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  (第二十七集)  1990/1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3-002-0027

  請掀開經本,二百二十七面,看「上品下生」:

  【上品下生者。亦信因果。不謗大乘。但發無上道心。以此功德迴向。願求生極樂國。】

  這個經文很明顯的給我們說明要發菩提心,『無上道心』就是發菩提心。

  我們翻過來看經文,二百二十八面倒數第二行。

  【行者命欲終時。阿彌陀佛。及觀世音大勢至。與諸菩薩。持金蓮華。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。五百化佛一時授手。讚言法子。汝今清淨。發無上道心。我來迎汝。】

  這一段是說緣。前面中品,經上講有千佛,阿彌陀佛與化佛千佛來迎接,這個地方佛的數量少了一半,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。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問,阿彌陀佛是不是也有分別執著?為什麼上品化佛就多,下品化佛就少,是不是他也有分別執著?這個必須要知道的,往生的時候佛菩薩來迎接,這是真的。來的佛菩薩數目多少,是我們自己心裡有感,佛菩薩自然而應,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分別執著。見到這些佛,還是我們自性彌陀變化來迎的,所以一切確實是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總而言之離不開自己心性的感應。品位愈低,來迎的人人數就愈少,品位愈高的,見的境界就愈殊勝,這個是自然之理。到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有四土九品的差別,每一土都有三輩九品,有這個差別。但是我們在《大經》上讀到,即使下下品往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神通道力、種種受用沒有差別,到達西方之後沒有差別。這是彌陀神力加持,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。平等,就是說在物質生活受用上平等,內心斷煩惱、證菩提這個沒有法子平等,這是阿彌陀佛幫不上忙的,這個是要自己下功夫。

  底下一段經文說往生。

  【見此事時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。坐已華合。隨世尊後。即得往生七寶池中。】

  這是往生的現象。

  【一日一夜。蓮華乃開。七日之中。乃得見佛。雖見佛身。於眾相好。心不明了。於三七日後。乃了了見。聞眾音聲。皆演妙法。遊歷十方。供養諸佛。於諸佛前。聞甚深法。經三小劫。得百法明門。住歡喜地。】

  這是說上品下生的人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一日一夜就花開見佛。雖然見佛聞法並不能立刻就開悟,要經三七日後他才明瞭,三小劫他才明心見性,真正證得初地的果位。我們看起來這個時間也很長,要經三小劫,實際上西方世界人的壽命是無量壽,由無量壽來看三小劫,如果像我們這裡人生百歲,大概看三小時的樣子,甚至於還不到,恐怕只有三十分鐘。他壽命長,三小劫在他們看起來很短,太短的時間。確實這個法門是當生成就的法門。

  末後這一句是總結,二百三十一面第一行。

  【是名上品下生者。是名上輩生想。名第十四觀。】

  十四觀是講上三輩。下面是第十五,第十五是講中品往生,有中品上生、中品中生、中品下生。

  【佛告阿難及韋提希。中品上生者。若有眾生。受持五戒。持八戒齋。修行諸戒。不造五逆。無眾過患。以此善根迴向。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。】

  這是講他的修因。由此可知,上品偏重在讀誦大乘,中品這一看似乎是二乘人,小乘人回小向大,持戒念佛者,這一類的。他能夠受持五戒,五戒是佛法裡面的根本戒,無論是古今,這是講時間,無論在從前的印度,或者現在中國,乃至於其他國家民族,這是個基本的道德理念,都必須要遵守的。沒有說殺生是善行,沒有這個道理,沒有講偷盜是好事情,古今中外都不承認。所以,殺盜淫妄酒不是好事情。現在這個世界上雖然賣酒,劣酒也提出警告,這也不是很好的東西。可見得這個五條戒確實超越了時空,是一切眾生所公認的善行,必須要遵守。其他的生活規範,可以說是因時、因人、因地不同,這樣來制訂的。它的基本精神是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那就是斷惡修善,這是自律以及處世的規範。『無眾過患』,持戒很清淨,以這個善根迴向,求生西方,這是中品上生之因。

  【臨命終時。阿彌陀佛。與諸比丘眷屬圍繞。放金色光。至其人所。演說苦空無常無我。讚歎出家。得離眾苦。行者見已。心大歡喜。自見己身坐蓮華臺。長跪合掌。為佛作禮。未舉頭頃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蓮華尋開。當華敷時。聞眾音聲。讚歎四諦。應時即得阿羅漢道。三明六通。具八解脫。是名中品上生者。】

  這是說明往生的利益。根據這一段經文來看,在後面來看,小乘的果位是非常的清楚。小乘根性持戒念佛,迴向求生西方淨土,得這樣的果位。

 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,二百三十四面。

  【中品中生者。若有眾生。若一日一夜。持八戒齋。若一日一夜。持沙彌戒。若一日一夜。持具足戒。】

  『具足戒』就是比丘戒。

  【威儀無缺。以此功德迴向。願求生極樂國。戒香熏修。】

  到這個地方是講生因。十戒是沙彌戒,沙彌戒跟八關齋戒非常的接近。八關齋戒是在家居士修出家戒一日一夜,八關齋戒的時間就是二十四小時,如果要再受,得重新再受,可以每天受。如果沒有法師,這個戒可以在佛菩薩形像面前自己受。有八條戒跟沙彌戒相同,有一條是齋,齋是過中不食,中是日中,每天日中的時間都不相同,過中不食。過中要再吃東西就破齋,八關齋戒就破掉了。實在講這是不太容易持,下午只可以喝水,連飲料都不能用。因為在齋戒裡面講,飲料裡面不能有沉澱,假如放一下它會沉澱的話,就不能吃。牛奶會沉澱,豆漿也會沉澱,果汁也會沉澱。蜂蜜不會沉澱,蜂蜜跟水調和起來不會沉澱,那個可以吃,糖水可以吃。著重在齋,日中一食,這個叫齋。早晨再吃一點的時候,這也破了齋,這個也不行,決定是日中一食。

  所以有很多同修持午,持午實在講有沒有必要?諸位要曉得齋戒是形式,目的是得清淨心,目的在這個地方。齋戒持得很嚴,心不清淨,這個齋戒是世間有漏福報,不是生因。如果生因要是這樣說法,那西方極樂世界完全講外表,這是決定講不通的,這個理論是講不通的。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晚上少吃對自己身體決定有好處,我們中國古人講飲食主張的是,早晨吃的好,中午吃的飽,晚上要吃的少,晚上能不吃,的確是非常好。可是現在人的習慣不相同,晚上到半夜還要吃個宵夜。尤其是外國人,外國人一天的正餐是晚餐,我們中國人的正餐是午餐,他們正餐是晚餐。晚餐吃得很多,吃得很好,中午多半在工作,隨便吃一點,這是飲食生活習慣不相同。要曉得佛家飲食還是幫助我們修定,幫助心地清淨,目的在此地。這是講持戒念佛。

  【如此行者。命欲終時。見阿彌陀佛。與諸眷屬。放金色光。持七寶蓮華。至行者前。行者自聞空中有聲。讚言善男子。如汝善人。隨順三世諸佛教。故我來迎汝。】

  在這裡我們又看到一句經文,『隨順三世諸佛教』。持戒念佛求生淨土,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一切諸佛都是這樣教化眾生,勸一切眾生持戒念佛,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,三世諸佛教。

  【行者自見坐蓮華上。蓮華即合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。】

  這是往生。

  【在寶池中。經於七日。蓮華乃敷。華既敷已。開目合掌。讚歎世尊。聞法歡喜。得須陀洹。經半劫已。成阿羅漢。是名中品中生者。】

  這個品位比前面更低,來接引的盛況比前面也差了很多,到西方極樂世界,經半劫才能證阿羅漢果。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阿羅漢,也沒有須陀洹,這個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讀到過的。說這些名詞都是比喻,他的果位等於他方世界的須陀洹跟阿羅漢,須陀洹就是見惑斷盡,阿羅漢是思惑斷盡。在大乘菩薩果位裡面,須陀洹相當於圓教初信位的菩薩,阿羅漢相當於第七信位的菩薩。到七信,就從凡聖土提升到方便土,到方便有餘土。

  再看底下這一段,在二百三十五面最後一行。

  【中品下生者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孝養父母。行世仁慈。此人命欲終時。遇善知識。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。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。聞此事已。尋即命終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。即生西方極樂世界。經七日已。遇觀世音。及大勢至。聞法歡喜。得須陀洹。過一小劫。成阿羅漢。是名中品下生者。是名中輩生想。名第十五觀。】

  中品下生,在這個地方經文省略,並沒有詳細的給我們說明。這個生因是說這個人是世法的善人,臨終的時候聞到善知識為他說法,他就能夠相信。經上沒有說佛來接引,我們想想佛會不會來接引?不接引,他怎麼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?讀這個經一定要跟三經合看,這樁事實我們才能看的圓滿,才能夠把一切疑惑斷盡。在四十八願裡面,這一點諸位要記住,西方淨土最重要的依據是四十八願。一切諸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如果與四十八願相抵觸、相違背,我們都不能相信,即使本師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,一定要以四十八願做依據。四十八願裡面沒有說,中品下生以下我就不來接引,沒有這一句。臨命終時佛來接引是阿彌陀佛的本願,他一定來的,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佛也來接引。

  尤其是在,這算前年,華盛頓DC周廣大居士,我們看看情形好像就是這個情形。他看到西方三聖來接引他,他沒有說許多佛菩薩,他沒有說,他只說是西方三聖從雲端裡面下降,接引他往生。他是臨命終時念了三天三夜,一生沒有遇到過佛法,就是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,勸他念佛求生淨土,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。這是距離我們不遠,也就是一、兩年的光景,有這麼一個人往生,這是決定往生。他自己見到佛,跟大家說佛來了,他見到,在雲端裡面下降,這不是假的,決定是真的。

  像這個,我們一定要讀《大經》,才曉得經典裡面有些地方省略,這個地方省了,那個地方有,像《無量壽經》,這個本子省略的,別的本子有;別的本子有的時候省了一點,那個本子有。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說,這就是確實有會集的必要,會集等於是把所有的本子我們統統都看到了,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說的,我們全部都聽到了,意思才完整,才不至有缺陷。同樣的,三經會起來看,還得把所有本子會起來看。像《彌陀經》,玄奘大師譯本裡面就有些句子羅什大師的沒有,足可以補充羅什譯本之不足。這樣看才能看到完全,使我們許多的疑問能夠斷掉,這是很重要的。

  末後一章第十六觀,「下品生觀」,下品往生著重在持名。我們看經文,二百三十八面最後一行。

  【佛告阿難及韋提希。下品上生者。或有眾生。作眾惡業。雖不誹謗方等經典。如此愚人。多造惡法。無有慚愧。命欲終時。遇善知識。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。以聞如是諸經名故。除卻千劫極重惡業。智者復教合掌叉手。稱南無阿彌陀佛。稱佛名故。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。】

  從這一段,這是講生因,由這個修因來看,可以說中上輩往生都是修福的,下三輩往生都是造作罪業的眾生。前面都修福,在世間是善人君子,是有道德之人,以下三種這是罪業淺深不同,上品是罪業比較淺的,愈往下去造作罪業就愈重。他們修觀當然是不可能,觀想、觀佛都做不到,善友教給他持名念佛。在此地我們必須要知道一個事實,觀想、觀像這些方法,業障很重的人不能修,沒法子修,執持名號可以能度他。你們想一想,這三種念佛的方法,觀想、觀像、持名,哪一種殊勝?這應該可以知道。一切方法度不了的,這個方法能度,這個方法是第一殊勝,這個要知道。所以,十六觀裡面講的這三種方法,殊勝無比的就是持名念佛。持名念佛能度地獄極苦眾生,其他的都不必說了,就統統都度了,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,沒有不提倡持名的。《無量壽經》上提倡持名念佛,《阿彌陀經》上也提倡持名念佛。為什麼不提倡觀想、觀像,你就曉得了,那些方法都能往生,度業障比較輕的。業障深重的就要靠這個方法,前面那兩種方法度不了,這才用最殊勝無比的方便法門,成就一切眾生。

  圓頓教裡面主張的是,即使在最重的罪業,懺悔都能夠滅除,所以心裡面一念回心就能與西方極樂世界感應道交。但是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遇善知識很不容易,那實在講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。師生亦復如是,一個好的老師可遇不可求,我們到哪裡去找?找不到;老師要找個學生傳法給他也找不到。夏蓮居老居士一生就傳一個人,黃念祖老居士,就傳一個人,何嘗不想多傳幾個人,找不到,這是機緣,找不到。李老師當年在臺中,我每一次見他,就勸他老人家多傳幾個人。因為我們在外面講經很辛苦,總感覺到太孤單,師兄弟多一些好,彼此可以支援。這個話我說了總有十幾二十遍,每次說了,點頭,是!最後一次我給他講的時候,他跟我說,他說你替我找學生!我從此以後不再說了,我知道了,找不到,到哪裡去找?學生什麼條件?百分之百的服從,我到哪裡去找?我找不到,現在這個社會,找個那麼聽話的學生確實找不到。

  我這些同修們,跟我出家的,就是演培法師所說的話,都是同參道友,不能把他看做徒弟、看做學生,不可以,你要把這些人看做徒弟、學生,那就錯了,大大的錯了。同參道友,朋友,哪有學生?學生是百分之百的服從,那是學生。不能服從,大家住在一塊,相處歡歡喜喜的,朋友,彼此都要恭敬,都要客氣。我們稱都稱法師,真正徒弟沒有這麼客氣的稱呼,師父對學生跟父母一樣,稱名。所以對你客氣,就曉得我們現在社會不一樣,彼此在一塊同參而已。

  師資道合,自古以來就是個難事,相當不容易。達摩祖師那樣聖人,在少林寺還面壁九年,等一個學生,一個傳法的。達摩一直到五祖,一代一代都是傳一個,惠能大師因緣聚會,那是緣成熟了,他傳了四十三個人。這是在中國禪宗史裡面過去沒有,一直到今天也沒有,傳了這麼多人。六祖以後,傳兩、三個有的,像六祖那樣殊勝的就沒有了。善知識實在難遇,我們自己求法也實在是不容易,所以要真正覺悟、徹底覺悟。徹底覺悟從哪裡做起?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是決定沾不得,一沾上這個,全部都毀掉了。今天這個社會處處充滿了誘惑,你能夠禁得起嗎?能不受誘惑嗎?這個就難。所以有人問我,要什麼條件才能夠弘法利生?我其他的條件都不談,我只說兩個條件,第一個,內心清淨不生煩惱;第二個,不被外境誘惑。你能做到這兩條,也許就可以了。這兩條做不到,好好的念佛,能往生就不錯了,就不容易了。所以這外面環境誘惑力量太大。這是說明懺罪往生。我們再看下面經文。

  【爾時彼佛即遣化佛。化觀世音。化大勢至。至行者前。讚言善男子。以汝稱佛名故。諸罪消滅。我來迎汝。】

  你看這是西方三聖出現了,凡是來接迎,全都是化佛。上品上生的,雖然經上沒有說化佛,我們想想是佛本身來的?十方世界同時去往生的人太多了,阿彌陀佛這樣去迎接,那他受不了,那還得了嗎?所以全是化佛。不過化的那個佛是隨眾生心,佛不是我要化一個什麼樣子去接引,不是的,隨眾生心念而變化。佛有沒有心?佛沒有心,是我們自己心念,化佛,這個佛大小、相好莊嚴殊勝是不一樣,隨著自己境界來變化的。

  就像我們敲磬一樣,我們敲一下磬就會響。磬響,它有沒有分別執著,我要怎樣響、怎樣應?沒有。你敲得重,它響的聲音大;你敲得輕,它響的聲音小。音聲大小、長短恰如你這個所感,感應道交,是這樣來的。所以,即使下下品往生,都是佛來接引,佛的化身盡虛空遍法界。這是實際上的事實的狀況,我們要曉得。下品上生,既然三聖都來接引了,那中品下生比這個高的多了,哪有佛不來接迎的道理?所以從上下文來看,前面決定是有。

  【作是語已。行者即見化佛光明。遍滿其室。】

  先見到佛光。

  【見已歡喜。即便命終。乘寶蓮華。隨化佛後。生寶池中。經七七日。蓮華乃敷。當華敷時。】

  『敷』是開。

  【大悲觀世音菩薩。及大勢至菩薩。放大光明。住其人前。為說甚深十二部經。聞已信解。發無上道心。經十小劫。具百法明門。得入初地。是名下品上生者。】

  這是『下品上生』的人,在西方極樂世界十小劫之後就證得初地菩薩的果位。初地就是提升到實報莊嚴土,地上菩薩生實報莊嚴土。在這段註解裡面,二百四十面,我們把註解念一念。請看第二行,從第二句。「圓頓教說,罪無輕重,悔者皆滅」,懺悔力量非常之大,「如仙欲殺諸婆羅門」,這是舉經典上講的公案,欲是有預謀,這是講仙人有預謀殺了婆羅門,「地獄三念,知謗方等,心生改悔,即生佛國」。這是舉一個例子,造極重的罪業,如果不懺悔求生淨土,必定墮阿鼻地獄,就是這樣重的罪,真正悔改還能夠往生。下面是諦閑法師他老人家的開示。「竊謂,此人法雖不謗」,這是講這個下品上生的人他雖然不謗法,「其餘一切惡業,無不具造」,十惡業他都造。「以其無慚愧故,無所不為也」,這是現前社會裡面普遍我們能夠見的到的,甚至於我們自己也不免是這一類的人,這個自己必須要覺悟,要回頭,「好在臨終遇緣,自非宿善所追,萬不能有此儌倖」。所以實在講,他這一生遇緣能悔改往生,還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個時候現行,絕對沒有僥倖之理。

  「但聞諸經首題名字,便除千劫重罪,大法不可思議」,這是講聽到諸經的名字能夠滅罪。所以日本人他們不念經,他也不念佛號,日本人念《南無妙法蓮華經》,他就是從這兒來的。大乘經題就能夠滅罪,這是真的,經上確實是有這個說法。可是這也是一種偏見、執著,經題裡的含義他不知道,我到日本去訪問,問過很多人,他會念,問他什麼意思?不知道。那就很難了,一定要曉得意思,不曉得意思,利益非常之少。這就是像小孩唱歌一樣,三、四歲小朋友會唱國歌三民主義,三民主義是什麼?他不知道,這個沒有用處的。

  所以念佛名亦復如此。念佛名,名是經的總綱,名義要是明瞭,經義就思之過半了,這樣才能受持,才能夠得真實利益。哪有說聞名不懂意思的,這個不可能的事情,這個很難得到真實利益。譬如說我們這部經,這樣略略的介紹一下,對於我們念佛就有很大的幫助。我們要不讀、不研究、不去探討,名號往往念的自己沒有感覺到得力,天天念,念了沒有受用。明白一些了,曉得這個名號有起作用,好像念的時候心裡起了變化;不明瞭的時候,雖然念,念得很勤,心裡不起變化,可見得經題的意義一定要知道。一切經題,說實在的話,意義最明顯、最完備,無過於《大乘無量壽經》,它題裡頭確實非常的圓滿,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。所以確實,往生品位高低在遇緣不同。

  下課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