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 (第一O一集)  1990/4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2-005-0101

 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九面,倒數第三行:

  【邊地疑城第四十。】

  這一品經裡面,世尊要為彌勒菩薩解答,他見到西方世界有人住胎的,為什麼會有胎生,彌勒菩薩之問,跟釋迦牟尼佛的答覆。胎這個字都是形容詞,不是真的,是因為這一類往生的人,他對於淨土法門的事或者是理,他有疑惑。當然這個疑惑不是很重,很重的疑惑怎麼能往生?輕微的疑惑,雖往生也產生了障礙。這個障礙就是不能夠到達西方世界就見佛聞法,所以把他比喻作胎兒,是這個意思,比喻作坐胎。如果就實際的狀況來說,這些人還是蓮花化生,絕對沒有胎生這個事實。我們在底下這一章經文要說明他們為什麼會有這個障礙。當然這裡面最重要的意思,是教我們反省,我們本身有沒有這些疑惑,如果有這些疑惑,將來往生還是會有這些障礙。雖有障礙也不怕,因為他障礙是有期限的,他不是無限期的障礙,所以邊地疑城往生也是非常殊勝,也很了不起。請看經文:

  【佛告慈氏。若有眾生。以疑惑心。修諸功德。願生彼國。】

  一開端就把這個問題給我們解答了,這是『以疑惑心』,這個「心」實在是指不是純信。不能說他不信,他不信他怎麼會念佛?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都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信願行,三個條件缺少一個都不能往生。換句話說,生到邊地這些人,他們信願行這三個條件都比我們要殊勝,我們這三個條件恐怕還不如他。因為不純才有疑惑,假如真的不信他就不會念佛了。這個地方講『修諸功德』,這個功德就是信願行,不信,他怎麼可能去修?『願生彼國』,可見得他這裡還有願。這是懷疑佛常講的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,絕對不是不信西方,他真的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再往下看:

  【不了佛智。不思議智。不可稱智。大乘廣智。無等無倫最上勝智。於此諸智。疑惑不信。猶信罪福。修習善本。願生其國。】

  這是第一類往生邊地疑城的業因,他們造作這個因緣。他對於如來果地上的智慧不了解,沒有真正的了解,有疑,不了解;要不疑就沒事。所以實在說這是哪一類的人?用現代的話來講,知識分子。懷疑,這個懷疑是決定免不了的,為什麼?如來果地上究竟智慧,誰能搞清楚?等覺菩薩也沒搞清楚。可是人家善根很厚,對於佛完全敬仰,所謂仰信而沒有懷疑。有一類知識分子,對於經典上講佛的智慧,他懷疑,譬如佛家常說的,讚佛萬德萬能,圓滿的大智,萬德萬能。不但一般知識分子聽了這個話不相信,他說這個話是對佛恭敬、讚歎的話,不是真的,佛也有所不能。他說得振振有詞,說得也很有道理。這樣的人如果念佛往生,就會生到邊地疑城,他不知道佛的能力是究竟圓滿。即使教下的一些大德們,他們對經典這些話也有不能接受的,這是出家這些大法師,古今都有,何況一般人?這是第一類的。

  『不了佛智』,這一句是總說,就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。下面為我們開出來,開出來這四句就是四智。『不思議智』是成所作智,佛有大智慧,能成就一切圓滿的事業,這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萬能,無所不能。成所作智,用現代話來講就是無所不能,世出世間一切法中,沒有一樣是佛不會的、佛做不到的,沒有。第二句叫『不可稱智』,這就是妙觀察智,這種智慧就是無所不知,前面一句是無所不能,這是無所不知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完全沒有障礙,這個才叫究竟圓滿的智慧。『大乘廣智』,這就是唯識裡面講的平等性智,佛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是平等的,沒有一絲毫的差別,無二無別,全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。末後一句是『無等無倫最上勝智』,這個智慧,沒有跟它相等的,倫是同類,沒有跟它同類的,是至高無上、究竟圓滿的智慧,唯識經論裡稱為大圓鏡智。這個四種智慧,確實有許許多多知識分子疑惑;反而善根深厚的老公公、老婆婆他們不疑惑,不疑惑的人得力於善根的深厚。他們一聽說佛菩薩說的,這就完全接受、完全肯定,不會起一念疑情。唯獨知識分子自以為聰明,才有這些疑惑,這是對佛的智慧德能懷疑。但是他還相信西方,還相信極樂世界,也相信經典裡面所說的念佛可以往生,所以他也具足了信願行三資糧,這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,就這一點點疑情障礙了他。

  所以底下講,這是『疑惑不信』,但是他相信『罪福』。什麼是罪?在娑婆世界六道輪迴是罪。什麼是福?往生西方世界不退成佛是福,他相信這個。因此他能『修習善本』,善本就是本宗裡面所講的正助雙修。正修就是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,或者祖師在《彌陀經》裡面教給我們的一心稱念、相續不斷,這是正修;助修是斷惡修善。自己過去所造的惡業、現前的惡業一定要知道,不知道,怎麼懺悔?沒法子懺悔。一定要曉得自己所造作的惡業。怎麼知道?一定要讀經,一定要持戒。印光大師將《感應篇》、《陰騭文》、《了凡四訓》傳授給我們,教我們把這些書當作戒律。每天看一遍,對照對照自己身口意三業,於是自己的惡業就被檢查出來了,就被發現、找出來了。找出來之後,要把它改掉,要認真去改、徹底去改,絲毫都不能留。原因在什麼地方?西方極樂世界是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。

  帶業往生,古今大德都告訴我們,是帶舊業不是帶現前造的業,不是帶這個,是帶舊業。換句話說,是帶著罪業的種子,不能帶現行,現在造作的這個不行,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。千萬不能把經典、祖師的意思錯會了,「帶業往生,可以造業,沒有關係,天天造業將來還能往生」,這個觀念就錯了,把佛祖的意思解錯了。佛祖的意思,是這個法門跟其他法門不一樣,其他法門必須要罪業消除,也就是業障要真正斷掉才能證果。譬如講小乘初果就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,你要斷不掉你就證不了初果;然後再將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斷盡,這才能證阿羅漢果。見思煩惱要不是斷得乾乾淨淨,你就不能成阿羅漢,你也就不能出三界,這個是佛法修行證果最低的限度。淨宗法門不需要,不需要斷惑,所以煩惱不需要斷,這就叫帶業往生,不斷怎麼辦?帶著去,這就方便。

  所以淨宗講的是伏煩惱,雖沒有斷,你要能伏得住,伏不住不行,伏不住不能成功,所以說要有能力把煩惱伏住這個才行。煩惱伏不住,伏不住就常常會起現行,煩惱會常常跑出來,這個不行。因此正助雙修就非常重要,正修就是正念,正念著重在念佛三昧。也就是我們講的功夫成片、事一心不亂、理一心不亂,是講這個。我們都知道,我們念佛很勤奮,為什麼功夫成片也沒得到,毛病出在哪裡?出在這個煩惱時時刻刻起現行,擾亂了正念;換句話說,念佛的功夫不得力。要想念佛功夫得力,還是要借重持戒,也就是要借重斷惡修善,用這個來幫助我們念佛,才能達到功夫成片。功夫成片才是往生的最初的條件,也就是最起碼的條件,你要念到功夫成片,這才能往生凡聖同居土。所以他們在修行功夫上是如法的,他能往生,只是這個疑惑沒有能夠斷除,這才生到邊地,這是一類,對佛的智慧德能懷疑。我們再看,還有一類:

  【復有眾生。積集善根。希求佛智。普遍智。無等智。威德廣大。不思議智。於自善根。不能生信。故於往生清淨佛國。意志猶豫。無所專據。然猶續念不絕。結其善願為本。續得往生。】

  這是第二類生到邊地人的原因,我們看到這一類人對佛的智慧德能沒有懷疑,是崇敬到了極處,那怎麼會生到邊地?對自己沒有信心。就是覺得自己造的業障太重了,我能往生嗎?雖然每天念佛發願,常常有這個疑惑,這是對自己的懷疑,不相信自己。因為聽說這個法門是當生成佛的法門,這不是個普通的法門,所以他這個疑慮就更深。實在講這都是好人,為什麼?有慚愧心。我在初學佛不久的時候,我有一個同事,他那個太太也很好,現在都不在了,已經過世很多年了。她就告訴我,她不敢進佛門,佛的大殿她不敢進。我就問她為什麼?罪業太重,不敢見佛。佛又沒有在,佛的形像在,都生慚愧心,不好意思見佛,這是個好人、善人,真正明白道理,學佛都能成就。可惜是緣不足,身體多病,不能夠去道場念佛、拜佛,當然在家裡也念,但她對自己沒有信心,比這個經上說的還嚴重,所以不能往生。這個經上說的,雖然對於自己沒有信心,還不算太嚴重,還是可以什麼?可以試試看,能往生那更好,不能往生就算了,自己業障很重,也不怪佛菩薩,不怨天不尤人。但是他也非常用功,他修積的善根使他能夠往生,因為他對自己信心不足,所以生到邊地疑城。

  我們看這段經文,『積集善根』,這一句說這一類人修行的功夫,這一句裡面就是信願行三資糧統統具足了。『希求佛智、普遍智、無等智、威德廣大不思議智』,經文這裡是略說,也就是講前面如來果地上五種圓滿智慧都具足了,他相信,相信成佛智慧德能就會究竟圓滿。他這個不懷疑,他也想學,學佛目的都想成佛,這個法門是一生當中成佛。所以諸位修學,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,要有清淨的信心,不能有一絲毫懷疑,可是一定要依教修行。佛在這個經裡面給我們的教誨非常之多,雖然善惡沒有說得很詳細,但是綱領都說出來了,這個在淨宗經典,比其他的四部經都說得多。我們看《彌陀經》,看《觀經》,看《大勢至圓通章》、《普賢行願品》,所講的這些善惡,沒有這部經講得多,沒有這部經講得具體。所以常常讀誦,沒有時間每天將這個經全部讀誦一遍的,我勸大家早晨念第六品,晚上念三十三到三十七念這個五品。這五品當中主要的意思,檢點自己的心行,佛給我們講的善惡標準,我們有沒有違犯?目的在此地。每天檢點、每天改過,真正照這個教訓去改過,給諸位說,三年就不得了。認真去改,一天改一樣吧,三年之後你在這個世間不是大聖人,也是大賢人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!凡是念佛不能往生,都是自己這些過失疏忽了,沒有認真去改進,是這個障礙住,這是不能往生的原因。

  所以『於自善根,不能生信』,他這個疑惑在此地,認為自己罪業很重,沒有資格參與西方極樂世界諸菩薩的法會,過失生在這個地方。所以他『於往生清淨佛國,意志猶豫,無所專據』,對於淨宗的修學、淨宗的果德,或時相信,有時疑惑,信心不堅定,處在這樣的狀態之中。我們仔細來觀察,現在在這個世間念佛人,這個樣態度的人很多很多,幾乎我們時時處處都會見到。我們自己要反省,我們有沒有這個疑惑?假如有那怎麼辦,這個信心怎麼建立?那就要仰靠大乘經論,有疑一定要斷疑生信。這部經裡面都是提綱挈領,只說其當然,所以然的道理說得不夠透徹,為什麼?經文太短了說得不夠透徹,你的疑惑就沒有辦法斷除。這個說實在話,是我們過去世的善根福德還不夠,善根真正深厚的人他雖然不知道,他不懷疑,那是真正深厚的人。還有疑惑這個念頭,是過去修的善根福德不夠,要靠教理來補足,來補助我們。換句話說,像大乘經典,特別是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、《楞伽》、《涅槃經》,這些大經大論,你要是多下一些功夫,那就把這個善惡因果所以然的道理,你就會都搞清楚了,這個時候對自己的信心能夠增長、能夠生起。說實在話,正如同經上所說的,如果不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那個清淨堅定的信心很難產生。你不要說別的,想想前些年,這個話說起來十年前,今年是一九九二年,一九八三年的時候,曾經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,要消業才能往生,有人這麼說法。還有不少人就查《大藏經》,查不到「帶業往生」這四個字,引起修淨土的人很大的震撼。當時周宣德老居士還在世,他就恐慌得不得了,在洛杉磯遇見我,他說,「法師,怎麼辦?我念佛念了這麼多年,不能帶業往生,不一切都完了?」引起淨土宗許多人惶惶不安。這些都是自己善根福德不夠,被人幾句話就動搖了。

  大概這種現象,末法期間這種現象,善導大師早就知道了,所以他在《觀經》註解裡面就跟我們講了很多,那個文裡面好像是有四段還是五段。第一段裡面講,即使是地前菩薩,地前菩薩是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就是三賢位的菩薩。他說或是一個人,或是多人,或是所有的菩薩異口同聲都這麼說,釋迦牟尼佛教你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不可靠,沒有這個事情。善根真正深厚的人聽到之後,反而增長信心,絕不動搖,這是三賢菩薩跟你說。後面一段說,十聖菩薩來跟你講,從初地到等覺這些大菩薩們也來跟你這麼說,這個法門不可靠,你會不會動搖?更進一層,十方化佛也異口同聲的來勸告你,釋迦牟尼佛教你念佛求生淨土,這不是真的,你動不動搖?你想想看,我們自己能禁得起嗎?諸佛如來統統現前,勸我們,這個法門不能修,這個法門是錯誤的,不是正確的,我們會不會動搖?真正善根成熟的人、信心清淨的人不動搖,為什麼?他心裡頭有一個絕對的標準,佛佛道同。釋迦牟尼佛這樣說,如果真的是諸佛如來、真正是菩薩,一定不違背佛教。一尊佛說的就是一切佛說的,一切佛所說的就是一尊佛說的。如果其他的佛來勸你,這個法門是假的、靠不住的,那個佛一定是假佛,是妖魔鬼怪變現的佛,來破壞你的善根,絕對不動搖!所以這些大經大論,你要沒有相當基礎的話,清淨堅定的信心實在很難建立。

  所以善導大師在《觀經疏》裡面教給我們聽佛的話,菩薩的話都不要相信,菩薩包括等覺菩薩,一定要以佛的話為標準。為什麼說菩薩的話不能完全相信?菩薩知見沒有圓滿,還有見不到的地方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只有如來一切煩惱、業習、無明統統斷盡了,智慧德能都圓滿,所以佛佛道同。沒有說菩薩道同,菩薩道不同,各人修各人的,修這個法門,不一定知道那個法門。菩薩的話不能相信,《大藏經》裡面有許多論是菩薩造的,所以論只可以做參考,不能做為絕對的標準,經才是絕對的標準。一切經中,是以《無量壽經》為第一個標準;《無量壽經》裡面,是以第六章四十八願為絕對標準。你看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經是他講的,你看看哪一句、哪一段與四十八願相違背?你找不出來,完全相應。這就證明佛佛道同,諸佛見地完全是一樣的,哪裡會說兩樣話!所以就要記住,菩薩的話我們只能參考,不能完全採信。那些所謂是祖師大德的話,我們又如何?現在我們所遇的這大善知識的話能可靠嗎?不行,他講的,經典上找不著依據,我們就可以不相信他的。

  學佛一定要有這樣的態度,這個態度是良好的態度,真正的善知識不會怪你的,這個就是四依法裡頭依法不依人。我過去在台中求學的時候,雖然在台中十年,但只有一次,次數不多,只有一次,李老師講經講了有一段,我懷疑。所以他講完之後我去見他,我說老師,你講的這個,是你自己的意思,還是有經典做依據?結果李老師說,他講的有經典做依據,把經典查出來給我,我這才沒話說;否則的話,我懷疑是他自己說的。老師對我這個態度不見怪,這個是什麼?我有疑,必須要斷疑生信。說法可以善巧方便,但是一定要不離開佛所講的原理原則;違背了佛的意思、佛的宗旨,那就是魔說,這不是佛說。這是一個講經說法的人必須具備的態度,字字句句都要有經典做依據,這個是最穩當不過的。菩薩所造的論可以參考,他論裡面所說的與經義相應的,我們可以採取、可以弘揚,可以介紹給別人;如果與經典不相應的,也許他別有用意,我們不曉得,我們暫時把它放在一邊,不去宣揚他,也不必去批評他。為什麼?我們程度還到不了他的程度,也許他是有特別的用心、有特殊的對象,他故意那麼說的,那就很難。換句話說,那不是一個正說,我們可以不採用就好了。這一部大論能採用多少,就用多少,我們不能理解的、有疑惑的,統統捨去不採用,一切都要以經典做依據。

  我們在這部經裡面,或者在《彌陀經》、《觀經》裡面,你仔細去觀察,佛沒有教我們去讀第二部經,一部就成功。像這些地方,我們都要特別去留意。對什麼樣的人,佛教他廣學多聞?兩種人,一種人是自己疑惑不信,這種人需要廣學多聞,斷疑生信,是來培養你信心的。已經有堅定清淨的信心了,教他聽經、聞法、讀經,都叫做浪費時間。佛法重在實行、重在修行,不重在知解,重在修行。三昧沒有現前,所有知解都叫邪知邪見,都不是真智慧。三昧是什麼?禪宗講的禪定。那個定不是普通的禪定,普通禪定裡頭沒有三昧、沒有智慧,是性定,從定裡面開智慧了。我們淨土宗的理一心不亂,開智慧了,就是破一品無明、見一分真性,這個時候知見才叫正知正見。由此可知,這個正知見之難!教下是大開圓解,宗門是明心見性,淨土宗是理一心不亂,這個時候就是《法華經》所說的「入佛知見」,我們才能入。在這以前,知見都不正,只可以說他相似的正知正見,不是真正的正知正見,與正知正見愈來愈靠近了,只可以這樣說法。由此可知,聽經、讀經,不是修行裡頭最重要的一課,它這是屬於起信的課程,幫助你建立信心的,幫助你發願的;信願已經建立,這就無所謂,不需要了,修行要緊。唯有真修,才能有把握往生淨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再去廣學多聞,這個就對了。所以讀經、研教、聽經,第一類是有疑,這種人需要。

  第二種人,弘法的,你負有弘法的責任,弘法你攝受的對象無量無邊,各種根性都不同;換句話說,這一切大乘經論是你統統都要知道,你不知道你怎麼能夠攝受眾生?這一類的人需要廣學多聞。我們現在自己是發心專修淨土,隨緣接引大眾,是隨緣接引。怎麼個接引法?就勸他念佛。他不聽呢?不聽就算了。不能說他不聽,我再去研究其他經論來去度他,那對我們自己就會耽誤許許多多的時間,也會妨礙自己修學的功夫。所以度化眾生的事情不要著急,諸佛菩薩度眾生的事業生生世世,不急於一時。可是我們自己往生不退成佛,這是急於一時,今天什麼事情對我們最重要?這個事情最重要。弘法利生確確實實是附帶的,不是我們最重要的一樁事情。必得把這個搞清楚,然後我們修行才有目標,才能夠有所專據,專一的依據,你就容易成就。這樣的人在我們念佛同修當中也是很小的比例,不是很大的比例。凡是修學已經有所專據,這種人往生希望很大,只要他不改變,可以說他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。怕的是什麼?猶豫不決、見異思遷,這種人往生沒有把握。

  他這一類的人雖然對自己的善根懷疑,可是他還抱著僥倖的心理,認真努力去念佛,『然猶續念不絕』,他真念。『結其善願為本』,他信願行這三個條件確實夠、夠格,夠格臨終佛一樣來接引,佛來接引,就是『續得往生』。

  所以這兩種人,一個是對佛智慧懷疑,一個是對自己善根懷疑,但是統統都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,他還是能往生。我們看下面經文:

  【是諸人等。以此因緣。雖生彼國。不能前至。無量壽所。道止佛國界邊。七寶城中。】

  這就是因為他有疑,這個疑不是大的疑,是心裡面稍稍有這麼一點疑惑。我們必須要了解,一定要警惕,於自於他不應該有絲毫的疑惑,這樣才能成功。學佛人第一心地要清淨,平常處世,對人對事對物統統隨緣,所謂隨緣就是絕對不自作主張。在隨緣裡面斷惡修善,什麼是惡、什麼是善,這個基本的概念一定要清楚,凡是對自己有利的統統是惡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凡是對佛法(整個佛法)有利益的、對眾生有利益的,這都是善。佛法自始至終破我執、破法執,有意見就是有執著,有執著就有我,就有我執、有法執,所以一定要學隨緣。一定要覺悟我們人在這個世間,古人講的是過客,經過這個地方客居,這不是我們的家鄉,我們在這作客的。既是作客,何必認真計較?兩天就走了,要用這個態度來處世。這個世間,自己一樣都得不到,沒有一樣是自己的,所以擺在面前的自己可以受用,你也會覺得非常快樂、非常愉快;千萬不要據為己有,那就錯了。什麼也沒有,什麼也得不到,這是真正覺悟,這是事實的真相。只有把世界看清楚,事實真相看清楚了,你才曉得佛教給我們隨緣這個態度,真是盡善盡美。隨緣,隨緣是什麼都好,順境也好,逆境也好,我都跟他們歡喜相處。為什麼?他們有執著,我沒有執著;他有分別,我沒有分別;他有妄想,我沒有妄想。沒有,就什麼都能隨順,有了,有了就對立、就有磨擦。你有,我沒有,哪有不能相處的環境,哪有不能共處的人事!這些地方要學佛菩薩。

  這是說,他雖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不能立刻見佛,不能見佛就說之於『佛國界邊』。『七寶城』是比喻,實在講還是蓮花化生,絕對不是極樂世界那個邊界的地方,給你說極樂世界沒有邊界,到哪去找邊界去?不見佛,都叫邊界,不管在什麼地方,甚至於在阿彌陀佛講經大講堂外面,七寶池裡頭,只要他見不到阿彌陀佛,那都叫邊地,是這個意思。不要看到依文解義,看到邊地,極樂世界旁邊那個地方,你想錯了,那是你的分別執著,是你在那裡打妄想,沒有這回事情的。

  【佛不使爾。身行所作。心自趣向。】

  這是世尊把真相給我們說出來,這不是阿彌陀佛的意思,不是阿彌陀佛故意不跟他見面,不是的,是他自己有障礙。你從這裡看,佛心多清淨,佛心多平等。佛與眾生感應道交,佛看到眾生,眾生見佛,說經、聽經,這都是緣,這個緣是平等的,這個緣是沒有障礙的,佛對於一切眾生沒有障礙。障礙在哪裡?是眾生自作障礙。『佛不使爾』,佛那邊沒有障礙,而是往生這個人『身行所作,心自趣向』,他自己作的,自己心裡面有結,沒能完全解開,甚至於這個結很微細,自己都不知道。這是真的,許許多多迷惑我們自己不曉得。這為什麼不曉得?第一個是愚痴;第二個是心太粗了,不夠細膩,心太粗了,粗心大意,自己不曉得,不知道自己的業障,不知道自己癥結在哪裡,自己都找不到。

  【亦有寶池蓮華。自然受身。】

  『自然受身』就是化生,他還是蓮花化生的。

  【飲食快樂。如忉利天。】

  前面彌勒菩薩曾經給我們講,像夜摩天一樣,這裡釋迦如來給我們講像『忉利天』。換句話說,他那裡生活快樂的狀況,就像忉利天、夜摩天一樣。

  【於其城中。不能得出。所居舍宅在地。不能隨意高大。】

  這就是他的苦處,不像九品往生的人。九品往生的人,他在蓮花裡面可以自在出入,自在,他居住的宮殿可以隨意大小,可以在空中飛行,可以停住在蓮花裡面,隨心所欲。他這個不行,這就是他有障礙,他的宮殿雖然像忉利天那麼美,他想大一點也不行,想小一點也不行,想飛也飛不起來,這是他的苦處。

  【於五百歲。常不見佛。不聞經法。不見菩薩聲聞聖眾。】

  這就是他真正苦處,他要在那個裡面住五百年。這個五百年,古大德在註解裡面提出來的也可以值得我們做參考,他說這個五百年是指我們人間五百年,不是指極樂世界的五百年,是指我們人間的五百年。我們人間感受這個五百年就很長,五百年要在忉利天就是五天,如果在夜摩天就是兩天半,實在不長。由此可知,到西方極樂世界,他這個疑惑很快就會消除,五百年是極限;換句話說,很少會超過五百年,大概不到五百年他已經覺悟,他已經懺悔,知道他自己錯了,只要知道錯,一認錯,他就得自在。認錯就是懺除業障,他的業障就懺除了。我們凡夫業障為什麼懺除不了?不肯認錯。尤其是現代人,錯總是希望推給別人,功總是希望歸自己,現在是這麼一個社會。

  今天下午,南部有個同修來看我。他在一個機構裡面擔任一份相當重要的工作做了十年,也是看到同事們當中互相推過、爭功,他是個學佛的人,學佛的人都比較老實,看不慣,他想不做了,提前退休不做了,好好去念佛。今天來問我,好不好,我說可以。你不能跟別人同流合污,這個團體你就沒有辦法存在,你想做個好人不行,環境不許可你。到達西方極樂世界,那個環境統統都是上善之人,你心裡頭還有一念不善,換句話說,你也不能跟他們共住。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?心不清淨。不是阿彌陀佛不來接引你,阿彌陀佛把你接去了,你再把西方極樂世界搞得一塌糊塗,搞得人人不安,那怎麼辦?那你這個罪業造重了!阿彌陀佛還是不來接你好,讓你在這個地方得到心真正清淨,只要心清淨,馬上就接你去,道理在此地。

  所以我們的罪障要認真去懺除,這個東西不能留,功德要留,罪障不要留。功德是什麼?不要到處宣揚,不要去表功,這一宣揚,這功德都沒有了,都報掉了。罪障要把它報掉,到處能跟別人說出自己的罪業,說出自己的過失,這個業障就報掉了,人家責備你幾句、罵你幾聲,報掉了!所以善要藏起來,惡要把它表揚出去,對自己一定要這樣做法;別人的善惡不要去理會。這個世界愈是眾生有苦難,佛菩薩示現在這個地方愈多,佛菩薩示現在眾生裡面龍蛇混雜,他要度眾生,他必須跟眾生一樣。所以四攝法裡頭同事,同事攝,你曉得那個作惡的人,他是真的惡人,還是佛菩薩應化的?我們是凡夫不知道。因此我們對於外面的境界,統統遵守佛的教訓,平等恭敬,這就對了。最重要的是修自己,是要時時刻刻檢點自己,這一生當中要真正有把握往生。我們再看下面一段:

  【其人智慧不明。知經復少。心不開解。意不歡樂。是故於彼。謂之胎生。】

  『胎生』是比喻,這說出來了,這個人智慧少,讀的經又少。智慧少,能夠多多讀誦大乘經論,可以幫助你開智慧,智慧開了信心就堅定,這就是剛才講的必須要讀經研教的兩種人之一;另外一種,就是負有弘法責任的人,他要廣學多聞。這個是智慧少,讀的經也少,所以『心不開解』,對於佛所說的真實義不能領悟,也不能完全相信。『意不歡樂』,他心裡有煩惱、有障礙,法喜生不出來,這個歡樂是講法喜,法喜生不起來。『是故於彼』,這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種人叫「胎生」,其實他並不是真正胎生的。

  【若有眾生。明信佛智。乃至勝智。斷除疑惑。信己善根。作諸功德。至心迴向。皆於七寶華中。自然化生。跏趺而坐。須臾之頃。身相。光明。智慧。功德。如諸菩薩。具足成就。】

  這是講一般正常念佛往生的人,一般正常念佛往生的人也有兩大類,一類是專修淨土的,就是我們經前面「三輩往生」裡面所講的上中下三輩往生的,這是專修淨土的,這是一類;另外一類,不是專修的,是修學其他大乘法門的,臨終迴向求生淨土也能得生,這個就是慈舟大師所判的一心三輩。那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如何?完全看他修學的功夫。因此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都可以把他的功夫分為三等,上中下三等。我們本宗裡面上等的理一心不亂,中等的事一心不亂,下等的功夫成片,分三等。禪宗裡面也分三等,上等的照見,你看《心經》裡面;中等的照住;下等的觀照,這禪宗的功夫。所以無論宗門、教下你用功,功夫都可以分三等,不管修哪個法門,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專精,不能摻雜。研教,就是求解,可以涉獵其他宗沒有關係,但是行門決定是專一;行門一摻雜,摻雜其他法門,你就破掉了。

  我們看自古至今,修學大乘迴向往生的人很多,清末民初許多學《華嚴》的,像楊仁山居士就是「教宗華嚴,行在彌陀」。江味農居士,《金剛經講義》大家都曾經看過的,他是一生四十年在《金剛經》、般若經典上下功夫,他念阿彌陀佛往生的。這就是說明了,淨宗法門實在是非常廣大,阿彌陀佛並不限定你非學我這個法門不可,不學我這個法門就不能來,他不是這樣的。隨便修學哪個法門,迴向求生淨土統統得生,他還是來接引。因此我們對於修學其他法門的人,遇到的時候要讚歎,要勸他什麼?勸他專修,迴向求生淨土就好了。他已經用了那麼多年功,不要去改,改的時候他還不太習慣。所以他念觀音菩薩,就勸他老實一直念下去,求生淨土。念地藏菩薩也很好,就一直念下去,受持《地藏經》、念地藏王菩薩,迴向求生淨土。用那個迴向偈就行了,「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,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。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,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」,那就是迴向淨土。只要真正發心,希望往生之後見阿彌陀佛,生到極樂世界,統統行,這個要記住。不可以我們修學這一宗,去毀謗別的宗,看輕其他的法門,這就錯了。

  這一段是說明,如果有眾生對於佛的智慧,『乃至勝智』,就是前面講的佛這個五種不思議的智慧,你都能夠誠信。『斷除疑惑』,這是信佛的智慧德能為我們做增上緣,同時又能相信自己的善根。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們對這個法門真正生起堅定的信心,那就證明你善根深厚。如果善根不深厚,你對這個法門會懷疑,你不會接受;只要你不懷疑,肯接受、歡喜接受,證明你的善根非常非常深厚。現在起,努力『作諸功德,至心迴向』,這個功德是正助雙修,一心一意求生淨土,一個方向專念,專念阿彌陀佛,斷惡修善,把這個功德統統迴向求生淨土。也就是說,我修積的功德福報我統統不要享受,做為往生的資糧,你臨命終時才心不顛倒,才沒有病苦。人走為什麼沒有病苦?福報大。福報怎麼大?平常不享福,福報留在最後那一剎那來享,一生修積的福報在那個時候享。所以他什麼病苦都沒有了,大福報現前,預知時至,沒有病苦,走的時候自在瀟灑,這決定往生。人有福報,現在就把福報享掉了,臨終時候福報剩得一點點,沒有辦法抗拒病魔,沒有辦法抵住業障;換句話說,你臨命終時一定還有病苦,這個道理在此地。

  所以我們看看就是自古以來,這是很多人向我提起的,我這次到大陸訪問,就有很多居士給我提起,提起什麼?黃念祖老居士。黃念祖老居士往生沒有站著走,沒有坐著走,他還是有病走的,所以大家起了疑惑來問我。連民國初年極樂寺的修無師都比不上,極樂寺修無師往生你看那個多自在,那出家人什麼都不會的,就會念一句阿彌陀佛,他也不認識字,他也不會念經,人家走得那麼自在。他說為什麼黃老居士還不如這些人?這個諸位要知道,講求專修的功德,黃老居士與修無師做比,他比不上修無師;要講到弘法利生的功德,修無師又比不上黃老居士,黃老居士度多少人、幫助多少人學佛,修無師沒有做到,各偏一面。但是黃老有沒有往生?決定往生,這是我們沒有疑惑的。為什麼?他在往生之前兩個月就完全精進念佛,他就放下萬緣一天念十六萬聲佛號,換句話說,他不是不知道,他也是預知時至;換句話說,為了幫助一切眾生信受這個法門,耽誤了自己專修的功夫,這個是捨己為人,這叫菩薩,菩薩肯這麼做法,犧牲自己,成就別人。但是他犧牲自己他有個底限,這個底限就是他絕對會往生,這是他的底限,品位差一點、瑞相差一點,沒有關係,這是他犧牲掉的,他不是不知道,他知道,這些我們統統要曉得。

  這個是無論是專修淨業的,或者是修學大乘迴向往生的,統統都是蓮花化生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跟四十八願裡面所說的一樣,身相、光明、智慧、德能,幾幾乎乎跟阿彌陀佛一樣,所以與諸上善人完全等同,這是一個平等世界,不思議的世界。

  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