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疏  (第三十集)  1986/1 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 檔名:04-001-0030

 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一面:

  經【所有與我同行者。於一切處同集會。身口意業皆同等。一切行願同修學。所有益我善知識。為我顯示普賢行。常願與我同集會。於我常生歡喜心。】

  這兩首偈是重頌。就如同前面所講的,《十地經》裡面的十願,就是第八願;在本經裡面講是「不離願」,不離諸佛,不離善友,善友就是我們常講的善知識。這個善知識就是與我們同修行的人,如果就狹義上來說,這是同修普賢行的人;如果廣義來說,總括了一切大乘佛法,凡是修學大乘佛法都叫做同行者,這是有廣義、狹義兩種說法。『於一切處同集會』,這首裡面一共四句,都有一個「同」字,可見這個字很要緊。如果不是同行、同會、同等、同學,那就不是不離,不離必定要有這四同。特別是這個行門,這個行門它的目標是求生西方淨土,由此可知,凡是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的人,可以說與普賢行就屬於同行,同一個志願。因此我們希望與大眾在一塊共修,「集會」就是共修。

  怎麼叫『同等』?「等」是等普賢菩薩,『身』修禮敬,『口』修讚歎,『意』包括的範圍就非常之廣,特別是指三種迴向:恆順眾生、常隨佛學、普皆迴向,都是偏重在意業,這是同等的意思。『一切行願』,前面講的十條,那是講的綱領,十條是綱領;如果就本經來看,經上一共給我們列出,像「出世間品」一共講了兩千法門,那兩千法門都是普賢行。兩千還是略說,所以普賢行門無量無邊,此地稱為「一切行願同修學」。這一首完全講的就是自己發願要修學。

  要怎麼個學法,下一首偈就說了。『所有益我善知識』,「益」是對我有利益的,這樣的善知識。什麼人對我有利益?說實在的話,沒有一個人對我們沒有利益,一切眾生對我們統統都有利益,問題就是你會不會用心。孔夫子過去也說過,「三人行必有我師」,他那裡講的師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善知識,必是必定,不會說沒有的,必定有我師。三人指哪三人?一個是自己,一個是善人,一個是惡人,就指的這個三人。善人他善行、善心,我們要跟他學;惡人那個惡行、惡心,我們自己要反省,我們自己有沒有。所以善人是我們的善知識,惡人還是我們的善知識。華嚴會裡面,我們所看到的善財童子,他只有一個人,其餘的都是他的善知識,所以他能夠一生成佛。他一生當中能夠將見思、塵沙、無明斷盡,肉身成佛,成的是圓教佛,無上正等正覺。所以讀《華嚴》要在這個地方著眼,看他怎麼成就的,說穿了祕訣就在此地。我們所不行的就是,這個人是我的善知識,可以親近;那個人不行,那個他不如我。所以你成就不了,你的煩惱斷不了,你的一心不能現前,道理就在此地。所以首先我們要認識善知識,一切眾生,情與無情,都是我們的真善知識,都是我們的大善知識。

  『為我顯示普賢行』,你應當要作如是觀,一切眾生起心動念、所作所為,那是做什麼的?是「為我顯示普賢行」。是為我顯示我在這個境界裡面修圓滿的普賢行,你要能夠作如是觀,你就是普賢菩薩,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。普賢行門在一切佛法裡面是第一個行門,是直捷成無上正等正覺的。我們念佛行門在一切行門當中也是第一行門,那第一行門比不上普賢行,這個諸位要曉得。因為念佛這個法門,第一行門,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往生極樂世界要成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修普賢行。如果我們現前就修普賢行,不但能往生,而且能證無上菩提。這末後一卷,清涼大師說過,《華嚴》關鍵,可行可寶。我們講法寶,法寶許許多多,法寶裡頭也有第一法寶,這一卷經就是第一法寶,我們要識貨。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,要曉得統統是諸佛菩薩的示現。所以善財童子眼睛裡面全是佛菩薩,學生就是自己一個。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也看到的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有出家、有在家,有學佛、有外道,那就是我們現在這個現實社會的縮影。你要說善財童子幸運,他都遇到善知識。難道你沒有善財童子那麼幸運嗎?你是遇到善知識不把他當作善知識,那有什麼法子?善財童子遇到,是統統把他當作善知識,他成就了;你是遇到,硬是不肯當作善知識,所以你不能成就。善財的長處就是這麼一點,我們不及善財童子的也就這麼一點點,這是我們要向善財童子學習的。

  『常願與我同集會』,你果然將一切眾生,情與無情都當作善知識,才能常願跟你在一起,那就不叫怨憎會了。我們凡夫,人在一起長久了,就怨憎會。善財童子沒有,為什麼?唯有常常在一起,自己才能夠廣學多聞,才能夠成就無量智慧,才能成就一心不亂。我們修一心要在境界裡修,離開境界到哪裡去修行?『於我常生歡喜心』,你自己真正在這個裡面修行,一切善知識沒有不歡喜的。所以這兩首對我們現前修學來說尤其是重要,經文裡面所講的全是事實。我們說要把情與無情當作善知識來看待已經是很勉強了,你的成就已經就有限了;情與無情確確實實是諸佛菩薩,那你就決定成就。

  佛在本經,不是在這一卷,大經裡頭說過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。現在是不是?是佛。所以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都是佛。佛為什麼會變成凡夫的樣子?那是佛示現的。我要能常常這樣想、常常這樣觀,我自己就成就了。怎麼成就的?你想想我在前面講的這個十願,我看這個十願最重要的一願,根本的大願,就是禮敬諸佛,那是根本大願。所以禮敬的心不能生,普賢行就做不到。你真正明瞭情與無情統統都是本來佛,我們禮敬之心自自然然就生了;不但生,而且這個心發得圓圓滿滿,一點欠缺沒有。你這一生當中不成佛,那到什麼時候成佛?當然成佛!你的恭敬心所以生不起來就是看這個是凡夫,那個也是凡夫;這個人跟我差不多,那個還不如我,你的恭敬心生不起來,你就成不了佛。我們今天在此地這一會,大家來讀這卷經,這卷經是佛法裡面第一法寶。希望同修們要牢牢記住這幾句,要把這個幾句多念念,念得滾瓜爛熟,時時刻刻在境界裡回光返照,這樣可以對治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毛病。註解也註得很好:

  疏【此即彼第八願也。謂願於一切生處,恆不離佛及諸菩薩,得同意行故。亦名心行願,願不離一乘故。】

  一乘就是佛乘。再看下面一願,「供養願」。諸位翻過來在八十二面:

  經【願常面見諸如來。及諸佛子眾圍繞。於彼皆興廣大供。盡未來劫無疲厭。願持諸佛微妙法。光顯一切菩提行。究竟清淨普賢道。盡未來劫常修習。】

  這一段是講的「供養願」。所以在經文第三句是它的中心,『於彼皆興廣大供』。「大有六種」,註解裡頭有,諸位一看就曉得。第一個是「心大」,第二個是「供具大」,第三是「福田大」,第四是「攝功德大」,第五是「因大」,第六是「時大」,這八句意思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第一句,『願常面見諸如來,及諸佛子眾圍繞』,「佛子」是菩薩,合起來就是諸佛菩薩。諸佛菩薩時時刻刻在我們面前,時時刻刻在我們的周圍,你一定要認識;如果你不認識,那就沒法子。你要認識,你認識了,你就有福了,你認識之後你才能夠種福。

  如何種福?廣修供養就是種福。所以你要曉得供養。而供養當中,前面我們說過很多,最要緊的就是法供養。不僅僅佛在《金剛經》上給我們做比較,本經裡頭比較的經文非常之多,一切財供養不及法供養,法供養當中尤其重要的是修行供養。如果要談到「皆興廣大供」,我們看了這句經文都害怕,又聽到我剛才講,情與無情都是佛菩薩,我個個都要供養,我哪有這麼大的力量?我沒有這麼多時間,又沒有這麼多財力。那這個經讀了還不是白讀。你如果所謂見到善人,能跟他學善法;見到惡行,你就能夠內省,這就叫供養,這是真正的供養。為什麼?諸佛菩薩示現這個樣子,就是教你在這個境界裡面修清淨心,在這個境界裡面斷惡修善。

  其實整個修行法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。誠敬,你看我們對善人真誠恭敬,對惡人也真誠恭敬,這是供養,修誠敬心。如果說我對善人,我對他很尊敬,對惡人,我討厭他,那你就不是供養,你就不是修行,那是凡夫,絕對不是普賢菩薩。為什麼?你在境界裡起了分別、起了執著,你打妄想,你就不是一個修行人。誠敬是基礎,用誠敬心修清淨、平等、慈悲,清淨、平等、慈悲跟恭敬是一不是二。其實清淨、平等、慈悲就是我們講的三心,至誠心、深心、迴向發願心,就是三心。三心從什麼地方顯現出來?從誠敬心現出來,這就是廣大的供養。

  心大無有疲厭,『盡未來劫無疲厭』,這句是心大。他心為什麼大?心裡頭沒有界限就大了。我們這個心為什麼不大?因為心有界限。本來心很大,自己畫界限把它變小了,所謂作繭自縛。界限是什麼?就是分別。有了分別,就小了;沒有分別,這心就大了。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心,這點我們要明瞭,要牢牢的把它記住。所以,分別、執著、妄想把我們廣大的心變成今天這麼的窄小。兩個人在一起為什麼不相容?當中畫個界限我、你,這當中有界限就不能容了。去掉這個界限,盡虛空遍法界原來都是自己。正是佛在經上所說的,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。心性就是自己的本人,就是自家的本體,所以才是「盡未來劫無疲厭」,這個話是對我們講的。

  『願持諸佛微妙法』,這個「諸佛」諸位要記住,就是我剛才講的,情與無情統統是諸佛,不但所有有情眾生是佛,連無情的眾生也是佛。每一尊佛它都示現的微妙法,蠟燭會放光,慢慢點就點完了,這就是它的微妙法;桌椅板凳擺在這個地方,整整齊齊,可以給諸位舒舒服服坐在這裡聽經,這是它的微妙法。你要細細去體會,這一切眾生坐在這裡,你看面孔的表情,喜怒哀樂,那是他的微妙法。如何能將一切諸佛微妙法,開啟我們自己無量的智慧,變成我們自己甚深的禪定,這就叫「持」。這是「願持」兩個字的說法。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中,成就無量的智慧,成就甚深的禪定。

  『光顯一切菩提行』,「光」是般若智光,「顯」是明顯的透露在外面,不是隱藏著的;換句話說,它是起作用的,不是不起作用。「菩提行」,行是行為,行為包括身口意三方面,身是身體的動作,口是言語,意是思想、見解,這屬於意的行為,身口意三業的行為都是覺而不迷,那就叫菩提行。菩提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的意思。覺悟的行為,換句話說,他是覺悟的思想、覺悟的見解、覺悟的言語、覺悟的造作,樣樣都能夠覺而不迷。

  『究竟清淨普賢道』,這一句裡頭有因大,也包括是功德大,因為究竟普賢道是最殊勝的功德。這句所說的普賢,前面說過,有位前的普賢、有當位的普賢、有道後的普賢,這就是當位的普賢。當位普賢是等覺菩薩,所以稱之為「究竟清淨」。清淨兩個字也是因大的意思。這兩個字我們要特別注意,佛法的修學修什麼?清淨心而已。清淨心就是一心不亂,清淨心就是禪,所以佛法所修的就是心清淨。心清淨,我們身就清淨;身心清淨,外面境界沒有不清淨的,所謂淨土。經上也常說「心淨則土淨」,淨土怎麼現前的?是從心地現前的。由此可知,大經裡常常給我們講「境隨心轉」,沒錯,一點都沒錯。

  也許諸位同修,或者有了懷疑,現在有很多人看風水,有人風水還很靈,那是怎麼回事情?因為你心不清淨,風水就很靈;你要心清淨,風水對你就不靈了。為什麼?好風水、壞風水對你是一如,這個才叫最好,境隨心轉。我們心不清淨就會被境界轉。你要不相信的話,人家讚歎你幾句,你就很歡喜,你心不清淨。他一讚歎,你看,你馬上歡喜了,你就被他轉了;他又罵你幾句,你要生好幾天氣。你就不行了,你心被外面境界轉。如果你心清淨,他讚歎你,你不生歡喜心,如如不動;他要毀謗你,你也如如不動,所謂八風吹不動,你心清淨了。清淨就不受人轉了,不受讚歎、毀謗轉了。人事轉不了,地理也轉不了,一樣的道理。你會被人轉,就會被地理風水轉,就這麼個道理;你不被人事環境轉,那個風水轉不動你。你住的那個地方是個凶宅、惡地,決定平平安安若無其事,為什麼?你不為境界所轉。

  可是你沒到這個功夫,不行,你必定受環境所轉;換句話說,你居住的地方要選擇鄰居,要好好的看風水,道理在此地,你心不清淨。心清淨就不需要了。但是清淨心相當不容易,清淨心要認真的去修學。清淨,要想得清淨心,應該怎麼辦?剛才講了,這誠敬之外要平等,你不平等,心就決定不會清淨。所謂平等,你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就平等了;你要有分別、有執著,那怎麼會平等?不會平的。所以要修平等心、要修慈悲心,慈悲心就是考驗你的清淨與平等,因為你慈悲,你才能接觸一切人、物,接觸一切事,在一切人、一切物、一切事裡面修你的清淨心、修你的平等心,叫歷事鍊心。果然到清淨,那就功夫成就了,那就叫普賢菩薩;到究竟清淨,那是把一念生相無明也差不多快捨掉了,這叫究竟清淨。這是我們修行的一個終極的目標,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

  『盡未來劫常修習』,這一句話放在最後,意義非常的深長。你已經到究竟,究竟就圓滿了,圓滿何必還要「常修習」?圓滿就不需要了;圓滿再發心常修習,這就叫大慈大悲,做一個榜樣給別人看,還有一些沒有圓滿的人要幫助他們。這就是什麼?道後普賢,普賢已經成佛,成佛再退回到菩薩位上,叫倒駕慈航。菩薩,也許你們坐的旁邊,碰到手臂的,那就是菩薩,你自己不認識、不曉得。菩薩什麼樣子?你去念念《普門品》,《普門品》大家念得多,你看觀世音菩薩說的,應以何身得度者,他就現什麼身。所以菩薩什麼樣子?你眼睛看看這些人物,統統是菩薩的樣子。為什麼?菩薩沒有一定的相,沒有一定的身,隨類化身。所以哪一個不是菩薩,哪一個不是佛?你要以清淨心來看一切眾生,一切眾生個個都像佛、個個都像菩薩,愈看愈像。所以佛菩薩就在我們的周圍,佛菩薩從來沒有離開我們,而是我們自己不認識。

  佛菩薩大慈大悲,我們把他的意思錯會了,那就是我們自己的心不清淨。所以諸位講修行功夫得力,就是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,功夫就得力了;你心不清淨,當然不得力。心不清淨,不但經文展開在此地,你看不懂它的意思,就是註解你也看不懂;心果然清淨了,你看經每一句、每一字裡無量義。為什麼?因為佛這個言語是從清淨心裡面流露出來的,你的心一清淨,它的真實義就現前,開經偈說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心不清淨怎麼能看得出來如來的真實義?所以一定要修清淨心。

  在修行裡,我要告訴諸位,佛法修行的總綱領就是三皈依: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我們就是修這個。佛法僧,一定要把意思搞清楚,佛是覺的意思,覺而不迷;法是正的意思,就是正確的思想、正確的見解,正而不邪;僧就是清淨的意思,所謂六根清淨,一塵不染。所以三皈依就是皈依覺、正、淨,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覺,覺而不迷;從邪知見,就是錯誤的思想、錯誤的見解,回過頭來依正知見,正而不邪;從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。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起心動念就是染污。剛才我說了,人家讚歎你,你就被歡喜心染污了。心本來清淨的,六祖所說的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你有個歡喜,那歡喜就是一物,歡喜就把你的心染污了;罵你幾句,你就瞋恚了,瞋恚是一物,也把你的心染污了。所以你心一動就染污了。如何能在一切境界裡頭如如不動,對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?鏡子不動,鏡子不染,所以佛法將我們的心比作鏡子,叫大圓鏡智。你看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,用圓滿的鏡子來做比喻,我們修行就修的這個。所以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那是手段。手段儘管不同,目標是一個,就是修的覺正淨。你如果常常記得我修覺正淨,你就不迷了。當你迷的時候,一句我迷了,那就不迷了,為什麼?你已經知道你迷了,知道迷就不迷了。知道邪那就是正了,知道染那就清淨了,怕的是你不知道,你不自覺。所以清淨兩個字非常重要。菩薩、諸佛倒駕慈航來,他也示現的修學覺正淨,給我們做一個榜樣,教我們依照這方法來修學,這是慈悲到了極處。再看下面這一段,第六段,「利益願」:

  經【我於一切諸有中。所修福智恆無盡。定慧方便及解脫。獲諸無盡功德藏。】

  這是前一首。

  經【一塵中有塵數剎。一一剎有難思佛。一一佛處眾會中。我見恆演菩提行。】

  這一段也非常之妙。前面五段偏重在自學,成就自己。這一願,自己成就了要幫助別人,如諸佛菩薩一樣,自己修成了,自己沒事了,沒事就要幫別人。幫別人是不是有事?幫別人還是沒事。佛菩薩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,他忙什麼?沒得忙,沒事,無事忙,忙無事,自在!我們眾生忙得很辛苦,忙的是有事,有事忙,忙有事,所以焦頭爛額不得自在,苦不堪言。他是忙無事,無事忙,所以快樂無比!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。所以這個願叫「利益願」。

  『我於一切諸有中』,「一切諸有」就是講三界六道,通常我們講欲界有(有是有業因,有因當然就有果報)、色界有、無色界有,我們叫三有。如果再細說有二十五有,但是二十五有跟三有開合不同,裡面內容完全是一樣的。這就是講的三界六道,這是我們通常講凡夫境界,不是聖人。就是倒駕慈航到三界六道裡面來,一般講就是度眾生,利益眾生。所謂度,拿今天的意思來說就是服務、就是幫助,幫助一切眾生,為一切眾生服務,就叫做度眾生,度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『所修福智恆無盡』,無盡的功德是由定慧當中生的,定就是福。什麼人有福報?有定的人,心定的人有福報,心不定沒有福。諸位仔細去想想,揣摩揣摩這個意思,定是福。所以念佛人修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是最大的福報,他在宇宙人生當中自己有主宰,這是大福,無量之福。因此利益眾生,實際上也是利益自己,正所謂教學相長。所以諸位一定要發心弘法利生,對你自己這個福慧的修學是有無盡的功德。這句是講他過去所修學的,「所修福智恆無盡」,就是前面五願所成就的。

  『定慧方便及解脫』,這句是講福慧的起用,我們要講兩種智的話,前面是講根本智,這一句就是後得智;前面一句講實智,後頭這一句是權智。權智就是把這個智慧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之處,這就講到方便、解脫,解脫是自在。『獲諸無盡功德藏』,這是講果報。可見得他所修學的,他確確實實有收穫,收穫的是無盡的功德,「藏」是比喻,像寶藏一樣。「功德藏」具體跟諸位說明的,就是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德能、無盡的才藝。再告訴諸位,這裡頭有無盡的富貴。講別的東西你們還不關心,說這個你們就很樂、很自在,你們就希望能求到,這有無盡的財富在裡頭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所以我們看到《華嚴經》,你看看前面,這是最後一卷,你從第一卷看到第十二卷,大概有十一卷半的經文,毘盧遮那佛那個富貴我們想像不到,那個物質上的享受,如果你不讀《華嚴經》,憑想像你決定想不出來,你看看那個富貴,這就是無盡功德藏裡面所包含的。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也是無盡功德藏當中所顯現的,絕對不是假的,樣樣都是真實的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可以取得,你為什麼不幹?你把這個捨棄,太可惜了。確確實實能夠取得的,所以諸位要珍惜。前面三句講修因,後面這一句是果報。

  再看底下一首,這是講處所的普遍。『一塵中有塵數剎』,「塵」是講微塵,微塵是非常小的物質,我們今天講原子、電子這一類的。大概佛經裡面講的微塵,是不是就是現在所發現的原子、電子,我們不得而知。但是我們曉得,微塵是能夠在金屬裡面通過的。我們曉得,金屬密度很大,雖然密度大,但還是有空隙,在高度的顯微鏡之下看得出來,它還是有空隙,這個微塵可以在當中通過。由此可知,微塵很小很小,我們肉眼看不到的。佛經裡面講,阿羅漢的天眼能夠看到微塵。就是這麼小的物質,那一粒微塵裡面,那裡頭東西多了,奧妙無窮,為什麼?裡面有塵數的佛剎。佛剎是什麼?大千世界。不是一個大千世界,一微塵裡頭不是一個大千世界,有無量無邊的大千世界,微塵數的大千世界,這個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,是不可思議的境界。我們沒有法子能夠想像的,就是一粒微塵裡面有微塵數的大千世界,這個境界在《華嚴》裡面所說的,一多無礙的境界,也就是事事無礙。大中現小我們能夠理解,小中現大我們沒有法子理解,連比喻都比喻不出來,但是它的確是事實。

  『一一剎有難思佛』,「難思」就是不可思議,一一剎中有無量無邊的佛。『一一佛處眾會中』,每一尊佛都在那裡說法,都在那裡教化眾生,有無量的菩薩海會圍繞。你看看那一微塵裡面真是妙不可言。『我見恆演菩提行』,他見到了,他入到這個境界了。「演」是表演,他也入到這個會裡面,也示現修普賢行。這是什麼意思?助佛教化,佛教化眾生,他到那裡去也示現幫助佛教化眾生,是這個意思。這是權智方便解脫行,這種境界給諸位說,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才行。圓初住以上就是我們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亂,這是我說最低,最低的程度。如果嚴格說起來,這個境界應當是八地菩薩,才能真正入這個境界。我們讀到這樣的經文要相信,為什麼?佛決定沒有妄語。我們想到《金剛經》上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所說的,「如來是真語者」,真就是不假;「實語者」,實就不虛,絕不是虛妄的;「如語者」,如語就是與事實完全相符合,不增不減叫如語;「不異語者,不誑語者」,佛不會說大話,不會欺騙人,他講的這個境界的的確確是事實,確實是事實。

  實在很難相信,真是難相信,不得已我們可以用夢境來做個比喻,大概凡夫每一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,那個夢從哪裡生出來、變現出來的?我們想一想,我們這個身體什麼地方能變成夢境?仔細在我們整個身體裡面、我們的骨頭裡面、我們血液裡面、我們皮膚裡面、我們爪甲裡頭、我們頭髮裡面去找去,夢境從哪裡生出來的?你仔細去找,一定有個地方變成夢境。可能變成夢境的也只是一個、二個很微細的細胞而已,也許就是佛所講的一塵之中,它能夠現無量無邊的夢境出來。夢境沒有小,一塵沒放大,在感官的世界裡面,的的確確是相同的。所以我們從這些比喻裡面能體會到一點意思。那不是真正的境界,真正境界必須要自己證得。如何證得?還是極淨的清淨心就能夠證得。所以決定不離清淨心。菩薩到這個地位,發心幫助佛教化眾生,「我見恆演菩提行」。我們現在是初學,雖然在初學,讀到這一句我們也應當起來效法,只要看到有大眾聚會在一起的時候,你能夠懂得多少,你也可以跟大家講一點,與大家來討論佛法,共同來修學覺正淨法,說明禮敬、讚歎,乃至迴向,功德利益,自利利他,這就是我們現前可以修學的「利益願」。再看後面這一段,這是第七「轉法輪願」,一共有三首:

  經【普盡十方諸剎海。一一毛端三世海。佛海及與國土海。我遍修行經劫海。】

  這是第一首,第一首給我們所說的,是先說明轉法輪的處所。轉法輪就是教學,佛用這個做比喻。佛法是要流通的,佛法是要彼此互相來傳授、來教學的,就像一個輪一樣,要轉動,用輪來比喻,非常有意義。輪在相上動,心不動,輪的圓周動,圓心不動。圓周有,圓心不能說沒有,也不能說有。你們諸位想想,圓心在哪裡?圓心是非有非無。你說它沒有,那個圓是具心才有的,沒有心哪有圓?你說有,找不到。你找到那當中,你要點一點,那是點,顯微鏡看到好大的面積,點是抽象的。它真有,但是絕對沒有跡象。我們的心就是如此,心有沒有?真有。有沒有跡象?沒有。心無有一法,心能生萬法。心什麼都沒有,但是心具足一切法,正是如六祖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來具足」,一樣不欠缺;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可是你要記住,他老人家第一句話說,「何期自性,本來清淨」,本來清淨的。這是他自己見到這個境界了,用幾句話把這個境界的樣子描繪出來,這是他自己親證的境界。所以佛法常用輪來代表,來做一個比喻。我們學佛也就是學這個輪相,身要勤快、要動,心要清淨;身有,心要無,心要空。空這個字好,空不是無。所以經上常講真空妙有,它是一不是二,真空就是妙有,妙有就是真空,所謂真空不空,妙有非有,這是事實的真相。轉法輪的處所,可以說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是,這首偈子就是這個意思。『普盡十方諸剎海』,這先講大的世界,『一一毛端三世海』,與前面的一微塵裡面含大千世界意思沒有兩樣。

  『佛海及與國土海』,「佛海」就代表有情,「國土海」代表的無情,或者我們拿現在的話來說,佛海代表動物,國土海代表的植物、礦物,所謂有情世間、器世間。如果講到有情世間,這九法界可以講,佛怎麼也講有情?我們常講九界有情,當然不能包括佛海。可是你要記住,如果這個佛是藏教佛、通教佛、別教佛,還是有情世間,只有圓教的佛才不是有情世間。為什麼?等覺菩薩,我們講圓教,圓教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,那他還算有情。所以往生西方淨土帶業是決定正確,如果說不帶業,不帶業那都是圓教佛,別教佛都帶業。所以這個佛海,除圓教,藏、通、別佛都講得通。

  『我遍修行經劫海』,善財發心,這是普賢菩薩說,也就是教善財,實際上就是教我們,我們普遍要修行。「經劫」是講時間之長。前面講「我遍」是遍一切處,後頭經劫是遍一切時。一切處、一切時都要修行,行就是行為,修是修正,我們行為有錯誤,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。無時無處不是我們修行的道場,這個諸位要記住。從綱領上講就是你迷了,從迷修正過來就覺,從邪修正過來就正,從染污修正過來就清淨。所以迷、邪、染,這就是病,就是錯誤;覺、正、淨,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標準。必須要修成覺正淨,在一切時、一切處去修正過來。再看下面第二首:

  經【一切如來語清淨。一言具眾音聲海。隨諸眾生意樂音。一一流佛辯才海。】

  這是輪轉的圓滿教學。這個地方我要跟大家說明,佛法的殊勝就是圓融,真正是不可思議,它是因人施教,它絕對不是用一個方法教一切眾生。如果是一個方法,那何必要講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?可是它有一個原則不變的,覺、正、淨,這個是不變的。只要能達到覺正淨,這個教學就圓滿了,效果就現前了。至於用什麼方法把你從迷修正到覺、從邪修正到正、從染污修到清淨,這個方法是因人而異、因時而異、因地而異,千變萬化,沒有一定的準則。這也正是經上佛自己所說的,佛無有定法可說、佛無有法可說,就是說的這個道理。這個方法適合於甲,不一定適合於乙;適合於乙的,不見得適合於甲。像前面我們所讀過的,舍利弗的兩個徒弟,一個是看墳墓的,一個是打鐵的鐵匠這類的,他是個冶金的,從前打鐵這類的。舍利弗教他,一個是數息觀,一個是不淨觀,他們兩個就修不成功;釋迦牟尼佛給他們換一換,兩個都證阿羅漢。換句話說,方法不對根性,就是不契機,白費工夫,不能成就。像藥一樣,藥對了症,病馬上就好了;藥用得不對症,不但不能好,病上加病,這個麻煩大了。

  所以佛真正是聰明智慧,無量的智慧,無量的德能,無量的辯才,這就叫圓音,就叫圓滿音。也就是說什麼樣根性的人,佛接觸了給他說什麼樣的法。所以經上常講,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。這個一音有許許多多的講法,我們不要講得太玄,不要講得太深,人家會奇怪,以為這神通,不可思議。什麼叫一音?一音就是無音,有音就不是一音,一音是無音。無音是什麼?一,一個意思。一個意思是什麼?誠意、真誠,真誠之心,這就是一,也正是《彌陀經》上所講的「一心不亂」那個一。從一心裡面接觸一切眾生,變現一切的言語,對你說這個法門,對他說另外一個法門,他們聽了個個人都得利益,這叫隨類說法。所以佛在世示現的,跟我們平常人一樣,沒有什麼兩樣。什麼叫神通?這就叫神通,一心就通了,你以真心待人什麼都通,你以妄心待人是處處都不通。什麼最神?誠心最神。心不誠,那叫鬼,叫鬼頭鬼腦,鬼心眼。心誠到極處,那就神了,神則靈。就是這麼個簡單的道理,沒有什麼奇怪之處。你能夠以真心、一心待人,你就靈了,你也神了;你要是用虛偽欺詐,用這些心,那就是鬼心。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這首偈你念起來就有味道,你就懂得這個裡頭的意思了。

  經【三世一切諸如來。於彼無盡語言海。恆轉理趣妙法輪。我深智力普能入。】

  特別注意這『三世』,「三世」指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三世諸如來是三世諸佛,過去佛、現在佛不難懂,未來佛在哪裡?我們現前所看的一切眾生統統是未來佛,未來佛就是現在佛,就是過去佛,三世一如,三世不二。如果你把三世分作三個段落來看,你不能得一心,你不能入這個境界。你如果真正明瞭一即是三、三即是一,你的心就清淨了,為什麼?你心裡頭沒有分別了。有沒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?有。有沒有分別?沒有分別。這個就妙了,妙就妙在此地,正是所謂「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相;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,佛法的要求就是覺。世間跟出世間是一不是二,覺了就叫出世間,迷了就叫世間,只有迷悟之分,並沒有什麼世出世間的界限,沒有這個,只有假名,沒有事實,我們要懂這個道理。「三世一切諸如來」,就在我們現前。

  『於彼無盡語言海』,你們一天到晚所聽到的,無盡的言語。你如果是會聽,那你就跟普賢菩薩一樣了,『恆轉理趣妙法輪』,它都在給你說法。說的什麼法?說的教你心地清淨。就是我剛才所講的,所有一切眾生統統都在那裡說,說什麼?如果要說到經,統統講的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你說,我沒聽過。我聽的都是,一天到晚聽的,全是諸佛菩薩給我講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都是給我講的禮敬諸佛、稱讚如來、廣修供養,乃至普皆迴向,就給我講這些;給我講的,像我剛才所講的,誠敬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。你們不會聽,那個人在吵架。我聽的他也是講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也是給我講的這些。你不會,你要會了,你就真正得到其中「理趣妙法輪」。『我深智力普能入』,所以這個地方不但要智慧,要深智慧,你才能入這個境界,要不然你入不了這境界。我跟諸位講的真話,不是假話。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