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 (第六十九集)  1990/4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2-005-0069

 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九面,倒數第二行,從末後兩句看起:

  【發菩提心。一向專念。阿彌陀佛。修諸功德。願生彼國。】

  這個五句可以說是往生西方修學的重要條件,因為上中下三品往生都離不開這個原則。由此可知,淨宗修學的方法,上自等覺菩薩,下至惡道眾生,都離不開這個三句,所以這三句就非常重要。首先說『發菩提心』,什麼叫菩提心,怎樣發法?有些同修來告訴我,他很想發菩提心,發不出來。這都是講老實話,發不出來,實在講他不是發不出來,他是不知道什麼叫菩提心。看看《大乘起信論》,看看《觀無量壽經》,這上面對於菩提心的解釋愈看愈迷惑。《起信論》上跟我們講的,菩提心的本體是「直心」;起作用是「深心」與「大悲心」,深心是自受用,大悲心是他受用,所以這個作用有兩種,換句話說,一個是對自己的,一個是對別人的。世尊在《觀無量壽經》裡面跟我們講的,名稱不相同,意思是一樣的。第一個是「至誠心」,第二個與《起信論》相同,叫「深心」,第三個叫「發願迴向心」,這個發願迴向就是大悲心,他受用的。如果將經論合起來看,意思比較上明顯一點,什麼是直心?直心就是至誠心,至誠心就是直心。

  這現在問題又來了,到底什麼叫直心、什麼叫至誠心?每個人都說,我這心很誠。晚近曾國藩先生在他讀書筆記裡面,將「誠」下了個定義。過去讀書人幾乎沒有不受佛家的影響,不信佛的人也讀佛經,也受佛法的影響。他這個誠下了個定義,是「一念不生謂之誠」,這個定義下得很好,確實跟佛法所講的標準相應,你心裡面動個念頭就不誠,為什麼?有念皆是妄念。由此可知,至誠心要發出來確實不容易。如果就一般經論上來看,凡夫沒有菩提心,二乘沒有菩提心,阿羅漢跟辟支佛都沒有,權教菩薩也不是真正的菩提心。到底誰才發了菩提心?你要看看《大乘起信》,那什麼人是大乘?「大乘起信」,這剛剛入門,不是小乘,是大乘,必須破一品無明,菩提心才現前,就發出來了。這是什麼地位?圓教初住菩薩,別教初地菩薩。所以《大乘起信》,那個「大乘」是指誰?就是圓初住、別初地。《起信論》是對他們說的,《楞嚴經》也是對他們說的,《金剛經》還是對他們說的。你看《金剛經》上那個標準不是擺在那裡嗎,「菩薩若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,這不是菩薩。不是什麼菩薩?不是發菩提心的菩薩。菩提心一發,不但四相沒有了,四見也沒有了。依照這個標準來看,我們沒分,我們怎麼發法?發不起來。起心動念還有是非人我,還有貪瞋痴慢,還有妄想執著,你哪來的菩提心?我們看到這一句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沒指望了,一向專念也許可以做得到,這菩提心沒法子發!這個是一般大乘經論的說法。

  可是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跟我們講發菩提心,是經論裡面所沒有的,經論過去歷代祖師都沒有這種說法。他怎麼說?他說真正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心,就是無上菩提心。這是蕅益大師的創見,是蕅益大師的發明。他這個發明有沒有錯誤?如果我們深入經藏,就體會到蕅益大師這句話的真實性、可靠性,他一點都沒有說錯。只是古來的祖師大德沒有早一點發現,如果早一點發現,不知道多少人得度往生了!為什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心是無上菩提心?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即使下下品往生,也圓證三不退,那就是法身大士。所以我們要照一般經論上所講的「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」,「至誠心、深心、迴向發願心」,我們實實在在沒有能力發起來。這個一念真誠懇切的心求生淨土,一般不認識字的老太婆都發得起來。蕅益大師說出這樣的話,博得印祖的讚歎,印光大師對《要解》的讚歎,他老人家說,「即使古佛再來,給《彌陀經》作個註解,也不能超過其上」,這是把《要解》真是捧到了頂點。我們曉得印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,那麼作《要解》的蕅益大師是什麼人?蕅益大師沒有露身分。能夠值得大勢至菩薩這樣讚歎,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,也必定是觀音菩薩再來,絕對不是普通人。普通一個人,不可能把《彌陀經》講得那麼樣的透徹、那麼樣的明白。所以《彌陀經》得《要解》,經義才真正大白,許多疑惑我們才斷掉,因此今天我們要依《彌陀經》來修學,那就一定要依《要解》。蕅益是以蓮池為老師,老師有《疏鈔》,博大精深,所以這兩種註子合參,合起來參考,《彌陀經》的經義你才能真正有所領悟,指導我們修學一條光明的道路。

  求願往生,發這種心的人很多,太多太多了,符不符合本經發菩提心這個條件?實在講,不見得。為什麼不見得?雖然發心求生淨土,這個心不真實,這個心不懇切,古人所講的叫「露水道心」,早晨露水,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。發這麼一點道心,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一擺在面前,這些念頭就沒有了,道心就沒有了,這怎麼能成就?所以我們仔細從「菩提心」這個字面上來觀察,菩提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,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的心。覺悟是對迷惑而說的,你不覺就是迷,迷在哪裡?迷在五欲六塵,迷在名聞利養,迷在妄想執著,那就不是菩提心,迷於人天福報,哪來的菩提心?所以一個真正覺悟的人,他知道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的萬事萬物都是虛妄的,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沒有一樣是真實的。知道一切都是虛妄,這叫看破;看破之後,他對於萬事萬物決定不取不捨,於一切境界當中沒有取捨這個念頭,這叫做放下。真正看破、放下,這個人覺悟了,覺心清淨,他的心一樣都不會沾染。如果知道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真實的、是永恆不變的,生到那個地方人無量壽、樹木花草也無量壽,他要真正發現了、真正知道了,決定求取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大覺,這是徹底覺悟。文殊、普賢,十方等覺菩薩,那是我們的榜樣。除非不知道;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沒有一個不一心一意求生淨土,這才叫真正發菩提心。

  所以真正發菩提心的人,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,都是西方極樂世界,絕對不會把我們這個世間一切人與事放在心裡,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。你心裡面還有我們這個世間人與事,你就沒有菩提心。你雖然念佛,只有底下這一句,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,能不能往生?靠不住。真正這個心裡面,我們這個世間五欲六塵、一切法,確實沒有一絲毫牽掛,念念當中都是彌陀本願功德、西方世界依正莊嚴,這種人念阿彌陀佛,這個專念,早晚十念都是專念,都符合這個專念的標準,他一天都沒缺,他怎麼不專!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說得好,能不能往生,就決定在菩提心上,菩提心就是發願求生淨土這個願心,這是你往生的關鍵;品位高下,在念佛功夫的淺深,也不是說多少,是功夫的淺深。功夫深的念到一心不亂,妄想執著完全沒有了,這功夫深的;功夫淺的叫成片,成片就是這個佛號一天到晚一句接一句不間斷,這叫成片,你的煩惱妄想雖然有,不起作用,為什麼?這個佛號把它壓住了,有這種能力,那就篤定往生。上等功夫是理一心不亂,中等功夫是事一心不亂,下等功夫就是功夫成片,不到這樣的程度都不能往生,這是諸位一定要牢牢的記住。

  所以我們得常常想想,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我們的修學都沒有成就,這一生好不容易遇到這個機緣,這個機緣絕對不是你生生世世都能夠遇得到的。彭際清說的話沒錯,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」,這彭際清講的,從時間上來講,稀有難逢;夏蓮居老居士說「億萬人中一二知」,是從廣大學佛群眾上來說的。我們聽了之後,仔細去想想,才知道這個因緣的確非常稀有。稀有的機緣我們今天能遇到,這不能不說是過去生中的大善根、大福德的現行。遇到這個緣之後,就看你能不能覺悟。真正能覺悟的,這個人這一生就成就了,永脫輪迴,這一生就成佛作祖;還有妄念,還有妄想,還有分別執著,這一生縱然遇到,非常可能又是一次空過了,那叫真正可惜!看看古往今來那些念佛往生的人,看看《淨土聖賢錄》、看看《往生傳》,甚至於看看台中林看治老居士寫的《念佛感應見聞記》,人家怎麼修的,怎麼成就的?想想我們跟人家比一比,像嗎?跟那些真修的人一比,我們是什麼?我們是在玩佛,不是在學佛,是在玩佛,這怎麼能成功?我們一樣也沒放下。只要沒放下,那說個不客氣的話,念念依舊在造業,念念都在造業。就像《地藏經》上講的,「起心動念,無不是罪」,所以前途,前途是黑暗的,果報在三途。你是把它忘掉了,沒去想它;你要真正去想一想,愈想愈可怕。真正害怕,那個菩提心就怕出來了,才曉得前途恐怖,這才回過頭來老實念佛。一天到晚、一年到頭,只有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專念阿彌陀佛,這個經典專念《無量壽經》(專念《無量壽經》就是專念阿彌陀佛,《無量壽經》裡面所講的,彌陀本願功德、西方世界依正莊嚴),這才能成功。阿彌陀佛名號是題目,這一部經是文章,本經古人也有定名為《阿彌陀經》,這在我們五種原譯本裡面看到過。所以名號跟經,不過是題文之別而已,並無二致。

  『修諸功德,願生彼國』,這修的是什麼功德?念經、念佛的功德,就是專念《無量壽經》、專念阿彌陀佛的功德。自己專念,也勸人專念,把專念的好處告訴人,這個問題確確實實就在專。我們看到許許多多自在往生的,走的時候曉得什麼時候走,自己喜歡什麼方式走就什麼方式走。我們看《六祖壇經》,六祖能大師走的時候一年前就知道了,一年前就派他的徒弟到他的故鄉國恩寺去修塔,而且還告訴他,工程要快一點,否則的話來不及了。一年前知道,怎麼知道的?那個訣竅沒有別的,就是專。所以,無論你修哪一個法門、你學哪一部經論,關鍵都是一個專字。專心,這個心是清淨的,心清淨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。所以那些人走得很自在,不生病,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。我們再看看古來的大德,凡是不專的就沒有這個能力,走的時候還要生病。雖然也能往生,也知道死了以後到哪裡去,死得沒有那麼瀟灑、沒有那麼痛快。你仔細去觀察一下,他在生所修所學的不專。我們只要仔細去觀察,細心去體會,我們修學應該怎麼個修法,自己統統都明白了、都知道了。

  所以這個心裡面不能再放拉拉雜雜的東西,經題上講得很清楚,「清淨平等覺」。心裡面還有一物,就不清淨;心裡面還有高下,就不平等;不清淨、不平等,就是迷惑顛倒,就是不覺。那個修行的祕訣都在經題上。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,就是修的「清淨平等覺」。如果我們把這三句合在經題上來講,「發菩提心」就是清淨心,「一向專念」就是平等心,「阿彌陀佛」就是覺心,就是清淨、平等、覺。清淨是戒,平等是定,覺是佛、是慧,戒定慧三學統統具足。蕅益大師在念佛開示裡面告訴我們,只要你專念阿彌陀佛,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都包括了。正是《華嚴》裡面講的,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,這個一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一切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,這一個法門全部包括盡了,一修一切修。這樣求生淨土,哪有不往生的!還要記住,無量劫來我們沒能成功,就是太大意了、太疏忽了,以為往生太容易了,所以沒有把世緣捨得乾淨,這個樣子才耽誤掉了。這一生不可以再大意,一定要把世緣捨得乾乾淨淨,心裡頭對這個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不牽掛,我們這一生才有希望。心裡面還要摻雜著世間的境緣,緣是人事環境,境是物質環境,這些人事、物質,心裡頭還有放不下的,這是障礙,這樣念佛不可靠,未必能去得了,必須把它捨得乾乾淨淨。一切事務我們要認真,認真去做,不牽掛在心上,不是教你什麼事都不要做了,什麼事都可以做,什麼事都不礙念佛。行住坐臥四威儀不礙念佛,世間所有一切工作也不礙念佛,這是這個法門殊勝之處。世間事可以做,世間意不能有,意是你心裡頭有,那個不可以。你看佛在小乘經上都說,「可得為世間事,不可得為世間意」,你有世間的意念,那就壞了。這一段是講修行的方法,下面再說他的果報:

  【此等眾生。臨壽終時。阿彌陀佛。與諸聖眾。現在其前。經須臾間。即隨彼佛。往生其國。便於七寶華中。自然化生。】

  這個果報多殊勝!我們要問,這樣的修行人『臨壽終時』,我們往往看到這一句,心裡懷疑,懷疑什麼?我們在《淨土聖賢錄》、在《往生傳》裡面看到,許許多多都是念佛三年往生的,於是有個問題,這些人是不是發心念佛,到他臨壽終剛好就是三年壽命?哪有那麼巧?偶爾幾個,可以說是正常的;太多了就教人懷疑了,確實如此。所以我們在這裡就得到一個答案,是他念佛功夫成就了;成就了,生死自在,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。如果我們今天念佛堂跟大家宣布:到我這兒念佛,三年一定往生。沒有一個人敢來,「這個地方還得了,三年就死掉了!」可見得那個菩提心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口裡念念「我要求生西方」,心裡想著「最好還能夠活兩百歲」,活到兩百歲,「希望再活兩百歲」,他不想死,所以菩提心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這個臨壽終的時候,有兩個講法,一個是確確實實他壽命到的時候,佛來接引他;另外一個,他自己想去的時候,佛就來接引他。

  這樁事情,從前我在台中求學,李老師曾經告訴過我們,我們相信他的話,為什麼?他是一個虔誠的佛弟子,持戒持得很嚴,絕對不會打妄語。他告訴我們的,他念佛,大概在七十多歲的時候,他說他生死自在,想什麼時候去就可以什麼時候去,要再多住幾年也不礙事。假如他自己沒有到這個功夫,那就屬於大妄語,大妄語的罪是墮阿鼻地獄。我們相信李老師不是一個大妄語的人,他必定有這個功夫。我們一些學生聽老師講這個話,總希望他不要快一點走,他說他隨時都可以走,對我們來講是很緊張的一樁事情。那個時候我們一共八個同學,在一塊一研究,請李老師講《華嚴經》,這是大經,他經沒講完總不好意思走。所以這一決定,我們八個人出來啟請,請他講《華嚴經》。他在最初,的確他也答應,他說:我《華嚴經》講完,講圓滿了,然後再講一部《阿彌陀經》,我就往生。他曾經這樣說過。可是《華嚴經》講了一半,他就走了,走的時候他也跟大家宣布了,在講經的場合當中宣布,告訴大家:我講經再講兩年我就不講了。說了這麼一句話,台中的蓮友跑到台北來找我,跟我講,「李老師向大家這樣宣布是什麼意思?」我笑笑,我說李老師這個宣布就是告訴你,兩年以後他要往生了。果然沒錯。所以,他老人家往生,可以說兩年前他就把日子定好了,生死自在。他能自在,我們為什麼不能自在?那你就要問他,他怎麼修的,只要把那個訣竅找到,我們也如法炮製,那我也自在了。這個一點都不錯,沒有別的,就是一個專。

  李老師走得沒有一些人那麼樣的自在,沒有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那樣自在,原因在哪裡?他在台中四十年講經,講得太多太雜了。所以你看看,自古以來的那些往生的人,凡是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,一點毛病都沒有的,你仔細看,就是一個專。大法師,甚至於到祖師的地位,當然往生是不成問題,但是走的時候沒有那麼自在,就是因為他不專。專跟雜的利害擺在我們面前,這樣的清楚,我們把這個事實看清楚了,這才決定走專的路線,決定不能夠搞雜了。

  這是說臨終的時候,一個是壽命終了,一個是自己選擇願意在什麼時候走,佛統統現前。『阿彌陀佛,與諸聖眾』,觀音、勢至,還有許許多多的菩薩來接引你。這些菩薩,跟著阿彌陀佛來接引的人,都是你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的親朋好友、同參同學,他們在過去生中念佛已經往生了的,都在西方極樂世界,現在看到你的因緣成熟了,他們很高興,跟著佛一起來接引。到一見面,跟你一介紹,我是哪一生哪一世跟你什麼關係,這一說,你也就明瞭了,你的記憶力統統恢復了。所以你才曉得,西方世界的熟人很多,到西方世界不陌生、不寂寞,這是真的。最寂寞的是六道輪迴,現在你在這個世間,你的家親眷屬有幾個?一轉世,各人走各人的路,再也不認識了,縱然見面也不相識,一切關係都要從頭再來、再開始,所以很陌生。唯獨西方世界,親朋善友太多太多了。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也一樣,將來我們親戚朋友緣成熟了,他念佛往生,我們也會跟著阿彌陀佛一起去接引他。在接引他的時候,你也會告訴他,在從前哪一生哪一世,我們在哪個世界,我們什麼關係。所以有一些同修聽到西方世界很好,感覺得太陌生,到那裡去一個熟人都不認識,不願意去,他不曉得那個地方的熟人最多。

  『經須臾間』,這是講速度之快。西方世界距離我們這裡,經上講的,這兩部經都一樣,距離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。在我們凡夫心目當中,這是天文數字,距離太遠了。實際上告訴你,虛空法界當中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,換句話說,沒有距離、沒有先後,這是真的,這叫一真法界。佛來接引我們的時候,我們已經入一真法界了。要用現在科學上的術語來講,我們現在生活是三度空間,我們一看到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的佛光一照,一見到佛,我們就提升到無數度的空間。所以這個時間先後沒有了,空間裡面距離沒有了,所以須臾之間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。古德講「一彈指頃」就到了,西方極樂世界就現前,就到了。到了極樂世界,就在七寶池中蓮花化生,化生的身相,跟阿彌陀佛、諸大菩薩完全相同,這個不可思議!這是說你的身相。

  【智慧勇猛。神通自在。】

 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『智慧』、德能幾乎是全部的恢復了。這很不容易,非常之稀有難得,通常要在一般大乘法裡面來說,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,這個念佛往生的人一到西方就得到,所以實在講是難信之法。果報這樣的殊勝,我們不能認真修學,那是大錯大錯!下面世尊特別慈悲,苦口婆心重複再叮嚀:

  【是故阿難。】

  『是故』,因為上面所講的這些事實真相。

  【其有眾生。欲於今世。見阿彌陀佛者。應發無上菩提之心。復當專念。極樂國土。積集善根。應持迴向。】

  這是佛再次的叮嚀勸勉我們。你看前面所講的,真是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,那麼我們要想在這一世當中『見阿彌陀佛』,親近阿彌陀佛,你就應當要『發無上菩提之心』;換句話說,你一定要發心一心一意專求淨土,我這一生當中什麼都不求,我只求西方極樂世界。這佛在此地勸我們,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絕對沒有第二念,修行就是『專念極樂國土』。極樂國土在哪裡?就是這一部經,這一部經就是專門講西方極樂國土的,這是教我們專念。經念到熟了,這個佛號就相應,為什麼?一句佛號就是圓圓滿滿的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念一聲佛號,《無量壽經》整個經的經義統統具足了,圓滿具足了;經要不熟,經義不明,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不相應。『積集善根,應持迴向』。專念是正行,修善是助行。特別要注意「善根」這兩個字,世間法的善根,是於一切法不貪、不瞋、不痴;佛法的善根是勇猛精進,也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「淨念相繼」,淨念相繼是菩薩善根,不間斷、不夾雜,這叫「積集善根」。「迴向」,向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決定求生淨土。

  【由此見佛。生彼國中。得不退轉。乃至無上菩提。】

  『由此』,此,是指前面的因緣。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,你在這一生當中一定『見佛』。見到阿彌陀佛,當然生極樂世界,生到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,一生決定成佛,這是我們前面曾經讀到的。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,給諸位說,所有一切經論裡面統統沒有,找不到的。我們今天遇到,如果當面錯過,那就是罪過!再看底下一段中輩往生的:

  【其中輩者。雖不能行作沙門。大修功德。當發無上菩提之心。一向專念。阿彌陀佛。】

  這個『中輩』往生的有業障,不像前面上輩的,他把業障都丟掉、拋棄了,這中輩的還捨不得,不能把業障捨得乾淨。『雖不能行作沙門,大修功德』,這就是說明他的心願行持不及上輩,可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,這個他做到了。這一句非常非常要緊,千萬不能夠疏忽,要真正發心求生淨土。再看底下經文:

  【隨己修行。諸善功德。奉持齋戒。起立塔像。飯食沙門。懸繒然燈。散華燒香。以此迴向。願生彼國。】

  經文到這個地方,都是說的修因,是中輩人所修的。這個修行實在講也不簡單,真是比上不足、比下有餘。可是經文裡面的意思一定要明白,否則的話,你依文解義那就錯了,「依文解義,三世佛冤」,三世諸佛都喊冤枉,你把他的意思搞錯了,一定要懂他的意思。隨自己的力量,隨分隨力積功累德,這就是『隨己修行,諸善功德』。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做,這個功德就是圓滿的,做得自己心安理得。決定不許可超越你自己心力之外的,我想做功德沒有錢,我去借錢,這個不可以的;我去搞法會,也不可以的,那個都是大錯特錯了;我到處去化緣,也不可以的。這個佛門裡頭募化是很晚的,佛在世時候沒有,佛法傳到中國也沒有,為什麼?心不清淨。隨分隨力,心是清淨的,我有多大能力做多少事,這個功德圓滿;超過自己力量勉強做的,功德不圓滿,那都是有欠缺的,說得不好聽,都叫造業,這個要知道。佛法的標準,「清淨平等覺」,我的心不平、心不淨,這個就錯了,完全不相應,變什麼?變人天福報了,這世間有漏的福報。這個有漏福報裡面很麻煩,裡面有恩怨債務,將來是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,麻煩透了,搞這些事情,所以這個事情佛弟子不可以做,要隨分隨力。

  『奉持齋戒』,所以大家看到這一句了,知道「我要過午不食,我要去持戒」,佛要聽到這個,搖頭。為什麼?依文解義。持午、持戒,小乘法。這是什麼法門?圓中之圓、頓中之頓,所以此地講的齋與戒,比小乘的齋戒是高得太多太多了。齋是什麼?齋是清淨心。戒是什麼?戒是沒有過失,哪裡是小乘齋戒能比得上的?清淨心是齋,身口意沒有過失是戒。怎麼能做得到?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做到了,你就圓滿了。我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除這一句阿彌陀佛,什麼都沒有,你看這心多清淨,齋具足了;身禮佛、口念佛、心想佛,身口意三業沒有過失,戒具足了。第一等的齋戒,不在形式上,不在那個事相之中,這個諸位要曉得。往往世間人只看到小乘那個裝模作樣,很佩服;看到大乘人念阿彌陀佛,你看這個人齋也不持、戒也不持,還在旁邊說風涼話,去諷刺他、毀謗他,不知道他持的這個齋戒,比那個形式高得太多太多了。齋戒的功德,從一個人的身體上就見到,為什麼?心清淨,身口意清淨,這個人身體決定健康、決定長壽、決定不生病、決定是容光煥發,這是齋戒的功德,眼前的功德。如果是他那個戒很嚴,齋很清淨,一天吃一餐很清淨,過午決定不食,可是藥一大把、一大包的在那裡吃,你們去想想,他那個齋戒功德在哪裡?今天下午「八一七」的沈主任,沈大夫到這兒來皈依,這是個很不錯的醫生。我就跟他講,一切疾病的根源,就是妄想、煩惱。他是一個醫生,我說,你看的那些病號,哪一個病號心清淨、沒有煩惱?你可以去調查調查。假如這個病人心地很清淨,沒有什麼煩惱的,很快身體就復原,心理健康。醫藥治標不治本,齋戒是標本兼治、通治。一定要把這兩個字的真實義要看清楚,要理解,心淨則土淨。這是擺在第一條,「奉持齋戒」,這是自利。

  『起立塔像』,下面這是利他。「起立塔像」,這句話用現代的話來講,就是建立道場,塔是塔寺、是道場,像是佛像,道場供養佛像。在今天這個時代,科技發達,大眾傳播事業發達,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,精神、工作的壓力很大,誰有時間到寺廟裡面來聽經拜佛?你們在台灣很悠閒,到外國就不行了,就沒有這個環境了。所以今天的塔寺跟從前不一樣,今天塔寺,最好的塔寺是什麼?廣播電台,電視台。你想想看,假如我們台灣,我們佛教建一個電視台,每天二十四小時電視裡面都是講經念佛,每個人家家庭電視機一打開就進了佛堂,佛法才能夠普及到每個眾生,送到每個人的家庭,這是「起立塔像」。不是教你三個人、五個人搞個小廟,到處在搞道場,道場搞了之後過不了幾天就變質,信徒多了、供養多了,問題都來了。古人常說,說的話都很有道理,建道場的時候大家熱心,出錢出力,都是菩薩;道場一建立之後,這菩薩都變成羅剎了,在裡面爭名奪利,天天吵架、打架,這變成羅剎。

  所以「起立塔像」,我們曉得那是應該怎麼個做法。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,道場需要多嗎?不需要,確實不需要多。今天環繞地球一周,最快速的飛機不到二十個小時,這地球這麼小,你要那麼多道場幹什麼?今天我們所需要的是電視、是廣播,我們需要的經典是錄音帶、錄影帶,有聲有色的這種經本。現在《無量壽經》我們在開始做了,我們做一個錄影帶,你在家裡打開電視就可以跟著電視機念,全部的經文用字幕打進去。現在配音是配黃居士的,黃居士念的《無量壽經》配進去。有這樣一個錄影帶,將來配台語的可以,配客家話的、配廣東話的都可以配,配音進去希望這個錄影帶能夠大量流通。對什麼?對年老的人最有利益,年老的人看這個字,經本的字太小,螢幕上的字這麼大一個的,不要戴眼鏡就看得清清楚楚,跟著這個念。特別是在海外,對於海外退休的老年人,這種《無量壽經》是他們最需要的。年輕人沒有時間看電視,年輕人有工作,每天開車,一天至少開四、五個小時的車,錄音帶是他們最理想的,他一面開車一面聽經。所以「起立塔像」,我們向這個方向來發展,就是現代化的做法。所以道場一個就夠了,像我們在美國建一個道場就行了。為什麼?那是美州集散的一個地點。我們這邊的經書、錄音帶、錄影帶、佛像送到那邊,由那邊去分發,他們的工作就是散給全美。像一個碼頭一樣,一個就夠了,要那麼多幹什麼?這就是知道什麼時代有怎樣一個做法,這個要曉得。

  『飯食沙門』,此地沙門是講出家人。對於真正發心修道的人,我們要供養他,使他在生活上沒有憂慮,所謂是「法輪未轉食輪先」。如果他生活有憂慮,不能夠安定,就決定不能夠安心辦道;你要讓他安心辦道,先要教他物質生活不要缺乏。生活清苦不怕,不會缺乏,衣食住行基本的生活條件沒有憂慮,身安道隆,這才能專心辦道,這個就是一定要供養。「飯食沙門」裡面含的就是四事供養,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,這個四樁是生活不能缺少的,我們統統照顧他。現在醫藥有保險的制度,參加保險,這就是醫藥的供養。

  『懸繒然燈,散華燒香』,這個兩句它真正的意思是宣傳佛法,諸位要明白這個。繒是什麼?就是幢幡。現在沒有了,從前寺廟,廟前面都有旗杆,旗杆就是懸幡幢的。譬如說做法會就懸幡,讓外面人一看到,今天這個寺院旗杆上掛幡了,曉得今天他們做法會,喜歡參加法會的人他就來了,這就是通知大家。沒有各別通知的,是你自己知道這個消息,你自動來參加的。如果掛幢,幢是圓形的,今天這個地方講經說法,喜歡聽經的他就來了,所以它是屬於宣傳的。像現在我們用電話通知親戚朋友,哪個地方有講經、有法會,告訴他,就是懸繒這個意思;還有像在報紙上登廣告,也是這個意思;甚至於我們印通知,去發通知,也是這個意思,現在用這些東西代替了;乃至於大規模的,電視上做廣告,廣播電台上做廣告,都是屬於懸繒的意思。「然燈」,燈是佛前所供養的,燈代表燃燒自己、照耀別人。這什麼意思?盡心盡力為大眾服務,為佛法、為眾生,盡自己的心力,這是燃燈的意思。你要聽了這句話,每天在佛前點個油燈、點兩支蠟燭,一點用也沒有,佛看到會氣死,給你說,完全把他的意思錯解了。你真正明白這個意思,我盡心盡力去宣揚佛法,捨己為人,你燈也不燃、燭也不點,佛歡喜,你真做到了。所以那個是形式,形式是表法的,是提醒你的,你真正有這個覺悟,燃與不燃無所謂,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。「散華」也是宣傳的意思;「燒香」也是這個意思,香是代表信香,代表的戒定真香。

  這是把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可以能想得到、做得到的,提出幾個例子,這裡都不能細說,細說就太多了。細說,諸位要去看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上講得詳細、講得多,這個經限於經文,只提出幾樁提醒你,告訴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個做法。『以此迴向,願生彼國』,像這樣的功德,統統迴向求生淨土。這是中輩修行的方法。底下一段這是講果報,既修因必定有果。

  我們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