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 (第八集)  1988/2  台灣大專講座  檔名:03-001-0008

 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九面,第一行:

  【常寂光者。常即法身。寂即解脫。光即般若。是三點,不縱橫並別名祕密藏。諸佛如來所遊居處。真常究竟,極為淨土。分得究竟,上下淨穢耳。】

  這是第四段,這四種淨土最後的一段,講常寂光淨土。一般說,『常寂光』是從理上來說的,在事上講實際上只有三種淨土。理與事是一不是二,所以清涼大師在《華嚴》裡面跟我們說出一真法界,把它分為四種無障礙的法界,為我們解釋。無障礙法界裡面最殊勝的就是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就顯示出實報莊嚴土才能證得這個境界,所以證得實報土同時就分證寂光淨土。譬如我們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圓教初住菩薩就住實報莊嚴土,同時就分證一分寂光淨土,可見得這是兩種淨土同時證得的。第二住菩薩就證兩分寂光淨土,他破了兩品無明,所以一直到無明破盡,實報與寂光才圓滿的證得,那就是究竟位。此地的解釋我們一看就非常明瞭,它是從理上說的。

  常寂光,常就是法身,是永遠不變的,不生不滅,永遠不滅的,這是宇宙萬有的本體,用這個字來代表。寂就是解脫,極果之人的境界,像《仁王經》說的「寂滅忍」,清淨寂滅,這個境界還在無生法忍之上。《仁王經》上說的無生法忍的菩薩是七、八、九三地,七地菩薩所證的是下品無生法忍,八地菩薩是中品,九地菩薩證的是上品無生法忍。我們念佛迴向偈裡頭有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,就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蓮花開的時候就證得無生法忍,可見這個地位就非常高。無生法忍要是證得,你就生到實報莊嚴土,同時也證得常寂光淨土。十地菩薩就不是無生法忍,叫寂滅忍,與常寂光就真正的相應。十地菩薩是法雲地的菩薩,是下品的寂滅忍,等覺菩薩是中品的寂滅忍,到佛果才是上品的寂滅忍。所以講常寂光,寂就是清淨寂滅,確實是一念不生,真正是不生不滅。等覺菩薩還有一念,那一念就是生相無明,到如來果地才真正到一念不生,清淨寂滅,這是真實的解脫,究竟圓滿的解脫。

  『光即般若』,實在講就是寂靜的心起作用,它起的作用是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這個時候才真正明瞭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萬物全是自心變現之物。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心,心就是盡虛空遍法界,是一不是二。就好像我們作夢忽然覺悟了,整個夢境就是自己的心,整個心就是夢境,心外無夢,夢外無心,心跟夢是一不是二,徹底明瞭這個事實的真相。佛教我們最後也就是認識這個事實的真相,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,所以佛法確實不是宗教,因為宗教裡沒有這種思想,沒有這種認識,也不是哲學。

  民國初年,歐陽竟無大師對佛教解釋是很有道理的,他說佛法非宗教、非哲學。把它當作宗教看,錯了,決定得不到它的真相;把它當作哲學看也錯了,也見不到佛教本來面目。他說佛法就是佛法,而且他說佛法是現代人所必須要修學的。我們要想真正自己得到幸福、社會得到安穩、世界得到和平,的確非致力於佛法的修學是達不到的。他那一篇講演在當時也引起國內外相當的震撼,因為許多人都把佛法看成是宗教,或者看成是哲學,他提出這個真正是正知正見,非常難得。我們真正深入佛法,確實體會到歐陽大師講的話沒錯。

  像此地常寂光的意思決定不是宗教與哲學能夠包括得了的。這三樁事情是一不是二,所謂是一而三、三而一,所以它底下講『三點』。這三點是什麼意思?梵文裡面有個字母發音念「一」,它的寫法就是三點,像三角形的三點,這三點是一個字母,少了一點都不行,它就不是一個字。所以說就好像∴字三點,缺一個都不行,這是比喻法身、解脫、般若是一而三、三而一。譬如鏡子的體是物質,是個體,比喻作法身,光就好比是般若,鏡子有光,照就好比是解脫,你想想看,這三個東西的確是一個。離了體就沒有光跟照,離了照也沒有光跟體,它是一而三、三而一。你要了解這個真相,所以你不能說它是三樁事情,也不能說它是一樁事情,知道是一體的三面,三面的確是一體,所以它是不縱不橫,像∴字三點一樣,是三角形的排列,這稱之為『祕密藏』。

  所謂祕密,實在說是深密,義理太深了,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,所以佛也很少說,所謂是祕而不宣。為什麼少說?說了人也不懂,不懂不要緊,就怕他曲解意思,把佛的本意誤會,那就壞事了。所以不懂礙事還不太大,就怕把意思曲解、解錯,那就壞了。所以佛不常說深密的道理,因為這個境界,前面說了,唯佛與佛方能究竟,因為不到成佛的境界你見不到,也體會不到。所以佛只有在大乘經、一乘了義經典裡面說一點,也說得不多,換句話說,給我們透露一點消息,善根深厚的人聽了之後雖然不懂,他不懷疑,這就不壞。曉得我們契入的境界,後面還有更高的境界我們還沒有能證得,不至於在修行過程當中得少為足,還有更高的,我們的修學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,所以有這個好處。這是把常寂光這個名詞的定義略為介紹。

  下面這句是說諸佛如來們的境界相。『諸佛如來所遊居處。真常究竟,極為淨土』,這是大經裡面常常讚歎的,唯佛一人居淨土,就是這個意思。他是純淨,等覺菩薩也比不上他,因為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。換句話說,他的心已經相當清淨,但是還不純,還有一品無明沒斷,那一品無明斷了才是純淨,所以嚴格的講是唯佛一人居淨土。除佛之外,我們講的淨土都是相對的說法,兩個土比較,哪一個清淨,哪一個染污,都是從比較上說的,絕對的淨土只有佛一個人。這點從前面理論上來說就是心淨則土淨,如來果地上的心是純淨,所以他的土也純淨。等覺菩薩雖然淨,他還有一品無明沒破,不能算純淨,所以比起佛就是穢土,就不是淨土,這個與心淨則土淨的原理決定是相應的。所以我們要想修淨土到哪裡修?心地裡面去修,就是修我們清淨心。心清淨了,我們所感的土決定是清淨。這是如來居住的真實淨土。

  『分得究竟,上下淨穢耳』,這是兩者比較。分得,分是部分,他得到的部分;究竟,是圓滿得到的。如來果地上是究竟得到的,圓滿得到的,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都是分得,但是分得裡面有分得少,有分得多,比較起來多的就是淨,少的就是穢,這是講常寂光淨土的淨穢,是這麼一個意思。我們凡夫實在對於這個境界沒有辦法能夠想像得到,真正是屬於不可思議。下面這句是總結:

  【故以修心妙觀,能感淨土。為經宗也。】

  這是這部經的宗旨。諸位把經本翻過來看第五十頁,註解的第二行就是剛才講的總結,「故以修心妙觀,能感淨土,為經宗也」。「若其不用圓妙三觀感四淨土」,這句很重要。換句話說,我們一定要用圓妙三觀才能夠與這四種淨土相應;你要不用圓妙三觀,這個四種淨土就不能相應。此地所講的宗旨與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完全相應,這四種修行的方法都要依這個原理原則,那就是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、持名念佛都要懂得這個道理。不懂這個道理,你持名念佛是口念不是心念,口裡頭念佛念得再多,心不清淨,這樣所念的佛只可以說與西方極樂世界結一個法緣,這一生不能往生。所以大家要知道,我們念佛求什麼?求心清淨,這就對了,就與這個宗旨就對了。我們因為心不清淨所以才念佛,念佛要念到心清淨與淨土才能起感應道交,所以無論什麼念頭才起來,馬上就把它換成「阿彌陀佛」,這樣念佛功夫就得力。

  所以古人講念佛,實在說不在乎一定要念多少,而是在乎這句佛號確實能夠降伏妄想,能夠幫助我們維持這一天到晚二六時中心清淨,這樣念那句句都得力;一面念佛一面還打妄想,這個念佛就不得力,所以念佛功夫得不得力是從這上看的。功夫得力確實能夠把妄想伏住,不得力是一面念一面還打妄想,這就是不得力,所以念佛人自己能夠考驗自己的功夫。我的妄念,我的貪瞋痴,這些壞的習氣,如果一年比一年減少,你是有進步;一月比一月減少,你是大有進步,你往生就有把握,有決定性的可靠,靠得住。一年比一年進步也是有相當的把握,如果月月有進步那是沒話說了,決定往生,功夫在這個地方勘驗。

  假如我們念佛念得妄想愈來愈嚴重,貪瞋痴慢愈來愈盛,一年不如一年,這個佛念得沒用處,結果還得六道輪迴。許多念佛人不曉得這個道理,因此念佛的人多,真正往生的人很少。正如同從前李老師在台中有一次很感慨的跟我談這個問題,他說我們台中蓮社的蓮友有二十多萬人,那是我在台中的時候,在民國四十七、八年的時候,真正能往生的不過三、五個而已,不成比例,萬分之一都沒有。二十萬人有個二十個人往生才是萬分之一,不過是三、五人而已。這就是說雖然天天在念佛,佛號伏不住煩惱,還是爭名奪利,還是互不相讓,這個沒有辦法。真正想往生西方世界的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還有什麼爭執的?還有什麼放不下的?這是自己功夫上的考驗。

  底下這一行很重要,「釋題三觀」,解釋經題的三觀,「為被何人,為何處用。須知正為生同居淨,故說三觀。隨其惑斷淺深之處,自然感得有餘等三。非僅為感實報寂光,說三觀也」。這一段註解四明尊者講得很詳細,文非常之長,諦閑法師都把它省略了,在原文當中只取這幾句提醒我們。佛給我們講的這部經,智者大師以三止、三觀、三諦來為我們解釋,為什麼人說的?正是為我們生死凡夫說出西方四土。所以不要以為大概我們往生只有凡聖同居土的分,其他的三土我們恐怕是望塵莫及,你要這樣想法就錯了。四土都是為我們說的,換句話說,四土我們都可能去往生,問題在哪裡?正如同善導大師所說的,我們遇緣不同,所以才有四土三輩九品的差別。假如我們遇到的緣很殊勝,我們也可能這一生就生到實報土、常寂光土。什麼叫緣勝?聞思修這三個條件統統具足,這個緣就勝。

  我在前面也曾經跟諸位提到過,緣就是機會,我們有這個機會,每天在一起研究討論淨土的三經一論,做深入的研究探討,這是我們聞法的緣具足,天天能聽經。在研究討論當中我們真正有所領悟,這是思的緣具足。同時我們又有機會在一塊共修,修的緣具足。聞思修三種緣具足,這個不容易,真正是難。三緣具足,他這個機會就非常可能是上品上生,那就是直接取實報土與寂光土。

  但是我們今天在此地這個三緣不具足,為什麼?我們今天講研究討論這部經,我們時間很短,只有七天,不是天天在研究討論,所以比不上古人,古人道場每天講經是八小時。你看經上所說的二時講經,那個二時是古印度的二時。古印度的時間單位跟我們不一樣,中國古時候把一天分做十二時,子丑寅卯。我們現在用的時間單位是用外國的、西洋的,因為現在全世界都用,我們叫它做小時。時就時間單位,為什麼稱為小時?比中國用的時辰小。中國從前一個時辰,一個單位是現在兩個單位。可是印度的時比我們大,印度把一晝夜只分做六個時辰,所以它叫晝三時、夜三時,他們白天分做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後日分,夜晚分做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後夜分,它的時間單位是這樣算法。它的一個時辰等於我們現在四小時,所以二時講經就是八個小時。

  所以從前寺院叢林每天講堂裡面上課要上八個鐘點,這八個鐘點是講堂上課聽講,做聞思這方面的課程。除這個之外,修行。修行的時間多長?修行時間是三個時辰,換句話說,就是十二個小時修行,連吃飯都包括在裡頭。你看寺院裡五堂功課,吃飯也是功課,吃飯也是修行,睡眠只有一個時辰,四個小時,中夜睡眠,中夜就是晚上十點鐘到兩點鐘,這是睡眠時間。十點鐘睡覺,兩點鐘就要起床,或者是參禪,或者是持咒,或者是誦經,或者是念佛,這是修行,所以那個緣才叫真正具足。我們現在沒有這個緣分,同時我們現在人根性劣,你看從前人家四個小時睡眠就夠了,精神就飽滿,我們現在非睡八個小時不可,沒有八個小時垂頭喪氣,精神提不起來,這就是我們的業障比從前人重。人家業障輕,四個小時精神、體力都恢復了;我們業障重,要八個小時才能恢復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建道場要建什麼樣的道場?要建這樣的道場,那就是如來正法道場,那是功德無量。

  今天在台灣道場太多了,李老師以前常說有廟無道不能興教。廟建得很大,裡頭沒有道,就是沒有講經的,沒有修行的,佛的正法不能常住在世間,所以我們要提倡的時候,就希望同學們真正能夠覺悟,真正能夠修道。

  一個道場、一個僧團,多少人才能構成一個僧團?實在講五個人就行,五比丘,照經典戒律上來講四個人,四個人叫一眾,和合僧團,四個人就可以組織一個僧團,就建立一個真正的道場,四個人要同一個心,見解相同。實在講像我們今天這個道場有四個人同一條心,正法住世。同一個心,同一個見解,同修一個法門。同一個心要怎麼個同法?你要天天不講經、天天不念經,各人有各人的想法,各人有各人的看法,決定不會建立共識。天天念這部經,天天研究這部經,大家的思想都定在這部經上,見解就相同。所以一個道場不能講很多的經,講很多的經,這個道場破壞了。

  中國自古以來,你看那個大道場都是以一部經為主。像四大名山五台山就是以一部《華嚴經》為主,它不搞別的經論。他《華嚴經》一部講完了,從頭再講,清涼大師一生講五十遍。《華嚴經》講一遍至少要一年,一天八個小時,一年可以講完,講五十遍就要五十年,所以見解思想大家能一致。像天台宗是以《法華經》為主修的,人家是專講《法華》。當年慧遠大師創辦蓮社,這是淨土宗的開始,是專門講《無量壽經》,因為那時候淨土經典《無量壽經》剛剛翻譯出來,《彌陀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都還沒有到中國來,所以淨土宗最先建立的是依《無量壽經》。所以大家思想見解完全一致,不是各人搞各人的,各人搞各人的那意見決定不能一致。

  所以六和合裡面第一個條件「見和同解」,這是基礎,如果見解不相同,這個道場沒有辦法興旺的。因此道場絕對不可以隨便請法師來講經,他講這部經,他講那個論,結果把這個道場破壞了。雖然講的都是佛法,使我們聽了之後無所適從,不曉得學哪個法門好,會變成這個樣子,那是破佛法,不是興佛法,興佛法是一部經或者是一部論。所以中國過去的寺院叢林,要拿現在的話來說都是專科大學,你喜歡學哪一門的,你到哪一家去學,你決定成就。我喜歡學《華嚴經》的,你就到五台山去學;我喜歡學《法華經》,你就到天台去學;我喜歡學唯識,你就到慈恩寺去學;我喜歡學淨土法門,你就到廬山蓮社去學。各個道場是專門大學、專科大學,他才會有成就。所以現在寺廟多,學佛的人也多,但是成就的人我們很少看到,就是學亂了、學雜了,所以學了許多年都不能成就。

  我們看古人的成就,他到一個地方往往學三、五年就成就了。你看看《高僧傳》,時間那麼短,他有那樣殊勝的成就,原因在哪裡?他學一樣東西。如果我們用三年的時間來專攻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?你三年當中要學個三十樣、四十樣那當然不能成就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真正正法道場就是一部經,或者是一部論。這是聞思修三慧具足,我們今天希望能有這樣的道場出現。換句話說,得有四個人同一個心才行,真正同一個願望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要想取上品上生。

  說到這點我還要提醒諸位同修,為什麼?我們現在每個人自己都覺得很不錯,我是真正的佛教徒。我說個不好聽的話,你自己好好的想想,你有沒有破壞正法?我沒有。你跟大家意見不相同就是破壞佛法。譬如我們這個寺廟住四個人,我的意見跟他們都不一樣,大家意見都不相同,這就是破壞佛法,誰破壞?每個人都在內。破壞佛法的人還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可能的。所以我學佛這麼多年看到許多出家人往生的情形不如在家人,我看到許多在家人預知時至自在往生,但是出家人往生都很苦,都有病,瑞相比不上在家人。原因在哪裡?因為在家人至少沒有破壞佛法,出家人往往破壞佛法自己不知道,以為他自己很了不起,在那裡是個真正的三寶弟子在修學,不曉得他自己造罪業之重,他沒有仔細的去反省,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到的。

  既然出家了,在一個道場就希望能夠護持正法,護持正法就要把自己的意見放下,找一個志同道合的道場。哪個道場與你有緣?與你自己志同道合的道場與你有緣。譬如我們這個道場修淨土的,你也很喜歡修淨土,我們這個道場是以淨土經論為主的,你也是很喜歡這個經論,這就有緣。譬如我也喜歡念佛、我也修淨土,但是我喜歡研究《楞嚴經》,那與我們這個道場就沒有緣。雖然我們修的法門一樣,可是我們依據的經論(解門)也要相同,解與行都相同,這才叫有緣。你必須要找幾個志同道合,大家都喜歡研究《楞嚴經》,都喜歡念佛的,你們找四個人以上聚在一塊,正法道場,沒錯,要這樣才行。我遇到一些同修對《楞嚴經》很有興趣,天天在念《楞嚴經》、在研究《楞嚴經》,也是念佛的,到我這裡來了,我就搖頭,不適合。《楞嚴》我過去講過很多遍,現在我不講了,我放棄了,《華嚴經》現在也放棄了,都不講了,現在專講彌陀三經,頂多講淨土五經,我們現在是以五經為主修的依據的經論,其他的統統放下、統統捨棄了,這樣才行。

  這是杭州南路那邊講堂是以五經,這是那邊同修要求的,而我們這邊的道場實在講比那邊還要精要,我們這邊這個道場只有一部經,《彌陀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跟《彌陀經》是同一部,《無量壽經》是詳細的《彌陀經》,《彌陀經》是簡略的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只有一部,這個道場只講一部經。《無量壽經》講完,講《彌陀經》。《彌陀經》我們以兩個註解,一個是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一個是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跟《無量壽經》這三種,兩種《彌陀經》的註解跟《無量壽經》,就這三樣周而復始。我們在這裡研究討論,但是我們時間比較少,一個星期只有幾個小時,沒有古人的緣殊勝,古人一天八個小時,念佛一天念十二個小時。我們遇緣不如古人,可是我們念念不忘,希望將來能夠做到古人那個緣。

  現在人的福報、根性實在講都比不上古人。從前煮雲法師在世的時候常常請我到鳳山蓮社講經,定期的,每個月去一次,一個星期,我在鳳山蓮社講了三年。我曾經跟他建議,我說我們兩個人合作來辦淨土的道場,我說我講經,你領眾念佛,如果我們在鳳山蓮社十年不出門,這個道場真正就建立了。我說我一天講四個小時的經,講淨土三經,你每天領眾念八個小時的佛,就夠了,這個道場就建立了。他聽了之後也很高興,點頭很歡喜,第二天就走了,就到別的地方打佛七去了,我說這怎麼行?到處去打佛七,給諸位說,於自己有利益,道場建立不起來。道場要建立起來是天天幹,一天都不能鬆懈,所以古大德建立道場,他一生都不出門的。你看慧遠大師建立的念佛道場,他那個山上虎溪為界,他結界,他一生不出這個界線,就要在這個地方求往生。天天到外面跑,這個不行,跑不出名堂來的。我現在跑的範圍更廣,時間更長,這是緣沒有成熟。如果緣成熟了,我會坐在那個地方不動。沒有緣,也就是找不到四個以上志同道合的人建個小道場。四個人以上不多,道場不必要大,但是今天四個人都找不到,難,四個人同心都找不到。你去問的時候都有意見,都要跟你談條件,談條件那當然就沒辦法,談不攏。這是要無條件的結合,條件只有一個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除此之外,什麼條件也沒有。

  所以這部經大師取這幾句就是告訴我們,就是善導大師講的遇緣不同,緣勝的話,最高的淨土我們可以取得。這是希望同修把這些話記在心裡,將來希望大家有力量、有機會建立這樣的道場,那是龍天擁護,續佛慧命,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。好,下課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