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  (第三集)  1990/1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3-002-0003

  請看第十七面第四行:

  「所言佛說觀無量壽佛者,佛是所觀勝境,舉正報以收依果,述化主以包徒眾,觀雖十六,言佛便周,故云佛說觀無量壽佛。」經題有通有別,所謂別題,就是於其他經不相同;通題,則是一切經相同的。下面這個「經」字就是通題,上面「佛說觀無量壽佛」是別題。此地說「佛是所觀勝境」,這個佛是指無量壽佛,境是境界,勝境就是最殊勝的境界,前面我們已經知道觀佛的因由、觀佛的功德。「正報」是佛身,我們觀無量壽佛就包括無量壽佛的世界,他的生活環境。「化主」就是教主,也就是老師。提到老師,當然就包括了他的學生,極樂世界就像一座大學校一樣,無量壽佛是校長,其餘的都可以說是他的學生。觀法雖然說了十六種,說佛就將十六種觀法統統包括了,周是周全,全部都包括了。所以這個經的題目叫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」。「經者,訓法,訓常,由聖人金口,故云經也」,我們道場是長年不斷的講經,像這樣的通題就可以省掉,就可以不必說了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的文。「此經義疏,人悕淨報,故說聽者多矣。」此經,義疏是智者大師做的這個註解,因為修行人都希望求生淨土,這個註解是修淨土非常重要的一部書,因此講的人多,聽的人也就多了。這個裡面給我們細說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,依報正報,因為要不細說,我們無從觀想,必須要詳細說明修行的方法。所以真正發願,想在這一生當中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,說實在話是不能不知道的。這幾句是說明為什麼要做註解。下面,「所稟寶雲師首製記文,相沿至今,著述不絕,皆宗智者」,這句是講師承,如果沒有師承,則不能取信於人。中國、印度對於師承非常重視,你所學的,你是跟什麼人所學的?這個很重要。不像現在,現在人不太重視師承,每個人自己都可以獨成一家,在古人沒有的。

  我們在《壇經》裡面看到,你看《壇經》看到永嘉禪師。永嘉是個非常聰明的人,遇到玄策,玄策看出他是個人才,勸他要找一個高明的人給他印證,給他證明,給他證明的人就是老師。如果沒有人證明,說自己學成的,玄策就講了,在佛法裡面說,威音王前可以,威音王之後,要沒有師承都是天然外道。諸位想想,這就很嚴重了。所以,他就勸他到曹溪去親近六祖,拜六祖為師,這就有了承傳。永嘉實在是聰明,見到六祖幾句話一談,他就契入境界。得到祖師給他印證,他就準備離開,就準備走了。六祖大師說,你不要這麼著急,留一晚上,明天再走好了。所以他在曹溪稱為「一宿覺」,一宿是一個晚上他就開悟、就覺悟了,也證明了我們中國古人所說的,「一日為師,終身為父」。所以師承不一定是要跟老師多久,經過老師指點,自己真正覺悟,徹底覺悟,這就夠了。

  這個註解所師承的是「寶雲」,註解裡面講,寶雲是四明所稟法師也。寶雲是高麗國人,是韓國人,他在智者大師會下開悟的。他到我們中國來留學,悟了以後,他想回去,回到自己國家裡面去弘法,以後是被我們這邊的同修把他留住了。他說佛法沒有種族界限的,也沒有國家界限,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弘,何必一定要回到你自己的國家!所以他就留下來了。寶雲有兩個弟子,這兩個弟子在中國佛教史上都非常出名的,一個就是四明尊者,另一個是慈雲遵式大師,這都是天台宗後來可以說是復興天台主要的幾位大法師。他的傳記我們也把它省略掉。

  再看下面,「著述用意」,第十九面最後第一行。「豈有不知修心妙觀,感四淨土文義者耶。」他先從反面來說,豈有就是哪有的意思,哪有不曉得修心、不曉得修妙觀,能夠往生西方淨土?西方是有四種淨土,常寂光淨土、實報莊嚴土、方便有餘土、凡聖同居土,這句就概括了,四種淨土都要修妙觀。同樣修妙觀,為什麼生的土不相同?是你妙觀功夫有淺深不相同。所以不管修哪一種方法,功夫之淺深,在淨宗經典裡面講的,功夫成片、事一心不亂、理一心不亂,這是大別的分。如果細分,每一種裡面又有參差不齊,所以才有三輩九品。

  下面一段,「正示」,說明這個意思了。「良以憫物情深」,物是眾生之通稱,如果要是說人,就不能包括諸天,不能包括畜生、餓鬼、地獄。所以用物,就是把六道有情眾生統統包括了。佛開這個法門,不但要度我們,也要度諸天,也要度三惡道,即使是地獄眾生,他能夠相信、能夠依教奉行都能往生。可見這個法門確實是廣大無邊,不可思議。這是祖師大德們對於一切眾生生起悲憫之心。「適時智巧,故多談事相,少示觀門,務在下凡,普霑緣種。」這就是說一般講經說法,為了契機,眾生根機劣,眼光短,貪圖眼前的利益,還不想往生淨土,那就給他結個法緣就好了,就不必深講。這就是「多談事相,少示觀門」。把佛法介紹給別人,確實有善巧方便。先要叫眾生生歡喜心,願意聽,願意接受,不至於聽了一次,下次就不來了,所以要用善巧方便來接引他們。等到他入門,稍稍有一點根基了,再給他說真話。你說先一開頭就給他講念佛往生不容易,他下次再也不來了。「這個法門沒用,我念了一輩子不能成就,我還來幹什麼?」所以先要告訴他很容易,到他覺得很容易,學了幾年之後,再告訴他,這個法門也不是你想像那麼容易。這跟你講真話。

  所以我們教人,你看教你受持經法,執持名號,先教你熟,這是第一步功夫。熟透了,再教你用這個方法去伏煩惱,也就是用這個方法把我們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、憂慮統統伏住。能伏就決定往生,凡聖同居土。到達這種功夫的時候,告訴你,你為什麼不要再進一步?進一步是事一心不亂,把煩惱斷掉,功夫就更殊勝了。這就要講觀門。所以修學、修行是有次第的,這個法門雖是圓頓大法,它裡面還是有次第。正如同《華嚴》所說的,「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」,行布就是次第。

  「方今嘉運,盛演圓乘,慕學之徒,皆欲得旨而修證矣」,這一段話這是說因緣成熟了,因緣不熟不能說,成熟了就可以說。嘉運這是好會,這是最殊勝的法會,圓乘是圓頓一乘。本經是《無量壽經》同類,《無量壽經》古德讚歎為圓中之圓,頓中之頓,大乘當中的大乘,圓教當中的圓教,讚歎到了極處,本經既然和它同類,當然也是圓頓一乘法。能夠對這個法門羨慕,想修學,這不是普通的根器。正是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講,是什麼樣的根器?是成佛機緣成熟,這個人這一生要成佛了,這個不得了!一切根器當中,成佛是第一,比成菩薩還要高。這個人這一生要作佛、要成佛了,才能感動諸佛菩薩來為我們說這個法門,所以稱之為嘉運。

  註解裡面有幾句話說得很好。他說「圓頓初心」,圓頓是講他的根性,確實是圓滿頓超的這一類根性之人,這是菩薩根性。「喜聞圓義」,他聽經、讀經喜歡讀圓教的大乘經典,他才能滿足。「仰慕妙宗」,對這種微妙殊勝修學的方法非常羨慕。這個時節因緣成熟絕對不是偶然。我們從這些地方看,諸佛菩薩憐憫眾生確實是無法想像的,比父母憐愛子女不曉得要超過多少倍,愈是在苦難的時候,愈容易見到。不是在苦難的時候,就是機緣不成熟,大家還懵懵懂懂,不想求上進,所以佛菩薩不來。當一個大劫難、苦難來的時候,人就會感覺到這人生人世非常痛苦,希望解脫、希望離開這個環境,這時候是機緣成熟,佛菩薩就來了。

  淨宗在整個佛法裡面是最殊勝的法門,說實在話,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,一切諸佛出現於世,你要問他,你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?度眾生成佛道的。你用什麼方法?沒有一個不是用念佛方法,都是用這方法,所以這是第一法門。為什麼說其他的,說那麼多經典?那是他的善根沒成熟,對於這個法門不能接受,這才講其他的法門來培養他的根性,誘他回歸到念佛法門來,這是如來的苦口婆心的設施。諸位如果深入經藏,你就能夠看出來。中國人與佛法有很深的因緣,諸佛菩薩化身在中國非常之多,世界上其他國家地區則沒聽說過。這不是佛菩薩有偏心,佛菩薩沒有偏心的,是哪個地方眾生緣成熟了,他就來示現。因緣沒有成熟,再慢慢等待。

  我們這個時代,在中國歷史上,甚至於在整個世界歷史上,是最痛苦的一個時期,過去沒有像我們現在遭的這樣大的劫難,所以佛菩薩出現在近代就很多。我們知道的,印光祖師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,這是我們曉得的。印祖對於蕅益大師《要解》的讚歎,他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給《彌陀經》做一個註解,也不能超過其上。蕅益大師是什麼人,值得大勢至菩薩這樣讚歎?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我相信決定是觀音菩薩再來的。我們從這個讚歎能夠推想到一點消息。在近代這是遭最大劫難,淨宗最不容易被人接受,不但我們現代一代中國人不肯接受,外國是更不必說,所以出現了一個夏蓮居居士。夏老居士是什麼人再來的,沒人曉得。我們從許多方面跡象來觀察,這個人不是佛再來,也是等覺以上菩薩來的,絕對不是普通人。他出現在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?就是要把《無量壽經》重新整理,能夠叫這個世界眾生普遍歡喜接受,他來幹這個的。也就是這一部經流通到中國,多少次的翻譯都不太圓滿,沒有一個圓滿的本子。這是佛菩薩再來的,不是普通人!

  我跟黃老居士說過兩次,希望他把夏老師的傳記寫一寫,我們給他流通。他老人家這次告訴我,他說不行,時候還沒到。為什麼?怕寫出來人家毀謗。我在大陸上觀察一下,確實是時節因緣沒有成熟。但是夏老師這個會集本的經,在台灣這樣的盛行,這也是我意想不到的事情。我們提倡這個經才三、四年,居然台灣現在從南到北讀誦這部經的人這麼多,演講的人也多、印的人也多,真是希有難逢!這是時節因緣成熟,很不容易見到。所以,台灣這個地方是寶島、是福地,諸佛菩薩護念,龍天加持,這個地方不會有災難的。我們俗話所謂是有驚無險,不會有大劫難的。

  下面,「述鈔所以」,說明他自己做這個註解的意義。「故竭鄙思,鈔數千言」,這兩句話是四明尊者的謙虛。尊者,說實在話是佛門的通家,通宗通教,為我們講這個經還費什麼心思,不費力的。他這裡說故竭鄙思,鈔數千言,這是客氣話。「上順妙宗,略消此疏」,就是隨順微妙修學的宗旨,來解釋智者大師的疏。「適時之巧,非我所能」,這就更謙虛了。這個意思是講,時節因緣湊巧,三寶加持,不是我自己的能力。這個話是謙辭,實在也是真話,我們今天能說能聽,歡喜信受,都是過去善根現行,現在三寶加持,這是真的。

  下面是他真正的用意,「願共有情,即心念佛,乃此鈔所以作也」。他做這部《疏鈔》留給當代、後世,用意就是這兩句話。他自己在這部經裡面真實的利益得到了,得到之後,希望我們大家統統都能得到。願共有情,我與一切有情眾生,即心念佛。注意!不是口念,不是教你即口念佛,是即心念佛。口裡念佛,心裡沒有佛,沒有用處的;心裡有佛,口裡不念還是有用處,還是管用的。所以要緊就在心,心才是妙宗,從心修叫從根本修。諸位要曉得,妄心裡頭沒有佛,妄心裡頭有什麼?妄心裡頭有魔。魔是什麼?折磨!妄心好苦,你用妄心,受盡折磨;如果你用真心,清淨自在。所以真心是佛,我們念佛的這個心是真心,起心念佛,這個心是真心。我起個心念菩薩、念羅漢,這個心不是真心,不是純真。特別是在一切諸佛裡面起心念阿彌陀佛,這是純到了極處。為什麼?因為阿彌陀佛是我們自己的本覺,是究竟圓滿的大覺,這個心與佛完全相應,這種功德利益,是任何一個法門都沒有辦法相比的。

  念佛的同修很多,知道事實真相的人不多。如果你真正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你會很歡喜念佛,你會不間斷的念佛。為什麼?確實「一念相應一念佛」。當你念佛的時候,心是佛,口是佛,行是佛,三業已經契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他能不念嗎?所以「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他不念別的,其他東西他都不要念。為什麼?念佛,其他所有無量無邊法門統統成就。《華嚴》上講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多是無量無邊的法門,一就是阿彌陀佛,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歸阿彌陀佛,所以無量即一。念一句阿彌陀佛,一切法門統統都圓滿修學,念到一心不亂,所有一切法門都圓修圓證,一即無量。

  古德在世尊一代時教裡面做個比較,他說一切經,一切經就是我們今天講的《大藏經》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全部經典,比較一下,《華嚴》第一,這是中外高僧大德都承認的。《華嚴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比較一下,《無量壽經》第一。為什麼?《華嚴》如果沒有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《華嚴》不圓滿,歸到極樂才圓滿。《無量壽經》自始至終字字句句都講極樂世界,是《華嚴經》的歸宿,那當然《無量壽經》是第一。夏蓮公所會集的經本分為四十八章,這四十八章哪一章第一?第六章第一,第六章是四十八願,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。《無量壽經》是兩尊佛說法,裡面有些經文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。四十八願第一。四十八願還有四十八條,哪一條第一?這也是祖師大德們公認的,第十八願第一。十八願是什麼?十念必生,就歸到一個佛號。所以到最後你才曉得,原來阿彌陀佛是第一。

  那你要問,「阿彌陀佛」是什麼意思?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就是解釋阿彌陀佛的意思。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也就是阿彌陀佛詳細說明。再說的詳細一點那就是《大藏經》,全部《大藏經》講什麼?就是講一個阿彌陀佛,你總搞清楚了!這個要沒搞清楚的話,真的把阿彌陀佛看小了。所以古德重重較量,這是慢慢比到最後才發現山的最尖峰原來是阿彌陀佛,統攝無量無邊法門。所以,能念所念都不可思議。

  四明《鈔》裡面,末後二十一面最後的一句。「凡有心者,皆當作佛,即心即佛,念佛念心,心佛本自不二,乃所以作此鈔也」,四明尊者這幾句話,可以說解釋得非常透徹。智者大師作疏,目的是教我們「即心念佛」,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。這個心記住是真心,沒有妄念的心。禪家修行的宗旨跟此地講的沒有兩樣,大珠和尚在《語錄》裡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,善修的人從根本修。什麼是根本?心是根本,所以從心地上下手,這叫從根本修。可是要用真心,不能用妄心,這才是真修行。所以禪宗修行的方法是參究,他不叫研究,我們今天常說,什麼事情你好好去研究研究,禪家叫你去參究,不叫研究。為什麼?研究用思考,思考是第六意識;參究不用思考,不用心意識。第六意識是分別,第七末那是執著,第八阿賴耶是落印象,這三個東西不要;換句話說,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落印象才叫做參究,參究用真心。世間人用分別心、用執著心,他會落印象,他用的是心意識,用的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

  大乘佛法統統都要用真心,宗門用真心,教下也不例外。教下,你看馬鳴菩薩在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面教給我們修學的原則。他教給我們,無論是讀經、無論是聽講,「離言說相」,就是不分別,不用第六意識;「離名字相」,那就是不執著,不用第七識;「離心緣相」,就是不要起妄念,不要去胡思亂想。經裡頭意思也不要去想,決定不可以去研究,不用第八識。所以,教下也是離心意識才能大開圓解。淨土宗你要不離心意識,用心意識去念,用妄心去念,行!還能往生。這就奇怪了,真不可思議,這跟其他法門不一樣。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餘土都是用八識念佛往生的;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土是離心意識念佛往生的,這就不一樣了。所以,淨宗還有個好處,不會用真心也能往生,這是諸佛菩薩之所以特別讚歎。正因為如此,它能夠普度一切眾生,上中下根性眾生統統都得度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見到阿彌陀佛,再離心意識,那就方便多了、安全多了,為什麼?不要再搞六道輪迴,這是這個法門特別方便。

  序,到此地就結束了,介紹圓滿。下面這就「入文」,就是《妙宗鈔》的正文。正文一開端是天台家的五重玄義,天台講經、註解都遵守這個原則,就是先用五個大綱介紹全經的大意,將全經大意介紹完畢再講經文。所以,玄義這個部分非常重要。這種方式在佛法裡面,實在講佛法的註解有兩種,就是論有兩大類,一種叫宗經論,一種叫釋經論。宗經論是根據經義來闡揚、來發揮,不是一句一句來解釋經文的,玄義這個部分屬於宗經論。到入文解釋的時候,一句一句經文解釋,那就是釋經論。在我們佛經大論裡面,《瑜伽師地論》是屬於宗經論,他不是一句一句解釋經文的。《大智度論》是釋經論,他是一句經文一句一句解釋的。天台家他把兩個揉在一起,宗經論、釋經論統統都有,玄義是屬於宗經論的。

  「釋經五義,名,體,宗,用,教相,云云」,云云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等等,就是他用這五個項目,就是五個科目來介紹全經的大意。我們把底下這個鈔念一念。「鈔云」,鈔是四明尊者解釋的,智者大師解釋得很簡單,「言云云者,令依諸部,明於通釋五章之義」,這就是五個章體,把它分成五章來介紹全經的大意。「妙玄云」,妙是《妙法蓮華經》,玄是玄義,《妙法蓮華經玄義》就是解釋《法華經》經題、辨體、明宗、論用、教相。智者大師講了九十天,這是天台家有名的叫「九旬談妙」,典故就從這裡來的。它的分量,我們圖書館有,精裝本這麼厚,大概今天你們諸位同修拿到的《妙宗鈔》這樣厚,有三本。這三本是什麼東西?是《法華經》的五重玄義,還沒講到經文。智者大師九十天所講的記錄下來的,這麼厚的三本書,這是「妙玄」,天台三大部,這是一大部。

  第二大部就是講經文,經文是《法華經文句》。所以前面這個兩大部,前面的第一大部,「妙玄」是《法華經》的宗經論,「文句」是《法華經》的釋經論,另外是天台宗的修行方法,《摩訶止觀》。這三大部在從前學天台的一定要能背誦,不能背誦不能入天台的講堂。天台講堂聽經,三大部都背得很熟,才有資格進它的講堂聽講。所以從前學佛的水準比我們現在高很多。我們現在每個人都拿到經本,照著經本講。以前的人沒有經本,經書沒有那麼多,印刷術都不發達。尤其是像唐宋時代,印刷術還沒有發明,書都是手寫的,哪有那麼多?大家都背熟了,講經的人背得很熟,不用經本,聽經的人也背得也很熟,也不用經本,都不用經本的。現在印刷術發達了,印刷很方便,每個人都可以得到經本,拿著經本來聽,實在講在真正功夫上不如古人。古人都背誦,都背的出來。好,我們休息幾分鐘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