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 (第十一集)  1988/2  台灣大專講座  檔名:03-001-0011

  這個發起的因緣,實在就是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個很苦惱的世界,為了爭權奪利,連父母都不顧,親情也不要,這是顯示出極苦的世界。也正因為如此,才有出離之想,想離開這個五濁惡世,找個好的環境去生活。這種思想我想很多人都有,現在有許多人移民到外國,都想往外跑,將來如果整個世界大災難來的時候,往哪裡跑?那就是李老師給我們講的,唯一的一條生路是趕緊求生西方世界。這也是移民,往西方極樂世界去移民,這才是究竟安穩,這個事情決定能成就。

  六十三面大字應該是小字,它屬於科文。「二總科略釋二,初分科,就中為二。初爾時下,正明殺父。次問守門人下,明欲害母」。請看六十四面的經文:

  【爾時王舍大城。有一太子名阿闍世。隨順調達惡友之教。收執父王頻婆娑羅。幽閉置於七重室內。制諸群臣。一不得往。】

  這樁事情就是政變,政變主角是誰?是他兒子,兒子要奪父親的政權,要想篡位。實在講,父親早晚要把王位給他,他等不及,現在就要,所以就發動政變。這個故事的原委都在註解裡頭。政變的起因當然是太子權力心太重,『調達』來挑撥是緣,調達就是提婆達多,如果沒有這個人在當中挑撥,他也不至於幹這件事情。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,是阿難尊者的親哥哥,同胞哥哥。釋迦牟尼佛的父親兄弟四個,他們堂兄弟一共有九個人,在堂兄弟當中,釋迦牟尼佛年歲是最長的,阿難是最小的,提婆達多是阿難的同胞哥哥。這個人也非常聰明,看到釋迦牟尼佛作佛,他很不服氣,他也學得不少,後來也學了一點神通,註解上都有。他就想把釋迦牟尼佛害死,他來領導僧團,作佛,就挑撥阿闍世,你最好也把你父親除掉,你作新國王,我作新佛,新佛、新王來統治天下,這是很好、很快樂的事情。這一挑撥,阿闍世王就聽他的話,就發起政變。

  我們知道殺父親、害母親是五逆重罪。提婆達多又破和合僧,破壞僧團,還起惡心要害佛,佛是沒有害成,出佛身血,所以這兩個人都造的是五逆重罪。在此地我們所看到的,阿闍世王把他的父親囚禁,派兵守住不讓任何人接近他,其目的就是把他餓死,不給他飲食,把他關在那個地方不讓他出來,關幾天當然就餓死了,用這種手段。『制諸群臣,一不得往』,不准任何人接近他。我們再看底下一段:

  【國太夫人名韋提希。】

  『國太夫人』,就是頻婆娑羅王的皇后,也是阿闍世王的母親。『韋提希』,這個時候只有她能救,別的人不能接近,只有她暗中來救他。

  【恭敬大王。澡浴清淨。以酥蜜和麨。用塗其身。諸瓔珞中。盛葡萄漿。密以上王。】

  『大王』就是頻婆娑羅王。『麨』是麨麵,就是麵茶,把它塗在身上。用這個方法把飲食帶進去,這是很苦的事情。身上洗澡洗乾淨,把麨麵塗在身上,這樣子帶進去,可見得警衛檢查很嚴格,決定不准帶飲食進去,連他母親進去都要受嚴格檢查。她這樣子祕密偷帶進去,查不到了,用這個方法帶進去。『瓔珞』,那都是金銀珠寶做的首飾,像項鍊當中是空的,她就把『葡萄漿』盛在裡面,這樣帶進去。『密以上王』,這是供給頻婆娑羅王的飲食,用這個方法,她天天去送。

  【爾時大王食麨飲漿。求水漱口。漱口畢已。合掌恭敬。向耆闍崛山。遙禮世尊。】

  他是皈依釋迦牟尼佛的在家弟子,也是佛重要的大護法,現在遭難了,佛在靈鷲山,當然佛有神通,哪有不知道這個事情?前因後果佛都曉得。他現在要求願,向著靈鷲山的方向禮拜,在這裡『遙禮世尊』。

  【而作是言。大目犍連是吾親友。願興慈悲授我八戒。時目犍連。如鷹隼飛。疾至王所。日日如是。授王八戒。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。為王說法。】

  他跟目連尊者是親戚。他在災難臨頭的時候求授八關齋戒,希望世尊派遣目犍連來給他授戒。『鷹』是老鷹,『隼』也是老鷹一類,比這個鷹小一點,飛得都非常快速,這是形容目犍連以神通從空中飛行到王宮裡面來,守衛對他無可奈何。每天目連都來給大王授戒。國太夫人,就是皇后,天天祕密的送東西給他吃。『富樓那』尊者是佛弟子當中,說法第一。派這兩位羅漢天天去給國王授戒、說法,所以他雖然被軟禁,也並不寂寞,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修行,像閉關修行一樣。

  【如是時間。經三七日。王食麨蜜。得聞法故。顏色和悅。】

  這樣子經過二十一天,不但沒餓死,而且精神比往常還要好。這一段就是前面科文裡面講「正明殺父」。阿闍世王用這種手段是想把他父親活活餓死,經過三七二十一天,他想大概差不多已經餓死。

  【時阿闍世問守門者。父王今者猶存在耶。】

  他現在是活著還是已經死了?去問那個守門的人。

  【時守門人白言。大王。國太夫人。身塗麨蜜。瓔珞盛漿。持用上王。】

  這個祕密被守門人發現,發現也無可奈何,她是皇后,現在是皇太后,對她無可奈何。別的人可以禁止不讓他進去,皇太后來,沒辦法,不敢不讓她進去。

  【沙門目連及富樓那。從空而來。為王說法。不可禁制。】

  衛兵對他沒辦法,他從空中飛進來的,攔也攔不住他,沒有辦法阻攔的。換句話說,大王現在還在,還活得好好的。

  【時阿闍世聞此語已。怒其母曰。我母是賊。與賊為伴。沙門惡人。幻惑咒術。令此惡王多日不死。即執利劍欲害其母。】

  他不但不覺悟,可見得這是利慾薰心才會迷惑到極處,做了很大的錯事,怪罪他的母親。本來要把他餓死,結果現在還沒死,二十一天了,國王還沒死,他就拿劍想去殺他母親。實在說,他以前本意只害他父親,還沒有動念頭害他母親,為什麼?奪王位只要害他父親,他王位就得到,與他母親不相干。現在他母親幫助他父親,他就不能原諒,連母親都要害,這是大逆不道。我們看下面經文:

  【時有一臣。名曰月光。聰明多智。及與耆婆。為王作禮。白言。大王。臣聞毗陀論經說。】

  這就他底下有大臣。『耆婆』這位大臣就像是御醫一樣,是一個大夫,照顧國王身體健康的。這兩個人等於是他的左右手,幫助他治理朝政。這兩個人看到他要殺母親,這個事情嚴重,你看他害他父親,他們不說話;害他母親,這他們看不過去,母親的恩德非常之大。《毗陀論》是婆羅門裡面的經典。

  【劫初已來。有諸惡王貪國位故。殺害其父一萬八千。未曾聞有無道害母。】

  像這種政變的事情,貪圖權位,從父親手上奪取政權這樣不肖的兒子,有,自古以來聽說過,而且聽說很多,所以你搞政變、奪政權要把你父親害死不足以為怪,過去有例可援,但是沒有聽到殺母親的,這是在婆羅門經典裡面記載的,所以這個問題是很嚴重的事情。

  【王今為此。】

  就為了母親送一點麨蜜飲食給父親,你就要殺害母親。

  【殺逆之事。污剎利種。】

  『剎利』是王族,印度四種階級,剎帝利是王族。你這樣做法,對整個剎帝利的種族是一種永遠洗不乾淨的污點,這個事情勸他決定不可以做。

  【臣不忍聞。】

  我們不忍心看到你這樣做法,也不願意有這麼一樁事情出現。

  【是旃陀羅。吾等不宜復住於此。時二大臣。說此語竟。以手按劍。卻行而退。時阿闍世驚怖惶懼。】

  『旃陀羅』在印度是很下賤之人,換句話說,你不配做國王,哪有國王殺母親的道理?他們兩個要走了。換句話說,我們不願意跟你了,你是大逆不道,沒有人會原諒你,我們要離開這個國家到別的地方去。這就是阻止他。這兩個人是他的左右手,是他所依靠的人,這兩個人走了,換句話說,他的困難就多了,沒有人替他辦事,也沒有人照顧他的健康。耆婆是位良醫,非常好的醫生。他要倚重這兩個人,這兩個人反對他,要走了,他免不了驚慌。

  【告耆婆言。汝不為我耶。】

  你不幫助我,不擁護我,你們兩個都要走?

  【耆婆白言。大王。慎莫害母。王聞此語。懺悔求救。即便捨劍。止不害母。】

  叫他要謹慎、要慎重,千萬不能害母親。因為這兩個人出來諫諍阿闍世王,阿闍世王才把殺母親的念頭取消,不殺母親,但不准他母親再跟他父親見面。

  【敕語內官。】

  『內官』就像中國從前皇室裡面的太監一樣,在印度也有,專門伺候皇室皇帝、皇后私生活的這些人,內侍。

  【閉置深宮。不令復出。】

  把他母親也幽禁起來,行動不准她自由。這就是雖然不殺她,也把她軟禁起來。到這個地方,發起的因緣就很明顯,為人父母看到兒女這樣的不孝,為了權力忘恩負義,做出殺害父母之事,這是令做父母的真正痛心,於是對這個世界產生厭惡,這才有求淨土的願望。

  【時韋提希被幽閉已。愁憂憔悴。遙向耆闍崛山。為佛作禮。】

  『韋提希』是這部經的真正當機者,她請求的。『被幽閉已』,被兒子軟禁。她也向靈鷲山的方向拜釋迦牟尼佛,求佛來幫助她。

  【而作是言。如來世尊。在昔之時。恆遣阿難來慰問我。】

  這就想到從前,沒有出事情的時候,釋迦牟尼佛自己不能來,常常派阿難尊者來看她。

  【我今愁憂。世尊威重。無由得見。願遣目連尊者阿難。與我相見。】

  佛是老師,不敢請,只希望佛能派目犍連,目犍連是親戚,阿難很熟,過去常常見面,希望世尊能派目連、阿難來跟她見見面。

  【作是語已。悲泣雨淚。遙向佛禮。】

  她在深宮裡面禮拜,心裡有這個願望,實在說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就看得清清楚楚,佛有天眼、天耳、他心,哪一樣不清楚?樣樣都清楚。

  【未舉頭頃。】

  她拜下去,頭還沒有抬起來。

  【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。知韋提希心之所念。】

  就知道了。

  【即敕大目犍連及以阿難。從空而來。】

  立刻就派目連跟阿難尊者立刻就去見她,不但這兩位尊者來,佛自己也來。她不敢請佛,佛來了。佛為什麼來?前面註疏裡頭祖師大德跟我們分析,頻婆娑羅王遙禮世尊,世尊只派富樓那跟目連兩個人去,佛自己沒有去,現在皇后這一禮拜,佛就來了,這是什麼原因?因為國王的機緣沒成熟,所以佛不必要親自去,派弟子去就可以,皇后的因緣成熟,非得自己來不可。什麼因緣成熟?成佛的因緣成熟。你看看前面頻婆娑羅王要求的是什麼?只是要求給他授八關齋戒,要求聽聽佛法,他沒有別的要求。夫人的要求就不一樣,這世間太苦,兒子大逆不道要殺我,不想活了,希望問佛哪裡有好的世界,我可不可以去?這就是往生的念頭生了,成佛的機會到了,佛一定要來幫助她,來給她說十六妙觀,幫助她往生淨土,這個事情不是佛的學生能辦得到的,所以他自己來了。所以佛對眾生的確是平等的,沒有差別,只看緣熟不熟,真是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感應道交。

  【佛從耆闍崛山沒。於王宮出。】

  這就是神足通的示現。

  【時韋提希禮已。舉頭。見世尊釋迦牟尼佛。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。目連侍左。阿難侍右。釋凡護世諸天。在虛空中。普雨天華。持用供養。】

  就是拜完佛之後,頭剛剛抬起來,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面前,阿難、目犍連也在面前,這兩個人隨侍釋迦牟尼佛,都來了。而且還有『釋凡護世諸天在虛空中』,這就是天龍八部護法神,護法神也在空中,保護著佛陀。這些護法神以『天華』來供佛,場面非常的莊嚴。

  在這個地方大師有一段議論,這段議論在七十四面倒數第五行,我們把它念一遍,因為這屬於佛學常識,從第三個字開始。「我國各處大殿,供的一佛二侍者像」,這就是佛門裡面供這佛菩薩的像。「相傳都道迦葉阿難」,的確我們看到許多供三聖像,當中是釋迦牟尼佛,一邊是迦葉尊者,一邊是阿難尊者,我在香港天台精舍也是這樣供的,許多地方都是這個供法。「我則素言不以為然」,這是諦閑大師講的,這個註解是諦閑大師的話,諦閑大師的看法就不一樣。「雖不見有人公然否認,但心中猶未誠肯耳」,就是不能肯定。「夫古人建殿供像,必有所本」,他有依據的。「試問迦葉阿難,出於何典」,根據什麼這樣子供像?「我曰非者,乃本於今經也」,諦閑大師不同意從前人的供法就是根據這部經。這部經上說得很清楚,「經中分明說佛身紫金色。坐百寶蓮華。目連侍左。阿難侍右。左面相傳言迦葉者。以盲從盲也」,這是諦閑法師的見解。他老人家前面序文說過,他從出家就以這部經做功課,他是專修這部經的,所以他是根據這部經不太贊成一般大殿裡面供的三聖像,認為供迦葉尊者跟阿難尊者,他不太同意,他說應當是供目連跟阿難,根據這部經上說的,這是他的見解。

  我覺得供迦葉跟阿難沒錯,雖然經典裡面沒有,但是在佛法承傳上有道理。在佛門常講宗門教下,佛教整個分開,一個是禪宗,一個是教下。十個宗派裡面,除禪宗之外,其餘九個宗派都是教下。教下是阿難傳的,阿難是佛的傳法人,一切經典阿難結集的,供阿難這沒有問題,迦葉尊者是傳禪宗的,一個傳禪宗,一個傳教下,供他兩個沒錯,所以並不能說有錯,供這兩個人代表佛法的承傳。雖然此地大師說目連、阿難有經典做依據,這也不過是一時的,就是當時應韋提希尊者的要求,佛帶這兩個人到皇宮裡面來,所以供迦葉跟阿難還是有道理。這個地方怕同修們看了之後起疑惑,特別提出來解釋一下。

  七十四面最後一行有一個錯字,「三傷歎請法二,初問住生因」,這個住是錯的,是「宿生因」,就是過去世的因緣。七十五頁大字第二行第二個字,就是這個字。我宿何罪?我過去生中有什麼罪,為什麼會生出這個兒子出來?對待兒子也很不錯,非常愛護這個兒子,結果兒子不知道報恩,反而要殺母親,這是什麼道理、什麼因緣?她要問這段因緣。

  【時韋提希見佛世尊。自絕瓔珞。舉身投地號泣向佛。】

  這是看到佛來了,這一拜佛就來了,見佛了。『瓔珞』就是她戴的這些裝飾品,見到佛了,把這些都拿下來。『號泣』是哭的聲音很大,非常的傷心,痛哭流涕。

  【白言。世尊。我宿何罪。生此惡子。】

  『生此惡子』,不但要害媽媽,還要害爸爸,置父母於死地。我過去世造了什麼罪業,生出這麼個兒子?

  佛法裡面說得很明白,父母與子女有四種緣,沒有緣不會來的。這四種緣,第一種是報恩的,所謂孝子賢孫,是過去世你對他有恩,他是來報恩的。第二種是報怨的,過去世是冤家對頭,這一世遇到,到你家來做你兒子,以後長大怎麼樣?敗家子,要把你家財送得乾乾淨淨,還要搞得你家破人亡,這是冤家對頭來了。第三種是討債的,討債鬼,那是父母欠他的,他討完就走了。欠得少的,三、四歲就死了,你養他那麼大,花了不少錢,花了不少精神,他走了。如果欠得多的,會到十幾、二十歲,大學畢業了,博士學位拿到了,死了。費這麼多的錢、這麼多的心血供養他,他走了,這討債的。第四種是還債的,是他欠父母,他長大之後賺錢供養父母,只是在物質生活上讓父母不會缺乏,對父母沒有恭敬心,換句話說,沒有孝心,只是在生活上給你供養。如果欠得多的,供養就比較豐富一點;欠得少的,生活就苦一點,他不會給你多的,甚至對父母供養都很刻薄,我們都見過。兒女發財發得很大,一個月給父母幾百塊錢生活費用,這什麼原因?還債的,是因為他欠得少,所以他還得也少。如果欠得多,他一個月可以給他父母幾萬塊錢,讓他過得很舒服。欠多的他就還得多,欠少他就還得少。佛講四種因緣,沒有這四種緣不會來的。

  緣是我們過去生中結的,過去生中不曉得因果的道理,所以跟人家結很多惡緣,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,在我們生活圈子裡面,人事環境裡面才有很多障礙,才有很多看不順眼的人,冤家對頭,叫怨憎會。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我們要覺悟,凡是與我有過不去的人,知道我過去對不起他,今天他一樣的態度來對我。我如果還懷恨在心,這個事情麻煩了,這個冤結得一世比一世重,這一世是很不愉快的朋友,來世可能就是不愉快的親戚,最後一世可能就跟阿闍世王一樣,一世比一世嚴重,所以佛教給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。所以遇到一切不如意的這些人,好像不痛快的事情,要特別提醒自己,委屈婉轉,我們順他一點,遷就他一點,不再結這個冤仇,從這一生把它解除掉,對我們自己將來往生的時候不會造成障礙,這點很重要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說,千萬不要輕忽小小的嫌隙、嫉妒,很輕微的,不要把這個看小了,逐漸就變成大冤仇,這佛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頭教給我們的。小小的怨恨都不可以有,何況大的怨恨?所以不學佛不懂,人家欺負我,我為什麼不報復他?好像是應該的一樣,這是世間人眼光看的,只看到一世沒有看到三世,如果看到三世,才曉得這個觀念是大錯誤。所以怨憎會是有因緣的,韋提希問得有道理。

  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。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。】

  就是我遭這個大難,遇到冤家對頭,釋迦牟尼佛,你也不例外,你過去生中也造了什麼因緣,你怎麼跟提婆達多是堂兄弟?當然都是因緣。提婆達多是處處想盡方法害釋迦牟尼佛,想把佛害死,他要作新佛。佛是功德圓滿、智慧圓滿,護法神太多了,所以提婆達多害不了他,雖然害不了,也叫佛的腳被石頭砸流血,所以出佛身血。他破和合僧,破壞僧團,造的罪業這麼重。問他究竟是過去生中什麼因緣?當然佛是給她說了,但是在這個經典裡面這樁事情省略,可是註解裡頭有,其他的經典上也有。這裡註得不太多,可是大致上都說出來了。

  底下這重要,她就求往生,認為這個世界太壞,不想在這個世界再活下去,這就是發起這部經的因緣。佛把一切諸佛世界用神力都叫她能看得到,然後讓她自己選擇一個世界。妳看看諸佛世界,哪個世界好,妳願意到哪裡去,我就教妳方法,幫助妳去,她選擇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不是釋迦牟尼佛介紹她去的。釋迦牟尼佛把一切諸佛世界展現在她面前,讓她自己選擇,她選擇極樂世界。我們今天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