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 (第十九集)  1992/1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3-005-0019

  請掀開經本一百七十九面第四行最後一個字看起:

  疏【言八十隨形好者。佛相既現。眾好皆隨也。此正明如來教諸想者具足觀也。】

  這三十二相是大相,八十種好是微細相。說三十二相又說『八十隨形好』,正是大師在此地為我們說明的,佛教給我們觀想,觀想一定是非常的圓滿,『具足』就是圓滿的意思,每個部位都觀想到。即使如經所說的『佛相』,還是以世尊在我們世間所現的丈六金身,以這個相來做標準。如果要是依西方世界來說,絕對不是我們凡夫心力能夠達得到的。所以這個圓滿具足的觀想就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那就相當微細了。下面:

  疏【言是心作佛者。依自信心緣相如作也。言是心是佛者。心能想佛。依想佛身而現。即是心佛也。】

  這兩句話『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』,可以說是整個佛法修學的原理,是佛法修行證果理論的根基,就在這兩句。淨土往生不退成佛也是這個道理,所以這兩句話非常非常重要!也可以說千經萬論就是這兩句話的詳細說明。「是心是佛」,大乘經上常講「法爾如是」,法爾如是就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,佛不用「自然」這個字樣,不用這個術語,用「法爾」比用自然還要真切。他們說「自然」,自然而然;這法爾的意思,本來如是,他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上跟我們說「非因緣非自然」,也就是此地「是」的意思。是心是佛,這個「是」的意思,確確實實是離開了因緣自然。因為因緣自然都是世間一類眾生的執著。

  有些外道執著一切萬法是自然而有的,佛用因緣來破自然。真正說,確實像許多大經上講的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說不出的。不但說不出,也不能夠想像,這一落在想像就落在意識裡面,就不是事實的真相,就不是他的本來面目了。我們要問有沒有傷害本來面目?有沒有改變本來面目?沒有,確確實實沒有。所有一切改變傷害都是自己,離開自己之外毫不相干,希望諸位一定要細心體會這個事實。由此可知,法界原本就是一真。

  此地「是心是佛」,這個「佛」字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,尤其不能把他看作凡夫修行成佛。那要是看作一尊佛,這個意思就看窄小,就看成偏差,為什麼?又落在思惟想像,又落在分別執著之中。這個佛是什麼?佛就是心,心就是佛;心就是法界,佛也是法界。換句話說,它確確實實是盡虛空遍法界萬事萬物的一個代名詞。通常我們講的代名詞,用法,法是從相上說的,是從所覺上說的。所覺的是法,能覺是佛,能所不二。由此可知,佛跟法是一不是二。三寶裡面還有一個僧,僧是什麼?僧是圓融,僧是和諧,是這個意思。由此可知,宇宙之間任何一法,從一法到一切法都具足佛法僧三個意思。小自微塵,這經上常講「依報微塵,正報毛端」,都圓滿具足能覺、所覺圓融和諧的意思,都具足,三寶具足。所以這真正是事實真相。

  「是心作佛」,「作」就是契入這個境界。換句話說,我們要親證這個境界,要入這個境界,像《華嚴經》裡面講「入法界」。在《華嚴》叫入,在此地叫作,這個作就是入。我們世俗人講修行證果,那個「證」都是同樣的意思。如何親證?如何契入?是心作佛。是心是佛是性德,是心作佛是修德,所以現在就看我們要做什麼。淨土經典裡面,最殊勝的、最特別的是直捷了當教我們作佛,連菩薩都不作,聲聞、緣覺就更不必說,直接教我們作佛。而且還以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給我們做一個榜樣,依照這個模樣來塑造自己,這是淨宗的殊勝,淨宗的特別。

  我們想作佛,要怎麼個做法?阿彌陀佛就是榜樣、就是模樣,照這個樣子做就行。阿彌陀佛不在我們身邊,我們如何去模仿?阿彌陀佛的經典在我們的手中,我們依照經典裡面所說的去做就行。說得最詳細的、最圓滿的就是《無量壽經》;《十六觀經》跟《阿彌陀經》是《無量壽經》重要的補充教材。所以我們依據這三經,如果再加上《往生論》,天親菩薩所造的,這就不難作佛了。

  有一些同修退休之後閒來無事,遇到我跟我說:感到生活很無聊,沒事做很無聊。在我觀察他眼前的福報,那是多生多劫修來的,我們想都想不到,他有,他不會用;他不知道拿這個時間去作佛,他在那裡無聊空過了,多可惜!這作佛從哪裡作起?從讀經作起。我們今天沒時間,有些人有時間的,一天到晚沒事,也沒人找他,正好讀經。一天讀十部、讀二十部、讀三十部,這個緣多殊勝,這個機會到哪裡去找!他有,他不會用,把這個光陰浪費掉了,真正可惜。

  一個人衣食不愁,萬緣放下,正是作佛的時候。全心全力修學,我們看古來大德那個修行的樣子,快則三年,晚則五年,他就成功了,三、五年就成功了。如果把光陰浪費掉,那實在太可惜。俗話常講:人在福中不知福。我對這個深深有感!衣食不愁,身心一切放下,在那裡作無聊,你想想看這就是人在福中不知福!所以這一段經文這兩行非常非常重要,念佛成佛的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為什麼教先念經,不教你先念佛?念經實在講收心。這心裡頭妄想太多,一句佛號不得力,所以要讀經。讀經的目的是在收心、是在斷惑,我們所有疑惑,這個經典讀多了慢慢開悟,疑惑就斷了。斷疑生信,你的信願才會懇切,信願才有力量,然後這一句佛號就得力,那才叫真實的功夫。所以這是為什麼叫你先讀經。讀經就是要把妄念讀掉、疑惑讀掉,一切分別執著給讀掉,然後就緊緊抓住一句佛號,那就成功。下面說:

  疏【離此心外。更無異佛者也。】

  這就是明白的顯示給我們,心跟佛是一不是二,三寶是一體三寶,不是有三個東西,是一樁事情。

  疏【言諸佛正遍知者。此明諸佛得圓滿無障礙智。作意不作意。常能遍知法界之心。】

  這個『心』是個雙關語,可以說是佛的心,因為他的心是遍法界;也可以解釋這個心是法界一切眾生心。所以這個字是雙關語,兩種解釋都正確。佛心能知,眾生心是佛所知,能所不二。沒有證得『圓滿無障礙智』,他要想知道世間一切事,他要『作意』。譬如我們在《地藏經》,《地藏經》大家念得很多,你看光目女遇到阿羅漢,問他母親現在在什麼地方,阿羅漢一定要先入定,入定有「作意」。他入定,在定中他才能見到;他要不入定,你問他,他也不知道。這就是阿羅漢沒有得圓滿的無障礙智,他還有障礙,一定要入定才能知道,不入定就不知道。佛與大菩薩們得的是無障礙智,尤其佛是圓滿無障礙智,不需要作意。

  不需要作意,『常能遍知』。所以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。什麼叫感?我們起心動念就是感,佛就有應。我們動一個成佛的念頭,佛就幫助我們成佛;我們動一個作菩薩的念頭,佛就成就我們作菩薩;你要動一個變餓鬼、變畜生、變地獄的念頭,佛也很慈悲,立刻也成就你,這是真的。佛為什麼?佛沒有心,佛沒有念頭。所以這個地方的佛是我剛才所講的是法界的本體,是法界的真理。由此可知,十法界裡面一切苦樂、因果的差別,確確實實是在自己不在別人。我說的這些話,諸位聽了也許覺得很奇怪,其實我講句句都是真實話。佛在大經上常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這一切眾生包括地獄眾生。所以我們念佛感得佛來感應;念菩薩,菩薩來感應;念妖魔鬼怪,妖魔鬼怪也就來了,都念來了。妖魔鬼怪也是佛,他的本性是佛,只是一個迷惑顛倒之佛而已,那怎麼不是佛?地獄眾生也是佛。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明瞭。現在關鍵就是在我們怎麼個想法?關鍵在此地。可不能亂想,可不能胡想,可不能想錯了!諸佛如來教我們想佛,這就對了。

  疏【但能作想。】

  這個『作想』是想佛。

  疏【即從汝心想而現。似如生也。】

  『似』是好像,『現』就是『生』的意思,所以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從我們自己的心想生,要明白這個道理。可見得佛法裡面確確實實沒有迷信,句句話給你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統是心想生。下面說:

  疏【或有行者。將此一門之義。作唯識法身之觀。】

  有沒有這種人?有,確實有這樣的人,把這一段經文當作法相唯識來看。《華嚴經》確實是屬於法相宗六經之一。法相唯識宗所依據的是有六部經、十一部論,《華嚴經》是六經之一。

  疏【或作自性清淨佛性觀者。】

  也有人把它看作性宗的看法。前面是相宗看法,後面這是性宗的看法。

  疏【其意甚錯。絕無少分相似也。】

  這是善導大師對他的批評。為什麼這兩家的看法大師不同意?我們要想為什麼他不同意?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,這裡講的是事實真相,如果看作法相或是看作法性都偏了。有沒有法相的理論在裡面?有。也有法性的理論,統統都有,決定不能執著,一執著就錯。所以這個地方只能夠體會,不能言傳。我們要把這個事情說出來,那還非常非常不得已,大家千萬不能聽錯。一定要像馬鳴菩薩《起信論》裡面所講的,我們怎麼聽?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,那這個意思你就真正體會到。稍稍有一點執著就錯,所以性、相兩宗都沒有離名字相,沒有離心緣相,他錯在這個地方,『其意甚錯』。『無少分相似也』,就是著相而求就錯,與這個真相就有很大的差別。

  疏【既言想像假立三十二相者。真如法界身。豈有相而可緣。有身而可取也。然法身無色。絕於眼對。更無類可方。故取虛空以喻法身之體也。】

  這一些說法惟恐我們在這裡頭又落在分別執著上,這就錯了。心是心作,我們把那個「佛」捨掉,免得大家誤會,又去執著一個「佛」字,我們只說四個字:心作心是。「心作心是」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真相,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,心作心是。能真正離開言語、名字、心緣,這一句話真實義就恍然大悟,你就親眼見到了。這個親見就是禪宗裡面明心見性了。我們今天為什麼見不了性?說一個心作又執著在心作上,說一個心是又執著在心是上。心是什麼?裡面問題多多;心作什麼?這個也作得也太多。這就是我們沒有辦法開悟,沒有辦法見性。

  大師這一段的開導主要就是勸我們離一切相。所以他說為什麼相宗、性宗看法都錯,就是沒有離開分別執著。真如本性,清淨無為,但是他不礙現相,這個道理《楞嚴》裡面講得很多,講得很透徹,「不礙諸相顯發」,諸相就指十法界依正莊嚴。這些諸相,「相有體空」,相是有,體是空的,所以它沒有障礙。性相不相妨礙,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理事無礙,事是說的相,理是說的性。相是相有體無,所以相跟相也沒有妨礙,這叫事事無礙,這是真的。但是我們現在是事跟理有妨礙,事跟事妨礙更大,這些妨礙從哪來?這妨礙從分別執著來。本來沒有妨礙變成有妨礙,你要把這個妨礙的原因找到。所以性、相兩宗修行證果都難,都不是我們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。下面這一段開示就非常重要:

  疏【又今此觀門等。】

  他加一個『等』,等就是十六觀。

  疏【唯指方立相。住心而取境。總不明無相離念也。】

  這就是淨宗的方便。『指方』,確指西方;『立相』是建立形相,這十六觀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,這個相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換句話說,就是叫你去著相。『住心而取境』,「住心」用現在話講,專心、一心,你一心一意就取這個境界。換句話說,你就想這個境界,想阿彌陀佛、想西方極樂世界,你就是去想去。總而言之,他不說『無相離念』,不說這個。這是性宗裡面常說的,特別是禪宗,那就不是中下根性人能入得了門的。

  疏【如來懸知。】

  『懸』是預知,如來早曉得。

  疏【末代罪濁凡夫。】

  『末代』就是末法的時代。我們現在正處在末法時代,起心動念都在造罪業。『濁』是污染,心地精神、思想見解種種污染。

  疏【立相住心尚不能得。】

  以這樣殊勝的一個方法,『立相』,專心教你去想阿彌陀佛,專心教你去想極樂世界,你還做不到。

  疏【何況離相而求事者。】

  教你離念、離相那就更不可能,更是辦不到。這一段說出諸佛菩薩對於末法「罪濁凡夫」,幫助他們一生圓成佛道的苦心。我們生在這個環境,也覺悟了,想擺脫生死輪迴,想在一生當中成就圓滿無障礙的智慧。諸位曉得我這樣說法,大家聽了容易懂,聽了也歡喜,這句話就是:這一生當中想成佛。想成佛,有很多人聽不明白,我為什麼要成佛?成佛有什麼好處?他問題就來了。如果我們換一下,成就圓滿無障礙的智慧,他一聽就懂,這個我也要,他聽了也歡喜,他覺得他需要。說成佛,他覺得我現在還不需要成佛,他不知道成佛就是成就圓滿無障礙的智慧。有了這個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,自己問題解決也能夠幫助別人解決問題。所以知道這個真正的事實,才會下定決心我非要成就不可。

  有一些修行人甚至一些出家人常常說:我不想成佛!說我們求生西方的人,小乘,罵我們是小乘;說我們是自了漢,說我們沒有慈悲心,逃避現實。他要怎麼樣?他不要成佛,他來生還要在世間做大法師去講經說法、去度眾生。不成佛就不要圓滿的無障礙的智慧,換句話,處處還有障礙。這處處有障礙,既不能解決自己問題,是當然也誤導眾生。這真正是不明事實真相,所思所論似是而非。這生當中如果不求往生,換句話說,修學任何一個法門,想出三界不容易。出不了三界,必定是隨業流轉,你自己做不了主,隨著你一生,隨著你過去生生世世所造的業報,你去受報,你哪能做主!

  真正想自己做得了主宰,只有一條路:求生淨土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那自己真的做得了主宰,要想回到這個世界上來幫助別人,那確實是倒駕慈航,乘願再來,他到這個世間來不是業力流轉,是他乘願再來的。這是既解決自己問題,同時又能真正幫助別人,這是一條正路。所以這一段的開導,也是黃念祖老居士在《無量壽經解》裡面引用多次。好,我們再往下面看好了,這底下一段是解釋觀佛。這個經文在一百七十五頁倒數第四行,我們把經文念一遍,知道這個善導大師給我們講的是哪一段,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句開始:

  經【是故應當一心繫念。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。阿羅訶。三藐三佛陀。想彼佛者。先當想像。】

  這是解釋這一段,這是教給我們觀想。觀想的方法這裡說得很清楚,我們把文念一遍:

  疏【四從是故應當下。至三佛陀已來。】

  就是剛才我們念的這一段。

  疏【正明如前所益。】

  『益』是利益。

  疏【專住必成。展轉相教。】

  這兩句是善導大師在本經裡面苦口婆心的再再勸我們。『專住必成』,你專心依這個方法修行必定成就!我們自己成就了,一定要把這個法門去勸導別人,就是展轉互相的去傳播。我們自己得的這個好處,要把這個好處教別人。

  疏【勸觀彼佛也。】

  勸導大眾觀阿彌陀佛。這觀想的方法在下面,我們接著讀下去,第五小段:

  疏【五從想彼佛者。牒前生後。言先當想像者。定所觀境。】

  『想』,從哪裡想起?從佛像想起。接著看第六:

  疏【六從閉目開目下。至如觀掌中已來。】

  這一段經文。

  疏【正明辯觀成相。】

  這就教給我們觀想佛像的方法。觀想佛像,睜著眼睛這個佛像在眼前,眼睛閉下來這個佛像還在眼前。觀像的方法最好我們自己選擇,或者是雕塑的佛像,或者是彩畫的佛像,要畫得莊嚴,這個像我們見到生歡喜心,時時刻刻不要離開。在從前就相當困難,除非自己畫,自己不會畫的就很困難;現在容易,我家裡供的佛像,我照成照片裝在口袋,隨時都可以看,不會忘記!科技發達,對我們修行帶來了很多的便利。我們現在佛堂裡供的佛像都印了很多,諸位同修都可以拿到家裡去,在佛堂看到這個佛像,回家還看到這個佛像。我們現在講,我們頭腦裡頭只有這一尊佛像,常常想這尊佛像。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什麼處所,這是張開眼睛、閉著眼睛,佛像都能夠現前,一定要這樣的觀。底下這就是為我們細說:

  疏【即有其四。一明身四威儀。眼之開合。見一金像似現目前。常作此想。】

  為什麼教你常常這樣想,常常想佛像?如果你要不想佛像,你就會胡思亂想;你不想佛像,你一定起貪瞋痴慢。胡思亂想是無明,貪瞋痴慢是煩惱。由此可知,常常想佛像是破二障,這個利益就大。尤其在我們煩惱妄念起來了,這個時候馬上把念頭轉到佛像上,立刻就能夠把這個煩惱妄想把它降伏住、把它控制住,這叫功夫得力。這功夫得力,什麼叫得力?把妄想趕跑,把煩惱伏住,這就是力。由此可知,常常想就像軍隊一樣,這是練兵、操演!妄念煩惱一起來,立刻就念佛、就觀想,就伏住,這就是打仗。禪家常講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念起是什麼?是煩惱、妄想現前,這個不怕,這是這正常現象。無始劫的習氣它要不現前,那你就成佛了,你也用不著修觀想。你是凡夫,它當然會現前。現前不怕,一現前立刻功夫用上,馬上就解除、消除了,這就對了,這叫真正修行。所以能夠想到這個佛像雖然不很清楚,相似,先想的是相似像。

  疏【二明既能觀像。像即須有坐處。】

  你『觀像』,像一定『有坐處』。如果是站著像,那佛也站在蓮花上,他也有個站的處所。

  疏【即想前華座。想像在上而坐。】

  你觀想佛是站著的像、坐著的像都可以。像我們現在供的這尊佛像就是坐著像,原先我們供的那一尊佛像是站著的像。無論是站著、是坐著都在蓮花上,所以這叫想花座,觀想花座。觀想花座幫助我們意志的集中,就是心不散亂,想這個。初觀想的時候不要想很大,想小,為什麼?小容易,心容易集中。不需要想很大的像,我們沒有那麼大的心量觀不出來,想小尊的像。我們想的時候,一寸、二寸、三寸,想這個像,這容易集中,整個精神容易集中,然後慢慢再把像放大。想蓮花也是如此,先想小的,這個經上也是這樣教給我們,容易成就三昧。換句話說,我們中國人常講的功夫成片,容易叫功夫成片。從功夫成片往上提升就是一心不亂。所以都要有方法。

  疏【三明想見像坐已。心眼即開。】

  心漸漸定了。『心眼』是智慧,智慧開了。智慧從哪裡開?從清淨心裡頭開的。你心裡面妄想少了、煩惱少了,所以煩惱輕、智慧長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智慧開了。

  疏【四明心眼既開。即見金像及彼極樂諸莊嚴事。地上虛空了然無礙。】

  可見得這個像要清清楚楚,西方世界這非常複雜莊嚴的環境都真正顯在眼前,是要智慧開了才見得到。就像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,見性之後,這個境界就現前。如果哪一天我們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,就像我們睜開眼睛看眼前事相這樣的清楚,那你心裡明白了,見性了。如果不是見性,你看的那個像是相似的,是含含糊糊的,並不很清楚,是這個境界。如果看的跟睜眼看眼前這麼樣清淨,那是見性,這是性德現前。所以人見不見性不需要問人,自己清楚、自己明瞭,這經讀多了就曉得這個境界。所以經典的作用,在我們初學是我們修學的依據,到我們修學真正成就,經典的功能是給我們作證明。如果我們的境界跟經上講的一樣沒有錯,那我們就知道這個境界跟諸佛如來所證的無二無別,它就給我們作印證用。

  疏【又觀像住心之法。一如前說。】

  前面善導大師都曾經說過,『觀像住心』修學原理不能忘記,要專要精。最忌諱的是懷疑、夾雜、間斷,這三樣有一樣就不能成功;決定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那成就就很快。下面教給我們觀法,這個觀是相當的微細:

  疏【從頂一一想之。】

  從佛的無見頂相,這是從像上面往下面觀。

  疏【面眉毫相。】

  『毫相』是白毫,就是兩個眉毛當中,這白毫。

  疏【眼鼻口耳。咽項肩臂手指。】

  『咽』是咽喉,『項』是頸子,肩膀、手臂、手指。

  疏【又抽心向上。想胸腹臍陰。脛膝踝足。十指千輪等。一一想之。從上向下名順觀。從下千輪向上名逆觀。】

  這是往下面想,往下面觀,一直觀到腳掌,『千輪』是足掌。這是教給我們從上往下觀,這叫『順觀』。反過來我們從下面觀到上面也可以。但是一定要次第,不能一會兒想頭,一下想腳,這不可以,那就錯了。所以一定是次第觀,次第觀就對。後面講:

  疏【如是逆順住心。不久必得成也。】

  這就是剛才跟同修說的,他的原理就是叫我們的心集中在佛像上,細心在觀察,使我們的妄念煩惱不生,十六觀是用這個方法。我們現在的修行不採取這個方法,這個方法的確是很微細。我們現在採取的,我教給同修讀《大乘無量壽經》,我教大家是用讀經的方法,效果完全相同。《無量壽經》在現在人來講分量是恰到好處,不太長也不太短。你念一遍,如果出聲的念,出聲縱然念得很快,大概也需要一個小時。你這一天當中有一個小時不打妄想、不起煩惱,用這個方法修行。如果你能念二遍、三遍就更好,你念的遍數愈多愈好。

  當然讀經也跟這上觀像一樣,次第不能夠顛倒,一定要按順序。如果是工作很繁忙,一天確確實實連一部經的時間都沒有,讀一部經的時間都沒有。我們早晨選擇《無量壽經》的第六品四十八願,念這一品經;晚上我們在晚課選擇第三十二到三十七,六品,就念這個兩段。這兩段是全經的精華,全經最重要的部分。再有時間再讀其他的經文,這樣也好。現在我們將這個兩段排在我們《課誦本》裡面,《課誦本》現在還沒印出來,印出來之後對於在家同修早晚課誦會有很大的方便。這是我們選的《無量壽經》。教下多半用讀經的方法,宗門用參究的方法,這十六觀是用觀佛像的方法、觀想的方法。方法不一樣,目的完全相同,總而言之,都是修覺正淨。下面一段說:

  疏【又佛身及華座寶地等。必須上下通觀。然十三觀中。此寶地寶華金像等觀最要。若欲教人。即教此法。但此一法成者。餘觀即自然了也。】

  這就是一成一切成。不但是觀想能成就,讀經能成就,甚至於一句佛號都能圓滿成就。我們在過去、現代《往生傳》裡面看到很多,一生就受持一句阿彌陀佛他也能成就。天台智者大師曾經說:作是一心修者乃不思議三觀。十六觀之總體,一部經的妙宗就在這一段經文。由此可知,這段經文實實在在是十六觀的中心。下面教我們觀觀音、勢至這兩位菩薩。我們看這個經文,在一百七十六頁。前面經文我就不念,省掉,看第三行第三個字看起:

  經【見此事已。】

  這個『見此事』,就是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佛像以及依報的莊嚴。見到之後:

  經【復當更作一大蓮華。在佛左邊。如前蓮華。等無有異。】

  這前面講的是佛坐著的蓮華,菩薩坐的蓮華跟佛的蓮華一樣。這大小光色都一樣,『等無有異』。

  經【復作一大蓮華。在佛右邊。】

  這是講佛像的左右,在佛的『右邊』。

  經【想一觀世音菩薩像。坐左華座。亦作金色。如前無異。想一大勢至菩薩像。坐右華座。】

  這就是佛像觀成之後,再觀阿彌陀佛左右兩大菩薩,觀音菩薩在左,大勢至菩薩在右。

  經【此想成時。佛菩薩像。皆放光明。其光金色。照諸寶樹。】

  這是佛放光,菩薩也放光。佛菩薩放金色光明,這光照著『寶樹』。底下這一段經文是非常非常的要緊!西方三聖教化眾生,動靜一定是不分開的,這是表三法三妙圓融:

  經【一一樹下。亦有三蓮華。諸蓮華上。各有一佛二菩薩像。遍滿彼國。】

  許許多多人心裡面都懷疑,西方世界那麼大,往生的人那麼多,我們到西方世界哪有機會見到阿彌陀佛?不要說別的,像我們台北市人口並不算多,地方並不算大,幾個人天天能跟總統見見面談談話?這樣一想,西方極樂世界人口比我們這個世界不曉得多多少倍,沒辦法計算的。阿彌陀佛、觀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接應不暇,我們什麼時候有機會跟他見一次面?這個疑問總是難免,讀這段經文解決了。原來佛菩薩無量無邊的化身,每一個人面前都有一個化身,化身跟真身完全一樣。換句話說,天天見面,時時見面,時時刻刻都不離開,這不可思議。

  我們今天科學雖然進步,這電視能夠擺在我們面前,但只有我們看他,他看不到我們;他給我們講話,我們也不能問他,這總是很遺憾的事。西方世界不然,化身跟真身完全一樣,也就是說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要懷疑,一到那裡就見阿彌陀佛,就見觀音勢至,人人平等,個個都有緣分。所以這段經文非常非常重要!這才真正滿佛普度眾生的大願,也滿眾生念念希望見佛求法的願望,統統都圓滿。這是西方世界不思議的功德莊嚴。

  經【此想成時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。】

  你見到佛菩薩之後,同時你一定見到了依報莊嚴,一定接觸到六塵說法。『水流』,水流放光,水流會說法,不僅是音聲微妙。

  經【及諸寶樹。】

  這前面所說的『寶樹』的莊嚴你也見到了。

  經【鳧雁鴛鴦。皆說妙法。】

  這是眾鳥,這些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,不是真的畜生,那個地方沒有畜生道。說實在的話,人天兩道都沒有。一般人說沒有三惡道,有人天兩道,那個說法是方便說。真實說,那個地方是一真法界,下下品往生,生到西方極樂是皆作菩薩,這我們在大經裡讀得很多,生到西方世界皆作菩薩。他沒有說下三品往生不是菩薩,他沒有這個說法。他沒有這個說法,那平等的法界。

  不但皆作菩薩,而且皆作普賢菩薩。普賢菩薩是通名,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叫普賢菩薩,因為他「皆修普賢大士之德」。佛在《華嚴》上說「菩薩不修普賢行,不能圓成佛道」。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修的是普賢行。換句話說,就是像五十一個位次,這是十信位的普賢菩薩、十住普賢菩薩、十迴向普賢菩薩、十地普賢菩薩,就是這個意思,統統是普賢的法界。所以這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經【出定入定。恆聞妙法。】

  『入定』,當然這個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;『出定』,這個境界也不失掉,也清清楚楚聽到,也彷彿見到。

  經【行者所聞。出定之時。憶持不捨。】

  所以念茲在茲,這心裡面真的有佛,真的有西方極樂世界,這就是古德講的「有淨土」,他真的有。有,哪有不生的道理?這心裡真有淨土,決定往生。

  經【令與脩多羅合。若不合者。名為妄想。若與合者。名為麤想見極樂世界。】

  這是給我們辨別邪正。『脩多羅』是經,你所觀想見到的這個境界,一定要跟經上所講的完全相合,那這個沒有錯,你是正觀;如果跟經典上所講的不合,那就是『妄想』,那就是邪觀。因此在修行之前,經要不熟不行,經要不熟一定打妄想;一定要很熟,你這個觀才不會觀錯。就是觀像,我們造一尊佛像,對於佛像每一個部位,我們心裡清清楚楚,記得很仔細,一點也不會錯亂,你這個觀想才有幫助。否則的話,這觀想觀成與這個佛像一定不相應。

  而佛像的造法,現代有一些藝術家,我就曾經見到造佛像的,他們覺得古人造的這個佛像不像人的樣子,人耳朵哪有那麼長,拖到這兒?頭髮哪有那麼捲的?這都不像!所以他們現在藝術家要作成一個人的樣子,這個想法就錯誤。古人這個造像,依據《造像量度經》。這《大藏經》裡有一部叫《造像量度經》,是佛說的,是要把佛的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給造出來,叫人見到佛像,就是見到那個果報,想到我怎樣修因。所以佛像是表法的。不能造成一個美男子的像,那就錯了!所以一定要懂得他表法的意義,要跟佛在經典上講的相應相合,這才對。如果與經典講的不合,那你所造的這個像不是佛像,這是我們要知道。所以從前造像跟現在人造像不一樣,造像雖然是高度的藝術,在當時真的有高僧大德在旁邊指導。甚至於許許多多佛像是出家人造的,這是真正內行,真正懂得教義,與經教一定相合。如果不合,這是妄想,『若與合者,名為麤見極樂世界』。

  經【是為像想。名第八觀。】

  這一句是總結這一觀的名稱,這一觀叫像觀。

  經【作是觀者。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。於現身中。得念佛三昧。】

  這末後一句是講觀想的利益。這些利益所說都是真實的,前面講的滅罪,滅『生死之罪』,都說多少大劫,這個地方是無量劫,可見得愈往後面,這個滅罪的功效愈是超過前面。所以前清慈雲灌頂大師說:所有一切罪業,這個罪業一切經法都不能夠消滅的、都滅不了的,還有一個方法,念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是第十六觀,最後一個,愈往後面去,這滅罪的效果愈殊勝愈大,大家輕視了念佛這個法門,輕視這一句阿彌陀佛,這是大錯特錯!所以他雖然念,他效果不彰,為什麼?信心不足。如果真正明瞭事實真相,這一句阿彌陀佛的效果,那確實是不可思議,能滅一切罪。好,我們今天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