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 (第十五集)  1992/1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3-005-0015

 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五十六面第一行:

  經【次當想水。欲想水者。極樂國土。有八池水。一一池水。七寶所成。其寶柔軟。從如意珠王生。分為十四支。一一支。作七寶妙色。黃金為渠。渠下皆以雜色金剛。以為底沙。一一水中。有六十億七寶蓮華。一一蓮華。團圓正等十二由旬。其摩尼水。流注華間。尋樹上下。其聲微妙。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。復有讚歎諸佛相好者。如意珠王。涌出金色微妙光明。其光化為百寶色鳥。和鳴哀雅。常讚念佛念法念僧。是為八功德水想。名第五觀。】

  這是十六觀裡面的第五「寶池觀」。善導大師註子裡面將這段經文分為七個小段落,我們細細來看大師對於這段經文的說明。首先這是將這一觀的名稱說出來,就是寶池觀。第二小段是極樂國土有『八池水』,這是古人翻譯的時候文字的省略。這個八池不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寶池只有八個,那我們就把意思會錯了。這個八是八德池水,如果加一個字我們的誤會就沒有了,是八德寶池,八德池水。這個八是八德的意思,不是指八個池。西方世界寶池的數量,可以說是非常非常之多,數不清的,所以它底下有『一一池水』,「一一」就是很多很多。它那邊的水統統具足八德,這是西方世界的一個特色。善導大師在這個註子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也很明白。我們看註解一百五十七面,我們從第一行念起:

  疏【一從次當想水已下。總舉觀名。】

  這是七段裡頭第一個小段。

  疏【即是牒前生後。】

  我們一般講承前啟後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疏【此明寶樹雖精。】

  前面第四觀是『寶樹』,接著是寶池:

  疏【若無池水。亦未名好。】

  所以有樹還得要有水,假如只有樹沒有水,這也不是一個很圓滿的環境。我們這個世間人喜歡樹木、喜歡水,大概十方世界的眾生與我們都有同好;這決不是我們這個世間人的嗜好,十方世界人都喜歡樹木、都喜歡水池。

  疏【一為不空世界。二為莊嚴依報。】

  假如沒有樹木,沒有水池,這個世界是空空的,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環境就很感到缺乏,欠缺了些什麼。所以它這個世界非常的圓滿,『不空』。第二個是環境上的『莊嚴』,我們今天講美化環境。所以這裡面的寶樹、寶池與居住環境的配合,實在是說恰到好處。我們中國人講風水,風水絕佳之處是自然生成的,不是人為去造作的。

  這第三段是講池的數字。從極樂國土以下,這一一寶池,這個池的數字就太多。註解裡面也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「池有八數之名」,可見得這個八池水確確實實指的是八德,指一個池具有八種的殊勝,有八種的好處。這個好處、這個八德註解裡面有,在一百五十七面倒數第二行,這是叫「如意水」,水能如人之意。

  疏【此水即有八種之德。一者清淨潤澤。即是色入攝。】

  這是講六入裡面屬於色。這個好處我們世間的水也有,所以這八種好處,有些我們這個地方的水有,有些我們這個地方的水確確實實沒有。但是現在實在說,我們這個地球上居住的現代人不知道珍惜居住的環境,我們造了許許多多的污染,把我們的環境破壞掉。所以『清淨潤澤』的水,現在已經不多見,我們看到河川都是污染的,看不到清淨的。

  諸位要知道佛在許多大經上告訴我們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。依報是生活環境,隨著正報轉,正報是能轉,依報是所轉。我們看到依報的不淨,能轉的人心就不清淨。什麼時候我們這些水,海洋、河川的水都清淨了,心清淨了環境就清淨了。西方極樂世界是第一清淨,為什麼第一清淨?上從教主阿彌陀佛,下至十方世界凡是去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,沒有一個不是清淨心,所以那個世界是清淨心變現出來的。換句話說,清淨心是我們自己的真心,是自己的本性一分性德變現出來的世界。你見到這個水清淨潤澤,這是第一個好處。

  疏【二者不臭。即是香入攝。】

  第一個是我們眼睛見到的這水乾淨清澈。第二個是我們鼻根聞到的,這個水諸位想想有沒有香味?西方世界香光莊嚴,所有一切的寶不但有光都有香,這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都念到的,香光莊嚴。所以那個地方所有一切寶統統都放香,水也有香氣。

  疏【三者輕。】

  我們這邊的水重,他們的水輕。

  疏【四者冷。】

  這個『冷』就是我們講的清涼,不是很寒冷,寒冷的水就不好,非常的清涼。

  疏【五者軟。】

  你接觸的時候感到非常的舒適,不像我們這邊的水,我們的水硬。

  疏【六者美。】

  『美』是味入,這個水可以飲用。

  疏【七者飲時調適。】

  你飲用的時候,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這是其他經上有講可以除飢。我們這個地方的水只可以解渴不能除飢。『調適』就是除飢的意思。

  疏【八者飲已無患。】

  這個水能治病,常常飲用這個水,百病不生。當然西方世界的人,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頭念過,《無量壽經》裡頭念過,都是「無極之體,清虛之身」,哪裡會有病?當然沒有病痛的。這是水就具足這八種之美德。

  疏【已在彌陀義中廣說竟。】

  這《阿彌陀經》裡面說到。下面有一段的偈讚,讚歎西方世界八功德水之殊勝,這個「讚」我們就把它省略掉,我們繼續再看底下這一段。下面這一段是說這個水是『從如意珠王生』。我們這個世界的水都有水源,在我們中國大陸,長江、黃河有發源的地方,它的源頭在哪裡?大概源頭都是在高山上的泉水,從這個地方發源流下來的。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的,西方極樂世界是從如意珠生的,「王」是比喻,就是如意珠裡面最大的,這是珠中之王,它是從寶珠裡頭流出來的,這很奇妙。

  而且流出來的時候一定是『十四支』,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,為什麼?將來假如自己念佛功夫得力,西方境界現前的時候,這個寶池你看到了,如果看到這個水從如意珠裡面生的,生的是十五支、是十六支,那就不對了,這個境界就有問題,決定是十四支。在過去東晉時代我們遠公大師,你看遠公大師傳記裡頭記載的,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曾經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,所見的這個境界跟經上講的完全相應,那就對,那就沒有錯,不能多也不能少,一定是十四支。『一一支,作七寶妙色,黃金為渠』。渠就是池,就是池塘。『渠下』,就是池底下,『皆以雜色金剛,以為底沙』,寶池下面是金沙,這我們在《彌陀經》裡面也見到。

  底下說明寶池德水有不思議的作用,『一一水中,有六十億七寶蓮華』。西方世界,許多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又叫做蓮花世界;那個世界寶池特別多,池裡面都有蓮花,蓮花特別多。佛菩薩將蓮花特別給我們介紹,原因是什麼?蓮花是我們的生處,這關係太重要!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蓮花化生,生到哪裡?就生在寶池蓮花之中。所以我們迴向的時候,迴向偈裡面常講,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胎生的,完全是化生,所以「九品蓮花為父母」,那個父母是比喻,父母是能生的意思,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。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,雖然看到有胎生,我們也講得很詳細,那個胎生是比喻胎生苦!只要是生到那個地方有五百年不能見佛、不能聞法,有這個苦,比喻作胎生。其實邊地往生的還是蓮花化生,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的。所以決定沒有真正胎生之事。因此對於蓮花介紹得特別多,也特別詳細。

 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十方世界的眾生,當然包括我們,如果我們對於這些經典法門遇到了,能生信心,發願求生淨土,這個願一發,阿彌陀佛那個七寶池中就長出一朵蓮花。所以你要問,那一邊寶池無量無邊,每一個池子都有六十億七寶蓮花,一個蓮花就是有一個人去往生。當然這個地方六十億是概數不是定數,也有比這個多,也有比這個少的;就是大概、一般好像平均數這個寶池的蓮花數量有這麼多,它有多有少。而且蓮花每一天有生出來的,也有枯死的。

  我們在大經裡面讀過,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常的世界,沒有一樣東西是生滅的,唯獨蓮花不一樣,蓮花有生有滅,其他的東西都是不生不滅。為什麼蓮花有生滅?這個人發心求生,這個蓮花就長出來,過幾天他退心,他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這個花就枯掉,就沒有。由此可知,蓮花乃是眾生的別業,世界是眾生的共業,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的共業,蓮花則是十方世界往生人的別業。當然生到西方世界,那個蓮花也變成大家的共業,決定不會枯萎。只有還沒有去,他退了心,他變了心、改變主意了,這個花就枯萎了,有這麼一個情形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花的大小、光色也不盡相同,這個地方都是給我們說的一個概數。『一一蓮華,團圓正等十二由旬』。這十二由旬就很大!一由旬,這是古時候長度的一個單位。翻經的法師告訴我們印度的由旬有三種,有大由旬、中由旬、小由旬。大由旬相當於我們中國八十里這麼長,中由旬六十里,小由旬四十里。經典裡面所說的,通常都是講大由旬。當然古時候度量衡跟現在不一樣,跟現在不相同。像弘一大師在《律學三十一種》裡面就有一篇「周尺考」,就是周朝時候他們那個尺,他有個考證。周朝的尺很小,大概相當於我們台尺恐怕只有五寸多一點點,不到六寸,五寸多一點點,一尺。因此古時候的里比我們現在這個里也小,大概古時候的一里,恐怕我們現在頂多只有半里的樣子,比我們現在的里程要小一點。可是諸位想想這八十里也就相當可觀,就算打個對折四十里,四十里的直徑面積就相當之大。那一由旬再乘一個十二,所以那個蓮花的面積比我們台灣還大,這麼大的蓮花。前面我們看到樹大,蓮花也大,實際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人身也大。那人身那麼大,沒有那麼大的蓮花,坐不下去,人身也大。所以這諸位要跟《無量壽經》合起來看。

  『其摩尼水,流注華間,尋樹上下』。我們要特別注重「上下」,我們這邊的水只往下流,不會往上流,西方極樂世界的水可以往上流。往上流、往下流統統隨人的意思,這是跟我們這邊水性質不相同。這是完全從形相上來觀察。除這個之外,它最殊勝的,它能說法,這是德水不可思議的大用。『其聲微妙』,就是水流的音聲,流水有音聲。但是我們這一邊的水流的聲音,雖然也很好聽,除了瀑布之外,那個音比較噪一點,小河流水是很好聽的,很有詩意的,但是它不能說法。西方極樂世界水流的音聲會說法,所以確實它是六塵都說法。前面我們看風吹樹葉枝條會說法,這流水也會說法。

  『演說苦空無常無我』。這是說的小乘法。因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無量無邊,各種不同的根性統統都具足,所以到了西方想聽什麼佛法,隨心如願統統能夠聽到。這小乘根性的人聽到的小乘法,苦空無常;大乘根性的人就聽到『諸波羅蜜』,這諸波羅蜜是講的大乘佛法,這就把佛法統統都包括。一般說起來,小乘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有很深入的觀察,他覺悟了,所以這個覺在佛法裡稱之為正覺,他的覺悟很正確沒有錯誤。世間,可以講除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外,除了諸佛如來的報土之外,都是苦、空、無常,特別是六道。

 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,如果頭腦清醒一點的人一定會覺察這個世間真苦。苦在哪裡?從生下來就指向一個目標走,向墳墓走,一天也不肯停留。生了就往死亡的那個路上走,一天比一天接近,還有什麼可樂的?有些人覺得快樂,他把這個事實忘掉了,他認為有樂。其實每個人,任何一個人,他都不肯停留,這是苦!不只三苦、八苦。「空」是真的,在這個世間一樣都得不到,沒有一樣你真能得到,身體得不到,身外之物哪一樣是你的?你認為得到的,那是你的幻想,那不是事實。

  人必須到死,一口氣斷,才曉得一切無常,一樣都帶不去。那一口氣沒斷的時候,哪一樣是你的?沒有一樣是的,這真的是空。無常就是剎那剎那在變化,這是給你說這個世間的事實真相。小乘人知道。所以小乘人的生活過得很寂寞,用我們現代化的人來說,他過得很消極;大乘菩薩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他的生活就過得很自在。為什麼兩個人有這麼大的差別?小乘人知其當然,不知其所以然;大乘人比小乘人要高明,知其當然亦知其所以然。因此他們的思想、見解、行持就不一樣。

  大乘是積極的,知道這個世間無常、苦、空,一樣也不是自己的,因此他能將自己眼前有力量支配的(這個可能,眼前有力量支配的),而你抓不到的;抓不到,你有力量來支配它的,他就把這分力量能夠幫助利益一切眾生。舉個例子說,財富。財富你抓不到,絕對不是你所有的,但是在眼前就像水從你面前流過,從你面前流過的時候,你有辦法來支配它;你得不到它,你可以支配它,這就講緣。所以大乘菩薩懂得這個,當自己有能力支配它的時候,拿這個來利益一切眾生,不會利益自己,自己決定得不到。幫助大眾,利益大眾。

  這個利益裡面最殊勝的、最真實的幫助一切眾生覺悟,這個利益是最真實的。所以佛之偉大,菩薩之偉大,就是偉大在佛菩薩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這個利益才是真實,其他的利益都不是真實的利益。這就是講的自行化他,弘法利生。所以菩薩六度就是積極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才能夠真正達到離苦得樂,這是諸波羅蜜。

  諸波羅蜜裡面最重要的是布施。菩薩行門無量無邊,所以講六度萬行,那個萬不是定數是形容菩薩行門無量無邊。無量無邊的行門歸納成六大類,叫六波羅蜜。波羅蜜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,就是究竟圓滿的意思。這六大類如果再歸納就歸納成一個布施。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裡面講得非常透徹。布施有三類,有財布施、有法布施、有無畏布施。財布施大家容易懂得,法布施也不難懂,法布施,我有方法肯教別人,不管是佛法、世間法,熱心的去教導別人,那都叫法布施。無畏布施比較難懂,什麼叫無畏布施?能叫眾生身心平安,得到安穩,離開一切恐怖,這叫無畏布施。無畏是他不害怕,他身心得到安穩,這叫無畏。所以布施有三大類。

  我們再看六度。第二是持戒,持戒就是屬於無畏布施。一個人持戒的時候,譬如說他持不偷盜戒,我這些財物他看到了,或者是我放在這個地方離開了,我曉得這個人持戒不偷盜,他不會動我的東西,我心裡很安,所以我不害怕。他持不殺生戒,這些動物看到「他不會殺害我,可以跟他接近」,這一類都是屬於無畏布施。所以持戒屬於無畏布施。「忍辱」也屬於無畏布施,我們在言語態度上不小心得罪他,他能忍辱,他不會怪罪我,他不會報復我,他能忍辱。所以持戒跟忍辱都是屬於無畏布施。「精進,禪定,般若」統統屬於法布施。所以這六度統統可以歸納成一個布施。難怪一部《金剛經》裡面布施講得最多,其次就是講的忍辱。

  佛為什麼要這樣說法?世出世間法,諸位一定要記住離不開一個福報,福離不開。世間人求福,學佛的人也要求福。你看看成佛了,我們在三皈依裡面念,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,二是什麼?二就是福、慧,就是這兩種,福慧!足就是滿足,就是圓滿的意思。成佛,第一個他的福報圓滿了,沒有一點欠缺了,智慧圓滿了。所以在福報跟智慧裡面,這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人都沒有辦法跟他比,他最尊第一。那我們怎麼能不修福報!何況佛門常說:法輪未轉食輪先。假如說你飯都吃不飽,還談什麼學佛?還談什麼修行?什麼都談不上。可見得福報是真實的根基。

  本經,善導大師將這經文分為定散二善,定善偏重在智慧,修慧;散善就是修福,講到後面我們會讀到。修世間福的人,臨終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往生,他一念迴向都能往生,世間善福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那世間善福指什麼?三福裡頭第一條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就憑這個就能往生,西方世界那個門真大。所以說就是沒有念佛,一生不信佛,沒有聽到過阿彌陀佛名號,但是他能夠修這四種善,世間善人臨終遇到善友告訴他西方極樂世界,他一歡喜、一發願往生就能生,所以臨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。這到後面我們念到九品的時候,就要給諸位說到這個事情。所以往生西方世界實在是不難,但是你要真正與他的條件相符合,要真正相應。

  人不能沒有福報,沒有福報就很苦。我們要解除眼前的苦難,不能不知道修福。我們要想在這個世間事事都能稱心如意,那就不能不跟一切眾生廣結善緣,這善緣結得多了,幫助的人就多。像做生意、做買賣,你發達、發財了,那是你有福!福從哪裡來的?不外乎你過去生中所修的,你這一生得福報。另外一種是眼前所修的,就是這一生當中所修的。不修因哪來的果報?念念能為眾生,念念能為社會,這個人有福了。如果念念都為自己,都為自己的家庭,諸位要知道這個福報再大,很容易享盡,享盡了就沒有福了。諸位很冷靜的觀察觀察我們現前這個社會,你就會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也就曉得自己應該要怎樣去做法。這是說法裡面所講的有大乘、有小乘。

  『復有讚歎諸佛相好』。諸佛的相好是果報,果必有因,相好是福也是慧。換句話說,諸佛的相好是從福慧當中顯露出來的,我們要想學佛的相好光明,一定要修福修慧,才能夠得這個殊勝的果報。前天有兩位同修來看我,他們兩位是空總的大夫,也是很虔誠的佛弟子,這些人常常接觸病人。我就跟他說生病的人病從哪裡來的?病從妄想來的。其中有一位就跟我說,他說他的妄念很多,問我用什麼方法把妄念除掉?你不想不就沒妄念了!他又告訴我讀經,研究經裡頭的意思,我就告訴他不要研究,研究是什麼?妄想!老實念就好,你何必去想它。

  諸位要知道,所有一切的想念統統是妄想,妄想是疾病的根源。佛教我們修定,沒有教我們修妄想,所以這個經典不能研究。研究它幹什麼?老實念就好。念到自己心清淨了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開慧,就是智慧開了。心地清淨,人家來問你這句經文怎麼講法,你就會講得頭頭是道,清淨心起作用。何況佛在許多經上告訴我們,一切法從心想生;本經也說了不少,前後好多次說過,從心想生。因此我們心想什麼變現什麼,這心裡的念頭是能造能變,非常可怕。因此你為什麼不用淨念?為什麼不起善念?善念沒有淨念好,淨就是清淨,淨念好。淨念是沒有一切善惡念,一切善惡念統統沒有,這個念叫淨念。所以讀經是淨念,念佛是淨念,以這兩種方法來修淨念、來修清淨心最為殊勝。所以會修行的人要在這上面下功夫。

  相好,人人都羨慕,人人都想得到,有沒有辦法得到?有。我們一般看相算命的都常說相隨心轉。佛的相好,菩薩的相好,為什麼?心好!心好相就好。我們要想相好,學佛的存心,學菩薩的用心,相自然就好,相真的會變。這是佛教給我們求福的方法,一點都不會錯的。我們身體健康,這是現代人非常重視的。這個體質的變化,現代所講改變體質,改變體質決定不是藥物能做得到的,這個藥物用了,用得不妥當還起副作用。確實,這個藥物用在甲的身上,他真的好了,用在乙的身上壞了,不是每個人都見效的。你要再問為什麼?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相同。因此,對於這個藥物有適應的,有不適應的,這是我們就事上來看。如果要就理上來觀察,那個藥物好的,並不是他用那個藥物好的,是心好,體質本來就好,不用也好,用了他也不妨礙,是這麼個道理。心要不好,用什麼藥物都沒有用處。由此可知,佛法修持特別重在修心,心是主宰。又說到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這話也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怎樣才有求必應?如理如法的求,就是合理合法,確實有求必應。求佛道、求菩薩道都能夠成佛、成菩薩,何況其他,其餘的那更小、更容易得到。再看下面經文。

  『如意珠王,涌出金色微妙光明,其光化為百寶色鳥,和鳴哀雅,常讚念佛念法念僧』。這一句是講如意珠王不可思議的德用。《彌陀經》上講,西方世界這些眾鳥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。阿彌陀佛怎麼變化的?這經上講得詳細,是從如意珠光中變現出來的。阿彌陀佛、觀音勢至,這觀音勢至是代表,因為在西方極樂世界像觀音勢至這樣的等覺菩薩太多太多,所以這經上講的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。古德解釋「上善」就是指的等覺菩薩,上善。可見得在西方世界,像觀音勢至這些菩薩太多太多。這些菩薩們放光,光中都化佛,如意珠也放光,光中化鳥。鳥的種類很多,《彌陀經》上舉的幾種是我們這個世間常見的,我們這個世間沒有的,佛就不說,說了我們也不懂,只說說我們這個世間有的,說幾種。其實這個珍禽太多太多,光中化的。光中化的就是阿彌陀佛變化的,為什麼?那個能變化的如意珠是阿彌陀佛變化的。這是無漏稱性的功德變現所生。

  這些鳥也說法,此地跟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都特別說明是「常讚念佛念法念僧」,就是念三寶。三寶代表整個的佛法,代表圓滿的教學,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。不要看到這個字就想到佛像、經書、出家人,那這個意思就太窄小。這是自性三寶,才是真實的功德,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。自性的佛寶是覺悟,是真實智慧起作用;自性法寶是正知正見,也就是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的明瞭,這是法寶。僧寶是什麼?僧寶是我們在日用平常之間,處事待人接物都做到恰到好處,這叫僧寶,僧寶是這個意思。所以僧寶,一個是清淨的意思,一個是和合的意思。僧團叫六和敬,它有和睦清淨,處事待人接物做得圓圓滿滿,身心清淨,這是真正幸福,真正的自在。可見得三寶具足了體相用,佛寶是體,法寶是相,僧寶是用。

  因此自性三寶重要,住持三寶同樣也重要,為什麼?沒有住持三寶這個相,佛法就在這個世間消失掉了、就沒有了。所以佛法自古以來對於住持三寶是特別重視。你看佛在一切經裡面講經說法,排列的大眾,第一個一定說比丘眾,菩薩眾排在比丘眾的後面,人天眾排在最後。為什麼這樣排列?比丘是住持佛法,他是形象,這形象破壞了,佛教就滅亡了。菩薩擺當中,菩薩不一定住持佛法,他放當中也表中道。人天擺在後面,人天代表護持佛法,這個佛法才能夠常住在世間,利益無邊。它都有作用的,所以這個形式不能破壞。

  儒家,形式是禮,禮不講求,儒就沒有了。佛家的形式就是戒律、儀規,戒律、儀規廢除了,佛在這個世間斷絕了。我們要知道儒跟佛現在是在滅亡的邊緣,如果沒有真實的大德出現,儒跟佛在這個世間能不能再傳下去實在是很有問題。過去李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對於這樁事情非常感嘆。現在的人願不願意學?不願意學。現在都崇尚民主自由,總認為禮跟戒律都是約束人的,這要守這個規矩,那要守那個規矩,多麼厭煩,都不願意學,把這個東西廢棄掉,經典變成空洞的理論,不切實際。我們自己的修學是不是會真有成就?給諸位說決定不可能,就像蓋房子,沒有地基,沒有基礎。我們在前面講的三福,三福是基礎。不但是學淨土宗的基礎建立在三福上,所有一切大小乘佛法統統建立在這個基礎上。不但是佛法建立在這個基礎上,世間法也建立在這個基礎上。像儒家這世間法,儒家建立在什麼基礎上?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所以古人講六經都是《孝經》的註解。

  我們佛門的修學,我曾經許多次提醒同修們,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?從地藏菩薩學起。所以我們每一個道場建立,新道場建立,我第一部一定講《地藏經》,連在美國達拉斯建道場,我也是講《地藏經》。我們沒有辦法離開地面生存。《地藏經》代表什麼?心地,心地有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德能,這就好比地下含藏著無盡的寶藏一樣。用什麼東西開採?孝敬,孝敬可以開採這個寶物。我們的性德要想流露出來像諸佛菩薩一樣,就是要用性德來開發,那就是三福裡面所講的十一句。十一句每一句都是孝道,都是孝道的發揚光大,都是從孝道生的。

  第二就是師道,要從師道上看,這十一句每一句都是師道,都是尊師重道。所以我講《地藏經》,有些人問我:法師,你不是專講淨土,怎麼又講起《地藏經》?我說:我沒講《地藏經》。那明明說的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。我說:沒有!我講的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這《地藏經》就是這兩句的註解,詳細說明。我說我沒講《地藏經》,我講的是《觀經》三福的前面兩句,沒錯!一部《地藏經》就是講那四句話,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你們翻開《地藏經》的內容,確確實實是三福裡頭的第一福,一點都不錯。由此可知,世法、佛法統統建立在這個基礎上,要把這個基礎捨棄,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成就。我們修行從這裡修起。老實的讀經、念佛就是孝親,就是尊師。而對於父母師長不能不過問,在家更是天天要奉侍,出家那就是認真的修行。所以出家人如何孝順父母?出家要不認真修行就是不孝。

  修行人,影響你成敗關鍵的是同參道友。老師固然重要,老師是指路的,不一定跟你同走同行,指你這條路,那是老師;可是走路的時候要結伴共行。因此,在這條路上行走,同參道友就是決定我們成敗的關鍵,要有好的同參道友。師跟友一個都不能離開,同樣的重要。就是念佛,我們在一塊共修,同參道友互相的提攜這個力量很大。一個人容易懈怠,容易犯錯,自己會原諒自己,自己不知道,甚至於犯錯不知道。別人眼睛看到你會勸告你,我們就覺悟,就省悟過來。如果是學講經說法,那同參道友就更重要!每天切磋琢磨,離開了同學不能成功。有好老師你未必能成功,一定要有好同參,所以這才真正的重要!

  這是「念佛念法念僧」,我們要曉得這裡面的含義非常深廣,不能把它看作一個很單純的念三寶,不可以含糊籠統的念過,我們才能夠得到經文裡面的真實的利益。註解,希望同修們自己去看,這個本子大家都有。大師在這一段的末後就這三寶當中他有幾句開示,我們把它念一念。在一百六十面倒數第四行,從最後一句看起,這就是讚歎念佛法僧:

  疏【然佛是眾生無上大師。除邪向正。】

  這我們要記住,在佛門裡面稱『大師』是對佛的尊稱,不可以對人稱大師,這是希望我們同修們要知道這點常識。你看對菩薩,觀音菩薩,大勢至菩薩,文殊、普賢菩薩,我們都稱大士,都沒有稱大師。大師是對佛稱的,大士是稱菩薩,所以菩薩稱大士、稱正士,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念到的,稱開士,這都是對菩薩的尊稱。所以現在很多人都誤會了,以為這是我對人恭敬,恭敬過了分、過了頭,這要不得,這是我們要注意到。你看古代高僧大德,你看翻經的人,那都是證果的人,都稱法師,頂多加一個三藏法師,都不敢稱大士、大師,不敢稱的。所以這是我們要注意的,佛才是眾生無上的大師。『除邪向正』,對於一切法門邪正、是非、善惡,辨別的清楚,一絲毫沒有錯誤的,是佛。佛不在世了,經典裡面所說的就是除邪向正的標準,我們依經典就是依佛。

  疏【法是眾生無上良藥。能斷煩惱毒病。法身清淨。】

  『法』就是經典。經典很多,經典是佛當時應眾生而說的,哪一個人有什麼問題,遇到佛,向佛請教,佛給他解答,以後記錄下來,這是經典。他說的道理、說的方法,是對那一個人說的。換句話說,我今天害的病跟那個人一樣不一樣?如果不一樣,那麼佛這一些方法我拿來就得不到利益。對了症才有用,不對症就沒有用。因此佛不在世,法門就要選擇。我們自己不會選擇,請這些學佛的老修行人,過來人他們有經驗,讓他們替我們選擇,或者是提供我們參考,這就是要有傳法的人,就是佛的這些弟子。佛弟子的能力不如佛,因此有時候碰得很巧,選擇得很適當,你得利益了;有的時候選錯了,選錯了,你這一生得不到真實的利益,這要知道。

  但是佛知道末法時代的眾生,這個末法,佛法傳久了,一代不如一代,問題就很嚴重,因此為我們說了一個特別法門。這個特別法門,所有一切根性統統都適合的,這就是念佛往生的法門。無論什麼根性,選擇這個法門是決定不錯,所以這是一個特別法門。我們自己沒有能力選擇,找不到善知識給我們選擇,那選擇這個法門就沒錯。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佛為一切眾生所說的。像這個經裡面已經說了不少遍,是為末法一切眾生所說的,那就是針對我們的根器。

  疏【僧是眾生無上福田。】

  這個『僧』是指出家人,是指住持正法的,住持正法的出家人這是真正福田。因為他的責任是要把正法傳下去,要把正法發揚光大。

  疏【但使傾心四事。】

  我們對這個出家人要「四事供養」,這個『四事』是指的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。這是佛陀在世,出家人生活非常的簡單,就是照顧出家人的生活,使他在生活上沒有憂慮,能夠全心全力弘法利生。

  疏【不憚疲勞。五乘依果。自然應念所須而至。】

  這是講你能夠真正奉事三寶,前面所說的能奉事三寶,依教奉行。『五乘依果』,是你自己所求的:你求人天福報,你就得人天福報;你求小乘四果,決定得證小乘四果,你想成佛成菩薩統統可以得到。五乘依果,上從佛下至人間福報,這叫五乘依果。確確實實有求必應,所以『應念所須而至』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