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 (第二十集)  1988/2  台灣大專講座  檔名:03-001-0020

  請掀開經本一百一十五面,看經文:

  【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。多陀阿伽度。阿羅訶。三藐三佛陀。】

  緊接著前面所說的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之後,佛就勸我們『應當一心繫念』。「一心繫念」這四個字,三經裡面統統都有,玄奘大師的《彌陀經》譯本就是用的「一心繫念」,可見得這句話是念佛必定要守的原則,無論是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、持名念佛,都要做到這四個字才能成功。這個地方是提倡觀想,所以底下說『諦觀彼佛』,與前面這十二觀相應,前面這十二條都是屬於觀想念佛。底下這個三句是梵文的音譯,『多陀阿伽度』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如來,『阿羅訶』翻作應供,『三藐三佛陀』翻作應遍知,或者翻作正等覺都可以,這是如來十種通號裡面略舉三種,都是指阿彌陀佛。

  註解裡面雖然說一心繫念就是一心三觀,我們現在對一心三觀,古人也有很多提出來,不必重視天台的教觀,為什麼?天台的教觀,如果你有很深的研究,確實運用得很恰當,那當然沒有問題,是相應的。如果對於天台教觀沒有相當深入的研究,假如說是產生了誤會,還不如我們一天到晚心裡掛念阿彌陀佛來得實在,這是很有道理的。因為如果不懂,把中觀、假觀、空觀就變成三樁事情,那一心就變成三心,反而將我們念佛的功夫破壞。這個說法很有道理,所以不如把天台教觀這樁事情撇開,我們就著重這個經文上的一心繫念。繫念就是掛念,換句話說,很簡單,心裡面把牽腸掛肚的統統放下,只掛念阿彌陀佛,這就叫做一心繫念,我們看自古以來許多依這個方法修行都能得到往生很好的瑞相,他們也都不懂得什麼叫做三止三觀,可是都真正的往生,預知時至,臨命終時如入禪定。

  再看下面經文,你要曉得怎樣叫一心繫念,底下這個文就是教給我們:

  【想彼佛者。先當想像。】

  叫我們想佛,觀想佛。『像』就是大像,就是從頭到腳,整個的佛的形像。

  【閉目開目。見一寶像。如閻浮檀金色。坐彼華上。】

  這個像是坐著的像,坐在蓮臺之上,蓮臺在蓮花當中。先觀花座,花座觀成之後就觀佛像,觀到阿彌陀佛,就想阿彌陀佛坐在花臺上。

  【見像坐已。心眼得開。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。寶地寶池。寶樹行列。諸天寶幔彌覆其上。眾寶羅網滿虛空中。見如此事。極令明了。如觀掌中。】

  這個觀是不是觀成了?這個末後兩句是驗證,就是證明。要看到了,確實這個像就對在面前,睜開眼睛看到,閉著眼睛也看到,看得很清楚,並不是很模糊的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『極令明了』,這才算是觀成。如果是模模糊糊的,這個不行,這個觀並沒有成就,一定是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如對目前。這是先觀佛,阿彌陀佛,這是觀成。觀成之後,再觀兩位菩薩。

  【見此事已。復當更作一大蓮華。在佛左邊。如前蓮華。等無有異。復作一大蓮華。在佛右邊。】

  這就是作這個想,你想這個蓮花跟前面花座一樣大,一樣莊嚴,一樣殊勝,就跟阿彌陀佛坐的蓮花沒有兩樣,完全相同,『如前蓮花,等無有異』。就是再觀兩位菩薩,先觀花座,這個座跟阿彌陀佛的花座完全相同。

  【想一觀世音菩薩像。坐左華座。亦作金色如前無異。想一大勢至菩薩像。坐右華座。】

  想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的左邊,也是金色,他的相好跟佛完全一樣,所不相同的就是面相,其餘的是完全相同,都是身金色。在阿彌陀佛右邊的是大勢至菩薩,左邊是觀世音菩薩。菩薩跟佛的面相不相同,但是觀世音菩薩跟大勢至菩薩的面貌、身相完全相同,區別在哪裡?戴的帽子上的裝飾品不相同,就是這一點差別。觀世音菩薩戴的帽子鑲的是一尊佛像,頂上一尊佛像;大勢至菩薩的帽子當中是一個寶瓶,像花瓶,就是這一點不相同,其他的完全相同,帽子也相同,諸位要記住這一點。這是西方三聖都現前了。

  【此想成時。佛菩薩像。皆放光明。】

  這個三位尊者,三聖,統統放光,全身放光。

  【其光金色。照諸寶樹。】

  他的周圍,前面說過了,寶地、寶池、寶樹行列,照這個寶樹。

  【一一樹下。亦有三蓮華。】

  這就美不勝收,每個樹下也有這樣完全相同的,三個大蓮花,三個蓮花座。

  【諸蓮華上。各有一佛二菩薩像。遍滿彼國。】

  這就是三聖的化身遍滿西方極樂世界,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是處處都見到阿彌陀佛、觀音、勢至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你就曉得我們供佛像應該怎麼供法。所以我過去常常提倡同修們家裡供佛像,你家裡有佛堂,佛堂是你做早晚課誦的地方,當然要供佛像,除佛堂之外,你的客廳、起居室都可以掛佛像,用畫的像就可以,為什麼?叫你每到一個地方都能看到佛像,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用這個方法。佛有能力化身,他那裡的行樹是無量無邊,每棵樹下都有西方三聖像在那裡說法,你看看多莊嚴!所以佛七的道場,固然當中供養佛像,我覺得四周圍統統可以懸掛佛像,懸掛西方三聖的像。現在印刷術很發達、很方便,大張的佛像可以整個念佛堂四周圍都供,就是你繞佛的時候,不管你面向哪一方,統統都看到三聖像。我們再繼續看底下的經文:

  【此想成時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。及諸寶樹。】

  就是這三聖像,像前面講的境界真正見到之後,這個時候你應當會聽到流水的音聲,流水也說法。凡是音聲,都是宣說無常苦空無我,都讚歎念佛念法念僧,換句話說,一切法無不宣說,你想聽什麼法就好像他在那裡說什麼法。想聽《彌陀經》,你仔細去聽,他都是在那裡講《彌陀經》;想聽《華嚴經》,你聽好像都在講《華嚴經》,這是非常之微妙不可思議。

  【鳧雁鴛鴦。】

  這是講眾鳥說法。眾鳥也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,這是佛在《彌陀經》裡面跟我們說的,《無量壽經》裡也說得很清楚,西方世界沒有三惡道,這些統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。佛為什麼要變化這些東西來說法?很有道理,因為佛要是坐在那裡說法,我們去聽都很嚴肅,不敢隨便,為什麼?要尊重。佛變一隻鳥來說法,我們可以逗著牠玩,一面逗牠玩,心情非常輕鬆,佛法也聞到了,所以這的確是不一樣。阿彌陀佛實在是很能夠體諒我們的心情,不叫我們拘束,叫我們自由自在的,這佛法統統接受了,所以連樹林、流水、眾鳥,你喜歡什麼,他就會變什麼來跟你說法。

  在過去,實在我有很多想法,但是這個想法都沒有能實現。記得在民國五十七、八年的時候,我在佛光山,佛光山剛剛開山,只有一棟佛學院的大樓,其他的都沒有造,我就跟星雲法師提議建一個極樂世界,按著極樂世界這個裡面講的情形,我們把它造出來,尤其現在可以用電動,我們把佛像、菩薩像、諸上善人、行樹、眾鳥都做出來。以後他是做了,現在佛光山是做了,但不是我們理想當中,為什麼?跟經上講的不一樣。應當把這西方世界做成變相圖,使人家從這個裡面遊覽一次,整部的像《彌陀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就統統全部介紹了。這裡面有念佛念經的聲音,不必講經,就把經文清楚的念出來,人家從頭來觀看遊覽一直到遊覽完,這部經就念完了,經都聽完了,這很有意義。以後他做是做了,但是沒有這樣做法。

  而且像建築這一個大的叢林,這叢林裡面有亭子也有樹,樹上都可以裝小型的麥克風,播音室裡一播佛號,全山都聽得到,不管遊人在什麼地方都聽到佛號。如果講經,播放出來,無論在哪個地方,你在那裡遊覽都能夠聽到講經,不要受一切拘束,不必到講堂,不必到念佛堂,在這個環境裡無時無處不在那裡聽經,無時無刻不在那裡念佛,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,可惜他是有能力沒有去做,這是很遺憾的一樁事情。

  這樣做法實在講確實可以建立一個非常理想的淨土道場,我在國外每個地方講經都把這個構想告訴大家,希望有福報的人去做,最好是建一個像彌陀村一樣,如果有很大的一塊地,裡面也可以建小的寮房、茅蓬,歡迎念佛的人都到那裡去住,那個地方就像相似的極樂世界一樣,看看將來有沒有這個緣分。現在洛杉磯夏荊山居士聽到我這個構想非常歡喜,他想努力一定要把它做到。這兩年,因為他是看風水的,到處去找地,又要找風水很好的地,找了很多,不曉得他現在找到沒有?我這次去要問問他進行的如何?他想找二、三十畝地來做,有二、三十畝地大概就差不多了。

  【出定入定。恆聞妙法。行者所聞。出定之時。憶持不捨。令與修多羅合。若不合者。名為妄想。若與合者。名為粗想。見極樂世界。是為像想。名第八觀。】

  『修多羅』就是經。你聽到的法,見到這個境界一定要跟經裡面所講的相應,這樣才行,如果見到的跟經上所講的不相應就叫妄想。這就是觀像,因為這一觀裡面都是講觀西方三聖。

  【作是觀者。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。於現身中。得念佛三昧。】

  因此造像要造得莊嚴,不能隨便造。台灣所塑造的佛像不夠標準,不如法,有很多像把它造成神像、人像,不像過去大陸上所造的像,造的標準完全依據《造像量度經》裡面所講的尺寸、大小、比例來造,所以台灣這個佛像諸位一看就曉得不夠莊嚴。所以供佛像要供好像,要去選擇。

  我這幾年在香港講經,見到許多大陸上流出來的佛像,都是從前大陸寺廟供養的。大概在文化大革命,寺廟被破壞,有許多佛像也都被破壞,非常的可惜。有少部分,共產黨把它運到香港當藝術品賣,有很多外國人收集,喜歡,他們買去擺在家裡客廳當裝飾品,我們看到都很傷心,所以我在那裡有看到也請了幾尊回來。去年我在那邊遇到三聖像,雕得非常之好,正好台灣陳居士家裡建一個佛堂,他到香港找我,要我帶他去看佛像。我們跑了一天,跑了很多地方,看了許多佛像都不太中意,價錢也不太適合,最後在香港國貨公司看到一組西方三聖很莊嚴,而且價錢也不貴,港幣一萬多塊錢,陳居士非常歡喜就把它買下去。買下去之後,我心裡想我在美國那邊也沒有佛像,能不能也能夠去找到三聖像?所以又花了好幾天工夫,果然是沒有辜負,居然也找到,跟他那個像差不多,就運到美國去,現在在美國供養。這組佛像我們這邊有照片,這照片印了很多,我可以送給諸位。這組佛像是大陸上的,是從前寺廟裡供過的,這個照片可以送給諸位,諸位也可以在家裡供養。

  所以你看那個佛像的雕塑、貼金都不相同。大陸上貼的金是金箔貼上去的,真金貼上去,跟台灣這個金不像,台灣這個金一看是白的,大陸上佛像那個金是紙金,顏色是黃的,金的顏色不相同。面貌不相同,面貌非常的飽滿,尺寸的比例真是恰到好處,愈看愈歡喜。要供養這樣的佛像,我們才能生歡喜心。所以好的佛像很難得。

  我們這一尊瓷的阿彌陀佛接引像大概總有兩百多年以上,這一尊像也非常之好,現在有複製品,我在美國也看到,是大陸上造的複製品,近代造的。在台灣,明乘法師曾經拿我這個佛像也去做了一個複製品,他大概是用塑膠做的,那個複製品做的比這個相要粗。這個相你仔細去看,紋路都很清楚,你看指甲,小指甲紋路清清楚楚,很細。明乘法師做的複製品沒有這麼細,但是樣子跟這個看起來是一樣,細看的時候沒有這個做的精細。所以像要好,常常面對著佛像能夠幫助我們觀想,所以從觀像念佛進入觀想也是一個辦法。

  底下就說明利益,『作是觀者,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。於現身中,得念佛三昧』。這個滅罪效果非常顯著,滅無量億劫生死之罪。得念佛三昧就是得一心不亂。我們再看底下第九觀,觀佛身,這愈觀愈微細。

  【佛告阿難及韋提希。此想成已。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。】

  這就是仔細的看。前面是粗想,現在更細入的去觀察,『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』。

  【阿難。當知無量壽佛身。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。】

  這是佛、菩薩身都是金色。

  【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。】

  這個身相就太大了。我們觀想可以隨意觀想,你觀不到那麼大,觀小一點沒有關係,為什麼?佛是恆順眾生的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你只要能夠見到就行,不一定死在經文句下,但是一一相好是要顯現出來的,要明白。這個高大,太大了我們根本見不到,不是我們能力所能夠見的,所以到後面這是特別遷就我們,叫我們觀丈六的佛身,甚至於觀八尺的佛身,這個我們就比較容易多了。這個像太大了,我們簡直沒有辦法去觀的。

  【眉間白毫。右旋宛轉。如五須彌山。】

  『須彌山』比我們世界上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恐怕還要大得多,就不算大得多,就算一樣大,五座喜馬拉雅山那麼大,我們人在當中什麼也看不見,怎麼能看得到佛的相?這是佛一個相,眉毛當中的白毫,白毫就這麼大,佛的面孔,佛的頭部,比我們地球大得太多了,你說我們怎麼觀法?沒有能力觀,所以不要限制在文字的大小上面。

  【佛眼如四大海水。】

  「讚佛偈」就是依據這個經文所寫出來的。

  【青白分明。】

  佛的眼睛『青白分明』。

  【身諸毛孔。演出光明。】

  毛細孔裡面都放光明。

  【如須彌山。】

  這是比喻。

  【彼佛圓光。】

  『圓光』就是佛的常光,有多大?

  【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。】

  佛後面圓光,身上的光,常光,這個不是放光。

  【於圓光中。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。】

  這統統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。經上常講千百億化身,就是說的光中化佛,光中化佛無數億。

  【一一化佛。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。】

  化菩薩無量無邊。

  【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。】

  這就不止三十二相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示現在我們人間的身相,你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的報身,見到他的真身,有八萬四千相。

  【一一相中。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。】

  這是每個相裡頭都有八萬四千好。

  【一一好中。復有八萬四千光明。】

  這個觀想確實很不容易觀成,比前面要難得多。末後這一句與我們關係非常密切:

  【一一光明。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。攝取不捨。】

  十方無量無邊世界裡的眾生發心念佛,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佛的光明都照得到,都『攝取不捨』。你不要怕,人太多了,阿彌陀佛真的看到我了嗎?會不會把我漏了?這是你自己的疑惑,決定不會。我們這個地方起心動念,阿彌陀佛統統知道。

  《鈔》裡面講「雖土廣生多」,生就是眾生,非常之多,國土是無量無邊,每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曉得多少!「攝無一失」,這是我們要相信的,一個都不漏,一個都不會失掉。換句話說,臨命終時,佛是一定來接引你。你能夠深信不疑,你能夠真正發願,你就有福了,你這一生可以脫離苦海,脫離輪迴。往生西方必成佛道,一生成就。

  【其光相好。及與化佛。不可具說。】

  說不盡的,沒有法子說的。

  【但當憶想。令心眼見。】

  這不是肉眼見,是『心眼見』。肉眼見,張開眼睛見到,閉著眼睛見不到,心眼見是張開眼睛、閉著眼睛統統見到。你所見的就像前面所講的,這就夠了。

  【見此事者。即見十方一切諸佛。以見諸佛故。名念佛三昧。】

  這是成就,像《彌陀經》上講的「一心不亂」,一心不亂就是『念佛三昧』。

  【作是觀者。名觀一切佛身。以觀佛身故。亦見佛心。】

  你觀到佛身,你也見到佛心。佛心是什麼?底下說得清楚:

  【佛心者。大慈悲是。以無緣慈。攝諸眾生。】

  我們觀想實在是心粗境細,我們沒有能力來修觀,但是這個地方,佛心要記住,我們要努力的來學,學什麼?學慈悲,學無緣,無緣就是無條件的,無條件的慈悲。『攝諸眾生』,簡單的講叫幫助眾生,把念佛法門的好處,念佛法門的道理,念佛法門的利益、方法,介紹給一切眾生,這就是攝諸眾生,我們要做這個工作。他能接受多少,我們就介紹多少給他;完全不能接受,叫他看見佛像、聽到佛名,也是攝諸眾生。他看到佛像、聽到佛名,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,給他阿賴耶識裡面種一個佛的種子,所以我提倡印阿彌陀佛的佛號。在國外,他們都有汽車,每個人都有車子,汽車前後左右都貼一張,中國人看了也會念,外國人看了也會念。他看到好奇,這什麼東西?他總會仔細看一眼,就落在心裡去了,就攝諸眾生。

  還有我們念佛的同修,我印的這個佛號,叫他們每個人家裡門上貼一張,也容易辨別,我們一看到那個門上貼的就曉得這是我們自己同修,我們要找也好找一點。他的鄰居、朋友看看,問問這是什麼?外國人喜歡問,你們貼的是什麼?趁這個機會解釋給他聽,佛法就度給他了,這機會教育,我們是要努力的來做,要學無緣慈悲。我們凡夫慈悲,我喜歡他就對他慈悲;我不喜歡他,我就討厭他,就怨恨他,這錯誤,這與佛心完全相違背,這是我們自己的業障,是我們自己的大病,自己要曉得。我有這個病,有這個業障,我如何消除?我把它改過來就消除了。所以一定要學無條件的慈悲,無條件的去幫助別人學佛。

  【作此觀者。捨身他世。生諸佛前。得無生忍。】

  你能作這個觀,你將來自己在這個世間,我們這個報身壽命到了的時候,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無生法忍,得無生法忍,諸位曉得,必定是上品上生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花開見佛悟無生,這是一定的道理,這是上品上生。縱然我們觀不成,持名念佛也一樣,觀想、觀像、持名的功德效果是相等的,絕對不是說我用觀想才能到上品上生,我持名念佛就不能到了,那就錯了。持名念佛一樣可以念到上品上生,但是持名念佛,記住此地這個經文裡頭一句話,就是無緣慈悲,如果我們心地真正到這個,你念佛確實可以到上品,為什麼?人到無緣慈悲,業障就消得很多。對於任何一個人,慈悲愛護沒有條件的。所以我們業障有多少自己知道,自己一反省就曉得。貪瞋痴慢,嫉妒障礙,這些恩恩怨怨,這個東西都不能忘掉,不能擺脫掉,這就是深重的業障,你帶著這些業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就低。所以三輩九品,你帶的業障少,品位就高;你帶的多,品位就低。如果不帶業哪有什麼三輩九品?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消業障,你消得多,品位高;消得少,品位低。實在善導大師講的話決定是正確的,你「遇緣不同」。譬如你遇的緣殊勝,這部經的義理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們自己會消業障,我們就曉得在處事待人接物處處改過自新,業障就消了。如果遇緣不勝,光知道念佛,不曉得這個道理,業障不知道怎麼消法,甚至於自己有這麼多習氣並不以為是業障,不知道這是業障,這樣念佛也能往生,往生品位就低。所以品位高下,四土三輩九品,都在我們這一生當中修得。我們以無緣慈悲待人,人家以惡意對待我們,我們以慈悲心報答,我們以平等、清淨心對他,那個人是我們的大恩人,為什麼?他把我們業障消除。如果他討厭我們,我們也討厭他,業障上再加上業障,沒有消除。他討厭我們,我們不討厭他,我們業障就消除。

  所以諸位要知道,一個會修行的人,善人、惡人都是我們善知識,我們如果要離開他,我們的業障永遠不能消除。討厭我們的人,每次見面罵我們幾句,業障就消了,惡業就消了。他罵我們,我們要生歡喜心、感激心,為什麼?罵一句,業障消一層;再罵一句,又消一層,好。他要是罵一句,我們生一個瞋恨心,再罵瞋恨心更重,那你業障就愈來愈重。你們看看《法華經.提婆達多品》,釋迦牟尼佛說的,如果不是提婆達多處處要陷害、侮蔑、毀謗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的道業沒有這麼快成就。他之所以能夠提前成佛,就是提婆達多,他說提婆達多是他第一善知識,替他消除無量劫來的生死重罪,《法華經.提婆達多品》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。

  所以真正會學的人,一切統統是善知識,就像善財童子一樣,五十三參沒有一個不是善知識。不要認為善財童子運氣好,遇到那麼多善知識,我們跟善財童子並不差,就是我們不認識善知識,我們把善知識當作惡知識,這就沒有辦法了。善財童子有沒有遇到惡人?有,五十三參裡頭有不少惡人,有貪瞋痴慢,統統都有,可是在善財眼睛當中統統是善知識。五十三參是我們社會上各行各業,五十三位,出家的只有六個人,其餘統統是在家的,出家的少,在家的多,裡面有學佛的,有外道的。我們今天看到學佛的就很歡喜,看到外道的我們心裡就不高興,這錯了。外道也是眾生,也有佛性,他也是佛。所以就是說在一切境緣當中,境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在這個裡面修無緣大慈,修真正的清淨平等,消除自己的業障,成就自己無量功德,這才是一個真正學佛人。好,我們下課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