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乘無量壽經(當生成就第一法門)  (第二十一集)  1990/7  香港  檔名:02-008-0021

  請掀開經本八十六面從第二行看起。

  【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。應當愛樂修習。生希有心。於此經中。生導師想。欲令無量眾生。速疾安住得不退轉。及欲見彼廣大莊嚴。攝受殊勝佛剎。圓滿功德者。當起精進。聽此法門。】

  在這章經文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告訴我們,這部經在整個佛法它的地位與分量。佛直接的為我們說出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,依照這部經修學的是如來第一弟子;與本經六種成就裡面憍陳如尊者表法,前後呼應。正因為如此,佛在這部經裡面是不厭其煩,真是一而再,再而三,三而四,屢次的苦口婆心勸勉我們依教修學。正因為這個功德是無比的殊勝,這個地方我們又看到佛苦口的教戒。

  『是故』,是故是指前面這個緣故,前面所敘說。『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』,這一句是講的六道眾生。六道裡面眾生有善根、有福德、有緣分,正是小本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。什麼叫善根?什麼叫福德?這我們得搞清楚。佛在這經上說,善根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。這個事情只有佛知道,我們自己這一生投胎來,把前生的事情都忘乾淨了,但是從什麼地方能曉得我們具足這善根?實在是不難,我們聽到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,能相信,能理解,這就是善根;如果沒有過去生中這樣深厚的善根基礎,你聽了不會相信,不會歡喜,不能接受,也聽不懂,這就是善根不具足。

  什麼叫福德?諸位想想看,這個經講到此地,已經入了流通分,說得相當的詳細,不要說六道,連聲聞、菩薩包括在內,哪一種人福報最大?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福報就最大。由此可知,福報絕對不是說你這一生有財富、有地位,不是說這個;是說你真正發心依這個法門修學,你就是第一等的福報。為什麼?眼看再過幾年你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了,你想想看這個福報連十方諸佛如來都讚歎,這是無比的福報。

  因緣是你在這一生當中,有沒有機會遇到這部經,這是緣分。說實在話,這個緣分不簡單。《無量壽經》,由於古時候的譯本譯的不十分的圓滿,意思好,文句念起來很不順口,所以我們讀起來就不太習慣;文句翻得比較好一點,意思又不圓滿。這是講過去翻譯十二種譯本裡面,都沒有一個很圓滿的經本。因此《無量壽經》在南宋以後,它的流傳遠不如小本《阿彌陀經》。像蓮池、蕅益大師他們都是根據《阿彌陀經》,給《阿彌陀經》做了詳細的註解。但是實在講,蓮池大師說這是大本,大本、小本我們比較一下就知道,大本講得完備,講得圓滿,把西方極樂世界理與事,性相、因果介紹得詳盡清楚,遠勝過於小本《彌陀經》。小本《彌陀經》,如果我們不讀《疏鈔》、不讀《要解》,很難領會!所以古今大德都有同感,淨宗的弘揚一定要弘揚大經,大經就是指《無量壽經》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一直到民國初年,到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成這個本子,才是所有經本裡面最完善的本子。我們學佛一定要有正知正見,決不能因為這是近人會集的,我們就輕慢了它,那就錯誤了。夏老居士究竟是什麼樣的人,一直到今天黃念祖老居士還不願意公開,這裡面有原因的,絕對不是普通人;不是諸佛再來,也是觀音、勢至那樣的人物再來,不是普通人。確確實實來度我們這一代苦難的眾生,把這個經整理得這麼好。

  這個整理,說實在話,宋朝的時候王龍舒居士第一個發心整理,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叫《大阿彌陀經》,是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,以後有彭際清的節校本,又有魏源的會集本。這三種本子,印光大師都有批評。批評不是說不能會集,你要說不能會集,過去三位會集的都往生淨土,尤其是王龍舒居士站著往生的,他如果說是會集是不應該,有過失的,他怎麼能夠站著走?這就是事實給我們證明這個經是應當會集,可以會集,沒有問題。但是會集跟翻譯不相同。翻譯可以自己斟酌用什麼樣的字,自己可以用;會集不行,會集是一定要用人家的原文,一個字都不能改,這才是忠實的會集。如果把裡面文字改了,改了是沒錯,改得是好,改得比原來的還好,但是這個不可以。如果你改了原文,你自己有修持、有功夫,改得沒錯,怕這以後後人依照自己,他看這個經這一句不大懂,他說這個大概有錯誤,隨便改一改,那這個經要改到後來就不能看!因此決定不能更改。

  王龍舒、彭際清、魏源多多少少都改了幾個字,這是印光法師非常非常不滿意的。怕的是什麼?起了個帶頭作用去改經,後來人再效法,那我們的《藏經》傳到後世就不能看了。所以這是老法師反對的原因。夏老這個本子諸位可以把原本去對照,真的,一個字沒改。古人的優點它統統具足,古人的缺點它全部避免,所以這個本子才是一個最完善的本子。字字句句都是五種譯本的原文,真正是集所有原譯本之大成。讀這一本等於說把所有的原譯本統統讀到了,實在是無量功德,對我們今後修學淨土,實在是利益太大太大!

  這個本子由於年代很近,到現在大概還不到五十年的樣子。民國二十五年第一次印出來的,所以還不到五十年,流通量不廣。當時印的就不多,提倡的人也少,一直到最近幾年我們才大力的來流通,普遍來介紹。反應非常之好,歡喜、信解、依教奉行的人很多,這是機緣成熟。由此可知,善根福德因緣實實在在不容易具足。這三個條件具足,可以說這個人決定能夠往生。所以我們一定要接受佛的教誨,應當愛樂修習,喜歡,依著這一部經典的理論、方法、教訓來修行。修習,修是修正我們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為,這個修叫修行、修正;習是必須把這一部經典的理論教訓,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,這叫習。《論語》裡頭第一句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。那個「說」是什麼?說就是我們佛家講的法喜充滿,就是此地講的愛樂,法喜充滿。『生希有心』,實在是不容易遇到,這個經典實在不容易遇到。

  【於此經中。生導師想。】

  『導師』是佛,不是別人;唯有佛才能夠領導我們超越三界輪迴,才能夠為我們導向一生圓滿成佛。導師也就是大師,要把這部經典看作佛,看作是本師釋迦牟尼佛,看作是本師阿彌陀佛,真正發願求生淨土,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師。經典所在之處就是導師所在之處,應當要恭敬。

  【欲令無量眾生。速疾安住得不退轉。】

  這是講這經的功德利益。『無量眾生』,是指凡是能夠信解奉行的一切眾生,必定可以,『速疾』是快速,叫你『安住得不退轉』。不但是往生之後,圓證三不退;現前真正發心修學,可以說,你已經具足了三不退。這是其他法門裡面所沒有的,唯獨這個法門殊勝,這是講得不退的利益。其他法門不是不好,每一個法門都能圓成佛道,但是對眾生根機不相同。我們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斷,修學起來是進得少,退得多,退轉,這樣成就就困難。這個法門之殊勝處就是能夠叫我們不退轉,而且很快、很容易得到法喜,只要你認真的修學必定能夠得到。

  【及欲見彼廣大莊嚴。攝受殊勝佛剎。】

  這是講往生西方世界的利益。真正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。現前見到西方國土的,早在我們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就見到了。我們讀慧遠大師的《傳記》,他一生曾經三次見到西方淨土,所見到的境界,他說跟經上講的完全相符,哪一部經?給諸位說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。因為遠公大師那個時候初創念佛法門,《彌陀經》跟《觀無量壽經》還沒有翻出來。淨土經典,《無量壽經》翻得最早,遠公大師在廬山建東林念佛堂,所依據的就是一本《無量壽經》,不像現在淨土五經,那個時候就是一部經。所以古德稱本經為淨土第一經是有根據的,這就根據遠公依這部經建立淨宗法門。

  這是說明沒往生之前也能見到,往生之後,那更不必說了。『廣大莊嚴,攝受殊勝佛剎』,這幾句可以說把淨土的莊嚴說盡了。廣大莊嚴是環境,西方極樂世界物質環境。攝受殊勝是講阿彌陀佛度化眾生的殊勝。他度化的對象是十方無量無邊剎土所有一切眾生,上從等覺菩薩,下至地獄眾生,統統得度,這是攝受殊勝!這才真正是圓滿的佛剎。

  【圓滿功德者。】

  這殊勝功德,圓滿功德。十方一切諸佛要跟阿彌陀佛比較一下,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究竟圓滿。因為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,佛在此地勸勉我們。

  【當起精進。聽此法門。】

  不聽,我們的信心生不起來,聽一遍、二遍信心還是生不起來,那就得多聽!多聽,真正明白了,我們往生淨土這個心真正建立。

  【為求法故。不生退屈諂偽之心。設入大火。不應疑悔。】

  這是佛勉勵我們像那一些菩薩們,菩薩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。佛道裡面第一殊勝、方便究竟的就是這個法門,就是這部經典。所以多少菩薩念念之中,希求這樣一個法門,從來沒有『退屈諂偽之心』。退屈是退轉,諂偽是心不真誠。可見得他們從來不退心,以真誠、恭敬心來求法。即使是在災難當中,遇到種種挫折、困難,他也不懷疑,他也不後悔,知道這個法門真正殊勝。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?下面就說出來了。

  【何以故。彼無量億諸菩薩等。皆悉求此微妙法門。尊重聽聞。不生違背。】

  我們看這段經文,這是佛親口說的。『無量億諸菩薩』,無量億是數字,諸菩薩,這是講菩薩的階級。像通常我們在《華嚴》裡面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個四十一就是「諸」,從初住菩薩到等覺菩薩數目是無量億!都求這個法門。這個話說起來有沒有過分?確實是令人懷疑,有沒有說得太過分了一點、太誇張了一點?我們凡夫總免不了有這個疑悔,這樣的懷疑,叫業障!

  佛在《金剛經》上給我們說「如來是真語者,實語者,如語者,不妄語者,不誑語者」,這釋迦牟尼佛講的難道會是假的嗎?所以我們要相信,決定不懷疑,這是證明我們有善根。如果諸位細讀《華嚴》,你的疑惑真的就會消除了。《華嚴》可以說是統攝所有的法門,無論哪一個法門修行到最後都入華藏世界。華藏世界好像大海一樣,大小河川裡面的水統統流入大海。華嚴會上的菩薩後來到哪裡去?都跟普賢菩薩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。所以從這個地方來觀察,這個地方講得沒錯,真的是無量億諸菩薩悉皆求此微妙法門,普賢菩薩勸告的,統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
  【尊重聽聞。不生違背。】

  尤其『不生違背』這句話好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也找到證據,《華嚴》上說「十地菩薩,始終不離念佛」,就是這句話的註解,印證。十地是從初地到等覺,實際上是十一個位次,菩薩到那個程度修什麼法門?禪教密律都不學了,才真正老實念佛,真老實了,沒到那個程度不老實,為什麼?心裡面有疑,樣樣都想學,樣樣都懷疑,樣樣都想試試看,不老實!到了地上菩薩,他樣樣都清楚、樣樣都明白了,統統沒有疑問了,這就老實了,死心塌地念佛了,念佛成佛!

  這是佛在此地勸勉我們,看看這麼多菩薩想聽這個法門,依這個法門修學,不生違背,這是我們的好榜樣!我們要想成就,就應該要跟他們學習。這跟他們學習也很難,為什麼?有人他自己懷疑:他們是大菩薩!我們自己一身的罪業,煩惱習氣這麼重,我們怎麼敢跟菩薩一樣?這就是前面所講的不相信自己的善根,造成自己的障礙。菩薩實在說,在另一方面,德行、學問、禪定、智慧我們不如他,這是真的,他往生西方靠什麼?不是靠這些東西,他靠信願行。那要講信願行這三個條件,我們今天也信、也願、也行,那我們跟他一樣,沒什麼差別!

  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會平等?如果真的講禪定、般若,那的確是不平等;可是所有人往生統統是信願行三個條件,從等覺到阿鼻地獄都是信願行往生的。這往生的因平等,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色相,一切享受這平等的,果報平等。因平等,果當然平等,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,確確實實是一切經裡面所沒有的,佛都沒有這個說法;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也沒這個事情,這個世界是非常特殊的一個世界。

  【多有菩薩。欲聞此經而不能得。】

  這是難聞中難聞!我們要問,既然是菩薩,難道還沒有緣分聽這個經?是的,這是真的,因為他在過去生中,沒有能夠供養無量諸佛如來,雖然是菩薩,他的福還是不足。這個地方講『欲聞此經而不能得』,不能證明這些菩薩從來沒有聞過,不能這麼說,聞了怎麼樣?不相信,是不想往生!這就是他的善根、福德不具足,雖然聽到佛講,還不動心,還沒有動念頭想往生,沒動這個念頭,還不肯依照這個法門修學,這是說這一類的菩薩很多很多。

  我們在前面看到,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就屬於這一類的。經上告訴我們,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,他們過去生中住菩薩道,可見得他是菩薩,又曾經供養四百億佛。四百億還太少了,這裡講供養無量諸佛如來,他才四百億,這不算多,所以他還退轉,還有隔陰之迷。你就想想,如果聽到這個法門,歡喜信受奉行,你過去生中決定不止供養四百億佛,四百億佛還不行。你才曉得接受這個法門,歡喜信受,依教奉行,為什麼諸佛如來讚歎,為什麼龍天善神護持,那個善根福德因緣不可思議,真正不可思議!

  所以這個法門說實在話,聽的人少,信的人少,我們也不要奇怪。好像講別的法門,多少幾千幾萬人聽,講這個法門怎麼這麼少?那當然少!你看看有幾個像成佛的樣子,成佛當然太少太少,這一定道理的!就是這麼多人來聽的,我們再仔細看看,當中有幾個人能成佛的?十個不得了,為什麼你聽了不能得,經上講就是這一類的!你就是屬於這一類的,「欲聞此經而不能得」。雖然聽了,聽了還是不相信;信是信了,不肯認真去修學,譬如說,這個淨土不錯,是很好,可是那個密也還不錯,我還得學學看,看到底有沒有神通,這就不行,不專心!

  我在美國講淨土的時候,其中有一個老居士也很有聲望,在那邊很有地位的華僑僑領。聽了之後,很歡喜,一家人都來皈依。他原來是學禪、學密的,淨土宗從來沒聽過,聽了很喜歡,旁邊就有人問:你老人家還要不要學密?他說我還是想學學,還不肯放棄。由此可知,真的不容易。那個善根真正發現,確實就像蓮池大師下的那樣大的決心,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!從今而後,拜佛只拜一尊阿彌陀佛,只念一卷《阿彌陀經》,二六時中一句佛號,這叫做「尊重聽聞,不生違背」,決定往生,這才講的是善根福德因緣統統成熟、統統具足。不是這樣專,不行!唯獨這麼專,我們才知道他這一生決定往生;做不到這樣專,還是有問題,能不能往生?不太可靠。

  古德曾經說過,這好像是善導大師講的,專修的人,一百個人修,一百個人往生,一千個人修,一千個人往生,一個都不漏掉的;不是專修,還要兼修別的法門,他說一萬個人當中,難得有三個、五個往生,那這比例就太大。我們自己有沒有把握?專修跟雜修前面三輩往生裡面說過,專修的就是三輩往生,雜修的,就是最後那一段,叫一心三輩,那你是修其他法門修的真正有功夫,那不是假的,最後迴向求生西方,一念、十念也能往生。蕅益大師舉的例子,像馬鳴菩薩、龍樹菩薩、智者大師,像他們這一類人物可以;近代的像諦閑老法師、倓虛老法師,他們不是專修,有他那樣的功夫,可以!臨終一念、十念迴向決定能往生。所以這是很不容易一樁事情,我們讀到這個地方應當要慶幸,非常不容易得到,我們今天得到了。因緣是有了,就看看善根、福德怎麼樣了?關鍵在此地。我們再看底下這一章,這章是講法師不退得記來勸勉。「受菩提記第四十四」。

  【若於來世。乃至正法滅時。當有眾生。植諸善本。已曾供養無量諸佛。由彼如來加威力故。能得如是廣大法門。攝取受持。當獲廣大一切智智。於彼法中。廣大勝解。獲大歡喜。廣為他說。常樂修行。】

  這是說法師說法所得的利益。佛在此地說得很明白,『若於來世』,是佛滅度以後。佛滅度以後,是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;釋迦牟尼佛的法運總共是一萬二千年。依我們中國人的歷史記載的年代,釋迦牟尼佛滅度距離今年是三千零十七年,跟外國人講法不一樣。照這個年代算,正法過去了,像法也過去了,末法一萬年,第一個一千年也過去了,我們在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,今年第十七年。乃至正法滅時,現在這個像法也滅了。『當有眾生,植諸善本』,這是講正法跟像法以後,發心專門依照這個經典來修學弘揚的,他的善根深厚。

  『已曾供養無量諸佛』,實在講,這是如來第一經,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,誰能宣講?除佛之外,沒人能講!這些法師有什麼能力能夠宣講?能說、能聽都不容易,講不容易,聽也不容易。所以說、聽都是『已曾供養無量諸佛』,都是有這樣的善根。而且『由彼如來』,這個彼是指無量諸佛如來威神加持你,你才能說、能聽。沒有諸佛如來加持,不行!這個話是真的,所以才能夠得如是廣大法門。這『如是廣大法門』,就是指這一部經,指這個持名念佛的法門。

  『攝取受持』,這一句攝取是講我們真正接受,依教奉行,這是攝取,攝受。法師宣揚,這是代佛攝取,聽的人真聽懂,聽明白,覺悟了,信受奉行。『當獲廣大一切智智』,這個廣大一切智智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,這個一切智智就是一切種智,佛果上的究竟圓滿的智慧。如果不是大智,這個法門不容易接受。所以前面六種成就,菩薩表法裡面,第一位菩薩普賢菩薩,第二位文殊菩薩;聲聞眾表法,第一個是憍陳如,第二個是舍利弗。我在前面也跟諸位報告過,舍利弗尊者在其他經裡面表法代表智慧第一,但是在此地的表法,他的上面還有一個人憍陳如,那他代表的是第一智慧,跟普通經典裡面表法的意思不一樣!所以不是第一智慧,怎麼能接受第一法門?得為如來第一弟子,這個統統是第一不是第二。

  『於彼法中,廣大勝解』。彼法是指這一部經,在這部經裡面真正得到殊勝的理解,這個能力都是自己善根發現,諸佛威神加持,我們講冥冥當中保佑你!這不是一尊佛、兩尊佛,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冥冥當中保佑你,你才能真正得到。因為這個法門的成就,這個快速是不可思議的,你只要能夠專修。我看到不少同修,我跟他講,他相信,他完全接受了。所以我看到他們修學,在一般的時候,三個月得法喜,六個月疑根就拔掉了,這麼快!所以六個月之後,你再勸他修別的法門,不可能,他不會接受,根本就不動搖了;兩年、三年,說老實話,決定有把握往生,那就看他自己願不願意去了。

  你想想看,哪一個法門成就有這麼快?所以諸佛讚歎不是沒有理由的,是真有道理!哪一個法門都沒有這個法門穩當、快速、圓融、頓超到了極處!因為有這樣殊勝的利益,獲大歡喜。『廣為他說,常樂修行』,這就是自利利他,所以願意為人說,自己依教修行。再看底下經文。

  【諸善男子。及善女人。能於是法。若已求。現求。當求者。皆獲善利。汝等應當安住無疑。種諸善本。應常修習。使無疑滯。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。】

  這是佛在此地勸勉我們,『應當安住無疑』,不要疑惑。佛在此地叫著『善男子、善女人』,這是提醒我們下面的話很重要,一定要注意去聽。『能於是法』,是法是指這部經典,指持名念佛往生不退的法門。『若已求』,是你已經發心在求了;或者過去沒發心,現在發心求了;或者現在這個心還沒發起來,過個幾年之後,你會發心來求,這種情形都有。只要你求,不管你發心早晚,一定得殊勝的利益,『皆獲善利』。由此可知,求之早晚沒有關係,得到的利益是一樣的;當然,愈早回頭愈好,愈早覺悟愈好。

  真正覺悟,我們前面也曾經提到過,第一是要覺悟人生苦!不知道人生苦,這是不覺悟;知道人生苦,知道六道苦,知道一切法無常,這是真正覺悟。真正覺悟,他才想求有什麼方法能超越,有什麼方法能真正幫助我們離苦得樂,這個心是覺心,是真正覺悟的心。在一切法當中,能滿我們這個願望的,唯獨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很有效,立刻能滿願;別的法門也有效,但是時間很長,不能馬上見效。唯獨這個法門馬上就能見效,這才叫做第一法門!這一句『皆獲善利』,這個利益就是本經前面所說的種種利益,你統統可以得到。如果簡單扼要的來說,就是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,願願利益你也能得到。

  『汝等應當安住無疑』,你的心要安住在佛的教誨之中,對於佛的教訓不要有疑惑。『種諸善本』,這是正修。善本就是佛號,阿彌陀佛;二六時中淨念相繼,就是種諸善本。『應常修習』,這一句是助修,正助雙修。助修,這部經教得很多,我們特別提出來本經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,統統屬於助修,教給我們認真的持戒修善,五戒十善要認真去修學,持戒念佛。

  『使無疑滯,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』。這一句話怎麼講?前面這一句好懂,疑是懷疑,滯是止住這個地方不再前進,停止了;要說得不好聽,退轉了,不進則退,或者是學別的法門去了,改修別的了,這叫疑滯。底下這一句是講人天福報,三界裡面人天福報,就是『珍寶牢獄』。從前天親菩薩、無著菩薩、師子覺菩薩三個人在一塊共修,他們都是修彌勒淨土,三個人約定誰往生,往生之後要回來報個信。師子覺菩薩先往生了,往生了好多年也沒有回來報個信;以後無著往生了,往生之後,三年回來,告訴天親菩薩,他到了彌勒內院了。天親菩薩就問他:你怎麼這一走,三年才回來給我報信,我們約好不是馬上回來?他說我是馬上回來,我到彌勒內院,彌勒菩薩在那裡講經,我是聽了他一座經,下來之後,給彌勒菩薩問個訊,繞了三圈我就來了。這天上日月長,在那裡好像沒好久,哪裡曉得人間就三年了。那師子覺?師子覺還沒去,他到哪裡去了?他在外院,兜率天的外院;外院那個地方快樂得不得了,他跟一群天女天天玩在那裡,玩迷了,忘掉了。那都是了不起的菩薩!墮到珍寶牢獄裡頭去!

  所以欲界天、色界天,我們菩薩眼睛裡面叫珍寶牢獄,為什麼?天福享盡了,還要隨業流轉,那個麻煩大!我們在佛經裡面常常看到,四禪天以上的人,命終之後多半墮地獄,爬得高,摔得重!《楞嚴經》裡面講得很詳細,出不了六道,三惡道是決定有分,而且在三惡道的時間決定比在天上時間還要長,這實在是非常可怕,佛在此地給我們提出警告!

  【阿逸多。如是等類大威德者。能生佛法廣大異門。由於此法不聽聞故。有一億菩薩。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】

  這是講這些弘法利生的法師,不是普通的法師!是菩薩、羅漢,是這樣的人,不是普通人!這些人還要退轉,還有隔陰之迷。因為在一般講法,七地菩薩以前的都有退轉隔陰之迷,一定要到八地以上,八地是不動地。按照佛在一般經典裡面講,八地菩薩修行已經超過兩個阿僧祇劫了。這成佛三個阿僧祇劫,第一個阿僧祇劫是三賢位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三十個位次;第二個阿僧祇劫,從初地到七地兩個阿僧祇劫;第三個阿僧祇劫是八地、九地、十地,愈往後去愈難,八地才是不動地,不會退轉,七地以前都有退轉、都有隔陰之迷,你說多可怕!

  為什麼會退轉,有隔陰之迷?佛在此地把這個原因給我們說出來,這是我們不容易聽到的;沒有聽到這個經,沒有修這個法門,原因在此地。這是佛叫著彌勒菩薩跟他講,『如是等類大威德者』,就是剛才講的這些菩薩、羅漢,這些大德們。『能生佛法廣大異門』,換句話說,通宗通教,自行化他,這是了不起的人。『由於此法不聽聞故』,沒有能夠聽到無量壽這個法門,所以有許許多多的菩薩退轉了,『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』。我們在前面看到阿闍王子這五百個人退轉,就是這個例子。這個地方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,此地說的不聞,不見得他沒有聽到,聽了不相信等於不聞,信了不發願也等於不聞,發願不肯念佛,不想往生,還是等於不聞,要懂這個意思。這都是善根不足。

  【若有眾生。於此經典。書寫。供養。受持。讀誦。於須臾頃為他演說。勸令聽聞。不生憂惱。乃至晝夜思惟彼剎。及佛功德。於無上道。終不退轉。】

  反過來,信受奉行的人決定得不退轉的利益。這個地方說『若有眾生』,也是前面所講的善男子、善女人。『於此經典』,這指的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依這部《無量壽經》。『書寫』是講流通,我這兩年來印經統統印《無量壽經》,別的經我都沒有印。從前我印過許許多多大乘經論,印了很多,現在統統不印了。這裡頭有兩個原因,第一個原因台灣現在印經的風氣已經開了,從前沒有人印經,我們來印經,把這個風氣帶動了,到處都印經。印經的人太多太多了,所以有一些經典我們就不要再印了。第二個我們真正找到佛教裡頭的第一經,我們當然要把第一經大量流通來供養大眾,否則的話,對不起人。我們將來也許多少大劫以後還會再碰到,碰到那個時候,你一定會問:法師,你那個時候知道第一法門的好,為什麼不告訴我們?因為你沒有得到這個法門,這害得很慘,多劫輪迴。所以我發現了,我就不會把第二經、第三經介紹給諸位,我介紹給你的一定是第一經,我絕對對得起大家。

  所以這二、三年我們《無量壽經》印了三十多萬冊。我們那個基金會,別的同修他們拿錢指定印什麼經,我們兩個道場是一個例子,我們樂意代你服務,但是你指定要印經至少一千本,不足一千本我們要去給你張羅化緣,那很苦,這個事情我不做的,我們不化緣的。你有一千本,我們會代你服務;你如果拿這個錢不足以印一千本,我們就不接受。你隨喜功德,隨我們印什麼經,那多少我們都接受。所以指定印經的也有不少,但是我自己主動印的都是印這一部經,有大本、有小本也有注音的,印了很多種不同的版本。特別為大家介紹,希望我們這一生當中,得決定的利益;縱然你得不到這個利益,你阿賴耶裡面這個善根種得很大,會幫助你提前成熟;你這一生不能成熟,也許來生、後生會成熟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法。所以這個書寫,現在不要去寫了,現在印經就好了。

  『供養』,供養是奉獻。我們經書印得很多,到處是供養給大家,普遍的供養。只要願意要的,我們都想盡方法一定要送到。送到之後,還怕你不識貨,所以還要到那個地方去講演、去介紹,把這個經的好處說出來,你才了解這是真正第一法寶!所以這供養裡面就是奉獻,還要加以說明介紹。『受持』,受持屬於自己的事情。自己要接受,要依教修行,依照這部經本來修,認真來修。受持,絕對不是把這個經每天念一遍,這叫受持,不是這個意思。受持是要把經典裡面的教訓好好的記住,時時刻刻對照自己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為,跟經上講的一樣,那我們很歡喜,我們做到了;跟經上講的不一樣,趕緊修正過來,這叫做受持,這是真正接受佛的教訓,依教奉行。持是什麼?保持不失掉。

  『讀誦』是天天要念,為什麼?不念熟就沒有辦法受持;念熟了,我們起心動念,做什麼事情,馬上想到經上這一句怎麼講的,那一句怎麼說的,我們才能夠依照這個標準修正行為,所以經不熟怎麼行?認真的講,我現在在教人,到這個地方、到每一個地方去講經,我做的是供養。真正跟我學的兩種人,一種是自己修行,我教給他,一開頭這個經先念三千遍,然後再來找我。三千遍,一天念三遍,三年;三年念滿三千遍,你修行才有底子、才有基礎。第二種發心學講經的。學講經的一年要念滿三千遍,一天念十遍,念滿一年;一年念滿之後,我還要有幾種東西統統每一樣都要念三千遍。《彌陀經要解》、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、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、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》,還有孔老夫子的四書,我規定的是七門,每一門都要念三千遍,時間是五年。將來他們要我辦佛學院,可以,我的學生這七樣東西都念滿三千遍了,我就開佛學院。學生具備的條件是這個。

  諸位要曉得,五年當中這七樣書都念三千遍,心定了,不會胡思亂想了;心定了,才能開智慧,我可以講些大經大論,略略的提一提他們都會開悟。像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、《楞伽》統統可以講一講,那一講,他們一聽就通了。沒有這個基礎,怎麼講都是枉然!你自己在這裡苦口婆心給他講,他在那裡打妄想,那有什麼用處?白講了!所以學生不必多,三個、五個就不得了!這個培養出來,將來他弘法利生,他確實有根底,他這個根紮的穩,自己有成就,也確實能夠幫助別人。

  這個方法不是我發明的,這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代代相傳的老方法!現在人不要了,說這個老的東西都舊了,不要了,要用新的方法;這個新方法我看了這麼多年,參觀這麼多佛學院,好像沒效果。所以有很多佛學院請我去,我不去,為什麼不去?我對於佛學院的學生很同情他,我覺得他很可憐,頭腦已經就不乾淨了,還要受許許多多法師的染污,那找我去,我又加一層染污,何苦!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因為每個法師他們自己修行的法門不一樣,所以他對於佛法、世間法的見解也不相同,強調的也不相同,這是我教的淨土好,老實念佛;那個說淨土是老太婆學的,你們學這個幹什麼?應該學禪、學教,他強調這個。那學生聽了,聽了幾個法師之後,不曉得學那個好,覺得這個法師講得有道理,那個法師講得也不錯,無所適從,這就苦了。

  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的教學不是這樣子的,一門深入。所以每一個道場、每一個叢林寺院,它有它的特色。譬如從前,賢首宗五台山,你們很多同修都去過了,我還沒去過。大顯通寺是清涼大師的道場,清涼大師專講《華嚴》的,依照《華嚴》來修學的。天下凡是有志於《華嚴》、想學《華嚴》的到他家去,華嚴專科大學,不講其他的,一門深入,真得利益。想學《法華》,浙江四明天台山智者大師在那裡辦法華專門大學,他也不講別的。所以,統統是一門深入,沒有雜修的!我們現在很苦就是搞雜、搞亂了。很用功,我看了也很佩服,他不是佛法講的精進,他叫雜進、亂進,這就沒辦法,雜亂了!所以你說他佛教,他樣樣都懂,哪樣懂?哪樣也不行,這拿不出來。

  我們再看看古人,你看古人無論出家、在家,跟一個法師學個三、五年,他就有成就,諸位你看《高僧傳》、看《居士傳》,你能看得出來。什麼原因?跟一個老師,聽一個人指導的,這叫師承!到你真正開悟,禪宗裡面叫開悟,教下叫大開圓解,淨土裡面叫一心不亂,名字不一樣,境界相同;到這個境界,老師把你放出去,放出去叫參學,那就是什麼都可以看,什麼都可以聽,叫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你所聽的、所接觸的增長智慧,你心清淨,增長智慧;心不清淨,沒有得一心不亂,你所聽的這些,聽得雜亂無章,清涼大師講「增長邪見」,佛法也是邪見。說老實話,佛法是沒有什麼講頭的,佛是無智亦無得,哪來的知見?所以我們仔細想一想,古人那個方法用了幾千年,成就了許許多多人才,那個方法是值得我們重新肯定的;新方法搞了這麼多年,我沒有看到效果,所以我捨棄了新的方法,一定還是走古人的路子。

  我在香港講經,讚歎古老方法的、提醒我的只有一個人—海仁老和尚。我一九七七年到此地來講經,特地去拜訪他老人家。那個時候他老人家九十多歲了,第二年就往生了,我跟他有一面之緣。他特別強調背誦。他是專弘《楞嚴經》的,我聽說他的學生,不但《楞嚴經》要背,《楞嚴經註解》都要背,那很苦,這是很正確。背誦的好處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念掉了。背書就是修定,定才能開慧!《楞嚴經》已經夠長了,再加上註解。他老人家選擇的是蕅益大師的《文句》,那也選得很特別,蕅益大師的《楞嚴經文句》,線裝本十本。每天念一遍,哪裡還有功夫打妄想,沒有時間了,沒時間打妄想,所以說幾年下來,他心真的定下來,用這種方法修定。也就是四弘誓願裡頭,煩惱無盡誓願斷,用什麼方法?用讀經的方法,所以這個地方也強調受持、讀誦。

  讀誦是斷煩惱非常好的方法,這個念佛,念佛有的時候還會打妄想;背經那就不行了,你打個妄想,你就背錯了。佛門裡頭背誦、讀誦,讀錯了就不算,從頭再來;不能說讀錯了,沒關係,我在這裡接著再讀,這不可以;讀錯了,一定從頭再來,這樣攝心專注他就沒有妄念了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讀誦的目的就是修定,實在講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。大乘佛法裡面所講的「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」。行布是次第修,戒定慧是按照次第來修的,圓融是一次修。

  讀經是圓修戒定慧,戒律是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你專心讀經的時候,心裡一個妄念都沒有,就是諸惡莫作!諸惡莫作是小乘戒,所以小乘戒就圓滿了,讀經就圓修了。菩薩戒是眾善奉行,經典是如來從真如本性裡面流出來的言語文字,善中之善,所以讀經,儒家講「止於至善」,就是眾善奉行!專心讀就是修定,念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沒有念錯,沒有念顛倒,這就是修慧。所以要曉得讀經功德利益太大,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。讀經不能求解義,不能一面念一面想什麼意思,你這樣子去念三學都沒有了,戒定慧統統沒有了;你把它當作世間書去念去了,那就錯了,大錯特錯了。所以讀經是修行,這諸位一定要知道,是種非常殊勝、善巧的修行方法。

  『於須臾頃為他演說,勸令聽聞』。須臾是短的時間,正如同《金剛經》上講,為人說四句偈,這功德都無量無邊,何況這個經是第一經,短暫的時間為別人演說,勸別人信受奉行。『不生憂惱』,這就是不疲不厭。『乃至晝夜思惟彼剎』,這是憶念,憶佛念佛。『及佛功德,於無上道,終不退轉』,無上道是佛果,如來的果德。不退轉是現前不退轉,將來決定往生成佛。

  【彼人臨終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。亦能超過。生彼國土。】

  這一句話很重要。我們學佛的人最怕的就是在意外的災難。意外災難當中驚慌失措,那是決定隨業力流轉。什麼方法在遇到這個意外災害的時候也能往生?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不能不注意,現在意外的災難比古時候多得太多!這個地方的一段話很像三次世界大戰,核子彈爆發的樣子,『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』。這樣的大災難依照本經方法修行的人,他也能超過,他也能不受這個災難,他往生了。人家在這個災難裡面輪迴受苦,他遇到這個事情正是他往生了,這個功德利益就不可思議!

  這種情形我們能夠想像得到。第一個他平常功夫得力。依照上面方法修行,平常功夫得力,三寶加持,即使任何災難現前,他一定是不驚不怖,這樣就決定往生。所以這種定力、這種智慧要在平常養成,臨時是沒有法子。所以經上常常講,常常教給我們,我們不能跟世間人一樣,世間人天天忙著都是爭的不急之務!一個學佛,特別是求生淨土的人不能跟別人一樣,常常要念著生死事大,無常迅速。世間人所爭的我們都不要,世間人不要的,我們要。他不要的是什麼?念佛他不要,我們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,這我們要。我們有能力多多的布施、供養,把這些身外之物捨得乾乾淨淨,為什麼?沒有牽掛、沒有憂慮,一定要捨。人之所以到臨終的時候出了問題,多半是心有牽掛,放不下,這才變成大障礙,所以放下要在平時。

  【是人已曾值過去佛。受菩提記。一切如來。同所稱讚。】

  這是講這個人,這個人不是普通人!過去生中供養無量無邊諸佛,曾經得佛授記,這一生他的因緣成熟,所以才能夠決定往生。

  【是故應當專心信受。持誦。說行。】

  在結尾,佛一再的還勸勉我們。不但勸我們要『專心信受』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;還勸勉我們要為別人演說,一定要自行化他。單單自行還不夠,化他,隨分隨力,在在處處要把這經典法門功德利益介紹給別人。有這個機緣就說,不說廢話。他歡喜聽很好,不歡喜聽也不要緊。不歡喜聽他也聽進去了,所謂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,這個種子把它種下去了,這樣就好。我們再看底下一章。這是流通分裡面第二大段,留經流通。「獨留此經第四十五」。

  【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。令見無量壽佛。及其國土一切所有。所當為者。皆可求之。無得以我滅度之後。復生疑惑。】

  這個『吾』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自稱。這一段經文非常重要,一切經典裡面沒有,佛給我們說出,將來佛經統統滅盡了,這部經典還留在這個世間一百年。佛經為什麼會滅盡?諸位要曉得,佛在經上常常講,佛所說的一切法好比是藥,眾生害的有病,佛法是藥,這藥是治眾生病的。藥為什麼會沒有了,不見效了?那個病害得太奇怪了,這藥沒效;沒效,這藥就沒有用了。可是最後還有一服特效藥,最後滅的,特效藥治不了了,那就無藥可救了。這個藥能夠對所有一切法門都失效了,它還有效,也就證明這是佛度眾生一服特效藥。它的效果在一切經典、一切法門之上!我們要懂得他這個意思。

  一開端,佛就給我們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佛為我們說這個經、說這個法門,教我們往生西方『見無量壽佛』,以及西方極樂世界。『一切所有』,就是講西方世界依正莊嚴。『所當為者,皆可求之』,所當為者是西方極樂世界已經往生的那些人,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菩薩事業!我們統統能求得到,皆可求之。在這個經典、這個法門裡面統統求得到。『無得以我滅度之後,復生疑惑』,不要等到釋迦牟尼佛滅度了,不在這個世間了,我們對這個法門生起疑惑,這是錯誤的。佛說這個話意義很深長。佛滅度之後,對於這個法門生起疑惑的人太多太多!

  【當來之世。經道滅盡。我以慈悲哀愍。特留此經止住百歲。】

  這一句話在《法滅盡經》,《大藏經》裡頭有這一部,講佛法將來的演變,在《法滅盡經》裡面也是這個說法。法滅盡的時候,第一個是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經》是第一個先滅,《無量壽經》是最後滅。這也很有道理,《楞嚴經》最先滅是有道理的。《楞嚴經》不滅,那個妖魔鬼怪很容易被人看出來。我從前講《楞嚴經》也曾經說過,那是照妖鏡!你要是《楞嚴》熟的話,這個世間它變什麼把戲你一看就曉得了,決定瞞不過你。《楞嚴經》滅掉了,這照妖鏡沒有了,妖魔鬼怪現這些奇形怪狀,你決定不認識,你很難辨別。

  現在這個世間妖魔鬼怪就不少!可惜《楞嚴經》沒有人弘揚,知道的人少,所以受騙的人很多。《楞嚴》是開智慧的,有智慧不會受騙。所以這部經,實在講是值得弘揚,值得發揚光大的,尤其是後面這一卷半的經文,第九卷的下半部到第十卷的末了講五十種陰魔。可是那五十種陰魔,說老實話沒有相當定力、智慧,在你面前還是分不出來。你會把他當作佛看待,你不知道他是魔,他那個境界幾幾乎乎跟佛差不多,眾生苦,這沒有智慧。這是佛特別慈悲,法滅盡的時候,還以威神加持使這部經多留一百年。這個話就是說明眾生到那個時候業障之重,煩惱之深,所有法門都失了效果,都沒辦法救,這個經還行,還能救他的命。

  【其有眾生。值斯經者。隨意所願。皆可得度。】

  這一句不得了!『值』是遇到。就是那個時候、那個眾生遇到這一部經,隨他自己的願望都可以得到。換句話,他願意得人身,他來生能得人身,願意生天他來生可以生天,願意證果他來生可以證果,願意往生成佛,還是一樣往生成佛。『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』,這還得了!從這一句經文,我們真正體會到,這一部經典在整個佛法裡面,它佔的是什麼地位。我們也可以說,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,想度眾生,心裡面想宣說的什麼法門?就是這個法門。這是如來正說,如來主要說的,千經萬論是佛說出來輔助這個經典的,都是助修的,這是正科。為了這個經,你不能接受,這才講其他的法門,慢慢誘導你進入這個法門。

  所以在唐朝古德就曾經說過:《法華》、《華嚴》不過是本經之導引而已。這種話我們乍聽起來也是覺得說得太過分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我們中國承認的一乘圓教,是這個經的什麼?這個經的引子。我看到這個句子,我是深有所感,為什麼?我之所以入這一個法門,確實是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引導我進來的。我要沒有過去十七年講《華嚴經》的基礎,我對這個法門不能深信!過去老師雖然怎麼勸我,我還是陽奉陰違,表面上不好意思要服從老師,心裡面不以為然。所以對於大經大論心裡面有所偏愛,愛好,但是大經大論念通了,到最後才曉得歸到淨土法門。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文殊、普賢、善財童子統統修念佛法門,往生極樂,這才一棒打醒,所以才曉得這個法門是《華嚴經》的歸宿。

  真的,古人講的沒錯,《華嚴經》是引導,引導我們歸入這一部經、這個法門的,真正不容易。所以古德能說出這個話,我很佩服。我要不是這個經驗,我會對這個話懷疑,實在講他說的正是我走的路子,我就是被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引導這個路上來的。真正認識了這部經典,認識這個法門,所以是非常非常不容易。我們讀這一句經文也有非常深刻的感觸。

  【如來興世。】

  『興世』,是如來出現在世間,這是講釋迦牟尼佛自稱的。

  【難值難見。】

  真的不容易見到。釋迦牟尼佛沒有出現之前,我們這個世間沒佛,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,還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,彌勒佛才下來成佛。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,當中五十多億年,這個世間沒有佛法。所以佛法真的不容易遇到!『難值難見』,值是遇到,不容易見到。

  【諸佛經道。難得難聞。】

  佛所講的經,佛所教我們修行的方法,『道』就是方法、道路,不容易得到,不容易聽到,這是第二難。

  【遇善知識。】

  這也是難,『善知識』必定是有修有證。修行證果的人不容易遇到,就是有學有修也不容易遇到。遇到這樣的人他才會真正指出一條明路給我們走,我們不至於迷失方向,不至於走錯路,善知識非常非常重要。

  【聞法能行。】

  雖然遇到善知識,善知識指這一條路了,你肯不肯相信?肯不肯照他的話去做?這又難了,四個難關,一層比一層難。

  【此亦為難。若聞斯經。】

  這是講假設,你聽到這部經。

  【信樂受持。難中之難。無過此難。】

  這第五個難。你聽到這一部經,你能夠相信,你能夠喜歡,能夠『受持』,『難中之難』,沒有比這個更難得。所以大家今天說是很多人不相信,這佛都說「難中之難」,他怎麼可能?這不可能的事情!我們的心就安了。知道真正能夠相信這個法門,他過去生中必定供養無量諸佛如來,現前蒙佛威神加持,他才會相信。他有這個福分,他這一生永脫輪迴,往生不退成佛,這是諸佛都讚歎的。這不是普通人,普通人做不到,沒這麼大的福分。所以說是億萬人中,真是一、二個,哪有那麼多的人,不可能的事情,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明天我們這個經就可以圓滿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