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疏  (第二十二集)  1986/1 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 檔名:04-001-0022

 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段文:

  經【謂盡法界虛空界。十方剎海。所有眾生。種種差別。】

  這是總說。

  經【所謂卵生。胎生。濕生。化生。】

  這一看就曉得,這是講的四生,一切眾生在生態上來講,總不出這四大類,這就是把一切眾生的生態都說盡了。

  經【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。或有依空。及諸卉木而生住者。】

  這是講一切眾生他生長居住所在的差別。有生在地面上,也有的生活在水裡面,所謂水族。這個『火』與『風』,「火」是代表像熱帶,熱帶甚至是沙漠裡面很熱的這種環境裡面;「風」是表動的意思,就是活動力很強的,有依這個而生的,這裡面也有動物、也有植物,植物裡面依風而傳播種子的,我們往往看到很多。『或有依空』,依虛空;也有依草木,寄生在草木上的。再看下面:

  經【種種生類。】

  這一句是總說。下面講:

  經【種種色身。種種形狀。種種相貌。種種壽量。種種族類。種種名號。種種心性。種種知見。種種欲樂。種種意行。】

  『意行』是講心有定、散,有的心比較定,有的散亂,是指這個。

  經【種種威儀。種種衣服。種種飲食。處於種種村營。聚落。城邑。宮殿。】

  這都是講一切眾生的差別現象,差別現象沒有法子盡舉,此地也不過是舉幾個大端例子而已。

  經【乃至一切天龍八部。人非人等。無足。二足。四足。多足。】

  這多半都是指畜生道裡面的。

  經【有色無色。有想無想。非有想非無想。】

  這是指色界跟無色界的四空天。這一段整個六道眾生全都包括了,大師這個註子裡面都說到了,都解釋到了,諸位自己去看就行了,這一段並不難懂。再看下面經文,第五十三面:

  經【如是等類。】

  這句是總結前面的經文。

  經【我皆於彼。隨順而轉。種種承事。種種供養。如敬父母。如奉師長。及阿羅漢。乃至如來。等無有異。】

  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,這點實實在在不容易做到,但是又非常的要緊。問題就是我們想不想見性,想不想得一心,想不想成佛?你得要考慮這三個問題。如果這三個問題都想,那就必須要照辦。你要不肯照辦,就是這三個問題的大障礙,你得不了一心,你也不能開悟,你也成不了佛;換句話說,想成佛、想開悟、想得一心,一定要把這個不折不扣的做到。對於一切眾生要恆順,不但要恆順,還要承事、供養,所謂承事是為他服務,這是承事;要供養他。換句話說,要照顧他,要敬重他,跟我們敬父母、敬師長、敬佛沒有兩樣。在我們心目當中、觀念裡面,生佛決定平等,正是佛在本經裡面開示我們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對一個眾生輕視,就是輕視諸佛如來;對一個眾生不孝順,就是不孝順父母師長。所以這一段要講菩薩道裡面難行能行,特別是著重在這條上,真正值得我們反省檢點的。

  所以,諸位真正是通達十大願王的理論、境界,你這一生不可能沒有成就,決定有成就的。成就的高下在乎你自己實行的勤惰,你要是勇猛精進,那你的成就快、成就高;你要是懈怠,做得不夠圓滿,你的成就比較低;如果你完全都沒有去做,那可以斷定言之,你這一生決定沒有成就。即使念佛求生淨土都不例外,這點特別要注意。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求個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,要不要具足普賢行願?跟諸位說,還是要。他沒有聽過《華嚴經》,沒有學過普賢行願,那他怎麼具足?他自自然然具足,誠敬心中具足,恭敬心中具足,雖然他沒有學,沒有學也能具足,他在一念正念起來的時候自然具足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在平常,在生活裡面,要認真的去修學。這幾句就是教給我們隨順。下面這一段是教發願:

  經【於諸病苦。為作良醫。於失道者。示其正路。於闇夜中。為作光明。於貧窮者。令得伏藏。菩薩如是平等。饒益一切眾生。】

  這是教我們發願。這段經文裡面含義很深,病苦範圍太廣大了,也許你看到眾生有病,我又沒有學過醫,又不是醫生,我怎麼能替他治病?你一定可以給他治病,因為病並不單指我們身體長病了,他有心病,心病比身病還嚴重。心病是什麼?煩惱病、無明病、塵沙病,這是大病,你要幫助他,要幫助他破迷開悟,幫助他治心病。佛法的經典都是給我們治心病的,所以佛也比喻為大醫王,醫治一切眾生的心病。你一定要發這個願,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。底下幾句比喻,統統都是這個意思。

  『於失道者』,後面這個意思是愈來愈深。前面這個第一句,換句話說,所有眾生都是迷惑顛倒,都是有嚴重的心病,你怎麼給他作良醫?介紹他佛法,介紹大乘佛法,這就是對治他的心病。「於失道者,示其正路」。這個失道者就是藥不對症,那就是失道。佛法八萬四千法門,你所修學的不對你的根性,你學起來就有困難,不容易成就。這種例子非常之多。所以選擇法門一定要適合自己的根性程度、修學環境,都能夠配合,你修學起來不感覺得困難,容易成就。如果採取的這個法門不合自己程度,又不合自己的興趣,同時又跟自己生活的方式完全不相同,勉強去修,非常困難。所以,他遇到困難,走錯了路,你要幫助他回頭,幫助他要走上正道。

  好些發心學佛的,尤其在今天,佛門裡面有真佛、有假佛,佛法裡面有正法、有邪法,許許多多把邪法當作正法、把假佛當作真佛,這是迷失了道路,他沒有依照佛的指示去做。也許他不知道,佛滅度之後對後世弟子有四依法,作為我們修學選擇的標準,那就是依法不依人。不要聽說某個人的名氣很大,某個人的勢力很大、徒眾很多,大概就會不錯了,這個是很危險的道路,這個想法錯誤了,一定要依法不依人。可是法你要能夠揀別,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,很難很難。有似是而非之法,那個魔很聰明,拿著佛的經典,拿著古大德的註解,給你講九十九句正法,給你講一句邪法,你就中了毒。這個手段太厲害了,你沒有辦法辨別邪正,聽起來都是正法,他就摻一句,久而久之你中毒愈中愈深、愈中愈深,到最後也把邪法當作正法、正法當作邪法。如果他裡面講一半正、一半邪,你很容易辨別出來,佛、魔很容易辨別出來。他耍的那一套叫你沒有辦法辨別,所以這是險道,今天學佛走的路子是險路。

  我們沒有能力辨別,那怎麼辦?我就是這種人,沒有能力辨別,所以找一個很穩當的路子,那就是什麼?找古人,不找今人,我跟古人學,我不跟今人學。我也拜了老師,有老師,我的老師不在世,我的老師是蓮池大師,我們跟蓮池大師學決定沒有過失。學蓮池大師什麼?昨天晚上大家念的《彌陀經疏鈔演義》就是蓮池大師的,我依這個學,做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。而且學,諸位還要曉得,學一個人,不能學兩個人。為什麼?兩個人就是兩條路,兩個思想,兩條路,很難有成就。但是我這個求學,蓮池大師是第一個老師,以他老人家為主,還有兩個幫的。一個就是蕅益大師,蕅益大師沒有問題,因為他是蓮池大師的學生,師徒兩個人,他們的思想方向、目標是一致的,這個沒有問題的,兩個人等於是一個人;另外一個人就是印光大師,這也是專修淨土的,也是同一個方向、同一個目標的,這個沒有問題的,他是近代人,所以從《印光大師文鈔》裡面得到許多關於西方淨土的啟示。為什麼要這樣學?唯恐自己迷失了正道。其他人講的,他姑妄言之,我也姑妄聽之,我不把他當作一回事情,我們決定要依照祖師大德所指的這個道路來走,學古人沒錯。如果真正有慧眼,當然是沒有話說;沒有那種智慧,不能辦別邪正,這個路子是最穩當的,靠得住,不會出毛病。

  『於闇夜中,為作光明』,這個「光明」是智慧,是指眾生在迷惑顛倒的時候,你要幫助他、啟發他的智慧,就是幫助他破迷開悟。『於貧窮』,這個「貧窮」不是指錢財,不是指物質上的貧窮,是指精神生活的貧窮,精神生活苦悶,你把佛法給他。佛法是什麼?『伏藏』,「藏」是寶藏,寶藏埋在地裡面沒有開發出來,自己雖有,他不知道,你把他點醒,你自己原來有無盡的寶藏,為什麼不拿出來用、不拿出來享受?要告訴他這個事情,「令得伏藏」。這個裡面,你自性清淨心裡面有無量的智慧,有無量的福德,你自己本有的。他在窮困的時候你要點醒他,使他自己明瞭,原來自家已經具足無盡的寶藏,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。所以菩薩要有這樣的『平等饒益一切眾生』,「益」是利益,「饒」是豐饒;換句話說,以最豐富、最大的利益給一切眾生,而不是給他一點點小利益。這是這一段經文裡面的大義。這個註子裡面大師引《梵網經》裡面的幾句話,在五十四面第三行第二句。《梵網》是菩薩戒經,菩薩必須要遵守的。

  疏【梵網經云:「一切眾生,男者是我父,女者是我母,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。」故六道眾生,皆是我父母。】

  為什麼要把一切眾生當父母一樣的孝順,就是這個道理。一切眾生與我們的恩德實實在在太大了,無量劫以來,我們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,互為父母(就是互為父子),要明白這個道理,這是教給我們應當要孝順一切眾生。下面講:

  疏【言奉師長者,經云:】

  這都是佛告訴我們的:

  疏【「生我者父母,成我者師長;我之法身,由師口生,從法化生,乃至教誨引導,直至菩提。」故知師恩,過父母恩也。若見眾生同師長,順斯恆矣。】

  老師的恩德超過父母。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是生我、養我、育我,是養育之恩,如果沒有父母,我們就沒有現在這個身體,沒有父母,縱然生下來,你也沒有辨法活到今天,所以父母恩德不能忘。父母的恩德對我們是一生的,老師的恩德對我們是生生世世,這個要知道。從初發心到成佛都不能夠離開老師,所以老師的恩德是超過父母,如何能不敬?如何能不供養?這是佛經裡面講超過父母,因為佛法講三世;儒家只講一世,不講三世,所以儒家看老師跟父母恩德是平等的,一樣大。諸位要讀《禮記.曲禮》,你看最明顯的就是稱名,你就能看得出來。

  古時候一個人的名不能隨便叫的,人與人之間互相要有禮貌,要客氣,不能稱名。名在什麼時候可以叫?小孩,童子的時候大家叫他名,成年就不能叫名。女子十六歲成年,行髻禮,就是頭髮梳這個髻,用簪子簪起來,成年了,十六歲;男子二十歲行冠禮,戴帽子。這時候他的名只有兩個人能稱他,一個是父母,一個是老師。他的祖父母,他的伯伯、叔叔不稱名了,稱他的字。所以到那個時候(行髻禮的時候、行冠禮的時候)同輩分的人送他一個號,叫字。所以有名、有字,從這個時候起就稱字不稱名,不能稱名了。縱然是在朝廷裡面做官,皇帝對他也稱字,不稱名,這是對他的尊敬;如果皇帝稱他的名,他就犯罪了。只有犯罪的人別人才能稱名,所以稱名很不好,稱名那是囚犯。

  所以名只有父母跟師長可以稱。由此可知,父母跟師長在儒家看是同等的。佛法講三世,那師長的恩超過父母,因為你法身慧命是通三世的,我們這個肉身是一世,智慧是通三世,不是一世的。所以我們的智慧是從師長那裡啟發的,法身慧命是得自於老師,這是超過父母的恩德。所以背師叛道決定不能成就,這點諸位也要記清楚。要孝順父母師長,怎麼可以悖逆師長?悖逆師長是大不敬,殺老師是五逆罪之一,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,阿羅漢就是老師的代表,這是五逆罪,老師等於是阿羅漢。末後這句說:

  疏【恆順眾生菩薩,宜如是平等,饒益眾生。】

  應該要這樣去修學法。再看下面這段經文:

  經【何以故。菩薩若能隨順眾生。則為隨順供養諸佛。若於眾生尊重承事。則為尊重承事如來。若令眾生生歡喜者。則令一切如來歡喜。】

  我們讀了這節經文,才曉得恆順眾生這個修學、這種行門的重要性。我在此地特別強調,就是一些修行人把恆順眾生完全給忘掉了,修什麼法門他都很樂意、很願意幹,恆順眾生是決定不幹。你不肯修這個法門,所修一切法門都落空了,統統不能成就。《華嚴經.出現品》裡面說得很好,有一段經文說,「佛子,譬如大海普能印現四天下中一切眾生色身形像」,這水像鏡子一樣,這是比喻,大海就是比喻我們的清淨心,一切眾生都照在鏡子裡面,照在水裡面,照得清清楚楚;「是故共說以為大海」,這個意思是說什麼?一切眾生與自己的清淨心海是一不是二。「諸佛菩提亦復如是,普現一切眾生心念、根性樂欲而無所現」,有這麼幾句話。這個幾句話說明什麼?什麼是佛心?佛心就是眾生,眾生就是佛心。眾生是佛心,是佛心中之眾生,就是佛心。從這個經的意思上來看,佛心就是自心,自心就是佛心;眾生就是自性,自性就是眾生,不隨順怎麼能修心性?不隨順眾生怎麼能夠明心見性?做不到,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所以我們願意隨順供養諸佛,而真正隨順供養諸佛就是隨順眾生。隨順眾生是真正的隨順供養諸佛,尊重承事眾生就是真正的尊重承事如來。『令一切眾生生歡喜者』,那是真正叫諸佛如來歡喜。離開眾生,想禮敬諸佛、供養如來、承事諸佛,統統辦不到,都落空了。你們諸位想想,我們禮敬如來,泥塑木雕的畫像它不需要你禮敬,你禮敬它也不知道,那不是如來的真身。如來苦口婆心教誡我們,教我們幹什麼?就是教我們恆順眾生。禮敬諸佛,前面我跟諸位講過,諸佛是什麼?一切眾生是諸佛;稱讚如來,一切眾生是如來;廣修供養,一切眾生是我們供養的對象。不從這個地方下手認真去修學,你怎麼個修法?所以修來修去都修成外道,幾個人能成正果?我們今天在此地一會,諸位在過去生中都是大善根、大福德、大因緣,否則的話你今天在此地遇不到這一會,這一會句句給你講真實話,這一會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,諸位一定要珍惜,不要把這一會空過了。珍惜,不空過,就是從今天起,我們就要這樣做法,你這一生必成無上道。下面再說出所以然的道理:

  經【何以故。】

  『何以故』就是問為什麼隨順眾生就是隨順供養如來,尊重承事眾生就是尊重承事如來,令一切眾生歡喜就是令一切如來歡喜,為什麼是這樣的?底下給我們說明所以然的道理,你才明瞭為什麼要這樣修法。

  經【諸佛如來。以大悲心。而為體故。因於眾生。而起大悲。】

  『大悲心』,從哪來的?佛法裡面常說,佛教是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。」諸位想想,離開一切眾生,捨離一切眾生,你那個慈悲、方便怎麼樣表達?縱有慈悲、方便,沒有用處了,到哪裡去用?沒對象了,慈悲沒有對象,方便也沒有對象。自己無始以來這些習氣障礙你怎麼能除得了?必須要藉一切眾生,才能把無始劫以來的習氣障礙把它淘汰盡。你看,無始劫最重的習氣就是貢高我慢,瞧不起人,不能隨順。隨順眾生就是淘汰這個習氣。隨順眾生是顯自己的性德,就是叫自己成佛,決定不冤枉。我們恆順眾生,眾生得多大利益?真正得利益是自己,不是眾生。我們就是以物質上供養眾生,他又能得幾何?自己得的利益是無量無邊,不可思議!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可是不肯隨順、不肯供養,你自己的利益得不到,決定得不到,你的性德不能開顯。

  你天天拜佛,辦好菜來供養佛,每天念供養咒,而對於一切眾生不肯施捨,不肯幫助,諸位想想,你能成就嗎?你那個心就錯了。為什麼供養佛?佛會保祐我,我不得不巴結他。為什麼不供養眾生?眾生對我沒好處,我給他幹什麼?我才不願意去供養他。這樣的修學,每天什麼?增長我見,增長執著,增長分別,增長無明,在造罪業。你那個心執著的圈圈愈畫愈小、愈畫愈小,生死根本就愈來愈堅固,你怎麼能超越三界?不可能的事情。也沒有法子往生,為什麼?對娑婆世界的根太堅固,去不了,心量太小。所以恆順眾生是拓開自己的心量,嚴格的講,的確比前面的常隨佛學還要重要,不能恆順眾生就不能學佛,真正想學佛一定要恆順眾生,要從這做起。所以這段文的意思非常之好,「因於眾生,而起大悲」:

  經【因於大悲。生菩提心。因菩提心。成等正覺。】

  諸佛如來如此,我們學佛也不例外,也是要經過這些歷程。註解裡面註解得好,前面有一句很重要:

  疏【佛以大悲心為體,若不順生,不合佛體,此即同體大悲也。】

  我們修這個法門就是修什麼?修自己的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,就是修菩提心裡面的大悲心。菩提心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就是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只要一條有了,那兩條就有了,一而三,三而一。為什麼聲聞、緣覺(就是阿羅漢、辟支佛)沒有菩提心?這是佛在一切大乘經裡面都是這樣說的,小乘人沒有菩提心。道理實在很簡單,就是小乘人不願意恆順眾生,所以他的大悲心就發不起來,想發也發不起來。菩薩大悲心能夠發得起來,就是菩薩樂意恆順眾生。我們一天到晚講發菩提心,嘴皮上發的菩提心,不是真的。嘴裡喊的發菩提心,心裡頭一點也沒有發,這個都得要明瞭。

  在大經「出現品」裡面有幾句話說,「如來成正覺時」,像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示現成佛,這時候我們就跡象上來說,就是示現的跡象來說,他在思想觀念上有很大的轉變,要拿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宇宙人生觀上有個大轉變。他「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」,所以他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看出一切眾生跟他自己沒有兩樣,完全是一樣的。「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」,為什麼?與自己同一個真性。所以在這個時候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,清淨智慧,而且是相續不斷的救護一切眾生,救護一切眾生就是開顯自己的性德。見了性之後性德不能現前、不能起作用,那個性德有等於沒有,有了要起作用,不起作用不是等於沒有嗎?開顯性德的無方大用。經上又說,「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」,這前面跟諸位說過,為什麼?「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。如自心,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,悉有如來成正等覺,廣大周遍,無處不有,不離不斷,無有休息。」這是「出現品」裡頭有這麼一段經文,都是說明我們恆順眾生的理論依據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不能不隨順,不隨順是大錯特錯。

  何況,這個經上說得更好,就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的時候他說:奇哉,奇哉,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。我想這句話諸位一定聽得耳熟。所以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統統是佛,什麼佛?迷惑顛倒的佛,在迷之佛。雖然迷了,你的本能並沒有失掉。就好比一個非常聰明有智慧的人,有德行的人,他喝酒喝醉了,醉了迷迷糊糊的,你不能瞧不起他。他一清醒,他所有德能就恢復了,他並沒有失掉,只是暫時酒醉而已,說幾句醉話你不要當真,那不是真的。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。在佛的分上,真的一成一切成。可是在我們眾生的分上,佛還是佛,眾生還是眾生,當中還是有界限的。可是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常常去思惟這個道理,功夫用久了,自然可以打成一片,能夠幫助你消除無明,能夠幫助你成無上道;尤其在念佛人,可以幫助你得一心,幫助你開悟。恆順眾生所以然的道理是如此。下面用比喻說,比喻也說得很好。

  經【譬如曠野。沙磧之中。有大樹王。若根得水。枝葉華果。悉皆繁茂。】

  這是比喻,小註裡頭把比喻的什麼都說出來了。

  疏【生死懸絕,迥無所依,名為曠野。】

  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就像曠野一樣,前途渺茫,無有依靠。無依無靠,前途渺茫,在六道生死輪迴當中不知道往哪裡去,這就好比在曠野,好比在沙漠裡頭一樣。

  疏【不生善根,喻以沙磧。佛菩提法,如大樹王。智慧禪定,猶如枝葉。菩薩依學,方之以華。諸佛證之,目之為果。】

  『不生善根』就比喻沙磧,像沙土,不是肥沃之土,我們沒有善根;『佛菩提法』就好比大樹王;『智慧禪定』就好比枝葉;『菩薩依學』就好比是花,開花;『諸佛證之』就好比是果,枝葉花果。這棵大樹在沙漠裡面要想枝葉繁茂、開花結果,它要靠什麼?要靠水來灌溉。一切眾生是它的根,大慈大悲就是水。這棵樹的樹根是一切眾生,花是菩薩,果是佛,你就曉得菩薩與佛從哪裡來的?從眾生而來的。所以,你要不以慈悲給予一切眾生,你的菩薩道、你的佛道都會枯死了,不能成就的。你今天是恆順一切眾生,為的什麼?為了自己要成菩薩,為了自己要成佛,道理就在此地。下面就是「法合」,請看經文:

  經【生死曠野。菩提樹王。亦復如是。】

  這說到我們自己本身,把這個比喻合到我們本身上來看,也是這樣的。

  經【一切眾生。而為樹根。諸佛菩薩。而為華果。以大悲水。饒益眾生。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。】

  這道理就在此地。我們把底下這一段一起念下去:

  經【何以故。若諸菩薩。以大悲水。饒益眾生。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。】

  再看下面經文:

  經【是故菩提。屬於眾生。若無眾生。一切菩薩。終不能成無上正覺。】

  我們把經文念到此地。我們看十大願王裡面,這一願的經文特別長,講得多,也講得非常詳細。凡是講得多、講得細,都是非常重要的。重要在哪裡?前面所講的這個七願到哪裡修?在眾生分上修,離了眾生沒有佛法。可見得前面七願都是教你恆順眾生的,乃至於常隨佛學也是要從恆順眾生那裡去做的,這叫普賢行法,我們要牢牢的把它記住。好,我們下課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