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 (第三集)  1990/4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2-005-0003

  請掀開經本第四面,第四行,「本經之殊勝,在於契理契機」。佛經稱之為契經,稱為契經的道理就是一定要契理契機。理是真理,我們現在人所講的真理,在佛法裡面講就是真如本性,一定不可以違背。要說一句淺顯的話來講,就是我們常講的真心話。我們凡夫的心這是妄心,佛菩薩的心是真心,這個話要從真心裡面說出來的,這就是契理。其次要契機,機是眾生的根機,也就是我們講的程度。如果佛說的這個法門雖然契理,他講得太深了,我們聽不懂,那等於白說,這個沒有意義。如果我們修學有相當的程度,佛說得太淺了,我們不需要聽,也收不到效果,所以必須要能夠適合眾生的根器。一切大小乘經典,都是佛為眾生所說的,哪一部經不符合這個標準?如果不符合這個標準就不是佛法,也就不是佛所說的。既然每一部經都是這個標準,為什麼說本經之殊勝在於契理契機?一切經都是契理契機,本經殊勝在什麼地方?這是要跟大家說明的,那就是說契理達到究竟之理,這是一切經裡面講契理比不上這部經;如果講契機,那就更不如本經,因為本經是「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」,上能契合等覺菩薩,下乃契合地獄眾生,這個的確是一切法門、一切經典裡面所沒有的,我們從這一點也能夠認識本經的價值。

  下面這給我們詳細解釋,「理者:實際理體,亦即真如實相。本經乃『住真實慧』,『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』,並『惠以真實之利』,純一真實也」。現代人學佛,尤其是年輕人,第一個他要求新,舊的、老的他不要學,要學新;第二,他要求變;第三,他要求快。這是社會潮流,求新、求變、求快,不能說他錯,特別是在現代這個社會、這個階段。那麼要怎樣才真正達到最新、巧變、最快?但是諸位要記住,這三求決定離不開戒定慧,如果離開戒定慧那就不是佛法。不是佛法是什麼?《楞嚴》上說得很好,末法時期,實在講就指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「邪師說法如恆河沙」。邪師是誰?是魔子魔孫,魔王。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魔王波旬去見世尊,告訴世尊,他說我要破壞你的佛法。因為佛法要度眾生出三界,魔王是最不願意看到眾生超越三界,這他最不喜歡的,他說我要破壞佛法。佛就告訴他,我的法是正法,正法沒有任何方法能夠破壞的。魔就說,等到你末法時候,你的法運衰了,我派我的子子孫孫,魔子魔孫統統出家,都剃了頭,披上袈裟,來破壞你的佛法。釋迦牟尼佛聽了之後一句話不說,流眼淚了。這是我們要記住,要警惕!所以今天正法,不一定是穿上這套衣服、剃了頭這個形象能代表的,不一定。有一些居士,那真的是正法,而有一些出家人他是邪法,魔子魔孫。居士裡面也有邪法,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。所以在現前這個社會裡面,我們怎樣去親近一個善知識,實在是太難太難。那個善知識頭上也沒有貼上個字,「我是善知識」;假如有一天頭上他貼了個「善知識」,恐怕未必是善知識。你看看《華嚴經》五十三參,哪一個善知識不謙虛?個個都謙虛,自謙而尊重他人。

  所以正法、邪法,真的佛法、假的佛法,一定要用我們的智慧去辨別。不能辨別的時候有一個方法,只要你老實,就不會上當,老實念佛就可以了。對於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我都平等恭敬,魔王能力再大,也沒有辦法障礙你,也無法障礙你,我們也不受其害,得到它的利益,不受它的害。可是諸位要記住,原理原則決定不能違背,那就是戒、定、慧。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佛法的修學是以定為樞紐,最重要的,戒是幫助你得定的,是手段,不是目的,幫助你得定,定是修行關鍵。我們學佛的目的是要開慧,開智慧,智慧從哪裡開?智慧從定開。所以智慧沒有辦法求,得到定,這個定起作用就是智慧。換句話說,定慧是一樁事情,定是體,慧是用,有體當然就有用。由此可知,我們只要得定,不怕不開慧。在淨土宗裡面,這個定就是叫做「一心不亂」,一心不亂也叫做「念佛三昧」,三昧就是禪定,我們是用念佛的方法來修定,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。所以古大德極力為我們提倡持戒念佛,戒律非常重要。《無量壽經》裡面,從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,這個五章都是講戒律,我們依照這一本經修行,不必再找麻煩了。所以念佛人求的是清淨心,能夠把五戒十善修好,對於我們求一心不亂、求念佛三昧決定有幫助,所以依照《無量壽經》修就可以了。

  本經的特色是把戒、定、慧融合在信、願、行三資糧之中。信心清淨,信裡面就具足了戒定慧,信裡頭就具足了。因為清淨信心,不會有過失,沒有過失,戒在信心裡頭;信心清淨,絕不動搖,不會動搖就是定在其中;信心清淨,就是本經裡面講的「住真實慧」,可見得你看,一個信,三資糧一個信,戒、定、慧統統在裡面。你們想想看,這不快嗎?你要求快、求新、求變,統統在裡頭,出不了三資糧。願心也是如此,願心堅定,戒在裡頭,他不會三心二意,不會犯一切過失。因為他只有一個願望,要想見阿彌陀佛;一個願望,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他沒有閒功夫去想壞事、去做壞事,他沒有那個時間。所以這個願心裡面也是戒、定、慧三學都在其中。信、願、行,行是持名,二六時中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你們想想看,戒、定、慧三學在不在其中?統統在這一句名號之中!還有哪個法門比這個更新、比這個更快、比這個更善巧?實在是找不到了。所以你要求新、你要求變、你要求快,都在此經之中。這個經的內容,這三句也把這一部大經的內容說盡了。通常我們只知道像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這一些等覺菩薩,他們住真實慧,我們連什麼叫真實慧都不知道。剛才我透了這麼一點消息,你能信、能願,能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就是真實慧。我們自己住真實慧而不自覺,這是迷,不是悟。迷沒有關係,為什麼?你還是住在真實慧中。不過說沒有關係,還是有一點關係,為什麼?假如你要是覺而不迷的話,你的信心清淨,你不生煩惱,你對於世出世間法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現前的生活幸福快樂,會在這個世間、這個地球上,你是最幸福的人、最快樂的人。真得到,不是假的,悟了就得到,迷了就得不到。所以這是住真實慧。

  下面這一句是自利。告訴諸位,住真實慧就是念這部經,念這句阿彌陀佛,你從信心、願心來念這部經、念這句阿彌陀佛,就是住真實慧。你念一個小時,就是一個小時住真實慧;念兩個小時,就是兩個小時住真實慧。你要是不念,你就住在煩惱裡面,不念就打妄想,就胡思亂想;念經念佛,把一切妄念統統放下,住真實慧。住真實慧的利益就是下面一句,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,這個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,禪家所講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是你自己得到的利益。開是開顯,化就是我們今天人講求變,化是變化。開顯變化,顯示什麼?真如本性。禪家用參究的方法達到這個目的,我們淨土宗用信願持名的方法,同樣也達到這個目的,而且淨宗這個方法比禪宗是穩當得多、方便得多,也快速得多。這是自利。

  下面一個真實是利他。「惠以真實之利」,惠是給予,是惠施、布施。我們自己住在真實慧,得到真實之利。自己得到這個好處,要把這個好處介紹給別人,介紹給別人就是惠以真實之利。一切經裡面,沒有比這個經更真實。我們同修當中,有不少人這是聽第二遍,可能有聽第三遍、第四遍的,你們心裡頭應該明白,一切經裡頭沒有比這個經更真實。為什麼?這部經是一切諸佛修行成佛的方法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他用什麼方法修行成佛的?就是用這個方法。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把他成佛的方法傳給我們,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統統用這個方法,這是我在《華嚴經》裡面也跟諸位說過了。

  《華嚴》上這個次第,有些同修們還沒有聽到的要注意,我們誦經、念佛是不是求解意?不是的。我在此地講,你們在這聽,是不是聽這個經裡面的意思?也不是的。你要是抱這個心,「我來聽聽這個經是什麼意思」,那就壞了,你所聽到的是皮毛。要怎麼樣聽法?要聽而無聽、無聽而聽,你在這個聽經裡面會入定,那你就是住真實慧,你聽了才會開悟。聽我講一句話,把這句話記在心裡,甚至於怕記不住,還得寫在紙上,這叫打妄想,你所聽去的都叫邪知邪見。為什麼?你看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好,佛一生四十九年都沒有說一句法;佛都沒有說法,我還說什麼法?的確,佛一句話沒說,我也一句話沒說,你怎麼會聽到那麼多?所以說而無說、無說而說,你們是聽而無聽、無聽而聽,這才相應,這才叫相契,才會開悟。所以聽經,在這個地方一個半小時,專心在這裡聽。聽經是什麼?修定。這一個半小時專心在聽,就不打妄想,不起分別、不執著。所以不要想這話裡面什麼意思,經裡什麼意思,統統不要管,沒意思。讀經是修定,念佛是修定,聽經還是修定。聽經會修定了,你穿衣、吃飯、處事待人接物,沒有一樣不在修定,那就功夫到家了,就成就了。所以這個是一切經裡頭,本經確實是第一殊勝。

  十方諸佛用這個方法成佛的,十方諸佛勸一切成佛機熟的眾生都用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有名的叫「難信之法」。當然難,你看看這些人,哪個人像這一生想成佛了?這個法門是對成佛人說的。這一生成不了佛,他對這個法門當然不能接受,那去學其他的法門,因為其他法門,佛是教你成菩薩、教你成阿羅漢、教你得人天福報,是教你這些東西的,唯獨這個法門是教你現在成佛。我們想想,我們有沒有資格成佛?我們這一生成佛的機緣是不是真的成熟了?怎麼知道自己成熟不成熟?這個經聽了歡喜,聽了真正能信得過,真正肯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,那就恭喜你,你這一生成佛的機會成熟了,你就是這個法門的當機者,這一點都沒錯。

  這三種真實是純一真實,裡面一絲毫的虛妄都不摻雜,純真無妄,比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還要來得純。《華嚴經》到最後,如果沒有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它就有欠缺,它就圓不了。所以《華嚴經》我們在「入法界品」裡面所看到的,「入法界品」就是「普賢行願品」,唐譯四十卷,我們稱為《四十華嚴》,前面三卷半是本會,後面是末會。佛以善財童子做一個修行人的典範,也就是教後世修行人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、什麼樣的方法來學佛,善財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。

  善財的老師是文殊菩薩,文殊代表什麼?住真實慧,代表這個。他在文殊會下成就念佛三昧。所以我當年講《華嚴》的時候,在《華嚴經》裡面忽然起了疑問,起什麼疑問?就是善財童子到底學哪個法門?這無量法門,他學的什麼法門?文殊菩薩學什麼法門?普賢菩薩學什麼法門?這再仔細到經裡面一查,原來他們統統學的是念阿彌陀佛的法門。我發現這個,所以才回過頭來,對淨宗念佛法門沒懷疑了,死心塌地修學了。這才真正找到,真正相信了。所以他是在文殊會下成就念佛三昧,也就是《般若經》裡面所講的根本智。根本智是無知,般若無知,他修的是定,不要知。只有無知,這定,才能把煩惱斷盡。所以四弘誓願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要先斷煩惱,再學法門,那就是智慧;煩惱沒有斷,所學的法門統統變成煩惱。煩惱已經夠多了,再要加煩惱,你怎麼能成就?煩惱障沒有斷,再學那些東西,統統變成所知障,所知障裡面必定又發生煩惱障,所以你的煩惱、所知是天天在增長,這是與道相違背。這個道是什麼?道就是你的清淨心,與你的清淨心相違背,你所學佛,一天比一天煩惱,學得一天比一天苦、一天比一天糊塗。從前李老師常說,說得很客氣,說那個不善學的,一個個都學成佛呆子了。念書不會念的念成書呆子,學佛不會學的都變成佛呆子。

  所以《華嚴》的確是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榜樣。大家一定要記住,先修清淨心,先要斷煩惱。不但佛法如此,從前儒家教學也是如此。你看孔老夫子教學四科,第一科德行,這個斷煩惱修清淨心就是德行;第二才是言語,言語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一個工具,這個說話非常重要;第三才是政事;第四是文學。政事就是辦事的能力,訓練技能,在社會上才有謀生的能力。今天教育說老實話,只有後頭一半,前面一半不要了。所以知識愈豐富,這個社會愈不安全,為什麼?沒有道德的基礎。佛法也受了這個影響,四弘誓願前面兩條不要了,從哪裡學起?從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從這學起,愈學煩惱愈多。不學佛的時候煩惱還少,愈學煩惱愈多,愈學罪障愈重,那麼他最後往生到哪裡?往生到三惡道,這個很可惜!怎麼知道他往生到三惡道?你們想想看,他所修學的佛法,每天是增長貪瞋痴慢,這些東西增長,這就是往三惡道去了。他不是增長戒定慧,他不是增長信願行,他是增長貪瞋痴,這叫顛倒,這個是學佛學錯了,這是愚痴,不是智慧。所以我們看到《華嚴經》所顯示的是四弘誓願的次第,先斷煩惱,再學法門,末後成佛道。你看善財這個過程,文殊菩薩那邊斷煩惱;出來參學,從德雲比丘一直參訪到彌勒菩薩,五十二位善知識,是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;最後遇到普賢菩薩,就是第五十三參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那是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你看他這個次第擺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換句話說,這一部《四十華嚴》,就是四弘誓願的詳細解釋,這個我們要不相信、我們要不遵守,那沒法子。

  所以這個經上,「住真實慧」這一句比什麼都重要,所以你要曉得真實慧是什麼。現在新的術語叫落實,真實慧落實就是這部《無量壽經》、這一句阿彌陀佛,你能把它抓住,你每天去念誦,就是住真實慧,後面這個利益你自然得到。所以,本經是純一真實,講到真實,超過了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。

  「又本經稱為中本《華嚴》,經中所詮之一切事理,即《華嚴》之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。《華嚴》祕奧之理體,卻在本經。」古德都有這個看法,蕅益大師說得更明白,他老人家在《要解》裡面說,「《華嚴》奧藏,《法華》祕髓」,都在這部經上。我們念這部經,就等於念了全部的《華嚴經》、全部的《法華經》,也就等於念了全部的《大藏經》。又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是一大藏的精髓,本經又是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之精髓,所以你們要在一切經裡面去挑選,試問問你挑選哪一部?這個經是佛經裡面的第一經,古人稱為中本《華嚴》,那個八十卷《華嚴》是大本,這個比那個分量少,稱中本。大、中,還有小,小本是什麼?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《華嚴》。因為《阿彌陀經》與本經是同部,古人說只有繁簡不同,這個說得詳細,《彌陀經》說得簡單,義理沒有差別,完全相同的。這是講到契理,我們一定要知道;知道了,我們信心才能夠建立,才真正的相信它。

  其次這講契機,機者,根機。「至於契機,更是本經之獨勝。」這個獨在一切經裡面,它是第一殊勝,沒有比它更殊勝的,這是真的。譬如說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的當機(就是所契之機)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權教二乘、凡夫都沒有資格。《華嚴》雖然是圓頓大法,圓裡頭還有欠缺,為什麼?不能度中下根機的人。像達摩傳來的禪,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說得很明白,他所接引的根機是上上乘人,換句話說,上中以下都沒分,六祖接的是上上乘人。神秀大師的標準低了一點,他接引的是大乘人,這是六祖說的。北宗就是神秀,他接引的是大乘根性的人,南宗是接引上上乘人。由此可知,中下根性沒有分,雖然是圓、是頓,圓頓裡頭還有欠缺;唯獨此經,那是圓到極處了。

  「以持名念佛,三根普被,凡聖齊收」,這一句是總說。三根就是上根、中根、下等根性。「上上根全體承當」,上上根是哪些人?《華嚴經》上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彌勒菩薩,上上根人,他們統統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,一點懷疑都沒有,這是講到最上面的。「下下根亦可依之得度」,也能依這部經得度,能成就。這比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六祖、神秀,那就圓得多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六祖、神秀還有很多不能度的,下下根他們不能度,這部經、這個法門,下下根統統得度。「下至五逆十惡」,這下,下到什麼程度?下到做五逆十惡罪的。五逆十惡是最重最重之罪,立刻就要墮無間地獄了,這樣的眾生。五逆是殺父親、殺母親、出佛身血、殺阿羅漢、破和合僧,這樣的重罪,其他一般大乘經裡面講沒救的了。一切法門都救不了,這個法門能救,你就曉得這個法門力量多大,它能夠救。「臨終念佛,亦必隨願得生。橫出三界,圓登四土,頓與觀音、勢至並肩。可見此法門究竟方便,善應群機也。」五逆十惡人還能得度,怎麼個度法?臨終念佛,十念、一念都能往生,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第十八願「十念必生」,就是指的這個。五逆十惡到臨終的時候,能夠有這個機緣,遇到善知識開導他,勸他念佛求生淨土,他能夠信受,他能夠懺悔,一聲到十聲佛號都能往生,在其他一切經、一切法門裡面找不到!所以這個法門,這是講這個根機,確實是在一切經當中它是獨勝,第一殊勝,無比的殊勝。

  可是諸位同修必須要記住,要牢牢的記住,我們不能以投機取巧的心,看到這個五逆十惡臨終念佛還可以往生,現在多造一點罪業沒關係,臨終還有救。你要存這個心,到臨終時你要再墮到地獄,你就不能怪我,你也不能怪這個經不靈,要自己負責任。經上講的沒錯,但是這個五逆十惡,臨終十念得度,要有三個條件,你想想這三個條件,你到臨命終時你能不能辦得到?第一個條件是臨終的時候頭腦很清楚,你有沒有把握?你們不妨到醫院去看看重病的人、快要走的人,幾個人臨終的時候頭腦很清楚的?萬一到臨終的時候迷惑顛倒了怎麼辦?臨終迷惑顛倒,人家幫你助念,你都不會念,甚至於你聽到佛號還生煩惱,那就不能往生了。所以第一個條件很難很難,走的時候頭腦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第二個條件,要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有人提醒你,這善知識,提醒你念佛,你能不能有把握,在你臨終那一刻的時候會有個人來提醒你?第三個條件,這個善知識一提醒,你立刻就覺悟、立刻就懺悔,就念佛往生,這是第三個條件。這三個條件缺一個都不行,所以這個理上是講得通,事上也是真實的,不是假的,我們臨命終時能不能具備這三個條件?想一想要是沒有把握的話,現在就要努力,要加緊努力。

  所以往生西方,實在講兩種方式,第一種就是平素積功累德,誦經念佛,勸人念佛,用這個方法,積功累德,這是往生的一條道路。第二種方法,就是臨命終遇到佛法,十念懺悔往生,這是一種方法。是兩種方法,但是積功累德是正常的,臨終十念那是很不容易的。這樣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念佛,他的善根福德非常深厚,這一生他迷失了本性,造作一切罪業,臨終遇到善知識一喚把他喚醒了。所以這個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,我們千萬不能存僥倖之心!如果存僥倖的心,這一生自己一定會犯下大錯,會墮落的。所以還是要依教奉行,走這一條光明的正道。

 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品位,就是這個五逆十惡臨終一念往生的,這樣的人,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「橫出三界,圓登四土」,這個不可思議。因為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,這個諸位,我想我們這邊的同修,《無量壽經》都念過很多遍,我一提大家都知道,沒有一樣不平等的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是什麼樣子,你就是什麼樣子,你長得跟阿彌陀佛一樣高,皮膚一樣顏色,相貌都一樣,你所居住的宮殿,衣食住行跟阿彌陀佛也是一樣,平等法界。十方諸佛法界都不平等,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,這個非常奇妙。這些道理、事實都在這部經上,要詳細給諸位說明。「頓與觀音、勢至並肩」,觀音、勢至是等覺菩薩,到西方極樂世界跟他們就平等了。現在我們在這個世界看到觀音、勢至就拜他、求他,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老兄、老弟,學長、學弟,平等。如果我們要用平常的方法來修行,諸位想想,你要修到哪一年才能跟他平等?這個方法一生就成功,就能跟他修成平等。所以在一切法門裡頭,沒有比這個更殊勝。

  「可見此法門究竟方便。」一切大乘法,可以說都是方便法,但是不究竟,就是連《華嚴》也不能稱究竟方便,它不能度中下眾生,它就不能算究竟方便。唯獨此經、此法門是究竟方便,「善應群機」,沒有一個不得度的,除非你不相信,你不願意見阿彌陀佛,那就沒法子了。你能夠相信,肯見阿彌陀佛,願生淨土,沒有一個不得度的,這才叫究竟方便。

  再看底下一段,「淨宗之妙,在於『不離佛法,而行世法;不廢世法,而證佛法』。最為方便,隨時隨地可修,不誤世間工作,依舊頓脫生死」。這是講到淨土法門之妙處,妙在哪裡?不離佛法。佛法是什麼,這個不能不清楚。佛法是覺法,覺而不迷;佛法是正法,正而不邪;佛法是淨法,淨而不染。佛法就是覺、正、淨,覺正淨就在信、願、行這三個字之中,字字都具足了覺正淨,信裡面具足覺正淨,願裡面具足覺正淨,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裡面更是具足了覺正淨。所以不離佛法,心裡面常常有這一句阿彌陀佛,心裡面常常想著阿彌陀佛。

  所以供養佛像的功德不可思議,你們喜歡哪一尊佛像就供養哪一尊佛像。我也常常,到處我講經都勸大家,佛像最好供養一尊,你所喜歡的佛像,你就供養一尊,隨時隨地都帶著這尊佛像,這尊佛像對自己就非常親切。到臨命終時,佛來接引你,就是這個像來接引你,決定不會錯的。為什麼?一生所想他那個樣子,他就是這個樣子。所以佛像不能供得太多,不要常常換,換的時候,臨命終時,哪一尊佛像來接引我?佛來的時候就懷疑了,這個佛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?你一念疑心,機會就失掉了,就錯過了。所以決定一尊好,一尊那個面孔很熟了,所以到那個時候決定錯不了。我們圖書館這個阿彌陀佛像雖然小了一點,我們供養了十年,現在請在這個邊上。我們最近把它印出來,我覺得印的比這個還好,印的像放大了,非常莊嚴,還好!我很喜歡這尊佛像,所以我供養的就是這尊佛像。現在有不少同修發心把它印成小的,隨身可以帶著的,好,非常之好!時時刻刻看到就是這個佛像,不看第二尊佛像。這個法門叫「一心不亂」,天天跟這一尊佛像在一起,跟阿彌陀佛在一起,這叫「不離佛法」。

  家裡人不相信,或者是反對佛教,我們就供養小佛像,我念經、拜佛的時候,我把佛像請出來;不念經、不拜佛,我把佛像收起來,跟家人不相妨礙。家裡人不願意念佛,我在心裡念,不要念出聲,也不妨礙家庭。家庭一定要和睦,這個是佛法。學佛學到一家不太平,這是錯誤的,這是決定錯誤的。其實,家人為什麼反對你學佛?這個裡頭有道理的。道理在哪裡?道理是你自己學法學錯了,你並沒有依照佛法去做。你看佛法淨宗,淨宗是要從三福修起的,三福第一個「孝養父母」,你能夠孝養父母,父母怎麼會反對你學佛!學了佛就不孝父母,不聽父母的話。看到學佛的同修比什麼都親切,父母不學佛,跟他說,他們作惡,一天到晚造罪業,不知道自己在造罪業,跟父母就對立了,這個家庭怎麼能和睦?這是自己學錯了。將來你能不能往生?說老實話,不能往生,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。所以學佛的同修,第一個是家庭和睦。六和敬裡頭,先是家和合,怎麼和合?你把對待你那個同參道友,對待佛陀、師父那個恭敬心,回去恭敬你的父母、恭敬你的家人,一家人就快樂了,這是對的,佛法就是這麼修的。「而行世法」,這就是要行世法,佛法裡面所修的應用在你的家庭、應用在你的生活就對了。

  「不廢世法,而證佛法」,這句話說得更透徹了。世法裡面樣樣做得圓滿,那就是佛法,不是離開世法才修佛法,沒有那個道理。淨宗裡面講世、出世是講你心念,你這個心地染污就是世間法,心地清淨就是出世間法,所以心淨則土淨。如何把心淨化?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心地的淨化劑,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煩惱現前的時候,馬上歸到一句阿彌陀佛,什麼事都沒有了。一切念頭統統歸到阿彌陀佛,只想阿彌陀佛,不要再去想其他的念頭了,其他的念頭都是搞六道輪迴。這一句阿彌陀佛,這是在證佛法,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這就是證佛法。這個法門是修證同時,因為它是從果上修的,不是從因上修的,「因果同時,修證同時」。在一切世法裡面統統是佛法,沒有一法不是佛法,穿衣吃飯、言語造作、待人接物全都是佛法,最為方便,隨時隨地可修,「不誤世間工作,依舊頓脫生死」,這是它殊勝、方便之處。為什麼?因為這個法門著重在心地起修,心同佛、願同佛、解同佛、行同佛,那果哪有不同佛的道理?

  心同佛,因就相同。佛是什麼心?佛是清淨心,佛心裡面沒有一個妄念。我們的心清淨,也沒有一個妄念,心就同佛。要怎樣做到沒有妄念?所以我勸同修們,一定要認真去念《了凡四訓》,你妄念就沒有了。《了凡四訓》念通了,真正體認到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還有什麼好想的?沒有想的了。想不到!命裡頭沒有,想不到;命裡頭有的,不想也來了。既然是一飲一啄統統是前定的,所以袁了凡肯定了這個事實,他跟雲谷禪師兩個在禪堂裡坐了三天三夜,不起一個妄念。那並不是什麼功夫,他沒有得念佛三昧,他是相信因果報應,所以不打妄想了。學佛的人,這是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,我們把一生一切的境緣統統交給佛菩薩去安排去,我們也不要操心了,讓佛菩薩去操心去。我們一飲一啄佛菩薩操心,我不操心,這心就定了,就自在了。我們自己還要去操心,去想這個想那個,這就錯了,我們的心就不清淨。所以一切隨緣而不攀緣,決定不想我要想做個什麼、想做個什麼,想不到的!想得愈多失望愈多,失望愈多是痛苦愈多,這又何苦來呢?這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。為什麼不修清淨心?清淨心真的要得到了,六祖講的,「何期自性,本來具足」,那樣樣都得到了;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一切就現成了。像西方極樂世界,思衣得衣、思食得食,想什麼什麼就現前,這個多自在!由此可知,我們今天求性德是最重要。修德不要去理會,那是因果報應,著重在修性德,性德就是前面講的住真實慧,這三種真實是本性。

  老實讀誦這部經典,老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我們要把彌陀四十八願變成我們自己的本願,我的願跟佛就相同了;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、見解,統統能夠依照這部經典把它修正過來,使我們的見解、思想、看法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,解同佛了;我們的生活、我們的行為也要依照這部經的教訓,統統把它做到,我們的行也同佛了。所以心同佛、願同佛、解同佛、行同佛,那恭喜你,一定是上品上生!只要你這四個一同,說老實話,你現在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菩薩,不是普通人;還沒去,沒去你已經是乘願再來人了,你不是屬於娑婆世界的,已經超凡入聖了。

  所以說,「不誤世間工作,依舊頓脫生死」,這個頓是現在,現在就脫離了生死輪迴。所以年歲大的同修,不要學世俗的錯誤觀念,世俗錯誤觀念是什麼?我老了!所以常常有病。他天天在想老,他怎麼能不老?一切法都是從心想生,他天天想我老了,老了,當然就老了。我老了,應該有病,他的病都來了。這是觀想,他不想佛,他不想菩薩,他就想他老、想他病,那麼他的結果都被他想到了。如果我們把這些世俗念頭統統擺脫掉,我們想阿彌陀佛、想西方極樂世界,把老跟病都忘掉,跟諸位說你就不老了,你也就不病了。現在醫學裡頭講心理健康,比生理重要,心理是生理的主宰。所以希望我們這一宗,淨宗的同修,頭腦裡頭沒有這個老字,沒有這個字,沒有這個病字,你一生都不老、不害病。不但自利,而且利他,怎麼利他?你看,學這個法門有什麼好處?我就是證明,你看看我,我不老、我不病。我怎麼不老不病?我就是念這個經、修這個法門修得的。這種把佛法介紹給別人是很容易接受的,為什麼?有證明。現在人你要勸他,「你拿出證據出來」,「我就是證據」,這就很好,我就是證據,活的證據在面前,他不能不信。這三轉法輪裡頭,示轉、勸轉,最後是證轉,作證轉。由此可知,觀念非常非常重要。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,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十法界的因果,一定要知道,什麼樣的因會得什麼樣的果報。我們想得好的果報就要修好因、要修善因,才能得善果。所以這個「頓脫生死」,現前就證得。

  「既能自覺覺他,廣度眾生於未來,亦復自他俱利,造福社會於今世」,這是真的。我們現在沒有替社會造福,但是你要曉得,你現在在認真修行,就是造福社會。這個世間多一個真正修行人,這個地方諸佛護念、三寶加持,這一個地方就有福。一個地方眾生享福,福從哪來的?有幾個真正修行人他在那裡修,所以這個地方才有福報。不一定要你去做社會福利事業、去做慈善事業,不必,你心與道相應就是造福社會。道業成就了,心地清淨了,社會福利事業如果有緣可以做,沒有緣不要去做;沒有緣去攀緣做,你的心就亂了。做社會一切福利事業有一個原則,我的心不亂,我的心不染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這就對了。所以決定不能讓自心被污染了。

  佛給我們講,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五濁惡世。濁,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染污。現在我們曉得,環境染污很嚴重,尤其台灣環境的染污、空氣的染污。我們在台灣住久了,染污的環境住久了,抵抗力強,你看在外國住久的人,到台灣來一個月,回去就害一場大病。為什麼?他因為在那個染污程度薄一點的地方住久了,回來之後他受不了,他受到這個染污,回去就生病。我在國外遇到許多同修,回台灣住一個多月時候,回去就生一場病。我們自己不覺得,是因為長期在這裡染污,抵抗力增強了。我們到他那裡去不會生病,他到我們這來會生病;我們在這個地方呼吸這個空氣不覺得,他們呼吸這的空氣很困難,這是真的。所以環境染污非常嚴重,但是更嚴重的是心地染污、精神染污,這個不得了,這個比物質染污還要嚴重,真正是濁惡到極處,非常非常的可怕。所以,佛法雖然三個門是平等門,覺、正、淨這三門平等門,走覺門、走正門來不及了!所以今天先求什麼?先求心清淨、身清淨。身清淨,注意飲食衛生,吃東西決定不要吃得太多。尤其是修行人,要保持精神飽滿,吃東西不飢不飽;吃太飽了人就昏沉,精神提不起來了,飢餓的時候他精神也提不起來。修行人,肚子吃得個六、七分就夠了,足夠了,不要太過飽,東西盡量吃少、吃得乾淨。李老師講,館子不要去,決定不要到館子裡面吃,這是李老師大概跟我講了十次都不止。他提出警告,千萬不要到館子吃東西,館子不乾淨。你要到那個廚房裡頭看看,你就不敢吃了,很多這些菜不洗的,所以是最好不要去吃館子。生活是愈簡單愈好。大陸貧窮,苦難很多,但是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,人都長壽。所以前幾年,這外國他們到大陸還調查,到底什麼原因他長壽?結果發現他吃的東西簡單,天天吃那一樣。我們是天天吃一樣沒有味道,總是餐餐要變化,大陸上沒得變化,天天吃一樣,他會長壽。這個很有道理,所以吃東西是愈簡單愈好。

  由此可知,造福社會,弘法利生,都不可以妨礙自己的清淨心,要提高警覺。萬一清淨心有了障礙,馬上就要回頭,就不能再幹了,要退回來,這個要記住。如果心地不清淨,不但不能度眾生,自己這一生也毀掉了,也耽誤了,那就太可惜了!這一生不能往生,那就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才遇到這個機緣。彭際清居士講的,這個機會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次,不是常常會遇到的,所以遇到了一定要把它把握住。

  末後一條說,「經云:『當來之世,經道滅盡,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經止住百歲。其有眾生,值斯經者,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』」這是《無量壽經》的經文,同修們都很熟悉。引用這段經文,說明它契機無比的殊勝。眾生好比是病人,得了許許多多奇奇怪怪的病症,佛法是藥,所有一切法門都治不了的病,這一服藥能治,你就曉得這個藥是無價之寶。到末法時期,佛法滅盡了,那就是說眾生的病到了無藥可救了,一切法門都失了效果了,這個法門還有效,還可以在一百年當中幫助大家往生成佛。既然能往生成佛,其他的小的願求當然不必說了,所以「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」。經道滅盡還有這麼大的能力,何況現在?我們冷靜的思考,才能認識這部經的功德、效果之大,是一切經、一切法門不能比的,這是在這段經文裡面,我們得到一個肯定的答案。「誠此界他方一切有情」,此界是娑婆世界,他方是十方諸佛世界,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,無量無邊的眾生,這些眾生就是講九法界眾生,上到等覺菩薩,下至五逆十惡的眾生,「離苦得樂,究竟菩提之法要也」。能離一切苦,能得究竟樂,這是無上的法門,是法門裡面最精要之法門,稱為法要。這一段話它的用意,就是要我們認識這部經在整個佛法裡面,它所佔的地位、它的價值;真正認識了,我們會用真誠恭敬的心來學習,這個經的真實利益我們才能夠得到。

  底下這才講到本經的玄義,就是「十門開啟」,也就是現在人講的概要,概要是介紹全經的。可見得前面我們這個幾次,重點在認識本經,認識它的價值、認識它的地位,肯定之後,我們才認真的努力來學習。

  好,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