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 (第四十七集)  1990/4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2-005-0047

 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六面,最後一行:

  【我作佛時。國中無不善名。所有眾生。生我國者。皆同一心。住於定聚。永離熱惱。心得清涼。所受快樂。猶如漏盡比丘。若起想念。貪計身者。不取正覺。】

  這是第十五章,裡面一共有四願,在這個小字裡面,從二十八到三十一。第一願是「國無不善願」,我們在《彌陀經》裡面也看到,「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」,跟這一願完全相應。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沒有惡事,惡的名都聽不到。這個世界所以稱為極樂世界,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一些。在四十八願裡面,從這一願起一直到三十八願,都是說明西方世界眾生之願,顯示極樂世界的眾生無量的功德,自在的受用,成就「極樂」這個名號所含的真實義。

  底下一句,就是第二十九願「住正定聚願」。『所有眾生,生我國者』,這個裡面沒有差別,無量無邊的世界九法界眾生,不生極樂世界那就不說了,生到極樂世界,平等的成就,這是極樂世界第一功德,平等成就,就是『皆同一心,住於定聚』。這個地方,我們先要介紹什麼叫「定聚」。佛在一般經上,把一切眾生常常用分類的方法來解釋,譬如講四聖六凡,這個就是一種分類的方法;二乘、三乘,也是一個分類的方法;《仁王經》裡面把菩薩分為五忍,亦是分類的方法;《華嚴》將菩薩分為五十一個階級,那也是分類的方法。佛在經上,也有的時候把一切眾生從定功這一方面來分,那就分為三類,一個是正定聚,一個是邪定聚,一個是不定聚,這樣也能夠把九法界的眾生統統都包括盡了。

  什麼叫正定?正定就是說他修學的如理如法,與理論相應、與方法相應,必定證果,決定是有成就的,這就叫正定聚。譬如我們念佛,果然像大勢至菩薩那樣「淨念相繼」,只要做到這四個字,這四個字在我們中國祖師裡面常講,叫「老實念佛」,老實的標準就是「淨念相繼」。什麼叫淨?你有懷疑就不淨,有疑心;你有夾雜就不淨。必須要做到不懷疑、不夾雜,相繼是不間斷,你要這一句佛號果然做到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這叫正定聚,為什麼?你決定成就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,那就看你的功夫,你把煩惱真正能斷多少,但是是決定伏煩惱,所以他決定往生。因為一個人這個念頭,起心動念,這一個接著一個念頭統統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個念頭,這是煩惱決定伏住了,所以凡聖同居土的往生那是決定可靠,沒有懷疑的;如果功夫深一點的人,這見思煩惱就念斷了,念斷了那就生方便有餘土;功夫再升一等的人,能破一分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那就生實報莊嚴土。所以,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,是要看你功夫的淺深,這個叫正定聚,決定證果,像這一類的。

  佛法無量法門,所謂八萬四千法門,只要依照這個理論、方法去修學,都能夠得到結果。但是任何一個法門,那個原則都是專,專精,不能夠夾雜,夾雜就錯了。果然不夾雜,那正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一個法門就是無量法門,無量法門就是一個法門。這一點諸位同修要知道的,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,這一個法門就是無量法門;如果你參禪、參話頭,或者是觀心,這個法門也是無量法門,決定是圓融含攝的。為什麼?他都得到清淨心,這個清淨心當中一念不生,就所有法門都包盡了。心裡面才起一個分別心,換句話說,你這一個法門都掌握不到,都抓不到。所以最忌諱的是妄想執著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,佛給我們把眾生的病根說出來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這個證得就是清淨心。所以你要想真正證得,一定要正定聚,把心定在一門上,定在一個法上,這就正確了。不管哪一宗、哪一派,不管你學什麼樣的經論,你只要把心定在一門上,你決定成就。這個原理是通一切宗派、一切法門的,我們決定不會懷疑的。

  第二種叫邪定聚,邪定聚就是決定不能成就。他有沒有定?他有定,定裡面有摻雜,或者定裡面有疑慮;換句話說,就是雖有定,裡面還有妄想執著。像世間的四禪八定,出世間的九次第定,都有妄想執著;如果沒有妄想執著,阿羅漢、辟支佛怎麼不能明心見性?這是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,二乘人、權教菩薩,「我執雖亡,法執猶存」,你就曉得,這個法執還是屬於妄想執著;比起我們凡夫,他輕,我們凡夫的妄想執著重,他比較輕,可是他還是沒有辦法明心見性,道理在此地,這個叫做邪定聚。所以在楞嚴會上,佛看二乘人都是外道,叫邪知邪見,這種外道叫門內外,佛門以內的。你看看唯識,唯識裡面講的「同生性、異生性」,同生性的是正定聚,異生性的就是邪定聚或者是不定聚。什麼叫同生性?轉八識成四智,用四智而不用八識了,這個叫同生性,跟諸佛相同,也就是用的是真心,不是妄心。要以我們這個經題來講,他用的是「清淨平等覺」,他用的是這個。異生性是用的妄心,不是用的真心,他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,他用這個東西,跟佛用心不一樣,這個叫異生性,決定不能成正果。這個正果的標準,就是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在圓教就是初住菩薩以上,別教是初地菩薩以上,這是叫正果,這是一類的。

  第三類叫不定聚,他不定,不定那就看他遇緣,他要遇到緣,緣殊勝,遇到正定的緣,他也就學正定;他遇到邪定的緣,他就去學邪定,這是遇緣不同。有緣,他會開悟、會證果;沒有緣,他就不能開悟、也不能證果。這個緣要有善知識,善知識是個緣,我們今天講老師,遇到真正高明的老師這是緣,第一個緣;第二個緣,要有真正的同參道友,同參道友對我們是有利益的這種緣,而不是損害的;第三種緣,就是修學的環境,環境,小的環境是道場,大的環境,我們居住的這個地區社會這是大環境,所以環境這個緣也要殊勝,沒有障礙,這樣子才能夠成就,才容易成就。

  所以佛講這個三聚,正定聚、邪定聚、不定聚,也把一切眾生之類統統包括了。西方極樂世界在此地看,全是正定聚,因為決定一生圓成佛道,只要往生極樂世界,即使是下下品往生,也圓證三不退。這就是正定的說明,圓滿的證得三不退。這一願也可以說是很具體的顯示出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退的密意,這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,這是一個主要原因。同時也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低限度,你自己已經修得一心這個條件,我們講一心不亂。一心不亂不容易得到,我們今天果然死心塌地一門深入,將這一句佛號貫徹始終,這個就是一心。我不想再學其他的法門,我就專門這一門深入,這就是一心,所以一心稱念這個名號。這個經文上講「皆同一心」,一心是沒有二念,有二念就不叫一心了,心裡起個念頭就不是一心。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那是阿彌陀佛、那是觀世音菩薩,已經是二心了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名號,形相完全平等,就是教你在那個世界裡面,一天到晚、一年到頭是一念都不生,這樣的一個世界。

  底下四句是第三十願「樂如漏盡願」。『永離熱惱,心得清涼』,前一句是離苦,後一句是得樂。怎麼樣才能夠離煩惱(熱惱就是煩惱,人在煩惱的時候火氣就往上升)?心無染著就離一切煩惱。一切法,世出世間法都不要執著,執著就錯了,佛在《金剛經》上教給須菩提尊者,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弘法利生、去幫助別人?佛教給他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這是釋迦牟尼佛傳給須菩提尊者的。傳給須菩提尊者,也就是傳給所有的弟子們,你們要發心弘法利生,發心弘法利生必須要接觸大眾,用什麼樣的心、什麼樣的態度接觸大眾?外不著相、內不動心,你就不會有煩惱。我們再看看經上所講的,舍利弗,小乘人,發了一個大乘心要去度眾生、要去行菩薩道。遇到忉利天變化著一個生病的人在路旁邊哭,他這一下子行菩薩道找到對象了,沒有想到這個天人是來考試考試他的。他就問他,你為什麼哭?他說「我家裡有人生病,現在藥都齊了,藥引子沒有」。他說你要什麼樣的藥引?他說「需要阿羅漢的眼睛做藥引」。這他聽了之後,他是證了阿羅漢,沒錯,這人是找到對象,要行菩薩道,怎麼辦?好,就把眼睛挖了一個給他,好,我布施給你。結果眼睛一挖下來之後,那個人就大叫,「哎呀,你是好心,阿羅漢,但是你錯了,我要的是右眼,你挖的是左眼!」這糟糕了,這沒有用處。這舍利弗想想,還是得修學菩薩道,好,再把右眼睛再挖給他。他聞了一聞,「這眼睛太腥了、太臭了!」往地下一丟就走了。舍利弗尊者馬上就退心了,菩薩道難行!難行在哪裡?外著相、內動心了。佛不是明明教給你嗎,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。所以這個東西裝是裝不來的,勉強學是學不來的,要真正的功夫,你才能夠「永離熱惱」。

  當然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很難,難怎麼樣?難行能行,慢慢的學,逐步逐步的放下。說一下放下做不到,先從哪裡放下?先從身外之物練習放下。身外之物,包括這些錢財能放下,你所愛好的身外之物逐漸逐漸的把它放下。像我過去,章嘉大師教我學布施,最初怎麼布施?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送給人,原來沒有學的時候,不喜歡的東西也不會輕易送人。以後更進一步,不喜歡東西自己可以留著,喜歡的東西送給人;新的東西送給人,舊的東西自己可以用。從前是新的東西自己用,用舊了再送給人,你看那就進了一大步。再進一步,這東西我只有一樣,非常心愛,也能夠割愛,也不吝嗇。逐漸逐漸的去學,要認真去學,要一年比一年進步。可是諸位要曉得,如果單單修捨,不學看破,那個捨是很難過的。看破是智慧,所以智慧要天天增長,這個樣子捨了之後,心裡面會有法喜、會有歡喜,不會捨得很難過,不會捨得很後悔,這個就是永離熱惱的祕訣。你們想把煩惱統統捨掉,你不學,不認真的學,你的煩惱捨不掉。可是要知道,煩惱是非常非常的可怕,可怕在哪裡?它是六道輪迴的根本。只要有這個東西存在,就有六道的事實;這個東西沒有了,六道也就沒有了,你要想了生死、出三界,這不斷煩惱不行。

  「心得清涼」,於一切法不分別、不執著,就清涼。現在這個世界,幾乎每個國家地區都在談環保,如何保護一個乾淨的環境。實在講,佛陀在三千年前就給我們講環保,不過沒有用現在這個名詞就是了。整個佛法就是保護我們心地的清淨,心清淨了,身就清淨,身心清淨了,環境就清淨,環境是依報,保護自己清淨心、平等心非常非常的重要。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永遠離了煩惱,永離了!心得清涼,這種清涼、快樂,我們說不出來,也沒有法子體會。佛經上常講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,你要不去嘗嘗,你怎麼曉得它的冷暖?你今天用溫度計去量,量多少度,實在講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,可見得那個溫度計也不準,每個人感受不一樣,它怎麼能做為標準?佛法講的境界,必須你自己去體會,你自己去親證。

  『漏盡比丘』,就是阿羅漢,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。此地所講的漏盡比丘,是不是小乘阿羅漢、辟支佛?決定不是的。為什麼﹖因為這個經不是小乘,不是小乘那就要用大乘的標準了。大乘漏盡是什麼人?法雲地的菩薩。這是一般經上講的大乘阿羅漢,或者稱為大阿羅漢,不但見思煩惱斷了、塵沙煩惱斷了,無明都快要斷盡了。你看十地上面就是等覺,就成佛了,十地菩薩(法雲地的菩薩)叫大阿羅漢。所以此地漏盡比丘是講法雲地的菩薩,這個說法才真正是極樂世界。如果講小乘阿羅漢,這個西方極樂世界所受的快樂是很平常的,一點都不稀奇,不值得十方諸佛讚歎。如果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所有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所受的快樂就像法雲地的菩薩,那是不可思議,那是無比的殊勝,這與經義才能夠相應,與極樂才相應。

  底下這第三十一願,『若起想念,貪計身者,不取正覺』,這也是四願的總結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「想念」是心法,「計身」是色法,心法跟色法統統是有為法,有為法都不是真實的,都是虛妄的,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講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因此,事實真相如是,佛才教我們要永離二執,我執、法執。「起想念」是法執,「貪計身」是我執,兩種執著,西方極樂世界永遠不會有。我們這個世間很難,難在什麼?這兩種執著,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的習氣,不知不覺它自然就起來,沒有辦法控制得住。我執不破就出不了三界,法執不破就不能見性,你說這個麻煩大不大?我們冷靜的去思惟,有什麼樣的方法、什麼樣的能力能破二執?這不要說破二執,破我執(破法執的人決定破我執,破我執的人不見得破法執),有什麼能力破我執?如果沒有能力破我執;換句話說,不管你修什麼法門,你都出不了三界,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。

  所以在一切法門裡面,這個法門顯得特別殊勝,殊勝在哪裡?這個法門不要破我執,所謂是帶業往生,橫超三界。它的條件就是信願行,就是老實念,這個容易。容易,我們偏偏不肯做,很想做又做不來,就是總是間斷、總是夾雜、總是懷疑。這個懷疑,你自己不知道,自己認為已經不懷疑;可是在你言談裡面、在你思想裡面、在你表態上,常常還想著禪宗、密宗、持戒、持咒,或者還是世間名利,這統統是懷疑。諸位想想,如果要不懷疑,你腦子裡頭哪裡還有這些妄念?疑心沒斷,心不清淨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實相是什麼?老實念就是實相,大勢至菩薩講的「淨念相繼」就是實相。我們最近在《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》裡面所讀的,你看這四種念佛,持名跟實相是徹前徹後。由此可知,不用這個法門你就要破我執;破不了我執能夠出三界、了生死的,那只有老實念佛,就這條路,沒有第二條路。所以這個法門能夠普度九界一切罪障的眾生,平等得度、平等成佛,因此這個法門才會被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稱讚,這有它的道理。我們曉得,真正兩種執著都斷盡的,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。後面這一願也是總結四願,四願都圓滿、都實現了,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示現成佛了。再看底下第十六章:

  【我作佛時。生我國者。善根無量。皆得金剛那羅延身。堅固之力。】

  到這個地方是第三十二願。

  【身頂皆有光明照耀。成就一切智慧。獲得無邊辯才。】

  這是第三十三願。

  【善談諸法祕要。說經行道。語如鐘聲。】

  這是第三十四願。

  【若不爾者。不取正覺。】

  後面這兩句是總結。我們一一的來看,第三十二願是「那羅延身願」。『那羅延』是金剛神的名號,經上常常也說它作金剛力士,在此地是形容他這個身體永遠不壞,像經上所講的「清虛之身,無極之體」,金剛不壞身。可是這一願,我們要整個合起來看,才曉得這金剛不壞身是怎麼成就的。願文一開頭,『生我國者』,可見得它是真正的平等法,無論從哪一道,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,不管是哪一土,不管是什麼樣的品位,統統都一樣的。『善根無量』,這是說明凡是往生的人,實在講都是善心堅固不壞,這樣的人才能往生。無論在什麼環境之下,特別是遭遇了挫折,遇到大的苦難,決定不退心,念佛求生的心反而愈來愈堅固,這是善心。諸位同修要知道,一切善心,第一善心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心是第一善心,沒有比這個更善。因為這個心決定成佛,成佛之後是普度眾生,你想想看,哪有比這個心更善的!這是因,因為這個因,所以才得金剛不壞身的果報。『堅固之力』是講他身體起用,身殊勝。古德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,「金剛那羅延」就是金剛薩埵,金剛薩埵是誰?是密宗的創教的教主。密宗,是龍樹菩薩開鐵塔見到金剛薩埵菩薩,把這個法傳授給龍樹,龍樹傳到人間,密宗是從這裡來的。金剛薩埵是誰?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,前面跟諸位報告過。由此可知,一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密宗裡面所說的成就大圓滿法身,確實這就是這個意思。密宗到究竟圓滿,在哪裡究竟圓滿?到西方極樂世界圓滿,這才能得究竟圓滿。古德這個說法非常好,這是黃念祖老居士註解裡頭都引用的有,諸位看看就能看到。

  底下第三十三願「光明慧辯」。『身頂皆有光明照耀』,佛光,佛有光,有圓光,就是頂上有圓光;有身光,全身都有光;有常光、有放光。佛有,我們想想那往生的人有沒有?如果要沒有不就不平等了!那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就不相應。佛光、眾生光,主伴不二,生佛不二。借以這個光宣揚妙法,法即是光,光即是法,不離此光而說此法,這就是成就一切智慧、獲得無邊的辯才,這是正智圓滿的成就。辯才,佛通常在經上把它歸納成四大類,叫四無礙辯才,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,這個不是能學得來的(學得來的叫世智辯聰,那是學來的),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。這個四類,就是一般經上所講的法、義、辭、辯(樂說),前面三種屬於智慧,屬於智,後面一種屬於慈悲。有智沒有慈悲,他不說;有慈悲沒有智慧,那就亂說,那也不行,必須是悲智雙運。可見得這說法實在是不容易,一定要開智慧。智慧從哪裡開?智慧從清淨心裡開;換句話說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。要想自己本性裡面般若智慧現前,最好的方法是少打妄想,也就是說不要用心,因為你那個心都是妄心。不用妄心,就是不去胡思亂想,讓心定下來,那是真正的定。心定,外面境界不是不明瞭。外面境界要是不明瞭,那是無明,不是定;外面境界明瞭,去胡思亂想,那叫做邪見,那也是病。就是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,裡面的心如如不動,這叫做定。

  如果不會修,那你就念佛,這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,就是念佛三昧,這個就是修清淨心、修平等心、修覺而不迷。我們這個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,就是圓滿的戒定慧三無漏學,戒學是清淨,定學是平等,慧學是覺而不迷,統統在經題上。就是這個經的好處,是很容易就看出來,你依照這個方法修準沒錯,這一句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一句接著一句,就是清淨平等覺。我們平常在生活當中,總有許許多多的事務都要去做,要學著做事也不妨礙念佛,這一面念佛是一面做事,一面做事一面念佛,這個要練習。換句話說,以清淨心應付外面的境界,到心地清淨到相當的程度,那叫照見,智慧就現前了。智慧現前你不怕沒有辯才,決定有辯才,為什麼?辯才是性德,智慧也是性德,性德流露。由此可知,學佛不管你學哪個法門、哪個宗派,修定非常非常重要。念佛法門,或者你是用《無量壽經》、用《彌陀經》,或者是用佛號,修什麼?修一心不亂,《彌陀經》上講的「一心不亂」,本經裡面所講的就是修「清淨平等覺」,就修這個。要特別提醒的就是,凡是讓我們的心不清淨,凡是讓我們的心不平等,這都叫魔障,魔障現前。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生了歡喜心,歡喜心是什麼?魔障,歡喜魔來了。不高興的時候這是煩惱魔來了,貪魔來了、瞋魔來了、嫉妒魔來了,那都是魔王。魔境一現前,一句佛號,魔就沒有了,只要佛號一提起,魔就沒有了。佛號要不提起,那個魔愈來愈厲害、愈來愈凶,那個力量愈來愈大,你就免不了要造業又要受果報。所以古德常說,修行人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念是妄念,妄念起來不怕,要覺,這個妄念起來了,第二個念頭就覺了。什麼是覺?阿彌陀佛,我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,就把妄念伏下去,就把妄念打斷,這叫做功夫,這個叫做得力,你這個佛號念得得力。佛號如果念得控制不了妄念,那個沒用處,念得再多也沒用,就是古人所講的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。

  功夫得力,就是這個佛號能夠把妄念打掉,所以心清淨了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、辯才。所以學佛一定是先斷煩惱,斷煩惱是定,再學法門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每一位同修,我都常常聽到,都來講真心話,什麼真心話?「罪業太重了」,這真心話,是真的重。罪業很重,我們這一生有沒有力量消除,都沒有把握。那曉得這個事實真相,念佛就要認真,念佛消罪業,消業除障,念佛你就要認真去念,要好好的去念。至於學法門,就不必著急。我在這一生當中我念佛的功夫成就了,利益得到了,得到就是煩惱輕、智慧長,可以學一點法門;如果妄想執著還是伏不住,我就乾脆死了學法門的心,不學了,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,我這一生當中只要這一句佛號把煩惱伏住就好,這叫真智慧,決定往生,沒有障礙。妄想執著不斷,你念一輩子佛,怕的是臨命終時妄念又現前,往生就沒有把握,那就非常非常的可惜。不如把這個學法門的念頭打斷,我到極樂世界再學,這是好主意。

  再看底下一願,『善談諸法祕要』,這一句是總說。祕是深密,凡夫、二乘、權教不容易體會的;要是扼要、是精要。諸位想想,「諸法祕要」是什麼?就是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。不容易,難信之法!難信之法,你能夠說得教人相信,這叫「善談諸法祕要」。這個不是別的,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密中之密、禪中之禪、真中之真、圓中之圓,這都是隋唐時候古大德所說的,這個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。『說經行道』,「說經」是言教,「行道」是身教,行道是自己做,不是光說,真的依教奉行,把經裡面所講的統統做到。『語如鐘聲』,這個是形容,這一句裡面含的意思非常之深。鐘的聲音能夠傳得很遠,能夠警惕人心,所以佛門裡頭暮鼓晨鐘,能夠提起人的警覺。這個還是接著前面這一句來的,也就是說,無論你是說法,無論你是念佛,一一聲中皆有無量的妙義。就像那個鐘聲遠聞,聽到鐘聲的人,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。唐朝張繼寫寒山寺的這首詩,看起來很容易懂,真正的意思懂的人不多。所以中國詩詞它裡面含蓄,含蓄得很深,實在講它這個裡面是無量義,歡喜的人讀了,他是一種喜悅的感受;在那個有憂慮、有煩惱的人聽到的時候,觸起他的愁腸,各人感受都不一樣。所以你問它有沒有意思?它真的是無有意思,它有無量義,每個人看了每個人的感受都不相同。就像清晨聽鐘聲一樣,一切眾生每個人聽到的感受都不一樣。這個地方是以這個來形容,經與佛號含無量義,能夠普遍覺悟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。

  以上這個三願也圓滿成就了,所以阿彌陀佛就示現成佛,這個三願是總說。下面這個願文是別說,別說就是細說。我們看底下一章:

  【我作佛時。所有眾生。生我國者。究竟必至。一生補處。除其本願。為眾生故。被弘誓鎧。教化一切有情。皆發信心。修菩提行。行普賢道。雖生他方世界。永離惡趣。或樂說法。或樂聽法。或現神足。隨意修習。無不圓滿。若不爾者。不取正覺。】

  這一章裡頭有兩願,前面是「一生補處願」,後面是「教化隨意願」,這個兩願非常重要,你看緊接著前面所講的「光明慧辯」、「善談法要」。所有眾生,這是說極樂菩薩(生到極樂世界都是菩薩,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菩薩,而且統統是普賢菩薩,初信位的普賢菩薩、二信位的普賢菩薩,一直到等覺普賢菩薩。所以那個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,平等法界),他們個個都是圓解、圓修。一地一切地,初信位就是等覺,徹後;等覺就是初信,徹前。徹前、徹後,這才平等,否則的話,怎麼平等得起來?因此生皆不退,頓超階次。菩薩階位有沒有?有,雖有,它是圓融的。《華嚴》上講「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」,行布是次第,從初信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,像爬樓梯一樣,階梯,它確實有。雖有,它又是圓融的,好像坐電梯一樣,一下就上來,一步也沒有踏,那個階級一步也沒有踏,他就上來了。有沒有經過?經過,統統經過,但是一級也沒有踏到。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就像坐電梯,其他世界修行要爬樓梯,這是我們要好好的去想想。因此它能夠頓超、圓證,這個地方就是圓證。

  『所有眾生生我國者,究竟必至一生補處』,「究竟必至」這四個字非常重要。我常常跟同修們說,我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有很多人問我,「你怎麼說得那麼肯定,你有什麼把握?」我說我已經拿到保證書,阿彌陀佛保證書發給我了,我當然肯定,我一點懷疑沒有。保證書在哪裡?這講「究竟必至」,這是給你保證,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你決定證得一生補處。一生補處是什麼?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文殊、普賢菩薩,跟他們平等,你一定可以證得的,一生當中證得,這就是「一生補處願」。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,沒有一個不成佛的,這是當生成佛的法門,直捷、穩當,怎麼能夠懷疑?

  下面經文是第三十六願「教化隨意」。『除其本願為眾生故』,我們曉得,每個人我們的意願都不相同,這就是人與人之間不容易相處,雖然同在一個道場,還勾心鬥角,還在打架、還在爭吵,就是意見不相同。做了菩薩,菩薩的意願也不相同,有的菩薩,我趕快成佛,成了佛再度眾生;有的菩薩說,眾生太苦了,我先度眾生,我慢慢再成佛吧。這就很不相同的。前面一願就是,我先趕快成佛,再度眾生;這一願就是,我先要度眾生,以後慢慢再成佛,像地藏菩薩一樣,地藏菩薩所代表的,就是先度眾生,再成佛道。都好,不能說哪個好、哪個不好,統統都好。可是諸位要知道,如果沒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就發願「我要先度眾生,再成佛」,恐怕是眾生度你,你永遠成不了佛,那個問題嚴重!所以一定要先到西方極樂世界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個面,說明我先去度眾生,然後再成佛道。阿彌陀佛點點頭,就不要緊了,這一願就圓滿了。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快,成就太快了。

  除其本願為眾生故,『被弘誓鎧』這是比喻。「弘誓」就是四弘誓願,四弘誓願就像鎧甲一樣,像我們現在你看打仗,裝甲部隊衝鋒陷陣,鎧甲就是現在的裝甲,可以衝鋒陷陣,不畏敵人的炮火,取這個意思。就是說他很勇敢的,可以到六道、可以到三途去度眾生,所謂是徑入穢土,普利有情。『教化一切有情』,這就是教化隨意,「一切有情」,上面是等覺菩薩,下至地獄眾生,都是這一句包括之中,所謂是九界有情。

  現在這個問題來了,假如說我們去了,我們有這個心,急著要度眾生的心,在見阿彌陀佛打個轉就回來,我們的見思煩惱沒斷,沒有斷現在居然就回來了,從極樂世界回來了,這也是倒駕慈航,不能說不是倒駕慈航。因為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願文並沒有說,你到我世界要經過多少時間你才可以出去,沒有這個說法。沒有這個說法,跟阿彌陀佛打個招呼,馬上就走也行,不違背經文。我們可以說,度這些凡夫可以;那度阿羅漢怎麼辦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這些大菩薩們,你怎麼度他?實在給諸位說,能,你有本事,為什麼?前面講「善談諸法祕要」。何況後面經文明白的給我們開導的,許許多多的菩薩想聽這個法門,沒有機會,聽不到。我們的煩惱雖然沒斷,比不上阿羅漢,可是我會念佛,阿羅漢還不知道念佛法門,你勸他念佛,這就度他了。十方世界有許多等覺菩薩還沒有遇到這個法門,還不能圓成佛道,你能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、推薦給他,你就度了他。所以講其他的法門你講不過他們,講這個法門他講不過你。這就是「教化一切有情」,這一切是九界眾生,包括菩薩在內,真有這個本事。為什麼?到那個時候,你把這個法門介紹給菩薩、大菩薩,你心裡一點懷疑沒有。為什麼?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回來的,這個一點都不假,這還能假得了嗎?那些大菩薩沒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,我已經去過再回來的,決定不假。所以,打個轉,就有本事度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,你們想想,度眾生這樣的能力,其他菩薩比不上,這也是極樂世界第一殊勝之處,不能為比的。

  下面有三句話,這是極樂菩薩倒駕慈航度眾生的目標。最淺的目標是信,『皆發信心』。實在講,菩薩有能力教九界一切有情對這個法門產生信心,當然第一個是眾生根熟,第二個是彌陀威神加持,我們才有能力教他聽了之後生起信心,絕對不是自己有能力。即使聽法信了的這個人,也是他自己的善根成熟,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威神加持他,他相信了。由此可知,這個裡頭是無量因緣、無量功德,不可思議,不是那麼很單純的事情,所以功德無不圓滿。更進一步,那就是『修菩提行』,不但是信了,真正發心、真正一心稱念求生淨土,這個就是「修菩提行」。正像我們這個經上所說的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前面「皆發信心」,可以說跟西方極樂世界結了善緣,金剛種子種在他阿賴耶識裡面,永遠不壞;可是第二個,這一步功夫「修菩提行」,他就決定往生,能夠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;第三個層次,最高了,『行普賢道』,這還得了嗎,「普賢道」是什麼?十大願王。念佛人能用十大願王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上上品往生。十大願王,要去研究《華嚴經》,要聽聽《華嚴經.普賢行願品》,才知道十大願王怎麼個修法。所以,極樂菩薩倒駕慈航,教化一切有情,三個目標:第一個是信,第二個是行,第三個是最殊勝的行普賢道。

  『雖生他方世界,永離惡趣』,這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。那我們現在要問,假如他發願:我要到地獄裡頭去度眾生。「永離惡趣」,那這個地獄我還要不要去?去,還是一樣去。去怎麼樣?去,沒有惡受,這就是永離。在地獄沒有苦受,在餓鬼、在畜生都沒有苦受,這就是永離,這個離是真的,是真離。否則的話,三惡道不就是沒有佛菩薩了?三惡道一樣有佛菩薩,凡夫在裡面有苦受,佛菩薩在裡頭沒有苦受。諸佛菩薩在人間,沒有人間這些苦受。你們凡夫在人道裡面,人裡頭很苦,尤其是現在做人相當苦;菩薩在人道教化眾生他不苦,這叫永離,是這個意思。所以諸位千萬不要錯會了意思:這三惡道裡頭決定沒有佛菩薩,為什麼?他們都不去的,永離。你這是依文解義,三世佛都喊冤枉,你把它意思錯會了。所以惡道裡面的佛菩薩很多,他們在裡面示現。

  或者是示現『說法』,示現說法的無論是什麼身分,出家法師的身分,或者是在家居士的身分,甚至於外道的身分,應以什麼身分說法,他就示現什麼身分,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。『或樂聽法』,這是什麼?做影響眾。菩薩示現說法,要沒有人聽,不能度化眾生,眾生看這個人說法聽的人很多,他就來聽。如果聽的人寥寥無幾,他從那裡經過:大概沒有什麼,你看沒人聽。所以有許多菩薩要示現做影響眾,就是來捧場的,一個示現說法的,還有示現來捧場的,這個叫影響眾。所以我們聽眾當中,也有許多是菩薩再來的,來捧場的,這個確實是有。『或現神足』,「神足」在必要的時候,通常這個是很少示現神通的,非必要的時候決定不現。現神通在經上對哪些人?在古時候都是對國王大臣,這些菩薩對他們現神通,對普通人不行。為什麼?他們一現神通,他們相信了,那一個命令、一個政策,就教一個國家統統都來學佛,提倡佛教,他有那麼大的影響力;如果沒有影響力的人,決定不用這個方法。所以這個方法,是很特殊的狀況才用。如果這個佛菩薩對我們凡夫都示現神通,這個不是的,這個決定不是正法,那就是太不平常。『隨意修習』,無論示現修學什麼樣的法門,他的目的統統是為了接引眾生。『無不圓滿』,眾生接受佛菩薩的教導,都能用真誠之心,信樂求生,發心念佛,這個才是真正圓滿。即使用其他的法門,這是佛門常講「先以欲勾牽,後令入佛智」,先用其他的方法來誘導你,到最後把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介紹給你,讓你專修、專學,往生不退成佛,這才是真正圓滿。

  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