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土大經科註(第四回)  (第四一四集)  2017/1/8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1-0414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九百四十五頁第一行,科題,「欲貪亡身」。請看經文:

  【瞋恚愚癡。欲自厚己。欲貪多有。利害勝負。結忿成讐。破家亡身。不顧前後。】

  這一共有七句經文,我們要認真學習。經文開頭這兩句,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『瞋恚愚癡,欲自厚己』,「以瞋癡二毒,助長貪心」。這就是根本煩惱上所說的貪、瞋、痴,因為瞋恚,因為愚痴,這兩個助長了貪心,貪、瞋、痴三毒具足。「《會疏》曰:三惡相資」,就是這三種不善的念頭,貪瞋痴互相資助,「熾發邪欲」,熾,像火,燒得很盛,燒得很烈,欲望現前了,這個欲望不是正的欲望,是邪欲,邪欲現前了,起什麼作用?「吸引他財,欲積自己。故云欲自厚己也」。希望怎樣用什麼方法把別人的財變成自己的,這樁事情在現前的社會非常普遍。財是這麼得來的嗎?不是這麼得來的,可是許許多多人以為財是這樣得來的。

  財、色、名、利,這四樁事情不但毀壞正法,讓你修學不能成就,同樣的也損害世間法。你想得財富,想發財,佛可以滿你的願,真的不是假的,所謂「佛氏門中有求必應」,求財富得財富,求兒女得兒女,求富貴得富貴,有求必應。現在人求的人多,佛有沒有給他?佛沒有給他,為什麼?他的希求不如理不如法。對佛菩薩供養一點財富,賄賂佛菩薩,這個造的罪業重,把佛菩薩當作貪官,跟佛菩薩談條件,你幫助我發財,我發一萬塊錢財,我會拿一千塊錢來供養你,談這個條件,以為佛菩薩都是貪財的,錯了!

  佛告訴我們,財從哪裡來的?世間法裡頭沒有財不能辦事,出世間法也一樣,沒財也辦不了事,可見得這是人的需要,但是不能過分,適可而止。真正的原因,得財富是你命中有財,命中沒有,用什麼方法你也得不到。除非佛教給你,佛教給你的是正法。世間人發財的人,命裡有。香港的首富李嘉誠命中有財,到香港來是他的緣分,我們一般講機會,發財的機會又遇到了。這樁事情是他的顧問,以前有一位老先生,看風水看得很好,看相算命也高明,陳朗先生,早年我在香港講經,他常常來聽經,前些年過世了,他是李嘉誠的顧問。他告訴我,李嘉誠到香港來,早年間初到香港,大概三十歲的樣子,來做生意,他們兩個碰到了,陳朗先生會看相,看他的相,很讚歎他,問他的八字,給他算命,然後就問他,你在香港做生意,希望擁有多少財產你就滿意?他說,我有三千萬就滿意了。陳朗先生告訴他,不止,你的命裡面的財富是漫出來的財富,無論你做什麼生意都賺錢,人家跟你一樣做,那個蝕本你賺錢,為什麼?命中有。命中財富從哪裡來?他還告訴他,你將來是香港首富。所以李嘉誠先生就請他做顧問,大大小小都向他請教,一直到老先生過世。真的成為香港首富了,他算得那麼準。記住,你命裡沒有,你想什麼樣的方法,你都得不到。如果用像經上所講的「瞋恚愚痴,欲自厚己」,用這種方法來求財,那你就大錯特錯了!

  李嘉誠命裡財富是漫出來的,我過去也有人給我算命,我的財庫空空,沒有,換句話說,不管做什麼生意,只是有賠本,沒有賺錢,什麼原因?財庫裡空的。我的老師知道,章嘉大師,我年輕時候跟他,他告訴我,你要修法,命裡頭沒有財富不要緊,你只要肯修,你命裡財富可以把它補起來。怎麼修法?財布施。告訴我這個祕訣,財布施得財富。你現在沒有財富,但是要有布施的心,時時刻刻能想到,我們要用財富去幫人,幫助人果報得財富。法布施幫助人,法布施是講經教學,你說我們印送經書、善書,這都是屬於法布施,我們印出經本來布施,法布施裡頭有財布施,財布施裡頭有法布施,換句話說,兩種布施都有。

  我們就想到印光大師一生,十方的供養他就做一樁事情,統統印經,印這些善書勸人為善,他做這個,他不做別的用途。遇到災難了,水災、旱災這些天然災害,老法師會從印經的款項裡面撥出一部分去救災,救災是屬於無畏布施。老和尚這個做法你看看,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三種具足。老和尚愈做感應愈多,他建了一個印刷廠,弘化社是印祖他經營的,專門印佛經,甚至於道教的,你看看,《感應篇》,老法師印了多少,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,都是道教的,因果教育。老和尚為我們做榜樣,提醒我們,你想真做好事,這是第一樁大好事,印書勸很多人,不是勸一個人。只要是好書,不一定是佛教的,儒家的書他印,道教的書他也印,他只看這個書本的內容,是講倫理的,是講道德的,是講因果的,是聖賢的教誨,這都是他所要廣泛流通的。我們年輕學佛,看到弘化社許許多多的資料,對我們的幫助很大。老和尚印的書好,可以稱為善本,善本是什麼意思?他印的書字很大,看起來不吃力,排版整齊,沒有錯字,校對非常精確,這稱之為善本。我們學佛,老和尚已經不在了,往生了,你看他對後世的貢獻,一直到今天,往後,弘化社還存在,我去參觀過,感觸很深。

  我們開一個印刷廠,沒有這個資本。我們看到有些書店,印書的書店,我們也印經流通,時間久了都變成朋友了,替我們印。我們也希望,能夠追上弘化社的水平。印刷廠,知道我們做的這些是好事,對我們很認真,很負責。所以這些年來,我們印了不少書,《大藏經》差不多將近一萬套,這是最大的,其他的這些善書,我們追隨印光大師,他給我們做的榜樣太好了!這些年來你看愈印愈多,利益多少眾生!書多了才能留傳到後世,才不至於在這個世間失傳。愈是好的東西,數量要多,到處都能看得到。這個是書,是法布施,經書善書,法布施;我們拿錢去印,印的時候這是財布施,所以這個裡頭有財有法,兩種都在一起。如果這些書,讀的人真起了作用,他能依教奉行,這裡頭還加上一個無畏布施,一舉三得。

  學佛的人,如果是讀到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,真正對極樂世界沒有懷疑了,把理論搞通了,事相上真正認識,堅定信心,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,相信阿彌陀佛,相信四十八願度眾生,真信,從信發了大願,希望求生淨土,信願持名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時候到了,阿彌陀佛接引他往生。這是一本書,幫助一個有緣人,順利往生極樂世界,這個功德多大。你印一萬本書裡頭,有一個人這樣成就了,這個功德就不得了,說不盡,何況不止一個人得度,還有一個接著一個的。這是真正命中沒有財富,就走這條路,別人印經在募款的時候,多少都不計較,功德都一樣的,有錢多出一點,沒有錢少出一點,一塊兩塊都收,看佛書後面有一個功德名單,你一看就明白了。這個名單放在經典的後面,有作用的,讓我們命中沒有財富的,看到了這是個好方法,我一生能記住,時時刻刻希望我有能力幫助別人,這個能力會隨著你的年齡,年年增長,你命中的財富就這樣子得來了,千萬不能投機取巧,希望奪取別人的財富。別人有財富你奪不了,你奪去了,他那邊又生出來了。而我們自己的財富是因為心行不善而漏掉,命裡本來財富不多會漏光了,到晚年日子怎麼過,不能不知道。所以用心要正,不能欺騙別人,不能傷害別人,一切能順著理去做,決定有好處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的註解,「欲貪即貪欲,貪惡也」,貪瞋痴裡面的貪心,欲是欲望,這個在現前社會非常普遍。哪一個人不貪?連學佛的人也起貪心,為什麼?因為他看到大家都貪,他就被染污了。幾個人不貪?不貪的,人家說他傻子,說他頭腦有問題,說他不正常,這個大環境教你貪、教你瞋、教你痴。如果我們染上貪瞋痴三毒,你的十惡業就圓滿了,因為貪必定殺生、傷害眾生,偷盜、淫欲肯定都來了。身做殺盜淫;口,妄語,欺騙人;兩舌,挑撥是非;綺語,花言巧語,騙人;惡口,說話難聽。十惡全了,果報在哪裡?無間地獄,學佛的人頭腦要清醒要冷靜。

  你看這個世間,回過頭來再想想自己,自己如果統統染上,這個麻煩就大了。染上什麼?你就曉得,染上前途是三惡道,壽命終了,必墮三途,稍稍嚴重一點的,就是十惡都全了,佛經上說的,十惡全做的人是無間地獄,地獄裡頭受苦最嚴重的地方是無間地獄,無間是受苦沒有間斷、沒有休息。從你墮地獄到出來大概要多久?要論劫數算的,不是年月日的。多少劫?不是千劫萬劫,而是無量劫。大家一定要記住,佛說真實話,佛不騙人,佛不嚇唬人,佛給你說的都是真的、都是事實。我們這個事情能不能做?不能做,做了以後是真麻煩。

  《維摩經》上,這句經文也說得非常好,「身孰為本」,這個身說世間人,身之本,就是我們能夠到這個世間來,到人道來投胎,來得到人身,它的本是什麼?「欲貪為本」。是不是?是,人要沒有貪欲,不會到人間來。他到哪裡去了?至少他也到天上去了,天人他們的貪欲比我們輕,我們比他重,如果不貪戀淫欲,就不會到世間來,因為貪這個欲。貪欲最嚴重的就是色,他的靈魂投胎了,那在剎那之間,我們一般人講懷孕了,你要沒有貪欲的念頭,不可能,你不會迷惑顛倒,不會去投胎。天有二十八層,愈往上面去,這個貪欲愈淡薄,到四空天、四禪四空,沒有貪欲。沒有貪欲他可以選擇,往上再提升,就超越六道輪迴,那就證果,小乘證阿羅漢、證辟支佛;大乘,權教菩薩,這個好,永遠離開六道輪迴,佛教我們。可是貪瞋痴慢疑,我們的麻煩除貪瞋之外,還有傲慢、還有懷疑,特別是對聖教懷疑。對聖教懷疑的人都是愚痴,他沒有聰明智慧。有聰明智慧,聽到聖教他相信,他樂意接受,他認真學習,這一生當中就有可能走出六道輪迴。

  下面舉《會疏》,《會疏》裡頭有一句話說,「欲海深廣,不知厭足,無尊無卑,無富無貧,唯求收積。嘈雜奔波,故云欲貪等」。下面念老告訴我們,「欲多占有,故曰欲貪多有。因利害相爭,損人肥己,故云利害勝負」。競爭,人本來就有競爭的煩惱,現在競爭完全表面化,小,個人,大的團體,今天的社會無論中國外國,哪一個行業不競爭,哪一個行業不是想到損人利己。個人從小孩就教他競爭,好像不競爭將來就不能夠存活,完全錯了,這個觀念是錯誤觀念。古聖先賢中國外國都沒有說過這個話,福報不是競爭來的,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而成就的。這種福報得到之後不會失去,沒有冤家來破壞,為什麼?你是積德成就的,你不是暴發戶。暴發戶是競爭得來的,是用手段,不擇手段得來的。正常的富貴人家積德,還有不是一世積德,生生世世,二代積德、三代積德、五代積德,真有,個人如是,團體如是。

  在古代大家庭,大家庭,家庭是一個團體,五代同堂,往上數五代,往下數也有五代,九世。從我們自己起,上有父母、祖父母、曾祖父母、高祖父母。下面有兒,兒有孫、有重孫、有玄孫,上下所以講九代。一個家庭就是一個莊園,一個村莊、莊園。莊園裡住多少人?總在三百人以上,起心動念要照顧這麼大的一個家庭,有沒有相爭?有。讀聖賢書知道,爭有分寸,不能太過分,尤其古聖先賢告訴我們,吃虧是福,自己願意吃一點虧,讓別人佔一點小便宜,這個積德,這樣的人家會代代興旺。處處想佔別人便宜,有這種念頭、有這種行為,這是敗家的現象,他的家庭一定是一代不如一代,到最後家破人亡。從哪裡來的?從缺德來的,他不積德,他積惡積怨,想佔別人便宜,我們不能不懂。一定把路走正,不能走偏了,不能走邪了。

  人走到利害勝負,損人利己,『結忿成讐』,「讐」是冤仇,所以一切不顧,家破人亡,這個在歷史上我們真看到了,故云『破家亡身,不顧前後』,「前」是現前,「後」是來生因果報應,多麼可怕!為什麼要幹這個事情?別人幹,看到別人幹,自己要不幹好像落伍了,別人最後破家亡身,那個不顧前後的後,後是來世的果報,來世不但是墮惡道,惡道出來如果再得人身,冤家遇到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你說這多可怕!這樁事情,只有佛講得清楚、講得明白。我們要是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再窮再苦我也不敢欺騙別人,也不敢奪取別人,為什麼?那是罪上加罪,這一世現世的報輕,來生三惡道的報重,不能做!

  註解裡頭,「前後者,前因後果。又《會疏》曰:前不顧是非」,什麼都敢幹,不知道因果,「後不顧譏嫌」,也就是輿論對你的批評,他不在乎,他沒有把這個放在心上,他只是把利擺在心上,怎麼樣奪取,用什麼手段。這個下面也是《會疏》講的,「亦前不顧明哲昭察,後不顧鬼神冥記」;這兩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,我們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,都要想想真有天地鬼神。在哪裡?一切時一切處。我們肉眼看不到,他能看到我們,我們看不到他,我們起心動念他知道。鬼神都有他心通,我們也有,迷失了,能不能恢復?能,修定就能恢復。佛經上告訴我們,小乘初果,大乘初信,這是佛的入門弟子,我們今天沒入門,在門外,如果你入門了,入門就是戒定慧,持戒、修定、開慧。

  戒持什麼?我們學淨土,淨土經典這一段全是戒律,講因果報應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淨業三福是總綱領,要常常記住,時時刻刻提醒我們。佛教導我們,第一條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這一條就是戒。這是什麼戒?人天戒法。你能把這四句做到,你來生不失人身,你不會墮三惡道,你在什麼地方生存活動?你在人天兩道。我們現在得到的人天兩道,把人天兩道保持住,淨業三福第一條你做到了,就能保存住,真的不是假的。第二條是小乘、是學佛,第一層是人天法,人天是學佛的基礎,人天沒有學好怎麼能學佛?所以孝親尊師是根本。「慈心不殺」修大慈悲心,菩提心的根本。接受佛陀十善的教誨:身,不殺、不盜、不淫;口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;意,起心動念,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這是最低的限度。這個能做到,往生沒問題,信願持名決定往生。如果這條沒做到,不孝父母,不敬師長,還殺生,不修十善,造十惡業,念佛能不能往生?不能往生。但是佛家有特別法,這是淨土宗的,你幹的這些錯事,五逆十惡幹這些錯事,臨命終時遇到善友勸導你,教你懺悔業障,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,你要是真幹也能往生!這是淨宗最大的恩惠,准許你懺悔,准許你回頭,真懺悔,真懺悔是往後永遠不造了,過去造是過去無知,貪瞋痴迷惑了,從今之後不造惡業了,真回頭了,行,阿彌陀佛照顧你。但是你發這樣的心,懺悔心,得天天懺悔,為什麼?多多少少、有輕有重,還是在造,自己一定要反省、一定要思惟。要觀察,不看別人,看自己,看別人作惡,那是一面鏡子,照鏡子,立刻回頭想想我有沒有造惡,這叫真修行。看到別人行善,想想自己有沒有行善,斷惡修善,才能保住人天這兩道,這兩種。起心動念言語造作,如果與十惡相應,三途;與十善相應,人天,再加上信願持名,你往生了,問題真解決了,這個人叫自愛,真正愛自己,真正給自己鋪上無比殊勝的大道,再不會把路走錯了。

  學經、學教、讀經,是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,不懷疑,相信了。真幹就是要奉行,奉行就是要從淨業三福開始,這是根本,沒有淨業三福持戒,那個戒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他不孝父母,他不敬老師,這人完了。中國傳統文化的根,就是一個孝、一個敬,孝以父母為代表,敬以老師為代表,師生如父子,立國的精神。歷史的記載至少有四千年,我們得人身,生在中國,不容易,與中國五千年文化要沒有緣分,你怎麼會生到中國?生到中國的人有大福報,尤其在現前這個時代,大家普遍的把傳統文化疏忽了,你要真幹、要真學,把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真正落實,變成自己的生活。你每天幹什麼?我每天就做出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的樣子,給自己看、給別人看,這就是自利利他,這就是行菩薩道。

  我們看《會疏》最後這兩句話,講不顧前後,「前不顧過業」,過是過失,業是你的造作,你的造作完全是十惡業,「後不顧來報」,沒有想來生三惡道的果報。不顧過業、不顧來報,這八個字我們要緊緊抓住,要時時刻刻想到,太可怕了。你要真的相信,真的明白了,你還敢造惡業嗎?決定不敢,一定要斷惡修善,要積功累德。

  後頭念老這結尾的幾句,「但求爭勝,不惜兩敗俱傷。只圖快意,不畏當來罪報。一切不顧,廣行諸惡」。今天這個世界,小從個人,大看國家,國家要發動戰爭,為什麼戰爭?為爭,欲望。用什麼去爭?用戰爭。今天的戰爭沒有絕對勝利,真的是兩敗俱傷。兩敗俱傷是不錯了,可能你打敗了怎麼辦?沒有絕對的勝算,仗不能打。這是愚痴。逼著什麼?逼著你在軍備上競爭,迷惑到所以然處。

  應該是什麼?真正是聰明,能想到前後,特別是後,後是來生後世,你真想到這個,應該怎麼樣?廢除戰爭,廢除競爭。小朋友從小孩上幼稚園,就不可以教他競爭,不能有這種概念,這個概念是絕大錯誤。所有許許多多災難的根源,三惡道的根源,就是爭,爭強好勝。製造武器不是對別人的,是保護自己的,這就對了,絕不是欺負別人,要打敗別人,要佔領別人,不是。我們不想控制別人,別人也別控制我們。把這些不善的統統廢棄,統統放下。起心動念,我教人是:我們是地球人,地球人是一家人。我們不分族群,我們不分國界,我們是地球人,一家人。我們不分宗教。宗教多,那是時代形成的,現在我們明白,眾神一體,宗教一家,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,這多好!世界要想真正走向安定和諧,永遠沒有戰爭,中國傳統文化《群書治要》能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標,圓滿這個夢想。所以有一天全世界人都讀《群書治要》,好!這個願望可以實現,世界大同。決定不可以,末後念老在此地的結論,「只圖快意,不畏當來罪報。一切不顧,廣行諸惡」。如果這個現象出來,我們就曉得了,地球會毀滅的。這是地球上的人愚痴到極處,把地球毀滅了,同歸於盡。如果是聰明人,應當重視傳統優越的文化,共同來學習。世界大同是文化大同,不是武力,不是政治,不是經濟貿易,也不是科學技術,是倫理道德,是聖賢教育,才能夠真正實現大同世界。

  我們看底下一段,「禍福隨身」。

  【富有慳惜。不肯施與。愛保貪重。心勞身苦。如是至竟。無一隨者。善惡禍福。追命所生。或在樂處。或入苦毒。】

  這是我們今天重要的一堂功課作業。我們看念老註解。『富有慳惜』,慳貪吝嗇,這就說這個過失,說明慳貪的過失,「或人富有,但慳惜成性」。『不肯施與』,他真的富有,慳吝成性,雖然富有,不肯幫助別人。社會上多!他富有,他拿出來的錢,他總想到他要賺回去,如果他賺不回去,他就不肯幹這個事情。根本不了解真正的貧富的因果,他不懂得,他以為他很有本事,他比別人聰明,他行好運,他賺得來的,不知道財富是過去生中累積的財施果報,他不懂。沒有財富的人,懂得這個道理,這一生肯布施,晚年日子就好過,有人照顧,有人伺候。我們沒有想到來生,至少我們想到晚年,我老了不能工作了,退休了,我怎麼辦?老年有福報才是真正有福報,為什麼?體力衰了,不能勞動了,樣樣都需要有人照顧,真有那些人來熱心照顧你。你要不修因哪裡來的果?你對人都不善,誰有善意來對你?所以這一生當中每一天從早到晚要想到,我要怎麼樣布施恩德給別人,將來這些人報恩報德,他來照顧我。

  晚年能夠歡樂,大福報!現在人晚年都沒有了。中國的養老院我沒有看到,外國的養老院我看得很多。我的習慣,每到一個新的地區,最先我要看的就是這個地方的老人公寓。國家照顧得不錯,生活不成問題,問題出在哪裡?精神生活沒有。老人在養老天天晒太陽,見到人不會打招呼不會說話,痴痴呆呆的,像木頭人一樣,多可憐!他在那裡,中國人一句俗話說坐吃等死。老時候到了,過這種日子,悲哀!

  再回憶中國老人養老,我這個年齡記憶很清楚,我們小時候上小學,年齡大概七、八歲的時候,看到鄉下的老人,他們每天上茶館去消遣,泡一杯茶,老年人老黏在一起,聊天,有說有笑,而且茶館裡面都有說唱藝術,有表演,有唱歌的,有講大鼓書的,很快樂,有說有笑。中國古時候養老是這種方式。老人有活動中心,那個時候,這些中心多半在祠堂。祠堂因為它除了春秋祭祀之外,平常都沒有人在那邊辦活動,所以老人的俱樂部、老人的茶館就放在祠堂裡。還有小朋友念書的地方私塾,私塾也在祠堂裡面。所以小朋友常常跟老人在一起,聽老人講故事,聽老人教誨,快樂!小朋友增長知識。這種情形在外國看不到。中國民間的藝術唱戲,這個戲劇每個地方不一樣,多彩多姿。再有表演的。怎麼樣把這些民間藝術再找回來?有沒有辦法辦個學校?要培養繼起的人才,不能讓這些老人過世,就沒有了,要讓他們教,教一批年輕人,他們能從事這個行業,這個行業專門來幫助老年人的娛樂,老年人喜歡什麼,給他表演。將來的果報,他到老了就有很多小朋友跟他天天玩耍。如是因,如是果。你要遠離小朋友的時候,小朋友就遠離你了。老人跟小孩在一起,就變成老小人。很重要,決定這是社會非常重要的一個項目。老人院變成老人樂園,兒童有樂園,老人也要有樂園,這個社會祥和,人生活著他有意義。不至於像現在許多國外的老人公寓,我們看到很難過,但是也無能為力,沒法子幫助。

  中國自古以來他所追求的,小孩十五歲以前,小孩是要把一生記憶的東西統統念熟,小孩的記憶力好,教他讀書,讀古書,古聖先賢的典籍,他不需要了解,他只需要念,念遍數。一天念十遍,或者是我們今天講一天念十個小時,念熟,慢慢他統統背熟了,到十五歲,一般他所學習的東西,全都背會了,四書五經。十五歲以後老師開講,講給他聽,他能理解了,而且所講的這些書都是他已經背熟了。老師怎麼講法?先聽學生的,學生學習《論語》,《論語》已經背了三千遍,老師先叫學生,你這三千遍念過來之後,其義自見,你有很多地方已經懂了,你講給大家聽聽,講給老師聽,講給同學聽,互相交流,這就是互相的學習。講完之後,老師講評語,老師給你認證,跟你說,你講的不錯,如果有錯誤老師給你糾正。不是老師講給學生聽,老師讓學生把所學的東西講出來給大家聽,這種教學法是教他開悟。

  你看看佛門講究這些,唐朝那個時代,惠能大師開悟了,五祖召見他,半夜三更沒人知道,在他方丈室裡頭,讓他把開悟的樣子說給他聽聽,明心見性了,性是什麼?他說了五句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;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;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第三句,本無動搖是第四句,最後一句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說到這個地方,五祖就點頭,行,不要再講了,衣缽就給他,他就是第六代祖,忍和尚是第五代,就傳給第六代了。他們兩個人見面,一生只見過三次面,第一次到黃梅去拜師父,見面;第二次是五祖要傳法,巡寮的時候見了一次面;第三次面是半夜召見,見一次面,時間都很短。這叫師徒。五祖老和尚說法,他沒有聽過一句,你看他三次見面的機會,沒聽過說過,到黃梅參學八個月,老和尚只安置他到碓房舂米破柴,幹你的本行,道場裡頭,禪堂他沒去過,講堂他也沒去過,他在那裡舂了八個月的米,破了八個月的柴。最後是神秀法師的一首偈子,傳到他耳朵裡頭去,他知道那個偈子沒開悟,他找人帶路,領他到牆壁上貼偈子的地方,去拜了一拜,拜了之後,他把它改了,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他這一首偈子出來之後,把大家都嚇到了。五祖趕緊出來,告訴大家,沒見性,把這個偈子擦掉,大家安定下來。下午五祖巡寮,就是把整個寺廟拐拐角角都去看一看。為什麼這樣做?就是跟惠能見第二次面。不這樣做法大家會驚訝,這樣做法沒有人知道。巡寮就跟他見,就問他:舂米,米熟了沒有?他們說話,別人不懂。他說熟了,早就熟了,還沒有篩,還沒有篩出來。五祖聽了,用拐杖在碓上敲了三下,就走了。別人完全沒有看出來,惠能知道,看到三下,叫他三更到他房裡,方丈室見面。他就等到三更,真的,一入推門,門沒有拴,他就進去了。見面,五祖就問他,你說給我聽聽,見性,性是什麼樣子的?說了五句話,衣缽傳給他。所以他跟老師見面三次,三次時間都很短,我們用現在話說,都不超過十分鐘,三次時間加起來也不超過半個小時。你曉得傳法是這麼傳的。

  中國,古印度,真正有無師自通,所以有意來製造無師自通的,古人用這個方法用得很成功,就是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私塾裡頭教書,老師教學生就是叫他念,念遍數,早晨來上課,念個三十遍,念五十遍,念一百遍,教這個,天天是教這個。累計下來一千遍了,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。沒講,他懂了。老師講:講給我聽聽,講給同學聽聽,分享,大家分享。講完之後,老師講評。講得不錯,老師點頭肯定,這門功課就畢業了,小考,一千遍。以後怎麼辦?再念一千遍。第二個一千遍念完了,老師又來考一次,再講一遍我聽,講得比前面深,講得比前面廣,一千遍小悟,兩千遍大悟。好,再讀一千遍,第三千遍大徹大悟。三千遍講完老師點頭,畢業了,這門功課畢業了,可以再學第二門,一門一門的學,沒有同時學兩門課的,只能學一門。一門畢業了通過了,自己能講,都是自己,不是聽老師講的,老師沒講,老師聽你講,無師自通,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現在有同學用這個方法,讀三千遍的、讀六千遍的、讀一萬遍的、讀兩萬遍的,他們把信息告訴我,跟我說真有無師自通,他們自己是做實驗成功了。所以我就想,把這些人找來講給我聽,我來聽聽他們達到什麼境界。

  古時候教學,真實智慧,讀書千遍意思是修定,只准你念,不准你想。你想是打妄想,定得不到,定破壞了。讀書就是讀書,沒有意思,書裡頭沒有意思,你要以為有意思是你的妄想,不是真的,總得明白這個道理。真幹就真有成就,中國歷代這些聖賢君子,今天講專家學者,都是這樣訓練出來的,只要見性,智慧就現前。六祖說得好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麼?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。無量智慧用現在話說哲學,無量德能現在講科學,哲學科學全知道,無量的相好福報,圓滿具足。中國的經書是寶,真寶,不是假的,就是它能幫助我們開智慧,能幫助我們得定,能幫助我們一生成就聖賢君子。佛法,淨宗能幫助我們往生淨土,親近阿彌陀佛,能親近彌陀得到的是大圓滿,究竟圓滿。這本《無量壽經》可貴,古來的祖師大德認為這是佛經裡頭的第一經,我們今天選擇這個本子,第一經裡面最好的版本,黃念祖老居士註解是最好的註解。

  「不肯施與」是吝嗇,不能修三種布施;修財布施得財富,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這三樣都是人想得到的,但是統統做錯了,吝財吝法。不肯修無畏,還要殺生、還要吃肉,無畏布施第一個就是素食,不吃眾生肉,不殺生,這得長壽,健康長壽。

  經文上講得好,『愛保貪重,心勞身苦,如是至竟,無一隨者』。這幾句裡頭,「愛欲牢固,故云愛保。貪心深重,故云貪重」,愛保,貪重。身心,「心勞身苦,如是至竟」,一生勞苦,一直到命終。「但所得者,只是獨死獨去,無一隨者」,死了以後一個也帶不去,一樣都帶不走,叫獨死獨去,都是講的事實真相。「《嘉祥疏》曰:無一隨者,神識孤遊戲,財留在自界」,也就是說,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這兩句話要記住,真話,常常看,常常想著,人到最後決定是獨死獨去,無一隨者,沒有人隨你的。嘉祥大師說得好,財留在自界,自界是自己現在這個地球,你的財物都留在地球上。神識孤遊戲,我們今天見聞覺知是神識,眼能看、耳能聽,六根起的作用。孤是孤單,沒有人陪你,神識孤遊戲。你一生所想求的、所貪的、所擁有的,一樣都帶不走,留在這個世間,唯有業隨身,佛門裡頭有兩句話,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這兩句知道的人很多,但是這兩句話,被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人,雖然會念,雖然很清楚,但是沒有警覺到,還是不斷造惡業,還是追求貪欲,搞貪瞋痴。這兩句話真正搞明白了,是什麼樣子?萬緣放下,徹底放下了,對這個世間一切不再去追求了,不想再擁有了,得大自在。為什麼?這兩句話是看破。這一段經文跟黃老居士的註解都是屬於看破,真看破之後放下了,放下就得自在,放下就能隨緣,放下就不再造業了。應該每天幹什麼?信願持名、求生淨土,這就對了,完全對了。

  「生平所作善惡之業,及所感福禍之果,則不相捨離」。你天天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這都是造業,不是善業就是惡業。一般人惡業多、善業少,學傳統文化、學佛的人,善業多、惡業少,都在不斷。所以所感福禍之果不相捨離,真的不是假的,每天就幹這個,天天都有因,天天都有果。所以經上講『追命所生』,它追逐你。義寂大師說:「謂善惡因及禍福果,皆追命根所生處也」。「追」是追隨、追逐。

  「於是後世」,『或在樂處、或入苦毒』,「樂處者,三善道」,天道、人道、阿修羅道,這樂處。「苦毒者,三惡道」,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無法避免。底下說明了,「苦者痛苦,毒者毒禍」,形容什麼?「痛苦之極,故云苦毒」,經上講的句句是實話。換句話說,我們把它做個總結,人的一生,把它縮短到一天,從早到晚,意思就是從我們出生到我們死亡離開這個身體,全是業報。這一生當中,造善業,心生歡喜;造惡業,心生煩惱。一定要知道,起心動念已經在造業了,叫意業。業分三大類,身體造作的叫身業,口裡面的言語叫口業,起心動念叫意業,身語意,或者叫身口意三業。無始劫以來,我們出不了六道輪迴,生生世世不是在三惡道就是在三善道。那我們想一想,不想多,想一天,今天一天,我們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?是善語多還是惡語多?身體動作,善行多還是惡行多?我們今天一天的禍福,延到明天,今天是現前,明天是後,到明天,從早到晚,這又一天過去了,一天復一天,一年復一年,人生在世就是玩這個把戲,不好玩,很苦。

  誰能救我們?佛菩薩能救。佛菩薩教導我們,苦,離苦得樂,離苦要離究竟苦。究竟苦是什麼?輪迴,六道十法界,究竟苦。究竟樂是什麼?很簡單,究竟樂就是極樂世界,為什麼?極樂世界沒苦。為什麼沒有苦?它沒有苦因,往生到極樂世界,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,起心動念善、言語善、行為善,它是究竟善,我們講純善,所以它的果報是極樂。那個地方,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,不但沒有苦的業,果沒有,連苦的名稱感覺都沒有,叫離究竟苦,我們得幹這個事情,這個救度眾生叫徹底救度了。今天我們幫助全世界人離苦得樂是短暫的,所以沒有幫助人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大,那是幫助他得究竟樂、離究竟苦。

  我們為什麼要學佛?就為這個,但是我們每天不能不工作。不工作,活在這個世間幹什麼?是有工作的。這個工作一定要利益眾生,決定不要想到利益自己,利益自己是罪是苦,利益眾生是樂。不管做成做不成都樂,做成了,快樂;做不成了,眾生沒福。遇到障礙,不是我不做,是眾生沒福報,所以對自己來講還是樂,不為自己就好,念念不要把眾生忘掉,像諸佛菩薩一樣。諸佛菩薩只有一個念頭,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罪苦眾生離苦得樂,他不是一個地球,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,他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眾生。我們要發這個心,這心量多大,心量愈大愈快樂,愈小愈痛苦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