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四七八集)  2013/10/15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47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九十五頁第四行,科題「忙裡偷閑正念得生」。請看經文:

  【若多事物。不能離家。不暇大修齋戒。一心清淨。有空閑時。端正身心。絕欲去憂。慈心精進。】

  註解裡頭說,「右」這是第三類往生的。前面第一類是正因,第一類正因,發心念佛,兼受持經戒,自他二利得生;第二類是精修十善,自利得生;這邊是第三。第三有兩句,「一修行世善,二忙裡偷閑,正念得生。此類指事物繁多之人,平素暇時甚少,未能大修齋戒,更難於一心清淨」。這樣的人在今天的社會確實很多,佔絕大多數。這樣的人能不能往生?答案是肯定的,顯示出這個法門不可思議。這一類,事物繁多,平常沒有時間修齋戒,也沒有時間去修清淨心。這是齋戒、一心清淨是往生淨土最重要的條件,能夠齋戒、一心清淨,必定往生。這在今天生活環境裡面確實有困難,我們自己深深體會到,怎麼辦?

  世尊在經裡頭教給我們,「如是之人當努力行善,並應忙裡偷閑」。我們從一九九九年,二十年前,在新加坡提倡每天九次十念,這個方法就是幫助這些人的,忙裡偷閒。我們一次大概只要二、三分鐘,這是可以抽得出這個時間來的。九次,早晚各一次。早晨起來洗完臉之後,家裡面供著有佛像,面對佛像,沒有佛像,合掌面對西方,念十聲阿彌陀佛。十聲頂多兩分鐘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這樣一聲接著一聲,念念相續,四個字可以,六個字也可以。時間很短,不耽誤你的工作。晚上在睡覺之前,也這樣念十聲,這早晚兩次。三餐飯,我們不念供養咒,合掌念十聲阿彌陀佛,就三次,五次。工作的時候,我們上班下班,開始工作之前念十聲佛號,開始工作,工作完了之後念十聲佛號,上午兩次、下午兩次,一共九次,養成一個習慣。這個習慣很有效果,讓我們(這個時間都不長)常常能夠提起佛號,常常能夠想到阿彌陀佛,把它養成習慣。

  伊斯蘭教每天五次祈禱,它祈禱的時間很短,三、五分鐘就做完了,一天五次,起很大作用。我提出這個九次,一天九次念佛,是從伊斯蘭教來的,深深感到他們一天五次祈禱,讓這個宗教非常團結。工作再忙,到祈禱的時間一定放下,面向著麥加這個方向做祈禱。我們把時間縮短,兩分鐘,次數加多,九次,這就是忙裡偷閑,正念得生。確實在現在社會裡頭是絕大多數的人,沒有辦法大修齋戒,很不容易得到一心清淨。佛告訴我們,生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,應該努力行善,善惡要分清楚,最簡單的標準就是《十善業道》。淨業三福第一條人天之善,是世法,不是佛法;淨業三福第二才是佛法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這是佛法。佛法是建立在世法的善法基礎上,這個一定要懂,世善都做不到,佛法就落空了,不是真的,是假的。有人學佛,看起來很精進,但是真正學佛的利益他沒得到。什麼原因?佛法裡頭有個名詞叫有漏,他的功德漏掉了,怎麼漏掉?沒有十善。

  世尊說十善業,十善業之前還有基礎,這個基礎是孝、敬,孝親、敬老師,老師是敬的代表,父母是孝的代表人。你要是讀大乘菩薩戒經,你就知道了。把對父母的孝心擴大對一切眾生,那個人叫菩薩。菩薩跟平常人差別在哪裡?菩薩量大,菩薩心大,大心大量能包容一切,這是標準的菩薩。心量小是凡夫,只知道有自己,不知道有別人,不知道別人都是佛。大乘教裡頭佛常說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他不知道。心量沒拓開,大乘經聽沒有真正聽懂。懂不懂的標準,章嘉大師早年告訴我,你聽,有沒有懂?不要自以為懂了,懂了沒做到。大師說不是做不到,是你沒有真懂;真正懂了,哪有做不到的道理?要用這個標準來檢驗自己,是不是真懂了。這個標準好,沒有這個標準,不知道檢驗自己,都以為懂了。這就是粗心大意、心浮氣躁,再好的老師、佛菩薩來教他都得不到利益,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的,老師教我們檢驗的方法很有效。所以要努力行善。

  十善業前面的基礎是孝敬,接著是因果,所以我們把前面兩句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沒做到,這兩句就沒做到;把「慈心不殺」落實在《感應篇》,《感應篇》沒做到,慈心不殺沒做到;下面才是十善業。東方人的習慣,把最重要的、最好的擺在最後,這三句,《感應篇》的教訓勝過《弟子規》,《十善業道》勝過《感應篇》,十善要放在最後。有十善,這才有資格、有條件接受三皈,佛門傳授三皈是這個條件,沒有淨業三福的第一善,不給他傳三皈;除非是結緣三皈,不是真實的,結緣,沒有皈依證。

  佛法今天衰了,衰在哪裡?我們把這些規矩、入門的條件放棄了。現在變成風氣,他來求皈依,不合條件,你要不給他皈依,他就生怨恨心,說你瞧不起他,就結怨了。所以,來求皈依的人還好,就給他做個結緣三皈,戒就不能傳授。我跟李老師十年,從來沒有見過老師勸人受戒,他勸人三皈,不勸人受戒。時間久了,我們好奇,向老師請教,為什麼不勸人受戒?老師說,受戒容易持戒難,你勸他去受,他不能持,破戒了,他有罪,你脫不了關係;換句話說,你不應該勸他。一定要像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教誨的,他勸人學戒,不勸人受戒,勸人學,戒很重要。學什麼?照著戒條去做,你真正把它做到。他告訴我,你做到一條你就持了一條戒。不殺生真正做到了,連一些小動物都不能傷害;積極的不殺生,做放生、護生,這都是屬於不殺生這條戒裡頭的。沒有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,包括你怨恨的人,所謂冤家對頭,對他都沒有惡意,真正沒有惡意,這化解。如果真正做到了,受戒這個好,善知識看到了,會勸你去受戒。受戒,你有持戒的功德;不受戒,你是行善的功德。這是持戒雙重功德,積善、持戒,這是對的。

  三皈是回頭,皈就是回頭的意思,依是依靠。我們都受了三皈,但是把三皈的意思常常忘掉,所以每天早晚課,課誦本子裡頭最後都是要行三皈。我們現在在分享《大經解》,在分享的開端,我們皈依三寶,提醒自己,我們分享的是什麼?就是分享的覺正淨。覺而不迷是皈依佛,正而不邪是皈依法,淨而不染是皈依僧,提醒我們,常常要依覺正淨,這就是三寶。覺正淨是自性三寶,覺是自性佛;正就是正知正見,是自性正,法寶;自性清淨,看到出家人,不要想別的,想六根清淨、一塵不染。出家人對待我們就有功德,他提醒我,在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淨而不染。你看見、聽到了、聞到了、嘗到了,不放在心上,這就淨;放在心上,就被染污了。佛法講究的是信、解、行、證,我們有信解,不能沒有行證。行是做到,證是證明,做到了,證明我所信、所解是真實法,是世出世間的善法。對世間沒有留戀,統統變成出世間的善法;對世間有留戀,那就變成世間善法。真的在起心動念之處,一切法從心想生,佛講得一點都不錯。

  所以要努力行善,再加上忙裡偷閑,「善擇時機,遇緣即修,不使空過」。我們一天九次,這就是遇緣,我時間很短,兩分鐘,決定不能空過一次,一天九次抓得穩穩的,「亦定得往生」。「淨宗之妙即在,不離佛法而行世法」,你看,一天九次,十聲阿彌陀佛,不離佛法而行世法,「不廢世法而證佛法」,這兩句話《報恩論》的。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,世間人沒有任何一種人不能學佛,人人都能學佛,人人都能念佛,人人都能往生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確確實實,上度等覺菩薩,下度無間地獄的眾生,普度,一個都不缺失。不能得度的是他不肯幹,肯幹沒有一個不得度。

  下面念老一句一句的給我們解釋。『有空閑時』。「承上所言,事物繁多,未能身暇心淨」,身暇,身沒空,心不得清淨,「大修齋戒。則當善用時機」,這就是緣分,時節因緣,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機會。這個要有智慧去觀察,有這個機會我們千萬不要放過,要幹。「遇閑即修」,遇到一有空閒就念佛。像有些同修聽到了我們要在馬來西亞建一個漢學院,在斯里蘭卡建兩個大學,一個佛教大學、一個宗教大學。有人真的看見了這是修福的機會,出錢出力,不在乎多少,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。我只有一百塊錢,沒有多的,我把一百塊錢統統捐掉,我捐的是百分之百,百分之百就叫圓滿功德;我有一千塊錢,我只捐一百塊錢,我得多少功德?十分之一。一樣多,那個人也是一百塊,我也是一百塊,我們兩個得的功德不一樣,那個人得的是圓滿的,百分之百;我有一千塊錢,只拿了一百塊錢,我的功德是十分之一。帳要這樣算法,公平。所以窮人能修圓滿功德,富貴人不行,來生窮人變成富貴人,富貴人變成窮人,就這麼個道理。天道公平,使貧人能修大福,真誠心。

  我們讀《了凡四訓》,看到雲谷禪師講的故事。他講一個女孩子,家境貧窮,清寒之家,到廟裡面來供養,只有兩文錢,兩文錢很少。大概在那個時代,兩文錢只能吃一餐早餐,一碗豆漿,一套燒餅油條,兩文錢。這兩文錢是她所有的,她只有這麼多,全部拿出來供養。方丈和尚親自給她迴向、給她祝福,兩文錢功德,出自於真誠心,全心全力。這個女孩子後來做了王妃,發了,經過從前這個廟的時候,她帶了一千兩黃金來供養,也來報恩。老和尚叫他的徒弟給她迴向,她感到很訝異,記得小時候到這裡來,我只供養兩文,老和尚親自給我迴向,現在我帶這麼多黃金來供養,為什麼叫徒弟,自己不給我迴向?老和尚告訴她,那時候妳修的兩文是圓滿功德,現在妳是王妃,有的是錢,這一千兩黃金在妳算不了什麼,所以妳的功德沒有那兩文錢大。把這個道理講給她聽,她明白了。現在是王妃,貴人,到寺廟來,個個對妳都行最敬禮,福就折掉了;年輕的時候貧寒之家,沒有人瞧得起妳,不一樣。這是什麼?懂得這個就善用時機,小錢修大福。

  漢學院為什麼?中國傳統文化的承傳,這是大事。目的培養漢學儒釋道三家的專家學者,也就是儒釋道的傳人,這個意義重大。所以什麼?所以那個就叫做福田,到那去種福,真正的福田。佛教大學跟宗教大學,佛教大學是為全世界培養弘法人才、護法人才。護法人才就是這個大學裡頭有管理學院,專門教導怎樣管理道場,有管理學院。宗教大學是團結全世界的宗教,把所有宗教都帶回教育,大家互相學習,化解矛盾、化解衝突,促進社會安定,世界大同。這是造福全人類,這是真正福田,盡心盡力是大圓滿。這是什麼?機會,機,機會、時機。我為這樁事情宣揚,我不沾邊,我年歲這麼大了,不可能到這個學校去做學生,過年八十八了,它的學校兩年蓋好,我都八十九,都九十歲了,我不會去當學生,也不會去當教授。所以我還是老老實實在此地學習《無量壽經》,跟大家分享黃念祖老居士的《大經解》,我們的目的求生淨土。我告訴大家有這麼個機會,真正想種福,不要放過這個機會。真實的布施供養必定得福報,這個福報之果有不可思議的功德。這就是善用時機,時節因緣要善於把它抓住,不讓它空過。

  遇閑即修,遇到空閒、遇到機會就要修。「摒除世慮」,把這個世間事放下,要記住《金剛經》上兩句話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我們就放得下了。「勇猛專修」,這個地方所講的專修,就是信願持名。這一句,「有空閑時總貫下文,直至一日一夜,不斷絕者」,它裡面包含的意味深長。

  在這一段裡面說了三句,『端正身心,絕欲去憂,慈心精進』。「端正身心,端身正意」,端身正意的標準,端身是十善裡面身口之善,正意是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這就是正意。本經《濁世惡苦品》中說,「汝等能於此世」,我們現在這個世間,「端心正意,不為眾惡,甚為大德」。特別在「甚」字,為什麼?今天世界上人都造惡,你能不造惡,這太難得了。身三、口四、意三,我們隨時隨處都能見到,而世間人看這個已經看成習慣,如果你修十善,大家會感覺到很奇怪。你是個怪人,你怎麼跟大家不一樣?所以已經習以為然,你能夠反其道而行之,太難了。所以甚為大德。

  在過去太平盛世,我們不說古時候,說我們現前,我們十年、十年做個比較。社會大眾對於善惡造作,前一個十年,現在是二0一三,二00三年比現在輕;再往前推,一九九三年比二00三年更輕。愈往前面去愈輕,愈往後面去愈嚴重,過去十年、十年很明顯,我們感覺到。可是最近這個二、三年,我們看到非常明顯,一年比一年嚴重,不是十年,一年一年。今年比去年嚴重,去年比前年嚴重,這不是好現象。這個現象讓我們看到什麼?眾生在累積惡業,不是積善,是積惡業。你能夠落實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你在這個時代是大善人。在過去,三十年之前,社會風氣還好,你是善,不稱你為大善;今天你行善就稱為你大善,稱讚你了不起,你能在這個時代不為眾惡,太難得了。

  「又《重重誨勉品》」,這是本經的經文,「若曹作善,云何第一?」若曹是古時候的術語,就是你們大家,你們大家行善,行什麼善是第一?下面告訴我們,「當自端心,當自端身,耳目口鼻,皆當自端」,這就是第一,端正身心,這是第一大善。「是故遇空閑時,首應端正身心」,真在這裡做功夫,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就是端正身心。孟夫子所說的: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。」放心是什麼?心往外面跑,眼往色上跑,耳往聲上跑,鼻往香上跑。菩薩不然,菩薩收回來,眼不往色上去,不緣色,看清楚了,就不看了;耳聽清楚了,就不再專意去聽。所謂是不在意,不把它放在意識裡頭,意是分別,第六意識。我看了、聽了,放到第六識裡面去就起分別,放到第七識裡面就起執著,就生貪愛。看了,不把它放在第六、第七識裡頭,功夫,那個就是端正身心。

  「絕欲者,在此期間絕斷男女間之愛欲」。這個欲應該是廣義的,這個講法是狹義,應該兩個意思都要通。欲是什麼?貪欲,喜歡得到的東西,不厭其煩。今人所貪的,財色名利,名是一種榮譽,現在講知名度。這些都是一般人所貪的,佛教我們離開它,為什麼?貪瞋痴是三毒煩惱,有這三個煩惱就有輪迴;這三個煩惱要沒有了,你就脫離六道輪迴,你就能轉識成智。是難事,六道凡夫哪個沒有貪瞋痴?六道凡夫起心動念,當家做主的就是第六識跟第七識,妄心!第七識的執著,第六識的分別。六、七識造的業,儲存在阿賴耶識裡面,就變成阿賴耶識的種子,這個種子永遠不會失掉,遇到緣它就起作用,就起現行。

  阿賴耶識裡所含藏的業習種子,不是物質現象,沒有物質現象。佛在經上說過,如果它有物質現象,我們無始劫造作到今天,盡虛空都容納不下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為什麼?這個業念念都在造作,念念我們自己不知道。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一秒鐘造多少次?一千六百兆次。我們沒有感覺到,這叫粗心大意。不但我們感覺不到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都感覺不到。換句話說,不但六道眾生沒有感覺,十法界也沒有感覺,十法界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佛也沒有感覺到,所以天台稱為相似即佛。什麼人能感覺到?超越十法界,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他感受到了,見性了,不見性感受不到。明顯的感受到,見性還不行,見性感受到,模糊,不清楚;真正清楚、真正明瞭八地以上。你看,在實報土四十一個階級,八地是最上面的四個階級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覺,這四個位次清清楚楚。每個念頭的生滅都在造業,業分三類,善業、惡業、無記業。

  念頭太微細了,「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」,過去我們看到這個經文,總有懷疑,總認為這是釋迦牟尼佛用比喻來說的,不是真的,別當真。這些話被現代量子力學家證明了,我們才知道佛不是隨便說的,不是形容、不是比喻、不是誇大,不是的,老老實實的實話。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妄語者,一點都不錯。我們對佛的話死心塌地相信,不再懷疑,知道明心見性的人真有這個本事,他真看到。這種現象在哪裡?就在當下,就在眼前,我們睜著眼睛看不到。我們試想一想,一道光,閃光,這個閃光如果是一念,一念就是什麼?一秒鐘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你能不能看到?你眼睛睜得再大,在你眼前過了,看不到,沒看到。

  我們不必用這個事實真相來說,我們說個粗的相,電影。電影是幻燈片,在放映機裡面,一張,它佔多長的時間?二十四分之一秒,在放映機裡頭的速度二十四分之一秒。我們可以設想一下,這事實可以做證明。我們把二十四個幻燈片,其他的二十三個都抹黑,只留一張,放在放映機裡面放,我們在銀幕上看。有沒有看到?看到了,看到什麼?光一閃就沒有了,光裡面什麼東西沒有看見。這個光裡面有什麼東西要看見,大概至少要十二張,就是半秒,半秒鐘我能看到,這裡頭有人,這裡頭有房子、有樹,我看到這個。人什麼樣子看不到,它太快了,只看到有人、有樹、有房子,一樣都沒看清楚,它太快了。要看清楚呢?看清楚,一秒,看清楚了,二十四個畫面重疊在一起,在銀幕上看到了,看得很清楚。這人面孔什麼樣子,這個房子、樹什麼樣子,清楚了,至少要一秒鐘;半秒鐘知道有房子、有物、有樹,不清楚;二十四分之一秒,只看到一道光,其他的什麼都不知道。

  現在我們設想,把這個速度加快,再加,加到一千六百兆,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就在眼前,什麼也沒看見。這可是真的,不是假的,這不是假設的,事實真相。所以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被科學證明了,被電影幻燈片的現象證明了。知道這全是假的,我們就很歡喜把它放下,不再執著了,不是真的。放下世間憂慮,沒有憂慮。欲望是假的,造作罪業,感受苦報,全是假的,因是假的,緣是假的,果也是假的。但是假的,你不知道它是假的,你會有感受。就像作夢一樣,作夢,不知道自己在作夢,把夢中境界當真,所以夢中有苦有樂;醒過來之後才知道一場空,什麼也沒有。

  「慈心,與眾生樂之心,今此修持是為饒益有情而修也」,不為自己,這是菩薩道,是出世法;為自己是世間法。你修佛道、修比丘戒、修菩薩戒、修十善業、修六波羅蜜,為自己,統統是世法,果報在人天。為眾生不為自己,叫出世法,這裡頭沒有自己。沒有自己,你所修的全叫功德,為自己全叫福德,這個要搞清楚。福德,三善道的果報;功德不在世間法,它是出世間法。這種功德,如果說我們念佛的人,我們是求生淨土,它是功德。往生到極樂世界,這些功德能幫助我們增高品位,起這個作用。凡聖同居土有三輩九品,方便有餘土也有三輩九品,我們希望往生品輩高一些,就應該要去修。要拔眾生苦,要與眾生樂,拔苦與樂都是為饒益有情,希望一切眾生能夠得到豐富、圓滿的離苦得樂,我們斷惡修善為這個。

  「精進者,勇猛於修善斷惡也」,真幹,絲毫不懈怠,不怕苦、不怕難。有苦難,不是自己有業障,就是眾生有共業。這個境界現前,我們也努力用智慧、德能去突破;不能說有障礙、有難就算了,不做了,這是消極。至少我們回過頭來念佛、迴向,求佛菩薩把障礙化解,至少也要做這個工作,不能退轉。《輔行》第二卷說,「於法無染曰精」,精是精純,就是清淨平等,這就是精,「念念趣求曰進」,進步,決定不退轉。

  《華嚴大疏》,就是清涼大師的註解,第八卷說,「練心於法,名之為精」。大乘菩薩的修行,不捨外面境界,歷事鍊心,榜樣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。《華嚴》有究竟圓滿的道理,有精巧圓融的方法,這是早年方老師告訴我的,他把《華嚴經》介紹給我。最妙的它還有表演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表演,把這些理論與方法演出來讓你看,全在日常生活當中。所以五十三參要重視,五十三參表什麼?表我們從早到晚這一天當中你所接觸到的人事物,就在這個裡頭成就大方廣佛華嚴,你要會。事情要做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隨喜裡面不染,就是練心於法,在一切諸法裡頭不染污。也就是說將一切諸法都不要放在心上,眼睛看,看得很清楚、看得很明白,看完了不放在心上,就叫沒有染污,真修行。眼識在色法裡頭入定了,耳識在音聲裡頭入定了,不為境界所動,舌在味塵裡頭入定,念頭在意根上入定了,他入定了,定久了就開智慧,豁然開悟。《華嚴經》上教我們修戒定慧的方法。

  全面接觸外面境界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人成佛了。離開六塵境界,到哪裡去修?那個修,心地清淨平等假的不是真的,為什麼?碰到境界了又著相,又起心動念了。不起心、不動念在日常生活,從早到晚,念念提高警覺。從什麼地方下手?從不執著下手,最粗的。不起心、不動念是最微細的,起心動念我們根本不知道,不知道你怎麼修?起心動念要八地才知道,八地菩薩才真正修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個修成功就證妙覺果位。我們凡夫從最下面,不執著,然後再提升不分別,不執著就是不用第七識。第七識是什麼?我見、我愛、我慢、我痴,就是貪瞋痴,不跟它相應,也就是不要放在第七識裡頭。放在第七識,就跟貪瞋痴混在一起,這是凡夫。六道凡夫哪個不是這樣的?這個東西只有佛把它講清楚、講明白了,妙絕了。

  所以修行,真修行,真正成佛、成阿羅漢,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,與聽經不聽經沒關係,關係在哪?章嘉大師講的看破、放下,就這個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。看破,了解事實真相。末那是什麼?四大煩惱常相隨,這四大煩惱是根本,從這四大煩惱一調和,無量無邊的煩惱,那叫末那識。我們能夠見色、聞聲、嗅香、嘗味都不跟它發生關係,那就不造業,就不生煩惱。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這是看破,看破之後就不跟它打交道。不放在心上這叫定功,定久了就開悟。定久了什麼?悟是本有的,只是這些迷把悟障礙住,迷真正不起作用了,悟就現前。小悟是阿羅漢,大悟是菩薩,徹悟是成佛,徹悟,法身大士,實報土裡頭。這叫真修行、真功夫,這一點都不假。

  所以練心於法,法就是六塵。六根在六塵上練,練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;練不被染污,不被我見染污,這是根本,不被貪染污,貪愛,不被瞋恚染污。不如意的境界生瞋恚,喜歡的境界生貪愛,為什麼?不知道外面法是假的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知道那是假的就不會被染污,不知道是假的,把假的當作真的,上當了,虧吃大了。所有的麻煩都是把假當作真,順境生貪戀,逆境生怨恨,就造業了。這個業感召來的果報,告訴你果報也是假的,六道輪迴不是真的,十法界也是假的。什麼是真的?勉強說個真的,一真法界,實報莊嚴土真的。那個真的也不是真的是真的,跟假的對比,它算是真的。為什麼?假的剎那生滅,它有生滅現象;真的,它沒有生滅現象,所以叫它做真的。極樂世界沒有生滅現象,所以人在那個地方永遠不衰老,他不變;我們這個世間,人衰老,剎那剎那在變化。

  科學家告訴我們,一天二十四小時,我們身體細胞新陳代謝有多少?有七千億,單位是億。二十四小時,也就是我們身體細胞裡頭有七千億個死了,這些死的細胞變成便穢排出去,每天也有七千億個新的細胞補充它,這新陳代謝。哪個細胞是我?但是這些細胞在不同的器官裡頭壽命長短不一樣,有的細胞壽命只有幾個小時,但是大多數的細胞壽命是十天到四、五十天,多數。人體一共有六十兆的細胞,六十兆,科學知道,但是科學家沒看破。佛知道,佛看破了,佛告訴我們身不是自己,不要為身的愛好,滿足身的欲望,我們去造業,那就錯了,那就是六道凡夫。佛菩薩、阿羅漢覺悟了,不隨順身的嗜好,他不造這個業。知道七情五欲假的,幻相,沒有一樣是真實的。

  所以在境界裡頭,境界裡頭就是在練,鍛鍊,把真的練出來。像礦石在冶爐裡頭煉金,礦淘汰掉,純金提煉出來。這個純金就是真心,真心是自己,也叫本性,也叫真如,這是真的。這個東西非物質、非精神,也不是自然現象,它是真的,不生不滅,清淨不染,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能生萬法,十法界依正莊嚴它變現出來的。遇著緣它能現,沒有緣它不現,所以不能說它空,也不能說它有。說它有,它什麼都沒有;說它沒有,它能現相。但是所現的相不是真的,全是生滅,剎那生滅,也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,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。八地以上才能掌握,就是他才能看清楚;七地以前的,法身大士知道,模糊不清楚;沒有證得法身時候完全不知道,何況凡夫?

  練心於法這四個字好,名之為精。「精心務達,目之為進」,達是達到,精心務必達到,達到明心見性,這叫進。「蓋謂」,念老用白話給我們解釋,「精者,乃精一其心於佛法也」,這好懂。我們用精一之心,求什麼?求佛法。佛法換兩個字就更好懂,佛法是什麼?覺悟,精一其心於覺悟,或者精一之心求覺悟,你就能夠得到。「以此精心,唯以達本為務」,達是通達,沒障礙了;本是什麼?本來面目,本來面目就是自性、就是真心。所有一切法,真心所生、真心所現,真心是一切法的本,根本。要用精一之心才能達本,這真精進。

  「本者本源也。明自本心,見自本性,是為達本」,所以達本就是明心見性。佛法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求什麼?就是這一個目標,就這一樁事情,明心見性。我們修淨土,修淨土的目的是什麼?往生極樂世界。往生極樂世界幹什麼?明心見性。我們這些人業障深重,在這個世界無論修哪個法門,明不了心,也見不了性,這怎麼辦?找阿彌陀佛,他有辦法。找阿彌陀佛很簡單,只要我們真正能夠信、願、持名,就把阿彌陀佛找到,就能往生極樂世界。到極樂世界再辦這樁大事,明心見性的大事,明心見性就成佛了。極樂世界是修行成佛的保證班,沒有一個不成就,我們自己要清楚、要明瞭。

  確實,我學佛六十二年了,大乘經也涉獵了不少,真正把這個事情講清楚、講明白,讓我們生起信心,感覺得有把握,就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,就是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。這兩個人到這個世間來,就是為這樁事情來的。所以,夏老有副對聯,兩句話,說得非常好。他說濁世,五濁惡世,我們現在,濁是染污。我們在初學佛的時候,六十二年前,讀《阿彌陀經》,佛說到五濁惡世。六十二年前,沒有聽到染污這個名詞,沒有聽說環保這個名詞,那時候沒有。所以看到佛在經上講五濁惡世,我們總以為佛說得太過分了,是有染污,哪有這麼嚴重?可是今天看佛經,佛講的完全正確,我們無話可說,濁惡到極處了。夏蓮老說「濁世無如念佛好」,沒有比念佛更好,濁世無如念佛好;「此生端為大經來」,他說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,專為大經,來會集《無量壽經》。黃念祖專為給大經做集註。他們兩個人的事情辦完了,走了。留下來,留下是我們的事情。

  前面跟諸位講的緣分,機會,現在人講機會,機會就是緣分,你要能掌握得住。有些機會偶然的,不是有意的,但這個偶然,回頭細心去觀察,佛菩薩安排的。這個話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,老人告訴我,一生,他說你的一生,佛菩薩替你安排,你什麼都不要操心。我這一生不操心,就是聽大師這句話,我相信,他不騙我。一生不操心,這多自在,這多大的福報!他教我,你一心一意為弘法利生,學釋迦牟尼佛,你的一生佛替你安排。所以,無論順境、逆境我都歡喜,佛給我安排的,決定對我有好處沒壞處,決定幫助我提升,我對老師信得過。

  說老實話,我並不是個天分很高的人,中等人,中下。真正一生所得的就是老實、聽話,對老師不懷疑,對老師信任,老師不騙我,我學到了。最初出家,在寺廟裡住一年,感覺到什麼?感覺到學的經教不夠。我那個時候到台中,居士身分,拜李炳南老居士做老師,跟他學教,他提出三個條件我都接受了。出家之前,我學了三十多部經,算是大經,分量最大的,《地藏經》跟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《華嚴經》最後的一卷,這算是大的,其他都屬於小部的。我這個大小是從分量上說的,從文字多少上說的,都是小部。所以出家之後,念念想學一部大部經,我選的是《法華》,我帶了十幾種註解到台中,想請老師教一部大部經。到台中,老師正好講《楞嚴》,告訴我,你就學《楞嚴》好了,《楞嚴》跟《法華》都是大部經,分量都差不多。免得他另外要給我開課,他實在是沒有時間,這個我了解。所以我放棄《法華》,學《楞嚴》。半年之內,我蒐集了二十多種《楞嚴經》的古註,都是緣分。老師都感到很驚訝,他想到古人哪個註解,我手上都有。他說,你怎麼會有這麼多?佛菩薩替我找的。到台中的時候,我手頭上就是台中能夠找得到的兩種註解,圓瑛法師的《講義》,孫仲霞居士的《直解》,台灣流通就這兩種,其他的沒有。《卍續藏》裡頭多,那個時候《卍續藏》在台灣沒有流通的。

  我是出家兩年受了戒,在臨濟寺住三年。受完戒之後,感覺到沒有大經的底子不行,這到台中跟老師學《楞嚴》。學《楞嚴》時候就被寺廟開除了,老和尚正式下令,要我放棄經教,學經懺佛事,學這些法會的儀規。我不能接受,不能接受只有離開。我離開到哪裡去?到台中親近老師,因為老師答應要教我五年,我還不到五年,還有一半的時間,住在台中慈光圖書館,專心學《楞嚴》。他《楞嚴》講了三年,一個星期講一次,三年這部經我也講了一遍,老師星期三講,我星期四複講,複小座。所以學經老方法學出來的。我複講,聽眾六個人,我們六個同學。這六個同學,我出家了,他們很慈悲成就我,把《楞嚴經》從頭到尾讓我一個人講。老師講一遍,我也講一遍,對這部經有把握了。所以一九七七年香港這邊同修請我講《楞嚴》,我就答應了。那個時候我《楞嚴》講了六遍,所以很熟,我在香港這次是第七遍講,不需要準備。

  國外的緣,到香港來講經是香港法師跟居士,聖懷法師跟謝道蓮居士,他們兩個到台灣去玩,正碰到我在善導寺講《普賢行願品》,他們聽了歡喜。本來觀光旅遊的,他放棄了,每天晚上來,一直把這經聽完,非常高興,邀請我到香港,我同意了。第一次離開台灣,就算是國外講經,從這個開端。真正走向全世界是大專講座,一九八0年代的時候,我第一次到美國,一九八二年,這個是大專講座,也是非常偶然的緣起。台灣大學生學佛,風氣剛剛開,周宣德老居士他是台大教授,帶領一批學佛的同學,大概將近一百人,學校准許正式成立一個學社,叫晨曦學社,就是佛學社。這個信息,周老居士到台中,把成立先後向李老師詳細說明,他們談話我在座。老師非常高興,大專學生學佛,證明佛教不是迷信,你看教授、大學生都學佛了。

  談完之後,送周老師離開。回來的時候,我就向老師提出我的看法,我說老師,這未必是一樁好事。老師瞪著眼睛問我,呵斥,為什麼不是好事?我就說,如果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,他們在學校學佛,那個教的人、講的人要是把佛經講錯了,怎麼辦?什麼人能幫助他們糾正過來?我這個問題一提,老師沉默了幾分鐘,告訴我,有道理,問我怎麼辦?所以這機緣,偶然的機緣。我說我們可以辦個大專佛學講座,召集台中地區的學生,每個星期天上課,上佛學課,一個學期算一屆。寒暑假辦特別班,集中的,對全台灣各個地區,平常只對台中。老師接受了,所以這就把大專學佛運動在台灣帶起來了。

  這個班非常密集,喜歡學佛的學生愈來愈多,十幾年,我認識的學生大概估計有三千人。這些人畢業之後出國留學,在海外拿到學位,工作了,留在海外。所以我一到海外,大家一聽說,到處聯絡,我的法緣就這麼鋪開了。偶然,要不然哪有這好的法緣,誰請你?這個影響我一生,就是我這一生走出另外一條道路了。同學們護持,都是居士,我對他們沒有要求,只要求吃住你們負責供養,錢不要,旅費,你們把飛機票、車票買來給我就行。我的要求很簡單,因為我知道在國外生活不容易,決定不能夠增加他們的負擔,所以大家很樂意。國外的緣這麼樣搞起來的,這一下就是二、三十年,走遍全世界,廣結法緣。沒人請的時候,再回到台灣,大概在台灣住二、三個月就要出去,最長的時間住三個月。年輕身體好,旅行就一個人。這就是什麼?機緣,有有意的、有無意的,沒有這個緣,那我們在台灣可以說生活非常艱苦,不容易。這個路很順利走通,章嘉大師說的,佛菩薩安排的。最後把我們安排到聯合國去,在澳洲把我們安排到大學去,路子愈走愈寬,緣分,這講機緣。我們時間到了,今天就學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