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觀經善導疏菁華  (第七集)  1993/10/3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:03-008-000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修,請掀開經本第九面,從二十一段看起:

  【四五、佛光隨身出處,必皆有益,足下放光,照益地獄,膝照畜生,陰藏照益鬼神,臍照修羅,心照人道,口照二乘,眉間照益大乘。若光從眉間出,即從佛頂入者,即授菩薩記。】

  這一段文也可以說是佛門裡面的常識,我們在許多經論裡面看到,佛往往在未說法之前先放光,也有時候在說法的中途放光,也有佛講經說法結束之後放光的,這樣的情形我們在大乘經典裡面尤其看得多。放光有兩個意思,第一個意思是提起我們的注意,第二個是表法的意思。此地這段文,大師為我們說出表法的功德利益,佛放光,有時候是全身放光,有時候是某一個部位放光。譬如佛這個光明從『足下放』,這是必定利益地獄眾生,這是最下面的。十法界可以依著這個順序,我們漸漸都能夠理解了,從膝蓋放光,這是加持畜生道;從『陰藏』,就是肚臍以下,這個部位放光是加持鬼神道,這都是說的三惡道。在肚臍這個部分,這個光是加持阿修羅;從胸口,我們講這個心,心是胸口,胸口這個地方放光,這是加持人道;口裡面放光是加持聲聞、緣覺,就是二乘人;眉間放光,我們在大乘經典裡面看到是最普遍的,這是加持大乘菩薩的。

  如果這個光明從眉間出來,然後再從頂上入進去,這就表示為一切大乘人授菩提記。什麼叫授菩提記?這就是預先告訴他,他在什麼時候可以成佛,成佛的時候叫什麼樣的名號,在哪一個世界,度化多少眾生,佛都預先知道,為大乘人說明,這叫做授菩提記。這個重要的這些大經,往往序、正宗、流通分都見到佛放光,這是經教法門顯示出無比的殊勝。所以我們特別把這一段的註解節錄在此地,提供諸位做一個參考。再看底下一段:

  【四六、凡惑障深,心多散動,若不頓捨攀緣,淨境無由得現。此即正教安心住行,若依此法,名為淨業成也。】

  我們是在凡夫位,迷惑、業障都相當的深重,這是我們自己不難覺察得到的。從什麼地方觀察我們迷惑?不但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往往失去了理智,感情用事,這就是迷惑。我們接觸經教讀經,不懂裡面的意思;聽講,有時候將所聽的還錯會了、還誤會,這個往往也有。時時刻刻煩惱現行,貪瞋痴慢、嫉妒、障礙這些念頭會起,會表現在生活行為之中,這都是迷惑、業障深重的相狀,從這個地方可以體會。所以心實實在在,散就是不能集中,動就是不能定,這個心定不下來,心不能集中。《彌陀經》上跟我們講的「一心不亂」,我們何嘗不想得到?可是怎麼想、怎麼修,這個境界都不能夠現前。這些事實我們一定自己要知道,為什麼?關係我們的道業太大了,關係脫離生死輪迴,就嚴重。如果不能加以糾正,還是這樣下去,我們這一生當中的修行,充其量只得一點三界有漏的福報。我都不敢講人天福報,只可以講三界有漏的福報,因為畜生也很多有福報的,鬼神裡頭很多有福報,所以這餓鬼道有福報的,除了地獄之外,阿修羅都有福報。人天必須要五戒十善清淨,如果要生到色界天,那還得要修禪定,要具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,才能夠得到天福。

  所以大師在此地教給我們,如果不能『頓捨攀緣』,這是我們的毛病、習氣,攀緣。「攀緣」要不要學?不要學,不知不覺自自然然的這個毛病就現前。為什麼原因?實在講這是無始劫來的習氣,不是一生、二生、三五生的事情,而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的習氣,非常嚴重。說實在話,我們每位同修念佛修行也不是這一生,也是多生多劫在這裡修持薰習。為什麼多生多劫的修持,這個今生還落得如此這般?原因就是被這些習氣害了。我們今天有幸把這個病根找出來了,找出來一定要用勇猛心把它斷掉,把它放下。此地講「頓捨」,就是要立刻把它放下,這樣我們的清淨心才會現前。如果這個攀緣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稍稍有絲毫放不下,清淨心就不能夠現前。

  這是佛祖教給我們安心的方法,當年須菩提尊者在般若會上為我們向世尊請示了兩個問題,這是在《金剛般若》上所說的。第一個問題就是「云何降伏其心」,第二個「應云何住」。實際上這兩個問題就是此地講的『安心住行』,我們的心要安在什麼地方,云何降伏?就是這個攀緣心、妄想心我們要把它捨掉,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上,這就對了。本經實在講得非常具體,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像前面教給我們第一個階段,我們要把心安在佛的境界上,持名觀想,所謂憶佛念佛,這心要安在這個地方。我們的行,行是日常生活行為,要住在三福上,前面跟諸位說的三福,心要住在三福上。憶佛念佛,奉行三福,這個淨業自然就會成就;憶佛念佛,不修三福,跟諸位說,不能成就的。勤修三福,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雖然這個念佛憶佛功夫差一等,也能往生。為什麼?我們將自己修行的迴向求生淨土,這一迴向就行了。可見得這個三福是非常的重要。

  【四七、如來今者,為未來世一切眾生,為煩惱賊之所害者,說清淨業,汝當受持,廣為多眾,宣說佛語。】

  這一段經文也非常重要,必須要牢牢的記住,依教奉行。通常流通經法,佛的囑咐都在流通分中來說的,本經在正宗分的前面,依照善導大師的判法,他將正宗分判為「定散二善」,這是正宗的開端,佛就囑咐我們要流通這個法門。可見這個法門是世尊非常重視,也是一切諸佛如來很重視的一個法門。因為它是『為未來世一切眾生』,「未來世」就是佛滅度之後,這個世間沒有佛住世的時候,眾生苦了。這些眾生『為煩惱賊之所害者』,煩惱、習氣比過去時候都重,重了許多倍,嚴重到非常可怕的程度。就像後面九品裡面所說的下三品,如果遇不到這個法門,不能認真依這個法門修學,必定墮三途。

  所以我們自己在夜晚,或者是在清晨,頭腦清醒的時候,細心反省,我們從早到晚,從正月初一到臘月三十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甚至於講我們態度,是惡還是善?不冷靜細細檢點,自己不知道,這叫迷惑。認真反省、認真檢點這才發現,原來自己的過失太多,自己的善行太少,這一生當中惡多善少,惡的力量強,善的力量弱,那將來到哪一道去投生,這不必問人,自己就知道了。還有一個方法也是很容易檢查自己的善惡習氣,那就是作夢。凡夫沒有不作夢的,我們從夢中的境界能夠覺察得出,假如我們惡夢多,善的夢少,這來生就是惡道就有分了,善道就沒有分。假如我們是惡夢少,善夢多,即使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來生必定是人天福報。所以從作夢也可以了解自己善惡習氣。因為這夢中境界是習氣起現行,所以叫做夢中意識,這唯識經論裡頭所說的,能夠測驗自己。如果說惡夢多、惡念多、惡行多,自己一定要加以警愓,實在講比什麼都可怕,一定要認真改過自新。

  佛就是為我們這些眾生說出淨土三經,這個三經就是說的清淨業,我們認真依照三經來修學。這個三經的性質,諸位要記住,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簡單說,是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讓我們正確的認識阿彌陀佛,認識西方世界。雖然裡面也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,所說的都是原理、原則,沒有細說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是為我們詳細講解往生的方法,所以這部經非常重要。小本《彌陀經》,那是佛苦口婆心的勸告,一而再,再而三,勸我們應當發願求生彼國。四種念佛,實相、觀想、觀像、持名,都出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。我們依照經典裡面理論、方法來修行,才能夠消除業障,才能夠得身心清淨。念佛人常講相應,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,什麼叫相應?與清淨心相應,與一心不亂相應。所以惡人臨終懺悔往生,一念十念都能夠往生,但是他那一念十念一定要與清淨心相應。

  怎麼個相應法?就是前面這一句,「頓捨攀緣」,這個頓捨攀緣也是念佛堂裡面常說的「放下身心世界」。一切妄想統統放下,這個時候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除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念頭之外,別無二念,這就叫相應。這一面念佛一面還打妄想,這個不相應。所以說確實沒有第二個念頭了,這就是清淨,有第二個念頭在就不清淨了。這是佛在這個經裡面跟我們說的,我們用這個方法,常常與一心相應,與清淨心相應,這煩惱當然就逐漸少了,煩惱輕了,這是我們念佛人功夫有了進步,功夫得力的現象。所以我們修行功夫,也用不著去問別人,自己很清楚、很明白,這妄想少了,雜念少了,心比較清淨,也智慧增長。就是處事待人接物以前不曉得應該怎麼做法,現在都知道了,都能夠做到恰到好處,這就是功夫得力的現象。

  我們有幸遇到,自己得到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,一定要記住佛的話,要『廣為多眾宣說佛語』,一定要把這個法門、這個經典盡心盡力介紹給別人,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。這個地方諸位要記住,前面教給我們「頓捨攀緣」,我們盡心盡力去介紹、去宣揚,算不算攀緣?攀緣是不是叫我們一切放下,連介紹這個也放下?這個沒有。應該怎樣去「廣為多眾宣說佛語」?記住,要隨緣,隨緣不是攀緣。這個攀緣跟隨緣怎麼個分別法?如果我們有計劃、有步驟去擴展、去推展,這就是攀緣。我們沒有這個妄念,心永遠清淨,遇到別人的時候,隨時隨地來勸導大眾,這是隨緣。我在許多地方介紹這個法門,還有一些地方我們有願要去弘揚,那沒有人來請,因緣不具足,因緣不具足勉強去做這是攀緣。因緣具足,它自自然然成就,這是隨緣。所以隨緣跟攀緣一定要辨別清楚。隨緣,心是清淨的;攀緣,心是浮動的。這個心浮動,這必定是攀緣;心地清淨,心是定的,這一定是隨緣。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普度眾生,他是隨緣,他不是攀緣,他自己永遠住在大定之中。要用我們本宗的術語來講,他住在念佛三昧之中,「念佛三昧,三昧中王」;換句話說,他住在一心不亂之中,所以他有能力隨緣。我們今天的心浮動,動不動都是攀緣,這點要辨別清楚。

  所以利益眾生的事情要隨時做,決定不能夠停頓,像平常我們手上拿一串念珠,這就是廣為多眾宣說佛語。我沒有宣說,人家看到你這個念珠,他心裡面就是阿彌陀佛,你不就勸他念了一句阿彌陀佛嗎?我沒有有意勸他,但他自然心裡頭阿彌陀佛的念頭就生起來,這是隨緣不是攀緣。所以對一切人,不僅是自己家親眷屬、鄰里鄉黨、親戚朋友,這一切大眾,我們常常掛一串念珠的時候,就度了許多人。如果有人問起,那我們就可以介紹,他不問就不說。問的時候介紹他到佛堂來,來聽經,或者這個地方有經書、有錄音帶、有念珠、佛像結緣,把這個訊息告訴他,這都是廣為多眾宣說佛語。現代這個科學技術進步,可以做的、應當做的這個事情很多,我們自己的生活節儉一點,我們能夠節儉一分,就可以用一分的力量利益眾生;我們節儉兩分,就可以以兩分的力量來幫助眾生,來弘揚佛法。我們用這個錢財印經,製作錄音帶,與一切大眾結緣。如果力量厚一點的人,我們可以在電台買時間,將講經的錄音帶、念佛的錄音帶在電台播放,有緣的人他就收到了,這是隨緣,這不是攀緣。所以要曉得利用科學的工具,真正利益廣大的眾生。這是讀這段經文應該要知道如何依教奉行。再看末後這一段:

  【四八、如來今者,教韋提希,及未來世一切眾生。】

  『如來』是本師釋迦牟尼佛,在這一會當中教導『韋提希』夫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的方法。不但是教她,同時也是廣泛教導一切有緣的眾生,包括我們在內,『未來世一切眾生』,這一句裡面就有我們自己本人。可見得這個經跟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,這個經典就是佛教我們的,教自己的不是教別人的,這個經文上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。我們接受佛陀的教誨,依照他老人家所講的方法來修學:

  【觀於西方極樂世界。】

  我們用觀想、用持名,持名跟觀想合起來修,效果就更殊勝。有一些人說,我念阿彌陀佛,一面念佛一面還打妄想,這個現象很多人有,不是一個、二個人,很多人有,什麼原因?當然念佛的功夫不夠深。好,再拼命念,念了半年一年還是有妄想。這是妄想成了習氣,他不會不想,他自自然然就亂想。如其亂想,那為什麼不想佛?這就可以加入觀想的方法。要在佛相,想佛的相好、想佛的光明,我們把心,像這個白毫放光,你就想這個。不能想得太多,想得太多想雜了,我們這個心的力量不能集中,想一樣,想白毫。或者古大德教給我們想蓮花,想蓮花開、蓮花合,一面念佛的時候想這個,他就不會亂想,這個方法都是很好的攝心方法,或者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。

  一定要與經相應,與經不相應的就錯了,就不是正觀,就變成邪觀,就變成邪念、邪思,一定要和經相應。由此可知,這個經必須要熟讀。假如我們依《無量壽經》,實在講最好想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我們很熟。想佛的本願能夠激發自己的本願,就是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變成我們自己的本願,讓我們的心、我們的願跟阿彌陀佛完全相應,這個樣子決定得生。功夫得力了,就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「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。

  【當得見彼清淨國土。】

  見到這個境界,隨著自己功夫力量,功夫淺的見到這個境界就不很清楚,功夫深的,這個心愈是清淨,見到西方境界就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就像這個地方所講的:

  【如執明鏡,自見面像。】

  就好像我們拿著鏡子照自己一樣,看得很清楚。如果這種境界現前,這是好境界,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。

  【見彼國土,極妙樂事。】

  西方世界你看得清清楚楚。

  【心歡喜故,應時即得無生法忍。】

  『得無生法忍』,諸位要知道,這在念佛功夫上說就已經念到理一心不亂,這是真的。因為唯有理一心不亂才能夠將西方境界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如對目前,事一心還見不到這個境界。這樣的功夫、這樣的境界,我們這個世間人有沒有?有的,古時候有,現在人也有。別人有,現在要問,我行不行?這是我們最關切的,我有沒有分?我行不行?行,人人都有分,人人都行。也許你們要問我,法師,你憑什麼這樣肯定?我們就憑善導大師這個註解,善導大師告訴我們,「九品往生都是凡夫遇緣不同而有差別」,這個話講得太好了,這個話講的才是真正的事實。遇到緣殊勝的,他對於西方淨土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遇緣殊勝,他修學不迷惑,用功沒有差錯,短時間就能夠有殊勝的效果,這個遇緣好。

  這個遇緣要差一點的,這一生當中雖然曉得念阿彌陀佛,心地淳厚善良,這也能得生,可是對於西方世界理事、因緣都不十分清楚。換句話說,像這一段所講的,見到西方世界這樣殊勝清楚的景觀在他就比較難了。見到這樣的境界必定是上上品往生的,只要我們自己努力,努力斷惡修善,努力修定散二善。這是善導大師在《觀經》裡面跟我們講的。定善就是一心持名,持名不能伏妄想,加一點觀想可以的,觀想念佛,這念佛就是持名念佛。斷惡修善,這個斷惡修善的標準依三福就好,三福就是善惡的標準。這樣修行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。品位高下,那就是我們自己修學功夫淺深上決定了。所以九品往生確實人人都有分。

  再翻過來看第十面,這是第三集,這一集裡面大師跟我們講定善,從這以後,那都是最重要的修學方法了。第一段:

  【四九、應當專心,繫念一處,想於西方,正明總告總勸。】

  這個上面三句,要『專心』,要『繫念一處』,要想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世尊對我們總體的開示、綱領的開示,對我們做最重要的勸告,必須要記住。所以這個法門成敗的關鍵就在「專心」,要精進,「繫念一處,想於西方」就是精進,精就是專,進就是不退,要專精不退,那沒有一個不成就的。繫念一處這個理非常之深,在事上的效果也是無比的顯著。世出世間一切法只要能夠繫心一處,沒有一樣不成就的。佛教給我們,我們的專、我們的念,這個一就是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阿彌陀佛,這樣就對了。底下一段說:

  【五十、眾生識劇猿猴,心遍六塵,無有暫息。但以境緣非一,觸目起貪亂想,安心三昧,何容可得。自非捨緣託靜,相續注心,直指西方,簡餘九域。】

  這些開示都非常重要,首先說明凡夫的習氣,『識』就是分別心,分別、妄想、執著,就像猴子一樣,它一刻都不能夠安定下來。我們這個妄念就像這樣念念都不停,真的叫胡思亂想。想的範圍非常之廣,『心遍六塵』,這個妄心遍滿「六塵」,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,亂想。『無有暫息』,叫它暫時停一停都做不到。如果暫時能夠停住了,那就叫定。這個世間四禪八定,這四禪八定是什麼?佛給我們講的五種受裡面的叫捨受。這個捨受,換句話說,就是妄想暫停,這就叫四禪八定,所以叫世間定,這是捨受。如果真正得定,真正得定就永遠停了,它不是暫停,永遠停了,那就成就無量功德。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,到第九定才是真正的禪定,永遠停了。所以阿羅漢的定功超越了第八定,定功到達第九定,他出了三界,超越六道輪迴。可見得這個定功第八個等級那都是暫停,停的時間長一點而已。經上跟我們講的,非想非非想天他所得的定,他這個定的時間是八萬大劫,就是他這個心亂想暫停可以停八萬大劫。八萬大劫到了之後,他又亂想了,他的念頭又會動,所以他的定不是真正的定。由此可知,這個定之難修、難成。這凡夫那是剎那暫停都辦不到,晚上睡覺都不停,還胡思亂想作夢,作夢就是說它沒有停止,身是睡在那個地方,心還在亂動。

  『但以境緣非一』,這個「境」是物質環境,「緣」是人事環境,是我們一天到晚所接觸的,我們接觸的人事物太複雜,非常複雜。這接觸它就動心,就動念頭,不可能說接觸它不動,接觸不動那就得禪定。接觸它就動心,動什麼?貪瞋痴,他就亂想。所以這個一接觸就反應,眼見色、耳聞聲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起貪瞋痴慢。這個樣子要想把心定下來、靜下來太難了。所以說『安心三昧』,「三昧」是正受,是正常的享受,心要定下來『何容可得』,實在不容易,實在是難,這就說出修行難。諸位如果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這個修持哪是正行、哪是邪行你就能夠辨別。凡是正行,佛教給我們的,不管修行哪個法門,用的什麼方法,一定是會幫助你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,你的妄想、煩惱會一天比一天減少,這就屬於正行。如果教你修行這個方法會叫你的妄念更多、妄想更多、煩惱增長,這一定不是佛法,這必定是經上所講的妖魔鬼怪,你學的是魔法,你是跟魔學,不是跟佛學。跟佛學,「安心三昧」會一天一天接近,逐漸我們會得到。這佛跟魔的辨別,這是很容易能夠覺察出來的。

  要達到這個目的,還是要靠緣,靠什麼緣?『捨緣託靜』。「捨緣託靜」就是增上緣,把這個障礙我們清淨心的緣,我們要捨它、要離開,能夠幫助我們心清淨的這種緣我們要。所以古時候這個道場建立在山林之中,都建在山上,與老百姓住家都有一個相當遠的距離。所以道場稱作阿蘭若,阿蘭若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很清淨的環境,很清淨,聽不到吵雜的聲音。古時候叫的聲音最大的是牛,這個道場聽不到牛叫的聲音,這個環境就很清淨,在這個地方修行,這就講捨緣託靜。現在麻煩大了,道場雖然建立在深山裡面,電視機搬上去了,收音機搬上去了,諸位想想看,這個心怎麼能清淨得了?沒有法子清淨。所以一個真正念佛清淨道場,這個東西要去掉,報紙雜誌不能看,廣播、電視要遠遠的把它捨棄掉。每天天下太平,這天下,問你什麼?沒事,今天沒有事,才能夠幫助你心清淨。知道事情多了妄想就多、煩惱就多,古人講「知事多時煩惱多,識人多處是非多」,你認識人多了是非就多。所以從前道場修行,像東林慧遠大師建這個念佛堂,來報名參加的一百二十三個人,人家報名參加的,就是這麼多人志同道合。沒有說是今天來一個,明天來一堆,沒有,那樣是什麼?那樣是非就多了。所以一個真正道場,就是集合這幾個志同道合在一塊修行。

  我們看《西方確指》,這一個小冊子《西方確指》,《西方確指》那一幫人修行就八個人,志同道合八個人在一起修行,他都能成就。我們現在道場跟從前道場不一樣的,現在道場是像開流水席一樣,人來人往,川流不息。所以在一起不念佛的時候就張家長李家短,都在那裡講是非,心怎麼能定得下來?現在實在講不但我們佛門道場,其他宗教道場也是如此。尤其我們在外國所看的這個道場,而是什麼?而是一種一般社交的場所。星期天沒事,沒地方去,找些朋友,大家在一塊聚會聊聊天,變成這麼一個性質,不是真正修行。真正修行,一定要記住,「捨緣託靜」,這是真正修行的道場。所以真正修行,一定要記住,要重質不重量,大家在一塊修行的時候,真的是志同道合,貴精不貴多。不是說人多這個道場就莊嚴,不是的,是功夫真正得力的人多,那叫真正莊嚴。所以三個、五個在一塊共修不算少,這三、五個人都往生、都成佛那還得了,這個小道場有好多尊佛出現。人再多,沒有一個得清淨心的,沒有一個成就的,這不算莊嚴,這世間人看起來熱鬧,而不是佛法裡面所講的莊嚴,熱鬧跟莊嚴不一樣,這都是我們應該要曉得的。這是環境很重要,有一個清境環境專修。

  修行要注意,『相續注心』,這個清淨心要叫它念念相續,這是功夫,這真正功夫。所以你不要小看它,佛講這個工作非常繁忙的人,教他修十念法,十念法就是清淨心,時間不長,它相續,這一口氣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聲聲佛號都跟佛相應,他心裡頭沒有妄念。念十口氣只幾分鐘的時間,幾分鐘他心清淨,清淨心相續,這就叫功夫。當然這個清淨心相續的時間愈長愈好。這個法門之殊勝就是它專指西方,這個專指西方就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。我們念一聲佛號,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的力量就接上了,佛光就加上。所以當你念佛的時候,心地清淨,身心悅豫,愉快歡喜。而不是念佛愈念愈痛苦,愈念愈痛苦不相應;念得身心愉快,心地清淨,那就相應,這個相應、不相應在我們感觸上能夠體會到。

  所以『直指西方,簡餘九域』,「九域」就是其他的九方,這個域是講方向。我們在東南西北、上下四維,我們單單緣西方極樂世界,專念阿彌陀佛,心力集中,這就是前面教給我們,「專心繫念一處,想於西方」。守住這個原則就會成就,我們就能真正得到修學的受用。這個受用是兩個階段,將來必定得生淨土,這個生淨土自己有把握,歡喜,真的歡喜。在現前煩惱少、妄念少,心地清淨,智慧增長,對自己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清楚,看別人、看這個世界也清清楚楚、明瞭,這就是智慧增長,心地清淨。所以現在生活就非常愉快。無論我們是富有,或者是清貧,都得到快樂,這是真正之樂,絕不是世間一般人能夠體會到的。縱然是清寒,像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一樣,顏回物質生活很貧乏,一簞食、一瓢飲,他窮到這個樣子,吃飯飯碗都沒有,喝水茶杯都沒有,喝水用瓢,吃飯用竹子編的一個竹簍子叫簞食,窮到那個樣子。所以孔老夫子講,別人過這個生活很憂慮,苦不堪言;顏回一天到晚快樂的不得了,他真有他的樂趣,精神享受豐富。在佛法得清淨心那就有樂處,清淨心現前,智慧現前,生活才有真正的快樂。絕不受世間的貧富貴賤,這種的限制沒有了,這個完全打破,得到真正的快樂,真實的受用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