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觀經善導疏菁華  (第八集)  1993/10/31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3-008-0008

  各位法師,各位同修,請掀開經本第十面,從第三段看起:

  【五一、是以一身,一心,一迴向,一處,一境界,一相續,一皈依,一正念,是名想成就,得正受。此世後生,隨心解脫也。】

  前面佛教給我們念佛的總綱領是「專心繫念一處,想於西方」,同時說明了觀想的重要。今天這段是更具體的教導我們怎樣專一,所謂『一身、一心、一迴向』,乃至『一境界、一相續、一皈依』,這就是前面所說的專心繫念一處的意思。念佛人,古大德教給我們,這是善導大師教給我們,身專禮阿彌陀佛,心是專想阿彌陀佛,這個念實在講就是想,心裡想阿彌陀佛,這個效果很大。凡夫往往在修學功夫不得力,就是妄念太多,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,如何克服妄念?用觀想。這個觀想,常言說得好,我們凡夫心太粗,境界太細,所以觀想很不容易成就,這是事實。但是觀想是攝心最好的方法,那也是事實。於是佛實在是慈悲,細境我們觀不成,這十六觀裡面,在第十三觀裡面,為我們開出丈六八尺這樣的身相觀,我們就不難了,這個八尺的身相就和我們一般人大小差不多。

  但是這個想念一定要與經相應,與經不相應那就錯了,就不叫正念,就叫邪念。阿彌陀佛這個身相把他縮小到丈六,或者是八尺,便於觀想。可是佛的相好,金色,那個不能夠變更的,佛全身都是金色的,當然這個衣服也不例外,也是金色,這樣才能夠與經上所說的完全相應。每天修這個觀想,實在說就在早晚功課的時候就行。我們還是以念佛為主,念比想容易。但是念往往不容易攝心,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還有妄想、還有妄念生起,是一心想佛,這個能把妄想除掉。這是佛在經典裡面教給我們非常重要的修學方法。

  迴向,「一迴向」,我們只有一個目標,求生淨土;只有一個願望,願見彌陀,除此之外就沒有第二個願望,這叫做一迴向。「一處、一境界」也是如此,我們這個心繫念在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一處;我們繫念阿彌陀佛,或者繫念西方世界依正莊嚴,都是一境界。下面這一句很要緊,這個一要相續才能夠發生作用,也就是說,成就念佛三昧,功夫才能得力。如果我們的功夫不能相續,就是有間斷,間斷的時間長,這樣功夫就很難得力了。即使我們工作很忙的時候,定課可以少,甚至於用十念法這個定課時間少,散念的時間要多。也就是說,當我們工作放下的時候我們就念佛、就想佛,不要想別的,想其他的,諸位要知道,都是造輪迴業。

  所以眾生很不容易超越六道輪迴,原因是起心動念都在那裡造輪迴之業,六道薰習的力量太大了,所以脫離輪迴非常之困難。這個方法實在是非常巧妙的方法,叫我們把念頭、把思想換過來,我們不能不想、不能不思,從今之後思念阿彌陀佛,想念西方世界,把這個對象換過來,這就行了,就不造輪迴業,這個造叫造淨業。因為你想極樂世界、想阿彌陀佛,這六道裡頭沒有,三界裡面也沒有,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,這就是「一境界、一相續」。

  「一皈依」,當然三皈依境界非常廣大,理與事都如此,都是這樣。但是我們是業障很重的凡夫,境界太深太廣了,我們的心力緣不到,反而不得力。因此我們的皈依專依阿彌陀佛,我們皈依佛是皈依阿彌陀佛。皈依法是皈依《無量壽經》、皈依《阿彌陀經》,就是淨土三經。皈依僧,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,我們皈依菩薩僧,依就叫依靠,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、地藏、彌勒,這個六位菩薩僧寶,我們依靠他決定不錯。這講的一皈依。

  「一正念」,念要正。這個正念在佛法裡面範圍也非常之廣泛,但是在淨宗來說,如果與本經所說的不相應都不叫正念,這個諸位要知道。譬如天台講止觀,在天台宗是正念,用在我們這裡念佛觀想那就不是正念,古德也有這個說法。甚至於天台大師《觀經妙宗鈔》裡面教人,這個十六觀要用一心三觀的方法來修,古德對於這個都有批評、都有意見。所說的我們細細想想,不無道理。因為世尊在入滅之初,大慈大悲教誡我們四依法,四依第一個是「依法不依人」,法是經,我們要把握這個大原則就不會走錯路,也就不會有疑惑。

  善導大師的註子,他最大的特色,他就是完全依法,他跟我們講的確實是三經上所說的。天台家主張用一心三觀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沒有這句話,也沒有這個意思。所以我們用它來做參考可以。我們真正修行還是依照本經直截了當的觀想,平常想佛、念佛,這個也符合大勢至菩薩在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。這個開示與經意、與經典的文字統統相應,這樣才叫一皈依,一正念。這叫『想成就,得正受』,這個「正受」就是念佛三昧,也就是《彌陀經》上所講的「一心不亂」。它的功德、它的效果,『此世後生,隨心解脫』,這真正得自在了。下面這一段是平常打坐的儀式,就是:

  【五二、跏趺正坐。】

  怎麼個坐法?善導大師在這一段裡頭跟我們講得很清楚。右腳,這是雙盤,我們一般講雙盤,放在左腳的大腿上,然後左腳放在右邊大腿上,腳一定要跟外邊的界線要齊。樣子就要像佛像的樣子,你看我們塑造的佛像,坐的佛像,你仔細去觀察,照這樣子坐就沒有錯了。坐,身一定是定的,如果說在打坐的時候身體會動,甚至於手舞足蹈,那個一定有問題。我在台灣、在美國,見到一些同修告訴我,他一打坐就有很多動作,這些動作是什麼?自己不能控制,他自己也沒有學過,不能控制。看佛像、看菩薩像,你看那個坐的姿態多麼的安詳,哪裡會動?從這些地方我們要留意,要好好的來學。打坐也不要勉強,因為有少數同學坐得不如法,勉強的去坐,結果把腿坐壞了,嚴重的就變成殘廢了,要用拐杖、要坐輪椅,這個都是錯誤。當我們坐的時間要是久一點,這個腿發麻的時候,就應該放下,散散步,走動走動,讓這個血脈循環;不要勉強,不要去忍耐,那會出毛病的。這些最好是由老師來教導這是最好,沒有老師的時候學習也要小心,不要把身體坐壞,這點很重要。所以我特別把這一段節錄出來,提供諸位同修做參考。我們看底下一段,第五段:

  【五三、不得貪取,若起貪心,心水即動,以心動故,淨境即失。境相搖動不安者,由我貪心動念,致使淨境動滅。即自安心正念,還從本起,動相即除,靜心還現。】

  這是我們在修定的時候、在念佛的時候,念佛就是修定,這一點同修們要記住。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是戒定慧,所謂是三無漏學,因戒生定,因定開慧,開智慧。無論是哪一個法門,所以叫八萬四千法門,四弘誓願裡面講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這無量的法門,法是方法,門是門徑,方法、門徑多,很多很多,都是修定,諸位要曉得,都是修定的。我們為什麼不說它是修戒、修慧,單單說修定?三學裡面是以定為樞紐,是以定為中心,這個要知道。戒是手段,定是目的,然後定也是手段,慧也才是目的,一定是從定當中開的,得定就開智慧了。念佛就是用念佛的方法修定,觀想就是用觀想的方法修定,觀像就用觀像的方法修定,都是叫心定下來。可見得方法不一樣,我們的目標是相同的,統統都是得定。

  心定不下來,大師在此地為我們說出,這心為什麼定不下來?煩惱重,一個是煩惱、一個是妄想,煩惱是粗重的妄想。大師說『不得貪取』,這個「貪」實在講是根本煩惱,根本煩惱有三個,叫貪瞋痴。因為貪才愚痴。痴從哪來的?還是從貪來的。貪不到這就生瞋恚心了,所以瞋恚也是從貪裡面生出來的。由此可知,煩惱歸納到最後是三個貪瞋痴,三個再歸納就是一個貪。所以菩薩行裡面,用什麼方法來對治貪煩惱?用布施,布施度慳貪,用這個方法。布施就捨,一定要把貪心捨掉,你的布施度就圓滿了。布施,大家千萬不要有個錯誤的觀念,我們每天到處去捐錢、去做好事這個叫布施,那布施怎麼能圓滿?永遠圓滿不了。而是貪心斷了,布施就圓滿。我布施確實沒做,一天到晚坐在家裡念佛,果然貪心斷了,你的布施度也圓滿,所以布施是斷慳貪的。

  此地告訴我們,貪心起來,無論是什麼對象,這個世間人貪財、貪名、貪色,這學佛的人貪圖佛法、貪圖禪定、貪神通、貪境界、貪感應,都是貪。有這些貪心起來,你的心都不能清淨,都不能成就三昧。所以我們要斷的是貪心,不去管它的境界,他貪什麼我們不要去管,要緊的是要把貪心斷掉。因為貪的念頭起來,心就動了;心動,定就失掉了,也就是清淨心就失掉了。

  我們通常供佛,諸位要曉得,雖然有香花、有燈燭,這些都是我們的供具,供具裡頭最重要的是水。我沒有香花可以,沒有燈燭也可以,一定要供一杯水,佛像前面要供一杯水。水表什麼?表心,『心水』。我們的心像水一樣,像水一樣的乾淨,一塵不染,這心清淨,像水一樣平靜不動,這心一有念頭就動了,就不乾淨了。所以供那一杯水是常常想著我們的心要像佛前那杯水一樣,那麼樣的乾淨、那麼樣的平等。就是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「清淨平等」,它的作用就是覺。

  心不清淨,起了妄念,追究它的根本原因,實在是從貪心起來的。祖師這樣說,我們自己仔細去觀察,就會承認善導大師這個說法不錯,確實都是從貪心起來的。我們要想功夫得力,一定要把妄想煩惱除掉。這個話說起來容易,真正做起來就不那麼簡單。那不做呢?不做不能往生,不做就還要搞六道輪迴,你願不願意再搞生死輪迴?真正覺悟到輪迴的可怕,三途恐怖,我們才肯認真去學習,才肯把這些妄想貪念放下,一心一意求生淨土。因為除此以外,實在沒有一個法門我們在一生當中有把握成就。這也是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為什麼要苦口婆心的勸勉我們。

  捨貪要在平時,要在生活之中,把這個世出世間一切法要看淡,要常常想著佛在《金剛般若》上,那講的是簡單又明白,經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之法,諸位想想,哪一法是不生不滅的?我們這個身,身體的細胞,大家都知道新陳代謝,那就是生滅法,我們身是生滅法。我們的心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,一天到晚這個念頭在生滅。所以八識五十一心所、二十四個不相應也是生滅法,這是以《百法明門》來說,除了六個無為法之外其他統統是生滅法,也就是有為法。這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,不是真的,我們天天在夢幻泡影裡面打妄想,在夢幻泡影裡面貪著,在夢幻泡影裡面去做活計,這叫顛倒,這叫錯亂。所以必須常常想到經典講的這些道理,然後我們在生活當中才會把貪欲逐漸放下,把它看淡,不要去執著。世間法得過且過,不要認真去計較,要認真的是念佛、想佛,「憶佛念佛」這個要認真,要真正做到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我們這個功夫才能成就,這一生才不至於空過,決定得生淨土。再看底下第六段:

  【五四、彌陀曠劫,等行無偏,正習俱亡,能感地輪之映徹。】

  阿彌陀佛,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看到他老人家因地修行的狀況。《無量壽經》正宗分一開始就介紹法藏比丘,這是彌陀在因地出家的法名法藏比丘。他的老師是世間自在王如來,老師看到這個學生真正覺悟了,有智慧、有才華,又能夠勇猛精進,這是老師的好弟子,真正的傳法弟子,師資道合。他接受老師的教導,以五劫的時間修成極樂世界,叫『曠劫』,「曠劫」就是多生多劫。『等行無偏,正習俱亡』,「等行」,著重這個等,彌陀在因地裡就效法老師的心行,取法十方諸佛的行願,以佛為師,向佛學習,所以他的進步很快。假如我們依一個善知識,譬如說我們這個善知識很難得,證了阿羅漢果,我們跟他學,學跟他一樣也不過是小乘,去如來果地那還很遠。我們再跟一位菩薩學,菩薩的階級位次也很多,都要用很長的時間。不如直截了當跟佛學,那來得快。這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「取法乎上」,我們採取最上乘的方法。

  今天我們是至上之上,我們直接跟阿彌陀佛學,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。所以六道凡夫為什麼能夠在一生當中,這一生時間很短,我們人間不過數十年寒暑而已,居然就能夠修成往生不退成佛。我們細細觀察《無量壽經》,依照經典裡面所講的狀況,大概在中輩往生的,到西方世界五、六劫就成就,這時間不長。即使是造作五逆十惡重罪,下下品往生的,經上也說得很清楚,十二大劫,十二大劫要比起三大阿僧祇劫、比起無量劫,那個時間就是太短了!這些我們要特別留意,仔細去觀察,認真努力,決定增高自己的品位,增高品位是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的時間縮短了。

  要記住,九品往生,善導大師給我們說,都是我們這些凡夫遇緣不同而產生的差別。我們今天的緣可以說是相當殊勝,在法緣裡面講相當殊勝。個人自己修行環境也是緣,這個環境自己可以調整,像前面所講的,把這名聞利養,這些得失貪愛,我們能夠把它看輕,能夠把它捨棄;換句話說,我們阻礙的障緣就輕了。到將來退休的時候,現在你有工作,你有家庭負擔,那是沒法子,這都是緣。到將來退休的時候,找一個清淨的環境,約三、五個志同道合在一塊精進念佛,那個緣就第一殊勝,都操在自己,並不操在別人。這就是遇緣之殊勝。

  所以彌陀他「正習」,正是煩惱妄想,習是習氣,斷得乾乾淨淨,這樣才造成西方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莊嚴。這個地方舉個例子,這個地是最複雜的,我們這個大地,那在一切複雜裡面地是最複雜的。實在講也表心地,我們心裡面那個骯髒、污穢、複雜跟大地是一樣的,這心果然清淨,地也清淨了。西方世界的地是琉璃地,琉璃就是我們世間人所講的翡翠,綠色的玉,透明的,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地是透明的,裡面一絲毫污染都沒有,地裡面東西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可見得彌陀正習真的斷乾淨了,妄想執著、煩惱習氣統統斷乾淨,才有這個感應。這也就是佛門裡頭常說,依報隨著正報轉,正報是阿彌陀佛的心性,這個莊嚴是阿彌陀佛的依報。請看第七段:

  【五五、捨眾緣,住心一境,能緣之心無亂,所緣之境不動。細想粗想,心水即動,心水即動,靜境即失。】

  祖師實在唯恐我們功夫不得力,唯恐我們的淨業不能成就,所以不厭其煩多次重複開導我們、提醒我們、教導我們。這種的恩德確實超過父母,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是一生一世,佛祖對我們的恩德是生生世世,永無中斷。『捨眾緣』,就是常說放下萬緣。同修們聽了之後,說這個我做不到。我知道你做不到,佛祖也知道你做不到,為什麼?因為你做到就成佛了,就不在這裡當凡夫。應該怎麼做法?每一天當中修一次,時間長短隨個人,哪怕是五分鐘的時間都好。你只要天天去做,五分鐘放下萬緣,什麼念頭都捨下,這身心世界真的統統放下,不去理會,你每天就做一次,你試試看,這個效果就不一樣。一切都放下了,如果心要不住在一個境界裡面,那就變成無想定了,無想定修成了就生到四禪的無想天,就變成外道。所以什麼都不想,什麼都放下,單單想阿彌陀佛,單單念阿彌陀佛,這個我們可以做到。功夫得力之後再把這個時間慢慢加長,我們先從五分鐘開始,然後慢慢加到十分鐘,加到十五分鐘,加到二十分鐘,你用這個方法做,你會很有受用,這就是淨宗裡面常講的功夫得力。怎麼個得力法?你不去做你沒有法子體會,你認真去做你就體會到了。

  所以『能緣之心無亂』,這一心不亂,心不亂外面境界也不動了,外境也不動,與如來果地上的寂滅定相應。當然功夫要做到得力了才相應,功夫不得力的時候還不會相應。雖不會相應,我們確實向這個方向、向這個目標去努力、去學習,這就好。反過來看,你有想,就是有念頭,細念是微細的念頭,粗念我們大家都有,細念往往是我們自己不能夠覺察,沒發現,其實有念,念頭很細,沒有發現,還是有念。粗念這個心動的幅度大,像水一樣大風大浪;細念就像微波,這個波浪很微細,但是都是在動。動,靜這個清淨心的境界就失掉了。我們平常講靜的境界,講這個清淨心,也有等次不同。『粗想』少了,『細想』還有,我們的心比以往就清淨多了。如果照經論上所說的,「粗想」除掉了就是事一心不亂,「細想」也沒有了就是理一心不亂,這是有層次的,功夫不一樣。我們明白了,就曉得應該怎樣去做功夫,如何去精進,達到圓滿的境界。下面這段是天親菩薩對西方極樂世界的稱讚:

  【五六、天親讚云。】

  『天親』菩薩稱讚這段文(文詞)在《往生論》裡面,這就是《往生論》裡面的一段文。

  【觀彼世界相。】

  『彼』是西方極樂世界。

  【勝過三界道,究竟如虛空,廣大無邊際。】

  這個『三界道』是指我們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有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這是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的教區,這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。天親菩薩說觀察西方極樂世界,那比我們娑婆世界殊勝太多了,超過我們。下面兩句是讚歎西方世界的廣大無邊,換句話說,阿彌陀佛的國土比我們釋迦牟尼佛的教區那就大得太多,『究竟如虛空,廣大無邊際』。這下面細說西方世界的狀況,與經統統相應。

  【地下莊嚴七寶幢,無量無邊無數億;八方八面百寶成,見彼無生自然悟。】

  西方世界的『地下』,剛才講了,它的地是琉璃地,絲毫污染都沒有。地底下有『七寶幢』,「幢」是圓型的,像柱子一樣,體質是七寶成就的。「七寶」,七也是表法,並不是七種,是無量珍寶,圓滿的『莊嚴』,是表這個意思,它代表圓滿。『無量無邊無數億』,這看得清清楚楚的。『八方八面百寶成』,見到自然就開悟。西方世界,我們在經上讀到的,西方世界六塵說法,不僅僅是阿彌陀佛每天講經說法,鳥也說法,樹也說法,這個水也說法。你眼睛所見到的會開悟,聽到的也會開悟,身體接觸到的都會開悟。所以西方世界圓成佛道的時間短,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、無量劫,原因就在此地。六根所接觸的沒有一樣不叫你破迷開悟,這是他方世界沒有的,西方世界無比殊勝就在此地。

  【無生寶國永為常,一一寶流無數光;行者傾心常對目,騰神踴躍入西方。】

  『無生』是說明這個世界真正的不生不滅。一般宗教裡面讚歎的「永生」,實在講天人壽命長、福報大而已,不是永生。西方世界才真正是永生,這個境界裡一切萬法都是不生不滅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,生到那裡之後,說老實話這有生無滅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叫無量壽。雖然說無量壽,這是有量的無量。我們想想,這個經典裡面告訴我們的,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也不過是十二劫,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,他就真的不生不滅了。品位比這個高的時間就更短,差不多是,上品上生、上品中生跟中品上生,到那個地方花就開,沒有耽擱的,經上講上品下生是一日一夜就花開見佛,這些境界我們都要知道、都要明瞭。所以那邊的成就快速,太快了。你了解這個事實,你自然就會發心我們要爭取品位,爭取成佛的時間縮短、快速,這是聰明人,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。那你要去爭取,你就必須要把世緣放下,一切障礙要盡量減少。所以那個國土一切萬法它不是無常,它是真常!

  『一一寶流無數光』,這是說明西方世界是光明世界,一切萬物都放光,人的身體也放光,光明世界,光明遍照。不但放光,而且還放香,所以那個世界是香光世界,經上說的是「香光莊嚴」,這寶香。『行者傾心常對目』,這「行者」是修行人,哪個地方的修行人?十方世界的修行人。「常對目」就是觀想西方世界的境界常常在我們的眼前,這是本經所說的觀想念佛。譬如第一觀,觀落日懸鼓,這個日觀觀太陽下山的時候。這個觀要是觀成,我們眼睛張開的時候,看到前面紅紅的太陽將要落下去的樣子,眼睛閉起來,這個太陽還在眼前,開目閉目那個紅太陽都在眼前,這叫觀成。同樣的道理,這裡面最殊勝的,十六觀裡頭觀阿彌陀佛,觀佛像,觀成的時候,我們眼睛睜開,阿彌陀佛的像在我們面前,眼睛閉著,阿彌陀佛的像也在我們面前。這是講「行者傾心常對目」,這個常對目就是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常常在面前。

  諸位要知道,這個裡面佛跟魔要懂得辨別,當我們修觀的時候,境界現前是對的;我們不修觀的時候,這個境界就沒有了,這是正確的。如果我們不修觀的時候,這個境界也出現,那就是《楞嚴經》上講的是魔境,那不是佛境界。而且平常我們講感應,感應是有的,感應是什麼?是自己的善根發現,有的時候見到佛像,有的時候見到佛菩薩的境界。凡是屬於感應,你所見的時間短,你所見的境界清楚,清清楚楚不模糊,這是真的。如果說魔境,現的時間長,而且現了之後會常常出現,這就是魔的境界,那個境界不好。不過最重要的一個原則,諸位要記住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見如不見,這就正確。因為你見到這個相,你又生歡喜心,我的功夫不錯,我見到佛像了。你看你貪心起來了,心又動搖,清淨心失掉了。佛不現相你的心還清淨,佛像一現前就把你的清淨心破壞了,這是魔境,不是佛境。這些細微的地方都應當要知道,要有能力辨別。重要的原則就是不管什麼境界現前,心地要保持清淨,不起貪愛,沒有取捨,這就對了,保持住自己的清淨心。

  『騰神踴躍入西方』,有這個感應,入這個境界,沒有不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切大乘菩薩夢寐希求的一個修行道場,沒有不嚮往的。

  【西方寂靜無為樂,畢竟逍遙離有無;大悲薰心遊法界,分身利物等無殊。】

  西方世界清淨寂滅,稱之為極樂那個樂是無為之樂,那叫真樂。不像我們這個世間說樂,是苦樂相對之樂,苦樂相對的樂不是真樂。為什麼?那個樂的境界失掉了苦又來了。所以佛說樂為壞苦,「苦是苦苦,樂是壞苦」。這一個人升官發財、得意的時候,樂;官不能做一輩子,有退休的時候,這一退休,這一移交,苦就來了,就失掉了。財,不要認為那個財富是自己的,「財為五家共有」。前兩天我在報紙上看到,是美國洛杉磯大火,十幾處,很多地區我都很熟悉,高級住宅區,每一棟房子都是一百多萬,都燒掉。佛經上講得不錯,這五家共有,第一個就是火,火會燒掉,水會淹沒,水火無情,這天然的災害。再有時候盜賊,盜賊搶劫的對象也是有錢人,窮人他不會傷害他的。過去有官府,你犯罪了,官府把你的財物沒收、抄家了,現在沒有這個情形,從前有。這幾種都沒有,還有一個麻煩,叫敗家子,你沒有法子防的,一生辛辛苦苦經營,到他幾天就把你敗光了。這是財為五家共有,都不是真的。所以這個世間之樂的確是壞苦,西方極樂世界無為之樂這是真樂。

  『畢竟逍遙離有無』,他的心清淨,有無尚且不可得,哪有得失?哪裡會有慳貪?這是諸位細讀三經,你就曉得西方世界的殊勝。所有一切受用的都是變化所作,我們想吃,想吃的東西不需要去做,這一動念頭,那個吃的東西都擺在面前;不想吃,不想吃就沒有了,不需要去洗碟子、洗碗、去收拾,不需要,就沒有了。這就是「離有無」,想要的時候它就有,不想它就沒有了。這個道理我們這個世界的科學家懂得,但是不曉得怎麼做法,做不到;西方世界已經做到了,所有一切法能夠隨念變化。

  『大悲薰心』,就是大慈悲心,跟佛的心量完全相同,佛在盡虛空遍法界接引有情眾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,雖然沒有成佛,但是有佛四十八願願力的加持。這是諸位念《無量壽經》,細念第六品四十八願你就曉得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不論品位,人人都得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,都能在一剎那、一彈指之間遍遊一切諸佛剎土。你能夠遊歷,當然去拜佛、去供養佛,上供諸佛,下化眾生。所以說『分身利物』,能夠像佛一樣無量無邊的分身,這個能力太大了。我們看小說,看《西遊記》,對於孫悟空很佩服,很了不起,他有七十二變,他也能分身。他那個能力要跟西方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去相比,那就差太遠了,小巫見大巫,不成比例!這才知道西方世界的殊勝。

  【或現神通而說法,或現相好入無餘;變現莊嚴隨意出,群生見者罪皆除。】

  西方世界的佛菩薩,西方世界的諸上善人,在十方世界接引眾生,就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應該用什麼身相、應該用什麼方法來接引、來度化,他就現什麼樣的身相、用什麼樣的方法。由此可知,佛的方法很多,並沒有一定的方法,他的方法是隨人、隨境界變化的,沒有一定之法。所以佛無有定法可說,就是這個道理。或者用神通,就是神通能收效果,他就用神通;或者用教學、用說法,那就用說法的方法。或者現相好,像我們在《楞嚴經》上所看到的,阿難尊者發心出家學佛,在楞嚴會上他說明他的原因,阿難尊者不羨慕神通,也不羨慕說法;換句話說,說法、神通都不能打動他的心。阿難尊者喜歡相好,喜歡美貌,他喜歡這個,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他非常羨慕。所以他想佛這樣殊勝的相好,這不是父母所生的,一定是他修得的,他修成這樣的相好,我也要想得到這樣的相好,那一定也要跟他修行才行,他這樣出家的。用相好也能接引很多的眾生,這都要知道。

  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時代不同,從前古時代崇尚於保守,崇尚樸素,這是大眾所尊敬。現在的人喜歡美,喜歡奢華,見到這個保守的他就退步了。我們佛教今天不能夠接引廣大的大眾,這些都要重新去考慮。我們穿的衣服,穿黑色的衣服,頭髮梳得很簡,人家一看,這個佛不要學,算了,佛堂不可以去。無形當中就把人擋住,就攔住了。所以佛在《法華經》上說,末法時期要弘揚大乘,大乘是開放,大乘,佛講經說法,空中天人散花奏樂,載歌載舞,所以才能夠接引廣大的大眾,這些都必須要知道的。自己修行以清淨寂滅、寂默,這是對的,環境清淨;要想接引眾生,眾生喜歡熱鬧,我們就搞熱鬧場合來接引他,這就對的,一定要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

  佛的方式很多,或現神通,或是說法,或現相好。『變現莊嚴隨意出』,這個「意」不是佛的意思,佛沒意思,菩薩沒有意思,隨眾生的意,眾生喜歡什麼佛就現什麼。『群生見者罪皆除』,這一句非常要緊,佛以種種這個方法,都是幫助眾生得清淨心,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這就對了。世間法種種,像今天這些歌舞,好多我都說不上來,這些場所,它是叫眾生迷惑顛倒,那就錯了。佛門裡面這個音樂、美術、歌舞是叫眾生破迷開悟的,那就是佛法,就對了。所以佛法可以用藝術來弘法、來弘揚,可以用藝術來接引廣大的群眾。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