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 (第十集)  1990/4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2-005-0010

  請掀開經本第十一面最後一行,「本經云:開化顯示真實之際;欲拯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;住真實慧,勇猛精進,一向專志莊嚴妙土。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。彌陀、世尊,宣此妙法,欲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也。此三真實,即一即三,方便究竟,不可思議。依正法門,舉體皆是真實之際」。這一段節錄本經最重要的三句話,就是三個真實。這三句也代表了本經的實際內容,也表達了本經所依據的理論,這是第一句與末後這一句。開是開示、開導。實在說諸佛如來他們證得了真實的境界,也就是說,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們完全明瞭、通達。雖然這個境界,佛與一切眾生共有的,他有,我們也有,可是眾生在迷,不解宇宙人生的真相;即使是菩薩,縱然到等覺菩薩,他還有一品無明沒破,換句話說,他所理解的還不是究竟圓滿,依然還是有缺陷;唯獨佛是真正究竟圓滿。佛他這個大慈大悲,他慈悲在哪裡?就是把他親證這個境界告訴我們,這就是他的大慈大悲。告訴我們有什麼好處?諸位要知道,我們世間人講慈悲,幫助別人,或者是財物上幫助,人家有困難、病苦,我們幫助救濟他,這種幫助是一時的,最大的慈悲,照顧他一生,一世的;唯獨佛幫助我們開發自性,使我們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是教給我們解決人生宇宙一切的問題,就統統都解決了,這種慈悲絕不是世間任何慈悲能夠相比的,他就是把他親證的境界告訴我們。

  可是眾生有迷、有悟,就是眾生的根性不相同,有些人聽到佛開示,覺悟了,就是這第一句講的,開化。開示是佛開示、開導,眾生根利的、有智慧的,聽佛開示就契入了。這個契入就是變化氣質,化迷成悟、化凡成聖,就變化了。這個愚人聽了佛法,不能變化,不但不能變化,往往還把佛的意思錯解,那就是增加了所知障與煩惱障。所以佛教眾生的確也是不容易,一定要有善巧方便,不要叫大家聽了起誤會。但是聽眾那麼多,誤會的總是在所不免,不但後世這個情形很普遍,即使佛當年在世,聽眾裡面也有少數誤會了,佛對他也是無可奈何,這些我們都必須要知道的。愚人聽佛說法,最大的病根就是分別名相、執著不化,這是病根,不知道佛說法的義趣。

  其實佛所說的統統都是指導我們悟入真性,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,就是諸法實相,這是佛無比的慈悲。所以開化顯示這句話可以廣泛應用在大乘經,尤其是一乘了義的經典,像在中國很流行的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,確實是這個標準;特別是《無量壽經》裡面圓滿,其餘經是這個目標、是這個標準,但是都比不上《無量壽經》這樣的殊勝、圓極,圓滿至極、快速至極,這是任何經典的確不能跟本經相比的。

  第二句這是說佛的本願,「欲拯群萌」,萌就是沒覺悟的眾生,沒覺悟的眾生太多太多了。不但我們六道凡夫沒覺悟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裡面沒有覺悟的還很多,他比起我們來好像是覺悟了,跟佛比,他沒有究竟圓滿的覺悟,佛還是要度他,還是要幫助他。「惠以真實之利」,什麼是真實的利益?古德說這部經是真實裡面的真實,第一真實。為什麼要這樣說法?我們總得要搞清楚,沒搞清楚就免不了要懷疑,懷疑是我們修學重大的障礙,所以有疑一定要斷,斷疑生信。古人行腳參學目的在哪裡?目的就是斷疑。如果沒有疑,那他的修行就圓滿了;他還有疑問,還要到處請教,一定要把這個疑破除,他的心才能恢復到清淨。你看禪宗二祖慧可大師當年求達摩替他安心,那就是心裡有疑問,不能解決。疑不斷,心不能夠定,心不定就不能見性;煩惱不能斷,智慧不能透出來。

  真實之利、真實之際、住真實慧,實在講這裡面三句是一而三、三而一。如果我們用三寶來看,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,這是佛寶,阿彌陀佛代表了真實之際;這個真實的利益是法寶,真實的智慧也是法寶。這個二法就是觀音、勢至代表了,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,真實智慧;觀音菩薩代表的利益,大慈大悲,真實的利益。所以這個三句,我們說佛法僧三寶,實際上就是西方三聖。三法裡面,真實之際是法,三法裡面要是廣說那就是十方諸佛的法藏,這三句統統包括了;略說就是這一本《大乘無量壽經》,這本《無量壽經》包括了「真實之際、住真實慧、真實利益」。這三種真實,諸位要曉得,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三寶,佛有、我們也有,佛是完全開顯,我們是完全迷惑了,不是說他有、我們沒有,我們有,我們跟佛不一樣的就在此地,顯露出來之後那就是全體的德用。所以我們講皈依,這個真正皈依處就這三句,這三句就是佛法僧,就是西方三聖,就是一切諸佛法藏,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,這是真實到了極處。彌陀以及一切諸佛,都是以這個真實利益加惠於一切眾生。這個惠,是不是真的佛惠賜給我們?不是的,我們本有的。所以佛在許多經典上自己說老實話,佛不度眾生,佛有什麼能力度眾生?你自己悟了,這個三句都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不是佛給你的,是你自己本來具足的,佛給你做一個增上緣,使你自己覺悟,使你自己的性德透出來而已,不是佛給你的。這個意思我們要知道。

  由此可知,一切諸佛教導眾生的,就是這三個真實。三真實說到究竟圓滿、到了極處的,那就是本經大小二本,《無量壽經》跟《彌陀經》。如果要就行門上來講,這三種真實就在那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這佛號之中,這一句佛號具足三個真實。所以我們要是不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對於這個佛號歡喜心生不起來;真正搞清楚了,你對這個佛號才喜歡,才真正肯去念。所以念佛的人就是念自己的本性,念佛的人就是住真實慧。住真實慧很重要,當年慧可就是這個心不曉得安住在什麼地方,去求達摩祖師:替我安心。心不知道安住什麼地方。一部《金剛經》上,《金剛經》實在講二大問題,第一個問題就是「云何降伏其心」,這心裡煩惱怎麼能夠把它伏住?第二個「應云何住」,我的心要住在哪裡?你看看這是住真實慧。真實慧是什麼?南無阿彌陀佛,你把心安在阿彌陀佛上就是住真實慧。真實之利是福德,真實慧是智慧,所以念佛福慧雙修,不但雙修,是福慧圓修,圓到極處。

  你修福修慧不要修別的,老實念這句阿彌陀佛就行,念到心清淨,福慧就現前了。這個道理要懂,要肯定,要深信不疑。為什麼?如果不能深信,現在社會提倡慈善事業,我們多做些好事,多修一點福。隨緣修福是對的,作意去修福錯了,為什麼?清淨心沒有了。換句話說,是夾雜,你功夫裡面夾雜,你所修的福那是有漏之福;念佛念到心清淨,所得到的福是無漏之福,這不能比。無漏的福將來往生淨土,無漏的福報,這依正莊嚴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那有漏福報怎麼能比?這個不是叫學佛的人不要去做善事,不是的,善事隨緣做,不攀緣,我們的心就清淨;攀緣去做,那就是古德所講的「好事不如無事」。龐居士說出這句話,是付出很大的代價讓我們相信這句話,好事不如無事,無事裡面那個福報是無漏的福報。所以「勇猛精進,一向專志莊嚴妙土」,妙土在哪裡?大家一看到:這西方極樂世界。其實不是的,妙土是心地,心淨則土淨,所以我們要莊嚴妙心,自然就變現妙土。心不妙,土哪裡會妙?我們今天心不妙,所以這環境不妙,沒法子。所以莊嚴妙土要莊嚴自心,念念與自心相應,在本經的經題就是念念與覺正淨相應。自己心裡頭二六時中,我們講一天到晚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迷惑,沒有邪念、沒有邪思、清淨無染,這是莊嚴,果報是無量壽,無量壽就是真實之際。莊嚴就是真實的利益,清淨平等覺是真實慧。

  「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」,諸位從這個地方你就曉得這部經的好處,這個經講什麼?就是講這些。雖然這一切一乘了義的經典也是講這個,但是那個經典太長、太囉嗦,我們讀了抓不到綱領。這部經是一切經的精華,簡單明瞭,句句都是綱要,這個難得。「彌陀、世尊,宣此妙法」,彌陀、世尊,世尊是本師釋迦牟尼佛,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,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,兩土導師同宣妙法。「欲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也」,這個利益是當生成就,不必要待來生。在菩薩法裡面要到地上菩薩,佛才說這個法門,地前菩薩確實佛很少說這個法門。你要問為什麼?說了他不相信,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,地前的菩薩很難相信。登地菩薩你跟他講這個法門,他相信,他能接受了;我們凡夫聽到這個法門能信、能願、能行,這不可思議,這是什麼道理?其實我們在講席裡頭也常常提到,這是自己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。如果不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善根,我們聽這個法門決定不能接受。因為善根成熟,這三寶才加持,使我們聽到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,能夠信受奉行。所以,佛給我們第一無上殊勝的利益,教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就成佛。我們如果不能認真的修學,這一生不能往生,這辜負彌陀、世尊太多了。要怎樣才不辜負?那就得認真的去修,要把這樁事情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、最大的一樁事情,什麼事情可以放下,這個事情不能放下。

  「此三真實,即一即三」,是一而三、三而一,是一體的三面。真實之際是本體,利與智慧是德用,一個是智慧,一個是福德。「方便究竟,不可思議」。一切經裡面有方便,不一定究竟;有究竟的,不一定方便。譬如說這些方等經裡面、小乘經裡面,方便,不究竟;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究竟,不方便,我們修起來很難;唯獨這部經是既方便、又究竟,這在一切經裡頭很難找得到的,所以真正不可思議。「依正法門」,這是指西方極樂世界,依報是環境,正報是身體,法門是講修學的方法。「舉體皆是真實之際」,所以那個地方,古德常講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,跟我們這個地方土不一樣的,這是我們能信得過的。為什麼?我們這個地方,就十方世界,這個國土是穢土,是眾生善惡業變現的境界;西方極樂世界,是從真如本性變出來的境界,那怎麼能相比!一個是純淨心裡頭變現出來的,一個是染污的心,善業、惡業變現出來的,心不到清淨。所以西方淨土那是真正之淨。這是把第二章本經的體性介紹出來了,這是這部經理論的依據,我們明瞭,才真正對這部經典、對於這個法門生起信心,信心堅固決定不動搖了。所以這一章非常重要。三種真實就是前面所講的實相,實相說得比較籠統,這三種真實就說得很踏實了。

  我們再看底下一章,「宗趣,宗謂宗旨,又修行之要徑也。趣者,趣向、歸趣也」。這是先解釋名詞,什麼叫做宗趣?宗旨,就是修行的綱領、修行的門徑;它這是要徑,重要的綱領、重要的門徑,這個叫宗。趣就是歸趣,就是歸宿。「體是理,宗是行」,前面一章講本經的體性,這是理論依據,宗旨是要教給我們修行的綱領。我們的信心從理論上建立,也就是說從解建立了信。但是如果沒有修行,這個理我們不能夠親證,理我懂得,懂得但是自己沒有辦法證得;證得才管用,我們才能入這個境界。你要想證得這個理一定要修行,所以宗是行。「是故依經宗旨,明其所為,識其所求,究其所至,名之為趣」,這把這個趣解釋得很清楚了:依照經典裡面所講的方法來修行;明其所為,所為,它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,我們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知道這是一回什麼事情;認識我們所求的是什麼;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行,將來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,這個究其所至是結果。可見得修學,古人講的「功不唐捐」,你這個功夫沒有白費,確實有收穫。

  先將本經宗趣提示出來,「本經以『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』為宗。以『圓生四土,逕登不退』為趣」。底下這麼一大篇的文字,都是這兩句的解釋,確實簡單扼要。我們先看「明宗」,先解釋這個宗。「經云:三輩往生之人,莫不以『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』為因」。這個經文在五種原譯本裡面都能夠看得見,由此可知,絕不是經文有錯誤。三輩就是下下品往生的人也得要發菩提心,什麼叫菩提心?從名詞表層上來看,這是講最淺的,菩提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、覺心,覺就不迷,你要用覺悟的心才能往生。什麼叫覺、什麼叫迷?簡單的說,對於這個世間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還有留戀,這就是迷心,這個不能往生;覺悟的心,對於這個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確實放下了,這個覺悟了,這樣的人才能往生。這是從這個字面上很淺的意思來看,這不會錯誤的。迷人不願意離開六道輪迴,不願意離開;覺悟的人,他不願意再搞六道輪迴了,這個六道輪迴無量劫搞到今天,生生死死實在沒有意思,不願意再搞了,這個人覺悟了。怎麼樣超越六道輪迴,實在是不容易,佛法裡面雖然說是無量法門,門門都能超越六道輪迴,在理論上講沒錯,理論上講一點沒錯的,可是在一切眾生分上來修學,那大有問題。問題就是剛才我們簡單說的,方便、它不究竟,究竟、是不方便,這個我們就困難。方便怎麼不究竟?方便是可以修,出不了輪迴、不究竟;能夠決定出輪迴的辦法,修起來不方便。既方便又究竟,在無量無邊法門裡頭只有這一門,所以究竟方便只有這一門,捨這一門之外,要想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,不是容易事情。如果要容易,諸佛如來就不會這樣大力的宣揚(這個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得很清楚),釋迦牟尼佛不會勸他的父王、他的姨母念佛求生淨土了。可見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方便究竟。

  這是「發菩提心」一個意思,真正要覺悟,覺悟世間苦空無常,這是真的,這個世間不可留戀,要真正看破、真正放下,這是菩提心。更重要的是要發願求生淨土,那沒有不成就的了。所以有很多人發願求生淨土,這世間法又放不下,還要等待什麼?等我快死的時候我再放下,現在可以不要放下。存這種僥倖的心理,這個心理就是迷惑顛倒,這是個錯誤心理。諸位要知道,到緊要關頭再放下,恐怕那個時候來不及了,你的業障深重。你看看那個將要死的人,你到醫院去看看那個病重的人,看一看你就曉得了,有幾個人臨終的時候頭腦清清楚楚的?我們自己能保證我們將來死的時候能夠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嗎?大概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迷惑顛倒,人事不省,在這個時候就是助念都靠不住。所以不能存僥倖的心理,存僥倖的心理是決定錯誤。還有一種,現在災難很多,就是意外的災難,突然來的,這樣走的人驚慌失措,決定不能往生。幾個人在大難來的時候他心是定的,他不慌張、若無其事?那個人能往生。想想我們有沒有這個定力?不容易,實在不容易。所以這些功夫都是平時在鍛鍊、在修養,到時候才能管用,不要把這些事情看得太簡單,看簡單了會把這一生耽誤、空過了,一定要認真努力去修學。所以發心非常非常重要,簡單的講就是看得破、放得下,一心求生淨土,這就是發菩提心。

  「一向專念」這個重要,我們專修淨土的人暫時不要去搞博學多聞,不要去搞這個。你真正要想度眾生,你就用這個方法度眾生,用這個方法度眾生,跟諸佛如來度眾生沒有兩樣。用別的方法如果錯了,你還得背因果,古人講的,錯下一個字轉語,還墮五百世野狐身,你得要負因果責任。用這個方法度人,是決定不背因果,為什麼?一切諸佛都用這個方法,我也用這個方法,這個方法決定不錯、決定不害人,真實的利益、真實的功德。他要能接受,很好,他這一生成佛去了;他不能接受,這個金剛種子種在他阿賴耶識裡,功德也圓滿了。換句話說,接受、不接受,功德都圓滿,你看這念念功德圓滿,還用什麼別的法子去度眾生?用不著,這一門就行了,自行化他唯獨一門就成功。

  再看第二節,「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,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。故知『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』是彌陀本願之心髓,全部大經之宗要,往生必修之正因,方便度生之慈航。本經所崇,全在於此。修行要徑,唯斯捷要,故為本經之宗也」。黃老居士寫這本註解當然是遵照他老師,就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教導。夏蓮居老居士在世的時候,會集本經之後,講過不少遍,黃念祖可以說是每會必與,從來沒有缺過課的。他在註解裡面,以這兩句為本經之宗旨,是遵守老師的教誡,同時也是本經的兩句經文,這個就是四十八願裡面的第十八願跟第十九願,這兩願古大德就看作是本經的宗要。所以古人有較量、有比較,就是一切經,把一切經(就是佛講的這《大藏經》,這一切經)做一個比較,什麼經是第一?《華嚴》第一,這是大家公認的《華嚴》第一;《華嚴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比較,《無量壽經》第一,把《華嚴》比下去了。《無量壽經》現在諸位讀的本子四十八章,這四十八章要做一個比較,哪一章是第一?第六章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在本經裡面是第一,最重要的一章。可以說其餘所有的經文,都是四十八願的說明、四十八願的解釋,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解;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說的,所以這部經裡面有彌陀說、有世尊說。

  這四十八願,四十八條裡面,哪一條最重要?第十八願最重要。為什麼第十八願最重要?實在講我在從前剛學佛的時候就有一個問題,這個問題很多很多年得不到答案。我有個什麼問題?就是人家常講佛是「萬德萬能」,還有很多大法師跟我們講,萬德萬能是讚歎的話,佛也有所不能,我聽聽是有道理。佛什麼事情不能?其實《法華經》之前,釋迦牟尼佛也說了,一闡提不能成佛,佛不能叫一闡提成佛,佛不能,佛有所不能。到法華會上開權顯實,佛才講一闡提也有佛性,一闡提也能作佛。所以我們叫「成佛的《法華》」,為什麼?別的經都不能成佛,單獨《法華經》成佛,《法華經》講成佛講到圓滿,一闡提也可以成佛。其他經裡頭沒有,一切眾生可以修行成佛,一闡提不能成佛。一闡提是什麼?翻成中國意思,沒善根,善根斷掉的人,這個人不能成佛,斷了善根。這在《法華經》上,佛是一反以往的說法,說真實法了。《法華經》只說了個理論,這一闡提可以成佛,用什麼方法成佛?還不知道,這就是《法華》究竟、沒有方便。這個方便法在本經裡頭發現了,五逆十惡臨終十念、一念都能往生,這個方法我們看出來了,這才真正肯定佛是全知全能、無所不能。五逆十惡這樣重的罪,立刻就要墮阿鼻地獄,這樣的人,佛有沒有方法叫他馬上成佛?你們查一切經查不到,查到《無量壽經》看到第十八願找到了,所以這個十八願是所有一切經的頂峰。這才真正體會到佛的智慧是圓滿的,沒有一點缺陷,佛的能力是圓滿的,真正是全知全能、萬德萬能。這個話不是讚歎的話,是事實。五逆十惡的人之所以不能成佛,是他不肯接受教訓,他要肯接受,哪個不成佛!肯接受這個法門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,而且成就是圓滿的。如果說是五逆十惡業障深重往生,他在那裡品位很下,大概相貌也長得不好,在那個地方一切受用都要差一等,那還是不圓滿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,神通、道力、受用都跟阿彌陀佛一樣,這叫究竟圓滿、究竟方便。

  所以這在一切經裡面找不到的,這叫難信之法,權教菩薩,也就是三賢菩薩,跟他講,不相信。所以諸位要知道,有許多像大法師,甚至於老法師,說佛也有所不能,他講那個話沒錯。你教他修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求往生,他不願意,搖搖頭不願意去,為什麼?經看得太多了,所有經上都沒有這個說法。你跟他講,他說「這是佛方便說法,度度老太婆的」。他這個說法表示什麼?他有智慧,他不要學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大概是佛度那個最低層眾生的,沒想到文殊、普賢也是最低層的眾生。我們要覺悟,要真正慶幸,這個法門實在得來不容易。尤其是這個會集本,如果沒有這個本子,你們去看看五種原譯本,恐怕這興趣提不起來,那個譯本確實是難念,意思不圓滿,這個本子有的,那個本子沒有,那個本子有的,第三個本子又沒有。所以這會集本是集五種原譯本之大成,讀這一本,五種原譯本統統念到了,這是非常非常之難得。諸位聽了這段話你就明瞭,這確確實實是彌陀本願之心髓。彌陀的本願,就是希望十方法界一切眾生統統立刻成佛,這個就是他的本願,他成佛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全在四十八願裡面。

  「全部大經之宗要,往生必修之正因」。所以我勸同修們,我們在末法時期,現前這個社會,修行的方法愈精愈好、愈專愈好,決定不能摻雜。所以我們早晚課誦,如果沒有時間念全部的《無量壽經》,可以念小本《阿彌陀經》做早晚課,早課、晚課統統一樣。像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的,我們這個課誦就是一卷《彌陀經》、三遍往生咒、一千聲佛號,早晚統統一樣。不必要用寺院裡頭那個課誦本,那個課誦本不能往生,太雜了,不是一向專念,這個要知道。在從前可以,從前人家心清淨,多念一些經咒多供養一些鬼神,對他們有一點利益也是好。現在我們顧自己都來不及了,再要顧別人,恐怕自己不能成就,這個是要認清楚的。我們今天處的時代跟人家不一樣,我們沒有人家那麼樣的清淨,所以我們的課程愈簡單愈好。如果念《無量壽經》,早課最好念四十八願,第六章。晚課呢?晚課要認真反省,因為發菩提心就是破迷開悟,念《無量壽經》三十二到三十七,六章。這個裡面統統講因果報應的事情,講五戒十善,用這個來檢點我們一天思想、行為有沒有過失,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,這個就是菩提心,不迷,這樣做好。這是專修淨業最簡單的功課,課做完之後,念個迴向偈、三皈依,這就很圓滿。所以這是往生必修的正因,決定不能夠疏忽。

  「方便度生之慈航」,我們拿什麼勸別人?就用這個方法勸人,決定沒有過失。如果說這個方法不契機,那就沒有別的方法,因為這個方法是三根普被、凡聖齊收,哪有不契機的!其他法門確實有不契機的,這個法門沒有不契機的。講經講這一樣夠了,有些人說,「我講這一樣,一遍又一遍,講得都沒有味道了」。講得沒有味道,是你自己沒有認真修行,你要認真修行,遍遍不一樣。不要說講的時候遍遍不一樣,念的時候遍遍境界都不一樣,這個不得了!從前李老師給我們學生們講,學生們這個修行功夫,如果能發現一個月一個月境界不一樣,這都不得了了。一個月一個月比,容易看到自己的進步。如果說天天境界不一樣,這個人快要成佛了。再要你是念這部經的時候遍遍不一樣,一天念十遍,遍遍都不一樣,那可以說就是佛菩薩再來了,這個不是凡人。這個一部經叫你講幾遍都是一樣的,換句話說,你是毫無進步。你講的是什麼?皮毛文字,你經義沒有理解,沒有得到一絲毫的受用,這怎麼能講經?不能講經。古大德有講《彌陀經》,一生專講一部《阿彌陀經》講三、四百遍的,他沒有講厭,遍遍法喜充滿,哪裡會厭倦!所以專弘,希望同修們專弘一部經,這樣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不會空過。

  你看倓虛老法師寫的《念佛論》,《念佛論》裡頭講的鄭錫賓,鄭錫賓居士就會講一部《阿彌陀經》。他是個做生意的人,以後生意不做了,到處去講《阿彌陀經》,最後他預知時至,自在往生。《念佛論》,我們第一次印的經本附在後面,大家都看到。他是倓虛老法師的皈依弟子,這是倓老法師親自講的。他這一往生把他弟弟也度了,他弟弟本來是反對學佛的,因為他看到哥哥學佛之後,好像學入迷了,家也不要,事業也不要了,所以他很生氣。以後看到哥哥那麼往生,他很羨慕,他也念佛,念了三年他也往生了,把他弟弟度了。所以是學一部經,專講一部經,用這一部經勸人,那個功德無量無邊,真是一切諸佛都讚歎不盡,要搞那麼多幹什麼?我常常也說,這一生專依一部經修學,度化眾生,這是一等人;依淨土五經,依五經修,用五經來弘法度人,是二等人;再要加上什麼《十要》,或者是其他淨宗經典,那就是三等人;如果再要摻雜其他宗派的法門,那就不能算數,為什麼?不能往生,去不了,種種善根而已,所以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。因為一生學一部經,他心一定是清淨的,一定是定的,他不胡思亂想,看到別的東西他不動心。真的《金剛經》上講的,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,這個人就快要到一心不亂;雖然沒有到一心不亂,這功夫成片他很容易證得。我們念佛為什麼念不好?就是外著相、內動心,看到這個也歡喜,那個也很好,所以學了多少年心不清淨,往生沒有把握,虧吃在這個地方。

  所以有很多人要學我,你們要學我,我給你們提出一個忠實的警告,你會吃虧、你會上當。我給你們講的話你不相信,我過去走了三十多年冤枉路,你還走我這個冤枉路嗎?我很幸運,從冤枉路裡頭走到正路,走通了。你走我這條路子未必能走得通,自古以來走經教的路子,從經教走出來的人不多,迷失的人太多了。所謂教網,那個《大藏經》是迷宮,入進去很難出得來,迷宮。很幸運的跑出來了,才找到正路,所以我給你們講的是老實話,我不吝法,不欺騙你們。我們今天發現「住真實慧、真實之利」,這個東西你不要,你要次一等的、再次等的,可見得你業障很重,沒有智慧。真正有智慧,煩惱輕、業障輕,我一說,你馬上就接受;換句話說,你省了三十多年冤枉路,你成就快。你走我這條路,像我這個學法,這段歷史來學法,你決定比不上我。為什麼?你走三十年未必到我今天這個程度,我再過三十年遠遠超過你,你望塵莫及。如果你今天真的是抱一本經,一切能夠捨棄,那很了不起,說老實話,很可能超過我很多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這是方便度生之慈航,佛用這個方法,菩薩用這個方法,我們也可以用這個方法,我們用這個方法跟諸佛菩薩無二無別。

  「本經所崇」,崇是崇尚,「全在於此」,所崇尚的就是第十八願、第十九願,是這部經的精華之所在,最重要的經文。「修行要徑,唯斯捷要」,捷是徑路,要是最重要的。「故為本經之宗」,這是本經的宗旨,一點都不錯。

  下面這講發心,「發心有二義」,這一段文原文是在《往生論》裡面。「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」,這個三種是障礙你發菩提心的。換句話說,我們今天對於世出世間法為什麼看不破,為什麼放不下?這個要問的,一定有原因。這個三條未嘗不是我們自己的原因,所以叫我們要遠離。「依智慧門,不求自樂,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」,這是第一條。換句話說,你還有我、還有我所、還有貪愛,這就是迷,這就是沒有智慧。起心動念想自己,為自身的利益來著想,這是迷,這個是你沒法子覺悟,你的菩提心發不起來。換句話說,你對於這個世間還有深重的貪愛,你沒有辦法遠離,這是要覺悟,大障礙。所以真正學佛的人,我們的目標是成佛,不求世間的名利,不求人天的福報,盡我們自己的心、盡我們自己的能力為眾生造福。眾生造福,最大的福報是幫助眾生開佛知見、悟佛知見、入佛知見,這是第一福報。所以我們提倡的印經、講經,這個都是幫助眾生開佛知見、悟佛知見。一般人不曉得這個福報功德之大,他不曉得,他們只知道一點慈善事業,這個好像功德很大,大家著重這個,著重於表面,不著重於心性。所以這點我們要認清楚,不重表面,要重實質,一定要遠離貪瞋痴慢,一定要遠離我、我所,不要執著我,不要執著這一切是我所有的,這個觀念錯誤。這是第一條。

  第二條,「依慈悲門,拔一切眾生苦」,這一切眾生苦,什麼是最苦?心地染污是最苦,這是苦的根源,所有一切苦的根源。我們今天講環境染污,殊不知道人心的染污,比環境染污嚴重太多太多了。怎樣能夠幫助一切眾生把心裡的染污把它洗刷乾淨、恢復清淨,這個功德大,這是真正好事!「遠離無安眾生心故」,如果我們帶給眾生心理上的不安,這是錯誤的。怎麼會叫眾生心裡不安?有我、有我所,眾生心就不安。為什麼?你跟他有利害衝突,他心怎麼會安?所以菩薩無我、無我所,眾生跟他往來心就安。菩薩心地清淨、心地慈悲,持戒修定,眾生跟他往來心地安,知道這個人不是壞人,我就是得罪他,他也不會怪我,與他往來心安。一般人嫉妒,這是最令人心不安的;傲慢。我事情做得比他好一點,他嫉妒我,心不安;我做得不好,他瞧不起我,心也不安。這個做人難,太難太難!這些都是我們處處叫一切眾生心裡不安。我們道場很小,現在聽經的人是愈來愈多,坐不下了,我們後面這個房子拆掉了重建,我們決定不化緣。為什麼?我們一化緣,你們大家心都不安。為什麼?到這聽經要帶錢來的,大家就不安了。所以我們一定,第一要緊是要叫大家心安。好事是要做,如果叫眾生心不安,這個好事不能做。我過去曾經在經典上看到過,但是忘掉了不曉得在哪一部了,佛法是不准化緣的。現在很多到外面化緣,這是佛法裡頭(不知道哪個經上講的我忘掉了,曾經看到過)不許可的,這是正確的。

  佛法隨緣,佛陀在世的時候,就是到中國來的時候道場,道場是地方人建的,禮請法師到那去常住弘法,法師不會建道場的。這個房子破了、漏了,他就移到另外一間不漏地方住,他也不會去叫你來修一修的,不操這個心,人家心多清淨,他不染,他不著相、不染。實在破爛的時候,他到別地方去,不住你這個地方。所以道場是大家來維護,大家來建造,禮請法師來弘法利生,教化這一方。所以道場居士護持,這是絕對正確的,出家人要操這種心,對自己道業那是有很大的損害。必須他是真正菩薩再來才可以,像智者大師,損己利人那是菩薩心,但是人家確實有往生的把握才敢做,沒有往生的把握不敢做。他可以五品位往生,就是不能上品上生,他可以下品中生,下品生他有辦法去,這樣才行。所以,大家出錢出力送過來了,我們一定要替他做事情,替他修福。他不送來最好,不送來我們沒事、無事,哪裡去找事,那怎麼可以?不可以的。所以說不要去找事,我們一天到晚歡歡喜喜,念念功德圓滿。絕對不是我沒有做很多事,大概功德就少了,錯誤,念念功德圓滿。所以一切隨緣而不攀緣,不要叫眾生心裡不安,這非常非常重要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