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  (第二十集)  1980前  台灣圖書館大專  檔名:04-011-0020

  看恆順眾生這一節,昨天講到胎卵濕化,這個經文是講到第五行,現在我們從第五行第二句圓圈底下看起。

  【如是等類。我皆於彼。隨順而轉。種種承事。種種供養。如敬父母。如奉師長。及阿羅漢。乃至如來。等無有異。】

  前面給我們所說的,我們隨順的對象可以說將三界之內一切有情的眾生都包括盡了。我們用什麼態度、用什麼樣的心來隨順,這一點就是普賢行願力。在此地普賢菩薩教給我們,我們對這些眾生承事供養,承事上加了種種,這就是隨著境界的差別在做法上就不一樣。你譬如說,我們承事父母跟承事老師心是一樣的,可是在禮上就不一樣了,譬如最顯著的,父母要是過去了,孝子是守孝三年,他這三年是有孝服的;老師過去是心喪三年,沒有孝服,可是也是有三年喪。這個就是承事的心行不一樣。對父母的供養,我們一定是父母跟我們住在一起,晨昏定省。可是老師跟我們不住在一起,對老師的供養,至少年節要供養,這是最低限度。如果老師家境不太好的,我們每個月一定有個一、二次去供養,去看看他,帶點禮物,看他有什麼缺乏、有什麼需要,我們要幫助他。這個就有種種的差別,但是敬心、孝順心從心地上來說決定沒有兩樣,但是做法上有種種不同。

  前面說了還有一切天龍鬼神人非人等,二足四足,還有一些畜生,我們對畜生,譬如家裡養個小狗、小貓,承事供養要是跟父母一樣,那人家就笑話你了,你人畜不分了。我們敬重的心是一樣的。我們要看對象、看環境,應該怎麼做法。這是講種種的意思。普賢菩薩的境界,的確,普賢菩薩將一切眾生都能像父母、像阿羅漢,乃至於佛,一樣的看待;換句話說,他用的是真正的平等心。平等心就是普賢菩薩的心,以平等心來修學就是普賢行。下面這是舉了幾個例子。

  【於諸病苦。為作良醫。於失道者。示其正路。於暗夜中。為作光明。於貧窮者。令得伏藏。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。】

  這個地方特別要注意的就是平等饒益,以平等心修最豐饒的利益。經文裡面有許多句子事理二方面都要顧到。譬如病苦,病有身病、有心病,身病是身體上的疾病,我們要求醫為他治療;心病就是煩惱,心病是情緒,煩惱或知見不正,我們要求助於佛法,當然能夠勸他學佛,對治心病是最有效的。『失道』,這條我們要注意到,「失道」如果是普通迷失道路,那是很簡單,我們問問人這路從哪裡走,人家會告訴我們。而最難的就是十法界的道路。我們淺而言之,如果把人道迷失了,這個事情麻煩大了,你看今天多少人迷失了人道,迷失人道來生就得不到人身。我們不說十法界,我們講六道,我們今天走的是哪一個道?咱們走的是天道、是人道,還是三惡道?這一樁事情如果自己不搞清楚又怎麼能幫助別人?

  菩薩隨順,你看隨順裡面要修正他的迷失,可見得不是一昧跟他走,一面跟他走一面要幫助他修正,這叫恆順眾生,這菩薩恆順。所以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。我們第一步就是修正他的人道,人天之道。這個標準,像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》,人天之道。誰不願意享人天福報!可是你要享人天福報就得要修人天之道。這是講失其道路。如果他的願力很大,他希望成佛作祖,他曉得六道輪迴很苦,希望超越,我們就要告訴他成佛、成菩薩的大道,滿他的心願。

  『於暗夜中』,暗夜是說的無明,無明是對於一切事理不能明察,這叫做無明。我們曉得,佛法的修學,開智慧就是要破無明的。可見得這幾種大病是每一個眾生都有,只是說程度上有淺深差別不相同。我們學佛的同修曉得自己也有,自己要把這個程度減輕,努力破除無明,修正自己的道路。當然我們凡是遇到有緣的人,我們隨時幫助他修正,這叫真正的隨順。『於貧窮者,令得伏藏』,貧窮,一般人只知道物質生活的貧窮,不曉得佛法上的貧窮,不知道六道裡面的貧窮,這是很大的損失。修道人常說身窮道不窮,身窮沒有關係,很短暫的,一般世俗眼睛看到的貧窮,世俗的貧窮,世俗人只曉得沒有財富是貧窮,修道人他曉得,迷失了大道是真正的貧窮。為什麼?道裡面有正路,這個不是一般世俗人能夠了解的,道裡頭有真正的路,有真實的受用。

  「於貧窮者,令得伏藏」,伏是隱藏著,我們本性具足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,現在埋藏在煩惱裡面,所以智慧福德人人都有,個個不無,為什麼你現在得不到受用?是因為被煩惱無明蓋覆住了。我們曉得破了無明煩惱,我們的智慧福德現前,可是還有許多眾生不知道,還是迷惑顛倒,智慧福德不能現前,我們要幫助他、啟發他,他的智慧現前、福德現前絕不是我們給他的,是他自己本有的。這是舉幾個例子,這個例子裡頭有事有理,我們都要把境界搞清楚。所以恆順眾生就是度化眾生,就是利益眾生,你要不順著他不能去度化他。有一些善根福德薄的人要長時期的隨順,才能叫他回頭、叫他覺悟,短時期做不到,這是要我們有耐心,所以恆字很重要。

  【何以故。菩薩若能隨順眾生。則為隨順供養諸佛。若於眾生尊重承事。則為尊重承事如來。若令眾生生歡喜者。則令一切如來歡喜。】

  這個幾句話非常非常的妙,你要問為什麼叫眾生歡喜如來就歡喜?你要曉得眾生就是如來,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他歡喜就是佛歡喜了,他煩惱就是佛煩惱了,要曉得這個道理。再說一切諸佛已經成了佛了,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度化眾生,就是希望成就眾生,你能夠也幫助佛教化眾生,成就眾生,代佛弘法,那他怎麼不歡喜?我們今天這個講堂也是盡心盡力在勸化眾生,如果你們大家都代我來勸化,我非常歡喜,我們教化的效果才能擴大,範圍才能推廣。的確承事供養一切眾生,諸佛菩薩沒有不歡喜的,諸佛菩薩歡喜,你就想想,天龍鬼神怎麼不保護?

  所以真正學佛的人,你們仔細去研究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所在之處無不吉祥,別人在那個地方不吉祥,風水不好,你到那個地方去都好了。為什麼?這裡頭有很深的道理,經裡面常講境隨心轉,外面的境界隨心轉。由此可知,風水有沒有?決定有,你的心善,你住在那個地方風水就變善了;你的心惡,本來那個地方是好風水,你到那裡去一住,風水改變了,壞了,風水隨著你的心去轉的。所以一個惡心的人想找一個好風水把我埋葬,我家裡子孫以後很發達,哪有這個道理,那是老天爺太不公平了!會轉的,因為它會轉,所以我們用不著找人看風水,什麼都不必顧忌,所在之處無不吉祥,你要相信這個道理。所以轉在那裡轉?在心地轉,不在境界上轉,心地轉了大地就轉了,心要是不轉,大地上沒有方法用力。這個意思我們要懂,要明白所以然的道理。底下講:

  【何以故。】

  解釋為什麼佛歡喜。

  【諸佛如來。以大悲心而為體故。因於眾生。而起大悲。因於大悲。生菩提心。因菩提心。成等正覺。】

  所以然的道理就在此地。因為一切眾生與諸佛是同一個法身,同一個理體,同一個根源,是一不是二,與我們自己也是一不是二,我們要認識這個道理。所以「出現品」裡面講,如來成正覺的時候,就是他成佛的時候,這個時候他見一切眾生都成佛道。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我們哪一天見到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你自己成佛。你還看到這個是眾生,那個是佛,你自己決定是眾生,沒有成佛。為什麼?你見的相是差別相,不是平等相。見到真實相是平等相,妄相是差別相,所以見到平等相這是成佛,這是見性,我們念佛法門講理一心不亂。你曉得這個道理,我們的功夫要用在哪裡?用在生平等心,成喜悅相,那就與恆順眾生相應了,像彌勒菩薩所修的、所示現的就是恆順眾生。大悲心,就是大慈悲心,是從眾生這個地方才生起的,如果沒有這一切眾生,你這個慈悲心怎麼表現的出來?因為有這些迷惑顛倒造罪業的眾生,才顯示出你的平等大悲。

  菩提心這裡頭不能少大悲心,沒有大悲心就不是菩提心。特別是在菩薩,菩薩菩提心三心,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我們從表面上看,最殊勝的功德就是大慈大悲,所以才說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不說清淨為本,而說慈悲為本。說清淨為本是對他個人他自己,說慈悲為本是講對大眾,就是從利益一切眾生這一個角度上來看。這成就菩提心。因菩提心才能成得了佛,沒有菩提心就沒有法子。這在大經裡面看到非常詳細,千經萬論無不如是說。下面普賢菩薩再以比喻來說明,我們從比喻上來看更容易懂這個道理。

  【譬如曠野沙磧之中。】

  這是講的沙漠。

  【有大樹王。】

  凡是稱王就是形容特別大,一切樹裡頭最大的我們就叫它做王,一切眾生裡頭最自在的我們叫他做王。由此可知,什麼叫大?自在就大,你能得自由自在就叫大。

  【若根得水。枝葉華果。悉皆繁茂。】

  這個比喻我們要曉得,什麼叫『曠野』、什麼叫沙漠?「曠野」,清涼大師註子裡說明,「生死懸絕,迥無所依」,沒有依靠,無依無靠,就好像曠野一樣。『沙磧』就是沙漠,比喻沒有善根,沙漠裡面草木不生,沒有善根。『大樹王』就比的諸佛如來,『枝葉』就比的禪定智慧,這是大乘佛法的修學中心,禪定智慧。菩薩依這個宗旨來學習就好比開花了,圓滿就好比結果了,圓滿成佛就好比結果了。樹根比喻一切眾生,都是從根本而生的,枝葉花果都是從根本而生的。大悲心就好比是水,你要以大悲心來培養。

  心裡面想修福,也認真修福,結果都修錯了地方,在花上、果上澆水,澆不了幾天花也枯了,果實也爛掉了。看到別人的花好果實大,他不曉得,人家澆水不是澆在花果上,是澆在根上。諸位明瞭這個道理,你就曉得,你自己要想成佛成菩薩,要想供養一切諸佛菩薩,到那裡去供養?承事供養恭敬一切眾生,要從這個地方做。所以諸佛菩薩歡喜,道理在此地。底下再把比喻合起來看:

  【生死曠野。】

  『曠野』比喻『生死』,比喻輪迴。

  【菩提樹王。】

  大菩提涅槃,這就好比樹王。

  【亦復如是。】

  就跟一棵樹長成繁茂道理是一樣的。

  【一切眾生而為樹根。諸佛菩薩而為華果。以大悲水饒益眾生。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。】

  這個意思一看就明瞭。所以諸位要想修福,在佛門裡修福,你要知道在那個地方修。最大的福報就是勸一切眾生學佛,這是真正在樹根上澆水,而且樹根把水分都吸收了。所以佛他澆水的方法就做個榜樣給我們看,四十九年天天在講經說法教化眾生,這就是在那裡澆水。大眾沒有這個緣分,沒有空閒到道場來,印送經書到處去分發。這個水是拿去了,有沒有澆不曉得,水是送去了,大悲水是送去了,你們看有個條子叫你們用大悲水,給諸位說,你看今天送了這麼多大悲水來,這大悲水。所以東西要活著看不要看死了。拿一杯水念幾遍大悲呪,你就認識這是大悲水,你不曉得講經說法是真正的大悲水,不知道千經萬論是真實的大悲水,不曉得這個道理。你真正明白了,講經說法、千經萬論真是無病不治,的確能治百病。這一杯水念幾遍大悲咒之後,我看不見得靈驗。

  所以我們懂這個道理,我們印這個經書這是大悲水,送去了,各個地方送到了,他要去讀,讀了要能夠懂,正確的理解,理解之後照那個去做,那這個大悲水就有作用,它就澆了根本了。如果他要再把道理講給別人聽,勸大家都來修行,那這就灌溉到大樹王的根本,這功德無量無邊。我們要體會到這個意思,佛經每一個字、每一句含義非常之廣大,意思精深。如果從表面上看,實在看不出來。

  【何以故。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。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。】

  記住剛講到大悲水,千萬不要一看大悲水,我們趕緊多拿幾杯水多念幾遍大悲咒,我們叫一切眾生去喝了,這就是成就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那你就搞錯了。這個大悲水是指弘法利生,叫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這個經的意思清涼也說得很好,智慧圓滿成就,這是我們每一個學佛的同修都是在這裡希求,大家都有這個願望。世間有一些人他不曉得,不知道佛法的殊勝功德利益,不肯求,甚至於他的親戚朋友兒女去求,他還想種種方法來障礙,這是對佛法真正的功德利益一無所知。譬如他很想發財,很想得到金銀七寶,他的兒子到金銀七寶礦裡採礦,他禁止,不讓他去,又想得到又不讓他去。真正金銀七寶擺在面前不認識,這是佛法缺乏宣傳,大家不知道這個好處。

  這門學問如果要認真說起來,世間所有學問都沒有這個學問好。從前佛法在中國這樣興盛,能夠對中國文化有這樣深遠的影響,就是從前帝王大臣都學佛,他知道,所以極力的提倡,而且杜防流弊,保持佛法相當高的水準,他通達了。我們今天許許多多政府的官員、顯要,社會上的賢達,其餘的學問很好,對於佛法沒有接觸過,你給他說起佛法他也很讚歎,「這是很高深的學問」,底下就沒有下文了。這高深的學問你求也好,他不求,他也不想學,太高深了,「我不夠格,不行」,把自己這個路封閉,也不讓別人學,也障礙別人學,這是很可惜的事情。假如我們如果還像從前那個時代,要有大學研究所,我相信每一個大學裡一定有佛學院,一定要佛學研究所。為什麼?那一些人通達,曉得這門學問的好處。

  所以過去學佛的子弟沒有受阻礙的,你要真正肯學佛,歡歡喜喜送你出家,還好好照顧你。大家真正相信,一子成佛九祖升天,這是多大的福報,你家出了一個出家人,修行證果的人,你們的祖宗積多少代德!在社會上做一個部長,做一個省主席,經上常講要七代的祖先修德積善,家裡才能出這樣的人才。成為一代祖師那還得了,這得要多少生、多少世的積德,你才能出這樣的一個人,絕不是簡單的事情。這個意思在《了凡四訓》註子能看到。我們的時間實在太短,希望大家多多的留意,在註疏裡頭多留意,要用心去求解。

  可是要想得到圓滿的智慧,一定要自他是一不是二,你的智慧才能圓滿。所以利益一切眾生是真正的利益自己,幫助眾生才是成就自己,你自己吝嗇不肯幫助眾生,換句話說,障礙了自己。你們想想你是增長我執,增長人我執、增長法我執,你這是障礙自己,你二執要不破除,你二障不能斷,菩提涅槃雖然想,得不到,決定得不到。不是佛菩薩偏心,喜歡這個、不喜歡那個,也不是善知識偏心,對這個好、對那個不好,不是的,障礙是在你自己,這是無可奈何的。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

  【是故菩提屬於眾生。若無眾生。一切菩薩。終不能成無上正覺。】

  你就想到,為什麼這些諸佛菩薩天天在說法,不辭辛勞?不辭辛勞是我們的看法,在他沒有。我們為什麼說有辛勞?因為有我執,所以才有辛勞。有我,我很辛苦,我沒有了誰辛苦?沒有人辛苦。所以佛菩薩一天講到晚他不累,沒有我。我們感覺到會累,有我,有我就累了,沒有我就不累了。所以諸位要做到無我了,從早晨講到晚上不休息,不累,無我,你有我就累。你們想想這個道理,想通了,無我好,無我幹什麼事都不累,可以不休息,不疲不厭。我們覺得佛菩薩很辛苦,這樣教化眾生,是以我們眼光看他,認為他也有我,他很累、很辛勞,哪裡曉得人家無我!我們把這段念掉。

  【善男子。汝於此義。應如是解。】

  這裡面意義很深,一定要正確的理解。

  【以於眾生心平等故。則能成就圓滿大悲。以大悲心隨眾生故。則能成就供養如來。】

  這是特別勸勉他,要教他懂這個道理。

  【菩薩如是隨順眾生。虛空界盡。眾生界盡。眾生業盡。眾生煩惱盡。我此隨順無有窮盡。念念相續無有間斷。身語意業無有疲厭。】

  好,下課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