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疏  (第九集)  1986/1 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 檔名:04-001-0009

  請掀開經本看二十二面,經文的第二段:

  經【復次。善男子。言稱讚如來者。】

  今天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,這一段講『稱讚如來』。「稱讚」的大意,昨天跟諸位介紹過,這是講到樂,前面是禮,此地是樂。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,說禮與樂都有心得,所謂修學有了心得,這就叫有德。所以什麼叫有道德之人?就是有德。知樂這就近於禮,因為禮跟樂實實在在是不能分的。在《樂記》裡面說,凡是音聲的生起,都是由於人心而生。如果就一切有情眾生,我們所發出的音聲,這是由心而生的,我們無可懷疑的,我們都能夠承認。自然界裡面的音聲是不是也是由心生的,你們想想對不對?這兩天聽了之後應當要有覺悟,萬法唯心,它不是心生的,是從哪裡生的?我們現前這個言語音聲是從我們分別心裡面生的,自然界裡面所有的音聲是我們真心遇緣而生的,所以還是由心生的。但是儒家只講到由人心生也,沒有講到這麼深的一層,這一層在佛法裡面講到。

  音聲怎麼生的?必須心動,動就會有音聲,不動就沒有音聲。現在科學家對這個道理也知道了不少,動,它有頻率,在一定頻率之下,它會發出聲音,如果頻率再高,聲音就變成光。所以光波跟音波是同樣的波,只是頻率不相同而已。明白這個道理,佛法裡面講的光音天,你就很清楚,概念就很清楚。所以光音天以上的天人,彼此有什麼意見交換,不要說話的,一放光就曉得了。這個多簡單,太簡單了。其實我們現在做不到,我們沒有這個能力,但是在某些地方,我們確實也引用了。譬如你在十字街頭,你看到紅燈一亮就曉得不能走,那是放光,那是光音,一看到光,這個不可以走;綠燈一亮,可以通過,那怎麼不是放光?也是放光。這是以光來代表音聲,確實很有道理。

  「人心之動」,在《樂記》裡面講是「物使之然也」,就是外面的物對你的一種刺激;「感於物而動」,心在境界裡面它有反應,我們見色聞聲有反應,這個心就動了。心一動就變成音聲,所以動一定會有音聲,振動就會有音聲出來。感受不一樣,它音聲就不相同。如果我們是很尊敬的心,敬心感應的,這個時候的心是直心。所以敬一定是直,直心就是儒家講的誠意。儒家《樂記》裡頭也講直,「直以廉」,跟我們佛法裡面講菩提心是直心意思非常的接近。凡是出於至誠恭敬,這個心一定是誠到了極處,是至誠心。所以,為什麼普賢菩薩行門,第一就教你「禮敬諸佛」?因為你要想成佛,佛都是用真心,都不是用妄心。真心是從哪裡來的?真心是從敬當中來的,敬心就是直心。如果我們對於一切人物、一切事相一點誠敬的意思都沒有,你學佛怎麼學也學不成。所以禮敬諸佛是要自己成佛,我不禮敬諸佛自己就成不了佛,就是你的菩提心的本體(就是直心)沒有法子修。修直心就是在禮敬、稱讚,這兩條是修我們菩提心的直心,你說多麼重要!我們菩提心為什麼失掉?狂妄、傲慢,把菩提心失掉了。這個一失掉,這一錯就一切都錯了,以後就沒有一樁是對的。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瞭,要從這個地方修起,要認真、要努力。

  我們這個心,喜怒哀樂它感應統統都有不同,憂心感的音聲是哀,悲哀的聲音,這是我們能夠體驗得到的;如果是歡喜心、愛心所感的,這個音聲一定非常溫柔,和平、溫柔,各個不相同,這是應當要辨別的。所以能夠懂得音聲的人,在我們中國古代,去考察其他國家的政治,從什麼地方考察?聽他們老百姓唱歌,就知道他的政治辦得怎麼樣。如果老百姓歡喜,表現於音樂樂章裡面,就知道這個國家政治清明,國泰民安,富強康樂,能夠聽得出來的;如果聽到老百姓樂聲裡面都是哀戚、悽慘、悲哀,這個國家必定將亡,政治腐敗,老百姓怨聲載道,是國之將亡。所以考察的時候能夠從音樂裡面得知一個國家的盛衰,能夠判斷這個國家的前途。同樣的,我們一個人將來有沒有前途,也能從你的談話音聲裡面能夠明瞭。這比看相算命還準、還要靈,能看一個人終身休咎,能看一個家庭,能看一個團體,能看一個國家。所以音樂這個學問太大了,確實不能夠疏忽,這個裡面有很深很深的學問,不可以不辨,也應當是能夠辨別。

  用音樂教化眾生,作為教育上最重要的一個科目,可以說是很古很古,這是相當的久遠,無論是在中國、是在外國。所以諸位打開歷史,在古代史裡面教學幾乎統統都是用音樂。在中國,尤其是自古以來,在教育裡面把音樂看得非常之重。在我們中國古代讀書的學生,十三歲以上的必須要修學,是必修的課程,因為樂章能夠養心、能夠調性情,這在昨天跟諸位說過。能夠鼓舞我們奮發,能夠幫助我們改過遷善,所以它的效果非常之廣大,這是儒、佛的教學都非常重視音樂。禮樂如果要是失掉了,教學的成果就不容易達到。我們今天佛門之衰,衰在禮與樂都沒有了,禮樂都沒有了。禮是佛門的戒律,現在大家不守戒律,也不講戒律;樂只有在法會當中唱幾首讚,在那裡表演一下,統統流於形式,內容是一無所知。雖然唱讚,唱的時候達不到效果,就是不能夠真正達到遷善改過的目的。所以樂在我們中國古代,尤其在佛門裡,它不是娛樂的,它是教學的,是以禮調身、以樂調心,使我們身心都能夠得到昇華,這是教學的效果。大意明瞭了,我們再往下看:

  經【所有盡法界虛空界。十方三世。一切剎土。所有極微。一一塵中。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。一一佛所。皆有菩薩海會圍繞。】

  這一段文是講我們讚歎的對象。我們讚歎誰?從這段經文當中,我們就聯想到前面的一章「禮敬諸佛」,跟禮敬的境界一樣,沒有兩樣。這個註解諸位自己看。讚歎的對象也是十方一切諸佛,這個裡面一共有三重無盡,剎無盡、佛無盡、菩薩海會無盡,數字之大不可思議,是佛剎極微塵數。為什麼要這樣的稱讚?如果不是這樣稱讚,我們的性德顯現不出來。所以我們要明瞭,一切有情的眾生,哪怕他再惡,他也有善。你要在世間找到一個純惡、根本沒有善的人,你也找不到。再惡的人,他對於他的妻子,他也有愛心,也還有善;對他最好的朋友,也還有點善心。找不到純惡,也找不到純善。純善是如來,究竟果位上是純善,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,還有一分惡,所以還不能算純善,只有如來果地上才是純善。但是純惡找不到,縱然墮到阿鼻地獄,也不是純惡,也還有一些小善。

  我們對於善法應當要稱讚,這才能真正收到教化之功。譬如對作惡的人,如果對他那些惡事常常要責備,往往會起反效果,我做的好事,沒有人知道,沒有人讚揚;我做的惡事,人家都罵我。我不在乎,他罵我,我做得更惡一點。有什麼法子?沒有辦法的事情,反而鼓勵、幫助他去作惡。如果我們對作惡都能夠原諒他,絕對不去說他,看他有一點點小善就讚歎他,時間久了,他慚愧心生起來了。你看我作惡他們都不說話,我一點點小善他們都讚揚,到以後就不好意思作惡,自自然然他就改過遷善。這就是音樂教學的功德、效果,也是古人教給我們的隱惡揚善。但是這個讚歎要讚到恰如其度數,不能超過,他有一分善你就讚歎一分,有兩分善讚歎兩分,這是對的。禮有節度,樂也有節奏,不能超過,也不能不及,就是恰到好處,才能夠收到效果。如果超越,超越又起了副作用,他變成自以為是,貢高我慢的心就生起來。所以不能夠超過,凡是有善事,都應當讚歎。

  近代弘一大師,他老人家也很難得,他把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就這一卷經當作他自己的日課,他每天課誦就是念十大願王,就是念我們現在研究的這部經,是他的課誦本。他對於禮樂,不但他重視,而且他真做到。我們曉得,他持戒很嚴,這是守禮;他懂音樂,而且他的音樂造詣是相當之高。他「送別」的那個曲子,一般在音樂界裡認為,近百年來東西方只有兩支好的曲子,一個是「魂斷藍橋」,西方的;一個就是「送別」,是中國的,世界名曲,那是他作的,實實在在是很難得。他對於學生,對於一般信徒,見到人有過失,他一句話不說。他從來不責備一個人,看到有人犯過,他不責備;但是人有好處、有善處,他讚歎,他懂得樂教。他與大眾相處在一塊,在佛學院教學生,學生有過失,他不講話。學生自己怎麼曉得有過失?他有一個表示的方式,就是他那一天不吃飯。所以學生曉得,大概我們有過失了,老師不說話也不吃飯,於是大家反省、懺悔,老師又吃飯了。他用這個方法,他不罵人、不責備人,對待任何人和顏悅色,他用這種方法,所以感化很多的學生。這是各人教學的方法不一樣,有一些老師是要罵人的,還有老師要打人的。

  經【我當悉以甚深勝解。現前知見。】

  這一段說明我們能讚的心,跟前面一科意思完全相同。這就是說明,唯有『甚深勝解』者才能讚,能讚就是能修稱讚如來這一願、這一個方法。十願我們這才接觸到第二,但是已經有相當啟發的作用了。什麼人能修?要甚深勝解的人才能修。甚深勝解從哪裡得到?是要從如來開導之下,我們才能夠獲得。如來不在世了,我們要從善知識、從經典當中得到。「解」是理解,是通達明瞭;「勝」是殊勝,而且要相當深度的殊勝理解,解得淺了做不到。我們想,現在一些人他為什麼做不到?他根本就不了解,他怎麼能做到?別說勝解,根本就不解,甚至於許多他解錯了,曲解了經義,這是非常非常的普遍。「深」之一字更談不上,深是要相當長時間的修養,才能夠達到深度的勝解。我自己經驗當中,深度的勝解必須要長時期的教學相長,才能夠體會到一些。我們要是聽一部經,聽完了之後就把這個書收起來,束之高閣,不曉得再到哪一年才來摸一下,這沒有用的,這是一暴十寒。縱然能理解,只理解一個皮毛而已,談不上深度,甚至於真正的意思都很難體會。

  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,那些菩薩為什麼天天講經說法教化眾生,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法?世間教學是有報酬的,你們學校裡這些教員天天給你們上課,他要拿薪水的,如果說你們學校不發給他薪水,他來不來上課?他不來了。菩薩,沒有人發給他薪水,他天天都來,他教得很起勁,他為什麼?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他為的是要求甚深勝解。所以教學就是求學,教跟求是一不是二。為什麼?在教學當中,你如果自己去求學,有許許多多裡面的問題不能發現,發掘不出來,你自己想不到;你跟大家在一塊兒的時候,比如講這一段東西有許多人發問,有許多人來質疑,這個質疑、發問裡有很多很多東西是自己想不到的。所以是老師教導學生、學生幫助老師,叫師資道成,學生資助老師的甚深勝解,的確是相輔相成,所謂教學相長,雙方面都有進步。菩薩為了要求甚深勝解,所以他才不疲不厭的教化眾生。

  『現前知見』,就是前面說的「如對目前」,非常的親切。這一句的經文,諦閑法師註子裡面講,跟前面「禮敬諸佛」的一段來比較看,它這個地方比較簡略。文字上簡略,意思是一樣的,意思完全是一樣的。這一句我們要重視。菩薩教化眾生,特別是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所說的,菩薩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。所以佛為什麼不教化眾生?佛是老師的身分,老師代表尊嚴,尊師重道,代表尊嚴。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,你說往教,尊師重道這個心就沒有了。所以是求學,你來求,老師沒有到你家裡去教你的,不會找你來教你的,這不可能的。這個樣子教化就不能普遍,就不廣了。為了要達到教化普遍、廣大,怎麼辦?學生去。學生沒有關係,學生跟大家都是朋友一樣,所以作不請之友,可以到你家裡去教你。你不求學,這個學生會找到你,找到你拉著你來去學去,學生可以,老師不行。所以成佛之後他要退到菩薩地位上,他就方便了,可以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了,他把他的身分降低一等,道理就是在此地。

  可是你們聽了之後,要認真去做。在此地七天聽這一部經,要認真的聽,為什麼?聽了之後,要去講給別人聽。不一定是在講堂裡講,有三個同學、五個同學,一個同學都可以,把他拉來,每個星期給他上一堂課,這樣才行,這就作不請之友,這個能教學相長。他如果有興趣,你就跟他講,互相在一塊討論。要不斷的去講,這一遍講完了再講第二遍,第二遍講完了再講第三遍。如果你一生當中,你把這部經,不要說一生,就是你學了七天,不斷的去講上個七年,你就是普賢菩薩了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這一部東西講熟了,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。所以我過去在求學當中,我也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,我就告訴他們,我們在老師那裡學了一部經之後至少要講十遍,就是連續不斷講過十遍,我們再學第二部。為什麼?如果不熟透,接著學第二部,頭一部忘掉了,第二部不熟,前頭又忘掉了,很難成就。所以你能夠學了之後就講,連續不斷講十遍,這個就有一點印象,不至於忘掉;能夠講的遍數多,那當然更好。假如你們學了之後怕記不住,講的時候沒有把握,不要緊,這都有錄音,錄音帶在此地,你們每個人可以拷貝一套錄音帶帶回去天天聽。你要跟同學講的時候(我現在教學就是這樣的),一個星期就聽一個帶子,你今天上這一堂課,一個星期就聽這一堂,聽一個帶子,早晨聽一遍、晚上聽一遍,一個星期六天你就聽十二遍,有一天跟別人去講,沒有講不好的。要是找老師,說是講了一遍,老師你再給我講一遍,老師不耐煩。現在有錄音帶,你放一百遍、一千遍,它不會不耐煩,它是不疲不厭。所以大家要認真,要好好的學,讀到這個地方,這就給我們啟發,我們要發心,我們要教別人,不是自己學了之後就算了,一定要教別人。底下一段是「辨能讚舌相」:

  經【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。一一舌根。出無盡音聲海。一一音聲。出一切言辭海。稱揚讚歎。一切如來諸功德海。窮未來際。相續不斷。盡於法界。無不周遍。】

  讚歎最重要的是『舌根』,是要用「舌根」。所以諸位要真正發心,講經說法是讚歎,讚歎佛法,這是屬於讚歎,將來在果報上就是得三十二相的廣長舌相,就是「微妙舌根」。註解還是諸位自己去看。『各』,經文裡頭的「各」是指每一個人,像我們現在在這個講堂裡面每一個同學,每一個人都要學的;『出』就是超出,『過』是越過,這個意思就是說比辯才天女微妙舌根還要殊勝,還要超過。『辯才天女』是佛在經上說的,她那個辯才幾乎跟如來差不多了,所以佛對她非常的讚歎。普賢菩薩在此地就引用她來做一個例子,我們不但要像她,而且還要超過她,自己一定要發這個願。舌根就是妙有之舌根,微細妙好,即一即多,舌之體是一,舌之功用是無量無邊。一個舌頭,你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講那麼多的經典,所以一是體,用是多,即一即多,這是從俗諦上說。如果從真諦上講,那就是非一非多,亦一亦多,盡虛空遍法界無非是一個微妙舌根,這是從真諦上說,從性具上講。這些統統與一念三千的理論有密切的關係。所以懂得一念三千的道理,經上這許多境界,你才能夠體會得到,才不至於懷疑。

  普賢身遍法界,這是講法身。佛有法身,普賢菩薩有法身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法身。雖有法身,你自己迷了,不敢承認,那沒有辦法。你要覺悟了,你就能夠體認,才曉得一切法是自己,才能夠體認。雖然體認之後你在一切法裡得自在,可是你在接應眾生的時候又必須要隨著他的程度,要把你那個程度立刻降低下來,要跟他和光同塵。為什麼?這才能夠教化眾生,才能夠攝受眾生,就是經典裡面常說的,應以什麼身分教化眾生就示現什麼身分。其實我們現在的身分就很多很多,譬如說對你父母,你是子女的身分;對你弟弟來講,你是哥哥姊姊的身分;對你哥哥姐姐,你又是弟弟妹妹的身分;對老師講,你是學生的身分;將來對你自己學生講,你又是老師的身分,身分太多太多了。最基本的五倫十義,五倫是我們基本的社會組織,就有十種不同的身分;如果在社會上,你事業多,身分就更多了。在教化一切眾生上,那是無量無邊的身分,正是應當用什麼身分來辦事、來教學,就用什麼樣的身分,隨時在那裡變化的,而不是自己變化,是隨著境界來變化,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的效果,才能夠成就一切佛法事業,所謂佛事。佛事就是覺悟眾生的大事,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這叫佛事。佛是覺悟的意思。

  作佛事裡頭最重要的要靠舌根,因為我們娑婆世界是音聲為教體,眾生的根性耳根最利,你寫東西給他看,他不一定能看得清楚,他一聽就明瞭了,所以耳比眼還要靈。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完全是用舌根來講學;孔老夫子在我們中國出現,也是一生講學。我們看歷代祖師大德,儒家的歷代宗師都是講學,講學的時候一定要用舌根。既然法身是遍法界,當然舌根也遍法界,要明白這個道理,一切有情無情的音聲,你自自然然能體會得到,都是菩薩色塵讚歎諸佛的音聲。所以我們在大自然的音聲當中往往能夠開悟,就是這個道理。而大自然的音聲從來沒有止息過,換句話說,諸佛說經從來沒有中止過,問題就是看各個眾生的緣分,看緣分。因緣要巧合了,在這個音聲裡面就可以大徹大悟;因緣要不合,這個音聲也就空過了。所以一切境界都是唯心所現,因此讚佛人耳深處,必定成為稱讚之耳。

  所以修普賢行願,特別是修「稱讚如來」這一願的人,我們不能不知道,普賢境界廣大無邊。我們聽一切音聲,無論是風聲、雨聲,外面這些車馬聲,一切的言語音聲,要明白沒有一個音聲不是讚歎如來之聲。如來是什麼?是我們自己的本性,性德,都是從性德裡面流露出來的音聲,還讚歎性德。本性裡面的德能無量無邊,我們常講萬德萬能,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。然後你讀《彌陀經》,你才能夠了解,西方世界所謂六塵說法,水也會說法、風也會說法,樹葉相碰撞的音聲也會說法,鳥也會說法,六塵說法。這個境界就是念佛念熟了,所以外面的境界都隨心所轉。譬如你真的果然是阿彌陀佛這個佛號念熟了,聽什麼音聲都是阿彌陀佛,不管聽什麼聲音統統是阿彌陀佛,盡虛空遍法界統統在念佛。這個境界,跟諸位說,這叫功夫打成一片了。所以有很多人:功夫成片,什麼叫功夫成片?他不曉得,他沒有能夠體會到。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音聲,你就聽那個節奏,都是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境隨心轉,音聲是六塵之一,也隨心轉。所以盡虛空遍法界一片念佛的音聲。

  這段文,慈舟法師的註解註得多,也註得詳細,他引用一些小故事非常有趣味,將來你們自己都可以做參考,給人講的時候參考書多一點,材料就豐富了。所以學《華嚴》跟學其他的經的確不一樣,《華嚴》很有趣味、很生動,不會學得很呆板、很枯燥,不會,《華嚴》是活活潑潑。善學《華嚴》的人,他能夠做到把十方三世所有的這些境界都能夠收到一心。佛門修行的大原則,不管是宗門教下,佛與凡夫對於一切事物的看法不相同,拿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人生觀跟宇宙觀不一樣。佛法觀察的時候它一定用觀照,你看我們世間人講觀察,佛講觀照。觀察是什麼?是用心意識,就是用分別心、用執著心、用阿賴耶識。而觀照,它不用;其實在觀照還是用,到照住、照見就不用,真正講不用心意識是照見。所以這是有三個層次,最初是觀照,然後照住,再照見。這三個層次怎麼樣區分、怎麼樣修學?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裡面說得非常詳細,很大的篇幅來解釋這三個層次,境界不相同,諸位自己也可以查出來去研究做參考。

  你不懂得觀照的話,你就可以觀想,你再推理這個一切音聲從哪裡來的?你就追究這個,去思惟這些,音聲從什麼地方來的?你認真一追究的時候,音聲沒有來處。正如同《楞嚴經》上,釋迦牟尼佛叫阿難去找心在哪裡?認真一找就找不到了,不曉得心在哪裡。既沒有來處,你就能夠悟出這個音聲是空寂的。所以佛在《楞嚴》上說,「性色真空,性空真色」,拿這個公式套上個音聲,「性音真空,性空真音」,這才能發現到音聲原來是自性清淨心中之物。這跟禪宗裡面的參究沒有兩樣,能夠如是回光返照,就曉得一切音聲都是法身隨緣。法身是體,隨緣是用,觀想要得力了,才真正能夠契入體用不二,這是真正的讚歎如來。也是要這樣的修法,就是修這個法門,我們的法身全體才能夠顯現,這個法門修學的成果才能夠得到,考試的時候才能得個滿分。否則的話,法身是法身,音聲是音聲,法身顯不出來,普賢行願雖修,沒有成就。像你雖然念書,考試得個零分。書天天勤苦在念,考試都不及格,這很冤枉!就是你沒有心得,沒有得到東西。所以普賢行願,願願要顯出自己清淨法身的體相作用。所以這個讚歎就真讚歎,是真正了不起。末後這段我們把它念下去,這段不要講,因為十段每一段後頭都是一樣的,前面第一段講過,後頭都不要說了。

  經【如是虛空界盡。眾生界盡。眾生業盡。眾生煩惱盡。我讚乃盡。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。我此讚歎。無有窮盡。念念相續。無有間斷。身語意業。無有疲厭。】

  它的註解也說可以例知,跟前面講法意思完全相同。好,我們下課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