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一七九集)  2015/2/15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1-017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四百六十二頁,我們從第六行看起:

  辛二,第十四願,「觸光安樂願」。請看經文:

  【若有眾生。見我光明。照觸其身。莫不安樂。慈心作善。來生我國。若不爾者。不取正覺。】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第十四願,顯佛光所具利生之妙德」。「見我光明,照觸其身,凡見佛光者及蒙佛光照及之人,莫不安樂,慈心作善,來生我國」。我們在前面學到此地。經上所說的,念老為我們解釋得很清楚。佛光有沒有照觸我們?有。怎麼知道有?佛光無處不照,無時不照,從來沒有間斷過。為什麼我們沒有感觸到?問題在這個地方,我們的心不清淨,所以感受不到。問題是出在我們這邊,不是佛光,佛光沒問題。我們有起心動念、有分別執著、有妄想、有雜念,這是我們自己所做的障礙;換句話說,佛光沒有障礙,確實是無障礙光。我們要是把障礙放下,佛光的照觸我們就感覺到了。感覺到什麼?經上講的安樂,慈心作善,求生淨土,這是肯定的。如果我們見到佛光,沒有安樂感,沒有慈心作善、求生淨土之感,那就不是阿彌陀佛第十四願的佛光。這個光是阿彌陀佛所放的光,決定真實不虛。誰看到了?有一個人,我說出來大家一想就明白了,海賢老和尚。你看他一生是不是安樂、是不是慈心作善?最後他到極樂世界去了,我們從他身上體會到了。他為什麼能體會到?他沒障礙,我們跟他一比馬上就發現了,我們的障礙嚴重,他沒障礙。賢公老和尚為我們作證轉,我們要感恩。

  我們再接著往下面看,「本經《光明遍照品》曰:遇斯光者,垢滅善生,身意柔軟。若在三途極苦之處,見此光明,皆得休息,命終皆得解脫。是即莫不安樂,慈心作善之意」。「光明遍照品」裡面這段話,顯示佛光照觸所得到的功德利益。遇斯光,我們每個人晝夜沒有間斷,都在佛光之中。垢滅善生,垢是煩惱習氣,我們的垢有沒有滅?沒滅。為什麼沒滅?我們迷得太深。經上所說的我們也略知一二,有這個概念,實際上沒做到,我們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很嚴重,不肯放下,這是自己做主的。可是我們得知道,如果不放下,來生後世依然是六道輪迴,這樁事情很可怕!

  我們這一次有緣得人身,遇到的是亂世,不是太平盛世。遇到亂世,我們也不必悲觀,真正修行人,他認為這是好事,為什麼?太平盛世,人對世間有留戀,捨不得離開;亂世容易,亂世我們苦受得太多了,不想在這個世間,容易生起這個念頭,這個念頭跟往生淨土就相應了。所以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對人是平等的,有人在這個緣分裡面超越了,是好事。我們看來佛寺的三聖,海賢老和尚、海慶老和尚以及賢公的母親,他們一生所遭遇的,我能體會。為什麼?八年抗戰我記憶猶新,親身經歷的,已經很懂事了,看到戰爭慘不忍睹的局面。小小年紀就逃難,距離前線最近的時候,槍聲都聽到,聽得很清楚,那在前線,我們向後方跑。身上一無所有,只是一套換洗衣服,一個小被子三斤重,捲個小包袱揹在身上,其他一無所有,比乞丐還可憐。好在那個時候的社會,人還有同情心、有憐憫心,我們得到的,每到一個地方,當地居民看到我們逃難可憐,都熱心照顧。現在沒有,現在靠慈善救濟機構,在當時沒有慈善救濟機構,但是人人都有善心、都有憐憫心。知道苦,一生從苦難當中來,沒有過過好日子。這個對於明白淨土之後,往生的願就很親切,認定了這一生非往生不可,要不往生,苦難的日子無法解脫。

  所以煩惱輕,煩惱輕,佛光的照益,利益就能感受到。除這個之外,我們見到佛像,佛像是佛光的代表,我們讀到經文,讀到《無量壽經》,阿彌陀佛光在照我,所以展開經卷法喜充滿,這個充滿就是安樂、慈善。這裡面有依據,我們要知道的,那就是念佛的人不幸臨終一念錯了,墮到三途去,這樣的人很多,不是少數。他們如果念佛的功力還能保持幾分,有時候還會想到阿彌陀佛,他在惡道裡面,餓鬼、畜生、地獄,有時候也見到佛光。見到佛光,他在惡道裡面的苦,苦報就會減輕,能得到暫時的休息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三惡道的眾生聞佛法的機緣不比我們差。人間天上,特別是人間,哪一個人念佛、誦經、修行沒有迴向給虛空法界一切苦難眾生?我們天天都做。這個迴向起作用,不是沒有作用,我們自己粗心大意,沒有體會到這個作用。如果煩惱輕、智慧長,這個迴向的功德你就見到了,你能接觸得到,對我們信心、願心會增長。

  下面,念老引《禮讚》的話說,「《禮讚》云: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,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」。前一願,「光明無量願」,跟「觸光安樂願」是同一章。二十四章,四十八願。光明名號攝化十方,攝受眾生,教化眾生。「又如《觀經》云: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,攝取不捨。」「光明攝取」正指第十四願,我們現在念的這一願。「遇此光者,皆得往生,故云來生我國」,看起來很容易。我們在彌陀佛光注照之中,從來沒有間斷過,我們迷得有多深,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到一些,我們沒有感觸到佛光注照。現在我們應該怎麼做?那就要學海賢老和尚念佛不間斷。果然真的不間斷,口裡間斷沒關係,心裡頭不能間斷,大勢至菩薩所說「憶佛念佛」,憶是心裡有佛,心裡面想佛,念是口裡念出的。我們要心念,口不念沒有關係,心裡常常念著、常常想著,不定什麼時候你就見到佛光。

  見到佛光,你往生的願心堅定了,你念佛不會再改動。念佛最怕的雜修,他不能專一。見到經教,想翻翻想學學;見到參禪的,喜歡禪;見到持戒的,也想穿衣持缽。好不好?好。能不能往生?不能往生。為什麼?蕅益大師說得好,真正往生是要信願持名。功夫要專一,專一就能往生;不能專一,不能往生。我們是雜修,什麼法門都想,甚至於外道的典籍、世俗的這些書本都想學學、都想看看,沒有想到《金剛經》上佛教導我們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。法是什麼?佛法,八萬四千法門統統要放下,一向專念。佛在這個經上指示我們,淨土怎麼修?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,那個「專」字要記住,不能夾雜。

  我業障很重,我沒有辦法專修,我修個懺悔法好不好?錯了,你要修懺悔法,念佛修最好。前清乾隆年間慈雲灌頂法師,那是那一代的大德,講經教學,著述等身,日本《卍續藏》收他的著作二十多種。他在《觀經直指》裡面告訴我們,我們的罪業實在是太重了,在《大藏經》找這些經懺,無論顯教、密教都不起作用,你怎麼辦?灌頂法師告訴我們,最後還有一法,能幫助你懺除深重罪業。什麼法?專念阿彌陀佛。這是一位通宗通教、顯密圓融的大法師,楞嚴神咒沒有人註解過,他的《楞嚴經》註解裡頭楞嚴神咒都註出來,唯獨這一家,沒有第二家註楞嚴神咒的。你看他教我們,專念阿彌陀佛。

  海賢老和尚常講,他老人家的口頭禪,「天下無難事,只怕心不專」,這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我們的問題全在不能專心,一心不止二用,太多用途了,我們的精神不能集中、意念不能集中,都是妄想雜念太多,所以功夫不得力。知道,很多人知道,可是回不了頭來。古人有句話說「生死心不切」,這句話說得太好了!真的,我們沒有把生死看清楚,到臨命終時,還是隨業流轉,把往生極樂世界忘掉了,這個才可怕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念念都要求生淨土,把它養成習慣,這問題就解決了,不養成習慣不行。

  印光大師是我們最近的一代祖師,老人家閉關念佛,他的關房我去看過,非常簡單,簡單到不能再簡單。就供一尊阿彌陀佛像,像不是很高大,我印象當中大概只有一尺多高,木雕的,一張小方桌,一對蠟台,一個香爐,一個磬,一個木魚,再供一杯水,其他沒有了,非常簡單。佛像後面寫了個大字,老人家自己寫的,「死」字。這就是古人常講的生死事大,他一抬眼睛看到佛像,後面就是很大的「死」字。警惕自己,死了怎麼辦?要不是阿彌陀佛來接引你,就到三途去了。

  修行一輩子,來生得人身,好像是理所當然的,不見得,為什麼?我們自己冷靜回光返照想想自己,名字是在學佛,到底學到什麼?自私自利沒放下,口業沒放下,身業沒放下,意業也沒放下。用十善業道這十條認真去想想,我們就發現自己不夠格。我們在造業,身造業,口造業,口是最容易造業的,意,貪瞋痴慢疑。多少人自己造業自己不知道,為什麼?養成習氣了,日常生活當中認為我是理所當然,我就是這個樣子,不肯認真改過自新。最後誰吃虧?自己吃虧。

  所以,這也是灌頂法師說的,他老人家註解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我跟諸位報告過,我過去講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這段經文的時候,就是用他老人家的註解。他註解最後一頁,提供我們做參考,念佛人一百種果報,第一條就是無間地獄。我那個時候在台中跟老師學經教,我對這一句就不懂,念佛人,即使有過失,也不至於墮無間地獄,怎麼會這麼嚴重?我捧著這本書去見李老師,向李老師請教。李老師一看到說,這是大事,我不能給你一個人講,我講經的時候要跟大家講。我就等著他講經的時候,真的,他對大家講。大師,頭一個是墮地獄,最後一個是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,當中這些差別都是沒有得到專心,妄想太多,雜念太多了,從早到晚口念彌陀心散亂。散亂還不說,散亂心造業,造的業自己不知道,損人利己,還有損人不利己,習氣不改怎麼行!

  要怎樣才如法?就是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的樣子,一切時一切處這句佛號沒有丟掉,這就對了。我念頭一起就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雜念,有事辦事,有人來向你請教,你可以勸導他念佛,勸他斷惡修善。完了,佛號就起來,未曾丟失一句,真念佛人。不是這樣念佛人,哪能沒有過失?過失很多,沒有能力降伏煩惱習氣,也就是說佛號常常斷掉、常常忘記掉,那些雜念還常常想起,這個事情麻煩,這是不能不警惕的。

  所以,我們見佛像如同見真佛,聽到佛號也聽到了真佛,真誠心、恭敬心、清淨心能生得起來,常常保持,從早到晚。晚上睡覺作夢就是丟失了,作夢為什麼不念佛?夢境對修行人來講是很大的警惕,為什麼會作夢?科學家說潛意識裡頭的妄想,佛法裡面講阿賴耶裡面習氣種子起現行。我們如何能夠念到作夢的時候也念佛,證明你的心專一了,這樣的人決定得生,這真念佛人。世間這些事情隨緣,隨它去吧,不要去管它。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我們繼續往下看,「由上可見,光明無量是佛身德」,好!「而此光明實為利生」,我們翻過來看,實為利生所以才有光明。這一點不能不跟佛學,我們起心動念是利益眾生。光明從哪來的?法身來的。《華嚴經》上說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光明是如來的智慧德相,是我們自己報身裡面本來有的。能大師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光明德相,為利益眾生,不是為利益自己。賢公和尚為我們表法,住世一百一十二年,是為自己嗎?不是,為利益眾生,念念關懷眾生。眾生在六道裡頭造業受報,怎麼利益他?能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就是利益,我們有沒有這個心?阿彌陀佛這個心願從來沒有間斷過,他關懷的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六道眾生、十法界眾生。怎麼樣去幫助他?必須要以身作則,做出榜樣給眾生看,佛在法界虛空界無處不現身。現無量無邊身,現菩薩身、現聲聞身、現天人身、現修羅身、現羅剎身、現人身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,他在螞蟻窩裡頭現螞蟻身。全是度化眾生,沒有一定的身相,沒有定法可說,所說的法無非幫助他覺悟,幫助他回頭。所以我們對佛法不能執著,我們今天受持這個法,「信願持名」,真信切願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,記住,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不能有夾雜,夾雜就錯了。

  「故云:四十八願,全顯法身,又云:一一誓願,為眾生故」。這個我們要記住,我們應當要學習,不要為自己,沒有自己,要用這個身,上求佛法,下化眾生。這個身相功德就大了,為什麼?上求下化依它,你依這個身體,身雖是個假的,借假修真,就這個意思。

  再看下面,第十五願「壽命無量願」。這一願也是善導大師彌陀五種大願,真實願,第三個。這五種真實願,第一個是第十二願「定成正覺」,第二個十三願「光明無量」,這是第三個,第十五願「壽命無量」,後面第十七願「諸佛稱歎」,第十八願「十念必生」。善導大師說,這五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。請看經文:

  【我作佛時。壽命無量。】

  這個科判裡面應該就是這兩句。下面「國中聲聞天人無數」是第十六願,十六願有「聲聞無數願」,所以它應該是放在下面的,再印的時候要把它改過來。這個地方只是『我作佛時,壽命無量』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此章含第十五願壽命無量願,及第十六願聲聞無數願。至於壽命無量願中,既指佛之壽命無量,兼明國中無數聲聞天人壽命亦皆無量。今此一願,在《魏譯》分為兩願,可見今此會本之四十八願,所攝彌陀願德,廣於任一古譯」。跟五種原譯本相比,這個本子確實講得最周全、最圓滿,任何一個版本跟「發大誓願第六」相比都比不上,這第六品會集得太好了!在序文裡面我們看到,這一品會集是三位大德參加的,夏蓮居老居士、慧明老法師、梅光羲居士,三個人好像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完成這一品。這一品是《無量壽經》的核心,《無量壽經》裡最重要的就是這一品,這一品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,釋迦牟尼佛把這個話轉述給我們,是彌陀親自說的。所以在魏譯本裡面,它是兩願。我們希望下次再印的時候,把它改正過來。

  「第十五壽命無量願中,首為彼土教主壽命無量」,我作佛時,壽命無量,「如《法華》說山海慧如來:壽命無有量,以愍眾生故」。為什麼要無量壽?唯有無量壽才能度無量眾生,所以壽命不是自己要的。自己不要,那是真無量壽,為什麼?法身沒有壽量。佛的法身無量,我們每個人的法身亦無量,法身跟佛是一不是二。大經上有句話說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不但是一法身,智慧、德能都平等、都具足。由此可知,此地講的壽命無量是說什麼?說報身、說應化身,應化身亦無量。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,三千年前示現,住世八十年,怎麼是無量壽?八十年是現身教化眾生,他在地球上無量壽我們不知道。史傳裡面有記載,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化身再來的,永明延壽大師、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。於是我們就知道,化身也沒有生滅,眾生緣成熟了他就現,眾生緣盡了的時候他就沒有了。你看他為誰?為眾生,眾生真想他,他就現前;眾生把他忘掉了,他就不見了,隨時在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說得太好了,你有心願求他,他就現前,你沒有心願的時候他就不見了。

  我們有心求他,他為什麼不現前?我們心不清淨,要清淨心求他,馬上就現前,平等心那更不必說。所以像海賢老和尚,他是真的不是假的,什麼時候想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現前,不想他就不見了,為什麼?人家不但得清淨心,而且得平等心。你看對人對事沒有分別好壞,沒有分別人我,平等心,清淨心是阿羅漢,平等心是菩薩。他沒有一點私心,對什麼人都歡喜,對什麼人都愛,都勸導人:好好念佛,成佛是大事,其他都是假的。這是老和尚的真言,誠實語,是真話,這不是假話,我們要常常記住。

  老和尚往生了,極樂世界在哪裡?我說過,極樂世界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。所以,往生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,到達極樂世界,花開見佛,就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。他有能力在遍法界虛空界,上求下化,上求是禮佛、供佛、聞法,下化就是應機教化,幫助一切有緣眾生,他就有能力現報身、現應身、現化身,就有這個能力。我們一定要曉得,諸佛菩薩沒有離開過我們,我們背離諸佛菩薩,這是事實真相。我們用妄心,背離了;我們用真心,就見佛了。什麼是真心?放下起心動念,放下分別執著,就是真心。我們起心動念放不下,為什麼?太微細了,自己根本不知道,這叫無明。分別、執著知道,分別執著養成習慣,所以分別執著放不下。放下執著證阿羅漢果,放下分別成菩薩,天台別教三賢菩薩。

  所以,阿彌陀佛現的無量壽,就是極樂世界的報身彌陀,住在實報莊嚴土,無量壽,他不入滅,永遠在那邊幫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這是憐憫眾生故,佛的報身不滅,極樂世界是報土也不滅,無非是憐憫眾生、接引眾生。接引到極樂世界,那個地方是成佛最好的環境,到那個地方去沒有不成佛的。成佛之後,我有理由相信,那些人統統證得究竟圓滿法身。他證得之後是什麼樣子?跟阿彌陀佛一樣,他也示現在極樂世界,跟阿彌陀佛同樣無量壽,以等覺菩薩的身分,幫助一切有緣眾生,都是慈愍眾生。

  我們接著看下面,「蓋教主住世時短,則化事短促,眾生難遇。教主長住,則化緣無窮,利生無盡」,道理就在此地。故澄憲法師讚歎說:「佛壽無量,化道至德也」,教化眾生第一德是什麼?佛壽長,佛永遠在世間,「誰不渴仰此願哉」,眾生所希望的。「又彌陀是報佛,極樂是報土」,剛才我說過,「教主壽命無量,是真實無量,非有量之無量」。在極樂世界可以說是究竟真實,這是非常稀有難得。這段話「以現在語言表之,壽命無量,指絕對之無量,非相對之無量也」,相對是無量的對面有個有量,有量跟無量相對。這告訴我們,不是相對的無量。不是相對的,就是絕對的,所以它是絕對的無量,不是相對,這個境界不可思議。

  這一願下面有一句,「國中人民壽命亦皆無量」,這一句是在此地,會集本是這樣寫著的,「國中聲聞天人無數」。但是後面這一願,十六願「聲聞無數願」,是國中聲聞為主的一願。我們做科判的時候,這個地方要細心。我們看註解,接著看。「澄憲云:人民壽命無量,淨土第一德也」,真的。人民是六道凡夫,極樂世界有凡聖同居土,我們一般念佛的人,往生極樂世界,絕大多數都是生凡聖同居土。它的同居土裡面只有兩道,人天兩道,沒有修羅,沒有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這些沒有,極樂世界有天人。天人的壽命也無量,這個無量跟前面講法一樣的,絕對的無量,不是有量的無量。所以,澄憲師說這個願是淨土第一德。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,雖然是人天身分,壽命跟阿彌陀佛一樣,這是佛在一切經裡頭從來沒有說過的。

  我們就是聽了這一句,就應該下定決心這一生往生淨土。為什麼?有無量壽就不怕了,有的是時間,慢慢學來得及,決定成就。又何況在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樣樣圓滿,沒有一絲毫欠缺的,這多難得,我們不能不知道,應該要發心。發這個心,求往生的心,就是無上菩提心,這是蕅益大師說的,為什麼?你往生極樂世界你已經是大菩薩,大乘菩薩,不是小乘,不是聲聞緣覺。生到極樂世界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」,你看,這一句還得了嗎?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薩。你看,同居土也作阿惟越致,這一定搞清楚。你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非去不可,絕對不會再有一個念頭想到別的地方去,不可能;不會再有一個念頭想修別的法門,你死心塌地,就跟海賢老和尚一樣,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。我就從現在開始念到我往生,再沒有第二個妄念,你就專了,你就一了。我們這個本子說的「一向專念」,你看有一、有專,這兩個字是關鍵字,要一心、要專念,什麼都放下。

  前天有個同學來問我,他參加這次香港受戒,戒壇師父勸他要修占察懺法,他來問我。我說,占察懺法包含在一句佛號當中,你念這句佛號,占察懺法全修了。他明白了。不能見這個就學這個,見那個學那個,那你就亂了,你就把極樂世界放棄了。占察懺法是給誰講的?不是給念佛人講的,不是給要求生淨土人講的,他們不想修淨土,也不想往生極樂世界,修那個好,幫助你懺罪。要知道,念阿彌陀佛,聲聲都懺無始的業障,這個法子多好!不能再換了,換題目就錯了,不可以學這個法門又想學那個法門,那就完了,要學善財童子。

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你看,老師傳給他的,念佛法門,吉祥雲比丘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頭一個參吉祥雲,念佛法門,他就一句佛號念到底,一生不改變。他參訪許許多多法門,當中還有五十一個,五十一個去聽了,參訪了,參訪怎麼樣?明白了,你這個法門我明白了,我感謝你,我不學,還是念阿彌陀佛。五十三參,善財童子是一句彌陀念到底,念到最後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他圓滿成就了。他沒有說參一個法門就學一個法門,再參一個又學個法門,那他就學亂了。這個榜樣樹在那個地方,我們不可以不知道。

  善財童子成佛,是信願持名,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的,五十三參是做榜樣給我們看的。可不可以學?可以,去隨喜一下,看看他修的什麼法門,自己這個主修的法門如如不動。叫戀德禮辭,我對那個法門歡喜、讚歎,因為它度一類眾生,隨喜讚歎,不學,還是一句彌陀念到底。沒有看到善財童子參一個學一個,沒有。那他為什麼要參?給我們看的,怕我們參一個學一個,參兩個學兩個,結果學得亂七八糟。給我們做榜樣的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,要不然就把大乘毀掉了。《金剛經》給我們做證明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法可以學,可以聽、可以去學,不用修它的;說起來你樣樣都懂,做起來,我一門深入。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,多少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學許多法門,結果一門都不成就。這些我們要注意到的。

  澄憲底下接著又說:「修行佛道者,死魔為恐。生死間隔,退緣根本也。」這句話要警惕,真的,佛對這樁事情非常重視。哪個人能保證你明天還在世間?明年還在世間?靠不住。經上告訴我們,人命在呼吸之間,一口氣不來,這一生結束了。到哪裡去?自己不知道,迷惑顛倒,所以才把三惡道當作善道。他要知道是惡道,他怎麼會去?不知道。進去之後就出不來,愈迷愈深,造作罪業,就是起心動念,愈來愈嚴重,非常可怕!這是退墮的根本,一死之後就一落千丈。「見佛聞法,值遇眾聖,供養諸佛,親近善友,自然快樂,無有眾苦,其德非一」,一是一種,不止一種,都要壽命。「若壽命短促者,遺恨幾計」,念老在括弧說沒法子計算,「如玉杯無底故。此願最至要者也」。這一願提醒我們,太重要了,就要求長壽。長壽能求到嗎?能。怎麼求法?念佛往生極樂世界,就得真正的長壽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這一生什麼是最大的事情?應該就這樁事情最大,我們求真長壽,我們不搞假的,假的東西統統放下。這個決心要下,要真下。

  下面,「又望西亦曰:諸樂根本,只在此願」。壽命無量才是一切樂的根本,如果死亡,一切樂永遠都離開了,淪落到三途,那往後不堪設想。天雖然是樂,壽命也很長,不究竟,它不是無量壽。無量壽只有極樂世界,只有西方淨土,捨此不修,搞別的,明白人眼中你全錯了。你能回頭,佛菩薩一定示現幫你忙。你堅固執著,自以為是,諸佛菩薩也無可奈何,幫不上忙,不是不幫助你。你的煩惱習氣太重,見異思遷,這種人怎麼會有成就?無論在世出世間都不會有大成就。

  「又如《群疑論》謂彼國人民命極長遠,縱令凡夫,還入變易,究竟成佛」。這裡頭有個括弧,講縱令凡夫「了分段生死而入變易生死」,這是說修學其他法門。了脫分段生死指什麼人?阿羅漢。阿羅漢脫離六道輪迴,生到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十法界,出不了十法界,為什麼?變易生死。他雖然沒有身體這一段一段、一世一世的,這種現象沒有了,他還要苦修,慢慢往上提升,向上提升這叫變易。從阿羅漢變成辟支佛,從辟支佛變成菩薩,菩薩階位有三十個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。要到初地,明心見性,才能夠超越十法界,往生實報土。這個時間長,要論劫算,不是容易事情。「蓋生極樂,見佛聞法,一切時處皆是增上,無有退緣,壽命復又無量,故不論根器如何,凡往生者必定成佛。稱之為淨土第一德,良有以也」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同學們,你們如果真的真信、真願,願生西方極樂世界,好大的福氣,人間天上找不到。你的福氣、福報比轉輪聖王大、比大梵天王大、比摩醯首羅天王還大,比阿羅漢、辟支佛都大。不要小看自己,就是真信切願一心求生淨土,你的智慧、你的福報就超過前面所說的,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《群疑論》裡頭這幾句話說得好,念老最後的結論說得非常清楚,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,特別是一切時在極樂世界生活,無論在什麼時候、無論在什麼處所都是增上,幫助你向上提升,壽命又無量。所以,不講求根器,上根、中根、下根都無所謂,往生到極樂世界,就像前面十二願所說的,定成正覺,這個語氣多肯定,決定成正覺。這個正覺是無上正等正覺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妙覺如來,上面沒有了。所以善導大師把五個真實願,第一個就是定成正覺。你還懷疑什麼?再懷疑就是你沒這麼大的福報,你沒智慧,沒看清楚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,第十六願「聲聞無數」,應該是要加上這句:

  【國中聲聞天人無數。壽命亦皆無量。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。悉成緣覺。於百千劫。悉共計校。若能知其量數者。不取正覺。】

  這科判也不容易。我們看註解。「第十六,聲聞無數願。願文曰:國中聲聞天人無數」。我們應該要知道,說聲聞、天人都是隨順我們世間說的。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,都是隨順我們這個世間講的,實際上?實際上它那邊沒有。怎麼說沒有?你把四十八願都看圓滿,你就完全明白了。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無論是天人、是聲聞、是緣覺、是三乘權教,到極樂世界統統都是阿惟越致菩薩,不就平等了嗎?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等級?法身菩薩,所以統統都是明心見性。這個不是往生的這些聲聞、天人不是他們修的,他們沒有修,怎麼會變成法身菩薩?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他,讓他變成了。

  可不可能?為什麼其他的佛沒有這麼做?釋迦佛有沒有能力加持我們作阿惟越致?有能力。有能力為什麼不使?我們要是問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一定說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已經在做,你到他那裡去學就行了。釋迦保送我們到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迎接我們,這多省事!佛佛道同,佛佛互相讚歎,佛沒有嫉妒障礙。你做了,做得那麼好、那麼圓滿,我這裡剛強難化、業障深重的人統統送到你那裡去,送到你那邊就解決了。這就是釋迦跟彌陀的心願。我們了解佛佛道同,釋迦、彌陀是一不是二,既然那邊做好了,這邊就不需要了。諸佛如來不爭信徒,你看彌陀辦得好,釋迦把他的信徒介紹到那邊去。只要肯信的,真正相信,你就學這個法門,肯定去得成,肯定是真實的,不是假的,釋迦牟尼佛不會騙人。我們對佛要信得過,這比什麼都重要!

  所以,澄憲師說:「阿彌陀佛,弟子無量。三無量中,其一也」。這三種無量就是,下面有,「三無量者,光明無量,壽命無量,眷屬無量」,眷屬就是弟子,跟他學的人無量。或者有人疑惑,《悲華經》裡頭說,你看,「謂彼佛國土,無有聲聞,辟支佛乘。所有大眾,純是菩薩,無量無邊」。你看佛在《悲華經》上說的,介紹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全是大乘菩薩,沒有聲聞緣覺。這說的不一樣。「今經何云聲聞無數耶?蓋此二者,文雖相左,而義實無違」,沒有違背。「今經三輩往生,俱云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三輩生者,統統已經發菩提心,所行一定是菩薩乘,「故《悲華》云純是菩薩」,是在極樂世界講的。

  「至於彼國聲聞緣覺,只是就其斷惑之情況而言。雖斷見思,未破塵沙與無明惑」,這叫聲聞,「非是只求自度之二乘」。「若只求自度,不願度他」,那你沒有發菩提心,沒有發菩提心不能往生,「證諸《宋譯》此意甚顯」。下面把《宋譯》的這段文抄到此地給我們看。「《宋譯》曰:我得菩提成正覺已,所有眾生,令生我剎。雖住聲聞緣覺之位,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寶剎之內,遍作佛事,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下面念老給我們解釋,「按聲聞不聞他方佛名,但求小乘涅槃,不取佛果」,這是小乘聲聞。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不一樣,他們雖然是聲聞緣覺的身分,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,到了極樂世界之後,他們就能夠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寶剎之內,這就是十方諸佛國土,大家概念就更清楚了,遍作佛事。這個遍作佛事就是上求下化,上面供佛聞法,下面度化眾生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能現什麼身。這是菩薩,這哪裡是聲聞緣覺?真的聲聞緣覺,你看,不聞他方佛名,他也到不了十方諸佛剎土。但是往生到極樂世界,他立刻就能到十方一切諸佛國土,不但聞佛名,而且還供養佛,供佛聞法,還度眾生,跟法身菩薩完全沒有兩樣,這極樂殊勝。

  要發菩提心,蕅益大師告訴我們,真正發願求生,你真信,真願求生極樂世界,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。為什麼?到極樂世界之後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,你就等於是阿惟越致菩薩,阿惟越致叫三種不退,就是法身菩薩。是阿彌陀佛加持你的,不是你自己證得的。雖是佛加持的,但是作用跟自己證得的沒有差別,這個多難得,多快!

  所以底下講,「今極樂人民所謂為聲聞者,能遠至無數佛國,作無量佛事,度無邊眾生,悉令成佛,正是大菩薩之行徑,豈能視為一般聲聞耶?是所謂之聲聞」,這些聲聞「皆已發菩薩之大心,行菩薩之大行,趣無上之大果,其實正如《悲華》所謂純是菩薩也」。這個要知道、要清楚,你要不知道,你對極樂世界那種嚮往的心、求生的心、求親近阿彌陀佛的心生不出來。必須知道它的好處、它的功德、它的利益真正是無量無邊際,沒有任何一個佛剎、沒有任何一尊佛能跟極樂世界相比的。也正因為如此,所以諸佛讚歎阿彌陀佛為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。多少菩薩想求這個法門,怎麼能叫我很快就契入、就能證得?找不到,沒有想到我們居然遇到了。遇到之後,你想在一生當中成就,你一定要學海賢老和尚,為什麼?他很單純,就一門深入,一句彌陀念到底,念了九十二年不拐彎。他念到什麼程度?他念到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我給大家講得很清楚。

  專一,這個功德不可思議,老祖宗教我們,求學,無論世法佛法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一門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自見就是開悟,大徹大悟。要一門,要專念,才能大徹大悟,才能明心見性。見了性,所有經全通了,不但釋迦四十九年經你全通了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無量劫所說的一切經你也全通了,沒障礙了。為什麼?一切法不離自性,只要抓到自性,全抓到了,就這麼個道理。別人跟我講什麼,好,我讚歎,我決定不學,我只學這一門,老師傳給我的,我相信老師。你要學多了、學雜了,背師叛道,錯了。

  所以我曾經說過,大家反對會集本,我不能反對,為什麼?老師傳給我的。我相信老師不會害我,相信老師愛護我,所以我不會背棄老師。我說全世界人都不相信,我相信;沒有人肯學,我一個人學。我們既然拜了老師,還違背老師,不聽老師的話,這就是背師叛道。背師叛道,果報不好,成就很難,對老師那種真誠恭敬心沒有了。現在遇到一個好老師不容易,好老師遇到一個真正依教奉行、不背師叛道的也不容易找,很難找到。真找到一個,法就傳下去了,好像接力賽跑一樣,你這棒子有人接上去。都不好找,交棒的人不好找,接棒的人也不好找,可是發真誠心就會遇到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