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  (第七集)  1980前  台灣圖書館大專  檔名:04-011-0007

  「無相禮」,小註裡頭講,「深入法性,離能所相」,這是著重在心敬,有沒有禮拜?有。如果沒有內觀,我們的禮只是像前面所說的恭敬心,就是一般人只有恭敬禮,恭敬再要做觀發願就比較少了。如果我們恭敬禮能夠像經典裡面給我們提供的參考資料,我們一一都能發願,還是屬於恭敬。恭敬禮的修學,可以能修到事一心不亂,假如你能深入一層,把無相加在恭敬禮裡面,那就可以能夠修到理一心不亂。可見得境界愈深,前面的事相不是沒有了,好像你要修無相禮,我禮拜就是不禮拜,我見了不必要行禮,我內心敬就好了,這不行,這還是屬於我慢在作祟。諸佛如來相見還是五體投地,這個禮決定不廢,事相上的禮決定是不廢的。絕不是我說心地恭敬就好了,何必要這些形式?形式要,形式不可少的,世出世間都重視,現在如果不重視形式,必定趨向於禮崩樂壞,天下大亂。

  今天我們世間局面鬧成這個樣子,就是大家不再重視形式上的禮節了。譬如過年拜年,這是好事,這是禮節,而我們今天提倡不拜年了,這個禮節廢止,不必要的,這個實在不是好事情,禮決定不能廢。所以就是不懂禮、不講禮的人,你對他有禮貌,他心裡還是歡喜。可見得禮是從天性裡面發生出來的,不是人為造作的,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。這就是有事相的禮與理體相應了,與法性相應了,就是在行禮,這是相,即相離相,這樣才能夠一切法得成,佛法裡面所謂是空有不二,理事圓融。這是第一步。

  底下一種,「起用禮,雖無能所,普運身心,如影普遍,禮不可禮」。在五教裡面,賢首大師判教是五教,小始終頓圓,小是小乘,像前面的恭敬禮是屬於小乘,到無相這已經是屬於大乘,大乘的始教。他們一樣拜佛,境界不相同,始教菩薩比小乘阿羅漢,兩個人同在拜佛,他們的功德不一樣。你看拜佛每一個動作都一樣,為什麼功德不一樣?就是不一樣。你要曉得,禮佛境界不相同,功德利益不相同。念佛也是如此,我們兩個都在這裡合掌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念的聲音都一樣,音調都一樣,我們兩個人念佛功德不一樣。會念的人,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,有這麼大的功德;我們念一百聲、一千聲、一萬聲,一個罪也滅不了,不相同。這是我們要留意的地方,為什麼?一個是與法性相應,一個是與法性不相應。相應還有淺深不相同,這個始教無相禮是剛剛相應,才相應,到起用禮就屬於終教的,小始終頓圓,這屬於終教的。換句話說,在大乘法,大乘到了相當程度了,始教是大乘的開始,這是到大乘的終極,大乘快要圓滿了,這是起用禮。

  這個地位的菩薩所謂是從空入假,從體起用,是這一類的菩薩,前面一類菩薩,就是無相禮,他是修的空觀,這個地方從空出有。修空觀多半著重在自利,自己成就;到從空出有,這是為利他,漸漸到自他不二。所以能禮所禮,能禮是我們自己,所禮是我們禮拜的對象,在他感官裡面皆如影像。換句話說,說影像就是不執著,於自、於他都不執著,《金剛經》裡面告訴我們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他已經到這種程度了,所以在一切境界裡他已經不起分別、不起執著了,如影就是這個意思。到這個時候心境都普遍了,因為與法性相應,法性是普遍的,既與法性相應,他這個一禮、這一拜,就與整個法性相應。所以這種功德不可思議,比前面要殊勝得太多了。

  第六種,「內觀禮,但禮身內法身真佛,不向外求」。這個是所謂實教之禮,實是真實,真實之禮。真實法裡面不說空也不說假,直截了當的就是講的明心見性,見到本覺真性,所以說法身真佛。現在我們略略的給諸位說明什麼叫法身。法是指一切萬法,一切萬法就是身,身就是一切萬法。這樣說法大家很不容易體會,我舉個比喻來說,我想你們同修都作過夢,大概沒有說這一生當中到現在還沒有作過夢的,恐怕沒有,都作過夢。作過夢,這個話就好說了,到你一覺醒來的時候,你才曉得我剛才作了個夢;沒有醒的時候,你在夢裡面認為真有其人、真有其事。醒來之後想想那個夢境,這個夢境就是你一心變現出來的,在你夢境裡面這個一心就化為夢境,整個夢境就是你的一心。真是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,夢裡所有的人物、山河大地,連夢中的虛空,全是你自心變現之物。我們說法身是說什麼?整個夢境就是你的法身。這個說法也容易懂,因為你醒過來一想,對,我的身在哪裡?身化成整個夢境,整個夢境就是我的身。從整個夢境來講我們叫法身,從你夢境裡面的自己來講,這個叫報身或者是應化身。

  這個意思要是明白了之後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的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。我們現在因為沒有醒,你不覺得,到你幾時醒了之後你才曉得,原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的夢境。十法界依正莊嚴哪一法不是自己?沒有一法不是,這叫法身,法身是理體。可是幾個人能夠知道,能夠覺悟到?幾個人能夠證得?為什麼不能證得?因為你有無明蓋覆住了。所以說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法身,無明不破見不到法身,法身就在面前,見不到,因為你在境界裡生了無量無邊的分別執著,所以本有的清淨法身你見不到。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,我法二執都沒有斷得乾淨,所以見不到;到實教菩薩,行了,這個時候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法身了。所以是但禮身內法身真佛。法身真佛還是說的一切眾生、一切境界,為什麼?依正莊嚴都是自心變現之物,沒有一法是心外之法,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。所以這個地方是禮身內法身真佛。一樣的禮敬,禮的是法身真佛,一點都不假。不向外求,心絕不攀緣外境,沒有外境,這是大覺。一般講這是禮第一義諦佛,這個境界就很高了。

  末後一點,「實相禮」,這是將前面內觀禮發展到了極處,達到了實相,就是內外同一實相。我們也可以說,內觀禮這是初入一真法界,這是接近了,將入未入的境界,到了門口了,實相禮這入了門了。假如我們現在在一起兩個人,一個是凡夫,一個是初住菩薩,他們兩個人都在拜佛,凡夫恭恭敬敬,是恭敬禮,初住菩薩在這裡拜佛的時候他是實相禮。再給諸位講,禮與不禮都是實相禮,這個要曉得,沒有拜佛也叫禮,禮是敬,諸位要曉得這個意思。所以到後面跟諸位講普賢這個「普」的意思,是講念念當中無有盡,無盡的意思。並不是教你修禮敬諸佛,那一天二十四小時天天在這裡拜,不拜就是不禮了,那就錯誤了。拜佛這個境界這是隨緣,所以講因緣不相同,禮敬之心是念念相續,從來沒有間斷的,在一切境界裡恭敬心、禮敬之心從無間斷,這個叫修禮敬。

  念念無間,這也不容易做到。如果我們念念都念著恭敬,恭敬一切人、恭敬一切物,你們想想這個法圓融嗎?無礙嗎?有障礙了。我念念恭敬心的時候,後面是讚歎如來、廣修供養、懺除業障都不能修了,心無二用,只能用一,不能用二,無量無邊的德能只能用一個,其他都不能用了。的確是這樣的。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你不善用心,你用的什麼心?你用的分別心,用的執著心。可見你還是用心意識在這裡修禮敬諸佛,所以你才事事有礙。如果你要是離心意識,用真心修,就事事無礙了。為什麼?因為從恭敬到實相的禮敬是我們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,不必起心動念就圓圓滿滿,這個真是妙極了。

  道人一天到晚在那裡盤腿面壁,如如不動,他已經遍禮一切諸佛了。我們看不出來。道人在日常生活當中,你像五十三參裡面,他的修行方法跟一般修行方法不一樣,我們一般修定,你們同修當中還跟聖嚴法師打過禪七的,盤腿面壁修定,《華嚴經》裡面教你修定在哪裡?十字街頭,市廛裡面修定。市廛是什麼?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百貨公司,商場最熱鬧的地方,人最多的地方,叫你到那裡去玩,這也看、那也看,東走走、西走走,那叫修禪定,是這個修法,不是面壁。你看大乘人修行的方法跟小乘人不一樣。

  所以你們要是會修,今天這個境界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比古時候來得殊勝。因為古時候這個五花八門的境界沒有這麼多,會修行的人什麼都可以接觸,在裡面修什麼?修不動心。你們到市場去逛一逛,服裝店逛一逛,這個衣服樣子不錯,動了心了,定就沒有了。樣樣都看,不動心,這就是功夫,這就是禪定。不看不動心,這算不了功夫,為什麼?境界一現前心又動了,那有什麼用處?沒有用處。一定要境界擺在面前不動心,這叫真功夫,這是真正的禪定。你看五十三參教給我們修的統統是這個修法。所以鍊,處處都是道場,人人都是老師,就怕你自己不會,會了就是善財,在境界裡歷事鍊心,歷是經歷,經歷一切事、一切境界,在裡頭鍊心。鍊什麼?給諸位說就是鍊的戒定慧,這個心裡頭不起惡念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這個就是鍊的戒,如如不動這就是定,了了分明這就是慧,樣樣都曉得,樣樣都清楚,不動心。

  開頭學的時候怎麼學法?我告訴諸位,你們天天去逛市場修定,身上不要帶錢,一分錢都不要帶,想買沒有錢,只好多看看,用這個方法。帶了錢就靠不住了,就不保險了,到時候動了心就想買了,就把定破壞了。身上不帶錢,到處去看,樣樣都看得很清楚,人家說什麼你都知道,你也能說得頭頭是道,但是如如不動。這個方法妙極了,心像一面鏡子一樣,照得清清楚楚,一塵不染,保持你自己的清淨光明。所以大乘修行實在是妙,妙極了。

  第八是「大悲禮」,大悲禮是出自於悲心,因為眾生不曉得禮敬三寶,禮敬三寶是大福報,眾生不知道,我們發願代眾生禮。真能代得了嗎?這個不要問,不要問代得了代不了,反正我們代他禮就是了。在佛法裡面講既然體是一個,我們就能代得了。一心為本源,好像這棵樹一樣,根是一個,雖然有許許多多的枝條,我們只挑一個枝,其餘的枝不動,一個枝發達也能影響它。佛在《地藏經》裡面告訴我們,我們代一切眾生修福,他所能得到的是七分之一,七分之六是修者自己得到,我們福報給他,替他修的,他只能得七分之一。這個說法實在是有道理。所以那些不懂得佛法的人,我們要替他修福,我們自己懂佛法,我們的父母家人眷屬朋友不懂佛法,我們要發心代他修。代他修不必讓他知道,知道了或者他會起反感,他不贊成我們學佛,我們代他修,這與我有什麼相干?他還起反感,不必。時間久了之後,自然有感應道交。只要我們自己真誠去修學,誠心誠意普代眾生。誠到了極處,可以轉業,不是不能轉的。

  今天在台灣,年輕人有這麼多人學佛,這不能說不是感應,這過去在大陸上沒有的現象,我們可以說從清末到民初,一直到大陸淪陷,大陸年輕人學佛真是鳳毛麟角,沒有幾個,學佛的都是老人,哪裡像台灣這麼多年輕人學佛,真正是稀有。所以從這個地方也能看到我們國家的國運昌隆,我們民族將來有非常光明的前途,我自己很相信。不要看外國人神氣,外國人將來求我們的地方太多太多了,外國人你看看它的歷史,美國的歷史很短,不過兩百年,暴發戶!

  能夠把這個六禮融合成一,一拜當中具足這六禮,這叫做「總攝禮」。諸位要曉得,我們今天講修普賢行,普賢菩薩的禮敬就是總攝禮,一拜當中具足這六個意思,這叫普賢禮。我們學普賢行願要這樣才是普賢禮。一拜佛,向下的時候,稱讚、供養、懺業到普皆迴向,無不如是,所以稱之為普賢行。

  末後這一條,「無盡禮,入帝網境,若佛若禮,重重無盡」。這個帝網是比喻,佛經裡面常用忉利天主他的宮殿羅網,用它來做比喻。宮殿莊嚴羅網大概諸位也沒有見過,台灣雖然有很多寺廟,我也走了不少,沒有見過,可是在日本還有,我在日本京都看到的。羅網一般是用銅絲編織的,它有兩種作用,一種是保護建築物,建築物雕梁畫棟,都是很精美的藝術品,所以外面用網把它罩起來,保護著它;另一種作用是防止小鳥築巢。同時也非常的美觀,網當中繫有珠,寶珠,帝網天珠,珠放光,像鏡子一樣互相映照,美極了。從前大陸上大的寺院宮殿都有羅網。這是取這個意思,就是像鏡子一樣一面一面照過來無有窮盡,取這個意思,取重重無盡的意思。

  前面總攝禮我們要是學會了,就是一禮當中具足這些意思,這就是我們修普賢行。修普賢行的人就叫做普賢菩薩。普賢菩薩,諸位在註解裡去看有三種,第一種叫位前普賢,因為普賢菩薩本來的位次是等覺菩薩,等覺以前,就是我們現在初發心,初發心我們就學普賢行,我們是初發心的普賢菩薩;到了你證到等覺了,這叫當位的普賢,這就正式的;成佛之後再回來,這叫位後普賢,成了佛之後,倒駕慈航,退回來退在菩薩位子上,這叫做位後普賢。所以普賢有三類。

  前面兩類我們容易懂,最後一類不好懂,成了佛為什麼要退回來?諸位要曉得,教化眾生,所謂是方便有多門,得要用善巧方便,方便法哪一種方法容易接近眾生就採取某一個方法。老師教學生一定要保持相當程度的威嚴,所謂是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,你們讀《禮記》,世出世間法都是這樣,師道是尊嚴的。現在隨著時代變質了,有家教,老師到學生家裡去教,這不行,教不出好學生來,學生不會對老師尊敬的,我叫你來就來,叫你去就去,這個師道尊嚴沒有了。從前求學,就是家教,學生到老師家裡去學,沒有說是把老師請到家裡來,沒有這個道理。

  所以師道尊嚴非常重要,佛法也是如此。尊嚴當中學東西有的學生有疑惑不敢問,這就是不方便的地方很多。於是乎諸佛換個身分,換個菩薩身分,菩薩跟大家是同學,前後期的同學而已,以學長的身分就方便多了。所以他退居在學長的身分來幫助我們求學。菩薩作不請之友,老師是一定要請的、要求的,菩薩是你不請我自己就來了,沒有尊嚴,跟你完全站在平等地位,像兄弟姐妹一樣,這個事情就好辦了。這是位後普賢。

  你們念《普門品》,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,隨類化身,那個也是位後的觀音,觀音菩薩也是在等覺位次上,這是位後觀音。這才顯示出大慈大悲,慈悲至極。本經裡面所講的五十三位善知識,給諸位說全是位後普賢,都是幫助我們的。所以我們自己修學要想成就,自己一定要肯定自己,善財童子就是我自己,不是別人,直下承當。一切眾生都是我的善友,都是我的善知識,他修善行的,他是來教我的;他做惡行的,也是我的老師,也是來教我的。

  我記得我那時候在做事情的時候,還沒有開始學佛,大概在民國四十一、二年,快要學佛的過程當中,有一天我們有幾個同事長官在一塊聊天。我們那個機關大,我們機關老闆就是老總統,所以這些同仁們階級都很高,都是將官。談什麼?談宋史的岳飛、秦檜,岳飛是如何的忠誠,秦檜是奸佞。當時我也在那裡聽,聽了之後我說這兩個都是好人。他們覺得奇怪,他們說岳飛生天,秦檜也生天?他們兩個都是我們的民族英雄,都是我們的大善知識。我有我的理論,我小的時候好辯,有的時候強詞奪理,但是也能說得頭頭是道,說得他們點頭。

  我說為什麼?他們兩個都是老師,岳飛教我們盡忠,秦檜教我們不要作惡,作惡得惡報,現身說法,你要作惡就像我的果報,他們都是我們老師。真的都是我們的老師,岳飛是正面的老師,秦檜是反面的老師,沒有秦檜怎麼能顯得出岳飛的忠誠?所以兩個都是老師,兩個都生天,兩個都是善知識,這是我的看法。他們聽聽我的理論,也點頭,覺得也有點道理。實在是如此。所以我們要是在一切境界能作如是觀,一切善人、惡人我們不是不曉得,清清楚楚,我們自己都得受用、都得利益,正面、反面都能成就我們自己無量功德。岳飛教給我們應當要效法他,秦檜教我們不可以效法他,所以都是善知識,都是我們民族的導師,應當作如是觀。

  無盡禮是當位普賢以後才有這個能力,這個是一禮盡虛空遍法界,不但講是稱性,而且是盡性,無盡功德,不可思議。這是把十種禮簡簡單單給大家介紹出來。這個要緊的是我們必須把意思要搞清楚,要運用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這個才是真正的修學。絕不是說我們只把文字的意思了解了就算是滿足了,這不行的,文字的意思了解得再多,如果不能運用在生活上,這個不是佛法。為什麼?你還是不覺。運用在生活方面,第一個我們要學的就是對父母的禮敬、對師長的禮敬,先從這個地方學,然後把對父母師長的恭敬心擴展到一切眾生,這就成了普賢行。這個是由親而疏,這是一個正常的發展。如果說我們最先把父母師長都捨棄了,對眾生來開始修禮敬,這個是與法性不相應的。所以世出世間法都是從敬父母開始,佛法也是如此,也不例外。

  底下一段是「釋相」,就是解釋境界相。裡面有三小段,第一段是說明所禮的境界,經文:

  【所有盡法界虛空界。十方三世一切佛剎。極微塵數諸佛世尊。】

  這就是說明的對象,盡法界盡虛空界,這一個盡是貫下來的,盡『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』。佛是講的真如本性,在有情眾生分上稱之為佛性,在無情眾生分上叫法性,我們今天無情分為植物與礦物,這是無情的,動物是有情的,現在分成三分,佛法分兩分,有情與無情,有情叫佛性,無情叫法性。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二性,這個是要記住的,是一性不是二性,所以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」,這才是一不是二。譬如我們作夢,夢裡的人物、動物是有情的,山河大地是無情的,有情、無情都是自心變現之物,同是以一心為本源。所以從夢醒過來,夢裡面一切境界同時也都覺悟了,沒有先後、沒有次第,這就是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」的意思。

  所以我們禮敬的境界就是一切情與無情,都是我們所禮的境界,這就是講的諸佛,諸佛兩個字的意思是把十法界依正莊嚴全包括了。『世尊』,這是單單講有情眾生,而且在有情眾生當中居佛位的,有佛位稱呼的,在圓教裡面講初住以上都稱佛,天台大師的六即佛叫分證佛,明心見性之人,這是世出世間最為尊貴的,見性之人。在此地提到諸佛,後面會給我們講,包括了菩薩及聲聞大眾,所以我們禮敬之心,當然諸佛世尊是我們最恭敬的,我們要把恭敬諸佛世尊之心,同樣的恭敬一切眾生,平等無二,這才叫真正修普賢行。底下一句是「能禮因」。

  【我以普賢行願力故。深心信解。如對目前。】

  這就是要修普賢行願。如果不修普賢行願,我們所禮的境界不能這樣普遍,所以應當要修普賢行願。『普賢行願力』就是法力,就是方法上產生的效果,我們依照這個方法,不依這個方法達不到這樣的境界。『深心信解』這四個字是自力,普賢的方法,《華嚴經》裡面講得清清楚楚,這方法都在,如果我們自己不信、不了解,還是沒有用處,所以對於理論方法我們要信、我們要理解,這一點很重要。清涼大師給我們說,信而不解,增長無明;解而不行,不能夠去做,增長邪見。所以信解行是一不是二,信解行完全相應了,是一不是二,這就叫證。如果說信是信,解是解,行是行,這三個合不在一起,這就沒有證;是一而三,三而一,這就是證。

  譬如我們講這個經的理論與方法,能夠跟我們整個生活融合成一體,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、一切的作為就是這個理論與方法,這就叫證果。理論就是我們生活,生活就是理論,我們的思想行為就是這一部《華嚴經》所講的,與《華嚴經》沒有兩樣,你就入一真法界了。這才是名符其實的善財童子,名符其實的普賢菩薩,善財童子就是普賢菩薩,這是剛才講的三種普賢是屬於位前的普賢。這個意思是要以理論方法集合自己的力量,就是自己有信心、有能力理解它,然後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。這一點意思比較上深,而且我們一定要搞清楚,不搞清楚,這個禮敬我們不能修,我們沒法子學。我們希望同學們在這七天當中對這個稍稍能有一點體悟,然後能夠將這些方法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到幾分,你就有受用,你能做到一分就有一分受用,就能變化你的氣質,把你帶到一乘佛法的境界裡面,這個功德就非常的殊勝。諸位如果真正能夠做到這四個字,「深心信解」,底下這一句就是效果,『如對目前』。好,我們下課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