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  (第十六集)  1980前  台灣圖書館大專  檔名:04-011-0016

  請看經文。上午講到觀罪性空,講到觀想,觀想特別注意到的就是觀。實實在在講,想與觀不一樣,我們平常講思惟想像,跟觀不一樣。觀裡面是有智慧,與定慧相應,你看修定,禪定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止觀,是定裡面有慧,慧裡面有定,這個才叫觀。止就是止妄念,把妄心止住,觀是什麼?妄心止住,我們本性就起作用,就是真心起作用,觀是真心起作用。如果諸位學過《楞嚴經》,交光法師在《楞嚴經正脈》裡面所提倡的捨識用根,捨識用根就是觀,用六根的根性,而不用六七識,不用這個。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,我們常常教同學們讀經,就是念經,念經就是修觀,就是修止觀。你這一部經展開,從如是我聞念到信受奉行,經念完,字字分明,一直念下來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也不起一念,你看妄念沒有了,心意識沒有了,這是止;你把這一部經念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就叫觀。

  你念這部經,一面念一面在想這是什麼意思,那就壞了,就打閒岔了,這個觀就落在思惟裡去了。一部經展開,還有字不認識,「這什麼字?」又落在意識了。不認識字沒有關係,不認識字你看清楚,怎麼寫看得清楚,怎麼讀法不曉得,看清楚,那也叫觀。總而言之,你一起念就落在心意識裡去了。這就是平素要訓練。訓練成功,我們在日用平常六根用事,我眼看得很清楚,耳聽得很清楚,沒有分別心。分別是有分別,不是沒有分別,那就是永嘉大師講的,分別亦非意,不是意分別,而是本性真心的了別,比分別力量強得太多了。禪叫靜慮,靜就是止,慮就是觀,所以你說禪那或說止觀,意思是一樣的。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都離不開這個原理,就是止觀的原理。

  我們要把這個方法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運用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中,自己才能得真正的受用。因為你用觀,你沒有煩惱,你沒有妄念,你所起的是正念、正思惟,沒有妄念了,煩惱就斷盡了。止斷煩惱,觀開智慧,我們講破二障,止是破煩惱障,觀是破所知障,千經萬論、無量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原則。可是在我們初學往往不會,我們一用,這不知不覺又落在意識裡去了,就是這個麻煩,這是初學的人免不了。為什麼?沒有用習慣,所以要相當長的時間去訓練。剛剛訓練時你還是脫離不開,為什麼?你有心去做,做意,那個有心就是心意識,你還是離不開心意識。

  我們以《楞嚴經》註解來說,交光大師就不同意天台家的講法,因為天台家,就是智者大師他所建立的《法華經》的摩訶止觀,天台的止觀沒有離開意識,他還是用意識,帶著意識來修觀,這是不究竟的。帶著意識修觀,我們一般講功夫用得很得力、很如法,像天台大師所講的那個方法,可以能夠修到事一心不亂,不能破無明。所以交光大師極力的反對。這是《楞嚴經》成為新舊註解兩大派別,舊註就是以天台的思想,新註就是用《楞嚴經》經裡面的意思,捨識用根,完全是以《楞嚴經》的經義,他說得很有道理。圓瑛法師的《講義》,可以說完全依交光大師的思想。他的方法確實是好,但是初學的人不太容易。所以舊註是用天台止觀來註解《楞嚴經》的奢摩他、三摩、禪那,不能說他沒有道理。為什麼?對初學人來講很適用。修學到一個基礎,應當百尺竿頭,更進一步,不要墨守成規,我們要求進步,這樣就好。所以我們對於任何一家的學說、修行方法要客觀,哪一個方法都是適合於某一類的根性,都是好方法。不能說哪個方法優,哪個方法劣,優劣很難講,只要用的得力都有好處。

  如果我們依照此地所講逆順十心,順生死十心是毛病,我們很清楚,像大夫治病一樣,對你這個病源,你這個病發生的因素,以及病的狀況,完全能了解,前面順生死十心是了解,真是看透了。後面逆生死十心,這就是藥,對症下藥,藥到病除,這是事理具足。如果我們這樣的修懺,可以說無罪不滅。

  講到初學修觀,我告訴諸位一個最方便的辦法,那就是《金剛經》裡面教給我們的,《金剛經》末後四句偈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我們雖然用的是分別心,可是這個分別與性相應,與無分別相應,無論在什麼境界。可是這裡面最低限度要讀《百法》,《百法》要懂得,一切有為法就是百法前面九十四法,就是八個心王、五十一個心所、二十四個不相應,這些全都是有為法,這是說的心,心之外還有十一個色法,無論是色、無論是心,統是有為法。有為法它沒有自性,是屬於因緣生法,當體即空,所以佛教我們做如是觀。你說夢幻泡影有沒有?有這個事情,有就是空,《心經》裡面教給我們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。這個也是觀,都是我們初學的人就能用得上的,這個是一下手,與最高的境界都能相應。

  你要是懂得這個原理了,譬如有同學剛才給我講,他念佛,觀阿彌陀佛,一念佛,「阿彌陀」這個字現前了,「佛」現不起來,心裡要想這四個字,只想到三個,後頭那個沒有了。他來問我是什麼原因?我說你想像力量不夠,前面力量強,字現了,後頭沒有力了,字現不出來。這不叫觀想,這叫妄想,這不叫觀想。觀想怎麼樣?譬如念佛觀佛的名號,一念佛,佛的名號就現前,佛的名號雖然現前,那個名號現前的字是色相,色相現前,自己曉得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這就叫觀想。如果執著一定有色相,你不曉得這個色相是空的,執著這個色相,這個就錯誤了。色相有,曉得有就是空,有而不執著,有而不生妄念,這才叫做觀想,想裡頭有觀、有慧在裡頭。

  如果說只有這個想,色相現前不知道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把這個忘掉了,執著在這個色相裡面,這是迷。這個不叫修觀,這裡頭開不了智慧,可以得定,開不了智慧。為什麼?你這個分別心只分別一樁事情,不分別別的了,能夠得定,所以給諸位說,能修到事一心,沒有別的妄念了,只有這一個妄念。如果有觀,沒有別的妄念,只有一個妄念,這一個妄念因為有觀的力量,能突破,突破之後就變成理一心不亂,那個境界就太殊勝了,不是一般修行能夠相比的。這個圓頓的修行法都是以這個為基礎,我們講從根本修,也是基於這個理論,基於這種方式,這是從根本修。

  本經在其他經文裡面,也有講修法不具足的,就是講十種它是缺了兩種,像「隨好品」裡面,十種就缺少觀罪性空、缺少發菩提心。但是諸位必須要曉得,菩提心是我們這個地方所講十大願王的根本,沒有菩提心這十願都修不成。修不成什麼?修不成普賢行,我沒有菩提心,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,禮敬諸佛、讚歎如來,我這麼修,乃至普皆迴向,你這麼修不叫普賢行。如果你這個修行的目的只求個人,在賢首大師五教裡面是小教,小教修行法;你要有菩提心、有觀罪性空,這是圓教的普賢行,你們想想看這差多遠。小始終頓圓,賢首判五教,一層比一層高。所以菩提心不可不發!

  菩提心是什麼?就是我們的真心。菩提是印度話,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覺,就是覺心,覺悟之心。沒有菩提心,心是迷,就是不覺。我們要拿剛才舉的交光法師的例子,交光法師講捨識用根,就是菩提心,根是根中之性,六根的根性,根性就是菩提心。根性在眼叫見性,在耳叫聞性,你看跟八識不一樣,八識,在眼叫眼識,在耳叫耳識,這個差別太大太大了。再給諸位說明,眼見性跟眼識是一不是二,見性見色,就像鏡子照外面的色相一樣,照得清清楚楚,如如不動。如果你照,我們見性見外面色相,這心一動,一動就變成識了,眼識了。識是分別,性是無分別,分別是依無分別而起的,如果沒有無分別,那個分別是從哪裡起來的。所以不覺,不覺是依覺而起的,無明是依明而起的,可見得我們本性是本明本覺,本來不迷。可是迷了以後,有個現象總是愈迷愈深,麻煩就在此地。現在我們要修覺,從迷裡面怎樣能覺悟過來,再恢復到我們的本覺。

  這個事情在前幾天跟諸位談過,如果從一切大經大論裡,那是很費事,最便利的方法就是從《起信論》下手,過去楊仁山居士他老人家就是從《起信論》下手,先通達大乘的教義,貫穿一切大乘經。所以《大乘起信論》在中國佛學地位非常高,無論哪一宗、哪一派,都成為是必讀之書,言簡意賅,文字不多,可是一切大乘經論的道理都在其中。這是說明我們一定要發心。

  我常常把菩提心用很淺顯的語句說出來,經文裡面你們去看,像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面講的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直心,心到底直到什麼程度才叫直?所以這個我們一下不太容易體會,我就把它說做平等心,平等就是直,直就是平等,不平等就不直了。深心就是清淨心,大悲心就是愛心,世間人講博愛,佛法裡講慈悲,慈悲心跟愛心是一個心。基於感情的愛心就是世間人講的愛心,要是這裡面有理智,我們就叫做慈悲心,理性的愛就是慈悲心,感情的慈悲就叫做愛心。一樣的愛心,一個是以感情為基礎,一個是以理智為基礎,依理智為基礎的愛心我們叫慈悲心,諸位一定要曉得。可見得慈悲是真愛,是理性的,是不變的。我們世間人所講的愛是假的。譬如說男女之間愛到最深的時候了,結婚了,沒有兩天又離婚了,這個愛不是假的嗎?今天愛了明天又不愛了,它會變的,會變的就是假的,就不是真的。

  所以你們要不學佛,沒有菩提心,你們的心都是虛情假意,我告訴諸位,我是決定不相信的,睜著眼睛騙人,虛情假意,騙人。像這些我們學佛、學覺要從哪裡學?要從這裡學。你們學佛的人,可以看戲,可以看電影、看電視,看了什麼?那都在公開的騙人,他愛這個、愛那個,全是假的。你看電影演戲,那在騙人,騙得你們大家,我們自己在人生當中又何嘗不是跟他一樣在騙人?唯有佛菩薩的愛是真的,永遠不變,為什麼?他是從平等心、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,他永遠不變,叫大慈大悲,我們要學這個。以這樣的心修十大願王,這叫普賢行。由此可知,大經裡常講,捨離菩提心修一切善法,為魔所攝,這個話說得對,沒有菩提心,不管你修什麼樣的善法,確實是魔所攝。你真正了解這個道理,才曉得事實真相確確實實是如此。

  我們學佛之人,別人以虛情假意對待我們,一天到晚欺騙我們,我們要以真心待人。這樣說起來我們不是吃虧上當了嗎?如果你要是有吃虧上當的念頭,又落在心意識裡去了,真如本性裡頭沒有吃虧也沒有上當,只有阿賴耶識、末那、第六意識裡面才有吃虧上當,真如本性裡沒有,吃虧上當都是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。我們自己以真心行事,這叫發菩提心。菩提心不是叫你說,你現在聽經要發菩提心聽,念佛要發菩提心念,離開講堂到外面還是用心意識來辦事,那就錯了,菩提心就丟掉了,你到佛堂裡變成佛,出去就變成魔,那怎麼行?

  三心,三心二意那就壞了。你將來看到《無量壽經》教給你三心圓發,佛法有三心!告訴諸位,三心是一心,圓是圓滿,圓滿的發出來,三心圓發就是指菩提心,就是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都要圓圓滿滿的發出來。我們可以看底下的經文了,底下經文舉所懺業障:

  【菩薩自念。我於過去無始劫中。由貪瞋痴。】

  『貪瞋痴』三個字是業因,造作惡業的因緣。

  【發身口意。】

  貪瞋痴從哪裡表現出來?從『身口意』,「身口意」就是造罪的工具,貪瞋痴是造罪的原動力,身口意就變成造罪的工具了。

  【作諸惡業。】

  造作種種的惡業,所謂身三口四,造作種種罪業。佛經裡面有說,六道情形種類很複雜,都是由於業力所作而形成的。眾生不曉得事實的真相,往往看到有行善的人一生不得意,窮途潦倒,行善之人,好人!又看到作惡的人在世間有錢有勢,好像一生很得意。於是乎對於善惡果報他就不相信了,你怎麼講他也不相信。我前兩天接到一封信,我現在還沒有回他,因為這兩天講座忙著。這個人我不太熟,他在美國,他說他到過我們講堂,在講堂聽過經,對佛法也很信仰。但是到美國去,美國那邊都不相信佛,信基督教,傳一些外道,好像信了神就赦免一切罪,神就賜福,他說雖然理上講跟佛法不一樣,但事實上外國人比我們富有。我們東方人學佛,我們的生活環境確實比不上人家,印度是佛教發源地,印度亡國了,西藏的佛教、中國大陸的佛教現在也等於淪亡了,好像似乎他們說得很有道理,事實擺在眼前。跟這個意思一樣,不曉得因果通三世,決定不是善惡果報顛倒錯亂了,沒有這個道理。

  可是真正明瞭佛法的人看法就不一樣,你要不相信,你到台中跟李老師聊聊天、談談天下事,業果報應,那就不相同了。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我們現在好像是事事都不得志、不如意的時候,實在講這是好,並不是不好。經裡面講報有三種,一種叫現報,就是我們這一生所遭遇的,現報;第二是生報,生報是來生得的果報;第三種叫後報,後報是從第三世以後所得的果報。總而言之一句話,你造的因,遇到緣決定有果報。不會說你造這個因後頭沒有果報,沒有這個道理,這在理上決定講不通的。

  《法華經》裡面所謂「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」。那一段公案是講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個人想求佛剃度出家,佛叫這些阿羅漢觀察這個人有沒有善根。阿羅漢的能力能觀五百世,他有這個能力,他的前世、再前世,他能看五百世。五百世當中這個人與佛沒有結過緣,沒有善根,那這個人怎麼能學佛?佛給他剃度,成就他出家,告訴大眾,無量劫前,他是個砍材的人,樵夫,在山上遇到老虎了,他爬到一棵樹上,在無可奈何的時候,他喊了一聲南無佛,就是這一個種子,今天在我會上成熟了,我度他出家。無量劫前一聲南無佛的業因,到釋迦牟尼佛的會上成熟。所以有因必有果,他這是後報,三種果報裡是屬於後報。

  真正學佛的人,諸位想想我們心裡是不是期望果報?貪圖果報而學佛的,這個學佛的心不是菩提心,是貪心。你念阿彌陀佛,希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目的在哪裡?聽說西方極樂世界黃金為地,七寶樓閣,貪心,大貪!這個世界金銀七寶還不知足,極樂世界那個地方富足,到那邊去,貪心念阿彌陀佛,怎麼能生西方極樂世界?不可能。西方極樂世界明明說的是要以一心不亂才能往生,絕不是貪心能夠往生的。所以你要想生西方極樂世界,要息滅貪瞋痴,才能與那個地方相應。那個地方人是諸善上人,你看經裡面常講善男子、善女人,人家那個地方不但是善,是上善,善中之善,人人都是發菩提心。因為那是大乘佛法,大乘佛法是以菩提心為基礎,它不是小乘佛法,小乘佛法沒有菩提心,大乘佛法要發菩提心。小乘人跟大乘人的差別就是一個有菩提心,一個沒有菩提心,就這個差別,一發菩提心就是大乘種性。所以這個我們要曉得,絕不是貪圖西方世界的富貴而求生到那個地方。

  我們為什麼求生到那個地方?因為那個地方佛現在住世,那個地方修學的環境好,老師好,諸佛菩薩都在那個地方教學,那個地方等於是佛世界裡面的佛教大學,阿彌陀佛是校長,十方諸佛都在那個地方教課,都是專任的老師。所以我們這一些事理一定要搞清楚。佛法講十方法界,講諸佛菩薩,以《華嚴經》來說,末後你看看,就是在這一卷,這是《華嚴經》的總結論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這是什麼意思?到了極樂世界就到了華藏世界,到了極樂世界就到了十方諸佛所有的世界,都到了,這是真正不可思議。你們念《阿彌陀經》,那只不過是把西方極樂世界說了一個大概,千萬分之一都不到。極樂世界的人每天早晨起來吃了早飯了,到外面去逛逛,散散步,到哪裡去逛?那一逛就已經看了十萬億個佛國土了,多少時間?一餐飯的時間,已經到那邊供佛聞法。諸位曉得,一尊佛說一句法,這個早晨溜達一圈就聽了十萬億句佛法了,真是不得了。這個情形你看別的經上有沒有?

  所以現在有些人,我也不曉得他是怎麼想法的,有一類的他們聽說釋迦牟尼佛法運之後,彌勒佛要出現於我們世間,當來下生彌勒佛,就是現在的彌勒菩薩了,於是乎修彌勒法門,希望將來能往生兜率天,親近彌勒佛,彌勒佛將來成佛了,他給彌勒佛做大弟子,他想這一套。這個想不能說不正確,不能說不好,能不能成就?大有問題,因為我們曉得,彌勒淨土的門檻很高,得要修成唯心識定才有資格往生。換句話說,他條件很高,彌勒菩薩是專門學唯識的,你到那裡去唯識的分數不及格人家不錄取你,你沒有辦法去,想去也去不成。不像西方極樂世界你念佛名他就去了,這個太容易了。

  所以我常常教這些人,他們一心一意想親近彌勒菩薩,我說唯心識定不好修,諸位要是在唯識經論裡稍稍深入一點就曉得,唯心識定很不容易修,很費事。如果照他那個方法去修,要能成就定,初級的定,恐怕也得要二、三百年,我們哪有這個壽命;要成就甚深的禪定,總得要二、三千年才能辦得到,所以相當不容易。但是親近彌勒菩薩有方便的法門,就是先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西方極樂世界教唯識的教授就是彌勒菩薩,那個一上課,我到你兜率天去參觀一下。彌勒菩薩說好,歡迎,你跟我去。就帶你去了。你看抄近路,準去了。所以你一到極樂世界,十方諸佛世界都到了,十方諸佛菩薩都在極樂世界授課。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做學生,親近諸佛菩薩,不是到那裡享樂的,這要搞清楚。到那裡去享樂,抱著享樂的心理,那就不行,那念佛就不相應。是親近諸佛,是成佛,是為了普度眾生,是為這個而去的。再看底下經文:

  【無量無邊。若此惡業有體相者。盡虛空界不能容受。】

  這是講我們無始劫以來,由貪瞋痴所造的惡業,實實在在是無量無邊,好在這些罪業它沒有形狀,沒有體積,如果有形體,哪怕形體再小,恐怕也遍滿了虛空,甚至於太虛空都容納不下。這個形容並不過分。為什麼?經上常講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虛空雖然大,我們想像當中所造的惡業確實比虛空還要廣大。下面這是講懺悔之相,前面所講的就是通說順流的十種心,造作一切罪業。

  【我今悉以清淨三業。遍於法界。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。誠心懺悔。】

  這就是教給我們懺悔的方法,懺悔的相,我們怎麼個懺悔法?大家特別要注意這裡頭有四個字,『清淨三業』,造罪業是我們三業不清淨,三業是指身口意,身口意要是為貪瞋痴所主宰了,這個身口意就不清淨了;如果我們離貪瞋痴,這個身口意就清淨了,可見得要想三業清淨一定要離貪瞋痴。在密法裡面,你們看佛像圓光頂上有三個字,梵文,中國音譯是「唵阿吽」,唵阿吽這三個字的意思就是清淨三業,或者我們叫三業清淨。唵阿吽翻成中國意思是身口意,唵是身,阿是口,吽是意,身口意三業清淨,清淨極了,這就是如來地。

  不但我們對世間法不貪,沒有貪瞋痴,對於佛法也沒有貪瞋痴,這個才叫真正離貪瞋痴。世間法我不貪了,貪瞋痴沒有了,在佛法裡起貪瞋痴,諸位曉得,你貪瞋痴並沒有斷,只是換了個對象而已,這有什麼用處?沒有用處的。所以是一離一切都要離。以清淨三業『遍於法界,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』,這個就是教你念十方佛,斷一切的惡緣,尤其是惡知識,遠離惡知識。前面講我們所造罪的心遍布虛空,所以我們今天懺罪,清淨三業,得要遍於三界。這樣我們懺罪的心與法性才能相應,一切罪障才能真正的懺除。誠心懺悔,著重在誠,誠是真心,心意識不誠,離心意識就是誠心。

  誠心,諸位可以看看曾國藩的《求闕齋筆記》,你看他解釋誠的意思,他是解釋大學裡面的至誠,誠意正心,解釋誠,誠是什麼?一念不生叫做誠。起了一個妄念了,這個就不誠了,有念皆妄,所以起心動念就不誠了。我們在一切境界裡了了分明,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起心、不動念,佛法說得比儒家要清楚,儒家是含糊籠統講的,佛法分析得清楚,不起心、不動念就是不起八識五十一心所、二十四個不相應,不起這個心,不動這個念頭,這個時候就是真心用事,這就是誠心懺悔,這才有力量。你要不曉得這些道理,不懂得這個方法,誠心,我的心很誠,誠個什麼?完全虛心假意,自己還以為心很誠、很真,真心,哪有那個道理?沒有那個話的。後面我們把這一段念掉:

  【後不復造。】

  這是事懺,斷相續心。

  【恆住淨戒。一切功德。】

  這就是前面所講的修功補過,總而言之,這一種懺法是從真正明識因果開始,漸漸到能夠守護正法,才顯示出懺悔的真實功德。

  【如是虛空界盡。眾生界盡。眾生業盡。眾生煩惱盡。我懺乃盡。而虛空界。乃至眾生煩惱。不可盡故。我此懺悔無有窮盡。念念相續無有間斷。身語意業無有疲厭。】

  這是總結無盡,顯示普的意思,普賢裡面普的意思。好,我們下課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