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 (第八十二集)  1990/4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2-005-0082

  請掀開經本六十一面,第六行,從第二句看起:

  【如尼拘樹。覆蔭大故。】

  這是比喻裡面的第十三個,前面是比喻清淨不染,不但菩薩對於六凡法界不執著,即使四聖法界也不執著,世出世間法都能夠捨離,這個捨離是捨離分別執著,自然就不會生妄想。菩薩念念只有一樁事情,幫助眾生覺悟,這是無盡的慈悲。我們曉得,眾生所有一切的苦痛,都是從迷惑裡面生出來的,如果能夠破迷開悟,就必定離苦得樂,這才是真正把關鍵的地方找到。因此諸佛菩薩對眾生最大的恩惠,就是為眾生講經說法,講經說法諸位要曉得,就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說出來。即使為眾生宣說正法也不執著,所謂三輪體空:不以為自己是能說,如果以為自己能說,就著了我相,我能說;也不執著眾生能聽,如果執著有眾生聽懂了、聽得了,那就著了眾生相;亦不執著當中說法之相,這叫三輪體空。雖然心地這樣的清淨,但並不礙說法,佛還是天天說法、時時說法、處處說法,沒停止過。我們也聽到佛門常說的「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」,這到底是說、還是無說?無說,是他不執著。剛才講,不執著能說、不執著所說,也不執著能聽、所聽,統統不執著,這就是無說。說是什麼?天天為眾生講經說法,所以說跟無說是一樁事情。我們眾生有分別心,說跟無說是兩樁事情,我們對於這個真相不太容易理解,不知道說跟不說是一不是二。

  知道這個事實,又說「聽而無聽、無聽而聽」,佛是能說的人,我們是聽經的人。假如我們要會聽,就是聽而無聽、無聽而聽,這個態度來聽,你是真正會開悟。我們聽經聽了幾十年都不會開悟,不但不會開悟,反而把意思聽錯了、曲解了,原因在哪裡?有執著,這是有分別執著。聽,耳根聽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;無聽是什麼?對於這些言說,決定不分別、不執著。聽得懂覺悟了,聽不懂不理會,不懂就算了,心不會被境界所轉,就是不會被講經的音聲所轉,心是如如不動,這就是聽而無聽,所以他能開悟。凡夫不是這樣的,他隨著說法的音聲轉,怎麼樣?就是隨聽隨分別、隨聽隨執著,這個樣子完全落在意識裡面。這樣聽經不能開悟,只能得一點佛教的皮毛常識而已,這種常識有沒有用處?沒有用處,於戒定慧、於生死分上毫不相關。所以佛菩薩會說,我們要會聽,才能夠得利益。

  這一句是說佛的平等慈悲,像『尼拘樹』,尼拘樹熱帶有,我們台灣有沒有我不知道,現在常有到印度去朝聖、去觀光的,到印度打聽打聽,哪一種樹印度人叫它做尼拘樹。古德的註解裡面說,這個樹很高、很大,樹葉也很大,因此樹底下蔭涼就大。印度是熱帶,樹蔭底下很涼爽,把佛說法比喻作蔭涼,眾生在樹下得到樹蔭的遮蓋,取這個意思,取佛大慈大悲能夠覆蔭一切眾生,取這意思。

  【如金剛杵。破邪執故。】

  前面一句是比喻慈悲,這一句是比喻智慧,經上凡是講到智慧,都用金剛做比喻,譬如說「金剛般若」。金剛是金屬裡面最堅硬的,它能夠破一切物質,一切物質不能破它。我們要從古時候那個時代來看,不能從現在的眼光看,現在科技很發達,就是連金剛鑽也能把它分解;古時候沒有這個技術,金剛鑽就是最堅硬的。所以佛取這個做比喻,能破一切邪見、執著。這個邪、執是兩樁事情,就是佛在《華嚴》上講的妄想、執著,邪見就是妄想。換句話說,真的只有智慧現前,二障才真正能夠破得了;如果沒有智慧,譬如像阿羅漢,阿羅漢智慧沒開,全憑定功,煩惱不起作用,被定功伏住了,叫伏煩惱,煩惱有沒有斷?沒斷,只是定功伏住而已。定力甚深,因此他煩惱就不起作用,永遠不起作用,雖未斷,跟斷了差不多。第八定伏,那個定功不能夠永久保持,第八定是非想非非想定,定力能夠支持八萬大劫,可是八萬劫過去了,他這個定會失掉,失掉了還要搞六道輪迴,所以不出三界,也就是不能超越六道輪迴。到第九定,佛法裡面講九次第定,這個超越了,這個定功深了,不會退轉,這是阿羅漢所證得的,這樣才超越三界。

  什麼時候煩惱真正沒有了?給諸位說,煩惱,你想想看,這個東西能斷得了嗎?煩惱不是斷,是把它轉變,智慧開了就把煩惱轉變成菩提。煩惱有沒有?沒有了,煩惱統統變成菩提了,所以大乘法裡講,煩惱就是菩提。菩提呢?菩提就是煩惱,真的是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。智慧開了、覺悟了,覺悟了煩惱就叫菩提,就不叫煩惱;迷惑的人,他那個菩提就叫它作煩惱。由此可知,只是迷悟兩種不同的名稱。諸位要知道,名稱不同,相不一樣,煩惱不自在,菩提自在;作用不同,煩惱很苦,菩提很樂,苦樂不一樣。這個就是在迷悟那一念之間,就這麼個轉法。所以『如金剛杵』,杵是古時候的兵器,這是金剛寶杵,這最為鋒利的,用這個來做比喻。最後一個比喻:

  【如鐵圍山。眾魔外道不能動故。】

  這一點很重要,這一句裡面定慧統統有,定慧等持,功夫就得力。我們今天定慧兩者都不夠,所以常常被外面境界動搖。什麼是魔?《八大人覺經》裡頭將魔歸納為四大類,魔是折磨,身心都不自在,你著了魔。第一類叫「五陰魔」,六道凡夫統統有,哪一個人沒有?五陰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也就是五蘊,《心經》裡面講的五蘊色受想行識。色受想行識本來不是魔,迷了就受它折磨。「色」是物質,所有物質的現象就用這個字做代表,要用今天術語來說,就是物理,物理現象就是佛經上講的色法;「受、想、行、識」是心理,心理現象。物理、物理現象,心理、心理現象,這個可以說把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現象包括盡了,這五陰包括盡了。迷了不認識它,受它的折磨,五陰就變成魔;覺悟之後就不受它折磨了,你就自在的享受它、自在的運用它,這是第一種魔。

  第二種叫「煩惱魔」,煩惱很多,佛法把它歸納,歸納成二十六個,二十六大類。二十六大類裡面,有六個是根本煩惱,二十個隨煩惱,無量無邊的煩惱都不出這二十六類。六個根本煩惱再要把它歸納,歸納成三個叫三毒,這最毒的了。這三毒是什麼?貪、瞋、痴三毒煩惱,使我們身心不安,使我們在六道裡面受苦受難。六道從哪來的?三毒煩惱變現出來的。佛給我們講,貪欲變餓鬼,餓鬼道是這麼來的。我們對於世出世間法沒有貪心、沒有慳貪,餓鬼道就沒有了,不要說你將來不墮餓鬼道,在你來說沒有餓鬼道,你見也見不到;沒有瞋恚心就沒有地獄道,地獄是瞋恚來的,嫉妒、瞋恚是地獄道的業因;不愚痴就沒有畜生道。所以這個三毒煩惱現的境界是三惡道。如果再把這個三條再歸納,歸納成一個,那這三毒的毒中之毒,沒有比這個更毒了,那是什麼?就是貪!所以菩薩修行對治方法裡面第一個是布施,布施就是對治貪煩惱的,這煩惱是魔,要知道。

  第三個,「生死」是魔,生死是很大的折磨,人生苦,什麼最苦?生死最苦。生之苦,我們都過去了,過去把它忘得乾乾淨淨的,忘掉了。假如生要不苦,你前世的事情就會記得清清楚楚;因為受極大之苦,把從前的事情都忘光了。死也是極大的痛苦,佛經上講人死,神識離開身體,就好比「生龜脫殼」,活的烏龜把牠那個殼扒下來,佛用這個比喻,實在講比那個還要痛苦。所以生死是極大之苦,生死是魔。

  五陰、煩惱、生死都屬於本身的,都不是外面的,這要知道;外面只有一種,「天魔」。天魔是什麼?天然的,就是外面環境的折磨,統統叫天魔,所以它意思很廣泛。前面三個是你內心的,是你自己與生俱來統統有;除這個之外,外面的環境。外面環境怎麼會折磨你?因為你有內奸,裡應外合,你才有苦。你本身沒有煩惱,本身沒有分別執著,外面的誘惑你不動心,就不產生力量,於是外面環境都變成護法,都護持你;裡面有貪瞋痴,外面環境統統是魔障。由此可知,要想魔不能動,你想想應該要具哪些條件,魔就不能動?菩薩有定、有慧,用我們經題上的話來講,「清淨、平等、覺」,一切魔外都不能動。外是外道,都是屬於環境的誘惑。

 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,一共舉了十五個比喻,都是比喻極樂世界的菩薩自行化他的真實功德。比喻說完了之後,下面再舉事實來說明;只有比喻,沒有真正的事實,這比喻也落空。我們再看看實際上的狀況,這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

  【其心正直。善巧決定。論法無厭。求法不倦。戒若琉璃。內外明潔。其所言說。令眾悅服。】

  我們看到這個地方,這是一小段。讀經,今天上午還有個同修來問我,他不常到此地來聽經,他在家裡聽錄音帶,距離我們道場比較遠一點。他跟我講,他煩惱得不得了,經有的時候都念不下去,有的時候心情好一點可以念個一卷、半卷,心情煩起來的時候一句都不想念,他問我怎麼辦。讀經是不是能夠伏煩惱?讀經確確實實能伏煩惱,誠心誠意去念,把一切妄念統統放下,一心一意念經能伏煩惱。伏煩惱是斷惡,但是不能修善,不能積功累德,斷惡要修善才有功德。那善要怎麼修?要做!你看人家『其心正直』,我心正不正直?這就是我們要學的。你念到這一句就想到我的心要正,我的心要直,就得受用。正則不邪,心裡面有邪念就不正,什麼念叫邪念?有念皆邪。無念呢?無念是無明。有念是邪念,無念是無明,這沒有法子,你這個心怎麼正?無明心不正,邪念心也不正,這個心正是真難。淨宗八正道裡面講正念、正思惟,就是一句佛號;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。可見得,我們念佛、想佛,這是正念;如果不念佛、不想佛,說老實話統統叫邪念,沒有想的時候就是無明。邪念、無明決定不能出三界,決定不能了生死,這個問題嚴重,絕對不是兒戲。

  心不能不正,時時刻刻都記住念佛、想佛,跟眾生接觸到,第一個念頭生起來,「我要勸他念佛」,這就對了,這個念就叫正念。不是自己念佛,不是勸人念佛,這都不是正念。直是直捷,直心是道場,直心是什麼?沒有婉轉、沒有委曲之相,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很清楚,直捷了當。看看佛菩薩他們是什麼心?他們心正直。我們的心邪曲,曲是彎彎曲曲的,邪曲,這是凡夫,這個地方我們要改正過來。用什麼方法改正?念佛、讀經,用這個方法把心改過來。正直的心是真心,邪曲是妄心。心正了自然智慧就現前,因為智慧是真心裡面本來具足的,你就有能力『善巧決定』。這個「決定」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果斷,無論做什麼事情,他有決斷的能力,而且會做到恰到好處,這是「善巧」。這個恰到好處,沒有一定標準的,因為每個時代善惡的標準不相同,每個地區大家的標準也不相同,菩薩因時、因地、因人、因物,他那個決斷就恰到好處,這叫善巧。這一句是總說,底下是別說。

  『論法無厭』,這是幫助別人。自己還有什麼討論的?沒討論的,自己心地清淨,一念不生,還有什麼好討論的?沒有言說。但是眾生愚迷,他不覺,我們要幫助他覺,一定要為他說法,要有善巧。這接著前面講「善巧決定」,要有很巧妙的方法誘導他入佛門,讓他認識佛法、了解佛法、信受佛法、奉行佛法,他就得好處了。所有的一切完全是利他的,與自己不相干,與自己是真正不相干。自己真正曉得,世出世間法裡面無有一法可得,這是事實真相完全了解了。『求法不倦』,這是自己修行,上求下化,論法無厭是度眾生,求法不倦是自求,勇猛精進,不疲不倦。為什麼要精進努力修學?因為修行沒有達到圓滿,等覺菩薩還是求法不倦,他要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,達到大圓滿的境界。等覺菩薩尚且還要精進求法,何況我們在凡夫位?縱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彌陀大願威德的加持,好像神通道力都跟那些大菩薩相等了,實際上一品煩惱也沒破,那要不求法不倦怎麼行?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,煩惱、習氣、業障太重,想精進,身體受不了,這就是業障。我們造業受這個果報,業是障,報也是障,障礙你不能精進,要受這個苦惱。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障礙沒有了,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業,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叫帶業往生,雖然帶去,完全伏住,絕對不起作用。到那裡得的報身是彌陀本願加持你,得的身相跟佛的身相沒有兩樣。所以那是平等世界,就是報障沒有了,到那個時候確確實實可以做到不疲不倦,他真做到。

  『戒若琉璃』,琉璃是比喻清淨,戒叫清涼,戒叫清淨,這個是戒的真實功德。底下形容是『內外明潔』,我們今天持戒能做得到嗎?戒律持得再嚴、持得再好,也不能內外透明,原因在哪裡?有分別、有執著。「我持戒,我很了不起,你們都不如我,你們都破戒,將來都要墮落」,這個分別、妄想、煩惱統統起來了,雖然持戒,戒就不清淨。戒真正清淨,六祖講得好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這要記住的,你還看到世間過失,你的心就不清淨,你戒也不清淨。這個是大乘經,大乘之大乘,圓中之圓、頓中之頓,它這個標準跟一般標準完全不一樣,人家戒是什麼?戒在心地,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戒行具足。心清淨了,身口哪有造業之處?不可能,絕對不可能。在世間應化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那是舞台上表演,那是善巧決定,不是破戒。我們中國人都曉得,濟公長老每天是喝燒酒、吃狗肉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街上賣的《濟公傳》那是假的,那個不可靠,它那個說的不負責任;我們《大藏經》裡面「高僧傳」,你看「濟公傳」那是真的,他有沒有這個事情?傳記上寫的有,這是真的。他有沒有破戒?他沒有破戒,他心地清淨,他的喝酒吃肉、裝瘋賣傻,是度眾生的,是他的善巧決定,度多少眾生,教他斷惡修善,教他回頭是岸,攝受的方便。當然那是菩薩再來,他有能力,我們不行。我們要度那些眾生,要度打麻將的眾生,天天陪著他打麻將,我們也完了。現在還有吸毒的,那吸毒的眾生,好了,你想度他,你也跟他一樣同行,你也去吸毒,完了,你度不了他,都被他度跑掉。人家真有能力和光同塵,你做什麼我也跟你做什麼,到最後讓你在當中覺悟,讓你在這個裡面回頭,他有這個本事,他清淨不染。這個兩句是身教,他真正做到,再去影響別人。

  『其所言說,令眾悅服』,誠於中而形於外,內心不真誠,你說話別人不相信。你要真誠,你要做到,你說的別人才會相信;你做不到,教別人,別人不能相信。所以諸佛如來已經證到極果,這沒話說了;不像菩薩,菩薩自己還要學,一面教別人,一面自己還在學習。諸佛如來沒得好學,圓滿了,圓滿之後還應化在世間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給他說法,現這個身相還要持戒、還要守規矩,為什麼?要做一個好榜樣給眾生看,讓一切眾生仰慕跟他修學,仰慕他、尊重他、敬愛他,這才能跟他修學,這叫大慈大悲。

  底下四句用意是非常的深遠,前面是講自行化他的原則,我們自己不能夠做到就沒有辦法教化眾生,教化眾生自己要真正做到。不是勉強去做,勉強去做,人家一眼就看穿了,假的、裝的,不自然;真正契入境界,他自然,不是裝模作樣,示現在人中,就是我常在講席上面所說的,最幸福的人、最快樂的人,教別人一見到就想跟他學,這樣才行。你自己不入這個境界怎麼行?真正有智慧,真正有能力,真正幸福快樂,真正自在圓滿,這不是裝的,自然的,這樣才能「令眾悅服」,你教給他,他會跟你學。為什麼?你統統做到了,你統統得到了,他相信。你說佛法很好,教他,你將來會得到真正快樂,可是自己每天愁眉苦臉,一點也不快樂。人家說「佛法這麼快樂,你為什麼不快樂?」你沒學到,那這個是假的,你講的人家不相信,人家聽了會懷疑,所以要真正做到。下面四句這是講擴大影響,把這殊勝的佛法推廣,用比喻來說:

  【擊法鼓。】

  鼓的音聲很遠就能聽到,能夠振奮人心。從前打仗的時候戰鼓,鼓一敲的時候,人就會氣就提起來往前衝鋒陷陣,生死都忘掉了。這擊鼓的時候是衝鋒陷陣,鼓能夠振奮人心。這都是比喻把佛法往深遠處去傳播。

  【建法幢。】

  『法幢』,講堂當中講得很多,是代表講經說法。從前講經說法,講堂裡面講經說法外面旗杆上就掛上幢,幢是屬於旗幟一類的,圓形的,像現在飛機場那個風筒一樣。掛在旗杆上,外面的人一看到這個,今天旗杆上有法幢,就知道今天這個地方講經說法,喜歡聽經的人他就來了,他自然就來了。所以佛教所有的活動讓你知道,但是不拉你來,你願意來你自己來,不勸你來,不拉你來。這是「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」,這個機會一定告訴你,但是不勉強你,這個是佛法。這個兩句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弘法利生,用現代的話,就是把佛教推薦給社會大眾、介紹給社會大眾。以往做這個工作,只有兩種方式,一個是講經,一個是印送經書。印送經書很晚,可以說一直到最近幾年,在台灣對於印送經書,大量印送經書,這真的是得力於社會的富足,我們有這個力量;得力於科技的發達,成本低,可以大量的來印刷,最近這幾年才做到這一層。講堂講經實在講還是受限制,我這次在高雄元亨寺講經,大概聽眾最少有一千三百人,最多的圓滿那天有一千六百人的樣子。那高雄市的人口有多少?還是不成比例。可是講堂也不夠大,如果都來了人沒法子容納。因此在這個時代建法幢,法幢應當是在衛星上,應該建這個法幢;換句話說,要用電視廣播把佛法送到每個人家庭裡面去,喜歡聽經的人打開電視機就聽到了,要用這個方法。後面這兩句是目的,目的何在?

  【曜慧日。破痴闇。】

  就是破迷開悟,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幫助一切眾生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,目的在此地。這個四句,實際是講菩薩在十方世界,這都是講利他,這個是利他的事業,怎麼個做法,目標何在,四句都講得清清楚楚。這個方法要隨著時代去變,不是一成不變的,隨著時代在變。所以在現在科技尖端的時代,我們道場要小,小怎麼呢?開銷小,維護非常節省,多餘的力量把它用在廣大的用途上。現在利用這些科學的工具,我們印書,書能夠流通到全世界;我們製作錄音帶,錄音帶也能夠普遍到全世界;用電視這個方式,把講經的現場送到每個人的家庭。他不但自己可以聽,他一面聽,家裡一面就可以錄,錄下來之後自己可以重複聽,也可以拷貝送給親戚朋友。這是從前人沒有辦法做到的,現在我們統統可以做得到。什麼地方我們都應當節省;為了把佛法普及,這個用錢是非常非常正當的,這個是真實的利益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,底下經文是說菩薩們內在的涵養,這個要學習的,這裡學習的東西太多了,字字句句都值得我們學習。

  【淳淨溫和。】

  『淳』是一點都不夾雜,這是淳,『淨』是清淨,這兩個字是講內在的涵養,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,道德、學問、思想、見解真正能做到這兩個字,要在念佛功夫上來說,不懷疑、不夾雜,就是淳淨。『溫和』,表現在外面的,處事待人接物溫厚、和睦。內淳淨,表現在外面自自然然溫和,所以溫和也不是裝出來的,自然的流露。

  【寂定明察。】

  『寂定明察』,這四個字就是天台家講的止觀。「寂定」是止,止什麼?所有妄念都定了,妄想分別執著、憂慮牽掛統統放下了,寂定。寂定之心,對外面一切事物,就是「明察」。明察就是我們講的慧眼,看一切事一切物、看一切人,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;換句話說,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才能看得到。內不能寂定,你怎麼能夠看得出宇宙人生的真相?所以寂定是定,明察是慧。有這樣的能力,有這樣的德行,有這樣的智慧,這才足以:

  【為大導師。】

  『大導師』就是天人師,自己身語意三業都可以做為眾生的模範,可以做為眾生的榜樣,能夠引導大眾出離三界、出離苦海。

  【調伏自他。】

  這個「大導師」是佛門對佛的尊稱,由此可知,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,在十方世界見到這些眾生,應以佛身而度化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,現佛身就是大導師,有能力『調伏自他』。因為他們沒有成佛,所以對自己也要調伏。

  【引導群生。捨諸愛著。永離三垢。遊戲神通。】

  到這是一段,這四句是說明菩薩教化眾生的態度,教化眾生應當遵守的原則,這是前面的三句。『引』是引誘,眾生無知,要以善巧方便去引誘他,大乘法裡常講「先以欲勾牽,後令入佛智」,這個就是講教學的手段,他有非常高明的手段能夠引誘這些眾生向佛道,『導』是指導他,『群生』,範圍就非常的廣大。所以諸位在這些經典裡面,只要你能夠留意冷靜的去觀察,你能看到佛教究竟是什麼,它是教學、是教育,教我們『捨諸愛著』。跟宗教不一樣,宗教你看「神愛世人」,我們人要愛耶穌,佛教我們把愛丟掉,這怎麼一樣?不一樣。愛是什麼?愛是煩惱,不是好東西。著是執著,把所有一切貪愛執著統統放下,恢復到你的清淨心,恢復到本來面目,本來面目就是經題裡面講的「清淨平等覺」。你有愛就不清淨,你有著就不平等,只要你把「愛著」捨掉了,你就『永離三垢』。三垢是講的貪瞋痴,垢是染污,這是從本身上來說;如果從環境上來講,這個三垢就是三界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三界也統統是染著、是染污,你就永出輪迴了。這是我們要把佛法本質認清楚,這一點很要緊,我們今天的佛弟子有很重的責任,有很大的任務,要向世間人宣告,佛教不是宗教,佛教是佛菩薩的教育。

  我們才講過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《地藏經》上我們看到婆羅門女,婆羅門女是信仰婆羅門教的女孩子,是婆羅門教的教徒。她接受佛陀的教導,根性也很利,念了一天一夜的佛,她就成菩薩了,她母親墮在地獄裡,她就能把她度到天上。所以宗教徒可以來接受這個教育,佛教教育不分國籍的,不管你哪一國人,不分種族的,不分宗教,任何宗教徒到佛門裡來修學,都可以證阿羅漢果,都可以證菩薩果,也可以成佛。我們在《華嚴》五十三參裡面看到,勝熱婆羅門、遍行外道,那都是標準的宗教徒。今天大家誤會我們是宗教,嚇得凡是宗教徒都不敢來學,你說這冤枉不冤枉?如果知道這是個教育,神父到這裡來學,變成菩薩神父;牧師到這來學,變成阿羅漢牧師,都能修行證果。佛門裡面,阿羅漢、菩薩、佛陀都是學位的名稱,就像世間學位博士、碩士、學士,佛是最高的學位,相當世間講的博士,菩薩相當碩士,阿羅漢相當學士。不分宗教的,統統都可以來拿到這個學位的,這是智慧。我們今天確確實實有這個責任,所以我今天把歐陽竟無居士在民國初年的兩篇講演稿找出來了,分量不多,趕緊我們重新做版,大量的來翻印流通。歐陽大師是民國十二年在中山大學的講演,他的題目是「佛法非宗教、非哲學,而為今世所必需」,他是這個題目,那個說得真透徹。我們要把佛法當作宗教來看待,我們在這一生所得到的是非常非常有限,得不到真正東西。所以一定要認清它,它是教育,它是三世的教育,教學的內容廣大無比,真正能夠幫助我們解決一切問題的教育。

  這個地方「捨諸愛著」,「愛著」兩個字的含義無限的深廣,愛就是所知障,著就是煩惱障。愛就是佛在《華嚴》上給我們講的妄想,愛是妄想,著就是執著,佛說得很清楚,一切眾生不能成佛、不能見性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兩大障礙。愛是法執,著是我執,這兩個字的意思太深了、太廣了。這把菩薩教化眾生的態度、目的都說出來。菩薩教化眾生辛不辛苦?不辛苦,非常自在快樂,底下講『遊戲神通』。教化眾生,要真的像學校做老師教學生,好辛苦,尤其我聽說現在中學生,這年齡也不上不下的,頑皮得不得了,多少老師見到這學生都頭痛,苦不堪言。菩薩教學生是遊戲神通,自在快樂,這是應當要學習的,讓我們認真去反省。遊戲神通不但是指菩薩教學,我們要把它學來應用在我們生活上,我們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的日子怎麼過?遊戲神通,那就得自在!佛法真正的受用你就得到了,你這個佛弟子的形象在社會上就建立了。人家一看到你就羨慕你:你為什麼那麼快樂,你這個快樂從哪裡學來的?他要向你打聽,要向你請教,要向你學習。每個人在社會上都能做到這個榜樣,佛教的弘揚不難,很容易被社會大眾接受。無論是中國人、外國人,無論他什麼樣的種族,無論信什麼樣的宗教,這些障礙一定都能夠突破,使這個教學能夠普遍到全世界,這個世界才有和平,真正能達到和平共存。

 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