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 (第一集)  1988/2  台灣大專講座  檔名:03-001-0001

  諸位同修,這次講座時間只有七天,我們七天總共用二十六個小時來讀這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。首先我們要把研讀的目的告訴諸位,這次講座與我們過去幾次所舉辦的目的不相同,在過去我們雖然是提倡念佛,勸導大家求生淨土,但還是偏重在教理上、勸導上,這一次就比過去要提升一級,升級了,我們著重在實行。換句話說,我們必須建立一個真正的認識,認識什麼?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,像禪宗所講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我們要著重認識這個層次,然後才曉得如何解決我們當前的問題與將來的問題,這是要認真努力去做的。

  佛雖然給我們說了很多的經典與法門,這些經典與法門照佛教的術語來說就是普度眾生。「度」這個字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幫助、協助,普遍的幫助一切眾生,協助一切眾生「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」,這是佛說一切經典的目的。但是要談到究竟圓滿的破迷開悟,徹底的離苦得樂,講到最徹底的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,所以這個法門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最重要的一個法門,也就是最重要的手段與方法,可是真正認識這個法門的人的確不多。

  它重要的經典有三經一論,這是專講的,就是我們平常讀到的、早晚課誦裡面念到的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,以及這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這三部經是專講這個法門。這三經自古以來的註解非常豐富,我們今天所採取的是《疏鈔》,這個《疏》是隋朝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作的,《疏》是他做的。疏就是經的註解,他老人家註得相當的深,有相當的深度,後人看起來還是難懂,不能完全了解註解的大義。所以他後來的學生,就是四明知禮法師,是天台宗的後裔,就將智者大師的註子再加以註解,就是註解的註解,這個叫鈔,叫《妙宗鈔》,就是《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》,這是這部註解全部的名稱。這部註解在台灣有單行本流通,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在世非常推崇這部註解,我們過去曾經翻印過幾次。但是這部註解依然不是初學人能夠讀的,所以我們印了很多,流通的是不少,真正在這上下功夫研究的人不多。如果照這個註解的本子來研究,決定不是七天時間能夠研究完的。

  所以這次我們採取也是天台宗近代的一位大德——諦閑法師的《演義》,這個《演義》完全是根據《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》,裡面科判完全都用它的,註解也採取它精要的部分,把它摘錄下來。諦閑法師也有一些發揮,有一些講解,把很深的經文用淺顯的文字給我們顯示出來,這就是這一本《疏鈔演義》。《疏鈔演義》這部書他寫得非常之好,可以說把《疏鈔》裡面要緊的、重要的文句都摘錄在此地,使我們看起來便利太多了。由這部《演義》,將來再研究《疏鈔》就容易得多了。

  但是我們修行還是要以念佛為主,你要是修觀想,我覺得可以加一點觀想,幫助我們自己得清淨心,得一心不亂,這是可以的。如果是完全修觀,依照這部經來修,恐怕不是我們現代人能夠做得到的,因為它的境界非常微細,我們一天到晚粗心大意的人沒有辦法入觀,所以我們就用持名念佛的方法。持名念佛這個理論也是從這部經裡頭來的,所以這部經是淨土宗講理論講得最多、最圓滿的一部經典。

  我們先把序文念一念,序文是介紹這部經的,我們認識這部經的價值。

  【觀經疏鈔演義序。】

  這篇序文是諦閑法師自己寫的。

  【彌陀經以信願力持佛名號。為至直捷。至圓頓。】

  『至』就是到了極處,沒有比這個再直捷的。『圓』是圓滿,『頓』是快速,沒有次第,沒有階級,也是到了極處。從這兩句就曉得這個法門實在是一切法門當中無上的法門。

  【最極穩當。】

  決定不會出差錯的。現在很多人修行走火入魔,我們看到很多,『穩當』就是決定不會走火入魔。

  【最易成就。】

  這句話對我們來講,我們很滿意,我們很歡喜。如果太難,雖然是直捷,雖然是圓頓、穩當,我們一生修不成還是枉然。所以我們一生當中,無論是哪個人,各個都能成就,最容易成就的。

  【是世尊澈底悲心。普令業重眾生。橫超三界。帶業往生。故稱異勝方便之法門也。】

  這都是指著我們,我們業障深重。『異』是與其他的法門迥然不同,『勝』是殊勝,沒有比這個法門更殊勝的。

  【古德云。若人但念阿彌陀。是名無上深妙禪。】

  如果以禪來講,念佛是最高的禪;如果以密來講,念佛是最高的密,這是一般人不理解的。這次我們從美國帶回來黃念祖老居士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他把這個問題說得非常清楚。因為他自己本身可以說是宗、教、禪、密都精通,不但是通,精通,所以他給我們提出念佛法門是禪裡面最高的禪,密裡面最殊勝的密,尤其在《無量壽經》註解裡面講得非常透徹。

  【唯有徑路修行。但念阿彌陀佛。】

  『徑路』就是近路,最直捷的道路,也就是最快速的道路。

  【吾人果能依教修行。以真信切願。但念彌陀。則無論時之久近。功之淺深。臨命終時。決定往生。無可疑者。】

  這幾句話我們要牢牢的記住。我們要想在一生當中成就圓滿的智慧、成就圓滿的佛果,你就照這個方法去修決定不錯,要死心塌地,不再學其他的法門。這個法門要是你得到了,得到什麼程度?不要很高,你只要得到清淨心,在我們這裡講是下等的功夫,上乘的功夫是理一心不亂,中等的功夫是事一心不亂,下等的功夫叫功夫成片,就是我們清淨心現前了,這個時候我告訴諸位,世出世間一切法門都能通達,真的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。所以用功得法不得法就在你有沒有這個認識,我們從一部經上深入之後,能通一切經。你要是研究一切經,一切經研究透了才能通一經,那是吃力不討好,很費事,不如從一部經上下手。從一部經上下手可以能夠通一切經,通一切法門。底下說:

  【如其信不真。願不切。念不專者。不名但念。乃名雜念。雖肯念佛。難臻實益。所以念佛人多。往生者少。】

  『雜念』的效果就差很多,這就是說明念佛不能成就的原因。

  【自古及今。求其真得一心不亂者。罕見其人。過在念不肯但。非法門咎也。】

  這幾句話也要記住,絕對不是這個法門有問題,問題是出在我們自己身上,就是我們沒有專心,『但』就是專。如果你專心就決定成就,自己不專得不到成就不能說是法門的過失。底下諸位自己看,這個地方有幾句重要的我提出來,就在這一面的倒數第四行,從第二句,我念一念:

  【云何思惟。云何正受。】

  這個底下幾句話很重要。

  【於是佛說三種淨業。答彼思惟。說十六妙觀。酬其正受。】

  本經的中心就是『三種淨業,十六妙觀』。後面這一行從第二句看:

  【於十六觀中。前十二觀。為上根人教觀想念佛。第十三觀。為中根人教觀像念佛。唯最後一觀。為最下根業重惡人。臨終獄境現前之時。善友教令稱佛名號。即得往生。】

  『最後一觀』就是第十六觀。『獄境』是臨終地獄境界現前,這個人造的罪業很重,馬上就要墮地獄了。『善友教令稱佛名號,即得往生』,這就是持名念佛。所以我們講觀想、觀像、持名,這些念佛重要的方法都是從《十六觀經》出來的。這是很重要的幾句話。諸位再翻過來看第四行,我們看看諦閑老法師怎樣來看這部經。第四行的第二句:

  【余鈍根人。】

  『余』就是諦閑老法師自稱,他實在是清末民初了不起的一位法師,天台宗近代的祖師。在香港圓寂的倓虛老法師、寶靜法師都是他的學生,他自己稱『鈍根人』。

  【自受具後。】

  『受具』就是出家,受了具足戒以後。

  【即奉持此經為日課。】

  他老人家就拿這部經作他自己的功課,這是諦閑老法師。

  【忽忽四十餘年矣。】

  這是他註這部經的時候,四十多年。

  【只是誦文。未遑修觀。】

  每天誦經,拿這部經做早晚課,誦這部經,天天讀誦,但是沒有依照這部經的方法修行。

  【經云。持是經者。即是持無量壽佛名。足證持經持名。無二致也。】

  因為天天念經念熟了,當然常常就會想經裡面的境界,這叫憶佛,我們口裡面念佛號叫念佛,《楞嚴經》上說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,所以憶佛跟念佛是一個意思。但是諸位要曉得憶佛還勝過念佛,假如我們口頭上念佛,心裡頭不想佛,這不會往生的。往生是心往生的,不是口往生,口裡頭一天念到晚念十萬聲佛號,心裡頭確實沒有佛,這個不會往生。反過來,心裡面天天想佛,口裡頭一聲也不念,這個人會往生。所以我們口裡念佛,心裡要想佛,這樣才行。口念心不想,那是古人所講的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。

  前年在香港,歐陽老居士是八十多歲往生的,他往生可以說完全就是憶佛,因為沒有人看到過他念佛。他讀經,天天看經,喜歡看經,從來沒有人看過他念佛。他預知時至,他告訴暢懷法師說十二月二十二號他要走了,他說這個話的時候距離十二月二十二號是三個星期,三個星期之前告訴暢懷法師,他要走了。他身體很好,也沒有害病,到這一天他果然就走了,他是坐著走的,還是看經,坐著看經走的。所以當時他跟暢懷法師講,暢懷法師說很難相信,不能相信他,結果他真走了。這就是沒有看他念過佛,但這是憶佛,他心裡頭真正天天在想佛。所以此地大師告訴我們『足證持經持名』,「持經」就是你天天念經,「持名」就是專持名號,是一樣的功德。

  【須知持名一法。法爾圓具三觀妙行。所謂吾人日用自不知耳。】

  這是很重要的,就是持名一定要曉得怎麼個持法。我們讀了這部經之後,持名的方法你也就明瞭了,然後這句佛號才能夠念得相應,所以這部經、註解,希望諸位要認真的去研究。序文就介紹到此地。我們現在看《演義》第一面:

  【觀經疏鈔演義。】

  這個題是一個簡稱,底下要說出它真正完全的題目:

  【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。】

  這是把他所講解的原來的疏的題目完全說出來了。『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』是經題,『疏』是經的註解,『妙宗鈔』又是疏的註解,剛才跟諸位介紹過了。什麼叫疏?什麼叫鈔?註解文裡面都有,我想大家能夠看得懂。「鈔」,剛才說了,這是解釋疏的。這裡頭說「鈔是顯也」,《疏》文意思有隱晦的地方我們不容易看出來,他給我們再加以詳細解釋,使我們一看就明瞭了。但是他這個鈔,他提了個名叫妙宗鈔,妙宗是取疏裡面解釋題目的大義,宗就是宗旨,妙是講的一心三觀。這個註子裡面所說的,講十六觀,每一觀都是圓妙的三諦三觀。既然是以妙觀為修行的宗旨,所以他這個註解就用這個題目,叫「妙宗鈔」。底下就是註疏的人,這個疏是誰註的?

  【天台智者大師說。】

  智者大師註的疏。鈔是:

  【四明法智大師鈔。】

  『四明』就是知禮法師,這裡頭有一段簡單的略傳,諸位自己看就行了。我們看下面,這是釋文。釋文前面有一段很長的序文,就是釋疏序,這個疏序是智者大師作的,將這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的大義,完全在序文裡面為我們敘述出來,所以這段文非常重要。這段文要是完全了解,對於全經就很容易懂得,所以我們這次研究要把這個序文做為我們的重點。

  【夫樂邦之與苦域。金寶之與泥沙。胎獄之望華池。棘林之比瓊樹。】

  這四句話是兩個世界的比較,懸殊太大了。『樂邦』是極樂世界,『苦域』是我們娑婆世界。娑婆世界之苦,我相信在台灣年輕一輩的同修很難體會,不容易體會,為什麼?你們生長在天堂裡面,你們沒有嘗到過苦滋味。可是年歲大的人知道,年歲大的人嘗過苦滋味。但是現在我們國家也開放了,觀光旅遊的事業非常興盛,你們可以到世界每個地區去看看,你就曉得這個世界極苦,你才曉得。尤其現在大陸開放探親,不是探親,觀光的人也大有其人,你去看看大陸上,不僅是大的都市跟我們生活水準相差很遠,如果你要看看他們的農村,你才會知道人生真正是苦。像沒有開發的地區,非洲、中東、南美,諸位如果去看看,真正能夠體會到這個世間苦。即使是已經開發的國家還是苦,每個人生活那麼緊張。我覺得人生,實在講在開發中的國家裡,人生逐漸麻木了,麻木不仁,這種情形在台灣還不太顯著,像在美國,甚至於在日本,這就相當顯著。人變成什麼?機器一個。承受著很大的生活壓力,人生的樂趣沒有了,每天忙著工作,所享受的是物質的享受,但是這物質享受所付出的代價太大,我覺得不值得,心裡的負擔太重了。

  譬如美國人,我覺得美國人非常可憐,美國人真正富裕的是資本家,除了資本家之外,我看每個人都非常可憐,為什麼?一生都負債。中國人常說「無債一身輕」。美國人統統負債,房子分期貸款買來的,差不多都是三十年的分期貸款,汽車也是分期貸款買來的,可以說他家庭裡面所用的東西沒有一樣不是分期付款的,所以每個月賺的錢,銀行、保險公司都扣掉了。我在那邊住了很久,收入比較好的差不多一個月能夠賺三千多塊錢,這是相當高的收入。納稅差不多要納三分之一,三千塊錢要交八、九百塊錢的稅,稅去掉那麼多。如果住一間漂亮、很好的房子,銀行分期付款一個月大概要一千塊錢到一千二百塊錢,一大半去掉了,只剩一千塊錢,再有什麼醫藥保險、汽車保險、汽車分期,從中一扣,一個月能剩六百塊錢就不錯了。一個月三千塊錢,實際上他能拿回來的,一個月六百塊錢就不錯了,所以他三千塊錢沒有辦法儲蓄,生活很苦,都是負債。負債負到幾時?負到他死了,債還沒有還清,來世還要欠債,這在佛法上講非常可憐,可憐憫者。所以我們中國人比他有福氣,雖然生活苦一點,不負債。所以這的確是苦,生活非常的緊張,天天忙著賺錢還債,精神很痛苦。這的確是極苦的,已經開發中的國家都是如此,所以我們真正體會到娑婆之苦。

  『金寶之與泥沙』,這是講的物質環境。物質環境,佛法裡面講依報,我們所依靠來享受的,就是我們生存的環境。我們這個世界比不上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這個地上都是七寶,我們這個地上是泥沙,不能比。我們這個地質是泥沙,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質是琉璃,琉璃就是我們所講的翡翠,綠色的玉,人家的地質是綠色的玉。黃金人家是鋪馬路的,我們是泥沙的地質,是用柏油來鋪馬路。路面就很高級了,不得了,人家黃金是鋪馬路的。我們今天一點黃金做成手飾,好像戴在身上很美,西方極樂世界一看,鋪馬路的材料他們都掛在身上,這太落後了,太幼稚了,這不能比。

  人家七寶是建築材料,我們在經典上看得很清楚,就像我們現在用的鋼筋水泥之類的。他們那個宮殿都是金銀、琉璃、玻璃、硨磲、瑪瑙,這些是建築材料。這是說幾樣我們這個世界有的,講了你會懂,還有更好的珍寶就不說了,為什麼?說了你也不懂,說了有什麼意思?不必說了,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。即使是我們世界有的,他的金跟我們的金成分不相同,我們的純金要拿去跟它比一比,實在講連人家的銅都不如。所以那個世界是多麼富庶,生活無憂無慮。

  第三句講生態,我們這邊是胎生,這是講我們人。胎生苦,胎生不淨,不乾淨。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,這個清淨,只有樂沒有苦。第四句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生活的環境,跟我們這個地方做一個對比,我們這邊生活環境處處是荊棘,西方世界是瓊林玉樹,美不勝收。所以一開端,序文就用這四句把兩個世界做一個對比,顯示出為什麼他那個地方叫做極樂世界。再看底下一段,第四面第一行:

  【誠由心分垢淨。見兩土之升沈。行開善惡。睹二方之粗妙。】

  這是說明兩個世界為什麼不相同。世界都是我們自己心變現之物,這是這部經裡頭說得非常透徹。《華嚴經》上說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世界是這麼來的,是由我們自己心裡頭變現出來的。我們今天住在這個世界,這個世界穢惡不堪,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我們這個世界人心不清淨,所以才有這個現象。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那樣清淨莊嚴?那邊人心清淨,凡是到那裡去往生的都是清淨心去生的。西方極樂世界只有善沒有惡,所以那邊的人是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。這很顯然的把這兩個世界的條件給我們說出來了。

  我們要想到那邊去,你必須具備兩個條件。第一個,心要清淨,行要善良,我們行為只有善沒有惡,我們心地清淨沒有污穢,你只要具備這兩個條件就可以往生,就可以到那邊去了。其他的條件都不需要,只需要這兩個條件。所以他也不問你是貧富貴賤,或者是地位的高下,那邊一概不講求,只講求心清淨、行善良就行。這個註解諸位自己去看。這個地方的註解有錯字,註解的第三行,我念下來,從第二個字念:「唯圓頓教,了三德性」,這是法性的性,豎心邊,這裡是個錯字,大家把它改過來。再看原文第二段:

  【喻形端則影直。源濁則流昏。】

  這是比喻。『形端』,我們站得很直,影子看起來就直。端端正正站著,影子就直。『源』是講水源,水源如果是濁,水一定不清淨。源頭濁,水就不清淨,這就是比喻。前面兩句比喻心性,後面兩句比喻淨土,這四種淨土,註解裡面都說得很明白。

  【故知欲生極樂國土。必修十六妙觀。願見彌陀世尊。要行三種淨業。】

  小標題是「就淨示修」,把修取淨土的綱領給我們提出來了,就是『十六妙觀』與『三種淨業』。「十六妙觀」就是修清淨心的,「三種淨業」就是修善行的。剛才講了,心要清淨,行為要善良,這是非常具體的給我們說出來。註解裡頭又給我們講「妙觀是正,淨業為助,正助合行」,這是往生淨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。

  【然化因事漸。教藉緣興。是以闍王殺逆。韋提哀請。】

  到這個地方才把「教起因緣」給我們說出來,這是法會的因緣。實在說這些人都是菩薩大權示現,諸佛與這些弟子們都不是普通人,故意現這個相,做出來給我們看,讓我們省悟。實在講我們是迷在娑婆世界五欲六塵當中,執迷不悟。這些人做出個樣子,然後佛來給我們講解,使我們徹底覺悟,認真的反省,真正知道離苦得樂是非常必要的,而且這個法門保證我們一生當中決定成功,所以這個法門的殊勝實在不可思議。

  本經的因緣也特別藉著阿闍世王想奪取政權,以這個事情來做為發起,顯示出人間貪瞋痴慢、爭權奪利,顯出這些苦事特別叫人容易覺悟,這個意思都是相當的深刻。可以說古今中外像這種事情我們常常能夠看到的,為了利欲不擇任何手段,甚至連父母都殺害,這是大逆不道,顯示出人世極苦。我們看底下一段文:

  【大聖垂慈。乘機演法。】

  『大聖』是指釋迦牟尼佛。

  【曜玉相以流彩。聳金臺而顯瑞。雖廣示珍域。而宗歸安養。】

  這是說明佛趁這個機會來教化這個世界極苦眾生。真正了解人世之苦,真正體會到六道之苦,他才有出離的想法,希望能夠離苦,他只要起了這麼一個念頭,這就是佛教化他的機緣成熟了。如果他認為這個世界很美好,出離娑婆世界的念頭還沒動,佛怎麼勸他也是枉然,也是沒用處的,必須他自己起了這個念頭,有離苦得樂的心願。

  前面這兩句註解裡頭都有,是說佛放光現瑞,顯示出理想的世界確實是有,不是沒有,確實有一個很美好、很理想的世界。不但佛勸我們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歸宿,『安養』就是極樂世界的別名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普賢菩薩普遍的勸導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淨土。華藏世界就不是我們這個地球,範圍太大了,諸位讀《華嚴經》就曉得。

  【使末俗有緣。遵斯妙觀。】

 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。『末』是末法時期,『俗』就是俗人,就是凡夫,正是指的我們,我們是末法時期的凡夫俗子。但是我們很幸運,幸運在哪裡?我們與這部經、與這個法門有緣,你要沒有緣,你聽不到;沒有緣,這部經你也看不到。我們今天能夠讀到這部經,能夠發心念佛求生淨土,這就有緣,有緣就應當依教奉行,遵照這部經裡面所說的理論、方法來修行。底下就是簡略的顯示這部經修行的方法:

  【落日懸鼓。用標送想之方。】

  前面跟諸位提示過,十法界莊嚴都是我們心現的、識變的,心現識變就與我們分別、想像的關係很密切。實在講這樁事實的真相很難懂,所以佛菩薩、祖師大德常常用「夢幻泡影」來比喻,尤其經上給我們講的夢幻的比喻很多。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,夢中的境界我們也會清清楚楚,好像是真的事情一樣。夢從哪裡來的?夢從想生的。你要沒有想,哪來的夢?所謂是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」,非常明顯的顯示出來,夢境是由想像而生的,所以夢境不是實在的。我們現實的境界是從哪裡來的?佛告訴我們也是從分別想像而生的,所以才有無量無邊的法界。由此可知,想像的功能非常之大,不可思議。想像,我們就不能不慎重。你思想清淨就現清淨的世界,你思想污穢就顯五濁惡世,真的是一切唯心造。

  我們過去想錯了,天天想貪瞋痴慢,天天想五欲六塵,所以現在這個世界才有這種情形,都是自作自受,現在我們知道苦了。換句話說,首先要曉得因,苦是果,我們嘗到苦果了,因就是我們想錯了,所以要想改變果報先要從因上改變,就是從我們思想上去修正、去改變。諸位要是真正深入研究這個道理,那都在大經裡面,像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;論典裡面,像《成唯識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都是深入、透徹的來說明這個道理。

  這地方就是教給我們如何改變思想,先要把那些複雜的思想轉變成純一的思想。複雜就是染污,純一就清淨。所以這十六觀第一觀教我們觀落日,『落日懸鼓』,太陽剛剛下山,像一個鼓一樣吊在空中,像那個樣子。想這個是什麼?想這個方向,西方極樂世界,教我們先想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從現象上說。如果從理上講,理上沒有十方,也沒有三世。換句話說,把一切的亂想放下,單單想一個阿彌陀佛,這就是西方。正如同《華嚴經》裡面表法一樣,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善知識在哪裡?都在南方。難道西方、北方就沒人住,所有善知識統統住在南方?諸位要曉得南代表光明,在五行裡面南屬於火,火的相是光明,善知識都是有智慧的,正大光明的,所以他住的地方都叫南方,不管他是哪個方向都叫南方,所以它是表法的意思。在此地就是表法與事實這個方向是兩方面兼顧,所以是使我們的心能夠專,它的用意就是先叫我們的心專一,專想西方。也就是無量無邊的世界,我們選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,念念不忘,取這個意思。

  【大水結冰,實表瑠璃之地。】

  前面也提到過,他那個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的物質結構不相同,我們這個世界泥沙石塊很多,西方極樂世界的『瑠璃』就像我們這個地方的泥沙石塊一樣,他那個星球組織的結構跟我們這裡不一樣。「瑠璃」就是我們講的翡翠,我們沒辦法想像,海水如果統統結冰,那個顏色跟翡翠差不多,所以是用這個來觀想,幫助我們想像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地。

  【風吟寶葉,共天樂而同繁。波動金渠,將契經而合響。】

  註子裡面說得很清楚,前面兩句是樹觀,後兩句是池觀,我們讀到經文就了解。講西方極樂世界,像小本《彌陀經》裡面講的,這是七行的寶樹,天樂迎空。後面兩句是講七寶蓮池,這是十方世界眾生往生的處所。這是講觀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,就提這兩句。

  【觀肉髻而瞻侍者。念毫相而睹如來。】

  這兩句是提示我們觀正報。『侍者』就是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是阿彌陀佛的侍者。『毫相』是白毫相,這是阿彌陀佛兩個眉毛當中有白毫,這是講觀阿彌陀佛。前面這一句是觀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都是教我們觀想。

  【及其瞑目告終,上珍台而高踊。文成印壞,坐金蓮而化生。】

  這四句是講的三輩九品。第一句上面說過了,是上上、上中二品,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西方三聖以金台來接引你。次一句是講上下品。講『文成印壞』,這是比喻。古時候鑄印先要做個模型,這個模型多半是用蠟做的,用蠟刻成字好刻,容易刻,做一個模子,然後就用金屬,多半用銅,中國古時候的印,銅印,就用這個模子,銅往蠟上一灌,蠟融化了,但是印鑄成了,模子壞了,印成功了,印成就了。所以取這個例子是什麼?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在娑婆世界這個身體捨棄掉了,就好像這個印模子一樣,壞了,不要了,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了,取這個意思,所以『坐金蓮而化生』。這個註解裡面講,比喻往生的人,「此土陰滅,彼國陰生」,這個陰就是我們的五陰身。

  【隨三輩而橫截。越五苦而長騖。】

  這一句是總說「三輩往生」,就是三輩九品,即使是下下品,他也出離娑婆世界了,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只要一往生就『越五苦』,「五苦」就是我們講的六道。六道,為什麼不說六?阿修羅就不說了。實在講六道,真正講只有五道,沒有六道。五道裡面除了地獄道之外,其餘的四道都有阿修羅。天上有阿修羅,人間也有阿修羅,畜生、餓鬼裡頭都有阿修羅,只有地獄道沒有。通常我們講六道是專門講天道的阿修羅,把他列入一道,其實他應該歸在天道,所以五趣就是六道。六道統統苦,你超越六道輪迴了,越五苦就是超越六道輪迴,永遠不退轉。

  【可謂微行妙觀,至道要術者哉。】

  這是「結歎觀行」。你怎麼能夠超越六道輪迴而證得三不退?這個事情相當不容易,我們看到許多修行人有甚深的禪定功夫還是出不了六道,就像倓虛老法師給我們說的。一個修定的人一盤腿可以能夠坐十天半個月不出定,功夫更深的可以坐到二、三個月,甚至於半年、一年不出定,這個功夫很深了,他的結果怎麼樣?也不過是四禪天而已,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,出不了三界。而我們一般人覺得這種人功夫不得了,佩服得五體投地,其實他不如一個念阿彌陀佛的老太太,為什麼?那個念阿彌陀佛的老太婆能夠出離六道輪迴,他出不了六道輪迴,所以不能比,這幾個人曉得?這裡講的是修十六觀,修念佛法門之妙,『妙觀』就是指本經所講的十六觀。『至道要術』,「術」是方法,就是出離六道生死輪迴最要緊的一個方法,是至高無上之道。

  【此經心觀為宗。實相為體。】

  第八頁最後一行,多了兩個字,「心性所具極樂依正」,把上面那個心性刪掉。這是把這部經的體性給我們說出來,所以這個註解的名字叫做《妙宗鈔》,就是取這個意思。它重要的方法,雖然觀裡面講十六觀,可是一般修觀在十六觀裡面只取一個。這個十六觀,每一觀觀成了都行,都能往生,並不是說從第一觀修成再修第二觀、再修第三觀,不必要這麼麻煩,一觀成功就行了,就可以往生。如果一觀一觀的修也行,次第觀也行,單獨修一觀也行。歷代是單獨修一觀的人多,觀什麼?觀佛,專門觀阿彌陀佛,觀佛的正報,也就是天天想佛,依照經裡面所講的方法去想佛,因為我們心裡想佛就是心作佛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。

  說老實話,佛是什麼?佛就是我們的心,心就是佛,這個話是真的,一點不假。所以佛在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上明白告訴我們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他本來是佛。本來是佛,現在又想作佛,他就作定了。如果本來不是佛,你想作佛,你作不成,你沒有條件去作佛。因為你本來是佛,你現在又想作佛,那哪有作不成!怎麼作法?想佛就是作佛。所以這部經上有兩句話非常有名,是淨土經理論的中心,就是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。是心是佛如果拿天台六即佛來講是理即佛,那是理上講的,理論上是心是佛。是心作佛是講修功,你在修佛。理上是佛,再加上修持的功夫就當然成佛,他主要的方法就是叫我們天天想佛,正符合《楞嚴.大勢至圓通章》裡面說的「憶佛念佛」。所以前面一再提示同修,念佛的時候心裡頭一定要有佛,如果心裡頭沒有佛,有口無心,這是決定不能成功的,心裡頭一定要有佛。

  我們念佛人供佛像,古時候專修淨土的人供佛像只供一尊,就供一尊阿彌陀佛,他心專,或者供西方三聖,其他的都不要供了,為什麼?因為你供了會分心,你心不專。這個法門要緊的就是要專一,決定不能分心。我們有些同修們感情用事,我供養阿彌陀佛,好像沒有供養釋迦牟尼佛覺得對不起他老人家。也沒有供養地藏菩薩,我家裡很多親屬過世了,地藏菩薩不救度,這不得了。不供藥師佛,生病沒有醫生。所以好像把這些佛菩薩,每個人管一個事情,統統都應酬交際都要應酬到,這很麻煩。心都分散了,心不專,所以你不能成就。所以真正修淨土的人應當是供佛就供一尊,頂多供西方三聖,都是幫助我們觀想。

  在過去,我也常常勸同修們,你供的佛像,你慎重去選擇,選擇你很喜歡的佛像,選擇好了之後,一生就不要改變,就專供這一尊,為什麼?將來你往生的時候,佛來接引一定跟你供的像一模一樣。你天天看他,天天想他,以後見到的佛就是那個樣子,一點都不會錯,你心裡很安,你會跟他一道去。如果你供養的佛像多了,雖然都是阿彌陀佛,那個樣子畫的不一樣,造的也不一樣,供養多了,到臨終時佛來接引你,你想想哪個像?你這一懷疑就去不了,所以你供養一尊像不會有這種現象。像太多了就不曉得到底哪個像是真的、哪個像是假的,這個念頭會動,那就是障礙太大了。所以選擇佛像只選擇一尊,這是觀想非常的重要。

  『實相為體』,一切大乘經可以說都是以「實相為體」。這個在此地也不必多說,因為他後頭有五重玄義。

  【所言佛說觀無量壽佛者。】

  這是簡單解釋題目。

  【佛是所觀勝境。】

  我們觀想是以佛為主,就是要想佛。

  【舉正報以收依果。】

  佛是正報。觀佛,當然佛的世界,佛教化的那些弟子,這些都是說佛的依報,也就都包括在其中,所以是依報隨著正報轉。

  【述化主以包徒眾。】

  說阿彌陀佛,當然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也都包括在其中。

  【觀雖十六,言佛便周。故云佛說觀無量壽佛。】

  前面這個『佛說』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講的,『觀無量壽佛』就是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,以「無量壽佛」作為我們所觀的境界。

  【經者。訓法,訓常。】

  『法』是法則、規則,永遠不變的,不變這叫『常』。

  【由聖人金口,故云經也。】

  這個在玄義裡面都會詳細討論。

  【此經義疏。人悕淨報。故說聽者多矣。】

  因為這部經是專門講西方極樂世界,講往生的理論與方法,凡是希望我們將來自己也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部經就非常重要,所以古來觀經的註疏很多,知禮大師發心來給我們做詳細的註解。

  【所稟寶雲師首製記文。相沿至今。著述不絕。皆宗智者。】

  底下註解裡面有『寶雲師』的小傳,「寶雲」就是知禮法師的老師,就是做這個鈔的這個人,是他的老師,他是韓國人,高麗國人。本來他在中國學佛,學成之後(他是學天台的),他就想發心回到高麗去教化自己國家的人,這個註解裡面有。他在四明,就是現在浙江溫州一帶的地方,從前溫州是一個港口,可以從那邊坐船到高麗去,就到韓國去。他經過四明,被四明的郡守(就好像現在的縣市長,地方的首長)把他留住了,請他在這邊弘法。佛法實在講是不分國籍的,哪裡有緣就應該在哪個地方教化。於是他就留下來,就沒有再回去,知禮法師有這個因緣親近他老人家。寶雲也是依智者大師註疏來修學,都是遵守智者大師。

  智者大師是從《十六觀經》的方法來修行往生的,在傳記裡面都講得很清楚。他在臨走的時候,他的徒弟問他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品位有多高?智者大師說,我因為領眾(他是一個寺廟住持,要管事),所以自己修行耽誤了,只有五品位,五品位往生,生的是凡聖同居土,凡聖同居土裡面決定不是下輩,中上輩往生。意思就是說如果他不領眾,他就可以上品上生。因為領眾,自己很多繁雜的事情要操心,不能夠完全專心,所以就落個中品往生。這些人往生都是預知時至,都沒有病苦,清清楚楚走的。

  【豈有不知修心妙觀,感四淨土文義者耶。】

  這是說明他作鈔的用意。為什麼智者大師已經有註了,何必還要作這個鈔?這就說明『修心妙觀』一定要明顯的發明,讓我們後學的人清楚明白,我們往生淨土才有信心,才有把握。因為這個緣故,這個註解就不能不做。

  【良以憫物情深,適時智巧。故多談事相,少示觀門。務在下凡,普霑緣種。】

  這是說明末法時期眾生根性比不上過去人,尤其是在現代。現代說個老實話,好像物質文明天天是有進步,發達了,可是除了物質文明之外,沒有一樣不退化。我們念念中國的古文,念念中國古代的詩詞,我們閉著眼睛想一想,那個時候人的生活有趣,他們的確享受的是人生,能夠生活在詩情畫意裡面,確實真善美這三個條件從前人具足,現在人沒有了。現在除了物質生活之外,頭腦裡面太複雜,妄想分別太多,這是苦。換句話說,物質生活比從前富足,精神生活衰退了,這是真正的苦,所以根性決定不如從前人。講起方便實在講也是不如從前,從前有從前人的方法,有他的便利。我們今天實在講是有電腦、機械帶給我們方便,除這些之外,我們實在是比不上古人。這段話的意思就是為了憐憫末法時期這些鈍根的眾生,憐憫他們。這才以『適時智巧』,最適合這個時機,最適合眾生根性,這種巧妙的智慧,這就是講的善巧方便。『故多談事相,少示觀門』,所以經裡面多半說的事相。

  『務在下凡』。所以這部經,尤其是我們讀了善導大師的註解,《觀經》註解很多,善導大師的註解叫《四帖疏》,註得也非常好,值得做參考。善導大師明白的給我們指示出來,這個法門是專門為度凡夫而設的。由此可知,凡夫能得度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就更不必說了,所以這個法門叫「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」。往上說,文殊普賢這等覺菩薩也求生淨土;往下面看,地獄眾生要遇到這個機緣,他一念迴心,十念、一念都能往生,可見得這個法門是諸佛度眾生最徹底的法門。就好像藥物一樣,那個人害了那個病,什麼藥都沒效,這個藥能救。一切藥物都失效了,不作用了,這個藥能救,這才是藥當中的第一,這個法門就是如此。在此地特別指示我們,少說觀門,多談事相,是希望一切下凡業障深重的眾生與淨土統統都有緣。

  【方今嘉運。盛演圓乘。慕學之徒,皆欲得旨而修證矣。】

  這幾句話是說因緣成熟了,『嘉運』就是因緣成熟,『盛演圓乘』,「圓乘」就是指本經。時節因緣成熟了,確確實實,究竟圓滿的一乘法就是指的本經,這是自古以來許多高僧大德為我們指出。

  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這是大家公認的,在佛法裡面是圓教一乘。淨土這三部經,《無量壽經》、《彌陀經》以及本經,古德為我們指出是一乘當中的一乘,這句話說出實在是很不容易,如果不是在佛法真正透徹了,他說不出來。像永明、善導,史傳裡面記載的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。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,永明延壽也是阿彌陀佛的化身。諸位要是看寶靜法師《彌陀經要解親聞記》,他的註解裡面都寫得很詳細,說明永明、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。這些註解都是非常好的註子,在台灣也流通得相當普遍,不難看到。所以此地講「盛演圓乘」,究竟圓滿的一乘大法。

  『慕學之徒』,這是羨慕、學習的這些弟子、學生。『皆欲得旨而修證矣』,「旨」是宗旨,都希望得到本經的宗旨,依照這個宗旨來修行,希望自己在這一生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把底下這一段念掉,這一大段就圓滿了。

  【故竭鄙思。】

  這是四明尊者謙虛。

  【鈔數千言。】

  這鈔是他做的。

  【上順妙宗,略消此疏。】

  『順』就是決定不違背智者大師這個疏,這個註疏的宗旨決定不違背。『略消此疏』,把他的註疏再加以解釋。

  【適時之巧,非我所能。】

  這是他謙虛,客氣話。認為這不是自己能力,好像三寶加持,遇到這個因緣而已,並不是自己有這個能力。

  【願共有情,即心念佛。乃此鈔所以作也。】

  這是說明他作鈔的用意,用意是希望跟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修們『即心念佛』,這四個字很要緊,念佛著重要真正心裡頭有佛。

  【天禧五年。歲在辛酉,重陽日。】

  『天禧』是宋朝真宗的年號,宋真宗的年號,這是把他著作的時間都記得很清楚。『重陽』就是農曆的九月初九,所以這日期,月日都記載得很清楚。

  到下面就是本經的五重玄義。所以前面這一段可以說是四明尊者作這個鈔的序文,把大義略略的說出來。五重玄義是遵照智者大師所說的。好,我們今天上午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