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 (第三十一集)  1990/4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2-005-0031

  請掀開經本第十四面,第一行,我們把經文念一段,對對地方。上一次講到「化現其身,猶如電光」。

  【裂魔見網。解諸纏縛。遠超聲聞辟支佛地。】

  從這裡看起,這個還是八相成道,第七相轉法輪。菩薩在十方世界度化眾生,他能夠化身普遍的應各種不同的根機,所謂是「隨類化身」,所以經上講「化現其身」。「猶如電光」,是說他不執著,電光是比喻,第一個是比喻快速的意思,這個電光像閃電,閃電快速。我們一般人在生活裡面,可以說是麻木了,真正能夠覺察人生苦短的人不多,到年紀很衰老了,到有病痛的時候,才會覺得這個光陰過得太快,古人講的石火電光,有一點體會到了。這個石火,大家現在都不知道了,因為現在都不用,在以前連火柴都沒有的時候,怎麼取火?用鐵片敲石頭,這樣敲出火星燃火,用這個方式。我在童年的時候,我們鄉下取火還是用這個方法,用一個刀片,鐵的刀片取石頭的火,叫石火,那也是很短的時間。這是形容六道眾生壽命都相當的短促,不一定像人道,天道亦復如是,光陰過得非常之快。菩薩示現在六道裡面,跟我們六道眾生的壽命大致上相同。像釋迦牟尼佛示現的世壽八十歲,跟一般人差不多相同,所以這個電光譬喻快速。第二個是比喻有作用,它雖然短暫,它還是有用處,用處是什麼?照明。你看閃電,在黑暗的時候這個閃電一亮,我們對外面境界能看得見,它有能照的作用,就是它有破暗的作用。這個暗就是無明,佛法,佛示現在世間能幫助我們破無明煩惱,他有這個作用。第三個意思,它不住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給我們講的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不住就是不執著,於一切法統統不執著,能現、所現、能度、所度,統統不執著。第四個意思,不分別,你看閃電一照,它絕對不會說哪個它喜歡照他,不喜歡就不照,沒有,普照。所以這個「電光」有四個意思。

  『裂魔見網』,什麼叫「魔」?這個字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,魔是使我們身心折磨,也就是痛苦,是折磨的意思。我們心裡面有煩惱很苦,心裡面有牽掛也很苦,一切不如意的事情統統折磨身心。所以古人常說「憂能使人老」,你常常有憂患就很快衰老了。這個憂患就是魔,就是折磨,這個是很痛苦、也很可怕。所以梁武帝就把這個字,這個字本來下面是個石字,折磨的磨。他說這個折磨很苦,比妖魔鬼怪還可怕,所以把石頭換一個鬼字,這個字是梁武帝造的,折磨比遇到鬼還可怕,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這個字不是青面獠牙的魔鬼,不是的,是使我們身心受到折磨的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統統叫魔。魔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?實在那個力量就在那個「見」。所以魔從哪裡來的?絕對不是從外面來的,外面哪有魔?就是你錯誤的見解,你錯誤的見解太多太多了,就像網一樣,理都理不清。換句話說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許許多多看法、想法都錯了,這才使自己身心受到無量的折磨。實在講這些痛苦是自作自受,不是別人給你的,是你自己找來的。這一句是總說,佛法,佛有方法把我們所有錯誤的見解、思想破除,叫「裂魔見網」,佛有這個能力。

  『解諸纏縛』,「纏縛」是煩惱,這就說得比較細了。經上給我們講有八纏、有三縛,哪八纏呢?第一個是無慚(慚愧),無慚、無愧這是纏縛。沒有慚愧心,那個人可以說他就無惡不作,他不在乎。慚是我們一般講,受良心的責備,他做了壞的事情他心不安。無慚之人他做了壞事情他無所謂,我們俗話說沒有良心,這個他就會作惡,作惡當然會受報。愧是外面人對他的批評、對他的譴責,他有的時候不敢做壞事情,為什麼?怕別人譴責。如果說無愧,外面人來譴責,我不在乎,惡事還是照做,你說這有什麼法子?所以慚與愧在心所法裡面是屬於善法,無慚、無愧在煩惱心所裡面是中隨煩惱。第三就是嫉妒,人嫉妒心很盛的時候,常常看到周邊的人,如果覺得他比自己強一點,他就放不下了。傲慢、嫉妒,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煩惱。一個人對於善人善事沒有嫉妒的,甚至於同學、同參沒有嫉妒的,他的道業就容易成就。常常有傲慢、嫉妒,不但是妨害自己的道業,實在講造作無量的罪業,這後來要受果報的。所以這個列在八纏的第三。第四就是慳吝,屬於貪煩惱裡面分出來的,自己所擁有的不肯幫助別人。第五個是惡作,一切不善、不順理的行為,都叫做惡作。第六個是睡眠,睡眠是昏沉,指睡眠太多,昏沉。第七個是掉舉,掉舉是心裡面的妄念很多,就是心定不下來,心裡面七上八下定不下來。第八個是昏沉。前面是睡眠,睡眠是昏沉的現象,是睡眠太多;第八個這個昏沉,就是我們現在所講,提不起精神,精神提不起來。這八種叫纏縛,我們有了就不自在了。三縛,縛是繫縛,像繩子把我們捆起來,這三個是什麼?就是三毒煩惱貪瞋痴。我們想想,八纏三縛我們有沒有?恐怕統統都具足,只是多少而已。佛法把這個給我們解除,叫解脫,解什麼?解的是八纏三縛;脫是脫離輪迴、脫離生死、脫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,解脫兩個字是這個意思。由此可知,所解的這是從因,這是六道輪迴的因緣,所脫的是果報。

  最重要的,如何把我們這些業緣把它解除掉,這個就重要了。如果我們不想了生死、出三界,那就是依然故我;如果這一生真正想求生西方淨土,你不認真在這上下功夫,沒有用處。念佛,所謂念佛的功德在消除罪業,就是消除這些東西,這些都是像前面所講的,不正確的思想、不正確的見解。這些妄念,妄想執著一起來的時候,馬上換成阿彌陀佛,把這個妄念打掉,這叫解。這樣念佛,所謂是「一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」,就是這個說法。如果口裡念佛,這些妄想雜念還照樣出來,那麼你就是喊破喉嚨也枉然,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也不能了生死,也不能出三界,為什麼?念的雖然多,不管用,不起作用。念的雖然不多,它句句起作用,句句能夠把妄想雜念把它換過來,這管用,這個念法就是功夫得力了。如果不能把自己妄想分別執著取而代之,我們這個佛號念得就不得力。念佛如是,念經也這樣的,初學的人我勸他念經,道理在什麼地方?念經你妄想起來的時候,很容易覺察到。為什麼?打個妄念他就念錯了。念這個佛號,這佛號很容易念,念熟了一面念佛號、一面打妄想,不太容易把妄想抓到。所以初學的人念經比念佛好,念到妄念少了,那念佛號比念經好。所以這是有過程的、有次第的,隨著每個同修根性不相同,我們選擇什麼樣的方法。這個方法它的效果,就是對治我們的妄想、執著,這樣修就正確,真正有效果。

  底下一句說『遠超聲聞辟支佛地』,「聲聞」是小乘四果羅漢,「辟支佛」是緣覺,辟支佛是梵語,辟支翻作緣,佛翻作覺,中國的翻法就是緣覺。這兩種都屬於小乘,聲聞是因為聽佛講四諦法而覺悟證果的,我們稱他為聲聞;緣覺是聽佛說十二因緣而悟入的。這是因為修學法門不相同,但是緣覺比聲聞要聰明。如果沒有佛出現在世間,緣覺這一類人,能夠看到大自然的現象,他也會覺悟,這樣覺悟的稱之為獨覺。他怎麼覺悟的?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小乘人證得初果之後就位不退。雖然在六道,決定不墮三惡道,他是人間、天上七次往來,決定證阿羅漢果。決定證阿羅漢果,得要有佛出世,佛講經說法,他遇到這個緣才能修行證果。假如這個時候沒有佛出現在世間,怎麼辦?他就變成獨覺。由此可知,這些有成就的人過去世都有根基,我們俗話說「有來歷的」。絕對不是普通人,他一生自己修行就能證果的;統統是有來歷的,這出現在沒有佛出現的世間。

  我們要問,現在有沒有這種人?我們在中國、外國聽到的很多很多,某人是什麼佛再來的、羅漢再來的、什麼菩薩再來的,這個不可靠。再告訴諸位同修,現在沒有,為什麼?因為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到現在,照中國的算法三千零十八年,這時間很短,天上人間往返一次不止三千年。天上的壽命長,不要講他到什麼四禪天,就算是欲界忉利天,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,他到忉利天才一個月,這麼短他怎麼可能就下來?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現在要講這些話的人,這是問題很大,絕對不是真實的。如果要說彌勒菩薩已經到世間來示現成佛,那更是假的,彌勒菩薩在兜率天,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,釋迦牟尼佛滅度到現在,兜率天才幾天?所以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的。世尊的法運一萬二千年,一萬二千年之後才叫做滅法,這些人在沒有佛法的時候,他到這個世間來修行證果,而不是在有佛法的時候。所以現在有些人說的這些不相干的話,我們頭腦要清楚,不要被人欺騙了。這是二乘,這些菩薩遠遠超過了他們。

  【入空無相無願法門。】

  這是說菩薩自己成就,空無相無願,這個三法通於大小乘,小乘裡面也講「空無相無願」,大乘裡面也有空無相無願,它裡面的境界不相同。本經是大乘圓頓法門,古人稱為圓中之圓、頓中之頓,它這個意義就更深了。這個三法比喻作門,要從這個地方才能夠契入實相。換句話說,也就是證得明心見性的門徑,這是這個三法,能夠幫助我們證入真如本性。這個三門,隨便從哪一門都可以契入,有些人由『空』門入,可是諸位要知道,從空門,你要著了空相就入不進去。這空,著了空的相這入不進去;必須要把那個空相也要把它滅掉,連空相也不執著,那就能入了。如果見到空相,就不能入,諸位想想,為什麼見到空相就不能入?真心離念,沒有妄念,你見到空相還有那個見,那就是念頭,那是妄念,有這個妄念就障礙了自性。所以實在講這個三法空,是講一切諸法的本體,萬法皆空,一切法無有自性。你怎麼能夠起心動念,怎麼能夠執著?

  空門入不進去,那就從『無相』,無相的相是講的現相,現相有沒有?有,有相,有相但是它是假相,它不是真的。因為這些相當體即空,我們迷在現相裡面,不知道這個相是假的,不知道相是空的。如果這個相是真的,相與相它就有障礙,譬如說我們知道這個牆,我們覺得真的,真的一堵牆就過不去。這個事情不要說阿羅漢,就是連小乘須陀洹,這個牆壁不能障礙他,他可以自在通過,為什麼自在通過?因為他不執著。他不執著,身是假的,牆也是假的,假入假沒障礙,他就自在通過了。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通過?身體是真的,牆壁也是真的,這好了,這就沒法子通過。我這樣說法,諸位能夠體會,但是很難相信,不容易接受。我們看看近代圓瑛法師,圓瑛法師是在《楞嚴經》序分裡面,大概不是《楞嚴經》序分,那就在《圓覺經》的序分裡面,他講他自己的故事。他有一天在房間裡面打坐,心很清淨,打坐的時候突然想到一樁事情,馬上要去辦。他從床上下來,就一直往外走,走到外面之後忽然想起來:我的門關起來,我沒有開門,我怎麼出來了?回過頭來推門,門確實關著。他在那一念當中忘了這裡有門,沒有執著門他就通過了。再一個念頭起來:那裡有一道門。再也進不去了!證明相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我們要著了相,著了有相是錯誤的,著無相也是錯誤的,有無二邊都離開,你可以從無相門入進去。如果這個兩頭,有相、無相執著一個,或者執著有相,或者執著無相,都不能進去,都不能夠入這個境界。

  願就是作,『無願』也就是無作,作為,所以佛度眾生是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跟我們不一樣的。我們呢?我們著相。「我能講經,我在這裡講經」,著了我的相;「講的經」,著了法的相,我執、法執統統具足。佛給我們講經說法,既不著能說的我相,也不執著所說的法相,更不執著能聽法的眾生相,他統統不執著,這就得大自在。所以在大小乘法裡面,佛給我們講「契入實相」,這三個法門叫「入空、無相、無願法門」。六祖在《壇經》裡面說得好,「本來無一物」,何相、願之有?有相、有願就有一物了。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,體、相、用三,都不要執著,這樣才能入。空從體上講的,相是從相上說的,願是從作用上說的,體相用有沒有這個事?有這個事。雖有這個事,沒有自體,因此統統不可以執著。一真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。我們再看底下這個經文:

  【善立方便。顯示三乘。】

  『善』是善巧,非常巧妙,心地清淨,一法不立,他建立三乘法,『三乘』是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。三乘是怎麼建立的?是隨順眾生建立的。佛這個觀念裡面有沒有?沒有,不但沒有三乘,一乘也沒有。有了一乘也是錯誤的,一乘法是跟三乘相對而建立的,讓我們從這裡面體會這個意思。只能去體會,決定不能執著,真的執著有個一乘、有個三乘,就大錯特錯了,那就是妄想分別了。這是說這些菩薩,在一切諸佛剎土裡面隨緣度眾,這是舉一個例子,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則現佛身而為說法,舉這個例子。到這個地方,第七「轉法輪相」就介紹完了,下面是第八相。

  【於此中下。而現滅度。】

  這個兩句就是第八相,第八相是示現般涅槃,就是入般涅槃相。佛在此地說的話說得好,『於此中下,而現滅度』,這個示現滅度誰看的?中下根性的人看到的。上根呢?上根,佛沒有滅度,佛本來不生,哪有滅度!不生不滅。可見得我們看到一些生滅相,是中下根性人看到的,上根人看的是不生不滅。所以它這個文句裡面意思就很深。到這個地方是講示現八相成道介紹完了,正是如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、「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」,確確實實一法了不可得。

  底下的經文是說這些菩薩們德用無方,無量無邊的德用,先說自利德。文緊接著前面,也可以說是「於此中下,而現滅度」的註解。

  【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。及得一切陀羅尼門。隨時悟入華嚴三昧。具足總持百千三昧。住深禪定。悉睹無量諸佛。於一念頃。遍遊一切佛土。】

  所以他確實不生不滅,他哪裡示現滅度?底下這一句就給我們講的真實話,他『得』的是『無生無滅諸三摩地』,他不生不滅,「三摩地」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。換句話說,顯然是告訴我們,佛示現般涅槃是給凡夫看的、給二乘人看的。大菩薩看的,佛是不生不滅,那是真實的,平等常住的法身哪有生滅!由此可知,這些示現的菩薩們都是法身大士,都是從果向因,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是倒駕慈航而來的。眾生有感他就有應,他的示現住世時間之長短,都看眾生的緣分,於他自己不相干,有緣佛就住世,無緣佛就滅度。實在講有緣則現,無緣則隱,佛不生不滅,這才是真相。

  『及得一切陀羅尼門』,前面是三摩地,是正受,是定;換句話說,是清淨心。第二句這個「陀羅尼」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叫總持,這是講的慧,慧從定中來的。所以佛教給我們修學先要修定,要修清淨心,然後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就是「陀羅尼」,心不清淨得不到。陀羅尼簡單的講,就是一切諸法的綱領,這個東西你掌握到、抓到了,展開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,沒有一法不通達的。在佛法裡面這個綱領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一展開就是一切佛法。我們現在稱佛教的經典總名稱叫《大藏經》,這是我們中國人給它起的,實際上它有總名稱,總名稱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是一切經的總名稱。所以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看到的那個圓圓滿滿的《大藏經》,那有多少?說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。比我們《大藏經》多得太多了,那個經典搬在我們這個世界放不下,我們這個地球上裝不下。所以他傳到世間來的這個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實在講,目錄提要,不是原文,目錄提要。所以佛經有總名稱,這就是《華嚴》是總名稱。

  這下面就說明,『隨時悟入華嚴三昧,具足總持百千三昧』。因為他有定、有慧,「隨時」就是不斷,沒有離開過,他入了「華嚴三昧」。華嚴三昧是什麼?是一切萬法的全體。三昧是正受,換句話說,他的身心跟整個宇宙法界融成一體,這個叫華嚴三昧。如果依照經上所講的,華嚴三昧是以一真法界無盡的緣起,為它理論的依據。通達這個道理,理解事實的真相,使自己心行與這個事實真相能夠相應,這叫華嚴;一心修學,這個叫三昧。華嚴三昧莊嚴法身,法身就是自己的真心,就是真如本性。所以一切萬法無不從法界生,無不回歸法界,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。換句話說,一切法都是自己真心變現出來的,一切法還歸自性,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,這是華嚴三昧。所以自自然然「具足總持百千三昧」,這一句話就是六祖大師所說的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。這個道理知道,事實真相曉得了,我們求法到哪裡求,這還不就清楚了嗎?自性裡面求,外頭沒有。天天拜佛,給佛磕頭,頭磕破了,腦袋都磕掉了,佛也不靈,為什麼?心外求法,那是迷信。佛教我們從自性當中求,從真心裡面求。所以為什麼教你斷煩惱?煩惱障礙了自性,教你把貪瞋痴慢去掉,是把自性前面那個障礙去掉、染污去掉,那都是染污。《彌陀經》講得很清楚,「五濁惡世」,濁就是染污。見濁,我們的見解被染污了;煩惱濁,我們的想法、思想被染污了。拿現在的話來講,我們的真心、我們的精神、我們的生理,統統都被染污。把這些染污的東西統統去乾淨,恢復到清淨,那無量的功德就現前了。佛不是故意的、勉強的教我們斷煩惱,教你斷還很不願意、很不高興,不知道這個東西的害處,非斷不可。諸佛菩薩不斷,他也成不了佛,也成不了菩薩。諸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,就是他把這些染污去掉了,我們這些染污完全存在,一分一毫都沒有把它捨掉。除此之外,我們跟諸佛菩薩沒有什麼不一樣的!

  『住深禪定』,這個「深禪定」是性定,自性本定,是理定;揀別不是事上修的,不是天天在面壁打坐,那叫修定。六祖大師教人坐禪,不是蒲團面壁坐禪,你看《壇經》上,《壇經》六祖怎麼樣教給我們坐禪的?他講得很好,外不著相叫禪,內不動心叫定。人家那個禪定,是外不著相、內不動心,這叫禪定,不是盤腿面壁,天天逛市場也是在坐禪,所以他那個禪,是行住坐臥都是叫坐禪。坐是比喻什麼?比喻不動,我們坐在這裡不動,它是比喻。什麼不動?要心不動,不是身不動,身不動沒用處。諸佛菩薩要替眾生服務,那身要動,他不動怎麼能做事?身要動,心不能動。所以坐禪是心坐,不是身坐,諸位要明白這個意思。現在人都搞錯了、顛倒了,身坐在那裡不動,心在打妄想,完全錯了。也就是我們在講席裡常常提醒同修們的,內要把貪瞋痴慢這個煩惱消除,外面不受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的誘惑,這就是禪定,不受誘惑就是禪,內裡面不生煩惱就是定。此地講的定,剛才講是性定、是理定,也是《楞嚴經》上講的首楞嚴大定,他們住在這裡。換句話說,就是清淨心,他這個心永遠不被染污,真正清淨了。

  『悉睹無量諸佛』,我們一尊佛也見不到,不是佛不在我們面前,佛在我們面前,我們不認識,我們把他看走眼。到這個時候他就看到諸佛,諸佛在哪裡?這個大地眾生本來成佛,有情眾生本來成佛,無情的眾生也本來成佛,本來就是佛。這個時候才發現,原來發現所有一切眾生統統是佛,「悉睹無量諸佛」。這個見佛就是見性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我們迷惑顛倒的時候所見的是相,著相;人家這個境界裡面,他離了相,不著相,不著相他所見的是性。真如本性就是清淨法身,就是圓滿的佛果。他見一切有情眾生,看到是佛性;見一切無情的眾生,他見到的是法性,見性不著相。我們今天是著相不見性,我們眼睛裡看到的是十法界,人家眼睛裡面看到的是叫一真法界,真就是真如。這是他能見佛,我們見不到佛,所以你見佛你就成佛,這個道理也是一個事實。我們在講席裡頭也常常提醒同修,好好反省檢點自己,如果我們看到一切眾生都是佛,那恭喜你,你成佛了。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,菩薩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,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。換句話說,鬼看一切都是鬼;惡人看一切人,沒有一個人不惡,都可惡;善人看一切人,都和善。所以境界真的沒有好醜、沒有善惡,善惡好醜都在自心,你才真正明瞭佛在經上所說的「境隨心轉」。我們今天看這個人不順眼,看那個人不順眼,是自己煩惱起現行,與外頭境界不相干。真正修行人就要在這下功夫,一有這個現象,立刻回光返照,過在哪邊?過在自己,不在外境,這樣的人叫真正修行人。常常說過失都在外面,責備別人,不知道自己,這叫迷惑顛倒,這不是一個修行人。六祖說得很好,若真修道人,不見他人過。見到別人過,馬上要反省,過失在自己,絕對不在別人,斷惡修善,這才叫真正修行人。老實念佛的人就是如此,必須要念到不見他人過才算老實;還有這個人不對,那個人有缺陷,這個念佛不老實。因為老實心清淨,心裡頭沒有妄念;還看到有是非人我,哪裡會算老實?這講見佛。

  『於一念頃,遍遊一切佛土』,這顯示他能力廣大圓滿,「一念」是指時間的短暫。「遍遊一切佛土」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國土,沒有一個漏掉的,一念之間統統都到了。說老實話不念也到了,為什麼?一切諸佛剎土是自己心變現的,哪有來去!不來不去,不生不滅,這個就是已經證得法身的人,自德圓滿。可是還有不少眾生還在迷惑顛倒,所以菩薩要發大慈悲心幫助別人,底下講的是利生德,利益眾生。

  【得佛辯才。住普賢行。】

  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到,《無量壽經》裡頭處處都提到「普賢之德」、「普賢行」,所以確確實實是「《華藏》奧藏,《法華》祕髓」,沒錯,值得我們注意。佛的辯才是無礙辯才,經上給我們講四種無礙辯才,這才能夠利益眾生。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耳根最利,文殊菩薩揀選圓通說得很清楚,他說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,要以音聲來教導,音聲這就是辯才。我們現在有些同修發心將來弘法利生、續佛慧命,那要『得佛辯才』。「得佛辯才」在我們很難,只有一個方法,求感應,求佛加持。用什麼方法求?『住普賢行』。「普賢行」是能感,「佛辯才」是能應,感應道交;沒有普賢行,光求佛辯才求不到。普賢行就是前面所講的十大願王。

  【善能分別眾生語言。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。】

  這裡我們看到一句「真實」。對於一切眾生的言語,他能夠理解、能夠分別,才能普度一切眾生。用什麼來度他?度眾生的標準就是下面這一句,『開』是開導、開示,這個就是教學。『化』呢?化是講成績,你教了學生,學生接受之後,他要起變化。從前儒家的教育,它教學的標準是變化氣質,把一個凡俗的氣質變化為聖賢。所以讀書志在聖賢,這是提高自己的德行,讀書目的在此地。這化裡面有上中下三等,我們佛門講三品,上品的聖人、中品的賢人、下品的君子,這是從前儒家教學的標準。佛門教學的標準也有上中下三品,上品的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是講的上品的,上品成佛;中品成菩薩;下品的則成阿羅漢,阿羅漢是小乘。也有三品。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,也有上中下三品,上品的成就理一心不亂,中品成就事一心不亂,下品的成就功夫成片。所以教,底下要有化,教了不化沒有用處,那白教了。這個開就是開示、開導,就是教,教它底下一定要化,這學生一定要變化氣質,超凡入聖。它的教學的內容是『顯示真實之際』,「真實之際」就是真如本性,也就是諸法實相,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真實之際。顯是明顯,示是指示,我們原來迷了,看不清楚,佛給我們顯示出來,讓我們明瞭,讓我們契入這個境界。所以佛法的教學

  【超過世間諸所有法。】

  世間所有的教育不能跟佛相比,唯有佛教育真實,使我們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人生是自己,宇宙是環境,換句話說,認識自己、認識我們生活的環境,佛法教的就是這個。諸位想想,這能不學嗎?如果不學,永遠是個迷惑顛倒的人。佛法不是叫我們長命百歲、長生不老,佛法不是叫我們生天,將來去當天神,不是的;佛法是教我們認識自己,認識生活環境的真相,這個裡頭沒有迷信。

  【心常諦住度世之道。】

  菩薩的『心』,『常』是經常不斷,『諦』是實實在在,他實實在在是『住』在『度世之道』。換句話說,你問佛菩薩什麼心?佛菩薩那個心就是幫助一切眾生。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幫助一切眾生認識自己、認識環境,知道一切事實真相,他存的是這個心,他做的就是這麼一樁事情。為什麼?世間其他的事情,別人可以辦得到,都讓給別人去辦去。這樁事情,世間人辦不到,辦不到的我來辦,你能辦得到的統統讓你去辦。所以佛菩薩在世間就是教學,教的科目與世間教學完全是兩樣的。因為他教學的目的不相同,所以它的內容、方式都不一樣,拿世間教學的方法來學佛法,不行,學不到。所以世間佛學院,不能培養出佛門裡面講經說法的大德,培養不出來。一定要用佛門的方法,佛門的方法不一樣的在哪裡?不一樣的,它從戒定慧下手,它教你這個東西。不管宗門、教下,哪一宗、哪一派,你要想學,都從戒定慧下手,你才真正能成就。戒定慧,不管你將來發不發願弘法,都是根本的學問,你沒有這個學問,自己不能了生死、不能出三界;有了這個能力,再發心度眾生,行菩薩道,這才可以學講經說法。

  學講經從哪裡學?要把自性裡面的經典引發出來。講的什麼經?講自性裡面的真經,不是講外面的佛經。外面我們打開這釋迦牟尼佛的經,拿著釋迦牟尼佛的經,把我們自性的《無量壽經》引出來,我們自性《無量壽經》,跟釋迦牟尼佛《無量壽經》一模一樣,這才行。所以自性智慧不能現前,你所講的是別人的東西,這個不可以,這連儒家都不贊成。別人的東西叫記問之學,你讀了記得很多,你到處問,聽得很多,記得很多、聽得很多,沒有一樣是自己的,這叫「記問之學」,儒家講「不足以為人師」,不夠資格教人。儒家尚且如此,何況佛門出世間的大法?現在這個問題是,怎麼樣把自性的真經誘導出來?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,關鍵在清淨心,清淨心就是自性。所以種種的方法、種種的手段,都是教我們定下來,要想定下來,基本的條件,第一個要知足,第二個要無求,知足、無求,心就定了。我給你一本經,知足了,不求了,他心就定了;我給你這一本,不知足,「《金剛》也不錯、《楞嚴經》也不錯、《法華經》也不錯」,這種人沒指望,不能成就。必須知足、無求,得到三昧之後,就是悟入三昧之後,然後你的六根就放光了。所謂放光,放般若智光,眼一見就明瞭,耳一聽就通達。從來沒有學過的東西,一接觸就明瞭、通達,道理在哪裡?因為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你已經明心見性,哪有一法不通達!這就叫「六根門頭放光動地」。千經萬論、千言萬語,把本性裡頭的染污洗刷乾淨,就這麼一句話。

  初學的人,在理論上講,事事無礙,讀一部經跟讀一百部經沒有障礙的,都能清淨心的。可是在事實上講,我們的業障深重,讀兩部經不如讀一部經,心專,死心塌地,容易得定,容易得清淨心;兩部經、三部經不太容易,所以道理就在此地。我們今天把這個圈圈縮得很小,縮到淨土五經一論,就六種東西。為什麼不縮到一種?你不甘心、不情願,有什麼法子?一部經那是上上根性;這五部經是中等根性,看看你是中等根性,所以再給你開了五部、六部;十部是下等根性;超過十部很難成就,這是真話,沒有法子成就。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,要長時間的用這種方法,把我們的心理、精神這些染污,洗刷乾淨。度眾生的願有,四弘誓願是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個心要安在這個大願上,就是「心常諦住度世之道」,這個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。可是從哪裡下手?從斷煩惱下手。所以佛教的教育下手是斷煩惱,煩惱斷掉之後再學法門。法門怎麼學?法門是用複講的方式來學。這個複講的方式是從阿難尊者開始,阿難結集經藏就是複講,這就是我們佛門講的講小座,代代相傳都用這個方法。我們看佛教的歷史,你看《大藏經》的史傳部,中國、外國的佛教,你去找找看,什麼時代、哪一個法師辦過佛學院?哪一個法師去教過學生,給學生上過課?沒有的。他的那些傳人怎麼出來的?複講出來的。

  所以從前法師講經,聽法的弟子當中有些根性利的,他就把他挑出來複講,專門是這麼訓練出來的,所以叫講小座。而小座當中多半都是同學,講給誰聽?講給同學聽,同學聽了再研究討論。老師不教,學生就畢業了,你看多自在!絕對不是世間學校能夠相比的。德學都成就了,是這麼來的,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。我們循著古老的方法來修學,必定有成就;要想時髦,那你就試驗試驗吧,成功不成功是個未知數,我在台灣看了四十年,沒有看到成績,真正有成就的確實還是那個老方法。我在台中,李老師沒有單獨給我上過一次課,沒有,我們跟他的學生都是他星期三講經,我們聽經;星期五他講古文,我們是聽課,大眾在一起聽課。他在台中,一個星期講一次佛經、講一次國文,他也沒有指點我們、把我們挑出來學講經,沒有。而是我們自己發心,找幾個同學來複講,我在台中有找了七個同學,包括我自己一共七個人,一個星期我們聚會一次,我們輪流複講,互相研究討論,這樣學成功的。諸位一定要了解,自古以來,中國、外國祖師大德怎麼學成的。

  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