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 (第三十九集)  1990/4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2-005-0039

 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面,倒數第四行,第二句看起:

  【世間自在王佛。即為法藏而說經言。譬如大海。一人斗量。經歷劫數。尚可窮底。人有至心求道。精進不止。會當剋果。何願不得。】

  前面說過法藏比丘向佛請教,如何去修行才能夠很快的證得無上菩提。唯有成佛之後,才能真正幫助十方世界一切苦難的眾生,使他無限的悲願能夠得到圓滿。佛要遇到這樣的學生,當然非常的珍惜,絕對不會讓這個學生失望的,今天我們來看佛是怎樣教導他。『世間自在王佛,即為法藏而說經言』,說經的時間長,當然不能把世間自在王所說的一些經詳細的敘說,因為詳細的敘說,比我們這個《大藏經》還要多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經說了四十九年,世間自在王如來住世四十二劫,你想想看他要說多少經?底下一個比喻,這也就是肯定法藏所發的大願必定能夠得到圓滿,這是非常重要。他的願前面說得很清楚,他要成佛,成佛要超過其他一切諸佛,這個是很不可思議的。第二個大願望,就是十方世界的六道眾生,生到他這個國土就統統都成菩薩,這個願比成佛超越諸佛的願還要難、還要稀有。這個究竟能不能做得到?所以佛在此地給他說一個比喻,『譬如大海,一人斗量』,一個人用斗來量這個海水,如果是『經歷劫數』,這是講無限長久的時間,他不斷的在量,這個海水還是可以量得出來的,『尚可窮底』,海水可以用斗量。這個比喻就是說,只要你真正有決心、有毅力精進不懈,決定可以成就的。

  下面這是正說,『人有至心求道,精進不止』,這一句裡頭最重要的就是「至心」,至心是真心。我們今天求道,道業不能成就,不但道業不能成就,就是來聽經,聽了之後怎麼樣?都不懂,往往把聽的意思都錯解了,這確實是有。不但是有,而且是多數,不是少數,原因在哪裡?沒有至心。我們要問,這至心兩個字怎麼個講法?實在上說,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品經文,品題上就用「至心精進」,就是經文上這個兩句。至心是真誠之心,什麼叫真誠心?有一個妄念這個心就不誠,當然更談不上至。所以一個妄念都沒有,這個心才叫做至心,一個妄念都沒有,這樣的心來聽經會開悟的。即使講的人沒開悟,聽的人會開悟,為什麼?真誠心會開悟。所以古人常說,會講不如會聽,會聽很重要。這是佛教給他修行要用真心,也就是本經經題上所講的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心(覺而不迷),要用這個心,這是至心。用這個心生活,你的生活就快樂,真正是離苦得樂。我們今天生活為什麼不樂,為什麼有那麼多苦?心不清淨、不平等,迷而不覺,所以生活才有痛苦。

  佛法教學的目的,是教我們離苦得樂。苦從哪裡來?苦就是從不平等、不清淨、迷惑顛倒而來的。快樂從哪裡來?快樂就是清淨、平等、覺而不迷,所以佛法的教學就是在破迷開悟。破迷開悟,目的就是教我們離苦得樂。現在就離苦,不是說將來;現在苦要離不開,將來的苦能離開,沒有人相信。所以佛法學了馬上就管用,立刻就見效,這個是真正佛法。我們學佛學這麼久了,為什麼還不見效?剛才講了,你雖然學佛,你的心不誠,也就是你不是真心來學佛,所以你得的效果不能如預期的理想。精進是決定能成就,而且能夠快速的成就。因為法藏比丘是希望他速成無上正等正覺,要速成那就精進。精是精純,揀別它不是多、不是雜、不是亂;如果你學得太多、太雜、太亂,你想快速成就,就不可能。所以佛法教學是教我們精純的進步,一門深入,一門真正入進去了,其他無量無邊的法門,一接觸就貫通,所謂觸類旁通。可惜的是現代人不相信,認為修學一定要讀很多很多的經論,這樣才能真正透徹的理解佛法。殊不知這個觀念是錯誤的觀念,佛法絕對不是多聞可以得來的,佛法是從開悟得來的。怎麼樣能開悟?是修定到一定的程度,才能夠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,在我們淨土宗裡面講理一心不亂。理一心不亂跟禪宗裡面明心見性,教下的大開圓解,是同一樁事,只是宗門、教下用的名詞不相同,境界是一樣的。這才能夠通達一切法門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些菩薩、祖師大德,沒有一個人不是從這一個途徑成就的,這個諸位要知道。

  悟了以後叫悟後起修,那時候才博學多聞,沒有開悟之前,沒有資格博學多聞。這個是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疏鈔》裡面所講的,沒有開悟,煩惱沒斷,多聞都變成了邪見。他老人家講,「有解無行」,解就是看得很多、聽得很多,無行是煩惱沒斷,沒有修行;「增長邪見」,你所學的統統變成邪知邪見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我們自己家裡這些人,展開經典註解,教他講一段給我聽聽,講的都是邪知邪見。為什麼?用他自己意思來講,把佛經講成凡夫知見,佛知佛見變成凡夫知見,清涼大師講的話沒錯。如果「有行無解」,真正修行,不讀這些經典,清涼大師說那是「增長無明」,也不行。因此祖師大德才教給我們一門深入,我讀經我只讀一本,讀一本,我裡頭有行又有解,我既不是邪見,也不墮無明,無明、邪見二邊雙破,這個好。所以初學,教你一門深入,讀經的目的是修定,定的目的是開智慧。我們選擇《無量壽經》,這是一切經裡面最殊勝的經典,以這一部經能夠「精進不止」,就是此地所講的『會當剋果,何願不得』,你的佛道一定能成就。特別是指這一部經,可以說是萬修萬人去。下面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。

  【汝自思惟。修何方便。而能成就佛剎莊嚴。】

  佛不告訴他,反過來問他,你自己去想想,要怎樣去修才能夠成就佛國土的莊嚴?

  【如所修行。汝自當知。清淨佛國。汝應自攝。】

  這一段裡面佛講了三個「自」。佛道怎麼成就?是你自悟、自修、自證,不是別人給你的。這三個自字都是直指人心,當人自性。所以這一段經文,跟禪宗裡面教學的儀式、義趣完全相同,禪宗裡面叫機鋒。一切法不離自心,經上給我們講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。所以一個真正學佛人一定要發起至心,至心就是是佛之心、作佛之心,這是真心,真心裡面一定含有聖果,花果同時。佛門用蓮花表法,蓮花就是花果同時,果是蓮子,不像其他的花,先開花、後結果,花果不同時。蓮花是花果同時,所以佛門用這個來表法,因裡面有果,果裡面有因,所謂的是「因該果海,果徹因源」。因此只要你精進,用真心去精進,真心精進說實在的話,永遠保持了真誠,這個才叫精進。如果這個話我們聽起來還是很難體會,我們用經題清淨心、平等心,你能夠永遠保持心地清淨不染、平等不雜,這叫真精進。這個心裡面一念染污,什麼染污?起了貪瞋痴慢,染污了;心裡面起了一念是非人我,不平了,這就退轉,這就不是精進,退轉了。

  換句話說,怎麼樣保持清淨平等覺?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真心,就是此地講的至心。這個心是因,這個心也是果,因果都是一個心,真正保持而不失掉就成佛了。佛跟我們凡夫不相同的,就是佛的心是清淨平等覺;我們凡夫,為什麼變成凡夫?凡夫的心是不清淨、不平等、不覺,就是凡夫。所以你心一念清淨平等覺,就是一念佛,可惜就是一念成佛,第二念又退到凡夫位上來,馬上就退轉了,不能把佛老保持住。諸佛的本事,他能夠永遠保持,他不會退下來;我們這個一念成佛,第二念就退下來,第三念就退得更多,愈退愈不像話了。大家能從這個地方體會,你才曉得經論當中常講「一念相應」、「念念相應」是什麼意思,你就曉得。這個經好講,因為什麼?我們的目標、方向、修行的方法,統統在經題裡面都顯示出來。所以,你只要能精進保持,就是經上講的「何願不得」!可以滿願的。

  經文當中三個自,「汝自思惟」、「汝自當知」、「汝應自攝」,這是佛教法藏的苦口婆心,這個意思非常的深廣。古德為我們略說三個意思,第一是法藏過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。所以學佛,若沒有過去生中深厚的善根,實在講很難成就。一定是過去生中有非常深厚的善根,這一生又有殊勝的增上緣。像法藏所表現的「高才勇哲,與世超異」,他所表現的,無論在智慧、在德行、在用功,都超過其他的同學。淨佛國土這樁事,這還用得著說嗎?應當自己明瞭,他有智慧,有善根、有智慧;換句話說,不必佛說,「還用得著我說嗎,這個事情你還不知道嗎?」這個經文就含的有這個意思在,所以說你自己應當行,應當知道怎麼個做法。這是真正學生善根成熟,一點他就通了。法藏確實是有這樣的稟賦、有這樣的天才,這是第一個意思。

  第二個意思說,攝取佛國,換句話就是,我們想建立一個道場,極樂世界是個大道場,他要建立一個道場。每一尊佛有每一尊佛的願望,不要說佛,我們把範圍縮小一點,我們今天在台灣,台灣有不少法師,很多法師建道場,各人依照各人自己理想去建。十方諸佛,也是諸佛依照他理想去建立他的佛國土,這是各隨意願。有些佛他取穢土,像地藏菩薩的願,「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」,人家都不願意到地獄去度眾生,他偏偏要到地獄去度眾生。到地獄要現地獄相,因為你不跟他現同類身,就不能夠度那一類眾生。佛到我們人間要度人道,他要現人身;他要度天道,他就現天身;他度畜生道,他就現畜生身,隨類化身。因此,有些佛在因地裡面他取清淨國土,有些佛取穢濁的國土,這是每個人意願不相同。換句話說,你教我怎麼說法?你來問我,你教我怎麼說法?要照我的說法,就不能隨你的意了,這個東西隨你的意,我怎麼能說?所以說此地這個話,汝自思惟、汝自當知、汝應自攝,有這一層意思在。

  第三層意思是說,凡是淨土都有報、有化,法身是本體、是理體,是沒有形相的,從有形有相來講,報身、報土,化身、化土,這個是一定要菩薩自家本分去攝取。所以說「汝自當知」,也是「唯應自分」,這是古德所講的,這個所說的自分,就是禪家所謂「法身向上之事」,這就是超越菩薩所修學的範圍了。這幾句話的意思就顯得非常之深、非常之廣,不是凡夫所能體會的。法藏在此地他老人家是示現,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,就跟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裡示現成佛是一樣的,他老人家久遠劫就成佛了,不是十劫之前才成佛的,久遠劫就成佛了。他在西方極樂世界,就跟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情形大致相同。不過我們這個地方國土是五濁惡世,他那個地方是五清國土,清淨至極。可是他非常慈悲,他示現的裝作不知道,因為裝作不知道,佛才詳細的來說法;如果他在此地一下就開悟了,那底下經文統統沒有,《無量壽經》就到此為止了。所以他還是裝作一個凡夫,裝作我們這個樣子,佛講的,講的我聽不懂。

  【法藏白言。斯義宏深。非我境界。惟願如來。應正遍知。廣演諸佛無量妙剎。若我得聞。如是等法。思惟修習。誓滿所願。】

  這個就是裝作聽不懂,其實他哪有不了解的?佛一點,他就徹底覺悟了,為了利益眾生。同時還有一個很深的意思,因為這個法門真的是難信之法,假如他在此地這樣一開悟,極樂世界就圓滿了,我們對極樂世界,真的是難相信。他們這樣一表演,師徒這一問一答,我們想想,極樂世界是有點道理,非常符合我們現在所講的科學的精神,不是憑空想像建造的,四十八願也不是關起門在家裡發的。在底下這段經文我們就看出來,這個的確建立了清淨的信心。法藏說這幾句話實在講也是真的,『斯義宏深』,這個意思太深了,深在什麼地方?深在就是上從等覺菩薩,下到地獄眾生,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統統成菩薩,統統圓證三不退,換句話說,都入諸佛報土,這個不可思議。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這個事情,所以不是普通菩薩能夠知道。『非我境界,惟願如來,應正遍知』,應、正遍知,是如來十號裡面的兩個德號,此地省略,因為這個德號我們在前面曾經講過,這是省略。『廣演諸佛無量妙剎』,這是求佛為我說法,說什麼法?說十方一切諸佛修因證果、建立剎土、接引眾生這些事,法藏都希望知道,知道給自己做一個參考,自己然後怎樣來取捨、怎樣來修學。

  底下這一句話很重要,說明自己求學的態度,『若我得聞』,如果我聽到佛給我說十方一切諸佛的妙剎,無量妙剎我知道了。知道『如是等法』,如是等法,就是指諸佛無量妙剎,我一定『思惟』,我一定『修習』。『誓滿所願』,這個誓滿所願,就是他前面所講的,他作佛的時候「智慧光明,所居國土,教授名字,皆聞十方」,那就是他的本願,十方世界六道眾生生到他那裡統統作菩薩。這是把他自己求學的目標、方向、態度,統統表明了,老師才樂意教他。

  【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。志願深廣。即為宣說。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。功德嚴淨。廣大圓滿之相。應其心願。悉現與之。說是法時。經千億歲。】

  這個學生他要真學,真學那老師就要真教。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,世出世間的善知識、好老師,教學的態度都是一樣的,學生認真,老師就認真;學生不認真,老師也不認真,認真呢,認真沒用處。學生求學只有一分的意念,老師教學就教一分,為什麼?學生就滿足了;教兩分,那老師白費一分口舌,學生裝不進去。學生要十分認真求學,老師講九分,這對不起學生。所以,真正善友決定不吝法,問題是在我們自己求學的態度。求學的態度最重要就是依教奉行,老師教我們,我們有沒有做到。教你放下,有沒有放下?沒放下,下一次就不教了。所以真正一個求學的人,不容易遇到。我往年在台中求學的時候,老師就常常感嘆,學生不容易。他常說,學生找老師難,老師找學生更難。所以師資之道,可遇不可求,到哪裡去找?我以後在外面講經,常常感覺得一個人非常孤獨,總希望多有幾個同學做個助緣、做個幫手。所以每次回到台中見李老師,都勸他多教幾個學生。我這個話前後至少給他講二十遍以上,每次見他我都會提一提,勸他多教幾個學生。最後有一次他就很不客氣,他說這樣好了,你替我找學生。我從此以後不敢再開口,為什麼?我想我找不到學生,我到哪裡去找到一個傻瓜學生,百分之百的服從,老師教怎麼做就怎麼做,想一想找不到。現在學生不聽話,表面聽話,轉過頭了就不是那一套。所以我才真正體會到,李老師從前講,老師找學生難,太難太難了。學生表面上看到老師講的都點頭,掉過頭來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情,不容易,實實在在不容易。

  世間自在王有福,遇到一個阿彌陀佛這麼好的學生,我想他老人家生生世世教化,這個學生是最聽話、最好的,真的是百分之百依教奉行的人。所以『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』,「高」是講他的德行高,「明」是講他的智慧大,真正有德行、真正聰明。教學是以德行為第一個項目,孔老夫子教學四科,他第一科就是德行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什麼叫做教育?教育第一個就是品德的修養、道德的修養,這是列入最重要的一個科目;第二個是言語。我們古人常常有比喻說,舌頭是一個人一生當中禍福之門,說話要謹慎小心。往往我們自己隨便說話,說的人無心,聽的人有意,言語當中得罪人,跟人家結下冤仇,自己都不曉得,到後來報復之慘烈,不曉得這個禍根從哪裡生的,所以這個言語多重要。言語列在教學是第二個科目,這個是教育的大根大本。中國古時候教育,從小就學這個,所以講學應對,對長輩、對平輩、對晚輩什麼樣的態度,什麼樣的言語,學這個東西。德行裡面,自身的身心的修養、人倫的關係,你才曉得做人。人與人的關係,父子關係、兄弟關係、朋友關係、君臣關係,這個要清楚、要明瞭。然後才能夠跟人和睦相處,才有一生的幸福,家庭美滿,社會的和諧,國家的富強,天下太平。教育的目的是如此,所謂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這是教育的目的。今天社會這麼亂,社會怎麼亂?家庭亂。家庭怎麼亂?自身亂,本身沒有受過教育。所以德行列在第一位,你好學,你沒有德行,老師不會教你;老師如果教你,你將來能力強,你在社會上做的壞事更多。所以第一個是觀察德行,法藏確確實實有高尚的品德;有聰明智慧,這好教,老師教起來不費力氣,他領悟得快。

  『志願深廣』,這一點特別難得,他有大悲的願力。所以,『即為宣說,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,功德嚴淨』。「二百一十億」不是數字,是表法的。依《華嚴經》跟《大智度論》,二百一十這個數字都是代表圓滿的數字,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一個也不漏,它是代表圓滿的。密宗裡面用二十一代表圓滿,二十一的十倍就是二百一十。前面賢護等十六正士,這個十六也是密宗代表圓滿的數字,都是代表圓滿的。所以此地的二百一十億不是數字,數字,這個數字就不大,漏掉就太多,就不能說是圓滿的。這些諸佛剎土裡面的功德,功是修因,德是果報,正報、依報。這個德跟得失的得是一個意思,修功而後才有德,才能夠得到,你自己沒有功,哪來的德?所以功德兩個字要認識清楚。現在有很多人把「功德」兩個字錯解了,認為在佛寺裡面捐幾個錢就做了很多功德,這是錯誤的。功德不能用金錢買來的,金錢買不來的,在寺廟裡出一點錢那是什麼?那叫種福田,福德,功德沒有,功德要自己修的。

  所以梁武帝當年在世的時候,他是我們佛門大護法,他以他的地位、財富,在國家裡面,國境之中建立了四百八十所的寺廟,度出家人(就是幫助人出家)幾十萬人。達摩祖師到中國來,梁武帝跟他見了面,就很自豪的說,「我替佛教做這麼多的事情,我的功德大不大?」達摩祖師說了個老實話,說他「並無功德!」沒有功德,梁武帝聽了這句話就很生氣,所以不護他的法。搞得達摩祖師沒有法子,跑到少林寺去面壁去,沒人護他的法,沒人理他。假如達摩祖師那個時候要點點頭,「你老人家功德很大!」梁武帝是他的護法,還得了,不得了!他說了真話。假如梁武帝要問,「我的福報大不大、福德大不大?」那達摩祖師一定說「甚大、甚大!」他修的是福。

  功德是什麼?功德是戒定慧,持戒、修定是功德。這個東西不是拿金錢能買得到的,也不是別人可以代替的,功德別人不能代替,一定要自己修,要持戒。戒律,我們在講席當中已經說得很多很多,持戒就是守法,就是依教奉行。所以我們看到持戒這兩個字,戒定慧三學,看到戒,就不要想到五戒、十戒、比丘戒、菩薩戒,你把戒想得那麼窄小,錯了,戒律的意義非常廣大。老師的教誡要遵守,老師教我們一門深入。

  昨天新加坡演培法師到台灣來,在我講堂那邊住,昨天晚上跟今天早晨,我們都談了很多,他就談到從前他在觀宗寺的時候,觀宗寺的教學就是一門深入,除了本宗的經典之外,其他任何宗派經典都不准看。所以他說他那個時候年輕,小時候在觀宗寺,看到寺廟裡這種教學法,心裡頭不服,到以後才知道,人家真是有道理。

  因為它的教學不是教你博學多聞,不是,目的不在此地。目的是教你修定,修戒定慧的,你能夠遵守它這個方法去修,你心容易得清淨。所以它的目的是在修清淨平等覺的,它不主張廣學多聞,它目的在此地。等到你心地真正清淨、平等,然後再開放,再廣學多聞,那是第二個階段。第一個階段,心沒有得到清淨,決定不許可。換句話說,第一個階段是品德的修養,第二個階段是學術的修養,分兩個階段來的,這個你一定要遵守老師的教誡。在家庭裡面父母的教誡。朋友的規勸,往往我們自己有過失不知道,朋友看到了,他來勸告我們,只要是對的,我們一定要守,一定要改過,這統統叫持戒。你才曉得,持戒這個意思是多麼的廣。乃至於晚輩、下人看到我們過失,告訴我們,我們也要遵守,改過自新。所以看到這個戒,就想到佛在經上講的戒律,這是死在字句之下,不懂得佛的意思。開經偈講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你死在字句裡面,那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?所以唯有真正守法的人他心清淨,心清淨就能開智慧,這個叫功德。戒是功德,戒是什麼?改過自新是功德;定是功德;慧是功德,這是講的這個。

  「嚴」是莊嚴、美好,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長得很美好。我們這副長相,是你神識投胎的時候,依照父母那個相貌變現出來的,為什麼?喜歡父母。你不喜歡你就不會來投胎了!喜歡父母,就自自然然變成父母這個樣子。這個相貌,所以說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,認為是遺傳,不是的,是神識來投胎的時候,那個時候取的相。我們出生下來了,想改也不能改了,但是諸位要曉得,能改,但是不能那麼快的改,慢慢可以改,從哪裡改?從心改。四十歲以上,這個相貌就不是你投胎那個時候來的,所以這是後天的。你在這個一生當中起心動念,你的心地善良、心地溫厚,那個相貌就是厚重善良之相,就是慈悲之相;心胸險惡,那個相貌就不善。所以四十歲以後,這個相貌是要自己負責任了,那就不是你投胎來的了,相會變,相隨心轉。所以一個真正有修持的人、真正有學問的人,你想騙他騙不了。為什麼?你的心思都掛在相上,有學問、有功夫的人一看就知道了,你這個心是清淨、還是染污,是善、是惡,都能看到一個大概。所以要想自己相貌好,先要修一個好心,相隨心轉,心好相就好,這多重要,太重要了!心好、相好,境界就好了,境界是環境,環境就好了。為什麼?依報隨著正報轉,你相好是有福,有福的人他就住在福地。看風水的人都常說,「福地福人居,福人居福地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沒有福報的人,這一塊是福地,他住不住的,他住在這個地方總是彆彆扭扭,住不安,他幾天要搬走,沒福,沒福。所以你就曉得修福多重要!佛稱為二足尊,二,一個是智慧,一個是福德,足是滿足,就是圓滿的意思。成佛就是福報圓滿、智慧圓滿,兩種圓滿叫二足尊,福慧當中他是第一,第一福德、第一智慧。所以不可以把它看作二足,兩條腿裡面最尊的,那就錯了,那是誤會,大錯特錯。由此可知,依正莊嚴都要從心地上修,修因才能得到果報。

  莊嚴,要清淨,那才是真正的莊嚴。莊嚴是美好,美好而不清淨,那是假的,那不是真的。天宮很美好,不清淨,所以他是有漏的福報,不清淨;清淨那就是無漏的福報,那個不得了,無漏的福報我們通常都稱為功德。因為「淨」是功德,「嚴」是福德,嚴是莊嚴美好,是福德,「嚴淨」合在一起,那個福德也變成功德。這是功德可以包括福德,福德不能包含功德。

  『廣大圓滿之相』,「廣大」是講十方無盡諸佛剎土,太大了,「圓滿」是完完全全講解給他聽,沒有漏掉的、沒有缺失的,全部都給他說出來。『應其心願,悉現與之』,不但講解給他聽,佛有神力,把諸佛的世界展現在他的面前,讓他自己去參觀。換句話說,他不但聽佛所說,而且真正見到,見到、聽到。就像釋迦牟尼佛在王宮裡面講《觀無量壽經》的情形一樣,釋迦牟尼佛把諸佛剎土現出來,讓韋提希夫人自己去看。那個時候看,不是夫人一個人看見的,宮中還有五百宮女同時看到的。這統統看了之後,韋提希夫人選擇西方極樂世界。所以這個西方極樂世界,不是釋迦牟尼佛主動推薦的,不是的,是把十方世界統統展現給妳看,妳喜歡哪個世界,我教給妳怎麼修法,讓夫人自己選擇。世間自在王佛也是這樣的,把十方一切諸佛的剎土,都展現在法藏比丘的面前,讓他看。

  『說是法時,經千億歲』,這一句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,它告訴我們兩句話,「誨人不倦,學而不厭」。老師有耐心教,說這個是「千億歲」,這麼長的時間,學的人也學不疲倦,這麼長的時間來修學。我們今天說修學的時間稍微長了,大家都不肯幹,怎麼能成就,怎麼能夠跟法藏相比?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,短時間是沒有辦法講清楚的。那個時候人的壽命長,四十二劫,所以他有這麼長的時間來教學。我今天勸諸位同修,勸你們學一部經學十年,如果你們要嫌長,那成就就很有限。十年學一部經,說老實話才能學得透徹、學得徹底,真的把這一部經消化掉了、學到了。十年學十部經,等於一年學一部,學一個皮毛而已;一年再要學個五部、十部,那更是開玩笑,那什麼都學不到。第一部經要十年,第二部經給諸位說,二、三年就行了,第三部經大概半年就行了,第四部經一、二個月就行了,愈學愈快。而且保證你所學的部部都通達、部部都圓滿,那才叫真正快速的成就。你不用這個方法,這個一切經,一生都不得其門而入,這個話你相不相信?你要相信,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,這就是持戒,這就是得定。為什麼?心裡不打妄想,不想再學第二部經,心定了。一門深入就是慧,戒定慧三學立刻就得到,這是真的戒定慧三學,這不是假的。雖然是淺一點,不深,但是它是真的三學,它不是假的,三學確確實實可以得到。所以這個地方,我們常常念經要注意到,你看看人家教學的這種精神、耐心,為什麼他有成就,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這一段就是敘說世間自在王的教學,法藏比丘的求學的經過,所以這一段是西方世界的歷史。經文不長,沒有幾行,你要曉得,這個地方是「經千億歲」,時間可是很長。

  【爾時法藏。聞佛所說。皆悉睹見。起發無上殊勝之願。於彼天人善惡。國土麤妙。思惟究竟。便一其心。選擇所欲。結得大願。精勤求索。恭慎保持。修習功德。滿足五劫。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。功德莊嚴之事。明了通達。如一佛剎。所攝佛國。超過於彼。】

  他聽經聞法千億歲,『爾時』,這個爾時是講他在求學之中,不是千億歲之後,不是的,就在他求學的這個當中。『聞佛所說』,聽到老師世間自在王所講,而且一切諸佛剎土裡面「功德嚴淨、廣大圓滿之相」,他統統見到了。見到之後,他就『起發無上殊勝之願』。這個願不是一次發的,是在千億歲當中逐漸逐漸發的。譬如說第一個,見到許許多多諸佛國土都有三惡道,看到三惡道太苦了,所以發一個大願,我將來成佛,我這個國土裡沒有三惡道。所以他四十八願不是憑空想的,是看到諸佛國土哪些缺陷我不要,哪些好的地方我採納,你看看這是符合我們今天所講科學的精神。佛跟他講經千億歲,這是「讀萬卷書」;十方諸佛國土展現他的面前給他看,這是「行萬里路」。我們今天講的觀光、旅遊、考察,到外面旅遊,回來之後你得到什麼?如果什麼都沒得到,那裡很好玩,這裡很好玩,那就完蛋了。看看人家哪些長處,回來我們要學;人家的缺點,回來檢討一下,我有沒有?有,趕快改進。這個樣子,你出去旅遊觀光就沒有白觀,真正有收穫,真正得到東西回來了,法藏就是很聰明的人。我們到外面館子裡面去吃一餐,吃完之後你得到什麼?「那一家好吃,不錯」,這也落空了。好吃,要看看它那個菜什麼材料、怎麼個做法的,回來之後我自己就會做,不但會做,我還能改進,做得比它更好,那這一餐飯你沒有白吃。否則的話,你到館子不都叫白吃了?吃了回來之後,就做得比它好、比它高明,為什麼?有改進,這一改就進步了,比它更進步了。

  我們要想得到自己一生幸福美滿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要學法藏比丘,他會看,看了會改,會取、會捨,知道取捨、知道改進,所以他的世界超過一切諸佛剎土。這是理所當然,很合理的,不是憑空捏造的,不是憑空想像的。我們今天一個團體,我們看了許許多多佛教團體,看到人家優點我們學習,看到人家缺點我們改進,我們這個團體比別人團體就好、就殊勝。家庭也是如此,看看別人家庭,到外國去參觀,看看外國人家庭,好的地方我們學習,缺陷的地方我們改進,我們的家庭比他們美滿。念了這個經要會,頭腦就聰明了,這樣的經典怎麼能不讀!愈念愈聰明。我聽說你們一天有念十遍的,你們的聰明在哪裡?如果念了不能應用在生活上,那叫念死書,那念了之後都變成書呆子,念佛書也變成佛呆子,那不管用。所以讀了要活用,馬上就用在生活上,就用在你家庭上,就用在你人際關係上,你怎麼不離苦得樂!這樣的書,如果念了不管用處的話,我念它幹什麼?我講了也沒味道;念了馬上就管用,立刻就得到好處,這是要學習的。所以它這一段,實際上就是我們古人所講的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。

  我從前,那是很早的時候,跟方東美先生求學的時候,方老師就告訴我,單單讀書是不夠的,要旅行。而且還特別告訴我,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坐過飛機,他說一個人一定至少要坐一次飛機。為什麼?飛到太空當中,才曉得人的渺小,才真正會看破、放下。這個裡面才有真正的學問,求得真實的智慧。現在坐飛機的機會太多了,你們不想出境,從台北飛到高雄,也可以飛半個小時,飛得也很高,也可以仔細觀察一下。所以書不能白念,經更不能白念。我們所以採取這個經本的好處,比其他一般經典好得太多,因為它裡面性相、事理、因果,面面都講到,非常實用,經典的好處在這個地方,學了馬上就有用處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下一次我們還從這個地方講起,從「爾時法藏,聞佛所說」,從這個地方講起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