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土大經科註(第四回)  (第四一一集)  2017/1/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1-041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九百三十八頁第一行,「惡業殃罰」,科題。請看經文:

  【不知為善。後受殃罰。故有窮乞。孤獨。聾盲。瘖瘂。癡惡。尪狂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。不肯為善。】

  「濁世惡苦」這一品經裡面幾乎完全是給我們說出因果報應,真的是善因善果、惡因惡報。這一段經文是講的惡。我們冷靜細心觀察這個社會,這個社會上像經上講的人不少,果報我們看到了。為什麼他遭這種果報?過去生中造不善業,這一生當中果報現前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不知為善,乃至不肯為善」,這一段經文,「皆表造惡之過失。以廣為不善,復殺害生命,故受「窮乞、孤獨、聾盲、瘖瘂、痴惡、尪狂」,受這個果報。「窮者貧窮。乞者乞丐,討飯度日者也」。諺語有所謂「萬般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」,你一生的行業是緣,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惡是因。過去生中造的有善惡,我這一生努力行善,斷惡修善,雖然有惡因,沒有緣,果報不會現前。過去生中造作不善,現在又造不善,因緣具足,果報現前。

  中國五千年傳統文明,非常重視教育。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。教育有四大類:第一大類,倫理的教育。古時候從小就教。一個人,一定要懂得人與人的關係,我跟父母的關係,跟兄弟的關係,跟妻子、兒女的關係,跟親戚朋友的關係,跟社會大眾的關係,要懂,一定要信守道德、倫常道德的規範,像一個人。所以中國教育一般歸納,倫理的教育,道德的教育,因果的教育,聖賢的教育,終極的目標是聖賢,前面都是聖賢教育不能缺少的基礎。現在學校多,政府辦的,可是古時候這些教育的內容不講究了,問題出來了,在我們這個社會普遍的接觸到,看到的,聽到的,這是什麼?果報。

  我這些年來,也有許多人跟我談到這個問題,我們這社會,特別關心的是青少年,青少年吸毒,社會大眾非常關心。澳洲我們住的一個小城圖文巴,市政府為這些兒童們建立一個戒毒所,我記得我們還捐了不少錢,感化院。能不能真正改過來?能不能真正回頭?有很大差距。到底怎麼辦?如果不能把古老文明的教育恢復,那就很難了。人必須讓他覺悟,覺悟他就回頭,他就不肯再幹,那就教育成功了。如果沒有這些好的教育,他不明理,造作許多惡業,受很多冤枉的果報。社會上有不少同情這些人的人,同情無濟於事,如何幫助他回頭,這才重要。戒毒所監獄應該怎麼辦?學校化,真正找一些有道德、有學問的專家學者,得教育,對於這些犯法的人上課,關懷他,教育他,希望他能變成好人,這就對了。這是真正救人。

  我聽說我們傳統教育、道德的這些講座,在監獄裡面做過,實驗做過,成效很好。甚至感動很多的典獄官,真正觸發他的慈悲心,上面給他升級調走,他不要,不接受,他要留在這個監獄裡面做老師,教化受刑人,這在佛教說,這人是菩薩化身,真的有慈悲心,憐憫這些受刑人,希望幫助他們改正,將來在社會上做個好人,犧牲自己的升官的機會,做出犧牲奉獻。那麼這些人,能夠發這種心的人,他們肯定受過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、聖賢教育。縱然沒有受過,我也肯定他受過,為什麼?他跟受過的人表現的是一致的,值得人尊敬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。「不知為善」是無知,「不肯為善」是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,不是他真不肯,他禁不起誘惑,看到作惡他也想去做,不是他真的回不了頭,所以教育比什麼都重要。這裡這一段經文,皆表造惡之過失。造的惡多,不勝枚舉,經裡面舉幾個例子,我們要能從所舉的例子去反省,去細心觀察,造惡的過失真的是無量無邊。以廣為不善,復殺害生命,故有「窮乞」,一直到這一段講的「尪狂」,這些報應。『窮』者貧窮。貧窮要不要羨慕富貴?貧窮到極點極處就淪為乞丐。行乞過日子我們見過。有一些乞丐真可憐,他每天在外面討飯,很多人都認識他。為什麼會淪落到這種地步?有原因,不肯好好的讀書,好吃懶做。年歲不是很大,二、三十歲,三、四十歲,可以工作,為什麼不工作?我們從小見過,乞丐晚上住在哪裡?一般都是廢棄的古廟,他在一個牆角鋪一點稻草,晚上在那裡過夜,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。所謂人生真的是有命運,你是什麼個命運,你要肯回頭,肯改過,都還有救;不肯回頭,不肯改過,那就沒辦法了。

  也有一種,我還記得,我沒有見過,有人見過告訴我,長年在外乞食,他家裡?家裡兒孫不錯,兒子做生意做得很成功,父親在外頭行乞。多少人責備他兒子,你看看,你在家裡享福,你的爸爸在外討飯。他也覺得很難為情,派了很多人去找,把爸爸找回來了。找回來,他爸爸在家裡住了一個多月,不習慣,偷偷的又跑走了,又去行乞去了。這是很少數的。人家問他為什麼?自由,我一天到晚遊山玩水,走到哪裡隨便找個地方就可以休息一晚上。他活得很自在。這過什麼?苦行僧的生活。真有樂,沒有憂慮,沒有牽掛。是的,兒孫都不錯,不需要牽掛。這種少有。他所說的不是他沒有道理,他的人生觀跟別人不一樣,他是以無事一身輕,真的遊山玩水,欣賞大自然。這又另當別論。這是少之又少,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。

  窮乞,為什麼?佛經上有,過去生中不肯行財布施。富貴從哪來的?財布施來的。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一般學佛剛剛入門,師父一定會把這樁事情告訴你,特別是你現前的生活有困難,貧窮,師父一定告訴我們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教我要修三種布施,得三種果報。大師往生之後,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,李老居士對我們一群,那個時候有十幾個,年齡跟我差不多的,老師常常警告我們,勸我們,也是說要修財布施。沒有財,自己保自己都相當困難,哪有錢布施?就像章嘉大師所說的,一毛錢有沒有?有,一塊錢有沒有?也還可以,老師就說了,你就從一毛一塊修起,常存布施的心,遇到緣隨分隨力,都是無量功德,因為你只有這麼多錢,一塊錢,一塊錢全部拿出來了,是你全部的財產,這功德很大。要懂得道理。

  法布施,勸人學佛,勸人念佛,勸人求生淨土,這個功德可大了!他要真聽懂了,真的念佛往生,這個人往生是你勸的,是你對他的法布施,他已經得到果報,他會感恩你,他會報答你,在你臨命終時,你要是熱心求生淨土,他會跟在阿彌陀佛身邊接引你往生,你見到阿彌陀佛,也見到這些人,生歡喜心,到極樂世界變成同學了。

  我們如何離開貧窮?有能力,很多慈善機構,宗教,有辦義務的職業學校,或者職業培訓班,裡面還分很多科目,你可以去學習,有做工的,有專門培養廚師的,你只要有一技之長,你就可以在社會上謀生。我們住在新加坡的時候,伊斯蘭教辦了個職業學校,辦得很成功,它裡面有二十多個科目。校舍是租來的,每個月付房租,房東要賣這個房子,他們學校的負責人來找我,他們有意思想把這個校舍買過來,長期辦下去,不希望停止。我說好事情。他還缺錢,告訴我大概還需要七十多萬,新加坡幣。當時我就跟李木源商量,佛教居士林的林長,通常我們對於各宗教的幫助大概都不超過十萬塊錢,這次他要問我們要七十多萬,我們怎麼幫助他?李木源居士就出了個主意,我們來實驗辦一次義賣,擺小攤子,找個場地擺小攤子,很好,賣了之後都給他,收入的,選擇一天。我們先是有宣傳,拿個小旗子,大概有一百多人。伊斯蘭教有一位高級部長,我跟他兩個人領隊。我記得大概走了六、七公里,走到我們義賣的地方,大家曉得這回事情。我一看十多個攤子,攤位,有十幾個都是佛教的,伊斯蘭教只有兩個,兩個攤位,我們有十幾個攤位。這一天從早到晚賣下來,晚上總結一共有一百多萬。我們就把這一百多萬,全部給他了,皆大歡喜,他這個校舍買下來了。

  佛教給我們,記住,財布施得財富。世間發財的人都是過去修財布施之因,這一生他無論經營哪個行業那是緣,因遇到緣,果報就現前,就這麼回事情。所以他的事業做得很成功,他擁有很多財富,不必羨慕,過去生中業因加上現在的緣,因緣聚合,果報現前。我們有緣,有緣沒有因,看相算命算你的財庫空空,過去生中沒修,疏忽了。不是不能修,疏忽了,沒修。這一生當中補來得及。章嘉大師教我的時候,就是告訴我,過去生中沒修,三種布施,過去生中大概只有法布施,還有一點聰明智慧,沒有財布施,貧窮,沒有無畏布施,短命。所以多少人給我算,我相信,我能接受,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。所以學佛前面的一個階段,五十歲之前很困難,雖然到處講經,我們不貪圖供養,只歡迎他來聽經,修法布施。法布施裡面有財布施,財布施是什麼?印經,我們講什麼經就印什麼經,這個裡面有法也有無畏。所以真正是五十以後,結的法緣多了,供養也逐漸多了。供養的錢我幹什麼?我學印光法師。印光法師接受四眾供養,全部都用做法布施。他把這些錢在報國寺建了個印刷廠,自己印書。印得好,很負責任,就是所印的書字很清楚,字也很大,讓你看到不傷眼睛,而且編排,特別是生字錯字很少,錯誤很少。這我們一般稱為善本,好版本。印祖很負責任,早年自己校對。所以我這一生人家來供養的,我都拿去印書。我講《華嚴》我印《華嚴》,每個來聽經的都送一套《華嚴經》,大部的,人家歡喜。以後慢慢的錢愈來愈多了,印《大藏經》。到晚年,我所印送的《大藏經》差不多到一萬套。這是年輕的時候,作夢都想不到。我省吃儉用,那時候沒有出家之前,台灣印《大藏經》,儲蓄一年,才夠一部《大藏經》的錢,好不容易買到一部《大藏經》,沒有想到以後有這個緣分,供養多了,可以印《大藏經》跟大家結緣。我們沒有做過買賣,就是完全都是贈送,錢從十方來,還歸十方去。

  以後看到傳統文化,《四庫全書》這是傳統文化的大根大本,決定不能失傳。商務印書館印《四庫》,只印三百套,世界書局印《薈要》,只印兩百套,分量太大,一般人不會買,像《四庫》,家裡面房子不夠大,沒有地方放,而且價錢很高,多半都是圖書館,私人很少。《薈要》,雖然只有全書的三分之一,分量也很大,精裝五百冊,比《大藏經》多,《大藏經》只有一百多冊,五百冊。所以我就拿供養去買這些書,有多少咱就買多少套,《四庫》先後總共買了一百一十二套,《薈要》買了三百多套。買這麼多幹什麼?贈送給世界上著名的大學圖書館、國家的圖書館,讓他們保存。聽說世間有災難,災難這些典藉怎麼保存?愈多愈好,到處存放。總不可能,我把它散得遠遠的,不可能完全毀滅,這就是肯定會傳下去。我是想到這一點。

  這兩年來想到這些書,我在很多學校看到了,沒人讀,我們的傳統文化還是會滅亡。那怎麼辦?要找年輕人肯讀,肯在這上下功夫。有人告訴我,現在學校已經不教文言文,為什麼?文言文學了沒用處,找不到工作,大學中文系的學生,畢業出來不懂文言文。極少數跟這些老前輩學文言、學四書五經,學得很不錯,講得也不錯,真有這些人,但是他沒有學位,所以高等學校不聘請他教書,小學、中學沒有排這個課程,所以學習的人愈來愈少。於是我才想到漢學院,想這樁事情,漢學院裡頭有學位,將來這邊畢業的時候,學校承認,你可以在大學文學系裡面,教古漢語,教四書五經,教經史子集。我們只希望能有三十到五十個好老師,培養文言文的好老師,他們有能力,在《四庫》裡面發揮,讀,理解,把它翻成白話文,面對一般學校,小學、中學、大學都應當學習,好!大學他也能教,他有學位。我們天天做這個夢。沒想到前年無意在英國遇到威爾士大學校長,我們談起這個問題,他非常贊成。今天是元旦,昨天是去年,去年九月我們正式簽了合同,積極籌備,今年二月就開課了。開課的對象是漢學院的師資,就是老師,我們做兩個月的培訓,建立共識,我們同樣的想法、同樣的願望,如何來把它完成。六七月招生,預定九月正式開課,在今年。教育重要!不教,人都學壞了。科學不是不好,科學要是離開道德、倫理,科學不是盡善盡美。如果學科學,同時也學倫理教育、道德教育、聖賢教育,再科學教育,好,能盡善盡美,我們想走這個路子。今年我們正式做實驗,實驗成功了,我們希望香港將來能有個分校。

  如何解決貧窮。『孤獨』,都是果報。老年人體力衰了,七、八十之後,真的不能照顧自己,需要人照顧。年輕人什麼?年輕人嫌棄老人,不肯幫助老人,不肯照顧老人,這是因。甚至於還欺負老人、虐待老人,有,不是平常的關係,父子,好多做兒女的,父母年老了不要了,把他送到老人院去,不讓他回家,他有家歸不得,家給兒女繼承了,兒女不孝,老人孤獨。將來的果報,他的兒孫這樣對待他的父母,將來他老了,他的兒女也是照這個樣對待他,因果報應絲毫不爽。如何離開孤獨?那就是,你能夠幫助孤獨的老人。有這個緣分不要放棄,跟老人在一起,聽老人講故事,許多故事都是他一生當中寶貴的經驗,等於他給你上課。我年輕時候喜歡幹這個,所以很多知識,老人那裡學來的。我喜歡陪老人,陪著他們散步,陪著他們聊天,陪著他們喝茶。我沒有其他的娛樂場所,我都是親近這些有學問、有道德的老人,當中還有不少教授,年歲大了,退休了,我們這些年輕人他很喜歡,很愛護,歡喜跟我們聊天講故事。要幫助,我們在這個地方積累一點功德,可以改善我們自己的命運。

  下面『聾盲瘖啞』,聾是耳聾,耳朵聽不見,瘖啞是不能說話。這都是佛家所說的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的果報。我們看到這些人,應該要端正自己的心念,日常生活當中斷十惡修十善:身三善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;口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,不綺語,綺語是花言巧語騙人;心地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你就不會受外面環境的染污,不會被環境所動搖。這個我們修學就是功夫。『痴惡』,愚痴,無惡不作。現在社會這種人不少,要想想到底什麼原因,遭這個苦難。『尪狂』,我們今天講的精神病,他住精神病院,我們到精神病院去參觀,看到這些人非常痛苦,發瘋。『皆因前世不信道德,不肯為善』,原因說出來了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不知為善」,一直念到這一句最後「不肯為善」,都是表造惡的過失。以廣為不善,人沒有愛心,沒有慈悲心,喜歡作惡,作惡養成習慣了,再加上殺生,殺害生命,故受貧窮,到這裡所說的這些報應,尪狂等報。「窮者貧窮。乞者乞丐,討飯度日者也。孤獨,《經音義》曰:無父曰孤」,孤兒,「無子曰獨」。老人沒有子女,小孩沒有父母,這都是人間非常值得憐憫。這些事情我們遇到了,有能力一定要幫助他們,要照顧他們。「憬興云:孤者無父母,獨者無子女。聾者,耳不聽聲。盲者,目不能視。瘖者,口不能發聲」。啞巴,他不能說話。底下還有啞,「瘂者,雖能發聲,但舌不轉,仍不能語言,故即啞也。」「癡者愚癡、癡呆。惡者,狠惡不善」。人心地狠,起心動念都是惡念、邪念,他能欺負人,常常欺人,常常行惡。「尪者弱也、跛也、短小也」。這都是說殘廢的人。「狂者瘋狂」,這是我們一般講精神病。

  經上所說的這些,「不信道德,不肯為善」,都是前世不信道德,這一世對道德又不重視,沒人教他。如果這一世從小有人教他,過去生中雖有因,這一生沒有緣,因沒有緣結不了果。我們要想避免這些災難,對於經上講的這些人要有憐憫心,能夠感化的要幫他忙,不能感化的要遠離他們。「不信道德,不肯為善,所受之種種殃罰。殃者禍也,罰者罪也」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「善業福果」,你看因果,善惡因果讓我們對比。請看經文:

  【其有尊貴。豪富。賢明。長者。智勇。才達。皆由宿世慈孝。修善積德所致。】

  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。尊貴、豪富,這些「表為善之得,彌顯作惡之失」。得失是有原因的,不是沒有道理的。我們想求什麼,佛教導我們,依教奉行你就能得到。我們年輕時候,也是過去造的罪業重,沒有學佛之前不知道行善,從來也沒有行善這種念頭,沒有能力,自己生活過得很勉強,哪有力量去幫助人?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有業障,業障深重。我去找章嘉大師,向他老人家請教。工作不是長久的,別人不僱傭我們就失業,失業的時候生活馬上就成問題,就流浪了,怎麼辦?老師就告訴我,勸我出家,教我學釋迦牟尼佛,給我這麼一個使命。要我看《釋迦方志》,《釋迦譜》。我剛進佛門不到一個月,他指導我的。我們對佛教懷疑,我是方東美先生教我的,才知道佛教的好處,這是教育。方老師介紹我的,跟我說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。我們沒聽說過。我跟他學哲學,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,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,我從這入門。告訴我:「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,大乘經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」這句話我抓住了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我完全接受。大概只一、二個月,我有個緣分認識章嘉大師。那時我認識一個蒙古親王,他們都是學佛的,看到我讀佛經,問我是不是學佛,我說剛剛開始,老師介紹我看的,他說你要不要一個高人指導指導?我說需要,他就給我介紹章嘉大師。跟章嘉大師特別有緣分,我認識章嘉大師,他老人家六十五歲,他六十八歲走的,我跟他整整三年。佛學的基礎就這個時候奠定的,以後到台中跟李老師十年學教,學經教,才會有一點成就,如果沒有這個三年扎根,那就沒有法子。所以我這三個老師,少一個都不行。最後還要加個韓館長護法,我在最困難的時候她幫助我。這四個人少一個,我都不能成就。

  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是什麼人?我在經典上看到,他不是一個宗教家,他是個偉大的社會教育家,捨棄王位,他辦學,跟孔老夫子一樣。孔老夫子還希望有個一官半職,替國家做一點事情,沒這個緣,那些諸侯國,他認識人不少,也約了見面,但是沒人用他,回家教學。釋迦牟尼佛是有王位,他要不出家他是國王,捨棄王位出家了,從事於教學。印度當時宗教之國,也是哲學之國,這些學派、宗教他都學過。最後不滿意,完全放下,這都是給我們看的,出家,放下煩惱障,參學十二年,放下,不再跟他們這些人往來了,放下所知障。這二障放下了,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,所以在菩提樹下開悟。悟了之後,他就在鹿野苑教學,把照顧他的五個人找回來,先給他們講經,講阿含,憍陳如第一個證阿羅漢果,都是宿世的緣分。前面十二年教的是小乘,等於小學。接著小學教完了,接著講方等,八年,好比是中學。再向上提升講般若,二十二年,這是釋迦牟尼佛主要的教學內容,前頭沒有這個根,學生沒法子學,這是大學,般若是大學,所以小乘,聲聞、緣覺,是小學、中學,真正的學校是大學,時間長,二十二年。最後八年研究所,《法華》、《涅槃》,把學般若的菩薩提升到法身大士,成佛了。這是他老人家一生的事業,四十九年。他過世七十九歲,中國人講虛歲,八十歲,外國人講實足年齡七十九歲。

  所以釋迦牟尼佛是什麼人?我讀完章嘉大師給我的兩本書之後,我曉得了,釋迦牟尼佛是非常偉大的社會教育家。他講的東西非常廣泛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一生搞教育,培育人才。在他會下證阿羅漢果的,多!證得三賢菩薩位的,多!法身菩薩的也不少。所以佛陀、菩薩、阿羅漢,這些名稱在佛陀教育裡面是學位的名稱,最高的學位,佛陀,像現在學校的博士,沒有比這個更高了;次一等的,菩薩,碩士;再次一等的,本科畢業,學士,阿羅漢,阿羅漢是學士。我們這個觀念一新,老師要我學釋迦牟尼佛,那就是學講經、學教學,一生從事義務教學,不收學費。沒有固定的道場,過的游牧生活。我很欣賞釋迦牟尼佛,年輕的時候真的學,一生不建道場,釋迦牟尼佛沒道場,一生教學。沒組織,釋迦牟尼佛這個團體、團隊,關係就是師生關係,釋迦牟尼佛是老師,其他的全是學生,我估計有三千人,經上所記載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人,那是常隨眾。從小學一直念到博士班,沒有中斷的。老師教學四十九年,他們接受四十九年的教育,很了不起,令人佩服,有大成就。

  下面三賢菩薩、緣覺、聲聞,都隨著各人的業因,成就他們的道業。這一段告訴我們,善業得福報。跟佛學習那是道業,證三乘之果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法身大士。所以真正修行能證果,不走這條路,求世間的福報,尊貴是福,豪富是福,賢明是福,長者不但有福而且有智慧,智勇才達,這些都是宿世慈孝、修善積德所致,人天福報。

  我們把念老註解念一遍,「下舉尊貴等」,舉這麼多例子,「表為善之得」。何必作惡?為什麼不修善?「彌顯作惡之失」。兩個一對照,作惡的損失太大了,修善的果報都現前。『尊貴、豪富』,「乃世間富貴之人」,中國、外國,哪個人不求富貴?貴是有地位,富是擁有財富。『賢明、智勇、才達』,「乃人中賢智之士」,有智慧、有才幹,理事通達明瞭,在社會上有建樹,聖賢書不能不讀。『長者』,「義兼二者」,有財富有道德稱為長者,「乃積財具德者之通稱,又為年長多財者之稱號」。「世間富貴賢智之人,皆由過去世中行慈盡孝、修善積德所致」。這些我們要記住,我們要認真學習,為什麼?弘法利生離開財富也不行。

  我這一生,命中跟經上講的一樣,能有今天,還有一點成就,完全是靠這一生有一點緣,這個緣就是遇到三位老師,遇到韓鍈館長。沒有這四個人,我肯定是,算命算我四十五歲,後面就沒有了,壽命只到四十五,我非常相信。我這個相信也是有因緣的,我自己能記得的,我家裡面三代,祖父四十五歲過世,我還有個伯父,我父親的大哥,他們也就是兄弟姐妹三個人,大哥大我父親十二歲,大一輪,也屬兔的,四十五歲過世,我父親也是四十五歲過世。看到家裡三個人,沒有過四十五歲,人家說我只有四十五歲,我相信,我也把時間就定在四十五歲,四十五歲以後沒有了。學佛,一定要在四十五歲有成就,四十五歲那個時候,對於淨宗信願持名半信半疑。在那生病的一個月當中,半信半疑也念阿彌陀佛求往生,一個月病好了。以後我知道,大概是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,這是一個使命、是一個任務,帶頭給學佛的人做個好榜樣,應該是這個原因我又回來了。

  學佛,章嘉大師告訴我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。實質是什麼?戒定慧三學。戒定是要做出來給別人看的,慧,真實智慧,是從戒定裡頭來的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用什麼修定?我是用研教,喜歡讀書。早年跟李老師學了一部大經《楞嚴經》,這部大經老師講了三年,他一個禮拜講一次,我也一個禮拜複講一次,所以這部經從頭到尾,他講一遍我也講了一遍,非常歡喜。真的佛門所說的,一經通一切經通,這部大經學了之後,我再學第二部,第二部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我在台中住了兩個月,兩個月,老師大概有十堂課講經,十堂課,一個星期一堂。我聽完《華嚴經》第一卷,後面我看清涼的註解,看李長者的《合論》,都能看得懂。所以老師在台中講《華嚴》,我在台北講《華嚴》,我大概半年就趕上老師的進度,因為老師一個星期講一次,我一個星期講三次,兩次講《八十華嚴》,一次講《四十華嚴》,我是把這兩樣東西同時講,講了十幾年,講了不少,講到法喜充滿。佛法最重要的要傳下去,不傳下去後繼無人,佛法就斷掉了,這不行。所以,培養人才是佛門當務之急,沒有比這個更重要了。

  今天是做好事,修善業,善業福果,發心學講經是善業,第一善業。發心護持,弘法利生是第一福果。什麼是福果?這是福果,要懂得。這個事情都要靠緣分,我有心我懂得,緣不足,一生當中碰到三次緣。四十多歲第一次,好像我四十四歲,佛光山跟星雲大師的緣,他在那裡創業,辦了一個東方佛教學院,請我去當教務主任。如果我這一生都留在佛光山,沒有離開,他那佛學院的學生有一百三十多個人。我的意思,把它分成三個人一組,專攻一部經。我告訴星雲法師,十年之後我有把握培養二十到三十個講經的法師,他們的程度不在我之下,佛光普照全球。他聽了,好是好,那不像學校了。我就告訴他,像學校出不了人才,不像學校出人才,我說我這個學佛就是跟李老師學來的,那不是學校,怎麼學來的?聽經,複講。這裡分組可以分四十多個組,也就是說,我們選四十多部經論,每一組專攻一部,十年。他不能接受,不能接受我一看,我在這裡,這個事都不是我要做的,我就離開了,離開展開了流浪生活,全世界哪個地方請,到哪去講經,好在我認識人多,法緣殊勝,走出國際了。國際講經對自己是好事,提升自己,對大眾實在講得不到利益,為什麼?一年才去個兩次,上半年一次,下半年一次,一次十天,「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」,所以收不到效果,結結緣而已,這個樣子,我差不多浪費了十年時間。

  第二次的緣分,是我五十歲的時候。五十多歲,新加坡,遇到李木源居士,也是我們想辦一個佛學院,預先辦個培訓,弘法人才培訓班,做實驗,辦了六屆,每一屆是三個月,一年辦兩次,三年,很成功,培訓有幾十個學生,小部經能講,講得不錯。我就計畫跟他商量,我們辦個佛學院,就不是培訓班了,認真,有計畫長時間來培養人才,他也答應了,但是沒有多久他又變卦了,不想辦,他還是希望搞這個短期的,我一看到心態變了,不是真正想培養弘法人才,我就離開,到澳洲去了。

  到澳洲,我在那邊創辦淨宗學院,有十幾二十個同參道友,我希望大家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每一個人專攻一門,到今年十五年,有成就了,可是他們學習不認真,我很失望,好在在新加坡團結宗教做得很成功。我移民到澳洲,是澳洲移民部長找我,希望我到澳洲去。那一年我七十五歲,七十五歲移民人家不要了,他要我去幹什麼?團結宗教、團結族群,給我兩個任務。他們把這個工作交給大學去執行,所以我到澳洲,跟學校發生關係。我感到這個路,祖宗鋪的,三寶加持的。

  到第二年,九一一,美國雙子星被恐怖分子炸毀,恐怖分子升級,變成恐怖戰爭了。昆士蘭大學為這樁事情來找我,我跟他們學校和平學院的教授開了兩次會,他們聽了我的報告還算滿意,學校決定聘請我做教授,在和平學院教學,送給我學位,博士學位。我當時不想接受,我說這個對我沒用處,校長告訴我,你一定要接受,我說為什麼?他說,你有些想法看法確實能夠幫助化解衝突,促進安定和諧,希望你代表大學、代表澳洲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。我覺得能夠對聯合國做一點貢獻是好事,我接受了,這樣我跟聯合國發生關係了。這個關係我很珍惜,所以我每年都到聯合國,主要的會議我一定參加,這個樣子,那算我的貢獻。我覺得最成熟的貢獻是我把宗教團結這個想法、這個做法,以及成功的案例帶進聯合國,聯合國非常歡喜,過去不敢碰宗教,我們去了之後,聯合國正式成立一個宗教辦公室,不排斥宗教了,今天澳洲宗教團結起來了。今年二O一七年,我們預定在三月,邀請聯合國的大使到澳洲去考察參觀,去看我們宗教團結,去看我們宗教互相學習,讓大家對這個有信心。

  宗教要回歸教育,宗教要互相學習,宗教像湯恩比博士所說的,宗教是人類主要的教育,文化是從宗教衍生的,也就是說,先有宗教,後有文化。沒有宗教的文化壽命都很短,這個地球上有史以來,曾經發生過二十多種文明,現在都沒有了,只剩下中國一個。那我們套湯恩比的話來說,中國文明為什麼會延長到現在?它有三個宗教支持它,儒釋道。這就是湯恩比所說的,這個文明它不會消失。如果儒釋道成了問題,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也會受災難,也會消失。這是一樁大事,是一樁非常可怕的事情,我們決定不能讓它中斷。所以我鼓勵年輕人,希望宗教要辦宗教大學,面對全世界,或者對一個國家地區。

  宗教能團結,我們有這個經驗。團結在什麼基礎上?仁慈博愛。沒有一個宗教不講愛,基督教的《聖經》,上帝愛世人,神愛世人,講多少遍?《古蘭經》,真主確實是仁慈的。佛教大慈大悲。你去看每一個宗教的經典,你都能看到愛,看到慈悲,所以仁慈博愛是所有宗教共同的核心價值觀,它當然可以團結,應當互相學習。希望宗教能化解一切衝突,促進世界安定和諧,這是宗教教學的宗旨,我們努力奮鬥的一個目標,而且已經做出模樣出來了。英國漢學院,也幫助西方宗教團結,宗教是一家人,宗教教育是人類主要的教育、重要的教學、尊崇的教化。我們終極的目標,希望世界走向大同,人人都懂得因果教育。

  這個一品經比較長,這個三十五「濁世惡苦」,今天名符其實五濁惡世,濁是染污。苦,這裡面沒有樂的,不但是沒有樂受,連樂的信息都沒有。所以迫切需要宗教要回歸教育。末後念老勸我們,「行慈盡孝,修善積德」,這八個字重要,人人都明白,人人都照做,災難就沒有了。

  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,「以果驗因」,一共分三小段,第一段是「法」,三途苦果。

  【世間有此目前現事。壽終之後。入其幽冥。轉生受身。改形易道。故有泥犁。禽獸。蜎飛蠕動之屬。】

  佛說得好,教導我們『世間有此目前現事』,現在目前這些事,事實。『壽終之後,入其幽冥,轉生受身,改形易道』,道是六道,我們今天在人道,來生到哪裡去?到三惡道去了。『泥犁』是地獄道,『禽獸』,畜生道。「入其幽冥」,幽冥是餓鬼道,三個都有了,三惡道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上述之因果不虛,乃世間所見之事」,因果報應,你看到的。「上舉之窮乞乃至尪狂,乃殃罰中之易見者」,容易看到的,「而未知壽終之後,其苦尤為深劇。入其幽冥下,正表其罪苦。幽冥者,即常云之冥途」,冥途是鬼道,「冥界,總指三惡道」,這個幽冥,「別指鬼趣與地獄,如《會疏》曰:幽冥,所謂冥途黃泉也」。轉生受身,改形易道,「《會疏》曰:脫人身,受鬼畜等身,故云轉生受身。四生轉變,云改形。六道生死,云易道」,改形易道。「四生」,指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。「例如捨麻雀身而得狗身,是為改形。又如捨人身而作狗」,人變成狗的身,「則從人道轉為畜生道,是為易道。眾生輪轉於六道之中。泥犁即地獄,蜎飛者飛蟲,蠕動者爬蟲」。

  這些我們不能不知道,都是在眼前看見的,而且是天天看到的,人不能警覺。看到這小蟲在畜生道,有沒有想到,我會不會變成牠們?看到狗、看到貓、看到鬼,有人看到的,真看到,不是假看到的。怕不怕?地獄我們沒看到,有人在夢中見到,真的,不是假的,三途裡頭地獄最苦,容易進去,不容易出來。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段,深深感受到因果教育重要,正如周安士所說,「人人明因果,天下大治之道也」,明信因果;「人人不信因果,天下大亂之道也」。所以《安士全書》,他留下來的著作,以因果為主,都是講善因善果、惡因惡報,勸勉大家斷惡修善,很有道理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