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 (第二十四集)  1990/4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2-005-0024

 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四頁,看三十四頁第一行。這是本經概要裡面的最後一段,「總釋名題」,也就是講到這一部經的題目,算是正式說到這一部經了。「凡經之名題,皆直顯本經之要旨,使學者因名達體,一覽經題,直窺全經大義。是以天台家註經,先釋經名」。首先就介紹玄義裡面,就是概要裡面,這一個題目的意義。經題就像一篇文章的題目一樣,題是全文的綱領,是全文的總綱,文字則是這個題目的詮釋。由此可知,題與文關係是多麼的密切。把題的意思了解了,這一部經可以說就明白了一大半。所以這一段告訴我們,「題」都是直接顯示經的要旨,「要」是重要的宗旨。希望學習這一部經的人,從經題就能夠體會到這一部經的本質,看到經題,對於這一部經重要的意義都能夠明瞭、通達。

  所以天台家無論是講經、無論是註解,他用的是「五重玄義」,也就是用五個項目來介紹一部經的內容,也就是介紹一部經的概要,比賢首家來得簡單。賢首是華嚴宗的,華嚴宗用「十門開啟」,就是用十個項目來介紹,天台家是五個項目。賢首家的介紹,它是把解釋經題放在第九個項目,第十就是講經,就是介紹經文。第一個是講教起因緣,第九才講到經題。天台家它把解釋經題列在第一個項目上,然後辨體、明宗、論用、判教,他用這五個項目。這是舉出,像天台家對於經題非常的重視。淨土宗的可以說,從過去到現代,註解經論,像蓮池大師註解《阿彌陀經》,黃念祖老居士註解《無量壽經》,都是採取賢首宗的,他為什麼不用天台?也有用天台的,像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就是用天台的,因為蕅益大師在沒有專修淨土之前,他是學天台的,所以他用天台的方式來解釋經。蓮池大師跟黃念祖老居士這就不然了,並不是他學賢首宗的,實在講,這兩位大德都不是學賢首宗的,為什麼用賢首?實在講,淨土宗跟賢首宗的關係太密切了。古人講,《無量壽經》即是中本《華嚴》,《阿彌陀經》即是小本《華嚴》。那麼我們想一想,解釋這個經到底用哪一家好?與賢首這麼親,當然是應當用賢首;用天台宗的方式也未嘗不可,但是總沒有用賢首來得親切。因為這個關係,所以蓮池大師解釋《彌陀經》,黃老居士解釋本經,都採取十門開啟。

  下面這正式跟諸位介紹本經的經題。本經經題實在講,會集得天衣無縫,會集得太自然了,題如是,全部經文也是如是。這是會集得好,沒有加一個字,也沒有減一個字。是把宋譯的經題,除了那個「經」字不取之外,全取了,宋譯的是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,那個經字不要,取它這個別題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」;再取漢譯的這個經題,漢譯的經題也是完全取了,「清淨平等覺經」。你看,這個題目取得多好!自己真的沒有加一個字,沒有減一個字,題也是會集的。反正一個是最初,漢譯是最初的,宋譯是最後的,這兩個題合起來,真的,十二種譯本的題意圓圓滿滿的含攝在其中;也可以說,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名題裡面就顯露無遺。再說得親切一點,我們所學的、我們所修的、我們所希望證得的,也在這一個名題之中。向下我們逐步解釋下去,諸位就明瞭了。

  題可以分為八個段落來介紹,第一個是「佛」,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。佛法傳到中國,當時中國的字彙還不多,翻譯佛經,我們中國的文字還不夠用,因為它有許多意思是我們字彙裡面沒有的。因此佛經到了中國,我們中國造了不少的新字,來適應譯經的工作,那麼這個字就是新字。沒有人字邊這個「弗」是個古字,是古字,在中國從前就有的,這個音很接近。印度人稱佛是個人,所以我們就假借這一個字,旁邊加個人字,這就變成佛教的一個專有名詞,用這一個字來翻這個「佛陀耶」,然後再解釋這一個字的含義。此地跟諸位介紹,是含義裡面比較重要的一部分,而不是圓滿的意思。圓滿的意思要介紹起來很繁瑣,我們把它重要的意思跟諸位介紹一下就可以了。佛有智的意思,有覺的意思,我們今天只介紹覺。智是體,覺是用。沒有智慧就不覺,沒有智慧就迷惑顛倒。所以說「用」,當然就包含有「體」在。所以佛這個意思就是一個覺悟的人(這個「者」,現在的話就是人),是一個完全覺悟的人。對於宇宙人生本體、現象、作用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沒有一樣他不覺,沒有一樣迷惑,這樣的人,我們就尊稱他做佛。

  覺,在經裡面講有三種,一種是自覺,第二種是覺他,第三種是覺滿,滿是圓滿。自覺是對我們凡夫不覺而說的。六道凡夫,不僅是我們人,包括諸天。天,佛經上講有二十八層天,分為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這個二十八層的天人統統都是迷而不覺。所以諸位千萬不要認為「我覺,我不迷」,你怎麼不迷?只聽你這一句話「我不迷」,這一句話就是迷到底了,就是迷到家了。真正覺悟的人絕對不會說「我不迷」,只聽到「我不迷」這三個字,就曉得他已經迷到家了,哪有不迷的!不容易,真正不容易。天人尚且迷惑顛倒,天人以下的就更不必說,愈迷愈深。什麼人才不迷?佛給我們說,證得阿羅漢果就算不迷了,小乘四果羅漢;大乘法裡面,通常講真正不迷是初住以上,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、見一分真性,那個真的不迷、真正覺悟了。我們今天不講那個菩薩,我們講,把這個標準放到最低,就是小乘四果羅漢,見思煩惱斷盡了,這樣的人才算得上是自覺,覺悟了,不迷惑了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必須證得四果羅漢,才能相信自己的思想見解沒有錯誤;換句話說,三果都不行,都不敢說我的看法想法是沒錯,還都不敢講。證四果羅漢才可以說,這思想、見解、言語、行為沒有錯誤了,可見得,佛法這個標準確實是相當的高。如果我們自己要知道自己迷惑顛倒,知道自己不覺,這個對於修學有很大的幫助,為什麼?自己會謙虛,曉得自己不行,應該認真努力的修學。世間人為什麼輕視佛法,為什麼不願意學佛?就是他自己認為,「我已經是很了不起,我的聰明才智都超出眾人,這佛法裡面所說的不需要學了」,甚至於認為他這個智慧能力超過諸佛菩薩都很多了。這樣的思想見解,他怎麼能夠接受佛菩薩的聖教?這是覺與不覺的一個差別。

  第二個叫覺他。覺他是揀別,自覺之人,自己是覺悟了,不肯幫助別人,這叫小乘,所謂是獨善其身,自了漢,自己了了,不肯幫助別人,這是心量小,慈悲心少;大乘菩薩除了自覺之後,他還要幫助別人,「我自己覺悟了,我自己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,我還要幫助別人,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得到」,這叫做大乘菩薩,他跟小乘不一樣的,就是菩薩能夠主動的去幫助別人,絕對不是自私自利,所以揀別他不是小乘。

  菩薩雖然是自覺、覺他,但是沒有圓滿,不但覺他沒圓滿,自覺也沒圓滿。小乘人自覺,只是斷見思煩惱,塵沙、無明都沒有破。菩薩雖然能破塵沙,能斷無明,無明沒有斷盡,那就不圓滿。無明一共有四十一品,破一品就是菩薩。所以菩薩嚴格的來講,在大乘法裡面他有四十一個階級。四十一品無明破盡,那就圓滿了,就是底下講的覺滿,覺滿就成佛了。

  所以這一個字裡面含的意思,實在講是佛法修學三個階段,三種成就。就像現在我們念書,學校的學位有三個等級,有學士、碩士、博士三個等級。自覺證阿羅漢果,就好比是學士;覺他證菩薩果,好比是碩士;覺滿,圓滿了,證到佛果,好比是博士,沒有比這個再高的了,這是佛門最高的果位。相當於我們世間法裡面講的學位一樣,實在講,它確確實實是學位的稱呼。

  經題上講的這個「佛」字,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他證得了究竟的果位,就是自覺、覺他圓滿,我們尊稱他叫佛。他在家的名字叫喬達摩,成佛之後,我們稱他為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是他的名號。

  諸位要知道,諸佛菩薩沒有名號的,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,佛菩薩哪有名號?佛菩薩名號的建立,跟我們世間人取名字不相同。我們世間人取這個名字,總是對自己的一種期望,希望將來名副其實,名實相副。佛菩薩這個名號是代表他教學的宗旨。像學校裡面,你在學校裡教書,你教國文,大家稱你國文老師;你教數學,大家稱你數學老師。當老師加上一個這個名號,就知道你是教哪一個科目,你是代表哪一個科目的。所以佛這個名號,佛是校長,菩薩是老師,佛是校長,校長要代表整個教育的宗旨。所以在現階段,此時、此處,此處是講我們這個地球,佛經裡面講娑婆世界,我們現在簡單講是我們這個地球;此時,就是現前這個階段,這個階段眾生的病根在哪裡?這個病根是講那個要命的病根,最嚴重的病根,這個人害病,病多了,哪一個病要送命的,這個病先治。這個治好了,再治別的小毛病,這個是治病的要訣,先要把那個要命的那個病要把它治好。我們現前,就是此時此地的眾生,沒有愛心,沒有同情心,自私自利,所以佛的教學宗旨要用「釋迦」,釋迦是梵語,就是仁慈的意思。所以說佛教講什麼?佛教就是講的仁慈,「能仁」,對待大眾要仁慈。對自己呢,對自己,我們的大毛病是散亂,這個心裡一天到晚胡思亂想。對別人是自私自利,沒有同情心,沒有愛心;對自己是胡思亂想,這是病根,要命!所以佛的教育宗旨,對自己用「牟尼」。牟尼這兩個字,要用現代的話來講,就是心地的清淨,翻作寂靜,心地清淨。釋迦牟尼,就是仁慈、清淨。可見得,佛的名號就是代表佛現階段他所要教給我們的東西,把這個教學的宗旨完全顯示在這個名號當中,使我們提到這個名號,就知道佛教教學的宗旨。名號是這麼來的。

  釋迦牟尼佛這個意思我們懂得了,在前面為什麼加上個「本師」?也就是這一個階段的佛教教育,是他老人家創辦的,他是我們最初的一位老師,所以我們稱他做根本的老師。從這個稱呼上諸位就要了解,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教育,不是宗教。宗教裡頭沒有師生這樣稱呼的。我們自稱為三寶弟子,弟子是學生,我們跟佛的關係,師生關係,這要搞清楚,跟他是師生關係,師生是平等的。菩薩是我們的學長,也是我們的老師。實在講,菩薩的名號也就是把學科冠在上面,就像我剛才舉的例子,國文老師、數學老師,就這個意思。地藏菩薩,他表的是孝親尊師。我昨天在高雄,在高雄講了四場,昨天一天,去趕場,趕了四場。下午在一個學校裡,瑞祥國中。它校長請我對他全校師生做一次專題講演,他們全校師生總共有四千七百多人,集合在大操場,叫我講。國中的學生,我給他講什麼?我就給他介紹釋迦牟尼佛是什麼意思。然後我告訴他,地藏菩薩代表孝心,這個小孩,小朋友會懂;觀音菩薩代表愛心;文殊菩薩代表慧心,有智慧;普賢菩薩,大心,廣大心。我這樣一介紹,小朋友都能懂了。這就好比我們學校老師,這老師教給我們什麼?地藏菩薩教給我們孝親尊師;觀音菩薩教我們大慈大悲,要愛一切眾人;文殊菩薩教我們要用智慧,不要用感情;普賢菩薩心量最為廣大,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成聖成賢。由此可知,這些菩薩都是每一個科目的教員,佛是校長。我這樣一說,這同學們也都知道了,老師也明瞭了。佛法是什麼?佛法確確實實是世間最好的教育。佛字,跟諸位就介紹到此地。

  下面是「說」。「說,悅也,悅所懷也。佛以度生為願,今眾生機熟,堪受淨土大法,究竟解脫,故今樂說,以暢本懷」。這個說跟喜悅的悅,在古時候是同一個字,這個字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破音字。你看你們念四書,四書一開頭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」那個念悅,那個字呢,字是個「說」字,但是那個字不能念說,念說就錯了,要念「悅」。古時候「說」跟「悅」是同一個字,但是念的音不一樣,意思也就不一樣。所以這個「說」,當作喜悅來講。他要不喜歡,他就不給你說;他歡喜,他就跟你詳細的講解。所謂是話不投機就半句多,他不肯跟你講了!所以歡喜的時候才會跟你講。說法就是悅所懷,懷是心裡面的願望,願望將要達成,這是真正的歡喜。佛的願望是度生,這個度生,拿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教學生,度生就是教學生,就是教化一切眾生。老師願意教,他不肯學,那就沒有法子。佛想教他,佛有這個好心,他不肯接受,那也是枉然。必須學生歡喜接受,老師也歡喜教,這叫師資道合,這個是世間最愉快的事情,這種快樂不是一般人能體會得到的。古人所謂,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這是一大樂事也!佛現在看到眾生機熟,機是機緣,成熟了。什麼叫成熟?可以接受,喜歡接受,歡喜接受。佛已經看出來了,看出這個機緣成熟了,特別是能夠接受淨土這一個學科的教學,那佛真正是無比的歡喜。

  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看到過,可以說,佛講這個法門,是他一生當中,比講任何一部經典都快樂,真正是無比殊勝的快樂,為我們說這一部經。為什麼?因為這一部經是究竟解脫。其他的經,解脫有,不究竟。不要說別的,就是拿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來說,那真是解脫,依照那個法門去學,那個法門還得要上上根,普通根還不行。能夠達到什麼果位?能夠達到法身菩薩的果位,不能成佛。所以說解脫是有,不究竟。往生西方世界,生到西方世界就可以說他決定成佛,他不久的將來就成佛了。所以這個法門才叫究竟解脫。《華嚴》要沒有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《華嚴》就不究竟。所以這一部經,在一切經裡面是無比的殊勝。現在看到眾生機緣成熟,可以接受這個法門,那佛多高興!無量劫來,佛就等,等待,就等這一天,這一天被他等到了,你說他多快樂。所以,「故今樂說」,樂是愛好、歡喜,「以暢本懷」,他的本願達到了。

  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解釋這個字,《要解》是《阿彌陀經》的,《阿彌陀經》跟本經是同部,因此《阿彌陀經》裡面的註解,對於本經完全適用。他在解釋經題「佛說阿彌陀經」,他解釋這個「說」字,他說「佛以度生為懷」,跟我們這裡講的是一樣。說「眾生成佛機熟」,我們這個地方「今眾生機熟」,他在這個眾生跟機熟當中,加了兩個字「成佛」,這個不簡單,眾生成佛的機會成熟了,這不得了!「所以為說難信之法,令究竟解脫,故悅也」,蕅益大師這個說得真正是究竟圓滿。因為我們這個地方在看,如果不跟你細說,你還看不出它好到什麼程度。蕅益大師那個註解一看,那就徹底明瞭,這個法門是對什麼人說的?是對成佛機熟人所說的,所以當然能相信這個法門的人少了。看看他,他像不像成佛?他不像,他不像就不是這個法門的當機者,這個法門是對成佛的人說的。所以我們自己問問,我們是不是快要成佛了?看看這些同修們,哪一個像要成佛的樣子?所以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,真正難信。

  那麼這個法門相信的人少,這是當然的,因為成佛的人太少了,這一生能成佛的人確實不多。但是,與這個法門有緣的人很多,結了這個緣,這一生不能成就,這等來生了。來生要等到什麼時候?那就很難講,也許再等無量劫無量劫之後,才能有機會再遇到,這遇到是很不容易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了,正如佛在經上說,我們是無量劫中曾經供養過無量無數諸佛如來。因為這樣深厚的善根,現在又蒙三寶冥冥當中加持,才有這個緣分遇到,否則的話怎麼可能遇到!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我們要珍惜這個機緣,要把握這個機緣,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。從今日起,我們要作佛去,不幹別的,要成佛去了。這樣,現在這個社會上流行一個口頭話,叫「心想事成」,我們心想成佛當然就會成佛,想成菩薩就成菩薩,這個是佛法裡面所說的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這個觀想的力量非常之大。這個宇宙萬法從哪來的?就是我們想像而現的,心裡想什麼,它就現什麼,所以想佛就現佛,想三惡道就現三惡道。這部經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為眾生成佛機熟人而說的。

  再看底下第三段,大乘,大乘是比喻,「乘以運載為義」。「此經所示」,示是所指示的,也就是所說的,「能念之心,本來是佛,是能乘大;起心念佛,念念作佛,故所乘者大,強名大乘」。大乘這個名詞,也是不得已勉強而建立的。為什麼?因為佛法是平等法,哪有大小?平等法是真的,這是從眾生種種分別執著上假設,建立這麼一個名稱,使我們初學的人容易理解。

  這個地方要跟諸位說明的,就是這裡頭兩句,「能念之心,本來是佛」。我們能念的心,本來是佛,佛就是心,心就是佛。佛,前面跟諸位說過,這個意思是覺,覺悟的心就叫做佛,佛是覺悟的意思。誰覺悟?心覺悟。這個心要是迷了就叫眾生,覺悟了就叫佛,所以生佛平等,為什麼?都是一個心。心有沒有覺迷?沒有。心沒有覺迷,是我們自己這人有覺迷,心沒有覺迷。覺悟了,我們這個心就叫做佛;迷惑了,我們的心就叫眾生。所以心上來講,也沒有佛、也沒有眾生,也沒有覺、也沒有迷,這是諸位要細心去體會的。所以,能念的心本來是佛,這一句話意思很深。能念阿彌陀佛,這個心是覺心;不念阿彌陀佛,這個心就是迷心。你要問,我這個心什麼時候覺,什麼時候迷?念阿彌陀佛這個時候覺,不念阿彌陀佛時候就迷了,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。所以古德給我們講,起心念佛,這是始覺,開始覺悟;所念之佛,就是所念的阿彌陀佛,是我們的本覺。起心念佛,就是始覺合本覺,始覺跟本覺不二,是一個覺。所以說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念佛就成佛。你要把這個佛忘掉了,就是迷惑、就是顛倒。所以這一句佛號,二六時中不可以暫忘,不可以或忘。大師以這個意思來解釋大乘,圓滿到了極處。能念的心,這是「能乘」大;所念的佛,這個阿彌陀佛是究竟覺,這是「所乘」大。所以古德說,這個法門是大乘當中的大乘,圓中之圓、專中之專,真正不可思議!

  第四段是「無量壽」。在這一個題裡面,無量壽這三個字是主,最重要的就是這三個字。梵語阿彌陀,翻成中國意思,無量壽。阿彌陀三字是密語,就是密咒,是咒中之咒。所以有人說,我們念佛的人還要不要念楞嚴咒、要不要念大悲咒、要不要念往生咒?那些咒都是小咒,阿彌陀是咒王。念阿彌陀,那些咒就不要念了,為什麼?統統包括在這個咒王之中。你念那些咒,不能包括阿彌陀;念阿彌陀,把那些東西統統都包括了。你看,阿彌陀又好念,加上佛,這四個字,阿彌陀佛,無上的神咒。我從前,記得我講《心經》,講到後頭,「是大明咒、是大神咒」,那咒是什麼?就是阿彌陀佛,不要去囉唆,找別的了。無上的神咒,所以這個要知道,含義無量。

  「今翻無量壽,是取其中主要一義」。實在講,這一個阿彌陀這個名號裡頭,無量的壽命、無量的光明、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才藝,它統統都包括在裡面,都是無量無邊的。在無量無邊,哪一個意思最重要?當然壽命最重要。如果沒有壽命了,你說有無量的財富,他短命死了,那財富誰去享?沒人享受!所以一切無量裡面,是以壽命為第一。我們就取它這個第一義,最重要的一個意思,他是真正無量壽,道道地地的無量壽。也有同修看到經上說的,將來阿彌陀佛化緣盡的時候,他老人家入涅槃了,觀世音菩薩接著就成佛;觀音菩薩將來滅度之後,大勢至菩薩接著成佛。那這樣說起來,阿彌陀佛壽命還是有量的,怎麼可以稱無量?是的,佛在經上是有此一說。可是阿彌陀佛的壽命,你去算算看,你能夠算得盡嗎?你能算得盡,那他就是有量;你要算不出,算不出只好說無量。你看經上講的,十方的眾生,他是假設,十方眾生統統都證到辟支佛果,神通都像目犍連,共同計算,盡他的壽命都算不出來,那只好說無量,沒法子,沒有辦法說,他真的是無量壽。而且跟諸位說實在話,阿彌陀佛入滅,是示現入滅,不是真的入滅。我們這個經上說,「於此中下,而現滅度」,對那個上根人沒有滅度,示現滅度是給中下根性人看的。可見得這個滅度是示現的,不是真的,真的是無量壽,西方極樂世界示現的也是無量壽。所以這個我們不要去懷疑,不要去在這上打妄想,那是完全錯了。

  「是此德號,明法藏因地願行,與果地佛德,極樂之依正主伴,一部所說,攝無不盡也」。整個西方極樂世界,這一句阿彌陀都包括盡了,沒有一法能超出其外。這一部經裡面,字字句句也在這一句阿彌陀含攝之中,也出不了阿彌陀範圍之外。不僅是西方,乃至盡虛空遍法界,一切諸佛剎土依正莊嚴種種萬法,都不出這一句阿彌陀範圍之外,這才知道,這一句名號功德利益不可思議。無量無邊的法門,沒有一個法門能夠跟它相比。今天掛在口皮上念阿彌陀佛的人很多,真正對這一句名號意思能夠了解一點的不多,實在太少太少。如果真正了解它,他怎麼肯放鬆?不肯放鬆的。念念不捨,那是對這個名號的含義多少有點了解;念著念著還忘掉了,念著念著又不念了,這個可以說對這一句名號的含義還含糊籠統,甚至於一無所知,才會有這個現相。希望諸位好好去想想這個道理,我們才會真正把這個法門把握住,才能真正得到這個法門無比的真實利益。

  第五段是「莊嚴」。莊嚴這兩個字的含義,用現代話來說,就是真、善、美、慧。世間這個真善美,給諸位說,有名無實,假的;佛法裡面雖然有真善美慧,不究竟、不圓滿;唯獨淨土宗這一句阿彌陀佛,是究竟圓滿的真善美慧,這個實在是很少人知道。此地引用經文上幾句話來說明,「經云:一向專志莊嚴妙土」。這一部經同修們念得很多、念得很熟,提起這一句經文,會想到經上所說的,阿彌陀佛徹底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,所以一心一意在那裡建設極樂世界,這就是這一句的意思;如果不是徹底覺悟,做不到。每一個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的,給諸位說,也是相似的徹底覺悟,為什麼?否則的話,你不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。會念的人,二六時中這一句佛號都不間斷,所謂是不懷疑、不間斷、不夾雜,這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。不僅僅是莊嚴西方世界的妙土,實在是莊嚴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。這一種修行方法,還得了嗎?在佛門裡面,找遍八萬四千法門,再找不到第二個了。諸位同修要細細的去研究,細細的去體會,絕對不是修淨土的人自己在誇大,你如果這樣想,那就有罪過了,一定要把事實真相搞清楚。

  「莊嚴眾行」,行是我們的行為,行為就是造作,無量無邊。佛法把眾行歸納為三大類,身、口、意三業,你所有的行為都出不了這三個範圍。一句阿彌陀佛,就是莊嚴身、口、意的行為,這是真正的莊嚴、究竟的莊嚴、圓滿的莊嚴。人家來請教你問題,你合掌「阿彌陀佛」,這個答覆是最圓滿的。不管問的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問的是真的是假的、是好的是醜的,是是是非、是邪是正,「阿彌陀佛」,統統答覆圓滿了。為什麼說這一句答覆圓滿?因為他所問的都是胡思亂想,不管你問什麼問題,全是妄想分別執著,都是假的;我答覆你的是真的,這一切都答覆了,總答覆了,什麼問題都沒有了,妙不可言!「莊嚴眾行」,這個叫究竟圓滿的答覆。那他聽了懂不懂,那是他的問題。這就像禪宗裡頭一樣,禪機。所以念佛是無上深妙禪,禪不能比,密也不能比,這一句佛號是無上深妙禪、是無上的咒王;如果從教下來講,它是一切教學的總綱領,所以這是莊嚴眾行。你們要從這個地方學會了,不能學會嘴皮,學會嘴皮沒用處。這從前有一個參禪的人,他參訪祖師,這個祖師一般人稱他一指禪。這有人來參訪,向祖師請教,祖師一句話都不說,豎一個手指。他學會了,他也學會了,到以後人家問他的時候,他也豎一手指。結果碰到一個厲害的人,他一豎個手指,人家拿個小刀把他的手指砍掉了,他就沒法子了。所以這個樣子不能學,學樣子沒有用的。要真正從這裡體會,體會到了之後,那個受用無邊,德用無方。

  經文裡面又說,「我已成就莊嚴佛土,清淨之行」。這個都是本師阿彌陀佛自己說的。釋迦是我們的本師;我們發心修學淨土,阿彌陀佛也是我們的本師。這一句話是告訴我們,極樂世界已經圓滿建設成就了。不但這個真善美慧的世界圓滿成就,所有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沒有一個不是清淨之行。他們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語、造作,沒有一個不是清淨到了極處,這真是莊嚴,莊嚴至極,美好到極處了!這個世界,無論是物質環境、人事環境,沒有一絲毫的缺陷。所以讀了這些經文,還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,那這個人就像李老師所說的,「非愚即狂」!他不是愚痴,就是狂妄;換句話說,這頭腦不正常。正常的人知道這個事實,哪有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?

  所以自古以來許許多多的祖師大德們,他們一向所學的法門、宗派不相同,到他們真正了解西方極樂世界、認識西方極樂世界了,沒有一個不是把他所學的統統捨掉,專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。在印度,像馬鳴、龍樹菩薩,在中國,像永明延壽、智者大師,他們從前都不是學這個法門的。知道之後,統統捨棄掉,專修!蓮池、蕅益大師也是如此,從前他都不是學這個法門,到以後知道了,所有法門統統捨棄掉。尤其蓮池大師所講的,三藏十二部,讓給別人悟;八萬四千行,饒與別人行。他老人家一部《阿彌陀經》,一句阿彌陀佛,專修專弘,這才叫真正徹底的覺悟,不是徹底覺悟他不會這樣做法的。我們今天,這個經論還想摸摸,那個還想看看,沒覺悟,還沒放下。徹底覺悟的人就徹底放下了。在這個末法時期,尤其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,現前這個階段,諸位如果很冷靜的觀察一下,我們今天生活在大災難的邊緣,不一定什麼時候,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大災難來臨,到那個時候措手不及,那就不得了。修學其他的法門,說老實話,來不及了。所以黃念祖居士一再呼籲,要我們專修專弘。即使淨土五經一論,還有六種,六種東西只能夠專學一種,專念彌陀,這才能夠在最短的期間,收到最殊勝的效果,真正能夠自利利他、自救救人。搞兩個法門,就是兩部經,都來不及了,這是真正要覺悟的,千萬不要以為,我一生學一部經太少了。自古以來許許多多諸佛菩薩一生,生生世世,就學一部經,他沒有嫌少。一部經嫌少了,說老實話,貪心沒斷!你看看,不要講什麼見思、塵沙、無明,貪心都不斷,見思煩惱都斷不了,他還能有什麼成就?一部經就知足,貪心斷掉了。一經真的通達,一切經都通達;一切經都通達,他還是學這一部經,他還不搞別的,為什麼?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何必麻煩?

  講真話,沒人相信,沒人聽。我在那裡勸人家,人家就說,你自己學得那麼多,叫我們學一樣,你自私自利,你唯恐我們學好了,超過你,你嫉妒,你現在來障礙我們。所以我現在講真的,沒人相信,我講假的,有人相信。我過去為什麼學得那麼多?不知道,沒找到。你要走我那個老路子,像我那樣找,你找一輩子,未必會找到。我很幸運,找到了,找到之後,這就捨棄了。雖捨棄,還有人逼我,要求我講這個,要求我講那個。這實在不得已,滿滿他的願,這個都叫什麼?打閒岔,真的叫打閒岔,連講《觀無量壽經》都是打閒岔,不要說講別的了。所以這個真實利益,的確太難太難。所以佛法的承傳,到哪裡去找人?找不到,找不到一個真正相信的人。跟他講真的,他不相信。一個真正相信的人,那這個善根、福德、因緣不可思議。找不到這個真正相信人,說老實話,這法也沒有法子傳。

  我們再看底下一句,「彼極樂界,無量功德,具足莊嚴」,這都是《無量壽經》的經文,這是佛親口告訴我們的,這是說極樂世界的功德利益,究竟圓滿。「具足」,是絲毫欠缺都沒有,美好至極,到了極處。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所有的好的,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有;諸佛剎土裡面不好的,西方世界統統沒有,所以才稱之為極樂世界。極樂,實在講,不是專門對我們娑婆世界人講的,極樂是對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所說的。所以一切諸佛,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阿彌陀佛,沒有一尊佛不讚歎西方極樂世界,沒有一尊佛不勸導眾生去往生。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講經說法,沒有不講《無量壽經》的。換句話說,淨土五經是一切諸佛菩薩必定宣講的。其他的經論未必,遇不到機緣,他不說的;唯獨這個法門,所謂三根普被、利鈍全收,因此,一切諸佛真是盡虛空遍法界、一切時一切處都在宣揚,這是莊嚴到了極處。

  綜合上面所講的,我們得到一個結論,那是「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之圓明具德也」。從經上這些話,真正顯示,正確的顯示,顯示本經所說,與《華嚴經》所說無二無別。《華嚴》的特色就是四無礙法界,事無礙、理無礙、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這才叫真正的自在。我們現代人講的「自由」,佛法裡面講的自在,就有我們現在自由這個意思,這是真實的。不僅僅本經與《華嚴經》相同,西方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無二無別。《華嚴經》修學終極的目標是往生華藏世界,親近毘盧遮那如來,毘盧遮那如來是法身佛。西方世界就是華藏世界的,好比台北市就是台灣省的,華藏世界是台灣省,極樂世界像台北市,是台灣省裡面最精華的一個地方。為什麼華藏世界的那些菩薩還要到極樂世界去?那就問,台灣這麼大地方、這麼多人,為什麼還要擠到台北市去?台北是首善之區!台北是台灣的首都,這我們就了解,哦!原來西方極樂世界是華藏世界的首都,這個我們才搞清楚,是華藏世界首善之區。所以普賢十大願王,勸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統統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
  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把它搞清楚,然後我們的信心、願心才真正發得出來,我們這個佛號才真正會念到不懷疑、不間斷、不夾雜。我們念佛人天天在念阿彌陀佛,為什麼念的功夫不得力?說老實話,沒搞清楚,所以信不真、願不切、念不一,不能專一,這就是你念了多少年,功夫還是不得力。為什麼要聽經?聽經的目的就是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。搞清楚之後,我們的信心堅定了,信心清淨了,求生的意念堅決了,這一句佛號決定不懷疑、不間斷、不夾雜,這個人就是篤定往生。往生就可以說他這一生成佛了。現在還沒到西方去,他現在就成佛了。沒去,怎麼成佛?因為他決定成佛,一生成就,不要等第二生,決定去!不過就是早晚而已,怎麼能說他不成佛?這是我們講經的目的在此地,聽經的大主意也在此地。

  我們合前面「大乘、無量壽、莊嚴」,這個三句統統是性德,就是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德能,本性的德能無量無邊,這是略說三種。下面「清淨、平等、覺」是屬於修德。雖有性德,而沒有修德,我們的性德顯露不出來。知道這是性德,我們曉得彌陀是自性彌陀,極樂世界是唯心淨土,是自性示現,不是心外之物。於理、於事,我們都要有正確的認識,要有徹底的明瞭通達,才真正能夠斷疑生信。

  今天這個經題講不完了,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下一次再一個半鐘點,我們把經題,因為經題非常重要,經題了解,這一部經大概的意思都可以明瞭了。這經上講什麼?這一部經就是講的性德、修德,性德的重點是「大乘、無量壽、莊嚴」,修德是「清淨、平等、覺而不迷」。這個在一切經裡頭,確確實實這樣圓滿的經題很少見。我們修學的目的、境界、方法,統統在這個題裡頭。好,我們就講到此地,我們念佛迴向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