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觀經善導疏菁華  (第二集)  1993/10/2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3-008-0002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修,請掀開經本,看後面這一半,《觀經善導疏菁華》,看第一面第六段:

  【六、此經以觀佛三昧為宗,亦以念佛三昧為宗。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。】

 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,教導我們修學淨宗的宗旨,也就是最重要的修學綱領。自古以來淨宗念佛有四種,所謂實相念佛、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、持名念佛,都是出自於本經。所以說到本經,是『以觀佛三昧』為宗旨,這是就《觀經》前一半,十六觀前面的十二觀所說的。『亦以念佛三昧為宗』,這是特別指出持名念佛。這兩種方法在古時候古大德,昨天跟諸位報告,那個時候人心淳厚,社會風俗善良,用觀想、觀像還能成就。到末法的今天,絕大多數的人,實在像古人所講的,我們心粗境細,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境界非常微細,觀想就很難成功。所以佛祖無不提倡持名念佛。不但世尊與歷代的祖師大力提倡,我們在經典裡面觀察到,原來持名念佛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提倡的。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,求生淨土,所以是以『一心迴願』,「迴」是迴向,「願」是發願,求生淨土為主,這是我們的目的。底下一條說:

  【七、謗法與無信,八難及非人,此等不受。】

  西方極樂世界既然是以觀佛、念佛,這是我們主要修行的方法,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往生?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明白,『謗法』的人不能往生。諸位想想,「謗法」決定不相信,不相信他怎麼會去?當然不能去。另外一種,雖然不謗法,但是他也不相信,他也不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除這兩種人之外,都能往生。大師這說下面還有『八難』、還有『非人』,不錯,「八難、非人」必須是謗法、『無信』,他就不生。否則的話,這個法門真正廣大,六道裡面一切眾生統統得生淨土。所謂是九界眾生人人有分,才顯示出諸佛如來普度眾生的弘願。下面說:

  【一心信樂求願往生,上盡一形,下收十念,乘佛願力,莫不往生。】

  這就是具體為我們說出往生淨土的人他所具備的條件,條件實在是很簡單,『一心信樂求願往生』,這就是一切眾生得生淨土的唯一條件。上自等覺菩薩,像華嚴會上文殊、普賢、善財童子,也是「一心信樂求願往生」;下至六道凡夫,乃至惡道眾生,也是這個條件。一心信樂,這個樂是愛好、喜歡,求願往生,都能夠得生。這個地方諸位同修要細心體會一個事實,這個事實就是等覺菩薩跟我們所修的是同樣一個方法,同樣一個條件,這是因同。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的果報也相同,因同果當然相同,因不同果就不相同。西方世界無比的殊勝,那個真正的因緣就在此地。

  現在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就是一心,這兩個字是關鍵。我們要問,你相不相信淨土法門?我可以說我們在座每位同修都說我相信。你喜歡不喜歡這個法門?大家都說我喜歡。那是不是統統都能往生?未必。為什麼?我們都相信、都喜歡,為什麼不能統統往生?那個重要的一心我們有沒有具備?我們雖然信,雖然願,但是並不專心,並不是一心,那你往生就沒有把握了。如果你是一心,除了這個法門之外,除了這個願望之外,別無二念,那就恭喜你,你這一生決定往生,就這麼簡單、就這麼容易。雖然簡單容易,這個一心不容易做到。如果對於世緣,我們這個世間財色名食睡、五欲六塵,對於佛法禪教密律這些還有興趣,還想去學學,還想去沾染,那你就不是一心,不是專修,這樣我們這一生求願往生就未必能如願。這是比什麼都重要的,一定要牢牢的記住。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要放下,決定不能沾染;出世間佛所講的種種法門,我們讚歎,我們佩服,我們不學。為什麼不學?我要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這個法門才能成就。

  『上盡一形』,「一形」是盡形壽,也就一形是一生,我們這一生當中除了阿彌陀佛之外,沒有第二個念頭,除了往生淨土之外,沒有第二個願望,一生都遵守這個方向、這個目標。『下收十念』,那是指業障深重的眾生,他在臨命終之前才聞到這個法門,才聽到,聽到了怎麼樣?不遲,也來得及,只要你在臨命終之前,你也是一心信樂求願往生,哪怕念十聲佛號、一聲佛號都能往生,可見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。什麼原因?『乘佛願力』,這個地方的佛是指西方世界導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度眾生,同時也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一切諸佛跟阿彌陀佛同願同行。你看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宣說這個法門,勸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要是不同願的話,為什麼勸我們往生?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同願,其他一切諸佛如來都跟阿彌陀佛同願同行。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、要認識清楚,才不至於懷疑。底下一段說:

  【八、正受者,想心都息,緣慮並亡,三昧相應,名為正受。若得三昧,見彼國地,了了分明。】

  這個『正受』就是前面所講的念佛三昧,也就是《彌陀經》上講的「一心不亂」,這是《觀經》上講的「正受」的意思。正是正常,受是享受、是受用,念佛人正常的心態,正常的受用,就叫做念佛三昧。這一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?大師在此地用最簡單的言詞為我們說出它的含義,『想心都息』,妄想都沒有了,「想心都息」,妄想沒有了。『緣慮並亡』,「緣慮」是煩惱,慮是思慮,就是我們俗話常講的分別執著、牽腸掛肚的,這些煩惱習氣也沒有。妄想沒有,煩惱沒有了,那才叫一心不亂。換句話說,我還會打妄想,還有顧慮,這個念佛三昧就沒有得到,一心不亂沒有成功。沒有成功就功夫不到家,功夫不得力。這不要緊,只要在功夫上加強就可以了。所以對於一切事物、人事一定要看淡,不要太執著,能夠過得去就可以了。佛教給我們知足常樂,尤其是念佛人,物質生活要知足,知足的日子就很好過,就過得非常快樂。

  佛號二六時中,我們現在講二十四小時,念念不間斷。當然在初學這個念念不間斷是辦不到的,辦不到也不要緊,也不要害怕,這都是很平常的現象,哪一個人一念佛就辦到了?自古以來也沒有,總是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去練習,然後自自然然就純熟,心就定下來了。這個心定下來之後,諸位要曉得,煩惱少了、妄念少了,智慧增長,處人、接物、辦事會比從前聰明,會比以前更周到、更圓滿,這就是念佛功夫得力了。這是不是三昧現前?還沒有,這是初步功夫得力,再努力、再精進,念佛三昧就慢慢成熟。這個三昧有淺深不一樣,功夫淺的叫事一心不亂,功夫深的叫理一心不亂。這個地方所講的,『若得三昧,見彼國地,了了分明』,那是理一心不亂,事一心不亂還見不到,理一心不亂那就見到了。這都是說的功夫層次上的問題,我們只要認真努力就好。再翻過來看第九段:

  【九、華嚴經說,思惟正受者,但是三昧之異名。】

  世尊在本經裡面講的『思惟正受』,「思惟正受」是不是『三昧』?是的。怎麼知道是的?《華嚴經》上佛說過,思惟正受就是三昧,所以這是用《華嚴經》來證明。此地這思惟就是觀想,我們常常想阿彌陀佛,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。可是諸位一定要記住,我們學佛,善導大師好,教導我們的真實,我們依據什麼?要依據經典。世尊當年在滅度之前教導我們四依法,第一條「依法不依人」,法就是佛所說的經,人是後來的菩薩、祖師大德這些註解,這是人。假如他這個註解註的與經相應,我們可以依他;註解註的跟經講的不相應,我們就可以不必依他。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簡單,他這一註解、一解釋,解釋得非常繁瑣、非常麻煩,我們還是依經不依祖師的註解,這是對的,是依法不依人。我們想佛,就依照《觀經》經文上所講的,直截穩當。善導大師註解的特色就是完全與經上所說的相應,沒有說這個經外的那些方法,沒有,完全是經中所講的,這是難能可貴之處。

  下面這條是幫助我們建立堅定的信心,這非常重要。淨宗法門建立在三個條件的基礎上,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信、願、行,號稱為淨土三資糧,三個重要條件。如果我們沒有堅定的信心,那這個法門就很難成就。所以善導大師給我們說:

  【十、此經定為凡夫,不為聖人。諸佛大悲於苦者,心偏愍念常沒眾生,是以勸歸淨土。】

  這個意思昨天也跟諸位報告過,因為古時候的大德也都是我們佛門了不起的人物,他們的見解,認為淨土裡面講的九品,這個上三品是菩薩往生的,這中三品是小乘人往生的,凡夫沒有分,凡夫往生那只是下三品,古大德有這個說法。善導大師駁斥他,他那個說法不對,說法誤會了,九品往生統統是凡夫。我們聽了善導大師的話歡喜,上品上生我們也有分,有指望。如果說菩薩往生我們就沒指望,我們比菩薩、羅漢差遠了,真的就沒指望。所以善導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,這個經所說的,決定是佛為凡夫說的,不是為聖人說的。這個聖人就是小乘初果以上,那都是聖人了,不是為他們所說的,是為我們說的。

  為什麼?『諸佛大悲於苦者』,我們「苦者」就是六道輪迴,六道輪迴太苦了。所以佛對於六道眾生特別的憐憫,想幫助你們早一天脫離苦海,脫離輪迴,圓成佛道。『常沒』,「常沒」於三途,在六道不能超越,決定是住三惡道的時間長,生在三善道的時間短,這是一定的。從理上來說,唯識經論裡面告訴我們,一切凡夫這個心心所裡面,善的心所只有十一個,惡的心所有二十六個,你看看,善少惡多。所以我們這個惡念容易起,善念不容易生,這是從理上說。從事上講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作惡多,造善少。既然造的惡多,必定在惡道裡面那個果報長久;善念少、善行少,縱然生到三善道,時間也短促。於事於理確實都是事實真相。所以佛對於這些眾生特別憐憫,為我們開出這一個法門,除了這個法門,這些常沒三途的眾生不能得度。遇到這個法門能信、能願、能行,佛的力量就加持上,即使在地獄眾生也能得度。這個經上講得很好!

  【十一、經云三種眾生,當得往生。】

  這是佛在經上又說,有三類眾生『當得』,「當」是當然,一定得生淨土。哪三種?

  【一者但能持戒修慈。】

  這四個字看起來簡單,真正能做到不容易。不要說大戒,就是佛法裡面最根本的五戒,五戒是根本戒,從凡夫到小乘、到菩薩,菩薩是大乘,能夠把五戒持得清淨就不容易。『修慈』是修養大慈悲心。這樣的人他要是念佛求生淨土一定得生。這是第一類人。

  【二者不能持戒修慈,但能讀誦大乘。】

  這前面我們很難做到,真的不容易做到,不要看到那四個字好像很容易,真難做到。可是對第二個條件,我們想想,我們有能力做到。這個『但』就是只要的意思,只要你能夠讀誦大乘經典就行了。這個地方要記住,大乘經,不是小乘經,祖師講得明明白白,大乘經,這佛說的,經上講的,佛說的。哪些是大乘經?《華嚴》是大乘,《法華》是大乘,《圓覺》是大乘,《金剛經》也是大乘,當然淨土三經都是大乘。每天讀經迴向求生淨土也一定得生。這個大乘經只要選一種,不是叫你所有大乘經統統讀,不是這個意思,大乘經裡面念一部就可以了。我勸同修們念《無量壽經》、念《阿彌陀經》,一生念一部經就能成功。

  【三者不能持戒讀經。】

  前面這兩條都做不到。

  【唯能念佛法僧等。】

  行,這念三寶,『念佛』念阿彌陀佛,你這一生專念阿彌陀佛。《無量壽經》上教給我們上中下三輩往生,修行的方法都相同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,就行了。什麼叫菩提心?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好懂,它上頭還有一句叫發菩提心,這菩提心是什麼?怎麼個發法?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告訴我們,我們一心一意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一個念頭就是無上菩提心。我們時時刻刻有這個念頭就是發菩提心,你只一向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。前面兩條做不到,這一條是一定可以做到的,沒有一個不往生,這是念佛。念法,『法』是經,就是念經。『僧』呢?我們中國人有很多人跟觀音菩薩有緣,念觀音菩薩。念觀音菩薩能不能往生?能。為什麼能?「僧」,觀音菩薩是菩薩僧。念觀音菩薩能往生,念地藏王菩薩能不能往生?也能往生。只要你念到一心不亂,我把念佛、念菩薩的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統統得往生。

  也許有人要問,法師,你這是根據什麼說的?如果沒有根據那你就是胡造謠言。有根據,根據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裡面講的「三輩往生」,上中下三輩都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個沒有問題的,專修淨土的。末後還有一段不是專修淨土,是修學其他大乘法門迴向求生淨土的,是統統得生。這就是說不管你念的哪一部大乘經,你只要迴向發願求生淨土,統統得往生。所以一切大乘經、一切諸佛菩薩的名號都一樣,但是要記住,要專念。念地藏菩薩就專念地藏菩薩,你才會得一心不亂,才會得一心,心清淨,心淨則土淨,與西方極樂世界就感應。迴向求生西方,到往生的時候,還是西方三聖來接引你,所以決定得生。

  【此之三人,各以己業專精勵意。】

  這四個字很重要,『專』是專修,『精』是不雜,不摻雜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一定要專,不可以夾雜,要「專精」,『勵』是勉勵,要勉勵自己,要努力精進。

  【一日一夜,乃至七日七夜,相續不斷,各迴所做之業,求願往生。】

  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打佛七,這種佛七叫精進佛七,七天七夜不間斷的。通常這種佛七在一年當中打一次就夠了,這是專精念佛。在一年當中我們利用休假的時間,這個時候工作都放下,用七天七夜的時間專心念佛,『相續不斷』,將這個功德迴向求願往生。

  【命欲終時,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眾,放光授手,如彈指頃,即生彼國。上品上生。】

  這九品往生後面還要細說,這個地方略略的提一提。這是特別精進的人,這是『上品上生』的,他所具備的條件。由此可知,這個條件我們凡夫有分。凡夫不能持戒、不能修慈,我不認識字也不會讀大乘經典,我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,或者我一生只念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,都能「上品上生」。這證明了善導大師前面所說的,這個經是決定為凡夫說的,不干大小乘,與大小乘沒有關係,九品上上品我們凡夫都有分。這樁事情有沒有證明?有,我們在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面、在《往生傳》裡面看到了。甚至於在我們一生當中,我們遇到許多念佛的人,像是鄉下的老太婆,不認識字的,她一天到晚拿這一串念珠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她一切都放下,臨命終時她預知時至,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,給諸位說,那都是上品上生。可見得上輩往生我們凡夫真的有分。往生到不了這樣高的品位,都是不老實,自作聰明,妄想煩惱不斷,那個品位就落下來了,就這麼回事情。我們再往下看:

  【十二、上中者。】

  上輩中品,上中品者。

  【經云,不必受持大乘。】

  這講大乘經你沒有能力去讀誦,沒有能去受持,不要緊。

  【但言善解。】

  對大乘經的意思你聽到一些,你懂得一些,這就行了。

  【未論其行。】

  你明瞭大乘經的教義,做不到,沒有做到。

  【又言深信因果,不謗大乘,以此善根,迴願求生。】

  上輩中品比前面條件就要寬了很多。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句,『深信因果』,什麼因果?「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」。我念阿彌陀佛,將來往生極樂世界決定成佛,對於這樁事情一點都不懷疑,他『不謗大乘』,以這個善根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可以達到上輩中品,這個品位也是很高了。

  【十三、上下者。】

  就是上輩下品。

  【經云,亦信因果,不謗大乘。】

  對於念佛成佛這個因果他相信,沒有前面那個人信得深,他也相信,也『不謗大乘』。

  【但發無上道心,唯此一句,以為正業,更無餘善。】

  這個『一句』就是名號,一天到晚就是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他真正的事業,他每天做的什麼?就做的這個,這是他的『正業』。其他他所做的是副業,這是正業,其他一切附帶做的。我們現代人念佛,是把自己的行業當作正業,把念佛當作副業,附帶的,那就不行了,這就差遠了。一定在這一生當中把念佛求生淨土當作正業,是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,其他的事業都是附帶的,這個觀念必須要確立。

  【迴斯一行,求願往生。】

  『一行』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把這個功德迴向求生就行。這是上三品往生的。後面這有個總結:

  【皆是佛去世後,一切發大乘心眾生,行業不同,致使去時,迎候有異。】

  看看上三品往生的人,確實是他們修行功夫上不一樣,功夫不相同,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個三種品位的差別。往生的時候感得,我們有感,佛就有應,感得佛來迎接那個狀況不一樣。上上品往生的:

  【上上去時,佛與無數化佛,一時授手。】

  來迎接你的人統統是諸佛,你就知道,那你是上上品往生,上品上生,有無數的諸佛來歡迎你,來迎接你。上品中生去的時候呢?

  【上中去時,佛與千化佛,一時授手。上下去時,佛與五百化佛,一時授手。】

  你看到阿彌陀佛,跟阿彌陀佛來的有一千尊佛,這就有數量了,這是上品中生的。這上品下生的呢?阿彌陀佛來了,跟阿彌陀佛來的佛五百尊,五百尊佛跟阿彌陀佛一起來迎接你,這就是上品下生。

  【直是業有強弱,致使有斯差別。】

  我們要問,阿彌陀佛來迎接,是不是佛對於修行人的功夫差別待遇不平等?千萬不能有這個觀念,為什麼?那是我們的妄想,不是佛的意思。諸位要知道,我們所看到的境界是自己業力感應道交的,感應的。佛沒有心、沒有念頭,好比我們佛堂前面這個大磬、木魚一樣,它沒有分別心,我們去敲它,輕輕的敲它聲音就小,重敲它聲音就大。它有沒有一個念頭說是你敲得輕我就小一點,你敲得重我就大一點,它有沒有這個念頭?沒有,沒有這個念頭。所以我們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,佛的心清淨,沒有念頭,完全是自己感應力量的強弱。我們感的力量強,見到的佛就多;我們這個感的力量弱,見的佛就少,就是這麼一回事情,這是自自然然的現象。這是說上三品的人,統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,這一切大心的,心量清淨、心量廣大的人,遇到這個法門,依照這個法門去修學,他所得的感應。再看中三品:

  【十四、中輩三人,經云,若有眾生,受持五戒八戒。】

  『五戒』是根本戒,『八戒』就是八關齋戒。因為這個法門最主要的是為在家人所設的,要度這六道裡面在家的眾生,所以我們在家同修對這個法門要具足信心,佛特別為我們講的。這是在家人受出家人的戒,八關齋戒,八關齋戒戒只有八條,齋有一條,叫八關齋,後面會說到、會解釋。它的期限是一日一夜,就是二十四小時,這是在家人受出家人的戒。

  【修行諸戒,不造五逆,無眾過患。】

  這就是持戒清淨的人不犯戒、不造罪業,持戒的善人。

  【命欲終時,阿彌陀佛與比丘聖眾,放光說法,來現其前,此人見已,即得往生。是中上。】

  就是中品上生。

  【持小乘戒凡夫。】

  這樣的人中品往生。那也許我們要問了,這個人持戒很嚴,戒律精嚴,念佛往生才中品往生,再看看那個老太婆,也沒有看她持戒,一天到晚就念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她還是上品生的,這原因在哪裡?諸位一定要知道,上品生的心量大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;這個中品生的心量小,有執著,我的戒律很嚴,他沒有持戒,他不如我,我比他高,心量不如人。戒律嚴是另外一樁事情,心不清淨,沒有那個大乘心量的人心清淨。雖然他不持戒,他的戒行具足,為什麼?一句阿彌陀佛,念念都是阿彌陀佛,他不打妄想,他不做壞事。戒律就是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的人,就是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所以他不必在戒條上一條一條去執著,他統統都清淨了,所以人家是上品往生。中品往生呢?對於這個戒很重視、很在意,一定要持戒清淨,中輩往生,道理在此地。往生的時候所感應的,阿彌陀佛不是與很多佛來迎接。因為你重視戒律,持戒很嚴,小乘的比丘聖者他們對戒律很在意、很重視,所以你所看到來迎接你的,是阿彌陀佛帶來很多這個跟你相同的、戒律很嚴的比丘眾來迎接你,統統是感應。

  【十五、中中者,經云,受持一日一夜戒,迴願往生。此是佛去世後小善凡夫得生。】

  中三品裡面中品上生的是持戒修善的凡夫。中品中生的呢?是屬於小善凡夫,持戒不像前面那樣的嚴格,他也持戒,『受持一日一夜戒』,這個「一日一夜」就是八關齋戒,八關齋戒不是每天受,偶爾受的。這個人是世間善人,行善不造惡的,他要念佛求生淨土,符合中品中生的條件。

  【十六、中下者,經云,若有眾生,孝養父母,行世仁慈,命欲終時,遇善知識,為說彼佛國土樂事,四十八願等。此人聞已,即生彼國。此人在世,自然行孝,非為出離故,因人勸說迴心,即得往生。】

  這個中品下生的人就是世俗的善人,他一生沒有聽到佛法,也不曉得什麼叫西方淨土。但是是世間的好人,他孝順父母,對待人仁慈,這世間的善人,世間的好人。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,這個善知識跟他講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,你可以念佛求生淨土,他一聽就生歡喜心,就接受了,這念佛往生。這是世間善人臨終遇緣往生的。由此可知,這是中輩三品所具備的條件。

  那下三品呢?我們再看看下三品,上三品是發大心的善人,中三品是持小乘戒及世間的善人,這個下三品是造作一切罪惡的,不是善人,惡人,惡人也往生。

  【十七、下上文說。】

  這下品上生的,或者是下輩,《無量壽經》三輩下輩,下輩上生的人。

  【但不作五逆謗法。】

  只是五逆罪、『謗法』他沒有做,大概其他的壞事都做了。所以說:

  【自餘諸惡悉皆具造。】

  其他的罪過他都造。

  【無有慚愧。】

  不知道懺悔、不知道改過,是這一類的人。

  【命終遇善知識,教令稱佛,爾時阿彌陀佛,即遣化佛菩薩來迎此人,即得往生。如此惡人,觸目皆是,若不遇善,定入三塗。】

  我們自己想一想,上三品努力也能做到,中三品也相當難得了。實際上說起來,我們自己晚上睡覺之前捫心自問,真的我們是下三品人。為什麼?一天到晚都想壞事,都做壞事,假如要不往生,決定墮落三惡道,這太可怕了。像我們這種一天到晚有惡念、說壞話、造惡業的人,能不能求得上輩往生?能,只要你懺悔。他這個地方不懺悔,不知道慚愧、不曉得懺悔。如果我們能夠改過自新、能夠懺除業障,確實可以能夠爭取到上三品往生的品位,都靠自己努力。

  【十八、下中者,此人先受佛戒,受已不持,即便毀破,又偷常住物,現前僧物,不淨說法,無有一念慚愧之心。】

  下品中生的這裡面舉的是出家人,出家人受了三壇大戒,受了以後怎麼樣?受了以後不能持戒,不能持戒當然就破戒,當然就毀戒,這個罪就很重了。『又偷常住物、現前僧物』,怎麼叫「偷常住物」跟「現前僧物」?我們不持戒、不修行,住在這個道場裡面接受四眾的供養,這就叫偷常住物。你沒修道,你跑到這個寺廟來是為了生活而來的,是圖享受而來的,這就叫盜,這就叫偷。常住物多半指不動產,寺院庵堂的土地、建築,你在這裡享受,你居住在這裡。現前僧物就是十方的供養,指一切物質生活上的供養,不修行,住在這個地方就是偷盜,所謂是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」,就是指的這個。

  『不淨說法』,雖然為大眾說法,什麼叫不淨?說法的目的是求名聞利養,心不清淨,假如這個地方供養不多我就不來了。為什麼到這說法?這個地方供養很多,有利可圖,又可以打知名度,存這樣的心就叫「不淨說法」,心不清淨。所以說法一定心地清淨,不為名利而為報恩,說法是上報諸佛之恩,下報一切眾生之恩,存報恩心來說法,這樣就好了。他造作種種惡業沒有慚愧,不知道懺悔,不知道改過自新。還算不錯,臨命終時遇到善緣,善知識勸導他,一念迴心,真正懺悔改過,念佛求生淨土,也能得生。這就是:

  【命終遇善知識,為說彼佛國土功德。】

  這個『彼佛』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。

  【勸令往生。】

  勸他求生淨土。

  【此人聞已,即便見佛,隨化往生。若不遇善,獄火來迎。】

  換句話說,這種出家人假如臨終沒有遇到善知識,沒有往生到淨土,必定墮地獄,因為他所犯的罪過是地獄的罪業。再看底下一段下下品往生的,哪一種人是下下品往生?

  【十九、下下者,此等眾生,作不善業,五逆十惡。】

  這是極重的罪業,這個『逆』就是我們所講的大逆不道,殺父親、殺母親、出佛身血、殺阿羅漢、破和合僧,這叫五逆罪。『十惡』,大家都知道,身,殺生、偷盜、邪淫;口,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;意,貪、瞋、痴,這十種惡業統統都造盡,這樣的罪人臨終一定墮無間地獄,罪是這麼重。

  【具諸不善,此人以惡業故,定墮地獄,多劫無窮。】

  照他的一生行業決定墮阿鼻地獄,無量劫受苦。

  【命終遇善知識,教稱阿彌陀佛。】

  『稱』是稱念,在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,這個善知識勸他念佛求生淨土。

  【此人依教稱佛。】

  他在臨命終時,地獄相現前,心裡生起大恐怖,一遇到這個善緣立刻就念佛,回心轉意念佛求生淨土。

  【乘念即生。若不遇善,必定下沉。】

  假如他沒有遇到善知識,這個人必定要墮落,一定墮落無間地獄。由此可知,這個下三輩的人是造惡業的眾生。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:

  【二十、看此觀經定善,及三輩上下文意。】

  就是我們今天念的這段文。

  【總是佛去世後,五濁凡夫。】

  這句話交代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確實這部經佛是為我們說的。

  【但以遇緣有異,致令九品差別。】

  這個遇緣是我們一生當中,我們每個人際遇不相同。換句話說,我們生活環境不相同,我們文化背景不相同,所謂是「近朱則赤,近墨則黑」,所以才有造善、造惡。這與我們生活環境、文化背景有很大的關係,所以這才有造惡、造善種種的差別。這個差別在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九品差別。

  【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。】

  就是大心的凡夫,心量很大。

  【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。】

  心量比較窄小。

  【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。】

  統統是造作惡業,不知道慚愧、不知道悔改的。

  【以惡業故,臨終藉善。】

  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,依靠著這個善念,這是一念的善念,乘佛願力,佛的願力就是四十八願裡面的第十八願,所以第十八願非常重要。

  【乘佛願力,乃得往生,到彼花開,方始發心。】

  這是講下三品惡業的凡夫,他臨終才聽說這個阿彌陀佛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才發菩提心,到那個地方才一向專念,不同的地方在此地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