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 (第十七集)  1991/6  加拿大  檔名:02-009-0017

 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八面,倒數第三行,第四個字開始,我們把經文念一段:

  【其人臨終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。光明相好。具如真佛。與諸大眾前後圍繞。現其人前。攝受導引。即隨化佛往生其國。住不退轉。無上菩提。功德智慧。次如上輩者也。】

  前面說過中輩往生的因行,因地修行當然是很多,佛在經典上給我們講的都是原則,對於細節統統沒有說,說了個原理原則。因此,我們要懂得他的意思,要能夠舉一反三,曉得在現前生活當中,應該要怎樣做法才能夠如法,就是不違背原理原則。

  前面有兩句怕同修們有疑問,在此地再略略的解釋一下。懸繒,繒就是絲綢一類的紡織品,在此地,這個字多半是指幡幢,幡是扁形的,幢是圓形的。好像我們這個地方這是幡,這是扁形的,是幡。在佛門裡面一般的習慣,如果做法會,我們都懸幡,如果是講經就懸幢,幢是圓筒,有一點像飛機場上風筒那個樣子。也許諸位到大陸去參訪,有很多寺院還有。在從前在台灣很少見到,現在台灣有些大的寺廟也有了。幢是這個道場今天有講經法會的一個訊號,它掛在旗桿上面,也是屬於旗幟一類的,是佛教一種特殊的旗幟。一般人在外面看到旗桿上懸著有幡幢,就曉得今天道場裡面有什麼活動,就是用這種方式告訴大眾,所以這個今天來講就是宣傳。現在實在講,幡幢只可以做個紀念品,掛在佛堂兩邊作紀念,實際上已經不能起作用。因為現在無論在傳播、在通訊技術上比從前進步太多了,現在可以用廣播,甚至於可以用電視廣告、海報,這從前都沒有的,不可能的事情。通知、電話,這些就是此地懸繒的意思,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我們今天應該怎樣做法。

  然燈,燈是代表光明。我們供佛像,佛像前面要燃燈,燈是代表智慧光明,同時還代表燃燒自己,照耀別人。最能夠表現這個意思的就是蠟燭跟油燈,你看蠟燭慢慢燒,自己燒掉了,照別人,油燈也是照別人,油慢慢的就乾了。電燈很不容易,不容易看出有這個表法的意思。所以要諸位曉得,佛門這些東西,用現代的術語來講就是道具,這些道具都是表示很深刻的義理,你要了解它,這絕對不是迷信。所以,燈不是佛享受的,佛有無盡的光明,還用得著燈嗎?用不著。是提醒我們自己,佛法裡面所有一切設施,全是提醒自己覺而不迷,就是這個意思。時時刻刻要想到,我要像佛菩薩一樣,犧牲自己,成就別人,這就是然燈的意思。

  散華,華代表因,先開花後結果。花在佛門裡面,就代表無量修行的法門、修行的方法,因為你依照這個方法修行,將來可以證果,所以花代表因。在大乘,它代表六度萬行,在小乘,代表了四諦、十二因緣、三十七道品,它代表這個意思。所以一看到花,我們就要想到,我們要以什麼法門來修行。

  香,香不要燒得很多,如果不好的香,燒多了空氣污染了,對我們人的身體有害處,沒有好處。香是燒一枝,燒好香,這個對身體健康有好處。它代表什麼?代表信香。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,你想入佛門,想學佛,你要沒有信心就不能成就,香代表信。為什麼代表信?在古時候,煙是唯一通訊的信號。你們到長城去看,長城每隔一段有個烽火台,烽火台是什麼?燒狼煙的。如果有警報了,敵人來進攻了,怎麼樣通知後面?燒狼煙。狼煙,狼糞燒起來它的煙不容易散,是直的,升得很高,很遠的地方就看到。看到這個就曉得那個地方有警報,我們後面人馬要去支援他,所以它是一種信號。我們佛前燒這個香,我們跟佛的信號,取這個意思,取信的意思,香叫信香。所以你要知道它的含義,否則的話,那都迷信了。佛何必還要聞這個香?泥塑木雕的佛,實在講那個身體上並沒有神經系統,他哪裡聞得到?他聞不到的。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,表我們自己的信心。同時,香又表戒定真香,它含有這個意思。它代表戒、代表定。戒定是我們佛法,無論是大乘、小乘修學的最高綱領。還代表五分法身香,五分法身就是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這五種。所以我們見到香、聞到香就要想到戒定,要想到五分法身。修淨土的人要想到信願行,淨土是最著重於信,三個條件當中,信是第一,信願行。因此它是表法的。

  佛前面通常我們供一杯水,這個地方沒有,這裡就省略掉了。水代表什麼?代表心。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乾淨,一塵不染,要像水一樣的平,平等,不要有波浪。煩惱就是波浪,知見就是波浪,分別執著就是波浪,統統捨下,心要像水一樣乾淨,一樣的定,它表這個意思。

  這些諸位統統都要曉得,曉得這個意思,你才曉得佛家所有一切的設施,都是含著有很深教學的意義在其中,決定沒有迷信,是屬於一種藝術的教學。你才真正能體會到,佛教裡面智慧之高,方法之巧妙,確實令人尊敬。寺院裡面就是個藝術的宮殿,如果用現在話來講,就是佛教的學校與佛教的博物館混合在一起,是這麼個機構,學校就是博物館,博物館就是學校。不像我們一般世間博物館跟學校是分開的,它是混合在一起。這些意思要懂得了,才曉得「以此迴向」怎麼個迴向法,你就明瞭了。能夠時時刻刻,樣樣東西都提醒自己,覺不迷,正不邪,淨不染,一心向道,這就是功德,以這個功德求生淨土。

  這個人在臨終的時候,彌陀不違本願,他的大願裡面有接引眾生往生,只要哪個發願往生,他都來迎接。所以『阿彌陀佛化現其身』,化佛來迎接你,『光明相好,具如真佛』,佛這個分身、化身無量無邊,佛的身相跟真佛完全一樣,無二無別。『與諸大眾』,這個大眾就是菩薩。前面跟諸位說過,在我們過去生中,生生世世的眷屬、朋友、同參道友,已經往生的人會隨阿彌陀佛一同來接引,這就是『與諸大眾前後圍繞,現其人前』,往生的人看得清清楚楚。一般人看不到,往生的這個人看到,可是一般人如果心地清淨,心地清淨就有感應。心地真誠,比如說往生的時候幫他助念,以真誠心、清淨心助念,他可能見到光、可能聞到香。聞香是最普遍的,為什麼?阿彌陀佛、諸菩薩身上都放香,他能夠聞到異香,這是比較上平常的事情,一般很多人都有這個感應。其次是光,見到佛光。

  『攝受導引』,佛來接你,來引導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『即隨化佛往生其國』,這是講往生時候的狀況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『住不退轉,無上菩提』,這就是受用跟上品沒有兩樣,這是平等世界,沒有兩樣。智慧、功德比上輩的要差一點,除這個之外沒什麼兩樣。為什麼說智慧、功德差一點?因為智慧、功德是從清淨心起作用,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果報,實在講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,我們得到這個受用。不是自己的能力,自己能力要享受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就如一般大乘經上所講的,至少是七地菩薩,七地菩薩不容易證得。所以這個要知道,這是彌陀本願功德的加持,是我們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。再看下面經文。

  【其下輩者。假使不能作諸功德。】

  『下輩』,就是業障比較重一點的眾生,他沒有能力、沒有時間、沒有機會,也許受生活的壓力,或者其他種種的限制,他沒有辦法作。換句話說,想對佛教做一點貢獻都沒有這個緣分,這一類就屬於下輩的。

  【當發無上菩提之心。一向專念。阿彌陀佛。】

  這一句三輩統有,所以我們才曉得,這一句是往生西方世界必定要修的一個科目。這就是我們俗話講的「老實念佛」,上輩老實,中輩也老實,下輩往生還是老實,老實念佛是決定不能夠更改的。

  【歡喜信樂。不生疑惑。以至誠心。願生其國。】

  這個不能像前面那些人,他們那些人有福報、有機緣,能修很多的功德,他沒有。他雖然沒有,他對於佛所講的這個法門、經典,他相信、他喜歡。『信樂』,樂是喜歡。『不生疑惑』,他真正相信,一點疑惑都沒有。『以至誠心,願生其國』,至誠是真誠之心,沒有一絲毫懷疑,真誠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樣的人也能生。

  【此人臨終。夢見彼佛。亦得往生。功德智慧。次如中輩者也。】

  這個人行,他能往生,他在往生的時候,『夢見彼佛』,這個夢見不是我們平常講的下意識的作夢,不是的,這是佛來接引,他自己彷彿是在夢中見到的。其實是不是夢?不是,自己彷彿以為在作夢。也就是說臨終的時候,他神識不像前面那兩種人那麼樣的清楚,雖然有一點昏沉,並不嚴重,佛來接引的時候,他還是看到,還是清清楚楚見到,見到就是彷彿在夢中,是這種情形。當然,佛也是與菩薩大眾現在他面前,接引他往生,他也是一念頃隨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那種種受用沒有差別,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看到,那是平等的。他沒有說下輩往生的,一切神通道力要差一點,願文上沒有,願文上都講「一切眾生」,一切眾生包括上輩、中輩、下輩,統統包括。所以這個我們應當要理解,經文很多地方省略了。

  這個地方就是講通常三輩往生,除三輩往生之外還有一類,從前善導大師說過,專修這個法門的,也就是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善導大師講,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,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,萬修萬人去,一個都不漏的。這是什麼?專修。除這個專修一類之外,還有一類雜修的,他不是專修,他修其他法門,他迴向求生淨土,這行不行?行,底下一段就說這個。慈舟大師判作「一心三輩」,他不是專修的,不是專修那的確要看他的功夫,往生品位不定。但是諸位要知道,這一類修行人往生不是一百個修一百個去,善導大師講,一萬個人難得有四個、五個,這個比例就很少了。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清楚。

  譬如像古時候,馬鳴、龍樹他們不是專修淨土的,他們是在臨終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人家真有功夫,馬鳴、龍樹都是地上菩薩,他證得果位。在中國,像智者大師,智者大師不是專修的,他臨終念佛往生,他也真的往生了。根據中國歷史上記載,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,這是來示現的。他臨終往生的時候,學生還問他,老師,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多高?天台宗一代祖師,了不起的人物。他告訴學生們,他說我因為領眾,領眾就是做住持,要管人、要管事,換句話說,很操心,不能專修,所以往生只有五品位,這地位就不高,生凡聖同居土,五品位。智者大師自己說他是五品位往生,換句話說,這個意思就含著,如果不管人、不管事,不做當家住持,專修,那品位就高了。這叫做「一心三輩」。

  像近代的,我們所熟知的像諦閑法師、倓虛法師、寶靜法師,這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師們,都是一代祖師。居士當中像江味農居士,江老居士的女兒在紐約,不曉得現在,我很多年沒有跟她聯絡,不曉得現在在不在?如果要在的話,也八十多快到九十歲了。我在紐約跟她見面的時候,大概就是八十一、二歲的樣子,江味農的女兒。江味農一生研究《金剛經》,作了一本《金剛經講義》,他那個《講義》可以說是研究《金剛經》的權威註解,他用了四十年的工夫在一部經上。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他也真的往生了。像這個都不是專修淨土的。

  不是專修淨土,你要有真正往生的本錢才行,你要沒有這種功夫,不是萬修萬人去,是萬分之四、五,這個要知道。像我們自己想想,業障太重,沒有人家那個本事,也沒有人家那個學問道德,還是老實念佛靠得住。我們找萬修萬人去的路子,那個萬分之四、五的等於中獎一樣,很難,我們不冒險,不幹這個,我們要專。好,我們看底下這一段,他們這些人要具備些什麼條件。

  【若有眾生住大乘者。】

  這就是修學大乘佛法的人,大乘佛法範圍非常的廣泛,除了淨土宗之外,在中國大乘總共有八個宗,淨土除外,還有七個宗,這七個宗都是屬於大乘。為什麼他不說小乘?小乘人沒有分,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小乘。小乘人要想往生,回小向大,把小乘捨棄,專門來念佛,念佛是大乘,不是小乘。這是指一般大乘的學人,他往生的條件,說實在話還是信願行,這個基本條件是決定不能夠違背的。

  【以清淨心。向無量壽。】

  這就是信,以清淨的信心,對於西方極樂世界、彌陀本願功德、極樂依正莊嚴,決定沒有懷疑。這個是三個條件,信具足了。

  【乃至十念。】

  這是行。

  【願生彼國。】

  這是願。所以信願行這三個條件,他統統具足。他不是專念,乃至於十念,他也往生,這個十念是什麼?是早晚課誦,早晚課誦裡面加十念法。他有他本宗的修行課誦,課誦完了之後,他念十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。這個十念是一口氣,盡一口氣叫一念,這一念當中不拘多少,不要去計數。隨著每個人氣的長短,你念佛的快慢,那都不要緊,盡一口氣,譬如講我們平常念佛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這一口氣,這叫一念,念十口氣,可見得這個時間不要很長。

  我們一般就是專修淨土的同修,如果你的工作很繁忙,沒有時間做早晚課誦,你也可以用這個方法。這個方法叫定課,定課是一天都不可以缺少的。從你發心修淨土一直到你往生,一次不缺,一天兩次,早課、晚課一課都不缺,這能往生,為什麼?這個符合一向專念,念得不多就是了。換句話說,養成一個念佛的習慣,早晚一定會想到念佛。平常有時間就念,計數不計數沒有關係,那叫散念。早晚課這叫定課,定課是非常非常重要。所以有時間、有功夫,你定的課就可以定得多一點,沒有時間,你功課就可以定少一點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不能先定得很多,慢慢減少,這個不好,這是什麼?這是你退轉了。寧可先定得很少,慢慢增加,那是什麼?那是你進步,你往上提升了。有很多同修他不曉得這個道理,一開頭發心非常勇猛,定了很多很多功課,到最後做不完,慢慢減少,減到最後就完了,什麼都不做了,這樣的人我們看了很多。我們中國俗話說「欲速則不達」,這是錯誤的。所以學佛要有耐心,要有長遠心,循序漸進,按部就班的來,不要操之過急。

  這個十念就是非常好的方法,再忙的人都不礙事。早晨起來洗洗臉,刷牙之後就可以做了,做完了再吃早飯,再上班。晚上回來的時候,在睡覺之前,洗個臉洗乾淨的時候,念十念,再去睡覺,怎麼會耽誤時間?什麼時間都不耽誤。這是這個法門的殊勝處,所以說是人人能修,人人能成,無論你從事於哪個行業,男女老少統統沒有障礙。你家裡有佛像,你在佛像面前做早晚課,沒有佛像,經上講得很清楚,面向西方合掌念佛就行了。有沒有佛堂、有沒有佛像,統統沒關係,這個法門的確是方便,真正廣大,所以它能夠度一切眾生。我們再看下面經文。

  【聞甚深法。即生信解。】

  這一句實在是很難,『甚深法』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。過去我在台中的時候,李老師很感慨的告訴我,他說對於佛經,任何經典請他去講,他都不覺得困難,唯獨《彌陀經》難。他講《彌陀經》非常非常慎重,如果他今天講經,他一定用一整天的時間不見客,所有一切雜事統統放下,這一整天在那裡讀經,在那裡研究,晚上他講這一個小時,一天的時間,一生都是那麼樣的謹慎,從來沒有疏忽過一次。他告訴我,這個經是一切經裡面最難講的經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我們看起《彌陀經》好像很容易,你看看蓮池大師的註解、蕅益大師的註解,就不簡單了。我早年到美國,在美國講經,最初到美國來,這邊的同修輕視淨土。我們也要恆順眾生,所以頭三年都不講淨土,頭三年我講過《壇經》、講過《金剛經》,天台、賢首、唯識的幾乎都講過。當然,這個大經不能全講,取它的經義,或者做概要的介紹,逐漸逐漸引導大家歸到淨土。我介紹《彌陀經》的時候,我說諸位不要小看這一本《阿彌陀經》,我在台灣講過兩遍,第一遍沒有留錄音帶,那個時候我自己還沒有道場,在別人道場講的,我們就沒有錄音。第二遍是我們景美圖書館成立之後開講的,總共講了四年圓滿。因為不是天天講,有的時候還要到國外去,就停止,四年圓滿。這部經留下一個完整的錄音帶,總共九十分鐘的帶子三百三十五個,一部《阿彌陀經》,大家一聽都呆了。

  我講完之後,沒有人敢問我淨土,沒人敢問。以為《彌陀經》很簡單,我現在講第三遍,第三遍還沒講完,要講完,這個錄音帶四百個以上,這次講得比上次清楚,講得詳細。哪有那麼簡單?不容易!《金剛經》我過去在大專佛學講座講過一遍,沒講完,講了一半,一半講了多久?我記得好像是講四年。我跟大家說,這一部《金剛經》講完,八年,在中國跟日本打仗,八年。哪有那麼簡單?所以經的意思,實在講其深無比,我能講的出來的,是大海的一滴,我沒講的出來的是大海。尤其是淨土經典,因為淨土經典是精華,是整個佛法的精華。這不是我說的,是唐朝時候古大德所講的。我們再看到有記載的,頭一個講這個話,做這個比較的,還是日本的法師,在我們中國留學,親近智者大師,親近善導大師的。所以,淨土宗在日本相當發達。善導寺是日本人建的,日本人對於善導大師非常崇敬,善導是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。所以你只看到善導寺,一定是修淨土的,這是以祖師的名號來做為寺廟的名稱。

  這是古大德做了個比較,一切經,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做個比較,是《華嚴經》第一,這是大家公認的。《華嚴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做個比較,《無量壽經》第一,把《華嚴》比下去了。說實在話,《華嚴經》確實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整部《大藏經》,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註解。然後你才曉得這部經在整個佛法裡面,它佔的是什麼地位,就知道了。古人比到此地,我們再深入一層,再來比,再來比一比,這部經有四十八章,哪一章第一?我跟諸位說過了,第六章第一,四十八願。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,哪一條第一?第十八願第一。這樣一比較,就是把整個佛法的尖峰把它找出來。十八願是十念必生,這才真正是第一,這才真正是普度,叫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必定成佛,就是第十八願。這一點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,哪一個法門保證我們在一生當中決定成佛,這才是第一法門。用這樣的方法,才把佛法真正的尖端、真正的精髓找出來。

  這個經是釋迦牟尼佛介紹給我們的,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勸我們修學,十方恆沙諸佛來給我們作證明,諸位想想,這還會錯嗎?釋迦牟尼佛介紹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例外的,來給我們作證明。你要是不相信,一切諸佛都搖頭,這個人善根太薄,業障太重了,緣還沒成熟。不能說你沒有緣,你沒有緣,你這一生當中聽不到,你就是聽一次,有緣,緣沒成熟,慢慢再等,等到哪一生哪一劫,不曉得。聽了能信,聽了能夠歡喜,像此地講的「歡喜信樂,不生疑惑」,願生淨土,這個人就成熟了,根性成熟了,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。

  所以這個法是「甚深法」,這一點不假,一切佛法裡沒有這個深。這個法門可以說是諸佛如來都說,「唯佛與佛,方能究竟」,等覺菩薩都不能搞得很清楚,完全清楚明瞭他都做不到,只有成佛了,才能徹底了解這個事實的真相。這些學大乘的這些大德們,無論在家、出家,他聽了這個法門,他能夠相信、能夠理解,這是善根非常非常深厚。

  【乃至獲得一念淨心。發一念心。念於彼佛。】

  這就是我們講的一念、十念,一念、十念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在『一念淨心』,這一句很重要。如果你有疑惑,你心就不清淨。這是對那個學大乘的,他學得很多、學得很雜,用那種心來念阿彌陀佛,不行,不能感應。但是他每天雖然念十念,他念十念的時候,他把一切放下,也就說他這個時候,十念時間很短,他專心、他專一。十念這個時間,他是一念淨心,用一念淨心來念這個十念,這行,這個有效,這個能成功。所以,我們念佛號的時候,最大的忌諱就是夾雜,這是沒有感應的,一定要心地清淨『念於彼佛』。

  【此人臨命終時。如在夢中。見阿彌陀佛。定生彼國。得不退轉。無上菩提。】

  他們往生究竟是上輩、中輩、下輩?不一定,看他的功夫,看他的道行,要從這上去看,不一定是在哪一品。這是說明,除上面正規的三輩往生之外,還有這一類的。我們再看底下這一章。

  【往生正因第二十五】

  前面這一章,主要是說往生後的位次,三輩九品,對於往生的因行說得很簡單,說得不多,上輩、中輩、下輩都說得不多,略說。這一章做補充,在修因上的補充。修因,有因當然有果,果就是前面講的三輩,三輩九品就是它的果,補充的這一段特別著重在因。所以,這一章非常重要。

  【復次阿難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聞此經典。受持讀誦。書寫供養。晝夜相續。求生彼剎。】

  我們先看這段。此地『善男子,善女人』的標準,就是要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,才是彌陀會上的善男子,善女人。這三個條件不具足,換句話說,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沒有分,那怎麼能稱善?稱善是這一生決定有分。此經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包括《阿彌陀經》,這諸位要知道。《彌陀經》跟本經是同一部,蓮池大師講大本、小本,內容完全一樣,只是講得詳細一點,簡單一點,它是一部經。所以,此經就包括了《阿彌陀經》。

  『受持』,受是完全接受,對於經典裡講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完全不懷疑,能信,這叫受;持是保持,不會失掉。不是我今天信了,明天就不信,那就雖然受,後頭沒有持。一定要能夠保持,永遠不會失掉,依教奉行,要去做,這才叫受持。現在有很多人認為每天把這個經念一遍,我就受持了,這是假的,這不是受持。你念一遍,完全沒做到,哪裡叫受持?受持是要把裡面的教訓做到,才叫受持。接受了,接受就照做,把我們的思想、我們的見解、我們的行持、我們的生活,樣樣都要與經訓相應。也就是要讓我們生活在《無量壽經》當中,《無量壽經》就是我們生活的寫照,這叫受持。不是把它念一遍叫受持,這個同修們要牢牢的記住。

  『讀誦』,對著本子叫讀,離開本子叫誦,誦就是背誦,你念得很熟了,不要看經文也會念了,那叫背誦。經文要熟,諸位想想,不熟你怎麼能做到?所以學佛第一步的功夫就是要讀誦,要讀熟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人、遇到事、遇到物,起心動念,馬上就想到經上教我怎麼做。你經不熟,經不熟沒法子,你做事情沒標準,這是我們修淨土宗的標準。我們起心念動想一想,佛是不是准許我們這樣做法?如果這個念頭,佛在經上是教我們這樣做的,我們歡喜去做;這個念頭,經上教我們禁止,不准我們做的,我們這個念頭就要息下去。所以經一定要熟。熟,對年輕人行,年歲大的人怎麼念也背不出,這個事情可麻煩了。怎麼辦呢?平常讀經的時候,你去寫一點筆記、摘要,對一對我哪些常常犯的毛病,把那幾句寫出來,把那幾句念熟。平常一犯毛病,就想到佛教我這樣做法,就是哪些應該做的,哪些不應該做的,你在經典裡面把它寫出來,這就方便多了。

  特別重要的當然是四十八願。所以我們專修淨宗的人,早課就是用四十八願。平常我們自己做早課,不跟大家在一起,儀式就可以省略。早課,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,然後就念經題;經題念完了之後,就念第六章;第六章念完了念佛,念佛號,念南無阿彌陀佛,念一百聲或者念一千聲,多少不拘;念完佛號迴向,三皈依就行了。這個課誦,個人在家裡修很簡單,不要念全經。晚課,念本經三十三、三十四、三十五、三十六、三十七念這五章,這五章是什麼?這五章專門講我們毛病的。念了之後,想一想哪些我又犯了,要改過自新。所以諸位要知道,早課是提醒自己,我們的心、願要跟佛一樣,心同佛,願同佛。晚課,反省、檢點自己的過失,展開經文對照對照,我今天哪些想錯了,哪些問題看錯了,哪些事情做錯了,要把它改正過來,明天我不犯這個錯誤。所以晚課是反省,是改過自新。

  諸位要知道,早晚課念的經、咒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,佛菩薩不要聽的。我怎麼知道佛菩薩不要聽?我不要聽,我都不要聽,佛菩薩還要聽?所以要曉得,早課提醒自己,晚課反省、改過。早晚課的功德就很大。不可以不做,你要不做,自己一身的毛病不知道,自己不曉得。看別人的毛病很容易看出來,自己的毛病看不到,別人要給你說了還不高興,怎麼辦?讀經。讀經把這些毛病都念出來了,這是個很好的方法。早晚課這樣去做,這才叫修行。因此,讀誦很重要,不能夠記誦的,就是記不住的,平常讀經,哪些句子寫出來,把它記住。

  『書寫』,書寫就是流通。你多寫一本,我們這個世間就多一部經,多一部經,這一部經不曉得度多少人,這個功德很大。佛法要重流通,我們自己得了好處,怎樣報佛的恩?佛是什麼都不要,佛只希望你把這個法門再介紹別人,只有這個方法叫報佛恩,除這個方法之外,沒有第二個方法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現在科學發達,不要寫了,現在就印。從前寫一部,諸位想想,這麼大的經寫一部要寫多少天!現在你有力量,印一千部、印一萬部,輕而易舉,不難。一個人沒有力量印,大家集合力量來印,都好。我們印經流通,就是此地講的書寫。如果你的書法寫得很好,我勸你還是書寫,為什麼?這是高度的藝術品,你寫這個經,可以影印,印出來流通,原本可以送到人家圖書館、博物院做為紀念,留傳後世,這很有意義,這個功德比任何藝術品價值都高。藝術品可以供人欣賞,不能叫人了生死出三界,這一點要知道。

  我今天上午到UBC去參觀佛教攝影展覽,裡面的圖片差不多我統統都見過。宏勛法師在大陸上照的,他照的那些東西統統都給我看過,這個展出是一部分,不是全部,他手上東西太多太多了。我今天很感慨的給這邊負責的同修、居士們說了,佛菩薩的希望,是希望把這些佛像印在每一個眾生的阿賴耶識裡,給他做得度的因緣。可惜的是什麼?現在這些東西都是「版權所有」,這一句四個字就是將來閻羅王判你下地獄的證據,證據!為什麼?你把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給斷掉了。他跟我講,他說不是我們不肯給人翻印,給人照像,他說人家拿去賣錢的。賣錢也好,你能夠幫助別人發財,這是你的大福報。人家拿錢買去了,他買去的時候,他一定天天去看,這個佛的種子落在他阿賴耶識裡頭,你不要管人家怎麼賣,佛法要弘揚、要普遍,這個重要。你要是一道封鎖了,這是斷佛慧命,這個問題大了。

  這次演培法師到台灣,住在我那個地方,他知道我印送的經書非常多。我就跟他講,我說,去年我印送《大藏經》送大陸上每個寺廟送一部,我說你的《諦觀全集》我就不能印。他說為什麼?後頭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。他看了、聽了之後,就楞住了。他說我這個是那個書局裡頭,版權是他的。我說是啊!我一本也不能翻印的。我說你的東西很適合於現代人讀誦,現代眾生沒有福報,讀不到你的東西。當然,我不好意思說就是他沒有福報,辛辛苦苦寫出來的,不能流通,不能供養大眾。最後又送了兩、三本書來,這個書沒版權,我說好,沒版權,我給你印。我說我們學佛的人守法,持戒、守法,只要看到後頭版權所有,我是決定不印。為什麼?免得麻煩,我們自己要做個守法的榜樣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佛教的東西,後頭印上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,將來就是閻羅王判罪的證據,賴都賴不掉。他把你送到阿鼻地獄,憑什麼?就憑這八個字。你有什麼法子?證據十足,這個要知道。眼前得一點利益,小利,你得一點這個利小利;你能夠把這個普遍供養天下人,普遍利益天下人,你那個福報不曉得有多大,無量無邊。

  我這麼多年來,統統布施掉了,一樣都不要。我今天什麼都不缺,要什麼有什麼,就是不要而已,什麼都不缺,多自在。人家出去旅行,身上要帶錢,什麼都要自己去花,我出去旅行身上可以一分錢不帶。走到哪裡,機票什麼東西都人家去買好,一切都招待好,我身上的錢,說實在話沒有地方用,用不上。你說我要想去買個東西,給你們說,你們馬上就給我買來,錢對我來講沒用處。沒用怎麼辦?只好印經,除印經之外沒有第二個用途。所以要曉得,福報,你要是把《了凡四訓》念三百遍,你念通了,你就曉得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你命裡有的,怎麼丟丟不掉,命裡沒有的,想盡方法去求也求不到。不知道這個因果,所以盡量保護什麼自己的權益,那都是妄想,愚痴。

  佛法裡面,你看經文明白告訴我們,「惠予眾生真實之利」,我們人生什麼最有意義,什麼最有價值?對於一切眾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情多做一點,這是有價值,這個有意義。不要專為自己,起心動念都為一切眾生,這是佛法,這是佛弟子。念念還要講求自己的權利,自己的利益,不能被別人侵犯,給諸位說這是冒充的佛弟子。你雖然皈依了,受了戒,甚至出家了,佛菩薩學生名冊裡沒有你的名字,你是冒充的、假的、犯法的;冒充佛弟子,一切鬼神他會抓你的。這些地方真的要清楚、要了解。這是講到書寫流通,真正佛弟子盡心盡力去做。

  『供養』,《華嚴經.普賢行願品》裡面講「廣修供養」,雖然說得不多,也說了一個原則,我們要去體會這個意思。普賢菩薩明白的告訴我們,「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」,一切供養當中,法供養第一。經上給我們說了七條,這也是舉例而說的,「所謂如說修行供養」,第一種供養就是依教修行。佛教我們怎麼做,我們就怎樣做,這就是真正供養諸佛如來,這就是供養一切眾生,這個要曉得。第二是「利益眾生供養」。於眾生有利益的事情,有意義的事情,我們應當要多做。我們知道,最大的利益是幫助眾生覺悟,幫助眾生了生死出三界。我們今天讀這個經知道,幫助眾生認識淨土,幫助眾生深信淨土,發願求生,那就幫助他成佛了。這種供養是無比的,沒有辦法比擬的,哪有這種供養利益更大!

  「攝受眾生供養」,這是要講求的善巧方便,誘導他。有一類眾生剛強難化,需要用智慧,需要用巧妙的方法來誘導他,讓他歡喜,讓他接受,漸漸產生信心。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,最後回歸到淨土,所謂千經萬論,處處指歸,這種方法就是屬於攝受眾生的供養。其次講到「代眾生苦供養」。眾生有苦難,我能代嗎?代不了的。佛經上常說,因緣果報,自作自受,沒有任何一個人能代替。又在比喻上說,譬如父子上山,各自努力,誰都不能幫誰的忙。但是代眾生苦還是有具體的方法做到,譬如我們生活很富裕,我們能夠儉省一點,我儉省一點,這一點可以貢獻別人多一點。

  早年我印《無量壽經》,印小本的,早年印的,現在價錢一年比一年高。我最初印的小本經,一本六塊錢,台幣六塊錢。你要知道,我每用六塊錢,我就想一想這個錢能不能省,能省六塊錢就多一本經書。我生活過得苦一點,我多一點經書送人,這是我的供養,我受一點苦,我這個苦是代眾生受的。我能減一分,佛法就增一分,只要你有心,只要你肯受苦。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,其中五年,我一天吃一餐,有很多人對我讚歎,法師你很了不起,日中一食。我說我哪有什麼了不起,我沒有錢,我要有錢,我一天吃五餐。我是逼著沒有辦法,那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一天吃兩餐、三餐,沒有那麼多錢,吃不起。那種清苦的生活,別人看起來苦得不得了,我們自己覺得非常自在、非常快樂,為什麼?我還是比不上李老師。李老師一天吃一餐,一天兩塊錢,我一天吃一餐,我年輕吃得比他多,我要吃三塊錢,兩塊錢,那個我沒辦法過去,我不如他。我一個月生活費用要九十塊錢,他只要六十塊錢。

  為什麼?少、省,不求人。不求人,我說話的聲音就亮,我不看你的臉色說話,我不要你錢,我也不要你恭維,我句句說的是真話,對得起你,對得起佛菩薩,為什麼?無求於你。有求於你,那要看你顏色說話,不好聽的話不敢說,怕你明天不來了,怕你的供養不送到我紅包裡來,他有這些顧忌。我什麼顧忌也沒有,我跟你說的句句是真話,你有福氣,你聽了相信,你得利益,於我不相干;你聽了不相信,不相信是你善根沒成熟,來生來劫再說。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,代眾生苦,我們可以做得到的。李老師一生「代眾生苦」,他收入挺多,為什麼生活那麼清苦?所有的收入全部拿到台中蓮社做慈善事業去,做佛教事業去了,他叫人出錢出力,他第一個帶頭,做榜樣。除了最低的生活費用,那不能少的,這大家了解,大家都做不到,他可以做得到,全部拿出來。所以李老師一生不生病,他在台中四十多年從來沒生過病,講經說法一切活動從來沒有一天缺席過,真了不起。你要問他為什麼不生病?沒有醫藥費。你們都準備有一筆醫藥費,那不生病怎麼可以?不生病那個錢怎麼花?所以一定會生病。他把這個統統布施光了,根本就沒有考慮到,他怎麼能生病?生病沒錢治,這個要懂得,這才叫真正覺悟,這叫佛法。所以代眾生苦供養。

  我們在物質生活上種種清苦,都是為了利益眾生,都是為了弘揚佛法。信徒的錢不是容易賺來的,他送給我了,我就常常想,用得不妥當我有罪過,佛門裡面常說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」,要還債的。我相信因果,我很怕還債,我這一生決定不敢負債,負債的事情我不做,當然我就怕還債。所以人家供養我這個,我除了最低生活之外,統統印經布施送人,我不了道,還債有那些人代還,我也不要還。這些事實真相一定要搞清楚,一定要搞明白。所以,「代眾生苦」確實有具體的做法。

  第五「勸修善根供養」。修積善根,世間善根,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出世間的善根,勇猛精進,這是供養,這是真正的供養。第六個是「不捨菩薩業供養」。世間一切人都有事業,菩薩的事業是什麼?是教化眾生。像本經前面講的世間自在王佛,當年在世,為一切大眾說經講道,為大眾說經講道就是菩薩事業。流通佛法、弘揚佛法這都是菩薩事業,我們要學習,我們要隨分隨力去做。在家同修隨分隨力,出家的同學是盡心盡力,這是菩薩事業。第七條是「不離菩提心供養」。菩提心就是覺心,決定不迷惑。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,其中的因果,所謂因緣果報,統統清楚,決定不迷惑,這就是菩提心。菩提心是覺心,真正覺悟,這是供養。佛就希望我們覺而不迷,我們果然做到覺而不迷了,佛歡喜、佛安慰。

  這是普賢菩薩給我們舉了七個例子,教給我們怎樣去廣修供養,特別著重在法。這七條都是屬於法供養,為什麼?經上又說「以諸如來尊重法故」,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重法的。「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」,佛法能普遍弘揚,正確的介紹給大家,大家聽了能信,依照這個方法修學,他都會成佛。所以,菩薩要能夠修法供養,這才真正得成就供養如來,「如是修行,是真供養故」。這是普賢菩薩在「行願品」裡面有這麼幾句經文。這是講到第四條供養。

  『晝夜相續,求生彼剎』,晝夜是不斷,就是受持讀誦,書寫供養,這種心念、事行都不斷,盡心盡力去做,這叫做學佛。我們整個的生活就是學佛,學佛菩薩的生活方式,學佛菩薩的處事待人接物,以諸佛菩薩做為我們的典型,做為我們的榜樣。他是存什麼心,他怎麼待人,怎麼做事,佛菩薩雖然不在,他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統統在經典上。所以,我們只要依據經典修行,就是學佛。我們再看底下經文:

  【發菩提心。持諸禁戒。堅守不犯。】

  這是嚴持戒律。

  【饒益有情。所作善根。悉施與之。令得安樂。】

  經文到這個地方,如果我們把它歸納一下,在這段裡面有五樁事情:第一個教給我們受持本經,第二個是求生淨土,第三個是發菩提心,第四個就是嚴持戒律,第五個是『饒益有情』。這是講第一類往生淨土的正因。後面還有一句很重要。

  【憶念西方阿彌陀佛。及彼國土。】

  這句很重要,這就是念佛,老實念佛。我們仔細看了這六條,這六條實在上講,跟《觀無量壽經》的「三福」旨趣完全相同。佛在《觀經》裡面給我們講了三樁事情,這三樁事情是非常非常重要,不僅是修淨土不能少,任何一宗、任何一個法門都不可以少,換句話說,是佛法的基礎教學,沒有這個基礎,什麼佛法都談不上。因為《觀經》一開端,是韋提希夫人遭了災難,這才發心求生淨土,求佛給她講往生淨土的方法。佛在沒有講修行方法之前,先教她修三福,明白的告訴她,他說這是「三世諸佛,淨業正因」。這句話說得很嚴重,三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一切諸佛淨業的正因,這三條。所以它是屬於根本法,是基本法。

  第一福裡面四句,第一是人天福報。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是第一條。第二條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三句,第二條。第三條是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四句。這是學佛的基本法,有沒有做到?就好像蓋房子一樣,沒蓋,打地基,基礎!有這個基礎才能學佛,沒有這個基礎,什麼也談不上。所以,佛法是建立在孝道、師道的基礎上,不孝順父母的人不能成就,孝親尊師。我們這一代,學佛的人看起來很多,成就的人沒有看到,原因在哪裡?亂學,不曉得從哪學起!幾個人從孝順父母學起?從尊敬老師學起?這是根本的根本。這兩條沒有,「孝親尊師」這四個字沒有,就沒有佛法了。所以,黃念祖老居士批評台灣的佛教,說台灣沒有佛教,台灣佛教是假的、是樣子,台灣一個修行人都沒有。這個話傳來,傳給我,我聽了我點頭,一點沒錯,樣子!這三福第一條就做不到,第一條做不到,有第二條?沒有。第二條是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」,你們哪個受了三皈?一個也沒有。那個受三皈是假的,形式上的,三皈是什麼不知道。皈,從哪裡歸?依,依什麼?都不曉得。皈依證是拿到了,可是究竟是皈什麼,依什麼,不知道。糊裡糊塗受,糊裡糊塗的去修,修到最後還得了一個糊裡糊塗的果報。所以你將來學佛得什麼果報,你就了解了,得個糊塗果報,這是真的。

  所以佛法,你看佛一生在世,四十九年,天天跟大家講經說法,沒有一天休息的。我們在《大藏經》上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哪一天帶我們念一天佛,沒有。有沒有聽說佛打個佛七、打個禪七,有沒有?沒有,在經上找不到的。講經說法,是把理事方法講明白,至於怎麼修、怎麼做是你的事情。你只要把道理、方法、境界搞清楚了,你愛怎麼修就怎麼修。所以,修行是個人的事情。佛陀在世,修行是個人,沒有大家在一起共修的。佛法傳到中國來,早期也是各人修各人的。什麼時候才開始有大家在一起共修?給諸位說,馬祖、百丈這兩位和尚提倡共修。所以,真正共修的開始,是他們兩個人提倡的。他們兩個人為什麼提倡?看到佛法漸漸變質了,對於講演都喜歡,怎麼呢?會說不會行,每個人都懈怠、懶惰,不肯修了。他們兩個看到這個樣子,著急,大家在一塊共修。共修怎麼樣?一個看一個,你不好意思不修,用這種方法對治懶散,則提倡共修。

  早年的人,心地淳厚,他做事情都認真負責,所以各人都會修行,就用不著共修。到懶散的時候,懶惰散漫,做什麼事情不認真,祖師看到著急,所以提倡共修。共修是叫依眾靠眾,彼此互相監督,互相看著,採取這個方法,這個方法確實成就了很多人。眾生真的有惰性,沒有這個方法監督,他會偷懶的。佛陀在世,那個時候沒有,大家自己都會修行,都會很用功,所以用不著共修,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。

  『憶念西方阿彌陀佛,及彼國土』,這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「憶佛念佛」。實在講的是「大勢至圓通章」裡頭只有兩句話最重要,「憶佛念佛,淨念相繼」,這八個字是他的核心,非常非常的重要。這是講的修因,這是第一類,第一類也就是補充前面的上品上生,第一類。

  【是人命終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。生寶剎中。速得聞法。永不退轉。】

  這個人他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前面講過了,這個地方補充一點,就是一生到西方世界,他的色相就跟阿彌陀佛一樣,這是前面沒有的,此地補充出來。他的生活環境也跟阿彌陀佛一樣,這是講『種種莊嚴』。這才是真常,不壞,因為他沒有生滅,他是化生的。所以,一到西方極樂世界,不是像一個小孩慢慢慢慢長成,不是這樣的;到達西方極樂世界,身相跟阿彌陀佛一樣,就相同,居住環境、生活方式跟彌陀統統都相同。他的神通、道力,像前面講的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、神足,都跟大菩薩完全一樣,不是慢慢慢慢恢復的,不是,他一下統統得到。所以,這個法門叫不思議法門,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實在講,佛確實其他經典裡頭沒有這個說法的,一切諸佛世界裡頭沒有這個事情,佛從來沒講過。所以西方世界真正是個很特別的世界,跟一切諸佛世界都不一樣,不可以拿普通的常識來衡量它,它是個極其奇妙的世界。你到了『寶剎』之中,寶剎就是極樂世界,到那個地方之後就『聞法』了,彌陀就跟你說法。說什麼法?就是頭先跟諸位說的,你想聽什麼法,他就跟你說什麼法。我也就因為看這一句,才放心大膽的把所有一切法都捨掉了,為什麼?我只要到西方,到了西方以後再學。實在講,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講的這些法門我統統都想學,可是我現在不學,現在學,怕將來往生去不了。為什麼?善導大師講的,學很多法門,雖然修十念發願往生,一萬個人只有四、五個,這比例太少了,萬一我不是那四、五個,不就完了。這個帳要好好的算一算,這是冒險的一條路,投機冒險這個事情我們不幹,我們做穩穩當當的。所以,把一切法門暫時放下,也不過是放下幾十年而已,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就接著再幹。

  那個時候就不怕了,壽命無量,有最好的老師,阿彌陀佛、觀音、勢至、十方如來是老師,同參道友都是諸上善人。上善是指等覺菩薩,這樣的菩薩跟我們做同學,我們佔便宜就多了。什麼樣的疑惑,什麼樣的疑難,同學都能幫我們解決。我們要用什麼樣的資料,樣樣都不缺,一切隨心所欲,不像此地,找一部經書都很不容易找到。西方極樂世界,一切受用應念就現前,這才是真正求學的理想的環境。我們要認識清楚,決定不能夠放棄,所以『永不退轉』。

 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,這是第一類。這一章經跟前面段落相同,也是分四段,上輩、中輩、下輩、一心三輩,都分這個四段,做為補充說明。我們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