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乘無量壽經(當生成就第一法門)  (第二集)  1990/7  香港  檔名:02-008-0002

  諸位同修,請掀開經本第十一面第一行,經題:

  【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。】

  這個題我們可以把它分為九個段落來介紹。題目就是一部經的總題,一部經的名題,全經也就是這個經題的細說。就像一篇文章一樣,看到題目我們就曉得這篇文章的內容,經題也是如此。

  本經的經題也是會集的,下面(就第二行以下)所列的是現存五種原譯本的經題。夏老居士的會集實在是天衣無縫,他會集得太好了。你看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用的題目叫《大阿彌陀經》,題是自己定的。這個《大阿彌陀經》沒有依據,自己造的題目,這也是後人不滿的地方。前清彭際清居士他的節本叫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跟原譯本的經名相同,我們看到這個題,不知道是原譯本還是他的節校本,分不清,這也令人疑惑。第三種是魏源居士的會集本,他加上《摩訶無量壽經》,這個摩訶也沒有依據。我們看看夏老這個本子,他用第五個名字,第五種是宋譯的,宋譯的本子叫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。他取前面的名題,把「經」字略掉了,然後下面再接上《清淨平等覺經》,就是第一個經題,把兩個經題會合起來,重複的地方去掉,會集得天衣無縫,所以這個經題它有來歷的。這個會集實在講,不僅是將本經原來的五種譯本全部包括了,甚至於喪失的七種譯本都不出本題之外。這題會集得好,自己沒有加一個字,沒有改動一個字,這是非常非常的難得。

  現在我們就依照經題跟諸位一條一條的來介紹。先說『佛』,佛這個字是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,是屬於音譯。中國人自古以來喜歡簡單,印度人喜歡囉嗦。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,無論是言語文字要求的標準是簡要詳明,簡單扼要還要詳細、還要明瞭,這才是符合標準。所以「佛陀耶」後面的尾音統統省掉,只用一個「佛」字就可以了。這個字是覺悟的意思,所以翻成覺者,就是覺悟的人,佛是一個覺悟的人。中國的文字,自從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,我們造了不少的新字。古時候字彙少,這個字就是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,專門造的字,這個字是佛學的名詞。沒有人字的那個「弗」是我們中國古字裡面就有,音相同,這個佛是一個人,所以就加了一個人字邊,取弗的音,這個字是這麼來的,是一個新字。

  覺悟又分為三條,第一個是自覺,第二個是覺他,第三個是覺滿,滿是圓滿。自覺是對凡夫說的,凡夫不覺。因為凡夫不覺,顯出佛的大覺。這覺的是什麼?本經經題下面都是覺悟的內容,我們留在下面再講。簡單的說就是宇宙人生,或者再說得明白一點,就是自己以及我們自己生存的環境。幾個人認識自己?有幾個人能認識環境?如果對於自己、對於環境真正認識、明瞭而不迷惑,那這個人就是覺者,這就是自覺。覺他,是對二乘說的,二乘是小乘,阿羅漢、辟支佛這一類的人有自覺,但是不能覺他,不肯幫助別人,不能幫助別人;換句說,他自覺雖然覺,覺悟的程度不深,不像菩薩,菩薩自覺又能夠幫助別人覺悟,我們中國俗話說「教學相長」,佛門裡面常講「師資道合」。老師固然可以幫助學生,學生也能夠啟發老師,兩方面互相幫助,所以是相長;學生長智慧,老師也長智慧。這是講覺他不同於小乘人。菩薩雖然自覺覺他,沒有圓滿,一定要到圓滿,這才能稱之為佛。

  說到這個地方,佛門裡面講阿羅漢、菩薩、佛,拿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三個學位的名稱;我們現在大學裡面的學位,學士、碩士、博士,這是三個學位。在我們中國古代的學位,最下一層的稱之為秀才,舉人,進士,三個學位;進士相當於現在的博士,舉人相當於碩士,秀才相當於學士,在佛門裡稱為羅漢、菩薩、佛。佛是在佛門裡面學位最高的一個稱呼,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搞清楚的。所以佛是一個普通的名詞,誰要是修到覺行圓滿,他就可以稱之為佛。佛並不是他自稱,大家都尊稱他叫做佛陀,此地是指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。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出來的,這是「佛」的意思。

  第二個是『說』。說是喜悅,就是歡喜。諸位要知道,人在歡喜的時候他才會說,不歡喜的時候不願意說話。中國俗話常講「話不投機半句多」,他半句都不肯說,投機就是歡喜,所以說是喜悅的意思。在中國古時候這「說」跟「悅」是同一個字,我們讀《論語》,《論語》一開頭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那個念悅,實際上是什麼字?是個說字,古時候說念悅。悅是悅所懷,心裡面的願望,遇到有機緣成熟,他可以吐露出來,這最歡喜的事情。

  佛的願望是什麼?是希望一切眾生都成佛。成佛這個名詞,諸位一定要把它記清楚,成佛就是成就圓滿的覺悟。對自己、對人生、對宇宙沒有一樣不明白,沒有一樣不清楚,那就叫成佛。所以成佛是什麼?實在講,學佛的人很少能答得上來,這要搞清楚。成佛有什麼好處?為什麼要成佛?總得要搞清楚。佛既然是幫助一切眾生圓成佛道,現在看看眾生機緣成熟了,什麼叫成熟?佛把這個方法道理說出來,聽的人他能相信,他能理解,他能夠依照這個方法修行證果,這就叫成熟,這個機緣成熟了。所以機緣不成熟,就是給你講,不相信;或者是信了,信了也不肯照做,那叫機緣沒成熟。

  此地所講的機緣,跟一切經裡面所說的不相同,為什麼?佛講一切經,那個機緣不是究竟的機緣。看到給你說個道理,你能接受,你也很喜歡,你也能懂,可是這個方法修學,將來得什麼樣的利益?不墮三惡道,得人天福報,這是利益。可以幫助你生天,或者幫助你超越三界證阿羅漢果,那比生天好得多,天還要搞六道輪迴,或者再高一點幫助你成菩薩,佛的心願不圓滿,佛是希望你成佛!看你的秉賦、善根、福德,你的緣沒成熟,你成不了佛。唯獨這部經,佛是看這些眾生當中有大根機的人,他現在成佛的機緣成熟了,這還得了!所以佛要為我們說明立刻成佛的方法。

  所以說這部經跟佛說一切經,那個喜悅的心情完全不相同。說老實話,佛講《法華》,講《華嚴》,都沒有講這個經歡喜。昨天我跟諸位報告過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是究竟但是不方便,不是法身大士沒法子接受。唯獨此經究竟方便,博地凡夫、罪業的眾生都能夠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,所以講它的好處利益,絕對不在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之下;講它修行的方便,那是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不能跟它相比,你才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,這個法門的好處。

  所以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裡面,跟我們講「佛說」,他講「說」這個字,「佛以度生為懷,眾生成佛機熟」。我們看看在座的諸位,你們成佛的機緣成熟了嗎?這部經就是教給我們成佛之道,成佛的道路,所以為我們說出難信之法。難信能信,這是大善根,確實連文殊、普賢、等覺菩薩都羨慕、都佩服。這是希有的善根福德,佛才為我們說出這個法門,這是因緣。善根、福德、因緣三個條件具足了,我們可以在這一生當中,證到究竟圓滿的果位,往生不退成佛一次完成。將來講到經文裡面我們還可以看到,在發起序,是第三章當中會再詳細跟諸位報告,你才曉得佛的歡喜。

  第三段『大乘』。這個法門不是小乘。「乘」是比喻的意思。古時候交通沒有我們現在這麼樣的方便,大乘就像大車,像《法華經》上常說的大白牛車。這大白牛車是什麼?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馬車。馬車最大可以坐十幾個人,鹿車、羊車只能坐一個人,這是小乘。現在的大乘,火車!我們在國外現在看到火車,在美國一列火車,那個車廂差不多都是一、二百節,太長、太長了,幾哩路長。現在在國外,火車已經不是普通一般的交通工具,因為一般人不坐火車,火車都是做運貨用。佛在經上用這個字是比喻說,就是運載的意思,從六道生死輪迴的這一邊,把我們運送到菩提涅槃,不生不滅,所以比喻為車乘。在淨土宗來講,是從我們娑婆世界,把我們運送到西方極樂世界,取這個意思。如果從教理上來說,本經明白的開示「能念之心本來是佛」,這是能乘大;起心念佛,念念作佛,這個意思到後面經文裡面再跟諸位詳細的講解,這是所乘者大。因此本經所講的大乘,實在是大乘當中的大乘,絕對不是其他大乘經能夠相比的。

  第四段是『無量壽』。念佛法門諸位要記住,絕對不是自了漢,它是屬於究竟圓滿的大乘法門。「無量壽」梵語就叫做「阿彌陀」,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無量壽。「阿彌陀」是梵語,不但是梵語,而且是密語,跟密宗的密咒沒有兩樣。如果講密宗的神咒,「阿彌陀」才是所有神咒當中的咒王,沒有任何咒語能夠超過它的。它是咒語裡面的總持法門,是個總綱,意思是無量無邊。阿彌陀要照字義來翻,「阿」翻作無,「彌陀」翻作量,就是無量的意思。略而言之,智慧無量,福德無量,幸福無量。如果現在人來講,你的財富無量,你的眷屬無量,你的威德無量,沒有一樣不是無量的。可是在一切無量裡面,哪一個無量是根本?是壽命。如果壽命沒有了,你所有那些無量有什麼用?不全都落空了。所以一切無量當中,是以壽命為主。你有無量壽,那一切的無量你才能享受得到。所以在無量當中,佛特別給我們講解最主要的「無量壽」,其次,用一個「無量光」,光明遍照,就把所有一切無量都包含了。所以用無量壽、無量光來解釋。

  翻成「無量壽」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、最主要的意思。這是西方教主的德號,實在說,也是我們自性的名號。禪家叫真如本性,淨土宗叫無量壽,無量壽就是真如本性。所以西方教主直接用本性性德作為名號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尤其在本經顯示出阿彌陀佛從因地修行、發願,以及果地上的種種成就,極樂世界依正主伴。這部經所說的,統統在這個名詞之中,不但阿彌陀涵蓋全經,實在講「阿彌陀」三個字它是無量!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,沒有出「阿彌陀」之外。不僅釋迦佛所說的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的經論,也出不了這一句之外。這樣你才能體會到這句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,你還要念什麼咒?還要念什麼其他的佛名?不要念。

  念一佛名,這一佛名就是阿彌陀佛,就是念一切佛名,一尊佛都有沒漏掉。《華嚴經》上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我當年講《華嚴》,費了好多的力氣去講這一句,我自己也搞不清楚,聽的人還能聽清楚嗎?以後歸到淨土才恍然大悟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一是什麼?阿彌陀!阿彌陀就是一切,一切就是阿彌陀,這才真正搞明白、真正搞清楚了,不容易。所以我勸同修們,真正修行,二六時中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講無量無邊的法門,你是統統都念到了。一切即一,真正不可思議!我們所要求的求什麼?就是求個阿彌陀。所以阿彌陀在此地是我們所求的。阿彌陀就是本性,也就是性德。本性無量無邊的功德,我們求的是這個。

  第五段『莊嚴』。莊嚴要用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美好。無量壽是體、是理,莊嚴是相。果然會得無量了,你的身心怎麼會不快樂?表現在外面自自然然是圓滿幸福,這是莊嚴的意思。本經佛給我們說「一向專志,莊嚴妙土」,用什麼來莊嚴?佛在一般經典裡面常常給我們講,這三界統苦!苦哪有莊嚴?欲界裡面有苦苦,有壞苦,有行苦;色界雖然沒有苦苦,有壞苦、有行苦;縱然生到無色界天,這身體、形狀都不要了,我們今天所講靈界,他還有行苦,行就是剎那生滅,他不能永遠保持住,這哪裡能談得上莊嚴!莊嚴究竟從哪裡來?還是《華嚴》上講的一。《華嚴》講的莊嚴是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莊嚴,一真法界是不生不滅,一真法界是法性土,跟我們這個世界不一樣。我們這個世界,唯識裡面講得很清楚,是阿賴耶識的相分,五陰變現出來的境界,所以這個境界有成住壞空。如果說法性裡面變現出來的,成住壞空就沒有了,那叫法性土,這不可思議,絕對不是我們世間人常識、思惟能夠達得到。為什麼?因為思惟也是生滅法,用生滅法想證得不生不滅的境界,這是不可能的事情,佛在《楞嚴》上講得很透徹。

  本經裡面教給我們「一向專志,莊嚴妙土」,這個妙就是在一句阿彌陀佛。前面跟諸位說「能念之心」是我們的本性、是本覺。《觀經》上講的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。能念的那個心是佛,所念的這一句佛號是作佛。你看本來是佛,現在要作佛,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它這個法門妙,就妙在此地。所以念佛的心是清淨心,念佛不能摻雜著妄想,不能摻雜著有希望。譬如說經上教給我們要念到一心不亂,我一面念佛,一面想著,怎麼我還沒有到一心不亂,阿彌陀佛。這個人一生永遠不會得一心不亂,為什麼?一心不亂是個妄念,念阿彌陀佛,裡頭還有加個妄念在裡頭,這怎麼能成功?有人念佛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一面念佛,一面想著我要求生西方,這也不行,也打閒岔,夾雜!

  一句阿彌陀佛決定不許可夾雜任何的妄念,夾個一心不亂是妄念,夾雜著求生西方也是妄念,夾雜著我見阿彌陀佛也是妄念,夾雜著我要見個蓮花還是妄念。所以一句佛號念到底,什麼念頭都沒有,念到功夫成就了,心清淨了,瑞應自然現前。現前之後怎麼樣?現前之後還不要去理會它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見如不見,根本就不動心,還是一直念下去,什麼境界現前統統不要理會它,這就是莊嚴妙土、莊嚴眾行。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就是一個阿彌陀待人就行了,這個阿彌陀真正不可思議!

  中國人在大乘經典裡面,可以說沒有不推崇《金剛經》的,這是因為六祖大師在《金剛經》上開悟。《金剛經》難懂也難講。《金剛經》上實在講是兩大問題,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提出來的「應云何住,云何降伏其心」,這兩大問題。「應云何住」就是我們心要安住在哪裡?你看禪宗慧可大師立雪斷臂求達摩,求什麼?求他安心,心不安!第二個問題「云何降伏其心」,降什麼?我們的妄念,妄念怎麼樣能把它降伏住?能把它止住?須菩提尊者提出來,釋迦牟尼佛給他解答,教給他,說了那麼多,我們看起來不懂,不知道佛說了些什麼?你們有人早晚課念《金剛經》,念了不少年了,你那個心安在哪裡?你的妄念有沒有降伏?如果這兩個目標都沒有達到,那你那個經叫白念。所以須菩提說老實話根性不利,機緣沒成熟!如果釋迦牟尼佛要碰到我們這些人,我們要問他:佛陀,我們這個心要安在什麼地方?他老人家一定「阿彌陀佛」。應云何住?「阿彌陀佛」。不就解決了,哪有那麼麻煩?這是對第一等根機人說的。由此可知,須菩提尊者差遠了。

  諸位同修在這個地方能夠省悟這一句阿彌陀佛莊嚴眾行。經上又告訴我們,「我已成就莊嚴佛土,清淨之行」。這是法藏也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上,他在修行證果,對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報告當中所說的一句,所以行要清淨。清淨行怎麼個修法?給諸位說要從心地起修。心清淨,身自然就清淨,語也清淨了,三業清淨。我們看這個畫的佛像,塑的佛像好像沒有,畫的佛像,佛頂上圓光上面常常有三個字,這三個字是用梵文寫的,它的發音叫「唵、阿、吽」。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?就是三業清淨,身、語、意三業清淨。清淨就是佛,所以最重要的是心清淨。心要怎樣才能清淨?要離一切執著妄想。佛在《華嚴》上告訴我們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換句話說,一切眾生本來成佛!現在為什麼搞成這個樣子?他老人家把這個病根給我們一語道破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這就是眾生不能成佛的根源。

  真正會修行的人從根本修。根本是什麼?妄想執著。妄想執著去掉了,那你就是佛,本來是佛!所以千經萬論無量法門修的是什麼?學的是什麼?無非去妄想執著而已。淨宗的方法就是用一句佛號,這妙極!下手是執持名號,我執著,執著這個名號,用這個執著破一切執著,以毒攻毒的方法,這是從有門入。念到一切執著都沒有了,這一句佛號也不執著了,從有入空,空有不二,空有是一不是二,這個法子妙!比起其他任何的方法來得容易,所以說是易修難信,這才是真實的莊嚴,才能達到真正的美好。

  所以「大乘、無量壽、莊嚴」這三句,都是屬於真如本性裡面的事。無量壽是體,是本性之性體,大乘跟莊嚴都是它的德用,是它的相狀。在這教學它所顯露的是大乘法,在受用裡面這是莊嚴,無比的圓滿,真實的美好。可是性德一定要有修德,性德才能夠顯露。要不修,不修雖然有,本性裡面有具足大乘無量壽莊嚴,透不出來,不得其用。下面三句就講修德,『清淨,平等,覺』。

  首先講「清淨」。清淨是身語意,離一切惡行、煩惱、染污,這才叫清淨。今天在世界上,許許多多的國家人民都警覺到環保的重要,環保是環境保護,為什麼要提倡環保?環境有嚴重的染污,大家都警覺到了。其實環境染污是外表,是標不是根本,根本現在大家還沒發現。根本是什麼?人心的染污,這不得了!如果不從心性染污上來做保護的工作,外界的環境保護能不能收到效果?給諸位說,決定收不到效果,白費力氣。今天要講到心地保護,唯有佛法。在過去我們中國儒家、道家(不是道教)也是積極於防範心地的染污,這個功德非常之大,值得讚歎。現在孔孟的書大家都不念了,如果用儒家教學的方法來挽救世道人心,最快也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才能見效。恐怕三十年、五十年這世界毀滅了,來不及了。要挽救這個世界從哪裡做起?唯有佛法。而佛法當中,說實在的,唯有淨土。淨土是講心地清淨,心淨則土淨,這是一服特效藥!

  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,也就在此地,是一九七七年,我在此地住了四個月,講《楞嚴經》。在白天,我就看圖書館這些書,我特別留意印光大師弘化社出版的這些典籍。因為印祖是我們淨土宗近代的一位祖師,是我們大家非常景仰的人。他把所有的供養全部印經跟大眾結緣,我對他老人家的行持非常之仰慕。無意當中發現弘化社印的《感應篇彙編》、《了凡四訓》、《安士全書》這三樣東西,他印了幾十版,我看後頭版權頁排的密密麻麻,二十幾版、三十幾版,而且每一版的數量少的是兩萬冊,多的是五萬冊、六萬冊,我看之後嚇了一跳。我略略估計一下,這三種書至少印過三百萬冊。這三樣不是佛書,佛經他印的沒有這麼多,縱然這是再版多次,而且每一版也不過是二、三千冊而已,五千冊、一萬冊的很少,唯獨這三種書印的數量那麼多。

  這是給我一個反省的機緣。我明瞭了,古德常常教給我們持戒念佛,戒經現在沒人講了,自己看也看不懂,那戒到哪裡去學去?原來他老人家用這三部書代替戒律,所以一生極力的弘揚。我體會到這個意思,所以那一年我回到台灣之後,我也提倡印這三種書,印了五萬多冊。不但印了,我還在台灣到處去宣講,我講《感應篇》,我講《了凡四訓》,在中國佛教會我也講這個。有一天有一個老法師,那個時候還不老,現在老了,我是在中國佛教會的大專佛學講座,我開的科目就是開的《感應篇》。我下課的時候,這位法師就來告訴我,他說:你講經講了這麼多年了,大家都很讚歎。他說:你怎麼講外道的東西。我聽了奇怪,我哪裡講外道?他說:那《感應篇》不是外道是什麼?我說:你提的是這個。我說:它雖然不是佛經,但是佛的法印印上去了,你知不知道?他說什麼法印?我就告訴他: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這是不是法印?他也很聰明,他一聽了之後臉就紅了,趕快就跑走了。你們想想印祖提倡這三樣東西,你看看它的內容是不是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?

  佛法不專制,佛法不自大,所以佛經有五種人說。除佛之外,佛的弟子,仙人,化人,像道家所講的這個,只要符合佛的宗旨,佛一概都承認跟我講的沒有兩樣,都能稱之為「佛經」。所以一般小乘經三法印,無常、無我、涅槃,符合這個,外道所講的,佛也承認這是我所說的。大乘法所講的是實相,實相就是事實真相,佛給我們講的都是事實真相,只要符合事實真相,佛都承認這跟我講的沒兩樣,怎麼能把它看成外道?我在大專講座開這門課,是印祖在先,我是有例可援,不是我開頭第一個!我在老法師傳記裡面看到的,在清朝末年的時候,定海縣的知縣請印光法師到那裡去弘法,他老人家是在那裡講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,他講這個東西,他不是講佛經。所以我看到這一段有例可援,這不是我開頭,印光大師開頭,你要責備,去找他去責備去,你不能找我,他做的榜樣在先,我是跟他後面做的。

  所以諸位同修要明瞭印祖的苦心,真正要救我們這一代!所以我印這個冊子,這本《無量壽經》,這個本子是李炳南老居士註解的本子,他註得很簡單,註得很好,後面我就把《感應篇》、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都附印在這個後面,為什麼?這是一面鏡子,每天念一念,我有沒有犯這個過失?戒經,如比丘戒,你沒有受過比丘戒,你不能看,比丘尼戒沒有受過的也不能看。這是人人可以看,決定沒有障礙,持戒念佛!

  所以佛門裡常講開悟,大家對開悟這兩個字覺得很玄,不曉得是什麼意思。我在洛杉磯講經,洛杉磯有五個年輕人,密宗的仁波切、活佛喇嘛在那邊講經,給這五個人授記,說他們開悟了,所以這五個人就貢高我慢。我在這裡講經,講完之後他來問我:他有沒有開悟。我就很老實說,你們沒有開悟。他們就很生氣,他說喇嘛都給我們授記說開悟了。我說:我沒有開悟,你來問我有沒有開悟,你決定沒有開悟。你開悟了,還會來問我嗎?氣跑掉了。胡造謠言!什麼叫開悟?開是開始,悟是覺悟,你知道你自己的毛病,就叫做開悟。我們自己的過失自己不知道,所以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》好,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也好,讀一讀,看看我有沒有這些毛病,拿這個來檢點自己的過失,這是叫自己開悟。知道自己過失之後,把這些過失改過來,這叫修行。行是行為,行為包括身、語、意這三方面。身是造作,我們一舉一動,口是言語,意是起心動念,有沒有過失?知道過失,把這個過失改過來,這叫修行。

  修行是修正身語意三業的行為。念經、念咒是不是修行?如果只念經,只念咒,心裡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、煩惱還是一大堆,還統統都在,那叫什麼修行?念經、念咒比罵人強一點而已!真正一個開悟了的人,我說幾句不好聽的話,他還會發脾氣,你們想想看他有沒有開悟?所以現在年輕人,不要看他受了高等教育,得了碩士、博士,愚痴!聽騙不聽勸,認假不認真,到處都是,這真是佛在經典上常講「可憐憫者」,真正可憐。捧他,他很高興;說他的毛病,他心裡很難過,他就受不了,這哪裡是個修行人?所以修行,清淨心是我們最重要的一個條件。更應當要明瞭,心地的染污比環境染污嚴重得太多。

  過去我們讀《彌陀經》,本經裡面也有,佛給我們講「五濁惡世」,我們對於這一句經文感觸都不深,現在再看這一句經文,感觸就很深了,濁是什麼?濁就是染污、染著;惡是什麼?惡是造惡業。心地染污他才造惡業,惡業就是十惡。今天你看電視、廣播、報紙、雜誌,你這一打開裡面就是身,殺、盜、淫;口,妄語、惡口、兩舌、綺語;意,貪、瞋、痴。你看現在這些就都是這東西。所以我勸真正修行的同修,不要看報紙,不要聽廣播,也不要看電視。為什麼不要看?統統知道,還有什麼看頭,全世界這些報紙、廣播還不就是這十惡;除了十惡之外,你們還有沒有發現到新聞,沒有,就是這個東西。這些東西我們太清楚了,還看它幹什麼?念阿彌陀佛,修清淨心重要。

  所以古人講的「知事少時煩惱少,識人多處是非多」。你要知道那些事情幹什麼?要認識那麼多人幹什麼?沒有必要!現在說老實話,認識人多了,人情很多。我聽台灣一些同修說,台灣生活很苦,什麼人情分子太多了,所以到美國去,這一筆開銷可節省下來了,因為美國沒有這個人情應付。像這些地方都要覺悟,覺悟了,這就開悟,決定不迷惑。心自在,身就自在了,那就叫莊嚴,那就叫幸福。在這個世間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憂慮、沒有牽掛,你說那多舒服。別人能做到,我們也可以做到,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去做。

  《華嚴》裡面講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我剛才只說佛的名號。在真正功夫上來講,給諸位說,「一」就是清淨心,只要你得心清淨了,給諸位說一切都得到了。一切法都是清淨心裡面變現出來的,《華嚴》裡面講的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四聖法界是清淨心造的,六凡法界是染濁心造的,我們今天想超凡入聖,把染濁的心變成清淨心就成功了。佛所說的這一切法我們信得過,為什麼?理上正確。

  第七段「平等」。佛在經上講「平等者,名為真如;乃至平等者,即是不二法門」。平等跟清淨關係非常密切,清淨決定平等,平等才會清淨。心對人、對事、對物要有高下,要有不平,你的心怎麼會清淨?不可能清淨。心不清淨,我們求生淨土就是障礙,這一點不能不重視。所以念佛人一定要以清淨心處事待人接物。別人對我不平等,他是凡夫,他在搞六道輪迴,那是當然之理,我不用清淨平等心待人,我不能往生。想想自己無始劫以來,生生世世念佛沒能往生得了,原因在哪裡?就是處事待人接物看不平,所以把這個事情耽誤掉了。這一生真正明瞭、真正覺悟了,不管別人怎麼對我,我只用一個真誠的心待人。

  切記!我們在這個世間沒有幾天,何必跟人家爭長爭短?他搞輪迴,我再不幹這個傻事了,我要想超越,不要跟凡夫一般見識。一般見識就是凡夫的心不平,這叫凡夫。我們今天會用真心,真心離念,念是妄念。真心裡面沒有妄念,妄念就是妄想執著,沒有這個東西,所以一定要修平等。清淨平等就是覺,覺就是不迷,所以這三句就是三寶。三寶是佛、法、僧,佛是覺的意思,法是正的意思,僧是淨的意思。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講的,我曾經在此地講過《六祖壇經》。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講三皈依,不是講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他老人家講「皈依覺,皈依正,皈依淨。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」。清淨就是淨而不染,平等就是正而不邪,覺就是覺而不迷。經題上明明具足三寶,這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,是我們修行的總綱領,也是行門最高的指導原則。佛法修的是什麼?修的是覺正淨。在我們這個經題上修什麼?修清淨平等覺。用什麼方法來修?用執持名號,用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來修清淨平等覺。

  黃念祖老居士在《無量壽經註解》裡面,綜合古德說「平等覺」,可以歸納有四個意思,第一個意思是「平等普覺一切眾生」,也就是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方法,這不可思議!一切眾生,上面是等覺菩薩(等覺菩薩還是眾生,沒成佛都叫眾生),下至阿鼻地獄,九界有情,九法界有情眾生平等成佛,這不可思議!這部經就是講九界平等成佛的理論與方法。我們凡夫一身的罪業,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馬上跟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平起平坐。為什麼?平等。為什麼平等?人家修了那麼多劫了,他不管修多少生多少劫,他怎麼往生的?信願持名往生的,我罪業再重再重,我也是信願持名往生的,我們往生的條件完全相同,到西方極樂世界待遇怎麼可以不同?因同果也同。論別的修持,我們比不上文殊、普賢,論到西方極樂世界條件,咱們完全平等,你也是信願行去的,我也是信願行去的。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,它是平等的因,平等果。所以這是難信之法。你要真正把這個道理參透了,你就不會懷疑,才知道完全相同。

  譬如說,今天從香港到美國我們乘飛機,我也是這張票,你也是那張票。我是個窮光蛋,人家幫助我,給我一張票,你是個百萬豪富,我們坐在那裡,還坐在一個位子上,為什麼?你那個富有不談,咱們這張票是一樣的,就這麼回事情。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,不論九界你是在哪一界,統統是信願行這個條件去的,這是平等的因證平等果。所以這個經、這個法門是平等成佛之法。這第一個意思,平等覺。

  第二個意思是「以平等法覺悟眾生」,這個意思就更廣了。這個法子是阿彌陀佛提倡出來的,十方一切諸佛本願都是希望一切眾生早一天成佛,愈早愈好。但是沒有想出方法出來,阿彌陀佛想出來了,所以一切諸佛都讚歎。這一切諸佛都想,這樣我們省事了,度眾生省事了,不要自己麻煩,只要把這些眾生介紹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成了。由此可知,十方世界諸佛如來他們用什麼方法度眾生、成佛道?統統是勸導所有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這就好比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辦了一個佛教大學,十方諸佛都是阿彌陀佛派在各地去招生的人,所招的學生統統送到西方極樂世界。世尊在本經裡面讚歎阿彌陀佛,稱之為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這是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,我們要記住。

  所以這一部經是平等法門覺悟眾生,也就是對九界一切眾生圓成佛道的平等法。平等法是至高無上的法門,實在是不容易遇到!雖然這個法門普遍流通,也有不少人在讀誦、在念佛,可是他的信不真,怎麼說?他還要信別的方法,念《彌陀經》,還要念《金剛經》,還要念《藥師經》,還要念《大悲咒》,還要念《楞嚴神咒》,每天早晚課都是十幾樣東西念得不亦樂乎。這說老實話,沒有信!信有那麼一點點而已,願是更沒有了,真的要有願怎麼會搞那麼一大堆?行是半有半無,這樣的人怎麼能成就?怎麼能往生?

  真信切願。蓮池大師晚年說的那個話,我是深深有體會。蓮池跟蕅益在早年時也是博學多聞,也是搞得很多,晚年的時候真正覺悟,只念一部《阿彌陀經》,只念一句阿彌陀佛,什麼都不要了。所以他說出「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」,這才叫徹底覺悟了,成為一代祖師。不是徹底覺悟,他不可能統統放下。所以真正念佛人家裡佛堂只供一尊阿彌陀佛,頂多西方三聖,不能再多了。經書只有一本《阿彌陀經》,或者我們今天提倡的大本《阿彌陀經》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跟《阿彌陀經》是同部,是一部經不是兩部經,一個說得詳細,一個說得簡單,它是屬於同部的。

  一部經,一句佛號,其他什麼都沒有。香花、水果要不要供?不要。不搞客套、客氣的,用不著,一柱香、一杯水就夠了。水是什麼?水代表清淨平等覺,代表這個。水,淨水,清淨;水平不起波浪,平等;水把外面境界照得像面鏡子一樣,覺,不迷。所以這一杯水是代表清淨平等覺,是代表這個意思。諸位機會很多,你到蘇州靈巖山寺看看印光法師住的那個地方,看看他的佛堂,你就明瞭。你看他佛堂供的是些什麼東西?那叫真修淨土!佛堂裡頭花花妙妙,佈置得很好看,那都不想走,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我這個佛堂很莊嚴,捨不得離開,信願行三資糧都不具足。這些地方我們要細心去體會,認真的去修學,認識這一部經是十方如來度眾生的平等經,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。

  第三個意思「平等覺就是一切諸佛如來的別號」。你想想看哪一尊佛不是平等覺?不是平等覺,他怎麼能成佛?所以說是如來就是無上的正覺,我們常講的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無上正等正覺。第四個意思是專指本經,「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別號」,阿彌陀佛也稱之為「平等覺佛」。覺就是佛,這是佛的意思,阿彌陀佛稱為平等覺。所以平等覺有四個意思。

  末後一個字是『經』。經,這個字在這邊講過很多遍,略略的提一提就可以了。在《華嚴》裡面,經講十個意思,這是講的相當的圓滿,講得很詳細。通常一般講經比較簡略一點說四個意思,「貫、攝、常、法」。貫是貫穿的意思,如果用現代話來說,就是它的理論,它的章法結構,它有組織、有條理、有層次,一絲毫都不紊亂,這就是貫的意思。在佛門裡面特別是科判,科判就是貫的意思,科判一分析下來,你就能夠看到這個文章不能少一句,少一句怎麼?斷掉了。你也不能加一句,加一句怎麼?累贅了,沒有必要。它這個文章寫的是恰到好處,這是好文章,思想體系非常的嚴整,這是貫的意思。不像現在人寫的報紙雜誌上的文章,你把它刪掉一段,它還是能看得通,你加上幾句也可以,貫這個字就做不到了。貫這個字是不能增加一個字,也不能減少一個字。貫穿所說之理。

  第二個是「攝」,攝是攝受所化之生,攝受眾生。攝受用現代話來說,就是它有一股吸引的力量,你接觸之後就欲罷不能。好像那個磁鐵一樣,它能夠吸,它有吸引力,有這麼大的力量。確實好的文章愈讀愈歡喜,所以說是百讀不厭,這就顯示它有攝受的力量。不好的文章絕對不會想從頭再去看第二遍、看第三遍,為什麼?它沒有這個味道,沒有這個力量。好的文學名著看個十遍、八遍還有味,二十遍、三十遍不想看了,沒味道了。這是世界文學名著,它的力量也只有十幾遍、二十遍,再就不想看了。百遍、千遍的,那是佛經。儒家、道家的經典,像四書五經確實百讀不厭,讀一輩子都不會厭倦的。佛經是生生世世讀不厭的,從你初發心到你將來三大阿僧祇劫成佛,你還是念不厭。為什麼?因為它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,這是屬於性德。我們讀誦是修德,性修不二!這是攝的意思。所以這個經典,特別是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。諸位要認真去讀,五百遍以後我要勸你不讀都做不到了,為什麼?味道嘗到了!得要五百遍你才能嘗到這個味道。味道嘗到之後,那你那個清淨平等覺慢慢的就會現前了,莊嚴無量壽你就很有信心。

  第三個意思是「常」,常是講古今不變,這是真理,永遠不會改變的。第四個是「法」,法是法則,遠近同遵;遠是古時候,近是現代。不但是古今,特別是本經,盡虛空遍法界九法界眾生,如果遇到都會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學,一生當中圓成佛道。可以說千經萬論不是平等法,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三百餘會,平等法只有這一個。《華嚴》雖好,它是度法身大士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不是法身大士,沒分,這就不平等。阿含、方等只度權小,不能度法身大士,也不平等。唯獨這個經上可以度等覺菩薩,下度地獄眾生,平等往生、平等不退、平等成佛,所以這個法門是平等法,九界有情都應當遵守奉行。

  七種立題裡面,本經的經題是「人法喻」,具足立題。「佛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,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佛,「無量壽佛」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佛,這是人;「莊嚴清淨平等覺」這七個字是法;大乘是比喻,所以人法喻具足立題。要從教理行上來說,這個題也是圓滿具足,「佛說大乘」是教,這個教是依無量壽之理體,宣揚眾生本具的大經。莊嚴清淨平等覺是行,一句阿彌陀佛,莊嚴自心,清淨自性,莊嚴世界,清淨淨土。所以這個真實的功德決定不能夠錯過。我們今天講淨化人心,淨化世間,用什麼方法?唯獨這一句阿彌陀佛確實有力量,確實有效果。這一句阿彌陀佛為什麼人不肯念?不知道阿彌陀佛的好處,不知道這阿彌陀佛真正的意思,這是有待我們同修大力的來宣揚。果然知道這部經、這個名號的功德利益,自然死心塌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。社會上清淨心的人多了,社會就清淨了。所以這是要靠我們每一個人去努力。

  無量壽是本體,是理論的依據,也就是大經裡面常講的法身理體,也是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,所謂是心是佛的本性,實際理體,也就是本經所講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。真實之際就是《般若經》裡面講的「諸法實相」,禪宗裡面所講的「真如本性」,在本經就用無量壽全部都包括了。如果以經題配三覺,無量壽佛是我們自己的本覺,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,佛在本經教給我們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什麼叫菩提心?菩提心怎麼個發法?這個很難講,講了也很難懂,可是我們往往看到有許多不認識字,甚至於沒有聽過經的這些老公公、老婆婆他們念阿彌陀佛,走的時候能預知時至,還有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,好像他沒發菩提心,他怎麼會走?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,把發菩提心解釋得最好,他說:我們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一個願心就是無上菩提心。

  什麼叫真心,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什麼至誠心、深心、發願迴向心,都不要去理它,那個搞也搞不清楚的,一心一意想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就是圓圓滿滿的無上菩提心。蕅益大師講得真好!這我們才曉得為什麼老公公、老婆婆不認識字的,雖然不認識字,沒聽過經,他一心一意就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跟阿彌陀佛,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。我們只要有這個心,有這個願,老老實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這個人是真正覺悟、這個人是大徹大悟!你們想想對不對?我說的話有沒有過分?真的是覺悟了。為什麼?這個人馬上就要成佛了,不覺悟能成佛嗎?不覺悟的人雖然念佛,夾雜、間斷,還要搞三搞四,那是沒覺悟的。什麼都放下,一天到晚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那是大徹大悟,究竟覺悟,什麼都不搞了,這諸位要知道。

  我在美國建一個小道場,就有很多同修,是我們美國那邊的同修,我們那邊董事會一些董事來問我,我們道場將來蓋好了,開光、開幕我們要準備什麼些儀式?我就告訴他什麼都不要。那行嗎?怎麼不行,房子蓋好了,我們大家進去念佛就好了!絕對不搞這些東西,不要去搞這些儀式,那是好看。什麼好看?是世間好看,我們自己要費多少精神,好多妄念,許多夾雜,把自己的清淨心都失掉了。請法師大德,如果招待不周還要得罪人。我平常跟他們沒有什麼往來,我自己道場建立也不要麻煩他們。他們有事情,有的時候請帖送給我了,我也沒去,所以我也不可以麻煩別人。我們什麼儀式都沒有,用清淨心老實念佛,這就是最好的儀式。世間人罵我們,阿彌陀佛、諸佛菩薩歡喜我們,就可以,不要搞熱鬧。這世間事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無事。什麼最好?無事最好。無事就是覺悟,無事還去找事,這就迷惑了,找事就迷了。

  所以這就是始覺合本覺,就是究竟覺,究竟覺就是經題裡面清淨平等覺。也可以說平等覺是我們自己的本覺,起心念佛這是莊嚴,這就是始覺,始本不離、始本契合證無量壽。由此可知,「清淨平等覺」是我們修行的因心,我們就修的這個,「無量壽」是我們所證的果覺。這個經題裡面,無論你怎麼翻,妙義無窮,所以這個題好!一切經裡面,在經題裡面講一部經的義理、因果、修證,顯示得這樣的明白也很少見。我們過去講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,那個經題的意思也是非常非常的清晰明瞭,可是本經的經題比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的題目是更究竟、更圓滿,這實實在在不可思議。

  經文夏蓮居老居士分成四十八章。這四十八當然是取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他老人家分四十八章。前面三章是序分,當中有三十九章是正宗分,後面六章是流通分。序正流通這三分的分量在其他經裡面也很少見,實在可以能夠與《法華》、《華嚴》相提並論。我們在其他經裡面所看到的,就是以《楞嚴經》來說,序分也是前面幾行,流通分末後的幾行,不像此地這部經,序分很長,流通分也很長。古人講「如人食蜜,中邊皆甜」。在我們這部經裡面,實在講是圓圓滿滿的都看出來了,這是非常之難得。

  今天經題就簡單介紹到此地,明天我們就開始講到經文。因為這一次時間不是很長,所以經文的部分,重要的我們要細說,關於我們切身修行的綱領那要多說一些,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少說一點,為什麼?那個不要緊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都看到了,所以不必詳細介紹。詳細要緊的是怎麼個去法,這個重要。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好處?念一念好了,這就不要多講,到那個地方大家自己都見到了,所以著重在如何去法。求生西方的理論與方法是得要多多的說說。

  好!我們念迴向偈「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,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,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,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」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