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  (第十三集)  1990/1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3-002-0013

  請掀開經本,第六十八頁倒數第二行:

  「三明宗」,這是玄義,也就是全經概要第三個大段。「宗謂要,此經之要,在修心妙觀,感於淨土。」前面所講的辨體是理論的依據,這一段講宗旨是修行的方法,也就是全經修學的總綱領,這個非常重要。如果說是理論明瞭,不曉得修學方法,還是得不到受用的。它修行方法就是在觀,十六妙觀。我們接著念下去。「心觀,即是一心三觀,釋名之中,其相已委」,委是已經給我們解釋了,前面已經說過。「感土之相,此文備論」,修一心三觀感得四種淨土,這個四種淨土要在這段裡給我們說明。「今經妙宗,在此因果」,一心三觀是因,感於四土是果,修因證果。我們看底下的文。

  「次明經宗」,再其次,就是第三個段落,說明本經的宗旨,「初簡宗體,次正明宗」,這分成兩個段落。我們看本文。「有人言,宗即是體,體即是宗」,有人這樣說法,把宗跟體看成是一樁事情,其實不然,宗跟體是有差別的,「今所不用」,不主張這個說法。「何者,宗既是二,體即不二,體若是二,體即非體。」本體確實只有一個,不能有兩個,有兩個本體就不叫做體了。「宗若不二,宗即非宗」,宗是修行的方法,修行的方法確實每部經有每部經的方法,它絕對不是一個。「如梁柱,是屋之綱維」,這舉比喻說像蓋房子,蓋房子梁柱是非常重要的。先把屋架架出來之後才能蓋。「屋空,是梁柱所取」,房屋之用就是在用空,如果沒有空間,這房子就沒用處了,所以說用空,「不應以梁柱是屋空,屋空是梁柱」。舉這個比喻好懂,這是比喻宗、體確實不是一個,它是兩個。但是它的關係非常之密切,宗必須依體而建立的,離開體哪裡來的宗!

  下面《鈔》裡面講,就是註解裡面,這兩句話很要緊。「宗是因,果屬事」,這裡面就因果的關係,修因證果。所以宗是修行的綱領,果報是西方四種淨土。「體是一性屬理」,因也是根據這個理,果還是根據這個理,理是一個,「雖不相捨,二義須分」,確實因果都是基於一個原理,但是我們還是要把它辨別清楚,不能含混一談,所以二義須分。「執定是一,於義乖違」,如果說執著這個是一,跟教義就相違背。執定是一講是能講得通,可是怎麼樣修行,怎麼樣證果,那就難了,所以必須要把它辨別。底下一段,註解諸位自己去看,我們看下面一段,「簡宗體異」,這就說明它為什麼不能夠合而一談,一定要把它辨別清楚。在七十面倒數第二行。

  「宗體異者,則二物孤調,宗非顯體之宗,體非宗家之體。」實在講,宗、體有密切的關係,就是理跟事是一體的關係,離了理,哪來的事;沒有事,理也顯示不出來。宗跟體的關係就是如此,這樣的密切。所以此地講,若說宗體異,那就真正變成兩個孤調,宗就不能顯體。體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確實一切眾生本來具足,雖然具足,顯露不出來,迷了。必須要以修德才能夠顯出性德,性德是體,修德是事,不修不能成佛。一切諸佛說實在話也都是修成的,他怎麼修成?本性是本來具足的,因為他有佛性,所以他只要肯修決定能成佛。這是把體跟宗用關係顯示出來。因此不能執著是一,也不能執著是二,執著就錯了,我們曉得它當中的關係這樣就好。

  底下這給我們正說了,這是指示,在七十一頁倒數第四行。「今言不異而異故有宗,不一而一故有體也」,這說得很好,這才是把事實真相跟我們說出來了。我們看註解。「普賢觀經云,大乘因者,諸法實相是,大乘果者,諸法實相是,實相因果,不異而異,非倒有印,此為妙宗,因果實相,不一而一,非事外理,此為妙體。」這一段解釋,解釋得很好,言簡意賅。離開實相沒有一法可得,實相簡單的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是理體。我們修行必須順著它,依著它,我們證果也是它。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,一切諸法確實是歸一,像禪宗所講的,萬法歸一,一是什麼?一實相。

  佛法修學終極的目的,就是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,認識宇宙真相,佛法修行證果就圓滿了。所以諸位要問佛法是什麼?這簡簡單單幾句話,把整個佛法都說盡了。我們現在問題的結癥,就是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,不但不知道宇宙人生,連自己是什麼也搞不清楚,這個叫迷、這叫顛倒。所以,我們種種想法、看法、作法都發生錯誤,錯誤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痛苦。我們學佛就是要認識自己、認識宇宙、認識人生,真相大白,我們的思想、見解、作法就不會再有過失。沒有過失就沒有痛苦,苦難就沒有了,這是佛法教學、修學的目的。本經方法非常的巧妙,宗就是修行的宗旨,是一種巧妙的修行宗旨,這個妙宗它的果德就是妙體。

  下面是把本經的宗旨,給我們直截了當的說出來。在七十二面第二行。「今此經宗」,此經就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這部經的宗旨是什麼?修行的要領是什麼?「以心觀淨,則佛土淨,為經宗致」,致是達到了極處。這句話非常重要,正是《淨名經》上所說的,心淨則佛土淨。諸位同修修學淨土,不管你用的是觀想、觀像、持名、念佛,最要緊的是要達到心清淨。心如果不清淨,你觀想、觀像、持名都得不到結果。好像在學校念書,雖然很勤奮的去讀,考試都不及格,為什麼?你沒有抓到重點,這個重點就是心清淨。我們今天說老實話修行功夫不得力,什麼原因?我們肯念經,一天念好多遍;肯念佛,一天念幾萬聲,心不清淨。一面念一面還胡思亂想,一面還是非人我,還要看人家的毛病,找人家的碴,這怎麼行?他不知道念佛修行,就是把我們這些煩惱、習氣、毛病把它修掉,去掉之後心就清淨了。恢復到心地清淨,我們修學的目的就達到,現前得到的是身心清淨、自在安樂,將來是往生淨土,你說這多重要!

  我們看註解,這一段註解就非常要緊,與我們現前修學我們的期望有密切的關係。「大乘之法,其要在心」,跟小乘法不一樣,小乘法著重在事相,著重在生活上瑣碎的事相。大乘法著重在清淨心,這個是不一樣的。「心具易知,色具難解」,具是具足,經上講的,心裡頭具足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,我們聽了好像能懂得的樣子。色是色相,色相裡面也具足這就不大好懂,就難懂。「故止觀云,因通易識,果隔難知」,果是果報,果報有十法界;因,因是講十法界是基於一個因,就是心。十法界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識是心之用,不是心的體,是心的作用。心作用就有順、有違,有順性,有違背了自性,順自性就變四聖法界的果報,違背自性就變成六凡的果報。什麼叫順違?我們起心動念,順清淨心就叫順性,起心動念心不清淨,就違背自性。我這樣講法,諸位比較容易懂。

  什麼是真性?我用清淨心來說,其實這個說法也不為過,因為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就是清淨、平等、覺。所以實在講,《無量壽經》修行的宗旨就是清淨、平等、覺,說了三個,三個實在講就是三寶。我聽說今天有不少同修要發心皈依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清淨就是僧寶,平等就是法寶,覺就是佛寶,所以這三寶都在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上,這就是大乘修學的總綱領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好,實在講它整個體、相、作用都在經題上,「無量壽」就是真如本性,就是體。「莊嚴」就是相。莊嚴是什麼?西方叫極樂世界,極樂是莊嚴,完美無缺的莊嚴。莊嚴簡單講就是形象。順性,這個形象善,不順性這形象不善。造五逆十惡,變現地獄、餓鬼、畜生惡相的莊嚴,不能說不是莊嚴,也是莊嚴。所以莊嚴這個名詞範圍非常的廣泛,十法界依正都可以稱之莊嚴,莊嚴裡面好醜不一樣,善惡不一樣,總名為莊嚴。所以莊嚴是相,無量壽是體,清淨平等覺是修因,我們應該怎麼樣去修,才能證得極樂的莊嚴,那是究竟圓滿的莊嚴。

  「故觀自觀他,皆修心觀」,這個兩句話我們不但要記住,要會用。觀自就是禪家常講的觀心,觀自是觀自己的起心動念,能夠知道自己起心動念的善惡,這是覺,就不迷。觀他,觀別人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。觀他就是觀自,觀他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會不會影響我?譬如說人家讚歎我,我就很高興、很歡喜,我就被他動搖了。人家罵我幾句話我生氣,氣好幾天都消不掉,這就是自己作不了主,被外面境界所轉。被外面境界所轉,我們中國人講風水,風是什麼?外面的,水就比自己的心。風一吹,我們心動了,馬上起波浪,風水就是這個意思。幾時外面境界風怎麼吹,我心如如不動,給諸位說,外境轉不動你,你從此以後不要再看什麼風水了,因為風水對你不相干了!觀他是觀這個,我們還受不受外境的影響?可以說觀自、觀他都是修自己的清淨心,都是修自己的清淨、平等、覺,這個叫會修行。

  「今觀淨土,須求於心,心能具故,心能造故,心垢土垢,心淨土淨」,這個幾句話非常重要。果然懂得這個方法、道理去修行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;不知道這道理、方法修行,怎麼樣用功,功夫都不得力。這是真正把修行的綱領告訴我們了。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心本具的,極樂世界是自心造的,娑婆世界也是自心造的,心造萬物。心不清淨,土就是環境,環境就不清淨,心清淨環境就清淨。這是真的。佛在《楞嚴》上講了多少,講得很透徹,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。現在問題就是我們這個心是能轉環境,還是被環境轉?說我們的心被環境轉,給諸位說這是假的,這是錯誤的,那是迷,決定不是覺。心轉境這是真的,這一點都不假,為什麼?一切唯心造,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性就是性體,一切萬法的本體是心造的、心變的、心現的。這兩句話,心具、心造,心垢、心淨,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原理,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實相、真相。

  我們今天講環境不好,怎樣轉環境?從心地上轉。現在世間人想盡方法美化環境,不曉得從心地裡轉環境。外面環境裝飾得再美,心裡的憂愁、牽掛、煩惱更重,縱然有美好的環境,不能欣賞。心地果然清淨了,外面環境不必刻意去美化它,那有天然之美。古人詩句裡面說「綠滿窗前草不除」,你看多美。那是什麼?外面雜草亂生,不去整理它,不管它,它有一種自然之美在裡面。我們今天刻意是人工的造作,不是自然之美,說老實話,自然生態都被破壞了。這個幾句話教給我們修行重在修心,修心重在心地清淨,做到心地清淨,必須要把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放下,你不把這個東西放下,你的心怎麼會清淨?所以我們的心,說老實話起心動念就是是非人我,不是為自己的自私自利,就是別人妨礙我們。天天起這種念頭,這是修行重大的障礙。

  所以,這部經裡面教我們的方法,起心動念想佛、念佛。我們是凡夫,無量劫來業障習氣很重,不能不想,他會想,這個想是止不住的,胡思亂想,這個病就很重。今天教給我們把這些胡思亂想歸結成想一個,想阿彌陀佛,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念頭一起不想別的。如果想別的,馬上把那個亂想放下,我想極樂世界、想阿彌陀佛、念阿彌陀佛,用這個方法恢復到心地清淨。否則的話,念這個佛號、念這個經有什麼意思?是用這種方法恢復清淨心,把一切妄想伏住而已。

  「此猶通示,未是的論」,這個沒錯,這是講一個原理,所有一切大乘法統統是根據這個原理。這部經可說精要之精要,這部經是「的在一心,頓修三觀」,這就講到淨土宗。淨土宗修行方法,古人稱為大乘之大乘、圓中之圓、頓中之頓,它確實把這個精要掌握到,那就是「一心三觀」。三觀不是次第修,是頓修,一修一切修。「此觀觀於安養依正」,安養就是極樂世界,依正,依報是環境,正報是人物,我們觀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,看看那邊的佛與諸菩薩,佛菩薩是正報。「畢竟清淨」,拿現在話來講,佛菩薩是人事環境,樹木花草、宮殿園林這是居住的物質環境,人事環境清淨,物質環境清淨。這叫我們觀他,看他的清淨,用這種方法把我們的清淨心引發出來。「名心觀淨,此觀能令四佛土淨」,佛土有四種,常寂光土,實報莊嚴土,方便有餘土,凡聖同居土,四土統統是淨土。「如是方為此經宗致」,這才是本經修行的宗旨、修行的原理。

  我們這個世界,無論是人事、是物質環境都不清淨。不但不清淨,在我們這個時代可以說染污嚴重到了極處。這對我們心理的影響非常之大,因為我們不是聖人,會被外面環境影響的,這是凡夫,心被境轉,修行無論是哪種方法都非常困難,不容易成就。用淨土這個方法,在一切方法裡面確實有它殊勝之處,但是要會用功,不會用功的還是不行。理論、方法有不少人知道,知道應該要這樣作法,可是偏偏不肯這麼做,為什麼?放不下。為什麼放不下?這個理論實在講沒有徹底明瞭,他有懷疑,想做不敢做,這就是障礙,佛門叫業障。業障除不掉,想做而不敢做,恐懼,恐懼什麼?身命不保,怕明天會挨凍,怕明天會挨餓。我一切都放下了,我明天生活怎麼辦?誰來照顧我?所以知道應該是這麼做,結果都不敢做,還去搞六道輪迴,還做生死凡夫。

  有一絲毫放不下,心就不清淨。這也就是說知易行難,知道容易,做是太不容易了。知易行難,我們聽聽也滿有道理,其實這個道理不是真理,真理是什麼?真理是把它翻過來,「知難行易」,那是真理。你這個知易行難,是你知得不夠徹底,要是真正知道得徹底,放下容易,成佛不難!你看看依照這個經的方法,《彌陀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講得更清楚,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佛了,成佛有什麼難?不難!難在你不肯放下,難在知得不夠徹底,又不老實。真老實的人,老實的人什麼都不知,但是老師教他怎麼做他就肯做,他不懷疑,他就真肯幹,教他放下他就徹底放下,他能夠做到。他雖然是理論不懂,他肯做,那叫老實,那是善根深厚。我們又比不上這些人,這個修行就真正是難了。

  下面就給我們講四種淨土,這是果報,只要你肯修因,必定能證殊勝的果報。「四種淨土,謂凡聖同居土,方便有餘土,實報無障礙土,常寂光土也。」這是先把四土名字說出來,然後說「淨穢之相」。「各有淨穢」,這四種淨土,實在講他講淨穢是比較說的,在我們來看實在是清淨至極。「五濁輕重,同居淨穢」,這是講凡聖同居土,凡聖同居土裡面必定是有五濁,《彌陀經》上都講得很清楚。五濁裡面,真正重要的是見濁、煩惱濁,為什麼?這兩種是是它的因,其他的三種都屬於果報。只要這兩種能夠斷除,其他的三種都沒有了。見是什麼?見解,思想,思想、見解錯誤了就生煩惱。濁這個字用現代話來講就是染污,我們的清淨心被種種思想染污,被種種見解染污,被貪瞋痴慢染污了,貪瞋痴慢是煩惱。

  諸位同修要能聽懂我這個話的意思,你在學佛上就排除了很多障礙。我們被種種思想染污、被種種見解染污,你要明白這個話,那最好一切書刊、報紙我都不看,為什麼?避免染污。不但這些東西不能看,佛經也不能看,為什麼?會被佛法染污。所以佛說這些法也害死人,這不是好事情!你看禪宗裡面,不要說是佛法染污,經典染污,連一句阿彌陀佛都染污。他說念佛一聲還要漱口三天,怕被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染污。清淨心中一法不立,哪有阿彌陀佛?本來無一物,有個阿彌陀佛就有一物。如何把思想、見解的染污把它清除掉?禪宗用的方法很徹底,連根都把它清除掉。佛法尚且不能看,世間法更不必說,佛法的染污是比較上輕一點,世法的染污就更重。

  所以講到心地清淨不受這一類的染污,住在沒有開化地區的那種人,對於世間種種一切學說、思想他都不知道,日出而作,日沒而息。他沒受過這個染污,他的生活過得也很自在,也很幸福,過著原始生活。他能不能成佛?不能成佛,為什麼原因?他還有一個大障礙沒有法子突破,什麼?無明。我們這個染污叫邪見,佛法念多了也生邪知邪見,原因在什麼地方?原因是你不懂佛法,你誤解了佛法。像我們這樣學佛法,三世諸佛看到都會流眼淚,喊冤枉。為什麼?你把佛的意思全都錯解了。怎麼叫錯解?你認為佛法裡頭真的有意思就錯解了,所有佛講的一切法統統沒有意思。所以開經偈講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有幾個人能解真實義?真實義是清淨心,真實義是完全沒有意思。

  所以佛、菩薩教給我們,教給你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,那就對了,那就一點都不錯。佛看到就生歡喜,你真正懂得如來的真實義,沒有解錯義,叫你一樣都不能執著。佛說一切法是破我們執著的,結果我們不但執著沒有破,又把佛法拿來執著,這不是糟糕嗎?所以諸位要知道,這個原理原則,心淨土淨,心垢土垢。如果我們染著了一大堆的佛法,心也是不清淨,土當然就不淨了。所以這「五濁輕」就是同居淨土,「五濁重」就是同居的穢土。我們今天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這個阿彌陀佛,你要是真正明理,會念的,雖然念這句阿彌陀佛,是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。清淨心裡面,這個阿彌陀佛一個字也沒有染著,那就是純淨土,那是純淨。

  執著真的有個阿彌陀佛,真有西方極樂世界,這樣能不能往生?能往生。你心地染著的有阿彌陀佛,染著著有西方依正莊嚴,那就是凡聖同居土裡面的穢土。穢土也好,也是無量壽,跟我們這個世界不一樣。所以淨很難,這個穢比起一切諸佛穢土,還算是淨土,我們也應當要去,應當要修學的。那個極高的不能成就,這個一定要把它抓住,千萬不能夠把這個搞錯了。執著這個好,擇善固執,這是至善,止於至善。我們就這個層次來講,這是至善,最善不過了。我們執持名號,執著西方有淨土,決定要求往生,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。境界往上提升,未必我們能做到,這是我們決定可以做到的。好,我們休息幾分鐘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