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六三九集)  2014/3/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63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一千一百零一頁,從第一行看起。品題:

  【聞經獲益第四十八】

  這是本經最後的一品,流通分裡面是第五段,「舉益流通」,分六個段落。它這有一個品題,我們看看念老的品題介紹,「本品名聞經獲益」,聽到這部經我們所獲的利益。「廣顯聞者獲益難思」,普遍的顯示出,聽到這部經典他所得的利益是不可思議。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裡頭說,也是說這部經,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是彭際清居士的作品,就是這部經的註解,彭居士的註解,「聞經之益如是不可思議,皆是無量壽本願力故」。為什麼會有這樣無法想像的利益?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力的緣故。「亦以本師威神加被故」,此地講的本師是阿彌陀佛,極樂世界的本師。「凡有眾生遇斯經者,其所獲益亦當如是。」每一個眾生遇到這部經,聽到這部經,聽到一段、一句、一首偈,他所獲得的利益都不可思議。

  我們看下面第一個小段,「小乘得益」,小乘根性的人,這裡面分兩段,兩個小段,第一個,「得法眼淨」。請看經文:

  【爾時世尊說此經法。天人世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眾生。】

  這個人數無法想像的,天人世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眾生。

  【遠離塵垢。得法眼淨。】

  念老的註解,『塵垢』,「通指煩惱」,煩惱放下了。「如《維摩經》云:遠塵離垢,得法眼淨」。跟這個經上說的意思完全相同,「正同此經」。什麼叫法眼淨?參考資料裡頭有,在第一頁,這個是佛教的術語,「分明見真諦謂之法眼淨」。真正看到諸法實相,我們六道凡夫所見所聞都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,這個人他真正見到了,分明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見到真諦,這叫法眼淨。法眼淨,「通於大小乘。小乘為於初果見四真諦之理」,苦集滅道他見到了,「大乘為於初地得無生法忍」。

  我們接著往下面看,參考資料裡的「四諦」,小乘人見到的。小乘根性的,他見到的四真諦,也就是得法眼淨,見四諦。「四諦藏教生滅四諦」,《天台四教儀集註》裡頭的。首先說明藏教,「藏教者,經律論三藏之教」。我們今天講的《大藏經》,這個就是佛陀教學的教科書裡面所說的。「生滅者,此教詮因緣生法,有生有滅」。這是六道裡面眾生他們所見的,他們所認為的一切法有因、有緣、有果、有報,因緣果報,有生有滅。「四諦者,諦即審實之義」,就是真實的意思,「謂聲聞之人」,小乘人,「用析空觀」,分析,「諦審苦集滅道之法一一不虛」,仔細審察研究佛講的苦集滅道,是真實的,不是假的,這叫「藏教生滅四諦」。下面說,「因緣生法者,六根為因,六塵為緣。根塵相對所起之心,名為生法」。生心,起心動念。「析空者,析即分析,謂分析五陰等法皆空」。像現代科學家也是用分析,物質把它一分為二,用這個方法永遠分下去,愈分愈小,看看物質到底是什麼。佛經裡面講的方法是把它分成七分,七分裡面的一分再分作七分,一直分下去,分到最小的叫極微色,也叫鄰虛塵,它不能再分,它再分就沒有了。佛經上講的鄰虛塵,極微之微,被現在的科學家發現了,就是物質最小的,這個東西再一分,真的沒有了,物質現象不見了。他看到的是什麼?看到原來是念頭波動的現象。物質究竟是什麼?真相大白,原來是念頭波動產生的幻相,物質不是真的。所以得出的結論,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存在。跟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意思相同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因為所有的現象都是物質組成的,物質組成的現象都是虛妄的、都不是真實的;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一切法,一切萬物,有為是什麼?有生有滅,叫有為法,凡是有生有滅的都是假的,如夢幻泡影,夢中好像真有,醒過來之後痕跡都找不到,不是真的。佛經上所講的這些,逐漸逐漸被現在量子力學家發現了,這才發現大乘佛法裡頭確實有高等科學。

  科學對於物質、精神這些現象,這是大問題,從這個世界上有科學就有人提出這些問題,四百年了,一代一代接著去研究,一直到現在最近的二十年才發現,物質的謎底揭開了,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從哪裡來的?從念頭來的。我們看到這些報告,對《心經》上常念的「五蘊皆空」,我們明白了。從前對於五蘊,色受想行識,講不清楚,學習佛法對這個問題總是有懷疑,半信半疑,信,佛說的,佛不會打妄語;懷疑,我們沒有看到,我們沒有聽別人說過。五蘊到底是什麼?連五蘊這個概念我們都是錯誤的。我們講色受想行識,我們都用一個人來說,色是什麼?我的肉身,這是色法;受是我們的感受,天涼了,我們有冷的感受,有冷熱的感受,受;想,我們的胡思亂想,有妄想,有雜念;行,這些幻想它不間斷,它是生滅法,一個接一個,前念滅後念生,這叫行;識是體,五蘊的體。前面這四種,色受想行是現象,識是本體。我們都是這樣想法,我們搞錯了,完全搞錯了。

  五蘊應該講什麼?講極微色是五蘊,現在科學叫它做微中子。微中子有多大?科學家告訴我們,一百億個微中子把它聚集在一起,它的體積等於一個電子,電子我們肉眼看不見,是原子裡頭圍繞原子核轉的電子,是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。我們科學技術的確是很進步,這麼樣小的東西都被他看到了,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看到的,它太小了,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。這個東西,這個東西具足五蘊,色受想行識是說它,換句話說,它是整個宇宙裡面基本的物質。《金剛經》說所有現象叫一合相,都是這一個五蘊造成的現象,它是最基本的。我們看到科學報告,才把這個謎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再沒有疑惑。我們不是開悟,不是從定功上見到的。佛法裡頭沒有科學儀器,他怎麼知道的?定中見到的,這是很深的禪定。

  佛經上所說的,什麼人能看到微中子?八地以上。八地以上的菩薩,那個境界就相當可觀,距離如來,就是距離究竟的很近。《華嚴經》講大乘菩薩階位,五十一個位次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五十個,上面是等覺,這是菩薩的階位。你看他是多高的位次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,三十個位次,再到八地,五十一個位次,他是第四十八個。八地上面,九地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最上面的五個位次,他們的天眼、法眼、慧眼、佛眼見到的,不需要儀器,比科學家用儀器看得還要清楚。所以佛經上講的比科學報告要清楚,更明瞭。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,再過個三十年,可能念頭的現象這個祕密也會被揭穿。念頭是精神現象,物質現象是從念頭生的。念頭是怎麼回事情,現在大家鑽這個。佛說得很清楚,這是阿賴耶的三細相,境界相從轉相變現出來的,轉相就是念頭。轉相從哪裡來?從業相來的。業相是什麼?業相是一念迷,就是一念不覺,那叫業相。一念不覺沒有原因的,佛用一個名詞,稱它叫無始無明。這個無始兩個字妙極了,無始就是它沒有開始,你問它什麼時候開始,沒有,沒有開始,沒有開始也就是沒有終結,無始無終。無始無終不是真的,真的應該有始有終,它不是真的。

  一念不覺,證得之後就是覺,會不會還有一念不覺?我們有這個問題,這個問題富樓那尊者替我們代問了,問釋迦牟尼佛。這樁事情在《楞嚴經》上第四卷,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解答說,徹底覺悟成佛之後不會再迷了。他舉了一個比喻,譬如黃金,黃金是從金礦裡頭提煉出來的,提煉出純金,它不會再變成礦石,用這個比喻。我們不斷的提煉,把所有的煩惱習氣統統斷盡,煩惱習氣好比渣滓,礦裡面的渣滓,我們要純金,渣滓統統丟掉之後覺性現前,那就是純金,不會再生煩惱,不可能又變成一念不覺,不可能發生這個事情,我們相信。這一念不覺就叫做業相,現在科學裡面講的弦,跟經典上所講的很接近,弦就是振動、就是波動。一念不覺就是波動現象,從波動現象裡面生出念頭,生出妄想、生出念頭,從念頭裡面才生出分別執著。分別執著是很粗的煩惱,一念不覺是非常微細,所以八地菩薩才能見到。

  現代的科學對於我們修學佛法有很大的幫助,所以是「分析五陰等法皆空」。觀自在菩薩以甚深般若智慧,照見五蘊皆空。這個法眼淨,像《心經》上講的,是大乘的,大乘見到萬法皆空。小乘呢?小乘見到是講的苦集滅道,真有。第一個「苦諦」,苦,逼迫的意思,我們今天講壓力,逼迫就是壓力,物質的壓力,精神的壓力,「有三苦八苦」。這是把苦歸納,歸納為三大類,三大類裡頭苦苦、壞苦、行苦,這個三大類。欲界這三大類統統有;到色界天只有兩種,他沒有苦苦,苦苦欲界才有,但是他有壞苦、有行苦;到無色界天,連身體都不要了,無色界天人沒有身體,沒有身體當然他不需要居住的宮殿,那真是靈性的世界,沒有物質,所以他沒有壞苦,他只有行苦。行是什麼?行就是生滅法,他有壽量,壽命到了,他的苦就來了,不能永恆保持。所以說三界統苦。苦苦裡面分作八種,所以八苦是三苦裡頭的一種。這八是什麼?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這就四種,苦!另外四種,求不得苦,想求的得不到;愛別離苦,你喜歡的東西不能永遠保持;怨憎會苦,你所愛的人事物常常別離,你所討厭的這些人事物天天離不開,讓你生煩惱;最後一個,五陰熾盛苦,五陰就是我們自己的內心,色受想行識,這個東西是前面七種苦的根源,要沒有這個身就沒事了,偏偏有這個身,還得加上一般人講的靈魂,佛法講的神識,你有這個東西,三苦八苦就得要受。「總而言之,不出三界生死。聲聞之人諦審生死實苦」,這不是假的。我們現在在苦中作樂,不知道苦,等到苦現前了,後悔來不及。小乘人比我們聰明,比我們高明,他知道三界都苦,苦是真的,所以他才想脫離三界,想超越六道輪迴。

  苦,這是從果上講的,果必有因,為什麼會這麼苦?這第二個,「集諦」。集是什麼?招集。「謂聲聞之人,諦審煩惱惑業,實能招集生死之苦,故名集諦。」萬法因緣生,這裡頭就有因有果。六道怎麼來的?煩惱、迷惑、造業,所招集的六道生死輪迴的果報。你的心善、行善,所感的果報,就是你招集的果報是人天;你的心不善,言行不善,你所招集的是餓鬼、畜生、地獄。這三惡道統是自己造的,決定不可以怨天尤人,與人不相干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與任何人不相干,起心動念是我們自己的事情,別人可能給我們做增上緣,讓我們生氣,讓我們歡喜,那是外面來的,可是他自己接受,自己不接受不就沒事嗎?別人誘惑我們,我們如如不動,小乘就有這個本事。他怎麼會如如不動?他知道這是假的,不是真的,也就是他對於苦集滅道搞清楚了。集他一定要捨,苦才能斷。

  下面兩個是出世間的,這是世間的因果,集是世間因,苦是世間果,滅是出世間的果,道是出世間的因。你要怎樣滅苦,「滅是寂滅。謂聲聞之人,既厭生死之苦,諦審涅槃,實為寂滅之樂,故名滅諦。」滅,梵文叫涅槃,中文把它翻譯就翻一個滅字。滅什麼?滅苦因,滅苦果,滅苦因是集諦,滅苦果是苦諦。阿羅漢知道六道生死苦,因緣果都知道,所以他能夠脫離六道輪迴,這叫離究竟苦,得究竟樂。大乘佛法裡面告訴我們,小乘講的究竟苦樂不是真正究竟,為什麼?他離開六道輪迴,沒有離開十法界。六道是十法界裡面的穢土,就是嚴重染污,四聖法界是十法界的淨土,它有染淨,它屬於淨土。六道輪迴是染,染裡面有善惡,淨裡頭沒有善惡。淨裡頭還有什麼苦?無明沒斷,所以他還是有苦,他不自在,能脫離六道輪迴,不能像法身菩薩那麼自在,這就是他的苦。所以他必須得迴小向大,證得阿羅漢,佛說阿羅漢迴小向大大概兩萬劫,要這麼長的時間;辟支佛比他聰明,辟支佛大概一萬劫,他就迴小向大了。這就是小乘不錯,在小乘要逗留這麼長的時間,兩萬大劫不能提升,這就是他的苦處。大乘才是離究竟苦,得究竟樂。離究竟苦是什麼?離十法界。小乘離六道輪迴,沒有離十法界,大乘離十法界,這真正是離究竟苦,得究竟樂。究竟樂在哪裡?在實報莊嚴土,實報莊嚴土跟十法界裡面的環境完全不一樣,十法界跟六道是一體的,都是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看到這個識就是苦,識變的。識是什麼?妄心,就是一念不覺。一念不覺就是識,把自性,自性是真心,不覺,從自性裡頭起了一個妄心,妄心起來之後你就迷了,迷失了真心。

  你用妄不用真,這就愈迷愈深,從十法界墮落到六道生死輪迴。現在我們要出去,出去的方法很多,那就是「道諦」。道就是道路,「道即能通之義。謂聲聞之人,諦審戒定慧之道,實能通到涅槃」。所以小乘人修戒定慧,用這個方法脫離六道生死輪迴。戒定慧是個總原則,小乘有戒定慧,大乘也有戒定慧,小乘的戒定慧證小果,大乘的戒定慧證得究竟佛果。小乘的戒論事不論心,譬如講殺、盜、淫、妄,你起了這個念頭,但是你沒有造作,這不犯戒,這叫持戒。大乘不行,大乘有念頭就犯戒了,不要有事實,起心動念就犯戒。所以大乘戒比小乘難持。大乘講不動心,要在境界裡頭練不動心,動心墮魔道。魔道是哪裡?阿修羅,羅剎,他會墮那一道。因為他修的有福,福報很大,但是念頭不善,是假的,不是真的,所以他成不了佛。為什麼阿修羅有那麼大的福報、有那麼大的能量?我們就明白了,他沒有成佛。走向正道,他成佛;走上邪道,他變成魔。道,道路,有多少?小乘有三千,大乘有八萬四千,都能證涅槃,小乘能證阿羅漢,大乘能證妙覺如來,無上正等正覺。

  學佛,佛在淨業三福裡面就告訴我們,學佛要循規蹈矩,按部就班,不能躐等,就好像讀書,你要先念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。佛也是這樣教我們的,佛不主張躐等。阿含是小學,你看佛講阿含十二年;方等好比是中學,前面通阿含,後面通般若;般若是大乘,純大乘。方等前面通小乘後面接大乘,這中間的。法華、涅槃好像是研究所。佛教我們按部就班,按部就班不好搞。佛教人戒定慧,就得走這個道路,戒是守規矩,定是得三昧,得三昧之後就會開悟。開悟才管用,不開悟不管用,開悟就是證果了。開悟得放下,無論大乘小乘,放不下還是凡夫,放下才是聖人。小乘放下什麼?放下執著,見思煩惱。見是你錯誤的看法,你把事情全看錯了,你都認為它是真的,不知道它是假的,你堅固的執著,不肯放下,這叫見惑。見惑有八十八品,分為五大類,這五大類頭一個就是身見,六道凡夫,每個人執著身是我,這是身見。非想非非想處天,就是四空天,他們不執著身,他不要身了,所以他是無色界。為什麼不能證阿羅漢?俗話說他還有靈魂,他執著靈魂是我,所以他脫離不了六道輪迴。靈魂也不是我,靈魂是什麼?靈魂是阿賴耶,阿賴耶是妄心,自性裡頭沒有,它不是真的。必須是阿羅漢,阿羅漢知道,確實知道身是假的。所以破身見證須陀洹果,須陀洹是初果,小乘初果,一年級,小學一年級。這是佛法的標準。身見破了,邊見破了,邊見是對立,二邊,空有是二邊,真假是二邊,大小是二邊,長短是二邊,就是今天講相對的,這個世間都是相對的,這個概念他放下了。成見放下了,戒取見、見取見,成見。最後一個邪見,不屬於上面四大類的,錯誤的見解都叫邪見。五種見惑斷了才入門,我們想想看我們能不能做到?是做不到,那佛法沒指望了,我們只學一點知識,我們絲毫真正的利益都得不到。這個多難!

  我們今天非常幸運,遇到一個特別法門,這就是淨土。遇到阿彌陀佛,不需要斷煩惱,八十八品見惑一品都不要斷,也能夠脫離十法界,不是六道輪迴,脫離十法界,比六道輪迴高太多了。六道輪迴是阿羅漢,往生到極樂世界是阿惟越致菩薩,你說這還得了!所以這個法不要斷煩惱,很容易成就,但是就是難信,沒人相信。我們今天遇到了,很歡喜,相不相信?沒有相信。為什麼?你沒做到。經講到末後一品了,末後一品,我們看到一個真正相信的人,這個真正相信的人,海賢法師兄弟兩個。他的學生印志法師,帶這個光盤給我,光盤所說的,難得,他們怕我們聽不懂他的方言,所以寫成文字,真正難得。這個人真相信,一百一十二歲,念佛往生了,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。他二十歲出家,二十一歲受戒,師父什麼都沒教給他,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他一生就念這句佛號。他不會念經,他也不會念咒,沒有做過經懺佛事,也沒有做過法會,一生在鄉下農村裡頭一個小廟,叫來佛寺,在南陽,跟諸葛亮出生是同一個地方。那種小廟都沒人要的,他一生在這個小廟裡頭苦修,跟他的一個師弟海慶,海慶先往生,七十多歲的時候走的,留下肉身,都是不可思議的成就。他一百一十二歲,讓人敬佩的,他的精神、體力跟年輕人一樣,走路,爬山,每天種地,走的前一天還在田裡面除草。眼睛,能穿針,自己縫衣服,沒有眼鏡。頭腦清楚,絲毫不迷惑,每天日夜都是一句佛號。每天早晨三點鐘起床,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中斷,念了九十年。阿彌陀佛叫他在這個世間表法,就是做出淨宗學人、念佛人的一個好榜樣。這光碟介紹非常清楚,希望我們淨宗同學都應當向他學習,他是《無量壽經》最後的總結,結在這一片光碟上。

  這一片光碟,我告訴我近邊的同學,至少要看三十遍,一天看三遍要看十天。遍數愈多愈好,為什麼?你真正學到了。那就恭喜你,你在這部經上真正得到妙法了,決定得生淨土。將來這兩位菩薩,海賢、海慶,一定會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你到極樂世界。除了這個法門之外,在世尊末法九千年當中,修其他的法門太難太難了。文字部分我們正在編印,《來佛二賢永思集》。來佛是來佛寺,兩位大德在我們娑婆世界修行的道場,道場雖然看起來不起眼,出了兩位真正的菩薩,肉身菩薩,是我們淨土宗最好的榜樣。他表法來給我們證明,第一個證明,夏蓮居的會集本是真的;第二個證明,黃念祖的集註也不是假的;第三個證明,我們這幾年來學習《科註》,這是我們第三遍的圓滿,他給我們做證明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看到歡喜。從今而後,把貪瞋痴慢疑徹底斷掉,就這一句佛號念下去。經要不要念?如果真正堅定信心,不要念經;念經是因為你有懷疑,幫助你斷疑生信的。真正相信了,就跟兩位法師一樣,這兩位法師都不認識字,就是一句佛號,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。

  一百一十二歲,沒有人照顧,他們日中一食,自己燒飯自己吃,都是自己照顧自己。這一點就讓人佩服,人老了需要人照顧,他不需要。李老師在世的時候,身體上是不錯,我們看起來都很羨慕,九十五歲才接受兩個同學發心照顧他,他答應了。九十五歲之前,也是洗衣服、燒飯都自己幹,家裡面這些清潔都自己搞。但是健康的程度,跟這個老和尚比,李老師比不上。一百一十二歲,真的像年輕人一樣,有一些信徒來看他,他高興,門口一棵柿子樹,那個柿子熟了,他爬到樹上去摘柿子,摘了一籃子拿下來分給大家。人家說:這樹太高了。他說:沒事沒事,我在念佛。多麼靈活,不容易!一百一十二歲。我看到這個光碟,這是我一生當中看到的,這麼大年歲的時候,這麼樣的活潑。說明什麼?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。他住在這個世間,等著阿彌陀佛來接他;阿彌陀佛為什麼不來接他?他的工作沒有完。最後一個表法是什麼?同學們不知道有沒有見到一本書,叫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》,最後他表這個法。有人把這個書送給他,歡喜得不得了,自己趕快穿袍搭衣,然後手捧著書,你們大家來給我照相。很多人給他照,第二天就走了,沒有病。最後表這個法證明,我們依照《大乘無量壽經科註》來學習是真的、是正確的,不是假的,這是正法。這樁事情表法完了,他的使命就圓滿,阿彌陀佛就接他走了。從他說話當中,因為當時的人聽了不在意,那個相照完之後他還在田裡工作,有人告訴他說:天晚了,可以休息,不用再做了。他跟他說:我明天就不做了。大家聽了沒聽懂,到第二天走的時候想到他這個話是:他明天不做了。原先不在意,想想話中有話,他明天到極樂世界去了,阿彌陀佛接他走了。所以這個光碟,印志法師送來,我當時也沒有看,昨天拿出來看,我就看了三遍,非常感人。我一想,他來表法的,我也是來表法的,他先我而走了,阿彌陀佛還沒來接我。我底下再表什麼?真正萬緣放下,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一句阿彌陀佛,看阿彌陀佛要我做幾天,時候到了,他一定來接我。好!

  一切諸佛教導我們,無非是教我們放下,徹底放下。為什麼?六道是假的,十法界也是假的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一定要好好記住。什麼是真的?往生到極樂世界是真的。為什麼?極樂世界人的身是法性身,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。法性土跟我們這個地方的報土有什麼不同?法性土不生不滅,我們這個地方是有生有滅的,動物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有成住壞空,沒有一樣東西是常住不變的。極樂世界一切萬物是常住不變,壽命很長,我們常說,年年十八,不老。我們學教學了這麼多年,我們知道往生到極樂世界,所得的這個身體是無量壽,是有量的無量。為什麼?雖然沒有生滅,它有隱現,有緣它現,沒有緣它不現,它只有隱現,不是生滅。實報土怎麼現的?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。無始無明斷了,這就是一般人講的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無始無明斷了,但是有習氣,習氣沒斷。習氣不好斷,要多長的時間斷?這就是他的壽量,大乘經佛告訴我們,要三個阿僧祇劫,所以通常講三大阿僧祇劫。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對普通人講的,是對法身菩薩講的,從你明心見性那一天起,三個阿僧祇劫。這個時間太長了。

  如果習氣斷盡,實報土就沒有了。你看實報土是什麼?無明斷了,習氣還在,實報土就現前;習氣斷乾淨,等覺菩薩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習氣斷盡,實報土不見了。《般若經》上說的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沒有說實報土例外,實報土也不例外。最後,斷了之後他到哪裡去?他到常寂光去了。常寂光真的是不生不滅,到常寂光去的這些都叫法身菩薩。《華嚴》說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那就是常寂光。常寂光裡頭什麼都沒有,沒有物質的身體,也沒有起心動念的精神,統統都沒有,自然現象,全沒有。他在哪裡?他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實際上我們都在常寂光當中,只是自己不知道。我們不知道,常寂光裡面的佛知道,我們起心動念瞞不過他,他全知道。常寂光裡面的佛,我們起心動念想求他幫忙,緣要成熟他就現身,他隨時可以現身。《楞嚴經》上說的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他得大自在,在常寂光不是不起作用,他在遍法界虛空界普度一切眾生。眾生需要幫助的時候,現什麼樣的身,說什麼樣的法,用什麼方法幫助,都是眾生心,為什麼?他沒有起心動念。

  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《楞嚴經》上講的,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,他沒有分別執著。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地球上出現,示現八相成道,住世八十年。釋迦牟尼佛從哪裡來的?常寂光來的。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,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言教;身教,那是八十年。處處做出榜樣給我們看,十九歲捨棄宮廷富貴的生活,捨棄王位,這是做出放下煩惱障給我們看的。出去參學,十九歲出去參學,到三十歲,十二年,印度所有的宗教、學派統統接觸過,都去學過。學了之後得做樣子給我們看,不能解決問題,為什麼?知識,不是智慧。雖然也有禪定,禪定的層次不高,頂多到四禪八定,出不了六道輪迴。所以三十歲把學習放下,不學了,在畢缽羅樹下入定,開悟了。佛是從定中開悟的。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誰教他的?沒有人教,十二年參學那些東西沒用上,開悟之後,所說一切經教從自性自然流出來。那是什麼?其義自見,不是學來的。學來的東西一個字、一句都沒用上,全是自性流出來的,著重自見,其義自見。

  自見從哪裡來?從戒定慧。慧開了,什麼都明白,什麼都懂得,別人不問,在這個狀態之下,只有隱,沒有現,叫般若無知,隱的狀態;別人來問你,你隨意就回答,那叫顯,現出來的,無所不知。般若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智慧,不是從外來的,這個智慧不可思議,真的是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是一般宗教裡頭對神、對上帝的讚美,全知全能。真正大徹大悟的人,就是全知全能,釋迦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這麼說出來的。在中國代表的人,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。惠能大師一生講經教學,都是從自性流出來的,沒有人教他。他不認識字,也沒有看過什麼書,一生根本沒看過書。你問他什麼,他全知道,一點障礙都沒有,這是什麼?自性裡本具的智慧德相。我們得相信,不是奇蹟,不是他們專利。他說得很清楚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德是什麼?德是能力,我們現在講才藝、技術,他什麼都會,沒有一樣東西難倒他的,智慧圓滿,德能圓滿,相好圓滿。

  怎樣開發我們自性本具的這些寶藏,智慧德相?諸佛如來都是用戒定慧的方法,叫戒定慧三學,能開發自性的智慧,開發自性的德能相好。淨宗更妙,把戒定慧濃縮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這一句佛號裡頭具足圓滿的戒定慧,太妙了!而且人人用這個方法,都能開發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,只要你能肯信。海賢老和尚、海慶老和尚,給我們做了榜樣。諸位真正向這去學習,是正法,不要聽外面人胡說八道。念佛各人有各人的念法,只要你念得歡喜,念到心地清淨,念到法喜充滿,你就一直念下去,決定沒錯誤。不必人家用這個方法,我要跟他學,沒有一定的。如來沒有定法可說,這個要知道。不要隨著別人轉,不要被別人欺騙,你就對了。你實在是有懷疑,自己沒有把握,你就到南陽,河南南陽來佛寺,你去問問,現在住持是印志法師,你去問問他,他會告訴你,他跟老和尚學的,老和尚怎麼念法。老和尚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,一點不假。

  我們再看念老的註子,「《維摩經嘉祥疏》云:云法眼淨者,小乘亦法眼,大乘亦法眼。小乘法眼,即初果」,須陀洹他就見到四諦法,叫做法眼。「大乘法眼,即初地得真無生法,故云法眼」。初地菩薩得到真正的無生法忍,無生是一切法不生,一切法不滅,我們看一切法有生滅,他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,這是大乘的法眼。「今此經指小乘法眼淨」。如憬興法師所說的,「法眼淨者,即預流果(初果)」。又《淨影疏》裡頭也說,「見四真諦,名淨法眼。」小乘初果見到苦集滅道,對四諦法他明白了,依四諦法修行證初果。證得初果這就是聖人,為什麼?他雖然沒有離六道,但是他在六道裡頭有一定的時限。不像我們,我們在六道裡頭像被判無期徒刑,沒有出去的時候。小乘初果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就離開了,他有期限的。人間壽命到了,他到天上,天上壽命到了,他又到人間來,他不會到三惡道,也不會變成阿修羅,他在人間天上修行,一步一步的向上提升。人間壽命短,天上壽命長,七次往返要多長的時間!修行得很苦,比不上念佛人。念佛人真正肯幹,三年成就的人不知道有多少。諸位去看看《往生傳》,看看《淨土聖賢錄》,你就明白了。淨宗之妙,妙不可言,淨宗之殊勝,十方諸佛如來都讚歎阿彌陀佛,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這不是假的。我們遇到,大慶幸!被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了,尤其遇到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,遇到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,遇到這些大德給我們表法。慧明老和尚給夏蓮居老居士表法,為他作證,會集本是正確的,不應該懷疑。現前這些大德表法,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是正確的,是正法,絕對不是邪法。我們這十幾年沒有學錯,走的是正道,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證明。

  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,中國老祖宗說,「和為貴」、「家和萬事興」,不能不和睦相處。古人有說,佛法興盛,為什麼會興盛?三學一源。這個三學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有的經教分為三大類,一個是戒律,一個是禪定,一個是教下,這三大類就包全了,實際上就是戒定慧三學。律宗是屬於戒律,禪宗是屬於禪定,其他的都是叫教下。天台、賢首、三論、法相唯識,統統,包括淨土都算是教下,這些全是釋迦牟尼佛傳的。認定一個老師,無論你學律、學禪、學教,都是親兄弟,一家人,不分彼此,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互助合作,興旺了。如果各立門戶就有差別了,律宗輕慢禪教,說什麼?他們不持戒;禪跟教看戒律,說他們執著,不能夠圓融自在。這個就分歧,互相尊重的心沒有了,互相敬愛也沒有了,這就是衰相的開始。如果到這三個鼎足而立,門派出來了,大的,中國大乘八個宗,每一個宗裡頭又分派,不但宗與宗當中有矛盾,同一個宗裡頭門派分別,這個分別還有矛盾,這就衰了。大家像《戒經》上所說的,「自讚毀他」,抬高自己,批評別人,這就是衰相,衰到極處內部起鬨。現在有,同一個寺廟裡頭起了鬥爭,爭名爭利。到這個時候,古人說,「一切人皆是破法之人,一切法都是賊人之法」。我們現在就遇到這個情形,怎麼辦?唯一的辦法只有去找源頭,往上找,找到最後,原來我們是一個祖宗,一個釋迦牟尼佛傳的,我們是一家。認祖歸宗,肯定三學一源,同一個源頭,也就是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。一個,那是總源頭,萬法一如,自他不二,這樣才能夠把佛教再興旺起來。

  釋迦牟尼佛的律,釋迦牟尼佛的禪,釋迦牟尼佛的教,總是教人看破諸法實相,放下情執妄想,同歸涅槃。今天在末法時期,末法時期我們應該是同歸淨土。律以斷惡修善為宗旨,禪以明心見性,深契方便而無一法可得。教,包括剛才所說的,賢首(華嚴宗)、法華(天台宗)、唯識(三論),也包括淨土,這些教都是以明瞭諸法實相,徹法根源,究竟放下為宗。諸宗倡導的,教觀並明,性相互融,權實不二,性修交徹,戒就是禪、就是教,禪也就是律、就是教,教也就是禪、就是律。回到根源,佛法才能夠欣欣向榮,才能夠再創一個盛世。所以六和敬重要!無論是律、是禪、是教,一定要提倡三學六度。我們是一個根,一個發源地,不能夠捨本逐末。從這個根本你慢慢細心觀察,不但佛法是一個根,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也是一個根,整個人類是一個根,再擴大,遍法界虛空界還是一個根,那個根是自性,就是佛經上講的大般涅槃。不能分裂,分裂就錯了,分裂就出不了六道輪迴,當然更出不了十法界。

  前面兩種利益,第一個得法眼淨,第二個,「得解脫益」。我們看經文:

  【二十億眾生。得阿那含果。】

  『阿那含』是三果,前面是初果。

  【六千八百比丘。諸漏已盡。心得解脫。】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阿那含是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。諸漏已盡,心得解脫。如《維摩經》云:八千比丘不受諸法,漏盡意解」。僧肇大師《維摩經》註解上說,就是僧肇大師說的,漏盡是九十八結漏統統斷乾淨了,「意得解脫,成阿羅漢」。「是指煩惱斷盡,心意解脫,證阿羅漢之果。可見經中法眼淨及諸漏已盡,均指聲聞乘。」都是講的小乘。

  這個地方有說「九十八結漏」,結漏是術語,都是煩惱的別名,結是煩惱。過去好像有個電影,名字叫心有千千結,可見得煩惱嚴重。漏,是佛經上常說的,煩惱的代名詞。漏是什麼?比喻像我們的杯子,完整的可以盛水,如果它破損了,水裝下去它漏掉,漏是這個意思。煩惱把我們的功德都漏掉,每天做一些好事修功德,全把它漏掉了,煩惱的代名詞。「煩惱繫縛心身」,好像繩子一樣,把我們捆綁起來,我們身心不自在,所以叫結。「煩惱從眼耳等六根日夜漏泄」,所以叫漏。「撰集三藏傳曰:阿難爾時坐一樹下,滅結漏盡」,這是阿難證阿羅漢果。

  在《佛學次第統編》裡頭,有「九十八使」這一條,《佛學大辭典》上都有。「由見思二惑」,就是見思煩惱,「分別三界」,一共有九十八,「九十八使,即九十八隨眠。謂見惑八十八使,思惑十使」,合起來九十八。「見惑八十八」,這個「使」也是代表煩惱。古時候這個使,就是當差的,像現在的刑警隊,如果刑警隊有人常常跟著你,你就不自在,你被監視了。凡夫在六道輪迴,常常有見惑八十八種,所以你不會自在。這八十八,「謂欲界三十二,色無色界各二十八」,一共成八十八,就是這麼來的。這一段我們一看就能夠知道,「欲界三十二」,分配在苦集滅道下面,苦諦有十個,集跟滅有七個,道底下有八個,「成三十二」。苦下面十個,你看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十個,統統具足,這怎麼會不苦?集下面有七個,集是因,苦的因,有貪瞋痴慢疑,有見取見,缺身見、邊見、戒取見,有邪見。滅下面也是有七個,跟前面集裡頭是完全相同。道下面有八個,缺身見、邊見,有貪、有瞋、有痴、有慢、有疑、有見、有取、有戒,缺身見跟邊見,沒有身見、邊見。這是講的欲界。色界二十八層天,「謂苦下九,集下六,滅下六,道下七,成二十八。」苦下面九,它有貪、有痴、有慢、有疑、有身見、有邊見、有見取、有戒取,它缺瞋。這就是說,色界以上沒有瞋恚,不會發脾氣了,貪瞋痴,瞋他斷掉了。這是什麼?他有定。一發脾氣,定就沒有了。所以他能夠在禪定當中,四禪八定。無色界亦如是。所以色界底下統統沒有瞋恚,沒有瞋,不執著身見,沒有邊見。

  這一段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學到此地。我們再去查查看,重新再找其他的參考資料來看看。這個裡頭沒有說邪見。好,今天我們學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