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摘要—莊嚴自性大方廣  (第二集)  1991/9  美國麥迪生  檔名:04-005-0002

  龍樹菩薩從龍宮帶回來的是這麼一部經典。這部經典多少分量?有十萬偈,就是講經的句子一共四十萬句,有四十品,這是傳到這個世間。從龍樹菩薩以後又經過了五、六百年,大概差不多是五百年的樣子,也將近六百年,東晉的時候《華嚴經》傳到中國來。我們把《華嚴經》的來源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,接著把經典內容也要概略的說一說。

  這部經在中國有三次的翻譯,我們依照卷數來稱它作《六十華嚴》、《八十華嚴》、《四十華嚴》,有這三種說法。《六十華嚴》是東晉時候翻譯的,《八十華嚴》跟《四十華嚴》都是唐朝翻譯的。《六十華嚴》跟《四十華嚴》性質是相同的,也都是殘缺不完整。《四十經》只是《華嚴經》的一品,就是最後一品,《八十經》裡面稱為「入法界品」。四十卷翻譯之後,品題相當的完整,它的題目是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」,有這麼長。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法界,入不思議境界就是入法界。法界是所入,普賢行願是能入。由此可知,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,不學《華嚴》不能夠圓成佛道,這個意思我們就明瞭了,因為它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。這是跟《六十華嚴》、《八十華嚴》不相同的處所,它只僅僅是一品,但是這品是完整的一品,非常的難得。聽說梵文的原本這一部分還在,還流傳在世間,其他的三十九品原文經典已經見不到了,都失掉了、失傳了。它的內容,就是依我們現在中文翻譯的八十卷,總共有三十九品。我們曉得龍樹菩薩當年從龍宮帶到世間來的總共是四十品,現在的經只有三十九品。

  清涼大師將本經判作七處九會,佛在七個地方所說的,一共說了九次。李長者在《合論》裡面他老人家所講的應當是十處十會,十處十會它是表圓滿的意思,實在這是兩個人看法不一樣,這個沒有什麼多大的關係。像這些常識我們應該要曉得,就是他不是在一個地方說的。它的內容昨天跟同學們提到過,就是給我們介紹宇宙人生的真相,也就是《般若經》上常說的「諸法實相」。一切法的真實相是什麼?《華嚴經》給我們做了非常詳細的說明。換句話說,《華嚴經》實在就是說我們自己,以及我們的生活環境,可見得這一部經與我們的關係非常之密切。我們從經題裡面能夠肯定的得到這個答案。

  現在中文本的經題是七個字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它的原題要譯成中文是《大方廣佛雜華莊嚴經》,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,把那個雜華的「雜」字不要了,取一個「華」,莊嚴的「莊」字也不要了,用個「嚴」,省略稱為《華嚴經》。題目的意思非常豐富、非常的圓滿,如果要詳細的講解,你看當年智者大師講《法華經》的經題,「妙法蓮華經」五個字就講了九十天,一天不止講兩個小時,一個題目都講了九十天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比《妙法蓮華經》多了兩個字,那又不知道多講多少天了。所以經題確實含義非常的深廣,我們在此地用最簡單的方式概略的為大家介紹,我們還是根據清涼大師《疏鈔》上所講的。

  這個「大」是個讚歎之詞,不是大小之大。讚歎什麼?讚歎自性的功德,自性功德實在是不可思議,說不出來,也沒有辦法想像,這不得已用個「大」字來讚歎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簡單給我們說明,「當體得名,常遍為義」,這八個字可以說將這個綱領給我們顯示出來了。體就是真如本性,就是自己的真心,也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。我們從哪來的?宇宙從哪來的?這個太虛空,虛空從哪來的?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這一切萬物,包括虛空,統統是自性變現。

  這個我們初聽的人感覺到奇怪,我們這個心會變,變宇宙、會變太空,這很難相信,確實難信!可是凡夫都有作夢的經驗,你們有沒有作夢的經驗?在夢中有沒有山河大地?有沒有這些虛空?在夢裡有,夢都可以變,夢不是真心是妄心,妄心都能變這個境界,真心為什麼不能變?真心的功能比妄心更大!所以要曉得當前這個境界,實實在在跟夢中境界沒有兩樣。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說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這一點都不錯,世間人也常說人生如夢,那是一種感慨的話,並沒有真正體驗到。佛在經上講的那是真實的,真相,是事實的真相,就像夢境一樣,千變萬化。不過真心所變的它時間長一點,我們晚上作夢那個時間短一點。實在講,時間沒有長短,因為你在夢中的感受都是很長很長,像我們中國傳奇小說裡面寫的黃梁夢,那一場夢!黃梁就是小米,小米煮稀飯很快就煮熟了,不要幾分鐘就煮爛了,比大米容易爛得多,黃粱還沒煮熟,他已經夢醒了,而且夢中過了五、六十年,五、六十年只不過幾分鐘的時間。他在夢中感覺到,他從讀書、中秀才、以後考進士中狀元做官,慢慢做到宰相,有恩的報恩,有怨的報了仇,最後退休告老還鄉,不曉得為什麼事情被撤職查辦,這下醒過來了。五、六十年,一場夢,這人生確實如此。這整個宇宙大千是自己真心變現,這個是真相。

  這種真相你怎麼知道它是真的?佛說真相,怎麼能叫我們相信這是真相?真,必須要自己去證明。果就是真相,你自己去證實這個真相,這是佛教給我們的。佛並不是說他說了就算數,佛從來沒有這樣武斷,也不會這麼強調,他說出這個真相提供給我們做參考,讓我們也能證實這個真相,佛這樣的教誨,才教我們真正的心服口服了。他不是武斷,他是提供經驗、提供方法叫我們自己去求證。你要是證得了,你就叫成佛了。所以佛就是證實宇宙人生真相的人,我們就叫他做「佛」。所以「佛」這一個稱號,要用現在的話來說,彷彿是一個學位的名號,像我們現在讀書,學校的學位,最高的學位博士。在佛陀教育裡面,佛陀就相當於博士的意思,是最高學位的稱號。所以佛陀不是指一個人,人人都能成佛,人人都可以拿到這個學位。菩薩這個稱號,是正在求學的名稱,好像是學生,拿到學位就叫成佛,菩薩是學生的稱號,正在求學,希望得到這個事實真相,也能夠證得,這樣的人我們就稱他做「菩薩」。所以菩薩跟佛都不是神明,這個諸位一定要清楚,他是學位的名號,阿羅漢是小乘學位的名號。佛法等於說是有大學、有小學,它沒有中學,所以有小乘有大乘。

  「大」裡面有兩個含意,一個是永恆不變,這是對時間來講,它是真、它是常,永遠是這樣,從來不會變。第二個意思是遍滿,就是我們今天講「大」的含意,從空間上來講它是圓滿的,從時間上來講它是永恆的。我們用現在的話,超越時空,是這個意思,超越時空是真如本性,就是自己的真心,宇宙萬有的本體。這些現象怎麼來的?那我們就要問一句,你晚上作夢那個夢怎麼來的?你夢到那麼多人,人從哪來的?你夢到那麼多事,事從哪來的?你夢到一些山河大地,山河大地從哪來的?你夢中有虛空,虛空從哪來的?你把這個問題轉到這個地方來追究,這個地方要得到答案了,我們眼前這個事實差不多可以解決了。

  你從這裡追究,有沒有答案?有,《華嚴經》上就是給我們這個答案。無量因緣,絕對不簡單,是非常複雜的因緣。但是這麼複雜的因緣,把它歸納起來講,不用歸納法就沒有法子講了,為什麼?太複雜了。歸納起來叫「從心想生」,從哪裡生?想,你想就生了,不想就不生了。又有人說,那些人我都沒有想,他怎麼會生?這個問得也很有道理。其實你心裡面想的,你自己知不知道?不知道。我們今天講我心裡想的自己知道,那是最粗的念頭,最粗的念頭我們曉得。我想一樁事情、我想一個人,很明顯的知道,那個微細的心想自己不知道,那不是沒有想,有想,自己不曉得。沒有想,它怎麼會生?所以微細的念頭我們凡夫不覺。微細到什麼程度?佛在經上所講的是不是講到究竟微細,我們不得而知,就是佛所講的我們已經沒有辦法覺察了。他給我們講這一彈指,這一彈指時間很短,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,一剎那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。那我們要彈得快,一秒鐘我可以彈四次,一剎那裡頭多少個念頭?有九百個念頭,就算我們彈四次吧!四乘六十再乘九百,這一秒鐘裡面有少個念頭?兩個十萬八千,我們怎麼會曉得?經上講「無量因緣」,我看看恐怕就是無量的念頭。同樣一個道理,夢中也是這一個因素,所以才有夢境。

  真心,真心裡面沒有念頭,真心離念,念從哪裡來的?念從妄心來的,妄心跟真心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,所以說真妄不二,道理在此地。真妄確實是不二,是一個心,真心是覺心,妄心是迷心,就是我們的心一個是覺悟的狀態之下,一個是迷了。覺,覺的是自性;迷,還是迷的自性,覺迷不二是這麼說的。覺與迷都是一樁事情,迷的是自性,覺的還是自性,這個學佛一定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。佛菩薩的心是覺,凡夫的心是迷,心是一個心,所以聖凡不二。整個佛法建立在真實平等的基礎上,這個平等就是不二。所以大乘法常講的不二法門,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,萬法平等,因為全是自性變現,任何一法的自體都是自己的真如本性,它怎麼不平等?所以《無量壽經》那個經題好,「清淨平等覺」,清淨平等覺就是真如自性的實相。學佛的人,學什麼?就是學清淨、學平等、學覺而不迷,就是學這個。佛在《華嚴.出現品》上給我們講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《圓覺經》上也這麼講法。為什麼我們現在搞成這個樣子?他老人家一語道破,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病根就是妄想、就是執著,這個要知道。

  那個會修行的人,從根本修。你看大珠和尚,《大珠和尚語錄》從前我們講過很多遍,一開端他就教給我們,從根本修。什麼是根本?心是根本。我們現在的心有問題了,就是心上有了妄想執著,修是把妄想執著捨掉,恢復到清淨心,恢復到平等心,這就成就了,功德就圓滿了。千經萬論全都說這一個問題,怎麼樣把我們的妄想執著去掉?在現實的生活當中,我們有痛苦、我們有煩惱、我們有疾病、我們有生死、我們有許許多多的壓力,從哪來的?全是從妄想執著來的。如果你把妄想執著捨掉了,你不會生病,你不會有煩惱,你也不會衰老,你也不會死,這些東西統統都沒有了。因為妄想執著是根源,要從這裡去拔除。佛法裡面方法很多,所以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。法就是方法,什麼方法?拔除妄想執著的方法,方法很多,只要能夠真正拔除掉了,這個方法都是好方法。所以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,不可以說這個方法好、那個方法不好,沒有這個道裡,方法都一樣好。你可以在許多方法裡面選擇一種,怎麼選擇法?適合於自己程度,適合於自己生活環境,我們用起來很方便、很自然,那就容易收到效果。

  我們怕麻煩的人,念阿彌陀佛最好了,最簡單、最容易了。對於簡單的法門不能相信,生不起信心,那好,你去學那個唯識、學法相,這個東西很麻煩、很費頭腦的。所以佛有很多方法適合於我們各種不同的根性,喜歡麻煩有麻煩的路,喜歡簡單有簡單的路子,多得很,任憑選擇,法門效果統統相同。不管你走哪個法門,到最後都是要去掉妄想執著,證入諸法實相,統統達到一個目標,修學也是一個方向,所以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不管修學哪一個法門的人,對於修學不同的法門都要起恭敬心、都要起讚歎。就好像《華嚴經》上五十三參,那五十三位善知識每個人學的法門不一樣,你看善財去參訪,他們表現的風度,自己謙虛,讚歎別人,這個是對的,這個就是性德的流露。凡是自讚毀他,這一定是沒有覺,不覺悟,心不清淨、不平等,迷而不覺,才會自己讚歎自己,毀謗別人、瞧不起別人。為什麼?貪瞋痴慢,慢是煩惱,根本煩惱,這個東西他還有,他還存在,換句話說,妄想執著他沒有捨掉。這些煩惱,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從哪裡來的?從妄想執著而生的,妄想執著是根本。這是佛在《華嚴經》上一語道破。

  我常常在外面講經,有很多同修來問問題。今年年初我在溫哥華就跟大家說了,我說你們所有的問題,我統統都知道,哪些問題?歸納起來不過就是妄想執著而已。我說我教你一個方法破一切妄想執著,老實念佛。我一天到晚這一句阿彌陀佛,就不打妄想了,也就不生執著了。這個一法就破盡一切妄想執著。你們還要不要來問問題?以後一個問題都沒有,我也得清淨了,大家也得清淨了。不管你提出什麼問題,都在打妄想。你還有這麼多妄想,還不放下!再打妄想就不得了了。這是真的,真話,這不是假話。過去有人來問問題,我都很耐煩的答覆他,現在問問題的不答覆了,來問問題我就一句話回他:你怎麼還有這麼多妄想、還有這麼多執著,你為什麼還不放下?這個的確是境界往上提升一層,要真正做功夫,要真正覺悟,生死事大,無常迅速。

  我來這裡前兩天,在達拉斯有個同修告訴我,他的哥哥旅行在飛機上死了,所以他感覺到人命無常,今年不知道明年事。這一次見面,下一次有沒有機會見面?不知道。這個是有警覺心。所以一個真正覺悟的人,他時間觀念跟一般人不一樣,他要牢牢的抓緊,一分光陰就是一分命光。樣樣東西要捨棄,這個光陰要把握住,決定不能讓它空過。如何不空過?念佛就不空過,不念佛都空過了,這個是要知道的。我們念經空不空過?給諸位說,念經也是一半的空過。念經的目的在哪裡?目的是建立自己的信心,念經目的在此地。講經目的也在此地,幫助大家斷疑生信,信心建立了,功夫才得力。功夫是什麼?就這一句佛號,這一句佛號會死心塌地的念下去,那叫真實功夫。這個光陰是一分一秒都不空過。

  可是信心很難建立,特別是淨土法門,叫難信之法。苦口婆心的宣講,目的是難信我們也能信。給大家介紹、推薦,這是緣,緣分;你聽了真正歡喜、真正會發心接受,那是你的善根福德。這個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要什麼樣的善根福德,你聽了才會歡喜接受?你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這樣深厚的善根聽了之後才會歡喜接受。你看經上所舉的例子,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,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還不能接受,你就曉得這個法門,那善根的確不可思議。供養四百億佛,才動個念頭希望我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,還不能馬上發願求生淨土,這個念頭生不起來,你就知道這個法門之難。難在什麼?難在它必須要有非常深厚的善根基礎,就是《彌陀經》上講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。供養四百億佛,善根還是少,還不夠。所以這個念佛人不能輕視。

  這個法門,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如來,沒有一個不讚歎,我們已經明瞭了。從前聽了這個話都很難相信,讀了《無量壽經》才知道,為什麼讚歎?因為每一個往生的人都有那麼深厚的善根基礎,那佛當然讚歎,絕對不是一個普通人!連菩薩都不如,這是真的,菩薩也未必有念佛人這麼深厚的善根基礎,所以這個很不容易。因此我們以這個法門來勸導別人,決定不能勉強要求別人相信,不可能的事。這個善根不是一生一世修的,你怎麼能勉強?所以他不相信,那是應該的。連阿闍王子聽釋迦牟尼佛講這經,還沒有發願往生求生淨土,這是當然之理。但是以這個法門勸導他,念佛的種子種在他阿賴耶識當中,等無量劫以後他的善根成熟了,他自然念佛往生,這就是給他做了得度的因緣。我們知道他這一生不能成就,他必須要像經上講的,這是要時間的;但是種子種下去了,必定有收穫。像你們這幾天要想帶我去看花旗參,花旗參的種子種下去,四年才有收成,不像種個瓜、種個豆似的幾天就有收成那麼快,這個要等四年;念佛這個種子種下去,要等無量劫,不簡單。

  所以我們現在一聞到這個法門就歡喜,一句阿彌陀佛一天念到晚,那個人成熟了,他無量劫之前種的種子今天成熟了,才會有這個現象。這個法門裡頭,許許多多的問題、疑惑,真的,我們在探討《無量壽經》才完全得到答案。《無量壽經》是《華嚴經》的濃縮,是《華嚴經》的歸宿。所以發心弘揚《無量壽經》的人,不深入《華嚴》,那個《無量壽經》就很難講得透徹。為什麼?《華嚴經》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《無量壽經》是《華嚴經》的提綱、綱要。所以一定要深入大經,這個意思才會講得透徹、講得明瞭,才能夠啟發人的信心。

  所以修這個法門,同修確實貴精不貴多,多了打閒岔,多了就障礙,人越少越好,真正是「見和同解,戒和同修」,大家在一塊兒共修才會有成就,一點都不能勉強。絕對不要搞好看、搞面子,我這裡人很多,這個法緣很盛,那是假的、那是騙世間人,不能成就,人多是非多、煩惱多,你怎麼能得清淨心。即使同修一個法門,我們同樣修淨土法門,淨土法門所依據的五經一論,譬如四個人,一個人喜歡《無量壽經》,念《無量壽經》;一個人喜歡《阿彌陀經》,依照《阿彌陀經》修行的;一個人喜歡《觀無量壽經》的;一個喜歡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的,這四個人在一塊兒誦經,要不要打架?都修淨土,都求往生西方極樂,都念阿彌陀佛,不能共修。所以一個道場只能學一個法門,這是諸位同修千萬要記住。我這個道場專門修《無量壽經》的,喜歡《無量壽經》的來共修。喜歡《阿彌陀經》的另外建一個道場,你去修《阿彌陀經》去。為什麼?否則的話他心裡總是怪怪的,總難過。我們依據的經論不相同,他們每一個人興趣不一樣,這是過去世的習氣不相同。再說得細一點,同念阿彌陀佛,有的人念的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喜歡追頂念佛;有的人阿彌陀佛,他喜歡慢的,這兩個人在一塊念佛也要打架。如是我們才恍然大悟。為什麼要建很多道場?就是這個道理。喜歡追頂念快的,那個道場是專門給追頂念快的;這個道場是念慢的,適合自己的根性,適合自己的興趣,進步就快,就得力。由此可知不容易,共修很難,條件很多,不單純。

  因此我就想起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他老人家那個方法是共學獨修。講經說法的時候大家統統來聽,來研究討論,修行各人修各人的,這個滿有道理。各人根性不相同,八萬四千法門,任憑選擇,你各人修各人的,容易成就。這個方法傳到中國來之後,也傳了幾百年,這幾百年慢慢的它方法就變質了,個人修的時候,他個人懶惰、懈怠,所以偏重於學,把修就疏忽掉了。於是乎,祖師馬祖、百丈才建叢林,提倡共修,共修是什麼?彼此互相監督,就不好意思懈怠了,這幫助了不少人,那真有效。這個共修的制度搞了一千多年,現在又捨掉了,現在我們大家在共修都在搞熱鬧了,都在搞些雜心閒話,共修得不到效果了。所以我現在覺得還得要恢復,這兩種方法都輪流換。我覺得現在我們應該要提倡恢復佛陀在世那個方法,我們共學獨修。我們現在在達拉斯建個佛堂,佛堂講經,研究討論,共學;修行,最好每一個人買一個房子,各人回家去獨修,我覺得會有效果。常常提醒自己,常常警惕自己也不會懈怠下去,這個方法會收到效果的。

  實在講,功夫要綿綿不斷才能得力,不間斷、不夾雜,這是修學的祕訣。不管修哪一個法門,都是怕間斷、怕夾雜。念佛法門,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原則「淨念相繼」,相繼就是不間斷,淨念,淨就是不夾雜,夾雜就不清淨。所以這個念要清淨,清淨,純一佛號,除這句佛號之外什麼都不想,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,這樣才能把自己的妄想執著念掉,恢復到自性、清淨、平等。心淨則土淨,這就是往生西方的條件。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沒有一個不是心地清淨的。所以單單講念佛,念佛未必能往生,清淨心的人決定得生。所以說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,得清淨心之後,要想發願求生淨土,都能得生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,不見得個個都念阿彌陀佛去往生的。這個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看到了,《無量壽經》三輩往生,上中下三輩這是念佛往生求生淨土的;後面還有一段,是修學大乘者,那就不是念佛法門了,修學其他法門往生的。這個慈舟大師把那段經文判作一心三輩,這個判得好,不管修學哪個法門,你得到清淨心,清淨心就是一心,那你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看你自己修行的功德、你的願力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一定是上輩、中輩、下輩,決定往生!這個三輩,看你的功夫、你的願力,你得品位高下不同,一心三輩。可見得這個法門真的是廣大無邊,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統統可以得生,實在不可思議。這一個法門,圓滿含攝一切法門。這些事實我們統統都曉得,所以才知道這個「大」裡面所包含真是無量無邊,無所不包,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含有在這個裡面。

  《華嚴經》經題第二個字「方」,方是方法的意思,「就法得名,軌持為義」。實在講這個「方」就是講宇宙萬法的現象,這些萬象是怎麼來的?「大」是講本體,「方」是講現象。現象怎麼生的?現象過程如何?怎麼樣的變化?怎麼樣一個結果?統統在這裡面。「廣」是講作用,它有現象必定有作用,作用是廣大無邊。實在講,這三個字就是講的體相用,我們自性的體相用,也是我們本人的體相用。本人的體相用,自性的體相用,就是整個宇宙的體相用。這三者是一而三、三而一,決定不能分家的,這三者當中決定沒有界線的,它是一體。這個是要想讀《華嚴經》必須要先了解、先明白,然後讀這個經才能夠領略它的義趣,才能夠契入它的境界。如果有了界限的話,決定入不了華嚴境界,換句話說,你也決定不能認清諸法實相,諸法實相沒有界限。換句話說,真的要離妄想執著才能夠體會到,有妄想執著很難,很不容易體會。當然,離妄想執著,不是個容易的事情。可是你能夠離少分,就得少分的味道,離多分就得多分的味道,一定要離!不離,這個虧就吃大了。這是佛陀教育跟其他教育不相同的地方。像儒家的教學是教我們要節制,譬如《禮記》裡面所說「傲不可長」,這就是節制的話。傲慢是煩惱,煩惱不要再增加了,孔老夫子這樣教給我們,沒有教給我們斷掉。佛不是這樣教法,佛是教我們要整個要斷掉,節制還不行,一定要把它斷掉。所以佛講的比夫子講得更徹底,要求得更嚴格,換句話說,在果報上就更真實。儒家的教學很難出三界,佛家的教學是幫助我們超越三界,因此目標不相同,要求手段自然就不一樣了。

  證得「大方廣」的人就叫作佛,所以經題上「佛」是人,什麼人?證得大方廣的人。大方廣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就是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,這個真相在《華嚴經》上就叫做大方廣,我們今天講宇宙人生的真相,就是自己、就是本人,大方廣不是講別的。「華嚴」是比喻,好像個花園一樣,很大的花園,這個花園裡頭一切品種齊全,一樣也不漏,美不勝收,這個「華」。「嚴」是莊嚴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美麗,比喻什麼?自性的功德,自性所現,就像這個花園裡頭無量的品種,色色齊全,沒有一樣欠缺,我們佛法裡面常講「萬德莊嚴」,就這個意思。由此可知,這個經是完全講自己的經,不是講別人的,我們用這樣的心態來看這部經、來讀這部經、來研究這部經,就有味道了。所學的完全得受用,絕對不是所學非所用,學的統統得受用,句句得受用,字字得受用,這個裡面味道就濃了,其味無窮。讀了《華嚴經》之後,再讀《無量壽經》就不一樣了,那就把《華嚴經》修學的全部綱領全部掌握到了。

  《華嚴經》在結論上,普賢菩薩也做了總結,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。但是經文相當長,就是最後的一卷。實在講它全經是四十卷,最後的結論,就是最後這一卷,我們現在所看到的《行願品》,這是它的總結。《無量壽經》上總結之後只有兩句話,就是把整個《普賢行願品》總結成兩句話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個是綱領之綱領。所以這兩句,不僅是《無量壽經》的修學綱領,也是整個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修學的綱領,在《無量壽經》做了精簡的總結,八個字真是妙絕了。所以能夠真正看到《無量壽經》的味道,那必須要有《華嚴》的基礎。所以黃念祖老居士在註解裡面,引用隋唐古大德們說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都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導引。這個話說絕了,說得太好了!真正深入之後再讀《無量壽經》,那就會體會到這兩句話的真實義了。這確確實實是過來人所說的,不是過來人這兩句話說不出來。所以你看這個經題的含義圓滿到極處了,圓滿至極了。這是經題,我簡單就跟同學們介紹到此地。

  底下要簡單跟大家介紹內容,它的大意,這是說一個人要想修行成佛,「佛」是佛法修學最終極的目標,要怎樣成佛?必須要依文殊大智及普賢的妙行,這樣才真正莊嚴自性的大方廣,也就是莊嚴自性的體相用。文殊代表圓滿的智慧,普賢代表圓滿的大行,什麼樣的智慧叫圓滿的智慧?那是《華嚴經》上給我們講了一個原則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那才是究竟圓滿。「一智一切智,一切智入一智」,一多不二,文殊的智是這樣的智慧。普賢行也是這樣的行,一行就是一切行,一切行就是一行,一多不二,每一行門裡面含攝無邊的行門。譬如我們講十願,我們是修禮敬,稱讚在禮敬裡面,供養也在禮敬裡面,懺悔也在禮敬裡面,乃至於迴向都在禮敬裡面,一門裡面含攝其餘的九門;我們修迴向,禮敬也在裡面,稱讚也在裡面,供養也在裡面,懺悔業障都在裡面。任何一行都圓攝其他九行,這叫普賢行。普賢這十願,每一願裡面的境界都無量無邊。由此可知,任何一行都圓攝無量無邊的行門,這叫普賢行,這叫稱性,智稱性,行稱性,這是《華嚴經》的修學方法。所以它跟其他經典不相同,正是經上給我們講的,「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」,行布是講一,圓融是講多,不但不妨礙,而且就是,行布就是圓融,圓融就是行布。

  再具體來說,在法門裡面,實實在在顯示在這一句名號上。我們念這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是一;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圓滿含攝無量無邊一切法門,這是圓融,什麼法門都包括在裡面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你自己要認識、要理解,你才能夠圓融。如果你不認識、不理解,以為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不是參禪,也不是修止觀、也不是持戒、也不是念咒,那好了,你這個一不是多、多不是一,你修這一門得不到其他一切法門。如果你曉得這就是一,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修禪,為什麼?因為禪是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,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外不著相、內不動心,那怎麼不是禪?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這就是禪。都攝六根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這個就是都攝六根。所以念佛就是禪。

  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咒,無上的神咒,所以念阿彌陀佛就是修密。你一心一意去念,念一句,諸佛如來就給你灌頂一次,念兩句就灌頂兩次,你要找什麼喇嘛灌頂,那沒有意思。一切諸佛如來給你灌頂,這是真的。什麼叫灌頂?拿一點水在你頭上洒洒,那是樣子,那是形象,那不是真的,那是形式。真正的灌頂是什麼?「灌」是如來以無量的智慧慈悲加持你,這叫灌。「頂」是什麼?至高無上的法門。如來以大智大悲,用無上的法門來加持你,這個叫灌頂。頂是頂法,至高無上的法門。什麼是頂法?在一切經裡面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頂法。《華嚴經》教你什麼?教你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也就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一向專念是頂法,至高無上的頂法。我們今天一心受持,二六時中這一句名號不斷,這就是十方如來以至高無上的頂法加持我們,這就是灌頂,這就是修無上的密法,一定要曉得。不知道,看到其他法門的時候,我們心會動心、會動搖,覺得這個也好、這個也想學、那個也想學,結果是一樣沒學成功。真相明瞭之後,我們曉得一就是一切、一切就是一,我學這個法門,沒有一個法門我不得到,統統得到,你學這個法門一切法門都得到了。我們要問,那學密的、持咒的人,他是不是也得到了?是的,他也一切都得到,他用持咒的方法念到心地清淨,發願求生淨土,他必定得生。持戒的人,念經的人,參禪的人,不管修哪個法門,一即一切,不是說單獨說一句彌陀名號圓攝一切法門,其他的沒有一法不圓攝,法法都圓,這才平等。

  法法圓攝,我們為什麼要提倡念佛?這就說老實話了,我們智慧不如人,我們福德不如人,我們根性不如人,我選擇這個最容易的,阿彌陀佛我會念,叫我念個咒,咒太長了,我念不來。要問為什麼選擇?就因為這個原因。像照相機一樣,黃念祖老居士常用這個,說成傻瓜照相機了,我就願意這個,為什麼?張張照得漂亮,按下去就行了,不要去對什麼光圈、速度、距離,不要搞這個東西,那是什麼?那是有智慧的人用的。像我們這個沒有智慧、不如人的,老實念佛就行了。真正有智慧的人,他嫌那個太麻煩了,也選擇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妙。文殊、普賢沒有智慧嗎?文殊、普賢發願求生淨土的。所以我們選擇這個法門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見到文殊、普賢跟他拉拉手。他佩服到極處,你們這些人聰明絕頂!讚歎。為什麼讚歎?因為他們修了無量劫,才找到這個法門,才明白這個事實,最後念佛求生淨土;我們什麼都不知道,也念佛求生淨土,這一見面他怎麼不佩服?他拐彎抹角走了多少冤枉路才走到,你們怎麼一下就來了?聰明!佩服!就像那學照相的,學了多少年,拿到照相機還不能張張都照得漂亮;你們什麼都不學,拿到這照相機張張都照得好;最後他也拿到這個照相機,你們聰明,跟我照得一樣。所以你想想看,哪個聰明人不想走一個簡單的路子?何必自己找自己的麻煩,自己跟自己過不去?聰明人走徑路,這個路是徑中徑又徑,徑就是近路。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,大乘是徑路;所有大乘法裡面禪是徑路,禪是大乘法裡徑路;念佛法門比禪還要徑,徑中徑又徑,最近的一條路。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就給我們指出來,這是真實的慈悲。

  這是講,明白之後我們才知道怎麼樣去選擇,為什麼要選擇這個法門。特別是在我們這個時代,這個時代是整個世界動亂的時代,隨時隨地都會有災難發生,換句話說,沒有安全保障。處在這種時代,我們必須要爭取的就是時間,換句話說,修學任何一個法門在時間上來不及,沒有這麼快速,唯獨這個法門行,在時效上可以爭取,《無量壽經》跟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都是七天,一日到七日。我們看看過去,我們在《淨土聖賢錄》上看到的,在《往生傳》上看到的,以及我們自身在這一生當中所看到念佛往生的人,多半修學的時間都是在三年到五年,他們就成功了。三年到五年這個時效,我們的確是辦得到的,再長我們不敢保證。所以這就是要真正用功,要爭取時效,三、五年當中我們把西方世界取得了,我們要想留在這個世間一點都不困難;沒有取得,那是一條非常危險的道路。取得就是決定往生,到了決定往生的時候我不去,我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,這是可以的,決定辦得到的。但是你取得之後恐怕你一定會去,你不會再留在這個世間了,留在這個世間只有一個條件,你與眾生有法緣,你可以幫助他,他能得度,只有這個條件會留下來。如果看看沒有法緣,我講經說法,他們也不聽,我勸他們,他們也不理會,算了,走吧!就走了。所以多少人念佛三年、五年就往生了,絕對不是說他的壽命剛好就到了,固然有這種情形,很少;多半是他已經取得了,他壽命不要了,他就走了。如果有緣,應當要留下來,要幫助別人;沒有緣,自己趕快就走,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作祖,倒駕慈航乘願再來,都是這樣情形。所以這是我們真正能夠在一生當中做得到的。

  這一部經清涼大師把它分做四個部分,也就是四個大段,這四個大段是依信、解、行、證來分的。前面十一卷是為眾生開發信門,也就是說《華嚴》從第一卷到第十一卷,目的都是啟發我們的信心。當中有四十一卷,這個是很長,而且也是最主要的一部分,是幫助我們明白事實的真相,所以它屬於解門。解了以後這才修行,所以講修有七卷,就是一品經。末後有二十一卷是講證,證入,也就是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那是講證果。所以全經它的內容,就是信、解、行、證,統統包括了。從這個分法,我們看到這部經非常的圓滿。在行門當中,這個品題就好,「離世間品」,由這個品題字面上來看,也就是叫我們離一切妄想執著。世間跟出世間沒有界限,有妄想執著就叫世間,沒有妄想執著就叫出世間。其實世間跟出世間沒有界限,絕對不是說世間之外還有一個出世間,那你就想錯了,那就變成二法了,真的有個世間、有個出世間那就二法了。二法,你看六祖在《壇經》裡講的,二法就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什麼是佛法?佛法就是真正的法,真實法是不二法,二法都不是真實的。

  所以到什麼時候我們能把分別執著把它捨掉,那就漸漸得到真實了。只要有是非人我,有這些界限,這就是個麻煩事情。可是話說回來了,如果說一個人真的做到是非人我都沒有了,這個人他處在這個世間是個什麼現象?是非也沒有了,真假也沒有了,男女也沒有了,什麼都沒有了,這是什麼世界?如果每一個人都到這個境界,那這個世界叫一真法界。如果部分人入了這個境界,還有一些人沒有入這個境界,這個境界叫雜亂世界。所以諸佛菩薩自己證入之後,在這個世界恆順眾生,隨你的執著而執著,隨你的分別而分別,他自己有沒有分別執著?決定沒有。你們叫這個是書,我也叫它書;你們叫這個是《華嚴經》,我也叫它做《華嚴經》,說《華嚴》、說書是你們的執著。所以佛出世,為眾生講經說法,隨順世諦,佛是依二諦而說法。二諦,一個世諦,就是眾生的知見;一個是真諦,是他自己的境界,真實的境界。佛是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相,世間種種分別執著,佛絕對不破壞。為什麼?維持秩序。佛要是堅持自己知見,那錯了,那他就有執著了。他不執著,恆順眾生,從恆順裡面才真正得到真相,才真正得到諸法實相。迷有迷的相,覺有覺的相,所以講到覺迷不二,那是真正覺悟的人,入不二法門,所以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沒有障礙。但是有分別執著的人決定有障礙,決定有障礙那就要斷惡、要修善,要維持大眾的一個秩序,使大眾的生活能夠得到美滿,以這個為目的。入了一真法界,這些名詞、現象統統沒有了,那決定真實。所以這是四分,一部經有四個部分,它的理論基礎在一切經裡面所沒有的,是《華嚴經》專有的,《華嚴經》特別的,那就是講的十法界,六相,十玄門,這些統統講的諸法實相,講的事實真相。對於現在研究科學的人一定會很有興趣,因為科學就是尋求真相,《華嚴》裡面說得很多,實在值得科學家們來探討、來求證。這些我在此地都把它省略掉了。

  後面要提的就是說法,佛法裡面非常重視藝術,藝術不但是我們這個世界有情眾生所愛好,可以說是十方世界的一切眾生沒有不歡喜藝術的,因此佛常常用藝術來表法,他的教學也完全運用這些方式。所以今天現在這個世界常常談藝術,連打仗叫戰爭藝術,都講求藝術,殊不知佛法在一開頭,佛講經說法就是運用非常巧妙的藝術方法。現在大家對於佛門這個藝術的教學不認識,而把這些藝術看作迷信、看作宗教,這是很大很大的誤會。譬如說佛門裡面的雕塑、美術、音樂,乃至於建築,都發揮到高度的藝術境界。佛說法,言語也是藝術,這藝術就是話中有話,你不能執著他的言語,執著他的言語錯了,你要體會他的意思,他意在言外,這就妙了!這才真正顯示出美。像文學裡面的詩詞一樣意在言外,你要能夠去體會它,才有味道。這種體會是深淺隨各人程度不相同,每個人體會的不見得是一樣,但都接近他所說的義趣,這是很巧妙的。所以展開《華嚴經》,決定不能夠看它的文字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