人習氣很重,喜歡作詩,喜歡世間這些典藉,搞這個東西。換句話說,他就不能專心學道了,他對於世間文藝放不下,所以不讓他參加。遠公對於陶淵明很歡迎,陶淵明是個老實人,對他很歡迎。

  所以這個是我們知道古人的這些典型、這些規範,實在講我們應當要留意、要學習。我們在此地建一個蓮社、建一個道場,今天在這個時代,我們總希望把宗教的佛教,使一般人觀念給它改過來。所以建立道場不要稱寺,寺是從前的稱呼,現在再稱寺,那還是沿襲過去的。當時佛教傳到中國來,第一個寺叫白馬寺,寺是皇帝下面的一級單位。它做什麼工作?佛陀教育(要拿現在講就是佛陀教育部),於是乎中國在漢朝教育就成兩個機構,它們的工作是負責翻譯經典,講解經典。類似我們現在國立編譯館一樣,專門翻譯佛教的經典,弘揚佛教的經典,因為這個機構是直屬於皇帝的,因此這個佛教教育推展的速度就超過了國家教育。國家教育發展沒有佛教教育發展這麼快,是因為什麼?它的老闆是皇帝。這樣推展的,確確實實是佛陀教育,而不是現在所講的宗教。因此朝代變更,寺這個名詞現在我們都不用了,我們今天總統府直屬的一級單位稱局,第一局、第二局都稱局,它不稱寺。

  因此現代佛教道場也要用新的名詞,所以夏蓮居老居士提倡的淨宗學會,好。道場用學會,這個名詞大家一看能夠知道意思,不至於發生誤會。像這個十大宗,我們淨宗學會、禪宗學會、天台宗學會、華嚴宗學會,這大家一看很清楚。不要用寺,不要用院,蓮社都不要用了,大家一看這個他會聯想到宗教。教學的用學院,淨宗學院,這是培養師資的。淨宗學會是大家修學的道場,這個方法好。名稱,我在大陸上曾經跟共產黨也提倡過,他們覺得很有道理。現在這些寺院恢復起來專門作觀光旅遊,因為那個地方已經是不能修行了,大家都知道,遊覽車都開去,那你決定受干擾。所以道場應該再建,建在偏僻沒有人去的地方。我說現在在中國大陸建道場,我跟趙樸初居士談過,不要建多,建十個,每一個宗建一個,一個學會、一個學院。學院,培養人才;學會,大眾在一起共修。選擇山明水秀的地方,只要十個道場就夠了,因為現在交通非常便捷,喜歡修哪個法門,到哪一個會裡面去參加,這樣就好。現在是每一個都市、每一個縣都有佛教會,佛教會它的作用一方面是聯絡信徒,一方面宣傳佛教就好。所以派出去各處講經,講經是宣傳,真正修行來參加學會。所以你們這個地方,如果也把淨宗學會正式給它建立起來,有這麼一個道場,連芝加哥這個範圍,這一大片之內都到這個地方來學,這個地方變成美國北部的一個中心,淨宗修學的中心,這個很有意義,不難做到。為什麼不難?普賢威神力的加持。

  我們說到「常隨佛學」,佛是我們學習的榜樣,是我們學習的典型。學阿彌陀佛,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要學《無量壽經》。經典的理論方法,其中所說的境界,都是我們學習的。在入手最重要的,是佛對我們許許多多的教訓,特別是在現前這個世間,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處事待人接物,尤其不能夠疏忽。像《行願品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,這裡面有許許多多重要的參考資料,幫助我們修學,契入彌陀的願海。佛之外,歷代祖師,這是專門講淨土宗的,他們是修學這個法門的過來人,有許許多多實際上的生活經驗,也非常豐富,這些也都足夠我們修學的參考。特別是近代印光大師的《文鈔》,現在在台灣出版了全集,這個是修學淨宗的同修不能不讀,因為印祖距離我們的時代很近,他是民國初年人,有許許多多的觀念,對於社會的看法,社會一些弊端,從《文鈔》裡面跟現前這個社會還能夠銜接得來。換句話說,比較上容易懂,容易理解。古時候距離我們很遠,有許許多多想法、看法、做法,跟我們現在人不相同,讀古人書難理解的比較多,讀印光法師的東西比較好懂,這是近代的一位祖師。在隨學的境界裡面,經文上很清楚的給我們指出來,說『未來一切天人師』,這句話範圍就很廣泛了,可以說是包括了一切菩薩、祖師大德、善知識,都包括在這一句當中。凡是對於淨業有幫助的,我們都應該學習,當然這是以經典為主要的。

  十五、十六兩首是說的「恆順眾生」,經文:

  【所有十方一切剎。廣大清淨妙莊嚴。眾會圍遶諸如來。悉在菩提樹王下。十方所有諸眾生。願離憂患常安樂。獲得甚深正法利。滅除煩惱盡無餘。】

  這兩首是頌「恆順眾生」這一願。經文裡面也把隨順的境界說出來了,『所有十方諸眾生』。在隨順當中要幫助他,隨順是理智的隨順,不是感情的隨順,感情的隨順那就壞了。佛門當中常說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這是佛家常說的。可是又有一個說法,說「慈悲多禍害,方便出下流」。這個都是實在的,慈悲、方便是接引眾生必須的手段,為什麼會出毛病?就是感情用事,就錯了。所以佛法自始至終都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,以智慧的基礎做為出發點就是佛法,就正確了。要離開了智慧,用感情做出發點,那就麻煩大了,所有一切弊病都來了,那叫造業。所以不學佛造的罪業還少,學了佛造的罪業多、造得重,感情用事,迷惑顛倒。就是三皈依裡面,佛法是依覺、正、淨;如果我們失掉了覺、正、淨,用迷、邪、染,那就錯了。從迷、邪、染裡面生的慈悲、方便,那就是禍害、就是下流,這個要知道。從這個地方我們也真正認識、體會到,三皈依確確實實是修行的基本綱領,決定不能夠違背的。

  「順」,順的境界要隨順,逆緣也要隨順。這常言說得好,「逆來順受」,要隨順。順要有理性,要有智慧,要在隨順裡面幫助他改進,這就叫慈悲,這就是善巧方便。所以不是一昧很愚痴的隨順,那是錯誤的,要以智慧去幫助他。經上給我們講得很好,幫助什麼?幫助他離苦得樂,幫助他破迷開悟,幫助他得到甚深的正法。這個甚深的正法,實在講就是指的《華嚴經》,這個經本是《華嚴經》,甚深正法就是指的這個。如果在淨宗來講,這個甚深正法就是指《無量壽經》,這是彭際清居士講的,《無量壽經》就是中本《華嚴》。這個幾乎是隋、唐一般大德們所公認的。

  十七首以下是頌前面所講的迴向,這文很長,裡面也分了不少的小段落,我們還是一段一段來看。第十七、十八這兩首是受持願,也就是護法願。

  【我為菩提修行時。一切趣中成宿命。常得出家修淨戒。無垢無破無穿漏。天龍夜叉鳩槃荼。乃至人與非人等。所有一切眾生語。悉以諸音而說法。】

  這個受持、護法都要從依教修行做起。修行就是一切時、一切處、順逆境界都能夠覺而不迷,要用現在俗話說,就是時時刻刻保持一個很清醒的頭腦,這個非常重要。這就是接近經上所講的菩提心,真正是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,無論在哪一道(這是經上說的,我們把這個範圍縮小),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哪一個地區,都能夠得宿命通。「宿命」就是知道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當然這是菩薩才做得到,我們凡夫做不到。做不到也有類似,這個類似的,就是講要讀歷史,要曉得過去,要知道眼前這社會的狀況,從過去以及現前這個狀況,能夠推測到未來。雖然不是完全正確,總推知個大概,能夠曉得將來的狀況。這個在世間法裡面講叫史識,就是讀史這種見識,古時候念書人非常重視這個科目。經是學問,史是見識。在佛法得神通證果之後,這個就是宿命通。

  『常得出家修淨戒』,這個是受持護法的具體說明。「出家」不一定是指形式之家,這個形式之家不管用的,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。現在很多人把這個看重了,這是錯誤,形式之家也是表法的。佛給我們講什麼是家?煩惱是家,你有沒有辦法超越?生死是家,你能不能超出?六道輪迴是家。所以看到經論上講到出家,一定要想到這三種家,這個重要。佛大主意是叫我們出這三種家,這才真正受持、護法了,這三種家出不了,這個形式之家一點用處都沒有。要出這三種家,怎麼個出法?要修「淨戒」。這個教誡是決定正確,因戒得定,得到定之後就有能力超越了,得到定煩惱就伏住了。人在定中,縱然有煩惱習氣,它不起現行,它不起作用。煩惱要起作用,定就沒有了,哪裡還有定?但是這個定功要有相當的程度,要努力去修學。世間法裡面也有定,叫四禪八定,這是世間禪定。到第八定再往上提升就變成第九定了,九定就超越了,就超出三界輪迴了。換句話說,你這三種家都出了,煩惱家出了,生死家出了,六道的家出了。那這是什麼人?阿羅漢以上,證得阿羅漢以上。在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,可以說小乘初果就算是出家了。初果雖然還沒有出三界,但是他那個期限已經是定了,天上人間七次往來,他一定證阿羅漢果,他不會有延遲的。假如在第七次,第七次往返的時候,這個世間沒有佛出世,他就成辟支佛,成為獨覺,還是超越,絕對不會是第八次往來。換句話說,他的期限就定了,所以初果稱為聖人,那絕對不是凡夫。凡夫輪迴,遙遙無期,不知道消息。初果聖人,他就有消息了,他只要七次往返就超越了。所以這是指這個而說的。

  戒要清淨戒,戒律裡面沒有染污、沒有破戒、沒有『穿漏』。「穿漏」就是持戒不清淨,有穿、有漏,好像一個東西一樣,它不是一個完整的,是個破損的,並不完整。這個就是講的持戒非常清淨。戒律的範圍包括得非常廣泛,這個要知道。佛給我們講的戒律,我們遵守。這個世間一切法律、道德觀念,我們不遵守,這錯誤的,這個戒就有穿、有漏、有垢就不清淨了。所以這個戒跟世間的法律意思完全相同。所以戒、律統統要遵守,要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守法。老師的教誡要遵守,國家的法令規章要遵守,社會的道德觀念要遵守,風俗習慣要遵守。我們到哪個國家、到哪個地區,他們的道德觀念、風俗習慣統統要遵守。佛弟子沒有不守法的,所以他能夠得一切大眾所歡迎、所接受。佛法沒有界限,沒有國籍界限的,它是盡虛空遍法界弘揚的。所以對於任何一個地區它沒有界限,統統要守法、要遵守。

  底下一首就是講的天龍八部的護法,這些護法神常常護持我們,我們對他要有感激,有感恩之心,要有報答之心。如何來報答這些護法神?要為他說法。所以我們常常讀經、念佛,這個裡面都有供養護法神。我們在讀經、念佛的時候,我們肉眼看不到他,他常常圍繞這個道場保護我們。所以誦經他能聽到,念佛他也能聽到,他看到我們認真修行,他非常歡喜守護。如果我們不是真心誠意在這裡修學,這護法神就走了。護法神走了,來的是什麼?妖魔鬼怪,這個道場就不是正法道場。由此可知,道場邪與正,都是在這個道場修行的人。人心正,道場就正;人心邪,這個道場就邪了。正神、邪神也統統是感應而來的。

  再看底下第二個小段,十九首。

  【勤修清淨波羅蜜。恆不忘失菩提心。滅除障垢無有餘。一切妙行皆成就。於諸惑業及魔境。世間道中得解脫。猶如蓮華不著水。亦如日月不住空。】

  這是修行二利願,就是自利利他。第一句講『勤修清淨波羅蜜』,此地所講的「波羅蜜」,就是《華嚴經》文殊菩薩所說的十波羅蜜。「十波羅蜜」是從六度開出來的,通常大乘經上都講「六度」。《華嚴》是圓滿法輪,統統以十代表圓滿,所以華嚴講十度。「十度」怎麼來的?前面五度是相同的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這是相同的,把第六般若度把它展開,就是這一度又變成了五度,這個是「般若波羅密」。下面再開「願波羅蜜」、「方便波羅蜜」,換句話說,是以般若波羅密為主,為根本智。通常在六度裡面根本智跟後得智合起來講,但是在《華嚴經》它把根本智跟後得智分開來講,分開來講就有方便波羅蜜、願波羅蜜、力波羅蜜、智波羅蜜。後頭的智,是後得智,不是根本智。所以這樣就變成了十度。所以十度後面統統屬於般若波羅蜜。十度,或者是說六度,六跟十意思完全相同,只是說法,一個說得簡略,一個說得詳細而已,內容是一樣的。這是菩薩修學的綱領,也就是菩薩生活的準則。我們在日常生活怎樣對人、對事、對物?一定要遵守這十個原則,不可以違背這十個原則。以真誠的心來修,以清淨的心來修,這就對了。

  『恆不忘失菩提心』,這一句非常重要。長行文裡面曾經說過,如果忘失菩提心,修波羅蜜,都是魔業,都是魔障。由此可知,修學六度,或者是十度,都是以菩提心為基礎。大乘法門統統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,要用這個心來修。菩提心就是覺心,正覺之心,決定不迷惑。在淨土裡面,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告訴我們,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。這個話講得非常有道理,非常的正確,菩提心是圓成佛道的正因,是真實的基礎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退成佛,那確實達到這個目的。所以他說的這個話,雖然是經論裡面所沒有的,可是在義理上來講,決定不違背經訓。這個就是我們常說「依義不依語」,這是佛教給我們的。在意思上是沒有錯誤的,在文字語言上,經典上沒有,我們從這點肯定,我們能夠接受、能夠相信。

  菩薩修學綱領的德用,就是『滅除障垢』。「障」是業障,能夠消除我們的業障。「垢」就是今天講的污染。特別是我們這個時代,這個大環境確實像一個染缸一樣,電視、廣播、報紙、雜誌,這染污的媒介,我們天天跟這些東西接觸,心理被染污了,精神被染污了,乃至於生理也被染污了。這是過去古時候所沒有的,所以現在這個染污非常嚴重,甚至於思想、見解都被染污。用什麼方法把這個染污去掉?用菩提心,用六度、十波羅蜜,用這個方法。然後我們的行門才能成就,『一切妙行皆成就』。譬如我們講念佛,我們的佛號真正能夠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一心不亂。假如這些染污、障礙去不掉,我們雖然念佛,功夫不能成就。這個要曉得的。為什麼祖師大德們常常教我們修學要專精,專精就是避免染污。最有成就的人,成就最快的人,成就最穩當的人,專到極處之人,就是那個人。

  我們聽到倓虛法師,常常講到諦閑老法師有一個念佛的徒弟,這個徒弟是諦閑法師早年所收的,諦閑法師還沒有成名,在觀宗寺當知客師的時候,以後他做了住持。他當知客師的時候,這個人來找他,要跟他出家,是他的同鄉,從小在村莊上一起玩耍的小朋友,有這麼深的關係就來找他。這個同鄉沒有念過書,不認識字,以後是做小手藝,就是補鍋、補碗,生活非常的清苦。找到諦閑法師說:日子過得太苦了,不想再過下去了,想出家。諦閑法師拒絕他,因為年歲太大了,許多的規矩,年歲大了,習氣很重,不容易學習;再又不認識字,念經也不會。可是這個朋友一定要賴著他,非跟他出家不可,到最後他就說了,你實在要出家的話,我得有條件。他說行,我既然拜你做師父,你什麼條件我都接受。這樣才收他做徒弟。

  收了之後告訴他,你不要去受戒,也不要住在廟裡面。住在廟裡面日子很難過,你什麼都不會,大家同參道友瞧不起你,這個很難過,會生煩惱。所以就給他在寧波鄉下找了一個破廟,沒有人住的。寧波鄉下像這種小廟很多,沒人住的,找一個破廟給他住;找了幾個護法,因為他當知客師,交際應酬認識的人還很多,找幾個護法按月給他送一點錢,給他買米、買菜。在附近又找了個學佛的老太婆,請這個老太婆照顧他的生活,一天給他燒兩餐飯(中飯、晚飯),早飯讓他自己去弄去。只教他一句話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他說:你就念,念累了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你就再念,一直就念下去。他這個徒弟聽話,真聽話,真專,他這一生當中就學了這麼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他就這麼念了三年,三年他念成功了。很難得,他三年沒有出廟門,死心塌地念這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

  三年之後有一天,他出去了,到城裡去看看親戚朋友,到了晚上他就回來了。其實他看看親戚朋友是告別的,他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,我來向大家辭辭行、來看看,他也不說話。回來之後就告訴燒飯的老太太,他說明天不要替我燒飯了。老太太心裡一想,師父在這裡三年都沒有出門,這出門去看看朋友,大概明天有朋友請他吃飯,不要我來燒飯。老太太很好,到第二天中午吃飯的時候再去看看,看看師父有沒有回來?看看他有沒有吃飯?他那個破廟什麼也沒有,所以晚上都不關門的。這老太太進去之後,喊師父,也沒有人答應。轉了一圈,看到師父在寮房(寮房就是他睡覺的房間),師父站在那個地方,手上拿著念珠,面朝著窗子(好像看外面),叫了不答應,走到面前看,他已經死了。站著走的,不生病。預知時至,站著往生,憑什麼?就是那一句阿彌陀佛念三年。所以由此可知,沒有別的,就是專!今天有不少人懷疑,他說淨空法師提倡只學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就行了,這能可靠嗎?人家《無量壽經》都不要,就一句阿彌陀佛就成功了,何況一部《無量壽經》!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就太多了。像這樣念佛往生成就的人很多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