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 (第七十集)  1990/4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2-005-0070

  請掀開經本五十面,倒數第三行,從第二句看起:

  【其人臨終。阿彌陀佛。化現其身。光明相好。具如真佛。與諸大眾。前後圍繞。現其人前。攝受導引。即隨化佛。往生其國。住不退轉。無上菩提。功德智慧。次如上輩者也。】

  這一段是說中輩往生,中輩的修因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經上所說的只是舉幾個例子而言。我們學佛一定要知道舉一反三、聞一知十,一定要明白佛的意思,就像開經偈上所講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要解義。要懂得佛說法的義趣,然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才知道怎樣做才如法。有修因當然就有果報,這一段所說的跟前面一段是相彷彿的,這個人在臨終之時(臨終的情形跟上輩也相彷彿,一個是壽命到了,就是報盡,這是一種;另外一種,就是修行功夫成就了,功夫成就可以自在往生,雖然他還有壽命,他可以不必要了,這樣也行),佛與觀音、勢至以及海會諸菩薩都來接引。經上雖然講的化佛,實在講來接引的統統都是佛的化身。我們要知道,佛要沒有無量無邊的化身,怎麼能夠同時接引十方無量無邊去往生的眾生?化佛跟真佛沒有兩樣,所以是報身、應身、化身,實在講是一身。與佛同來的這些大眾,一定跟我們自己有很深厚的關係,如果沒有關係,不可能跟隨一道來,這個前面已經跟諸位說過了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,也是一生當中決定證得無上菩提,這果報殊勝實在是不可思議。

  這一類的人,他的功德智慧比上輩要差一點,這是事實。功是修行的功夫,功夫不及上輩,所以功德智慧比前面一類的要差一等;但是福德沒有說次如上輩,所以他的福報,那個福報、神通、道力差不多是平等的,這個地方要知道。功德智慧怎麼個區別法?功德是講斷惑。佛在大乘經上常常告訴我們,一切眾生的惑業可以分為三大類,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。由於斷惑的程度不相同,譬如我們念佛往生,說實在的話,一品惑也沒斷,這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講功德智慧是最淺的。假如我們能夠把見思煩惱斷掉,你的本性裡面的智慧透出來的,決定比沒斷惑的人要多得多。所以他智慧不一樣,功德也不一樣。譬如見思煩惱斷了,斷惑是功夫;德是什麼?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,不是在凡聖同居土,所以他得的果報比凡聖同居土的要殊勝。這個果報是講斷惑證真的果報,不是在西方世界相好光明、壽命長短這個福報,不講這個,那是平等的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在十方世界都不平等,唯獨在極樂世界平等,這個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一個世界,所以一切諸佛都讚歎。如果說是理一心往生的,他的功德就更殊勝,智慧如同諸大菩薩沒有兩樣。

  我們明白這個事實,如果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想把自己的品位提升,就要認真來修學。認真修學從哪裡修起?從斷煩惱修起,一定要把煩惱、妄想、習氣斷掉,從這個地方下手。所以我們看到,自古以來許許多多往生有殊勝瑞相,決定往生,使我們一點懷疑都沒有的,那是哪些人?他在往生的時候告訴大家:我看到阿彌陀佛了,看到阿彌陀佛、觀音菩薩來接引我了。這決定往生,這是決定沒有懷疑的,其他的瑞相都還不太可靠,這個瑞相是決定可靠。尤其是預知時至的、沒有生病的,這都是決定往生。這些人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他,我們會看到一個共同的特徵,那就是什麼?他專修,就跟經上講的一樣,一向專念。愈是往生殊勝的,你再去觀察他,他大概一個人修,所以容易成就。兩個人、三個人在一塊會鬧意見,會生煩惱,換一句話,會障礙道業。所以出家人不如在家人,在家人老太太一天到晚在家念佛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兒孫什麼事她都不管,都不理會,往往她能成功;寺廟在一塊共修的,這種瑞相非常少有,很少能看到。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,那就是真正念佛要一個人自己念,不要跟別人在一起,找二、三個同修來在一塊共修,很不容易。那個念佛的音調要念得不一樣的,三個人在一塊都會生煩惱,一個人念佛,他喜歡念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」(註:快念),一個人喜歡念「阿—彌—陀—佛」(註:慢念),他兩個要打架,就會生煩惱,不容易!這是我看了許許多多往生人得到的這一個結論。一個人一個道場,一個道場就一個人,這樣如果精進不懈,能真正提高警覺,知道六道輪迴苦,那往往是上中品往生,絕對不會在下品。他念的時候,真的死心塌地念這句佛號,會把妄想分別執著都念掉,他得一心不亂,得理一心不亂。我們凡夫看不出來,但是他自己明瞭,所以這才可能。幾個人在一塊共修很麻煩,很不容易。這是我們看到自古以來人家修行,得這麼一個結論。再看底下一段經文:

  【其下輩者。假使不能作諸功德。當發無上菩提之心。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】

  這個下輩往生的,縱然想做功德,想做一點好事,也可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,沒有能力。像前面所講的「奉持齋戒,起立塔像,飯食沙門」這些,可能他因為自己生活很困難,這些他都做不到,甚至於他還要去工作,很辛苦的工作,他不工作他的生活就沒有著落。這一類人要想求生淨土有沒有指望?給諸位說,也有,只要他真正發願求生,『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』,都行。所以這一句,我們在此地看到上輩、中輩、下輩完全相同,往生真正的條件,就是「發無上菩提之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,這就行了。同時諸位還要明瞭一個事實,十大願王裡面的「隨喜功德」,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議的,不要以為他什麼事情都沒做,也許他修的是上輩往生。我沒有錢做功德,我有心、有願,看到別人做這功德,合掌歡喜恭敬讚歎,等於自己修的。你說,我們念佛的人有能力把阿彌陀佛多生多劫的功德轉變成自己的功德;那麼,別人所修的功德,怎麼不能把它轉變成我的功德?問題,你會不會修?不要看到別人做好事,「我沒有這個能力,我有力量我也想做,沒有力量做,那他做了,我沒有做」,你就不能把那個功德轉變成自己的功德了。

  佛法修行全在用心,「三輩往生」實際上講,統統是講用心,不善用心的就下輩了,善用心的就變成上輩了。不善用心的,看到別人殊勝,他嫉妒、障礙、破壞,那是把自己的功德破壞殆盡,你要往生都不可能,這個是要記住的。別人功德有沒有損壞?一絲毫都沒有損壞。這個人修的福德你有辦法障礙他、破壞他,功德沒有辦法破壞,只有什麼?造成自己的罪孽。就是弘法利生,這是樁功德,是個好事情,我們對於這個法師大德能破壞嗎?決定破壞不了他。能夠破壞的是什麼?把眾生聞法的機會把它斷掉了,法師一點損失都沒有。眾生法身慧命斷絕了,這個罪過比什麼都大,這是墮阿鼻地獄的。所以為什麼我們要讚歎道場?讚歎道場是幫助大家得到法身慧命,給他做增上緣。所以法師講經,我們勸一些人來聽經,這個人將來這一生開悟修行證果,誰度他的?我度他的。我沒有講給他聽,我介紹他去聽經,把法師給他那個功德我也享受到,我也得到了,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所以善用心的人不要出力、不要花錢,所修的是無量無邊的功德;不善用心的人,往往把一些自己所修積的功德,統統破壞、統統毀滅掉了,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。所以在此地,我們應當要曉得,下輩的往往都是不善用心。不善用心,但是他很好,他可以老實念佛。底下這四句是他必須要具備的條件,我們要記住。

  【歡喜信樂。不生疑惑。以至誠心。願生其國。】

  這個是下三品往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,他對於這個法門、對於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生歡喜心,真正相信。這個『樂』(音藥)就是愛好,非常愛好這個法門,對這個法門的修學一絲毫疑惑都沒有,以一顆最真誠的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只要具備這麼簡單的條件就夠了,其他的一切,就是連那個隨喜的念頭都沒有;他要有隨喜的念頭,他的品位就增高了,他就是中上輩。連隨喜的念頭都沒有。

  【此人臨終。夢見彼佛。亦得往生。功德智慧。次如中輩者也。】

  這樣一個修學的念佛人,他在臨命終的時候夢見阿彌陀佛。當然下輩裡面功夫也有淺深不同,功夫深的也預知時至,也見到三寶來迎;中下功夫的呢,那只是在『夢見』。這個「夢見」不是說你作夢,作夢那是錯誤的,這個夢見是你臨終見的這個佛就像在夢中見到的,不是那麼樣十分的清楚、十分的明白;換句話說,你還沒有辦法告訴你家人。確實有這樣往生的人,他在臨終的時候,總而言之頭腦一定清醒,不清醒不能往生。臨走的時候他嘴巴在動,好像是想跟家裡人說話,大概是他見到佛菩薩來接引他,他告訴家人:佛菩薩來接引,我要跟他去了。口裡動但是沒有聲音,不知道他在說的什麼,這就是屬於這一類的。所以境界不像前面那麼樣的清晰,如同作夢,但是他確確實實不是在夢中。像這樣的境界,我們平常一般人也有,有的時候遇到感應的話,好像是似夢非夢,境界比夢中清楚,但是比實際上又好像要差一點,但是確實是非常非常的清晰就是了,所以似夢非夢的境界。他的功德比中輩是要差一等,所以他的智慧、功德是不如前面中輩往生的人。

  本經講專修這個法門,上、中、下三輩往生,在《觀無量壽經》裡面,將三輩開成九品,就說得更詳細。可是諸位還要曉得,九品裡面每一品又可以開為九品。才知道,每個人修學的功夫不一樣,論功德智慧,在西方極樂世界是有差別的;論福德、神通、受用,是決定平等,那就是凡夫跟法身大士沒有差別。

  末後這一段經文,慈舟大師判作「一心三輩」,這個是屬於另一類。屬於哪一類呢?不是專修淨土的,修學其他大乘法門。但是諸位要記住,一定是大乘法門,小乘不行,因為這個世界是大乘圓教。小乘呢,一定要捨棄小乘,迴小向大,也能往生;他要堅執小乘,不肯迴小向大,那就不行。修學大乘任何經論、任何法門,只要將你修學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,一樣也能往生。這就是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舉例所講的,像西土馬鳴、龍樹菩薩,他不是專修的,在我們中國像智者大師這一流的。永明大師以後晚年是專修淨土,實在講他應當是算前面這三輩往生的,不能講一心三輩的;但智者大師是的。像中國禪宗裡面有許多大德,到晚年的時候也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這就是無論修學哪一宗、哪一個法門的,迴向求生淨土,都能往生。我們看經文:

  【若有眾生。住大乘者。】

  這個『住』就是講心,心安住在大乘佛法之中,大乘佛法廣大無邊。可是諸位一定要知道,西方淨土剋實而論,它最重要的條件是心清淨,心不清淨是決定不能往生。念佛也要念到清淨心現前,像我們煩惱不斷沒有關係,你這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,當中不會有雜念滲透進去,我們的心就清淨。這種功夫通常叫伏惑,惑就是煩惱,煩惱沒斷,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,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壓住,石頭壓草沒除根,壓草壓住了,真正有力量,就是這一句佛號一句接一句,絕對不會教那個煩惱冒出來起現行。也就是說,煩惱有,不起作用。譬如我見到一樁事情心裡很歡喜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把歡喜心壓住;看到一樁事情,不愉快,心裡生瞋恨心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這瞋恨心壓住。喜怒哀樂確實有,我用一句佛號把它壓平,它不起來,不起作用,這樣的功夫叫成片,叫功夫成片,有這種功夫就決定可以往生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雖然有煩惱,也不會起現行,為什麼?那邊沒有緣。換句話說,沒有勾引你煩惱的這些東西,沒這個東西來勾引你。你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,都是幫助你伏煩惱,都是幫助你斷煩惱,不可能把你煩惱勾出來,沒有這個事情,這是西方世界第一殊勝之處。十方世界的境界,都會教你起心動念,唯獨西方世界沒有。

  所以我們必須要有這個基本的功夫,就是能把煩惱伏住;換句話說,你參禪也好,你持戒也好,你念咒也好、讀經也好、研教也好,總而言之,你要達到這樣的功夫。如果達不到這個功夫,這個是不能往生。我們專念阿彌陀佛,也要達到這樣的功夫,沒有這樣的功夫,那個念佛也沒用處,那就是古德所講的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。李老師告訴我們,一萬個念佛人,真正往生的也不過三、五個而已。為什麼那麼多人都不能往生?雖念佛,沒有念到這樣的功夫,這是我們要記住的。要想念到這樣的功夫,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同修們記住,要專一,祕訣就是專。所以你喜歡《金剛經》的,你就專門去念《金剛經》,不要搞別的打閒岔;喜歡《地藏經》的,就專門念《地藏經》,就拜地藏菩薩,心得清淨,迴向往生,就是這一樁所說的。顯教、密教、宗門、教下,沒有一個法門不能往生西方淨土。可是你要記住,那個往生的祕訣就是心地清淨,心淨則土淨,這裡經文給我們講清楚了。底下這一句:

  【以清淨心。向無量壽。】

  這個條件就在此地,你一定要修到心清淨,然後迴向西方淨土。向無量壽佛,就是向阿彌陀佛。

  【乃至十念。願生其國。】

  所以他們這些修行人跟淨宗修行人不一樣。我們淨宗,這個一向專念是我們的正修,那要是依蓮池大師講,正助雙修都是專念阿彌陀佛,所以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正修,也是助修。那個一般修學大乘的,他們正修的可能不是念佛,他是依他自己宗派法門來修學,而把念佛當作附帶的。所以此地『乃至十念』,這個十念就兩種講法,一種是平常,就是他在他功課做完之後,念十聲阿彌陀佛。實在講到了晚近禪宗裡面,你看《禪門日誦》你就看到了,他的晚課念《阿彌陀經》、念佛號,那就不止十念。這個就是兼修彌陀法門,所謂禪淨雙修、密淨雙修,就是這一類的,他兼修這個法門。還有一種說法,就是臨終他才迴向求生淨土,這個十念是指臨命終時,所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,為什麼?他有能力。他有什麼能力?他心清淨,心清淨就是能力,然後真正一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統統得生。

  【聞甚深法。即生信解。】

  這個『甚深法』,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法,這個法在一切法門裡面,是第一甚深,沒有比這個更深的了。正因為這個法太深,所以才「唯佛與佛,方能究竟」。古德常有比喻說,等覺菩薩觀看這個法門,還猶如隔羅見月。羅是什麼?羅紗,很細的絲織品透明的,隔著一層羅看月亮,還隔著一層,等覺菩薩還隔一層,所以這個真正是無上甚深第一法門。可是這些修學大乘的人,他聽了之後他能夠生信解,這是相當不容易。為什麼?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,這個難信不是對普通人講的,就是對這個『住大乘者』所說的。為什麼?因為修學大乘的人沒有見性,沒有大開圓解,他有執著,他有法執;有法執,對這個法門很難生起信心。他到這個時候他能夠把執著放棄,來相信這個法門,那是很大的善根,這都不是偶然的。

  【乃至獲得。一念淨心。】

  這個『一念淨心』是非常非常的重要。

  【發一念心。念於彼佛。】

  這是說他們最低的修學方法,這是在臨終時候,講的在他臨終的時候,或者是有善友勸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他一生都沒有念過佛的,他修學他的法門,聽到這句話他馬上就起信心,馬上就接受,就喜歡、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立刻就念阿彌陀佛,這就行,最後那一聲也能往生。可見得淨土法門確實是廣大無邊,普度一切眾生,普度一切法門。一切法門到最後你修學不得力,不能成就,一下回到這裡來統統成就了。

  【此人臨命終時。如在夢中。見阿彌陀佛。定生彼國。得不退轉。無上菩提。】

  當然這也看他自己功行的淺深,臨命終時的瑞相就不一樣。經文讀到這個地方,我們再回想諦閑老法師那個徒弟,這個是我們講了很多遍,諸位印象很深刻。諦老法師是清朝末年、民國初年天台宗的祖師,這是天台宗近代的祖師,天台宗是依《法華經》修摩訶止觀的,他們是修止觀的。初學天台,要修小止觀、六妙門,到功夫再增進一級,就修摩訶止觀,他修這個法門的,止觀就是禪。他教他那個徒弟是專念阿彌陀佛,那真的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,他念了三年有那樣的成就,預知時至,沒有生病,站著往生的。大師自己一生弘揚天台,度人無量,他是屬於一心三輩的,他不是前面三輩往生,他是屬於一心三輩的。他老人家往生的瑞相比不上徒弟,跟那個徒弟比相差太遠了,這裡我們要知道。大師距離我們比較近,曾經有一次他生病,大概病得很重,印光法師寫一封信告訴他,他說:你是一個講經弘法的法師,你怎麼可以生病?你這一生病,你講經說法還會有人相信嗎,還會有人聽嗎?由此可知,印光法師的本事比他就高。

  講經說法的法師是不是可以不生病?連那個念一句阿彌陀佛的人都可以不生病往生,講經說法的法師一生不生病,應當是可以辦得到的。這個道理在什麼地方?實在講很容易能體會到。佛經上跟我們講了一個原理,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所有一切法都是從心想生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當心裡面一念不生的時候,這時候才叫真正正常,正常化了,正常;起了一念就不正常了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所以這就看你的念頭了,你一念善或者一念惡,一念淨或者一念染,我們身體裡面那些原子、電子的組織馬上就起變化,一個正常的排列跟不正常的排列所產生的作用就不一樣。這個身體是一個機器,誰造的呢,造得這麼精細、這麼精密?念頭造的。念頭在控制它,隨時可以改變,可以改變排列的方式,可以改變它的組織,就是念頭。當我們一念生歡喜心的時候,我們這個裡面組織馬上就改組,你看那個人的樣子就不一樣,就不相同了。遇到很生氣的時候,它裡頭組織又改變,你看滿臉通紅的,它改變了,這都是不正常的現象。所以你從這裡去觀察,我們起心動念,我們生理都在那裡起變化,這顯而易見,這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。我們這個身的變化、改變,給諸位說,同時影響這個世界,影響山河大地,影響一切動物、植物,乃至於影響虛空法界,這個不是很精細的人體會不出來。

  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。我們今天要講淨化世間,從哪裡做起?從淨化自心做起。現在大家都講提倡人間淨土,淨化人心,有沒有辦法做得到?做不到。為什麼做不到?是希望你們淨化,我不用淨化。他不知道這個事情從本身做起,不是從境界做起。一個人心清淨了,一個人的淨土現前;大家心清淨,這個共業的淨土就現前。所以一定要從本身做起,從自心做起,這個才是正確的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自性一念淨心所現的法界,只要我們念到一念淨心,這一發願,十念一念都決定往生,道理就在此地。我們再看下面一章:

  【往生正因第二十五。】

  在前面一章,主要的是為我們說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品位,那是主要的,上輩、中輩、下輩;末後修其他法門,也看他功夫淺深,也是上輩、中輩、下輩,這個不一定的,完全看功夫淺深的。譬如說我們在本省念觀音菩薩的人很多,念地藏菩薩的人也很多,能不能上上品往生?能,只要你念到理一心不亂,就上上品往生,這個一點都不假的;念到事一心不亂,那決定往生;念到功夫成片,凡聖同居土往生一定有分。所以念觀音菩薩可以,念《普門品》也行,念《地藏經》可以,不是不可以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可是不管念什麼經,念哪一位佛菩薩名號,都要念到功夫成片、事一心不亂、理一心不亂,這個原則決定不能夠疏忽,一定要知道。絕對不是我們專念《無量壽經》、專念阿彌陀佛,就上上品往生,修其他法門迴向往生品位就低一點,不見得,完全靠各人功夫。所以在前面因行說的只說個原則,沒詳細說。這一章就是補充前面三輩修行的因與緣,補充這個;那個果呢,果就是前面所講的,三輩往生是果,也是他的品位。所以這一章也非常非常的重要。請看經文:

  【復次阿難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聞此經典。受持。讀誦。書寫。供養。晝夜相續。求生彼剎。】

  我們先看這一小段,這是先說第一類,第一類就是前面講的上輩。在這一章裡頭一共也分四段,上輩、中輩、下輩、一心三輩,補充前面的修因。『善男子、善女人』,這個善,要特別注意,它的標準,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善男子、善女人?必須具足善根福德因緣。正如同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,這三個條件統統具足,這樣的人就是本經所說的善男子、善女人。(這一句我們就不要細說了。)具足這三個條件,聽到這個經典,必然有下面的修持,你不必去勸他,不必去教他,他自自然然他會。

  第一個,『受持』,一定非常歡喜接受,接受經典所講的理論,所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,以及所說種種修學境界、果報,沒有懷疑,完全接受。「持」是不會失掉,不會說,我學了幾天,再看到別的就動心,就變了心,就把這個捨掉,那就沒有受持。持是保持永遠不會失去,也就是說前面所講的「一向專念」,這個才叫受持。有許多同修對「受持」兩個字的意義沒搞清楚,以為我每天把這個經念一遍,我就受持了;或者是我把它念一段,這個經四十八章,我一天念一章,四十八天念一部,這個也叫受持。那不叫受持。可見得這個受持,是真正明瞭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把它做到,這個叫受持。沒有做到的,都不叫做受持,你雖然聽了,聽了你沒有接受;你接受,一定會應用在生活上。所以說是佛法與生活脫了節,這是無受亦無持;一定跟生活融合在一起,佛法就是生活,生活就是佛法,這個叫受持。

  第二,『讀誦』。受持,決定會讀誦的,為什麼?不讀誦會忘掉。縱然記得很熟,每天還是要讀誦,為什麼?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念念不忘世尊的教訓。我們讀這個經,就是接受本師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,二土世尊的開示,二土世尊的教訓,就等於聽他們訓話,聽他們開示,所以要以極恭敬的心來讀誦。

  讀誦要讀得清晰、讀得明白,為什麼?讀誦不但利益自己,也利益眾生。「我在讀經,沒有人聽啊」。諸位要知道,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眾生太多了,鬼神我們看不到,天神我們也看不到,菩薩、羅漢我們也看不到。我們讀誦的時候,往往這些人經過這個地方,他就佇足來聽。我們念得不清晰,他聽不清楚,聽幾句他就跑掉了;你要念得很清晰,他愈聽,心裡愈歡喜,他就被得度了。所以讀經,不能像寺廟誦經那個方法,寺廟誦經那個方法,說實在話,人聽不懂。你不相信,那個人敲著木魚在念,你聽,聽幾分鐘不知道在念什麼,這個要注意。從前讀書有讀書的腔調,一般念書的人聽了很歡喜,能聽得懂;現在用那個腔調來念,現在人聽不懂了,那個腔調只能度古人,不能度今人。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,所謂「本土化」跟「現代化」,永遠記住這兩句話。我們要今天度什麼人?要度現代人,鬼神也有現代的鬼神,這個要知道。要度本土的這些眾生,我們眼睛見不到的這些眾生,這個是很重要很重要的。所以讀經就要跟講話一樣,我們在讀經的時候,速度慢一點沒有關係。像我們讀經,「復次阿難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此經典,受持、讀誦、書寫、供養,晝夜相續,求生彼剎」,他聽得清清楚楚的,這不講就清楚了。你要念裡面句子也沒有,段落也沒有,他聽了半天不知道念什麼。抑揚頓挫也沒有,都是平平一個調下去,他聽不出念什麼東西,這個很重要很重要。所以這個會念經的人,人家聽了之後不用講解,意思完全明瞭,這叫會念。不會念的,一部經念完,人家聽的時候,什麼也沒聽懂,那就是不會念的。所以這個讀誦,是自利利他,這就是大慈大悲,符合四弘誓願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我用什麼方法度?我讀誦大乘來度一切眾生,希望我的讀誦,他們統統都能聽到,統統都能夠聽明白、都能理解,這就對了。

  第三是『書寫』,書寫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流通。這個是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」最善巧的方法,最善、最巧妙的方法,幫助佛將無上的大法推廣,普遍的介紹給一切大眾。從前這書寫,寫的時候恭敬,古人寫經,每寫一個字都要去洗一次手,洗乾淨來寫一個字,這一個字寫好了,再去洗一次手來寫一個字。現在在溫哥華那個張老居士,他寫經還是這樣的,所以展開他的經本怎麼能不恭敬!我這次回來,他送了一部《金剛經》給我們,我們準備把它印出來,現在在做版,還沒有印出來。寫了有好幾張的《心經》,我們也裱,也一部分把它印出來,將來諸位同修都可以請到家裡去供養,知道他的原本是每一個字都去洗一次手的。現在我請他給我寫《無量壽經》,他現在在溫哥華寫《無量壽經》,寫好之後送回來我們再影印。我們影印,準備印折疊的本子。我告訴他,一行十六個字,一面四行,字大大的,看起來很舒服。不容易,一個字去洗一次手。現在印刷術發達了,印經就是書寫,比書寫更要方便、更要快速,數量也愈來愈多。現在不但是利用印刷流通,現在電腦軟片也一樣流通。流通電視的錄音帶、錄影帶,通常都可以把它歸納在書寫這一類裡面。我們有力量,應當盡心盡力流通這個法門,因為這個法門最簡單、最容易,而且最穩當,人人能修,人人會念。經本一定要印得很精緻,為什麼?精緻的經本,讓人一看就生歡喜心。佛門裡頭常說,「先以欲勾牽,後令入佛智」,讓他先一看到他心就動了,很喜歡。我們所印的東西要是不莊嚴,大家一看到生輕慢心,恭敬心生不起來、歡喜心生不起來,這個印刷品效果就失掉了。所以所印的東西不能俗氣,我們看現在有很多花花綠綠的,印得很多佛菩薩像,很俗,一定要典雅、高貴、厚重,要注重品質。這個品質也是書本的氣質,要注重這些,使人一看到真正能生歡喜心。以種種方便來幫助他讀誦,幫助他理解,幫助他學習,這是「書寫」。

  『供養』,這裡面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,「普賢行願品」裡面單單講的是綱要,也講得相當多。在《華嚴經.第六迴向章》,我記得我們那一章經文好像是講了將近一年,講什麼?統統講的「供養」,講布施供養,裡面一共講有六、七十種之多。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幾乎時時刻刻都免不了的。

  「行願品」裡面告訴我們,「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」,最殊勝的供養是法供養。印光大師一生當中,弟子、信徒所供養他的財物,他老人家全部都印經,都印送佛經,都把它修法供養了,幾乎沒有做別的事情。他晚年在蘇州,他用這筆錢財辦了一個「弘化社」,蘇州弘化社,就是印光大師這信徒們供養他的錢財去辦的。他印的書的確是好,那個時候是排版印的,鉛字排版印的,字體大,紙張裝訂都很大方,我們看到弘化社的本子都會生歡喜心。這就說明法供養,你看祖師大德這麼樣的重視。

  法供養裡面包括的範圍也很廣,「行願品」裡面,菩薩跟我們講了七種,實在講就是七大類。這七大類裡面第一個是講「如說修行供養」,往往我們把這樁事情忘掉了,不曉得這是供養。不但是供養諸佛菩薩,同時也是供養法界一切眾生;不但供養一切眾生,尤其供養自己的佛性,真不可思議,這個就是依教修行。

  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,我們學佛要依據經典,中下根性的人離開經論那什麼都談不到,一定要依靠經論。拿著經論怎麼入門法?第一個就是熟讀,先把它念熟,念得很熟很熟,念的遍數愈多愈好。這是下手入門之處,先把心定下來,妄想雜念少了,心定了,這是用念經的方法,一個是熟,一個是得到心清淨。心清淨之後就開智慧,然後進入第二步。第二步是什麼?求解,那就是對於經典要深入去研究。開頭不要去研究,開頭為什麼?你所研究得到的都叫胡思亂想,你想到經裡面那些意思都想錯了,那不是佛的意思,那是你自己的意思,那叫邪知邪見。所以先修定,定之後再開慧,智慧現前求解,解要圓。為什麼要圓解?圓解就沒有障礙了。我們拿著這部經典跟其他經典還發生障礙,還格格不入,這是什麼?解不圓,才出這些怪現象。佛法是圓融無礙,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,哪有障礙!這一部經原本就是一切經,一切經就是這一部經。譬如說你喜歡《地藏經》,一切經就是《地藏經》,《地藏經》就是一切經;你喜歡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就是一切經,一切經就是《金剛經》。統統是圓的,圓到極處。真正圓極了,我再告訴諸位,那個基督教的《新舊約》就是《大藏經》,《大藏經》就是《新舊約》,你懂不懂?無有一法不圓,法法圓融。那個基督教的牧師為什麼講不圓?他沒有圓解。所以在過去,于斌主教在的時候,在多瑪斯修道院辦的那基督教亞洲主教團辦的東亞精神生活研究所,請我去講佛教精神生活,我那個時候就說很遺憾,他應該請我去講那個《新舊約全書》就好了。沒有一法不圓,世出世間確實找不到一樣衝突的,沒有,圓極了,你怎麼不自在!這叫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佛教跟基督教還有礙,怎麼能可以叫事事無礙,怎麼能叫理事無礙?所以解要圓。解圓了,你這個心跟虛空法界一樣大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所以叫大開圓解。圓解之後,才有圓行,行就是事事無礙,解是理事無礙。所以如說修行供養,是上供諸佛,下供眾生,中供佛性。

  第二是「利益眾生供養」,利益眾生這是著重在事修上說的。佛弟子起心動念都要饒益眾生,不但教眾生得利益,希望教眾生得最殊勝、最豐饒的利益;如果沒有這個願心,那就不是佛弟子。「我得十分利益,我就教給你七分、八分吧」,這不是佛弟子,這是什麼?這小器,心量很小。不但要希望一切眾生得大利益,真正希望一切眾生得的利益要超過我所得的,要有這樣廣大的心量,要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這些眾生。這是法供養的第二個。

  第三,「攝受眾生供養」。唯有佛與大菩薩能攝受一切眾生。佛門弟子學佛,學佛是什麼?就要效法彼佛,佛是怎麼存心,佛是怎麼用心,佛是怎麼待人,佛是怎麼接物,這都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地方。這些地方到哪裡去學?我們今天學阿彌陀佛,一切諸佛當中,我專門學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在哪裡?《無量壽經》就是阿彌陀佛,你能把《無量壽經》參透了、解圓了,字字句句都做到了,那就恭喜你,你跟阿彌陀佛一樣,你就是阿彌陀佛;換句話說,就有能力攝受一切眾生。你有這個願心,更能夠發願實現你的願心,於一切時一切處、念念之中,將這個法門介紹給眾生、推薦給眾生,讓他歡喜接受,這就是攝受眾生供養。攝受有無量的善巧方便,你有智慧你就會很靈活的去運用。

  攝受裡面最重要的條件,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四悉檀,四悉檀是攝受眾生的善巧方便。第一個叫「世界悉檀」,世界悉檀什麼意思?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。我們把佛法介紹給人家,人家不歡喜,那你就沒法子介紹給他了。基督教對佛教非常排斥,我們怎麼樣把佛法送給他呢,這個裡頭有善巧方便;通常一般受過高等教育知識分子排斥佛法,那又用什麼方式把佛法介紹給他?我以前在這裡跟同修提示過,李炳南老居士過去在中興大學教唐詩、講古文,我去聽了幾次,全部在講佛法,學生學了佛還不知道,妙極了,妙極了!所以你要是跟基督教徒接觸,你預先把基督教《新舊約》找幾條記熟,我就跟你講這幾條,統統講佛法,講得他聽到:高明,比我們牧師講得好!這他就學了佛,學了佛他還不知道。所以不要拿佛經跟他講,他排斥;用他的經,用我們的道理跟他講,就圓了。他沒有這個能力,我們有這個能力。你想想看,《感應篇》,《感應篇》是道教的,不是佛教的,你看看《彙篇》裡面的註解,每一條都是用佛教教義來給它解釋,所以《感應篇》就變成佛教的了,文是道教的,裡面的內容全是佛教的。你就懂得了,跟哪個教往來,我就講你們的經典,所以我書架上有《新舊約》,有伊斯蘭教的《可蘭經》,還有《摩門經》,我都有。我碰到他們這些教徒,我就取幾章,我跟他們講,他們很歡喜,一點都不排斥、都不反對。這攝受有攝受的方法,決定沒有講錯。諸位曉不曉得,為什麼不會講錯?沒有一法不稱性,既然稱性,哪一法不圓融?法法圓融。可見得障礙是在我們自己錯誤的知見,絕不是在一切法的本身,一切法與法當中根本沒有障礙,確實事事無礙。礙在哪裡?礙在我們的執著、妄想、分別,礙在這個地方;離開了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萬法圓融。

  好,今天我們只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