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 (第五十五集)  1990/4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2-005-0055

 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三頁,第一行第三個字看起:

  【於諸有情。常懷慈忍。和顏愛語。勸諭策進。恭敬三寶。奉事師長。無有虛偽諂曲之心。】

  到這個地方是一個小段。在前面一段當中,特別強調的是「志願無倦,忍力成就」,一個修道之人,如果有了這樣的良好態度,他的道業決定可以成就的。不但是學佛,即使在世間法裡面,要講到建功立業,也不能離開這兩句,由此可知,這是世出世間一切事業成敗的關鍵。我們再把話說回來,就是一個人在世間做人的成功、失敗,也離不開這兩句,由此可知,這兩句話的重要性了。我們明瞭了一定要發心,要認真的去學習。怎麼做法呢?這個做的細節是太多太多,說之不盡,佛在經上也只能跟我們講一個原則。底下這些開示,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遵守的原則。

  『於諸有情』,這一句是講一切有情眾生,這個諸是指一切。有情,上到等覺菩薩都是有情眾生,下至地獄眾生,統統都是屬於有情的眾生。要用現在的話來講,就是動物,凡是動物這都是有情的。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他?要用慈悲、要用忍力,要這樣的存心。慈悲,用現代的話來講,就是愛心,出自於真誠的心愛護一切眾生。如果你不能夠愛護一切眾生,你怎麼能夠去度眾生?四弘誓願裡第一願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那是一句空話,是一句不切實際的話。所以你對於眾生一定要有真實的愛心。眾生實在說,高級的,我們這個高級不是指這個世間,我們講九法界,這個高級的是諸天以上,他煩惱輕、智慧長,你對他『慈忍』,他知道,他會感恩戴德。這個愚痴的眾生、沒有智慧的眾生,人道以下的,對他慈悲,他不領情,不但不領情,有的時候還要惡意毀謗,甚至於惡意的傷害,這個時候你還要不要慈悲?還要。不但還要,更要加強慈悲,這個就是忍力,你要能夠受得了。你要知道事實真相,真相是什麼?真相是他愚痴,他的煩惱習氣很重。換句話說,你要能夠諒解他,決定不可以惡意相向,那就錯了。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顯示你自己修學的功夫,你自己修行的成就。我們常講功德,功是指你修行,德是你所得到的。你所修行的是「慈忍」,這是處事待人接物;對待你自心,你的內心你所得到的是什麼?得到的是清淨、平等、智慧,你所得到的是這個。諸位千萬要記住,學佛絕對不是得到的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那要得到這個這就完了,這就大錯特錯了。所得到的是清淨、平等、智慧,因此他表現在外面的,就是對於一切有情眾生慈忍。這些地方,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,我們要圓圓滿滿的把它做到。所以這個經不是說我們念念就完了,念了做不到,是一點用都沒有。

 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檢點檢點,我有沒有做到?我對待一切人,是不是『和顏愛語』?這一句話要把它認識清楚,和,是和敬,就是佛教給我們的六和敬,見和同解、戒和同修,一直到利和同均,這個叫和。你內心有和,表現在外面自然與大眾相處是和睦的,和就沒有爭論,和就處處忍讓。絕對不是社會上所講的競爭,這競爭就不和了,處處要忍讓。愛語,愛是愛護一切眾生,真正的愛護。這個愛語絕對不能誤會,所說的話都是人喜歡聽的,那就變成諂媚巴結了,哪有這個道理?真正愛護他,打他、罵他都是愛語,發脾氣教訓他都叫和顏,罵他都叫愛語,為什麼?是為他好,這才能做到。所以這一句千萬不要誤會,不要誤會我們學佛的人,處處去諂媚巴結,搞得這個樣子,那就把這個意思錯解了。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這真實義不容易。我們是不是有個真正敬重一切眾生的心,真正愛護一切眾生的心?尊重佛法、愛護佛法,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在佛法裡面得殊勝的功德利益,所謂是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這是「和顏愛語」這一句裡面的深義,我們一定要明瞭。

  『勸諭策進』,諭是曉諭,他不知道,我告訴他,這個叫諭,勸是勸勉。講經說法就是「勸諭」,大家在一塊共修就是「策進」,策是鞭策。因為一切眾生說實在話都有懶惰的毛病,這個六種毛病,慳貪、惡業、瞋恚、懈怠(懈怠就是懶惰)、散亂、愚痴,就是六度所對治的,這個六種毛病是與生俱來的,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的壞習氣,所以不容易斷。這些壞習氣首先要認識它,要理解,我們為什麼學佛不能成就、念佛不能往生?都是受這個害,這不可以不知道,都受這個害。因此要痛定思痛,決心把這些惡習氣改過來,這叫修行。這個就是正覺,你真正覺悟了,覺悟了你的一身弊病:我要痛下決心,改過自新。不但我自己做,看到有這種志向的人,我們也幫助他做。進是精進,學佛的次第,一定要曉得,世間學佛人多,自古以來,中國、外國這麼多人修學,成功的畢竟很少。為什麼修學不能成功?以我們世間法來說,他沒有按照順序,他躐等了,這是犯下大錯誤。就好像世間接受教育,讀書,我們從小由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這是個次第、是個程序。世間一般人好高騖遠,他要學最上乘法,不錯,是很好,也就是說,他要念研究所,小學、中學、大學不屑念,那不究竟,行嗎?有,有少數的行,天才。天才不是大多數人,是少數人,咱們不能看到那個少數的例子:他能成功,大概我也沒有問題。殊不知他是他的天分,他天才他行,我們就不行。

  我最初學佛,實在我看佛經第一本經是看的《六祖壇經》,就是丁福保的《箋註》,這是我看佛經第一本。以後正式學佛了,我曾經親近過三位老師,方東美先生、章嘉大師、李炳南老居士。這三位老師問我修學的經歷,我說出來了,他們都搖頭。特別是方東美先生,他對我是一點都不客氣,他說你要曉得,六祖之前,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六祖;六祖以後,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出現第二個六祖。他說這個不能學,那是屬於天才。可是我讀《六祖壇經》,讀丁福保的註解,讀得很有興趣,好像真正能入他的境界。方老師不承認,一口否定,要我從頭學起。他是一個哲學家,所以他對於佛法的看法,純粹是用哲學的眼光來看。在那個時候實在講他也很年輕,他才五十多歲,他告訴我,他說佛教經典裡面以性、相兩宗,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學。那麼性宗,禪宗是屬於性宗,他說那要真正的天才才可以入門,中下根性沒有分。於是乎他就介紹我從法相唯識下手,介紹我去讀《百法明門論》、讀《五蘊論》、讀《三十頌》,介紹我這些。那個時候的經書非常不容易得到,台灣印經處唯識宗出了一個小冊子,叫《唯識三論》,前面就有「百法明門論」,朱鏡宙老居士送了我一本。我回去翻了一翻,一句也不懂,就像看天書一樣。所以我就很懷疑,方先生說這最淺入門,我反而一句看不懂;他說那個太高深了,上上根的,我一看就懂。但是也不敢跟他講,跟他講他要罵人的。所以這是各人的根性不相同,一定要按部就班。

  所以以後我在唯識找了不少的註解,尤其是民國以來的幾位大德。註得最淺顯的,唐大圓居士,的確他的著作深入淺出,非常便利於初學。出家人當中就是慈航法師,《慈航法師全集》裡面,幾乎統統都是講唯識,他講得也很淺顯,也很容易理解。以這個為基礎,再去讀古人的註疏就不難了,這是老師教我這一條路,勸我走的。由此可知,學佛一定要循序漸進,任何一個宗派、任何一個法門沒有例外的。如果說例外的,只有這一門,淨土宗念佛法門,這個法門是非常非常奇特的法門,你不懂理論沒有關係,不懂方法也沒有關係,只要這一句阿彌陀佛死心塌地的念下去就成功了。可是那個死心塌地不容易,你一面念佛,一面還有妄想、還有雜念,那就不能成功;必須要離一切分別執著,這一句阿彌陀佛才能有感應。這個感應那真正不可思議,功德利益絕對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。所以這個自古以來稱為門餘大道,那個門是八萬四千法門,餘是什麼?剩下來的,八萬四千法門以外的一條成佛的大道。人人能修,人人可以修,只要做到不懷疑、不間斷、不夾雜,決定成就,這個是不可思議。我們應該要知道的,所以要曉得循序漸進。

  因此,佛法過程簡單的講,最初要專,因為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,世間法是學常識,常識當然是愈豐富愈好。也正是古人所說的「為學日益」,這個世間學問你知道得一天比一天多,這個是對的;「為道日損」,這佛法是道,它不是學,它是道,為道那就要一天比一天減少,減少什麼?減少妄想,減少分別執著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要一天比一天少,這就對了。這是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的,如果我們學佛,妄想、雜念、煩惱一天比一天多,這就錯了。你說我佛法知道得很多,我讀得很多,我看得很多,我聽得很多,我也會說,說得很多,可是妄想分別執著也天天在加多,這個不叫學佛,這是佛學。佛學跟學佛不一樣,學佛的人煩惱是一天比一天少,那是學佛,這是我們必須要理解的。因此佛法所修學的是定,像我們淨土宗所修的是什麼?一心不亂。一心不亂如果做不到,本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「一向專念」,一向專念比一心不亂的功夫淺。實在講,一向專念就是我們念佛法門裡常講的功夫成片,再往上提升就是事一心不亂,再提升ㄧ級就是理一心不亂,我們求的是這個,不是別的。如果以本經經題上開示的,那就是我們學的是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心。

  我們前面所讀的「忍力成就」、「常懷慈忍」,到「勸諭策進」,都是「清淨平等覺」,學的是這個。清淨平等覺就是自性三寶,清淨心是自性僧寶,平等心是自性法寶,覺而不迷是自性佛寶,所以說是自性三寶。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開顯自性三寶,自性三寶現前了,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,教下所說的大開圓解,就這個意思。所以要知道,學佛學的是什麼,我們念佛念的是什麼,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清淨平等覺現前,就與西方淨土相應了,所謂一念相應一念生,念念相應念念生,那就決定生淨土。所以我們同修總要曉得,我們修的是什麼,為的是什麼,這樁事情搞清楚了。就像阿難尊者在《楞嚴經》上講的,向釋迦牟尼佛求最初方便,就是說,我們從哪下手,從什麼地方做起?實在這樁事情佛在《觀無量壽經》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明白、很清楚,從三福做起,三福第一個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從這裡做起。

  本經在此地告訴我們,『恭敬三寶,奉事師長,無有虛偽諂曲之心』,從這做起;換句話說,這是佛道之根基。你沒有這三句,你的佛道就沒有根,沒有根本。沒有根本,搞得再漂亮、再華麗,也不過是花瓶裡面插的花而已,不是活的,是死的,幾天它就枯掉了。不是在地上栽的,地上栽的花它年年發新枝、年年開新花,不一樣,那是活的,所以佛法從哪裡做起要知道。「恭敬三寶」,佛在經上教訓我們,每個人家裡面都有兩尊佛,這兩尊佛要不恭敬,去恭敬外面的佛,就錯了,這兩尊佛是誰?就是你的父母。此地雖然沒有講孝養父母,這個恭敬三寶意思含著孝養父母,因為不孝養父母就是不恭敬三寶。孝養的範圍非常之廣泛,不僅僅是物質生活,如果要只限於物質生活,那畜生也辦得到。人與畜生不同,最重要的,養父母之志,光大父母之德,這是大孝。使父母在這個社會上受人尊敬,這是當前,我們以世俗的眼光來看;遠一點,使父母在歷史上都能夠受到大眾的尊敬,這才叫真正盡孝。那如何才能做得到?必須自己成聖成賢。自己成聖成賢,這個父母是聖賢的父母,哪一個人會不恭敬!不但人恭敬,鬼神都恭敬;不但鬼神恭敬,諸佛菩薩都恭敬,這才叫真正的孝養父母。所以我們講修行,就要從這個地方修。過去我們不懂得孝敬,這是愚痴;現在接受佛陀的教導,我們的智慧開顯出來了,知道我們應該怎樣對人、怎樣對事、怎樣對物,把從前種種錯誤、種種過失,統統改正過來、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所以佛在一切大小乘經論教導我們,下手都是從孝順父母、恭敬三寶、奉事師長,都是這樣的教訓我們。我們在《華嚴》看到善財的示範,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裡面看到地藏菩薩的示現,我們聽了、讀了要覺悟,要認真去學習,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。

  三寶擴大的意義,就是一切眾生,佛寶是自性覺,哪一個眾生沒有自性?學佛的同修我想都會記得,佛在經上說過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。既然有佛性,是皆當作佛,哪個眾生不是佛!尤其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上說得好,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。我們以惡意對待一個眾生,就是惡意對待佛,哪裡是恭敬三寶?覺是自性,自性覺,法與僧還是自性。自性的活動是有規律的,有條不紊,這是法;自性是清淨的,自性是和睦的,這是僧寶的意思。外面的境界,一切有情眾生、無情眾生全是自性起用,自性變現。自性既然具足三寶,自性所變出來的萬事萬物,怎麼不是三寶!這是我們恭敬之處。所以恭敬三寶,要知道三寶真實的含義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無不是三寶。這個意思與第二品「德遵普賢」裡面所講完全相應,普賢十願首願是禮敬諸佛,就是我剛才講恭敬三寶這個意思。說實在的話,幾個人能做到?這個人我喜歡他我恭敬他,那個是我的冤家對頭,我恨他恨透了,這怎麼能學佛呢,怎麼能修淨土法門呢?所以淨土法門實實在在講,是要用清淨心、平等心來修學的,離開清淨平等就不能相應。古德常說「心淨則土淨」,你心不清淨,怎麼能生淨土?這個要知道,要記住。

  「奉事師長」,沒有老師教導我們,雖有佛經,經典展在我們面前,這能看得懂嗎?開經偈上說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如來真實義我們是不是能理解?不能。古德的註疏,註疏就是筆談,為我們講解,我們也看不懂;聽經也聽不懂,為什麼?真正聽懂了你就會去做了,做不到,做不到是聽不懂。不但真妄沒搞清楚,善惡沒有搞清楚,說個實在話,利害都沒有搞清楚。怎麼樣做對我有利,怎麼樣做對我有害,連利害都搞不清楚,這叫愚痴。我們要問,為什麼我們要對父母師長這樣的恭敬奉事,為什麼?是因為父母師長教育我們成人,這是恩德無比。沒有父母師長,我們縱然得一個人身,說實在的話,人與禽獸又有什麼不同?人與禽獸不同之處,就是由於父母師長愛心的教導,使我們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尤其是佛教的老師,幫助我們斷煩惱、脫輪迴、成佛道,這樣的恩德,我們不知道恭敬奉事,你還會有什麼成就?所以孝順父母師長是天經地義。

  現在這個社會倫理的教育脫序了,不講求了,因此兒女不知道為什麼要孝順父母,不曉得,不知道為什麼要尊敬師長。父母跟兒女說:你要孝順我,我養你怎麼怎麼辛苦。這個話說老實話說不出口,說出來兒女一反駁,自己也沒話好講。當老師的要是說:我是你的老師,我辛苦教導你,你要對我恭敬。這個話也說不出口。所以教育一個人很不容易,尤其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,《地藏經》上講的「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」。所以必須父母跟師長兩個很巧妙的配合起來,父母教兒女要尊師重道,要把這番大道理說出來,他明瞭了;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,這麼個教法,使他才恍然大悟,對父母應當要孝順。單靠一方面是決定不能成功的,要雙方面,要配合得很好,父母跟老師配合得很好,才能成就一個人才。今天我們這個世間,這個時代看不到聖賢人,看不到傑出人才,原因在哪裡?父母跟老師不配合,兩個脫節了,這個問題嚴重。

  所以這個社會病態,你要去找它的根源,根源在哪裡,要把這個找到,然後得從根救起,這才真正能有救。我們今天學佛說實在話,佛門裡面的善知識今天還兼做父母的責任,為什麼?勸你們尊師重道,勸你們孝順父母,孝敬要出於至誠,出於真誠,不能虛偽、不能諂曲。虛偽的心、諂曲的心,這佛在經上也常說,「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」。這是事實,以一種虛偽諂曲之心來求佛道,沒有這回事情,你用的機心再多,你將來的果報都在三途。換句話說,充其量你在這一生當中得一點名聞利養,這一生光景不多,你能享受幾年?後來入三途這個時間就長了,不曉得是幾千幾萬年,甚至於多少個大劫,你才能脫離惡道。這些話佛在經上常說,絕對不是恐嚇我們的,你要把佛說的這些話,當作這個佛是嚇唬我們的,教我們不敢為非作歹。你這樣想法就錯了,為什麼?佛不妄語,佛所說的話,佛是如語者,如語者所講完全是事實真相,並不加一點,也不減一點,事實是怎麼樣,佛就說出怎麼樣。你要是肯信你有福,你不肯信那就是業障深重,講真的你不相信,講假的你相信,這個叫業障深重。我們再看底下兩句:

  【莊嚴眾行。軌範具足。】

  這兩句實實在在就是經題上講的『莊嚴』,我們佛弟子誦經、拜佛、念佛,完了都要迴向,迴向偈裡面講「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」,怎麼個莊嚴法,這裡教給我們,莊嚴是指的什麼?指的『眾行』,眾行是說的什麼?心裡面起心動念,這是心理行為;口裡面的言語,是口業行為;身體的動作,是身業行為。行為很多很多,歸納起來不外乎身語意就統統包括了。我們這些行為究竟是善還是惡,究竟是邪還是正?如果是善行、是正行,這就是莊嚴。所以莊嚴是要「洒心易行」,本經上講的,也就是改過自新,這叫莊嚴。『軌範具足』,具足是沒有一絲毫欠缺,也就是我們常講盡善盡美;給一切眾生做一個榜樣,做一個模範,這個了不起,這是真正的佛弟子。我們起心動念,能夠給一切眾生做模範嗎?我們的言語、我們的造作,能給大家做榜樣嗎?要常常想到這個,這是真正的佛弟子。真佛弟子是要依教奉行的,佛怎麼教我,我就要怎麼樣去做。所以這經典不是普通書,經典好比是劇本一樣,要拿去表演的,我們的生活就是舞台,要把《無量壽經》在這個舞台上好好的表演出來,給大家做個樣子。現在多少學佛的人,不相信淨土,為什麼?看到你們念阿彌陀佛的人太消極了,問你什麼也不知道,也看不出你什麼善行;如果我們真正這樣做,大家對淨宗才真正羨慕。所以這個經是行經,是教我們去做的,要把它做到。所以起心動念都要想到,我夠不夠資格做大家的榜樣,夠不夠資格做大家的模範?這個世界都像我的這種心行,會變成什麼樣子?要想想。我們心裡一念惡,身口意都惡,別人都學我這個樣子,這世界就要毀滅。心地清淨,言行都善,大家都學我這個樣子,世界和平,人民安樂,這叫佛法。愈往後面講就愈具體、愈落實了。

  【觀法如化。三昧常寂。】

  第一句這是修慧;第二句這是修定,智慧與禪定是佛法的大根大本;底下是講戒律。通常我們講戒定慧,它這裡是慧定戒,為什麼?教給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,慧是根本。什麼是智慧?慧是看破,知道這個世間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。它這一句『觀法如化』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還有兩句說得比這個簡單一點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一定要知道。因此在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裡面,不要去認真,不要去執著,得過且過,有什麼好爭執的?要放下,記住,這是為我自己;如果為大眾的事情那要爭,那要執著,為什麼?眾生的福利。個人沒有,絕對沒有,個人心清淨,個人心無爭,妨害大眾安全的這個要執著,還要爭執。不為自己,為眾生,這叫菩薩,這是佛法不壞世間法,這個要知道的。大陸上現在有這麼大的災難,一百年來空前的大災難,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幫助它。昨天在杭州南路,我告訴簡居士,我問那邊(那邊一切都是上了制度,財物動用都要經過董事會的批准,所以我就問),我們那邊有一個科目叫慈濟,就是救濟,我問他有多少錢?他告訴我,還有二十萬多一點。簡居士說「我們捐十萬」。我說把二十萬統統拿去,這個月的收入全部捐助,下一個月收入也全部捐助。我們這邊圖書館,我們也盡心盡力,我叫悟道師拿一張紙在那裡大家登記,這個事我們盡心盡力來做,這個就是圓滿的功德。所以對自己心清淨,一塵不染,對眾生真正愛護,要盡心盡力去做,去幫助他,絕對不為自己,這是智慧。

  『三昧常寂』,三昧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,就是享受,享受什麼?享受清淨,這個常寂就是清淨,我們佛門講清福,所以三昧常寂,簡單講就是清福。這世間人享紅福,紅福是紅塵之福,裡面有煩惱。所以人常說「你的福氣很大!」福後頭還有氣,福是大,氣也不小。這種言語叫智慧的言語,為什麼?福氣福氣,叫你覺悟,覺悟福底下有氣;清福底下沒有,清福是清淨。在家同修也要懂得享清福,享清福那真的達到佛法修學的目標,離苦得樂。學佛跟不學佛差別在哪裡?如果別人要問:我心好就行了,何必要學佛?你說學佛跟不學佛差別在哪裡?這個要知道,學佛的人心清淨,不學佛的人心不清淨,差別就在此地。學佛就是學一個受用清淨,這個三昧常寂就是受用清淨,享受清福。出家人享受清福,在家人也是享受清福,為什麼?他一切看破放下。對自己,身心自在,一塵不染;為眾生,盡心盡力,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,離苦得樂,這是我們應該要做的,絕對不為自己求安樂,這是學佛跟不學佛不相同的地方。這叫修定。

  有慧、有定,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,自自然然就是圓滿的戒律。你看它這個慧定戒,意思不一樣,我們戒定慧是學,慢慢在練習學,它這是應用,應用你處事待人接物自然是戒律。我們看底下經文:

  【善護口業。不譏他過。】

  『口業』清淨,口離四種過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,要真做。所以我常常勸勉大家,我們早課是提醒自己,晚課是反省,我這一天身語意三業有沒有過失?這一反省,發現自己有過失,這就是悟處,覺悟了。我把這個過失改掉,我明天再不會犯同樣的過失,這叫真正修行,這叫功德,功德是指這個。人要不知道自己的過失,這是愚痴、這是無明,這個人沒救,佛來也救不了他。在佛法裡面叫一闡提,一闡提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意思,沒有善根的人。所謂沒有善根的人,就是不知道自己有過錯,都是以為自己是對的,沒有過錯。諸位要曉得,沒有過錯,在這個法界裡頭,只有一個人,成佛,圓教的佛沒有過錯。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等覺菩薩還有過錯,他天天還要思惟他的過失,改過自新。我們距等覺相去遠之遠矣,居然覺得自己沒過失了。所以沒過失兩種人,一種成佛,一種是一闡提。他不是佛,就是闡提,一種是真的沒過失了,一種是有過失死不承認,這是地獄種子,造作一切罪業自己不曉得。三業裡面先講口業,也有道理,為什麼?口過是最容易犯,口過犯得最多。所以這個經文的順序都有很深很深的意思。其次身業:

  【善護身業。不失律儀。】

  『律』是戒律,『儀』是威儀,戒律在佛法裡面歸納起來,不殺生,不偷盜,在家同修不邪淫,身業的三條重戒。如果把這個持戒的意思擴大就是守法,國家的憲法、法令規章,社會的風俗、道德觀念,統統要遵守,這是屬於身業。儀是威儀,威儀,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禮貌、禮節,不失禮。這一點現在也相當困難,困難在哪裡?這個社會幾乎大家都不講禮,我跟誰講禮呢?我要跟別人講禮,人家還覺得怪怪的。可是不能不懂禮,我們俗話也常說「禮多人不怪」,這也是真話。對人要有禮貌,最低限度的,李老師給我們編的小冊子《常禮舉要》,要多看看,要多宣揚。這個小冊子我們可以把它當作經典來看,當作經典來宣揚。我好像看到有同修用圖畫,彩色的圖畫把它畫出來的,而且還有注音的。不但這書我們大量的要印,更希望能夠把它做成幻燈片、做成錄影帶,普遍流通,國內、國外都要大量流通,以補救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之不足,這個功德絕對不亞於流通《無量壽經》,為什麼?沒有這個基礎,《無量壽經》沒用處。《無量壽經》大家天天念,念了為什麼做不到?沒有這個根基,這是屬於戒律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這是教育的最基礎的教育,我們要能夠覺悟,要能夠體會到這一個層次的重要性。我們開始來做,我們一做,就有很多人跟著我們做,這就能把它帶動。像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這幾年大力的提倡,現在有很地方他們自己印,到處有很多人都在講,好事情,我們聽到非常非常歡喜。他們有講經的地方沒有經書,我們都提供,我們贈送經書去,希望講的人愈多愈好。

  所以這個禮節很重要,這個失禮自己不知道,自己不會覺察,別的人看到你噁心、討厭,使人家對你敬而遠之,不願意跟你接近,見面雖然不得罪你,不願意親近你。尤其是佛弟子,佛弟子的責任要把佛法介紹給大眾;那麼教大眾看到自己敬而遠之,你還有什麼能力把佛教介紹給他?所以佛法四悉檀第一個世界悉檀,世界悉檀意思是什麼?令一切眾生對你生歡喜心,喜歡親近你,你才有能力把佛法介紹給他。這個道理,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很深刻的體會,我們從小念書,那個老師我喜歡他的,特別聽他的話;同樣講的話,不喜歡的老師講的,就是不理,就是不肯接受,它就不一樣。可見得世界悉檀很有道理,首先要叫大家歡喜、尊重,你才能夠與一切眾生結法緣。如何使大家對我歡喜尊重?真誠,前面這一段所講的就是這個意思。你真正明瞭、真正能做到,你在這個世界走遍任何地方,必然得到大眾的歡喜、愛戴。這個就是我們常講法緣殊勝,法緣從哪裡來的?從這兒來的。你對待別人,心裡想的是一套,嘴巴裡講的另外一套,沒有拆穿之前,大家還對你不錯;一拆穿之後,大家對你界限馬上就有,就遠離你了,你以後再說什麼好話,人家也不聽了。為什麼?你有前科的記錄在,你有一個不誠實的記錄在。那要再建立信心很不容易,相當不容易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

  在中國這個社會,因為大家都說謊話,好像是無所謂,成了習慣,可是你到外國就麻煩。美國對於這個誠實,在德行裡面它列為第一,凡是發現你有一次欺騙的行為,他以後永遠不相信你,你辦事情就非常非常的困難。我們在美國,有些人拜託我們這個機構,希望我們給他做一個證明,使他們能夠在美國拿到身分,我們不敢出。為什麼?如果有一次被查到,以後我們這個機構再向美國辦什麼東西,它統統不相信。所以對美國這個政府往來,是絕對誠實,決定不可以做舞弊,這個是得到他們的尊敬,他們歡喜,他們能夠信任。尤其我們想將來在那邊弘揚佛法,憑藉什麼?就是憑藉真誠,真誠心、清淨心、恭敬心,我們把佛法介紹給外國人。所以禮節非常非常重要。

  【善護意業。清淨無染。】

  這一句非常的明顯,佛弟子要常常保護自己的清淨心,這是修學的根本。經文到這個地方,這一段是莊嚴自性,也就是屬於自行。

  末後再講化他,自己德行沒有成就,沒有辦法教別人;你要教別人,自己先要做一個榜樣,要做一個樣子,才能教人。所以佛教給我們要發願,發願就是世間法所講的立志,學佛就是立志做一個好的老師,佛是天人師。既然是老師,那一定要做到「莊嚴眾行,軌範具足」,這才像一個老師。為一切眾生做一個良好的榜樣,來化導這個社會,達到每一個眾生自身的幸福快樂,每一個家庭幸福美滿,社會和諧,國家富強,天下太平,這才是一個真正佛弟子,才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。無論在家、出家,都要以這個為我們修學的目標,要達到這個目標,就是要實踐《無量壽經》。所以這個經的好處,就是它經文不長,容易受持,依照這本經去做,這個目標決定可以達到。這個目標是花報,果報決定往生不退成佛,那是無比的殊勝。所以我們認識清楚了,腳踏實地,努力去做,不好高騖遠。別人給我們說,他有大經大論、無上法門,我們恭恭敬敬禮敬讚歎:我不如你,你程度高,上上根,我是下下根,我學我這個法門。我們捧他,他很快樂,我不如他。我們很清楚,他那個高是高,做不到;我這個不太高,句句我做得到,句句踏實,現在人講的就是句句落實,它不是談玄說妙。

  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