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觀經善導疏菁華  (第四集)  1993/10/27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3-008-0004

  請掀開經本,看《善導疏菁華》第六面第四段:

  【三二、在家者,貪求五欲相續是常,縱發清心,猶如畫水,但以隨緣普益,不捨大悲。】

  這是介紹世尊四眾弟子當中的在家弟子。在家弟子當中,實在說有許多大乘菩薩示現的。善導大師此地所說的是指一般的在家學佛者,他對於世間『五欲』,就是財色名食睡,總是不斷的在追求,不能真正的放下。所以縱然他發心,聽了佛說法,他也知道貪求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這是錯誤的,也有這個警覺心,不過習氣很重,過不久他這個毛病又現前,不能真正斷掉。比喻『畫水』,我們曉得,我們用刀畫這個水,刀抽起來水又合成一起,這是用這個來做比喻,他沒有辦法真正的斷除。佛對於這些眾生,這一類眾生實在說是佔大多數,佛的大慈大悲,苦口婆心的教導從來沒有間斷,絕不會因為這個眾生聽了也不覺悟,覺悟了也做不到,佛就不說了。

  這是常人有這個情形不說,就是像孔老夫子的教學,孔老夫子教學的原則,《論語》裡頭說,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者」,孔老夫子都不教你,就是沒有這樣的耐心。可是諸佛菩薩不一樣,教你一遍不會,教第二遍,教十遍不會,教你一百遍。可見得佛的慈悲真正是無量的,對於眾生的愛護從這些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,這叫『不捨大悲』。實在說一個人真正覺悟,都是接受佛菩薩教誨許多次,多到什麼程度?那要從佛經上來講,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,佛菩薩沒有捨棄我們,生生世世都為我們說法。所以長劫的薰陶,這一生又遇到,豁然就開悟了。所以開悟不是偶然的,實在是長劫的薰陶。再看底下一段:

  【三三、出家者,亡身捨命,斷欲歸真,心若金剛,等同圓鏡,悕求佛地,弘益自他,若非絕離囂塵,此德無由可證。】

  這是說出家弟子,出家弟子跟在家弟子不一樣,諸位要記住,這是講佛陀在世的出家弟子、古時候的出家弟子,現在出家弟子跟從前相比差得很遠。黃念祖老居士講得很好,他說現在在末法時期,這一切都顛倒了,佛門也不例外。在古代佛弟子當中,出家比丘是第一,排在第一位,比丘尼第二,在家的優婆塞第三,在家男眾第三,在家女眾第四,這排名最後。他說現在末法時期顛倒了,怎麼顛倒?在家女眾第一,你們看看我們這個道場聽眾,在家女眾最多,在家女眾第一,在家男眾第二,出家女眾第三,出家男眾是排名最末,這顛倒了。這話講的是事實,我們現在所接觸的現象確實如此。

  這個地方講的從前的出家眾,真正覺悟,對於自己身命都不顧忌,一心一意就是辦道,道心非常堅固,『金剛』是比喻道心堅固,心地光明,沒有污染。唯一的一個願望就是希求成佛作祖,這是出家人唯一的一個目標。所以他一生的事業就是自己修行,幫助別人,弘法利生,自利利他。這樣的大願、這樣的大行一定要遠離城市,就是要遠離五欲紅塵,才能夠成就大德大行。我們從經典裡面來觀察,不錯,有一些出家人是遠離社會,在這個深山裡面修行,人跡不到的地方,這清淨環境修行。也有一些出家人在都市裡面弘法,在都市裡面修行,並沒有離開人群,他都有成就,這個也是前面所說的遇緣不同。由此可知,我們發心修學大乘,一定要知道緣這個事實,隨緣不攀緣,隨緣不勉強,能夠安分守己,都能夠有成就。這是要自己用智慧去選擇,有智慧自然就有方便了。再看下面一段:

  【三四、迦葉等自唯曠劫久沉生死,循還六道,苦不可言,愚痴惡見,封執邪風。不值明師,永流苦海。但以宿緣,得遇慈尊,法澤無私,我曹蒙潤,思佛恩德,碎身親事,無由暫替。】

  大迦葉尊者這是傳佛法的第一個人,在禪宗裡面他是第一代的祖師。佛弟子當中他是苦行第一,他為什麼要修苦行?這就是前面說過,他真正覺悟了。悟的是什麼?悟的是以往生生世世無量劫以來都在六道裡頭生死流轉,『久沉生死』,「生死」是六道的現象,『循還六道』。凡是在六道之中,那就決定墮三惡道的時間長,而在三善道的時間短。佛經上形容這個叫「頭出頭沒」,好像在大海裡面這一個跟斗栽下去,沉到海底,那很苦。什麼時候再漂起來,這個頭向海水面前衝出來,吸一口新鮮空氣,這又栽下去了。諸位想想,他的頭冒出來的時間很短,沉下去的時間很長。佛用這個比喻告訴我們,六道眾生在三惡道就好比是海下面,人天就好比是水面上,人天時間短,三惡道的時間長。所以『苦不可言』。

  我們是凡夫,智慧、能力都很差,昨天的事情今天都忘掉了,你們哪一位還能記得小時候的事情?忘了。在這一生的事情都忘了,那問你前生的事情,當然更是忘得一乾二淨。所以從前在生死裡頭流轉之苦都不記得了,眼前還以為很樂!阿羅漢跟我們不一樣,他智慧現前,神通能力恢復,經上給我們說,一般小乘阿羅漢他有宿命通,他能夠知道五百世之內的事情,這過去五百世、未來五百世他都知道。想到過去這五百世,墮地獄、變餓鬼、變畜生,苦不堪言,所以想到那些事情心有餘悸,身上都不是出冷汗,流的是血汗,想到那種可怕的過去,羅漢知道。因此他們求道的心非常懇切,真正是勇猛精進。

  我們把過去事情忘掉了,迷失了自性,迷失了事實的真相,『愚痴惡見』,迷失就是「愚痴」、無知,「惡見」是錯誤的見解,我們今天的思想、見解都錯誤,與事實真相完全不相符。就是錯誤的思想、錯誤的見解,還固執以為自己所想的、所做的都是對的,這叫固執。如果再遇不到好的老師,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識,這一口氣不來又墮三途,那要到哪一劫才能再出頭?再出頭的時候,有沒有機會遇到佛法、遇到善知識?我們從這個地方去想,那就真的太難了。佛講的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這兩句話的意思我們才能夠稍稍體會到一些,真難。那想想我們現在,我們這一生當中幸運得人身,又聞佛法,要知道這個因緣不容易。『但以宿緣』,過去世的善因善緣,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了佛法,遇到了釋迦牟尼佛,『慈尊』是指釋迦牟尼佛。遇到佛都是與佛有很深的因緣,決定不會空過,佛一定幫助你。你心量大,佛幫助你成就也大;你的心量小,佛也會幫助你有小成就。總而言之,佛一定能夠滿足你自己的願望。這就講的『法澤無私』,「法」是說法、教學,「澤」是潤澤,大公無私。

  底下說我們現在蒙佛的加持,佛以經典加持我們,佛以一切教學的設施加持我們。譬如佛像,我們供養的佛像,無論是雕塑的或者是彩畫的,它的效果都相同。佛的教訓,這些統統都是佛的加持,我們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,想到佛對我們的恩德太大了。如果我們這一生遇不到佛法,那就決定還是搞六道輪迴。遇到佛法,尤其是遇到這個往生的法門,你遇到其他大乘佛法,一生當中未必能夠超越輪迴,未必能夠了生死成佛道。但是遇到這個法門,你就決定脫離輪迴,決定圓成佛道,這是多麼的幸運。所以大師在此地說,我們想報佛恩,那真是粉身碎骨來奉事佛陀都不能夠報答,這是實在、是真實的。在這一生當中我們真正能做的,真正應該要做的,那就是依教修行。不能夠依教修行這對不起佛,那怎麼能叫報恩?所以真正報佛恩就是真正的依教修行。其次我們要把這個法門盡心盡力的推廣,介紹給別人,推薦給別人,為別人講解清楚,勸別人同修這個法門,這才能夠報佛恩於萬一。第七段講的是:

  【三五、菩薩具無量行願,安住一切功德之法,遊步十方,行權方便,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。宣流正法,愍傷眾生,未曾慢恣,得平等法,荷負群生,皆度彼岸。】

  善導大師這一段話完全是節錄自《無量壽經》上來的。我們這邊同修《無量壽經》都念得很熟了,一看到這個句子,都是《無量壽經》上的。經上這段開示很重要,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,這裡面有自行、有化他,也就是教給我們真正報恩的方法。『菩薩』是個真正覺悟的人,真正覺悟的人就叫做菩薩。他具足無量的行願,像四弘誓願裡面所說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就是菩薩的大願。有願當然要有行,沒有行這個願是個空願。那就得認真修行,成就自己的德行,成就自己的智慧,成就自己的能力,然後才能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。所以具足無量的行願。

  這個心念念都在一切功德,功是修行的功夫,德就是修行的果報,功德的德跟得失的得是一個意思,你有一分功夫你一定就有一分收穫,這個德就是收穫。所以菩薩念念這個心都是安住在功德法中。我們反過來看世間這一切大眾,他們的心安在哪裡?跟菩薩不一樣,菩薩的心安在一切功德法中,世間人的心,這是古人也有講過,名利二字,不是安在名裡頭就是安在利裡面。現在人說實話看利比看名還要重。名利他將來得什麼?得六道輪迴。假如是貪瞋痴慢,要是安在這名利裡面,他將來所得的就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這個太可怕。所以我們要學覺悟的人,要把它安在功德法當中。

  無論是大乘或者是小乘,功德到底是什麼?我們不可以不知道,這個戒定慧三學就是功德,戒是功,持戒是功,因戒得定,定就是德,戒是功,定是德;這個定又是功,慧是德,得了定之後開智慧了,因定開慧。所以這功德法就是戒定慧,持戒、修定、開慧,開智慧。戒也是無量無邊,定呢?定也是無量無邊。所以經上常講「無量三昧」,三昧就是定,無量!我們不貪財,財在我們面前決定不動心,你在財上入了定,凡是不動心就得定了。你在名上,我不好名了,任何頭銜加給我我也如如不動,那你就在名上得了定。諸位想想,這個世間的事無量無邊,樣樣都不動心,樣樣都不起念,你就得無量三昧,無量三昧是這個意思,成就無量三昧。這功德兩個字要認識清楚,這才知道為佛弟子,無論在家、出家,無論大乘、小乘,都是修戒定慧三無漏學。

  『遊步十方,行權方便』,這是講參學,參學要有功德之法;換句話說,沒有戒定慧的基礎是不能夠參學的,那個參學就太可怕了。為什麼?會被外面境界所轉,會被外面誘惑,反而喪失了道心。有戒定慧那就不怕,有這個能力,為什麼?所有一切境界,善的境界、惡的境界,我都不動心,都不起念頭,這就不怕,這個可以去參學。所以參學是成就自己的三學。特別是我們現代的社會,科學技術、物質文明突飛猛進,天天都在進步,我們六根確實目不暇給,看不盡。你看到這些新的產品你動不動心?想不想自己也去買?這一動心,定就沒有了,戒也沒有了,當然慧就更沒有。如果這些新產品擺在你面前,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心裡確實不起心、不動念,你定成就了,真有定功。慧呢?我樣樣清楚、樣樣明瞭,我並不糊塗,你們問什麼我都知道,這就是慧。所以戒定慧在哪裡學?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學,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面去學。這就是「遊步十方,行權方便」,權是權巧,佛經上也常常講「善巧方便」,在這個裡面成就三學,又能夠影響別人,教化眾生。

  『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』,這兩句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跟諸位講得很詳細,也講過很多遍。「入」就是契入,我們俗話講證,證果、證入,入就是證的意思。「佛法藏」,這個藏是形容詞,就像倉庫一樣,佛的倉庫,佛法藏裡面一切一切都是無量的,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才藝、無量的珍寶,沒有一樣不是無量,這佛的法藏。這究竟是什麼?就是經上講的「真如本性」。你看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,開悟就是見性,見性的時候他老人家說,他向五祖,向他的老師,提出報告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何期,用現代話說,沒有想到,原來我自性裡頭樣樣具足,一樣都不缺。諸佛如來所有的我統統都有,本來具足,這就是佛法藏。又說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自性變現的,自性所生的。這兩句話是真正見性,這是入佛法藏。

  在淨土宗裡面除這個意思之外,還有更殊勝、更微妙的意思,那是什麼意思?自性裡面還有阿彌陀佛。所謂是「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」,這就夠了,這比六祖悟的還高。為什麼?六祖雖然悟,並沒有圓滿,如果真正悟入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,那才叫『究竟彼岸』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,講《華嚴》、講《法華》、講一切大乘經都是入佛法藏,沒有究竟;佛為我們講出淨土三經,這究竟,這就圓滿。也許有人要問,為什麼講淨土三經才究竟圓滿,講一切大乘經都不能究竟圓滿?究竟圓滿一定要眾生聽了之後,他一生當中決定圓滿成佛,這就算究竟圓滿。假如佛給你說的法,你這一生只能證到菩薩,三賢菩薩、十地菩薩,不能成佛,這就不算究竟圓滿。《華嚴》到末後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《華嚴經》圓滿了。可見得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如果不聽普賢菩薩的話,不念佛求生淨土,他就不圓滿,他只能作法身大士,只能作菩薩,三賢十聖的菩薩,不能成佛。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圓成佛道,這才叫「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」。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,淨土三經是究竟彼岸,我們太幸運,這一生能夠遇到。

  『宣流正法』,「宣」是宣揚,我們自己得到了,非常慶幸、非常歡喜,看到別人沒有得到,我應該把我所得到最殊勝的法門要介紹給別人。介紹給他,他能接受,我們非常歡喜,因為他這一生也能夠往生不退成佛。他不肯接受,我們也不要難過,為什麼?他緣沒有成熟,所以我們介紹給他他不肯接受。雖然不肯接受,阿彌陀佛這個種子已經種在他八識田中,這個種子不會壞的。將來總有一天他的緣成熟,這個種子發生作用,他還是會因為我們這一次的介紹,他會念佛求生淨土。不過這個時間比較長一點。時間再長,我們看得見看不見?看得見。為什麼?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,那哪有看不見的!那我們要不能往生就看不見了。我們如果真的往生,這些人我們給他種種子,我們統統看見,這就是「宣流正法」。

  『愍傷眾生』,「愍」是憐憫、同情。『未曾慢恣』,這是講我們自己修學處世待人的態度,從來沒有傲慢,從來沒有自以為是,沒有傲慢、沒有放恣。這個「恣」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放逸,馬馬虎虎、隨隨便便這種態度,做事情不認真、不負責就叫放恣。『得平等法』,《無量壽經》在經題裡面就把這個意思顯示明白了,「清淨平等覺」,所以這個法門是清淨法、是平等法,我們得到了。『荷負群生,皆度彼岸』,我們要把如來度眾生的事業承擔起來,所謂續佛慧命,擔起如來度眾生的家業,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,這才真正報佛恩。我們讀了之後,要常常念著、常常想著,要依教奉行。下面這是解釋:

  【三六、八戒。】

  『八戒』就是八關齋戒,我相信我們同修當中有不少人曾經受過八關齋戒,八關齋戒到底是什麼?我們要認識清楚。

  【經云,在家人持出家戒,此戒持心,極細極急。唯限一日一夜,作法即捨。】

  前面講在家人貪戀五欲六塵,出家人把五欲六塵統統捨棄掉,亡身捨命。在家同修對出家修行當然很羨慕,也想學一學,佛很慈悲,你想學可以,你五欲六塵放不下,放下一天二十四小時,放一天可不可以?你說放一天還可以,那行,你就出一天家;放兩天也可以,你就出兩天家,這是『在家人持出家戒』。所以這個戒,這裡講得好,『此戒持心』,可見得並不是斤斤計較在戒相上,如果執著在戒相上,那就變成小乘戒。大乘、小乘這個戒律,這是《戒經》裡頭常說,小乘戒是論事不論心,事上不殺生,我沒有做殺生,你的戒就很清淨。我動個念頭我想殺,但是我並沒有殺,沒有犯戒、沒有破戒,因為什麼?它論事不論心,小乘戒,所以小乘戒好持。大乘戒是論心不論事,大乘人殺生,有沒有這個心殺?沒有心,沒有心他不犯戒。所以大乘戒反而難持,它這在起心動念地方來結罪,不從事上結罪。八關齋戒是屬於大乘,它是以持心戒為主要。所以它很細,用心很細,它很急,也就是說,它的力量非常勇猛。它的時間只限一日一夜,就現在所說的二十四小時。你受了這個戒,過了二十四小時之後,這個戒自動就失掉了。如果要再受,要重新再受,如果不重新受,這個戒只有二十四小時。這是在家同修持出家戒,世尊為我們開了這個方便。

  下面這就是受戒的文我們把它摘錄出來,諸位要想持八關齋戒的就照這個去做。沒有師父給你受沒有關係,你在佛菩薩形像面前,跪在那個地方,自己照著這個文去念,自己受可以,八關齋戒可以自己受的,沒有法師來受自己可以受,所以這個非常方便。

  【三七、戒文中云。】

  底下就是《戒經》裡面所說的。

  【佛子,從今旦至明旦。】

  這佛弟子受過三皈五戒的都是正真的佛弟子。我們在佛前發願受持八關齋戒,『從今旦至明旦』,從今天早晨到明天早晨。

  【一日一夜,如諸佛不殺生。】

  你看看這個文上,不是小乘,『如諸佛』,不是如阿羅漢,如阿羅漢那就是小乘了,他說「如諸佛」,不是菩薩。這個戒,完全是學佛,佛怎麼存心我也怎麼存心,佛怎麼對人我也怎麼對人,要體會佛的心、學佛的心、學佛的願、學佛的行持,這就是「細、急」的意思。『不殺生』,佛不殺生,這個「不殺生」的念頭都沒有,哪裡還有這些事?

  【不偷盜、不行淫。】

  這個八關齋戒裡面是斷淫,夫妻也不可以,決定要斷的,跟五戒、菩薩戒裡頭不一樣。

  【不妄語、不飲酒。】

  這就是五戒。再加上:

  【不得脂粉塗身。】

  用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不可以化妝,洗身體的時候常常用香水,都不可以,這個脂粉是屬於香料這一類東西,不可以。

  【不得歌舞唱伎及往觀聽。】

  這一天當中二十四小時裡頭,不可以唱歌、不可以跳舞,也不能去聽。我自己不唱歌、不跳舞,聽聽可不可以?不行。換句話說,電視也不能看、收音機也不能聽、報紙也不能看、雜誌也不能看,心要清淨。

  【不得上高廣大床。】

  這個『高廣大床』,睡在那個地方人會胡思亂想,所以也禁止,不可以的。這個八條叫戒。

  【此上八是戒非齋。】

  這是戒。

  【不得過中食,此一是齋非戒。】

  除了一日一夜嚴格遵守這個八條戒之外,還有一條叫『齋』,這個「齋」是不能『過中食』,這一天只能吃一餐飯,這一餐飯在什麼時候?在日中之前。現在有很多人誤會這個意思,以為叫持午,過午不食,那是錯,午時,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都叫午時。佛的規定是不可以過中,不是過午,是日中。日中每天的時間都不一樣,每一天時間都不相同。從前用日晷測量這個日中,現在可以用天文日曆,大概天文台都有,向天文台要天文日曆,它會告訴你,今天是幾點幾分幾秒日中,每天都不一樣,有這個時間決定不能過中。現代人持午往往他疏忽了,認為一點鐘以前都沒有過午,都可以吃,這是很大的誤會。還有一種,早晨不能吃,這日中一食,佛是日中一食,我要學佛,早晨還要吃一點,這就不對了,晚上肚子餓得難過,吃一點點心,不行。

  佛在戒律上講得很清楚,這個晚上只可以喝水,所有一切沉澱的東西,那齋就破掉了。像牛奶,牛奶會沉澱,果汁也會沉澱,你喝這個東西這個齋就破掉了。所以佛講的只有一種糖水,像蜂蜜,水沖過之後它沒有沉澱,不會沉澱,這個可以。凡是有沉澱之物,都是破了齋,這個要知道。在家人修一天一夜清淨的,這是佛陀的生活。實在講今天我們出家同修跟在家沒有什麼兩樣,就是穿的衣服款式不一樣,其他有什麼兩樣?在家人留頭髮,出家人頭髮剃光了。在家人吃三餐,出家人也吃三餐,有時候晚上還吃個宵夜、吃個點心,實在講跟佛的制度相去太遠了。因此出家人能夠在一個月當中,持一、二天八關齋是好事情。所以這不僅教誡在家人,今天我們出家人對這個也要重視。

  【引諸佛為證,是以得知此戒用心起行極是細急。】

  所以前面講「如諸佛」,不是如諸菩薩、不是如諸阿羅漢,可見得他用心非常細,這個用意很急。

  【若人一日一夜具持不犯,所得功德,超過人天二乘境界。】

  『二乘』是聲聞、緣覺,就是阿羅漢、辟支佛。你要是認真的修,這個戒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時真正清淨,這個功德超過阿羅漢、超過辟支佛。這個我們要認真做是可以做得到的,不是做不到。這底下三句我們念念就行了。

  【言不關典,君子所慚。】

  這是講言語,古時候說話都有根據,也就是說,都有古聖先賢的教訓做依據。如果沒有,這是讀書人就覺得很難為情。

  【家有衰禍,非親不救。】

  我們遇到很大的災難,不是自己的親人不肯幫助你,這就說明親屬當中關係密切,應當時時刻刻關心照顧。

  【諸佛名通,身相不異。】

  這個『相』,每個人的相貌不一樣,為什麼不一樣?因為你的思想不一樣、你的見解不一樣,「相」是這麼來的,相隨心轉。成了佛相貌都一樣,佛的相貌完全一樣。他為什麼一樣?他的思想、見解相同,所以他的面貌就相同。佛跟佛他是什麼思想?他什麼思想都沒有,什麼見解都沒有,他就同。一有想法、一有看法,決定就不相同了。他什麼都沒有了,這就相同。所謂「佛佛道同」,佛與佛的相貌、身相相同,所以佛的名號也通用,也相同。

  【世尊曠劫行道,正習俱亡,眾智朗然,果圓號佛。】

  這是解釋佛,本師釋迦牟尼佛,在無量劫中修行,煩惱,『正』是講煩惱,『習』是說習氣,統統斷盡,真的沒有了,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智慧圓滿現前。這個地方要注意,智慧是我們每個人本來具足的,《華嚴.出現品》裡面說得很好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;換句話說,眾生我們跟佛的智慧平等的,我們的德能也平等,我們的相貌也一樣。可是現在我們跟佛一比,差遠了,差太遠!我們的德能到哪裡去了,智慧德能到哪裡去了?佛說得好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這一句話說破了,我們圓滿的智慧德能原來是被妄想、被執著障礙住,所以不能現前;換句話說,我們只要把妄想執著丟掉、斷掉,我們的智慧德能立刻就現前。

  像我們講堂的燈一樣,燈很明亮,我們用這些毛巾一層一層把它包住,包個幾十層,一點光都沒有,裡面亮不亮?亮的,而是上面有障礙。只要把障礙拿掉,它的光明不就現前了嗎?就這麼個道理。我們跟佛的情形就是這樣,佛就像完全沒有障礙的燈,它的燈光圓滿透出來,我們這盞燈上面是障礙重重。所以佛教給我們修行,不是修別的,就是去障礙而已,就是去妄想、去執著。妄想不斷的發展變成了所知障,執著不斷的發展就變成煩惱障,叫二障,二障的根就是妄想、執著。我們被這兩樣東西害得很慘,無量劫來搞生死輪迴,就是被這兩樣東西害了。佛把這個事情給我們說明白,我們覺悟了就要認真把這兩樣東西打破,把這兩樣東西斷掉,「正習俱亡」,智慧就現前。所以稱他作佛。再看下面這一段:

  【三八、唯願世尊,為我廣說無憂惱處,我當往生,此濁惡處,地獄餓鬼,畜生盈滿,多不善聚,願我未來,不聞惡聲,不見惡人。】

  這一段是擷自經文的,韋提希夫人向釋迦牟尼佛哀求的,我們聽了之後自然就起了同感。韋提希夫人要求的正是我們想求的,我們還沒有說出來,她已經代我們說出來,實在非常的難得。『唯願』是懇求的意思,『世尊』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,求他大慈大悲為我們『廣說』,就是詳細的說。為我們細說『無憂惱處』,「憂」是講憂心,「惱」是煩惱,這個世界讓我們擔憂、讓我們煩惱的事太多,苦不堪言。在一切諸佛世界裡面,有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憂慮,也沒有煩惱的?有沒有這麼一個地方?如果有這個地方,我們移民到那裡去多好,那多快樂、多自在!佛經裡叫往生,現在人叫移民,我們從娑婆世界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要求這樁事情。

  他老人家講我們這個世界的狀況,在過去實在是很不容易體會,可是在今天的社會說出這些話,我們就有很深刻的體會。『此濁惡處』,這個世界,濁就是污染,我們這個世界污染非常嚴重,現在人都知道,環境污染已經到很可怕的程度。所以每個地方政府都很重視環保的工作,環境保護的工作。我們要問,環保做得到底有沒有效果?依照佛法來說,效果不大。為什麼?佛告訴我們「境隨心轉」,環境是隨著人心轉,那人心要不清淨,環境要清淨就非常困難。要改善環境清淨從哪裡改起?從人心改起。現在一般社會還沒有覺察到這個問題。換句話說,心理的污染、思想的污染、見解的污染、精神的污染,這個可怕,這個太嚴重了。一定要從這上下手,這叫治本,環境的保護是治標,標本兼治,收的效果就大。由此可知,淨化人心是當前非常重要的工作,而淨化人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佛法。這是講這個世間濁惡,惡就是造惡業。

  『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盈滿』,「盈」是充滿。我們沒見到。假如諸位對於佛教的經典稍稍留意一點,你就見到。經上通常講十法界,天台大師講《法華經》為我們開出,這十法界每個法界裡頭又具足十法界,叫百界。我們這是人法界,人法界裡面如果開出十法界,人中有佛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人中之佛,人中有菩薩、有聲聞、有緣覺,人中有天人,非常善、非常慈悲,有大福德的人,人中之天人,享天福。有人中的修羅,那當然也有人中的畜生,有人中的餓鬼,有人中的地獄,諸位從看到果報你容易了解。更重要的,是要看因行,這三惡道因是什麼?佛告訴我們,餓鬼道是慳貪心重,慳貪墮餓鬼,愚痴就變畜生,瞋恚、嫉妒就墮地獄。換句話說,如果我們在人道裡頭,我們愚痴那就是畜生,我們慳貪就是餓鬼,我們嫉妒、瞋恨就是地獄。所謂貪瞋痴叫三毒煩惱,那個心裡頭充滿了貪瞋痴的,就是三惡道,現在雖然沒去,那個地方老早已經註冊,已經報了名,不久就要去報到。所以你想想看,這多可怕!

  你明白這個道理,你才曉得,韋提希夫人講得一點都不錯。『多不善聚』,聚是聚集,像我們現在講的社會團體,現在這個社會團體都是利益的團體,都是在一塊結社為營利,以這個為目的,不是修善,不是幫助眾生。當然行善的這種團體也有,不是佔多數,而自私營利的團體是佔多數,「多不善聚」。這是說明我們現在社會的狀況,覺悟的人就不願意住在這個地方。『願我未來,不聞惡聲,不見惡人』,希望我自己將來能居住在一個好環境裡面,這個環境裡面看不到惡人,看不到人做惡事,夫人嚮往,我們也非常的嚮往著。再看下面這一條:

  【三九、韋提希白佛言,世尊,是諸佛土,雖復清淨,皆有光明。我今樂生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。唯願世尊,教我思惟,教我正受。】

  前面這一段,韋提希夫人說出了這個世界的狀況,又說出她自己的願望,不想在這個世間住,希望有個好的地方,我們可以遷移到那邊去。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,接受韋提希夫人的請求,但是佛並沒有教她,而是把十方諸佛世界變現在她的面前。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,十方諸佛剎土的影像都在她面前,讓你自己去觀察,讓你自己去選擇。韋提希夫人見了之後,她選擇的是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這個極樂世界。所以這個地方講,『世尊,是諸佛土,雖復清淨,皆有光明』,看到諸佛剎土可以說都清淨,都有光明。可是一切諸佛剎土的清淨光明跟極樂世界相比要差一等。

  這樁事情,我想大家讀過《無量壽經》都能夠明瞭,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這就說明一切諸佛剎土的清淨光明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。何況韋提希夫人一定見到一切諸佛剎土的四土,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餘土、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淨土,當中是有距離,不在一起的。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四土是融合在一起,那這就非常殊勝,叫一生一切生。這是其他諸佛剎土,你生同居土就是同居土,方便土你見不到,實報土你也見不到,生到上面一層可以看到下面一層,下面看不到上面。譬如說方便有餘土,他可以看到凡聖同居土,他看不到實報莊嚴土,比他高的他看不到,一切諸佛剎土都是這個樣子。唯獨西方淨土雖然也有四土,它四土是圓融的,凡聖同居土的人可以見到方便土,也見到實報土,還見到常寂光土,這不可思議!

  所以夫人很聰明,沒有選錯,選對了。『我今樂生』,這個字念去聲,念「要」,樂是愛好,不念「勒」,樂是快樂,念「要」,愛好,我非常喜歡,我非常愛好西方『極樂世界』,非常喜歡『阿彌陀佛』,『所』就是他的所在,阿彌陀佛這個地區、這個國土。這個地方確實「不見惡人、不聞惡聲」,她的願望達到了。見到、選定了,怎麼個去法?這是大問題了,這向世尊請教了。『唯願世尊,教我思惟,教我正受』,「思惟、正受」,前面講過,都是念佛三昧。因為她這個時候還不懂得什麼叫念佛三昧,就是求佛教給我修學的方法,我應該怎麼修學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?再看底下一段:

  【四十、夫人總見十方佛國,並悉精華,欲比極樂莊嚴,全非比況,故云我今樂生安樂國也。】

  這個『安樂國』就是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補充說明。韋提希夫人見到這個十方諸佛剎土,就是釋迦牟尼佛以神力加持變現在她的面前,讓她統統見到。她見到一切諸佛國土都是殊勝、都是莊嚴,但是跟極樂世界比那就差很多。這是夫人所見到的,所以才有這個選擇,才有這個決定,決定選擇西方極樂世界。底下一段說:

  【四一、三界六道不同,種類恆沙,隨心差別。】

  這個事實我們雖然不能完全明瞭,但是可以得到一個大概。就我們這一生當中的經驗,我們眼睛所見的、耳朵所聽到的、身體所接觸到的,外面境界非常複雜,真的是無量無邊,這才是人間,何況六道?那六道當然就更複雜了,所以說『種類恆沙』,像恆河沙數那麼多。這樣多的差別,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佛給我們說『隨心差別』,是因為一切眾生的思想、見解不相同,而現出無量差別的現象。這就是說「心造萬法,萬法唯心」,又說「萬法唯識」,識就是心的作用,分別、妄想、執著起作用,所以變現宇宙、眾生,森羅萬象。

  【經云,業能莊識。】

  『莊』就是莊嚴,『業』是造業,善業、惡業、無記業,我們念佛叫淨業,叫清淨業。它能莊嚴識心,就是八識。

  【世世處處,各趣隨緣受果報。】

  『世世』是講的時間,『處處』是講的空間,這就是我們常說十法界依正莊嚴,都是識變現的,都是業在那裡造的,所以業力不可思議。我們心想什麼、造什麼就變現什麼樣的境界,在這個裡面接受果報。果報從哪裡來的?自己造的,自作自受。不是別人造來我們受的,沒有這個道理,連佛菩薩也沒有辦法變個境界叫我們受,不可能,決定是自作自受。西方極樂世界無比的莊嚴,是阿彌陀佛稱性功德變現的,我們往生去受用,是不是享的阿彌陀佛的福?沒錯,也能說得通,但是也不完全對。要說完全對,理上講不過去,理上是什麼?我們自性的功德,因阿彌陀佛的本願,把我們自性功德引發出來。所以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享福,確實是享阿彌陀佛之緣自性功德之體,這就對,這就沒有過失。所以還是自己造的,還是自己去受用。雖然自作自受用:

  【對面不相知。】

  為什麼『不相知』?迷失了本性。唯有諸佛與大菩薩他知道,知道這個叫大覺,真正就是覺悟,徹底覺悟,他懂得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