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四四三集)  2013/9/15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443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四十七頁第一行,從第二句看起:

  「又《安樂集》云:稱名亦爾,但能專至,相續不斷,定生佛前」,《安樂集》裡面所說的跟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講的意思完全相同。彭際清居士在《起信論》裡面告訴我們,念佛最初的時候要有定課,初學定課不要多,少定一點,以後慢慢增加,這樣好。如果定得太多,做不到,往後常常往下減少,這個不好。不貪多,要跟自己生活習慣能相應,自己決定能做得到,一天一千聲不難,分為早晚課,這個容易。無論是散課、是定課,隨其念力,統統能往生,《觀經》上所說的。《安樂集》裡面也有這個相同的話,稱名亦爾,但能專至。專至這兩個字很重要,誠,真誠到極處,相續不斷,依照四十八願,十句佛號相續不斷,功德都不可思議,十聲佛號。

  「今勸後代學者,若欲會其二諦,但知念念不可得,即是智慧門」。二諦是真諦、俗諦。智慧,知道一切法如幻如化,沒有一樣是真的,這是智慧,這是屬於真諦。雖然知道一切法不可得,而仍然能夠繫念相續不斷,真正把這句佛號放在心上,不讓它中斷,這是功德門,這是俗諦。而不是一切法如夢幻泡影,我這個佛號不念了,西方極樂世界不必去相信、不必發願求生,那就錯了。為什麼錯了?你雖然知道念念不可得,這句話你並不是真正懂得。念念真的不可得,佛為什麼要說它,佛難道不知道念念不可得嗎?知道,念念不可得是理,一心繫念是事,理是事之理,事是理之事,不能著相。因為念念不可得,你執著這個相,這是法執。是不是智慧?不是智慧,依舊屬於情執。真正智慧,他念佛不間斷,阿彌陀佛念佛不間斷,諸佛如來念阿彌陀佛也沒有間斷,二邊不執著,這就對了。佛給你說二邊,是叫我們了解事實真相,事實真相明白之後,空有二邊都不執著。我雖然念佛,天天念念相續,與空的意思相不相應?相應。為什麼相應?念而無念就相應,無念而念。不是無念就不念,那就錯了。佛經的意思很深、很廣,不能夠一知半解,一知半解一樣誤事。

  今天的事情該不該做?該做,認真去做,做了之後別著相。我們真正做到不著相,那是非常困難的事情,那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太難了,我們做不到;那我們就著相念,也能往生。我們的目的只要往生,著相不著相放在一邊,不要去理會它,我就是求生淨土,向上一著,更深的境界到極樂世界再學。這個方法好,而且非常可靠、非常穩當,要把這樁事情看作第一樁大事來辦,智慧、功德都要顧到。一切諸佛如來無量劫修積無量無邊的功德,阿彌陀佛以這個功德來加持我們,十方世界每一個念佛的眾生靠什麼?靠阿彌陀佛的本願,靠阿彌陀佛的功德加持,才能夠順利得生淨土。我們對阿彌陀佛感恩,感恩怎麼表現?真正依教奉行,就是信願持名,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感恩,不能往生就辜負佛陀恩德,決定要去。

  「若始學者」,開始學佛的人,我們都算是始學者,為什麼?沒有能破相。「但能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,不須疑也」,這都是《安樂集》裡頭告訴我們的,決定不懷疑。這個法門帶業往生,我們選擇這個法門就是為這個原因,我們的業障習氣斷不了,我們帶著往生。帶著往生,一定要懂得,是帶過去的,不帶現行,現行就是你現在就犯過,這個不可以。昨天以前犯過都可以,今天不能犯過失,過去的可以帶,現前的不能帶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心就定下來了。「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。此實為眾生度生死海之指南針也」。這個法門不容易遇到,遇到很難講清楚,我們看古大德的註解跟念老的集註來相比,念老講清楚了、講透徹了。我們這樣的根性,必須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才不懷疑;沒有真正搞清楚,總是有疑問在裡頭,這個疑問是障礙。最怕的是臨終的時候,這種障礙現前,我們這一生往生的機會就沒有了。這是我們感謝黃念祖老居士的原因,他的六年沒有白辛苦,真的度不少眾生。

  「上廣引經論,以明持名念佛殊勝利益。至於持念而云專念,更云一向專念者」。特別加強這一句。「如《觀念法門》所云:佛說一切眾生,根性不同,有上中下」,上中下裡頭各有上中下,各個上中下裡頭又有上中下,千差萬別。佛陀慈悲,「隨其根性,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」,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。「問:五種因緣(指五念門),皆是淨業。何特於念佛行,專置一向之言耶?」「五念門」,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,這是名數。《往生論》裡頭所說,「念阿彌陀佛五種之門」。第一個,「禮拜門,以身業而向阿彌陀佛之形像禮拜」。我們早晚課誦,家裡面供有阿彌陀佛的像,無論是塑像、畫像都可以,朝暮課誦的時候禮拜。有人早晚禮佛三百拜,很多人修這個法門。

  我在年輕的時候沒出家,跟懺雲法師住茅蓬,他給我定的早晚課就是三百拜,中午午飯之後經行,經行是繞佛,大概半個小時,經行完畢之後拜兩百拜。我跟他在一起住五個半月,每天八百拜,其餘的時間看經、念佛。我看經、念佛的時間不多,因為茅蓬裡面住的五個人,包括我自己一個,出家人三個,懺雲法師、達宗法師、菩妙法師,現在都不在了,還有朱鏡宙老居士。年輕人就我一個,所以我在那裡做義工,義工只有我一個人,什麼事情都是我來做。我年輕有體力,動作很快,還能照顧得到。這五個半月每天八百拜,對我以後來講影響很大,這是修福,在道場修福。過去生中沒修過福報,離開工作有這個機會,奠定往後有這一點福報的根基。

  懺雲法師沒有教我經教,只教我自己讀書,《彌陀經》三個註解念完了,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、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、幽溪大師的《圓中鈔》,那時候讀的。另外還讀了一部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《文鈔》好像只讀完正編,續編沒有。續編,以後到台中,李老師教我學印光法師,送我一套《文鈔》,續編也看了。在那個年代,台灣印光大師的《文鈔》只有這四本,正編兩本上下冊,續編兩本上下冊。現在好,現在統統出齊了,現在還有第三編。修淨土,甚至於在末法時期學佛,這個書不能不讀,這個書要是不讀的話,許許多多的事情,你沒有能力辨別到底是邪還是正、是善還是惡,辨別不清楚。所以印祖的遺教對現在修行人大有幫助,無論學哪個宗派、學哪個經典,要以它做基礎。他是近代人,雖然是文言文,很淺顯的文言文,學文言文用這個做課本也非常好。真正學這個,我覺得讀《印光大師菁華錄》,前人都把好東西抄在一起,這一本。這一本應該要背誦,分量不多,能背誦這一本,我相信對古文有很大的幫助。

  第二,「讚嘆門,以口業而稱阿彌陀佛之名」,稱名就是讚歎。一切時一切處跟人交往,口頭不離阿彌陀佛,這就是有意無意用阿彌陀佛供養對方,久久他也會念,他見我們也會合掌:阿彌陀佛。講經,講淨土三經、五經,都是稱讚,把淨土理論、歷史、方法都能夠講清楚、講明白。聽的人相信,好事情,他真正相信,真正發願求生,就是度一個眾生成佛。第三,「作願門」,作願門就是發願求生淨土,「一心願生於彼國土也」。第四是「觀察門,以智慧而觀察土(就是依報)之十七種功德,佛之八種功德」,佛的八種功德,菩薩四種功德,這就是《往生論》裡頭二十九種莊嚴。我們要常常記在心上,不要打妄想,要想就想這些事情,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想其他的就錯了。最後一條,「迴向門」,願以自己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,願一切眾生跟我一樣念佛求生淨土,皆成佛道。這五條都稱之為門,門是入出的意思,「前四門為入於安樂淨土之門,後一門為出」,是利他的,教化眾生的,所以統統稱之為門,合起來稱為五念門。天親菩薩教我們的,也就是說,他是用這個方法求生淨土,他把他修學的方法介紹給我們。

  這個人提出的問題,這都是假設的,五念門五種都是淨業,為什麼於念佛行專置一向,一向專念,這就是這五門裡頭特別重視一向專念,為什麼?「答,此有三義」。第一個,「謂諸行為廢而說,念佛為立而說」。諸行有時候忘掉了,忘掉,我們這一生往生的緣就斷掉了。抓住信願持名,特別教我們一向專念,一個方向、一條路、一個目標,決定得生。第二,「為助念佛之正業,而說諸行之助業」,一切念佛門裡頭特別著重一向專念,正助雙修。第三,「以念佛而為正,以諸行而為傍。故云一向也」。就是特別著重這個,五念法裡頭一念,以持名念佛為主,主修的為正,其他的為助、為傍,傍是助緣,所以說一向。

  「下釋其義。一向專念」,有下面三個意思。第一個,「廢捨餘行,專立念佛。單提一句佛號,一門深入,不雜他法。諸行俱廢,唯立念佛名號一法。是名一向專念」。一向專念有這個意思,其他的統統放下,一心一意就一句佛號念到底,日夜都不間斷。黃念老往生之前的半年,每天十四萬聲佛號,那就是日夜不斷,除了睡眠之外,他念佛不間斷,把一向專念做出來給我們看。也就是告訴我們,這樣念佛決定生淨土,心裡頭沒有雜念,萬緣都放下了。

  第二,「唯以念佛為正業。為助此正業,而修諸行。念佛為主,餘行為助」。這就是像前面所說的五念法,五念法是以一向專念為主,其他的是輔助。主裡面有助,「助隨於主。主助圓融,同入彌陀一乘願海」,這也叫一向專念,正助雙修。第三,「以念佛為正,餘行為傍。正傍有別,主次分明。一向念佛為主,雖不捨餘修」,也就是說,餘修統統迴向往生淨土,我們一生就一個目標、一個方向,乃至於修學一切善法,我們不求人天福報,統統迴向往生極樂世界,這都可以叫一向專念,點點滴滴都迴向極樂世界。「此論甚妥」,這個說法非常妥當,所以都可以稱之為一向專念。「是以念佛行人,莫不兼修禮拜、作願、迴向等念門也」,五念門修學的人很多,道理在此地,有賓有主,有正有助。

  據上面所說的,「則念佛之人,或兼持往生、大悲、準提等咒」。念佛人裡面修這些不少,我見過很多,我在台中,我們的周師母,她念佛,她就念往生咒、大悲咒、準提咒,還有《地藏經》,但是統統都迴向求生淨土。她跟地藏菩薩特別有緣,見過地藏菩薩。她往生,在台中,瑞相稀有,火化有三百多顆舍利。在家居士,相當不容易,周師母的功夫很純,專一。「或兼持誦《心經》或《金剛經》等等,只須主助分明,念佛綿密,亦皆不違於一向專念也」。這個說得好,你跟這些經論特別有緣分,很喜歡,它能幫助你斷疑生信,加強你的正念,這好事情,這個不算夾雜。如果放棄念佛法門,用那修學那個法門,那就錯了。無論讀什麼經,我還是修念佛法門,把這些經論統統迴向西方極樂世界,這就對了。

  下面,「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更彰此旨」,彰是彰顯,講得更清楚、更明白,就這個宗旨。「論曰:行者既發菩提心,當修菩薩行。於世出世間,所有一毫之善,乃至無邊功德,悉以深心至誠心,回向極樂。亦得名為一向專念」。彭際清所說的值得我們相信,這不是普通居士,確實有成就、有來歷的,一生專修淨土,給《無量壽經》做了一個註解,就是《起信論》,裡面確實有很多獨到的見解,講得非常好。發菩提心,應當要修菩薩行,菩薩救苦救難,所以於世出世間所有一毫之善,小善也不要放棄,也要認真去修。乃至無邊功德,大善,無邊功德指的是什麼?培養人才,傳承正法,幫助正法久住世間,普令眾生有緣分聽到淨土這個法門,這是無量功德。在現前這個世間,這個是大事,不是小事,佛法衰了,如果疏忽了,佛法可能會滅了。蓋廟,塑佛菩薩的形像不重要,造一尊大佛,人家都認為這是大功德。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,你要能培養真正能說法弘法的人才,這功德大,比蓋廟的功德大,比造大佛像的功德大。所以辦學,我們希望能辦一個真正合格的佛教大學,聘請真正有德有學的這些大德,在家出家都可以,來教導底下一代。

 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,翻譯成不同的文字,南傳的巴利文,佛陀在世就有巴利文,所以南傳經典統統是用巴利文寫的。當然結集經藏是佛滅度之後,佛並沒有看到。北傳的這一支主要是中國人翻譯的,漢文,從中國再往周邊傳的,有韓國、有日本、有蒙古,這是北傳的。唐朝的時候,文成公主嫁到西藏,把佛法帶到西藏,西藏才有佛法。西藏跟印度很近,印度的密教就傳到了西藏,用藏文書寫的。所以現在佛的經典是三種語系,漢語、巴利語跟藏語。這三個系裡面所擁有的經典,相同的不少,也有一些不相同的,像大乘,巴利文就沒有。巴利文的經典,我們漢文翻譯的,大部分他們的經典我們中文有,還有小部分我們沒翻過來。藏文經典裡面也有我們漢文沒有的、巴利文沒有的。漢文經典裡面是非常豐富,古德對於這個非常重視。所以這些典籍,不同的語文的典籍,應該把它整理出來。我們要培養這些人才,他們能夠通達這三種語言。還要一種,將來在國際上弘揚英語不能少,一定要學習。如果是要幫助阿拉伯的,幫助他們認識佛教,阿拉伯語也很重要,他們的人數比例也很大,大概有十五億。全心全力培養人才,培養漢語系的人才,培養講經的人才、翻譯的人才,佛法、傳統文化才能發揚光大,這是大功德,這裡講的無邊功德指這些。悉以深心至誠心,迴向極樂,統統都是一向專念。

  「不必棄捨百為,乃名專念」。其他的什麼都不幹了,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這是什麼時候?年歲大了,其他的事情做不到了,讓年輕人去做。像黃念祖老居士,你看他講經教學,在國外也弘法,到晚年完成這部註解之後,來日無多,他給我們做表演,萬緣放下,一向專念,一天十四萬聲佛號。這可以,他這個事情做好了,不是他不做。「以佛性遍一切處。有棄有捨,不名念佛故」,這是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說的話,重要的意思,不必棄捨百為,百為就是許許多多善事、好事,把這個捨掉叫專念,不是這個意思。佛性遍一切處,有棄有捨這不叫做念佛,遇到真正對社會、對正法有利益的事情,不能捨棄,它不礙一向專念。

  「此論甚契時機」,特別在現代這個時期,「當前世人,世事繁多,頗難摒除淨盡」,不是那麼容易能放得下的,「終日念佛。但能深信切願,求生淨土。事來便做,事去即念。世法本無礙於佛法,何況更以世出世間,一切善行,以至誠心,回向極樂。故亦名一向專念」,後面這個意思是《起信論》的意思,就是彭際清所說的。所以我們不怕,事情來,好事,咱們去做,做完之後我就念佛;做完之後,這個事情就不必放在心上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活活潑潑,世法、佛法互相沒有妨礙、沒有衝突。大乘經教裡講得非常透徹,會的,哪一法不是佛法,不會的,念佛也不是佛法。佛法貴圓融、貴圓通,所以一切善行,我們用至誠心、用深心迴向往生極樂世界,這就是一向專念。

  「據《起信論》」,這個《起信論》是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前面這段話,「兼行世善,尚得名為一向專念,更何況兼修餘出世法」,就是佛門裡面其他的法門,可以。「例如:蕅益大師《梵室偶談》」,這一卷分量不多,是蕅益大師的修學筆記,內容短小精彩。他說「又禪者欲生西方」,參禪的,參禪的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「不必改為念佛」,還是參禪,只要你具足信願,參禪就是修淨土。這個話說得好,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裡頭說,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在信願之有無,你有信有願就決定能往生,念佛功夫的淺深那是品位高下,你參禪功夫的淺深到極樂世界也是品位高下,一個道理,所以不必改。中國佛教大乘八個宗,你要真正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只要真信切願,不必改你的法門,你就老實修學你的法門,迴向往生極樂世界。佛佛道同,《華嚴》說的,一門就是一切門,一切門就是一門,一多不相妨礙。

  「又大師曾掩關結壇」,蕅益大師他常常閉關,閉關期間也不很長,閉關就是精修,避免一切干擾,掩關結壇。「持往生咒,求生淨土,並作長偈為誓。偈云:我以至誠心,深心回向心,然臂香三炷」,在手臂上燃三炷香。「結一七淨壇」,你看他這是七天,「專持往生咒,唯除食睡時」,吃飯的時候,睡覺的時候,除吃飯、睡覺時候,他往生咒不間斷。「以此功德力,求決生安養」,求決定往生極樂世界,「足證但具往生信願,則參禪持咒皆淨土行也」。

  下面引的,「又著《彌陀圓中鈔》之幽溪大師,一生修《法華》」,《法華經》、《大悲咒》、《金光明經》、《彌陀經》、《楞嚴經》,「等懺無虛日」,他天天這樣修法,他修得多。「臨終預知時至,手書《妙法蓮華經》五字,復高唱經題」,就是「南無妙法蓮華經」,他就往生了。「如是則修懺持經均是淨土行也」。幽溪大師的《圓中鈔》,這是淨宗祖師大德認為《彌陀經》三種最重要的註解,《彌陀》註解的三大部,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、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、幽溪大師的《圓中鈔》。這三種註解,我跟懺雲法師住茅蓬,他就叫我讀這三部註解,把這三部註解的科判畫成表解,把經文繫在裡面,就是做科會,它沒有註解,科會。我第一次體會到科判的精彩,科判一畫才知道這部書裡頭文字的微妙,不能缺少一個字,缺少就好像斷氣,斷掉了;你也不能加上一個字,加上就是累贅,可以拿掉,做到不增不減,從科判裡頭看得清清楚楚。科判看的是章法結構,這是表面上非常嚴整,裡面的是思想體系,讓我們對於佛教的經典佩服得五體投地。台中過程當中,學經教,學編科判,這是李老師教給我們主要的功課。

  「由是可知發菩提心,持佛名號,雖兼修餘法,亦得名為一向專念,亦得往生」。下面念老這幾句話重要,「但多門兼修,總未若」,我們換個容易懂的話,總不如一門深入,就這個意思。還是一門深入穩當,一門深入,我們意念集中,沒有妄想雜念,不受外面境界干擾。「一心專至,稱念彌陀,則易使熟處變生,生處變熟」。我們凡夫熟處什麼?雜念妄想,我們太熟了。生處是什麼?念阿彌陀佛,常常把念阿彌陀佛忘掉,妄念雜念又起來,就是妄念雜念太熟了,念佛很生疏。如何把它轉變過來,把阿彌陀佛變熟,妄想雜念變生?妄想雜念不容易起來,念佛的這個念頭時時刻刻會起來,這很重要,生處變熟,熟處變生。「蓋愛染貪著,是眾生之熟處。菩提正念,是眾生之生處」,生疏。「生處轉熟,方有可能於臨終苦迫之際,提得起這一句佛號,感佛接引,而得往生也」,這個話很重要。

  幽溪大師行,他有功夫。我們要搞這麼多,又搞《法華》、《大悲懺》、《光明懺》,《彌陀》、《楞嚴》,搞這個東西太多,恐怕往生去不了。他行,我們不行,這個例子我們不敢學。黃念祖老居士他也行,但是他臨終給我們示範的,那是大慈大悲表演給我們看。夏蓮居老居士、黃念祖老居士,通宗通教,顯密圓融,他們有能力涉獵多門,不礙專念。我們沒這個能力,沒有能力怎麼辦?那就是一門深入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。李炳南老居士教我們,學鄉下的阿公阿婆,學他們那個樣子,他們一生,一天到晚就是一句佛號,除一句佛號之外他什麼都不會。你問他什麼叫菩提心?他不知道,他真正做到了,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,日夜不間斷。我們遇到這樣的人,要對他致敬,要對他讚歎,我稱這樣的人叫老實念佛人,真念佛人,他們決定得生淨土。毫無懷疑的,生淨土就是阿惟越致菩薩,決定成佛,這種人能不尊敬嗎!

  下面引用善導大師的話,「是故善導大師示曰:大聖悲憐」,大聖是阿彌陀佛、是諸佛如來,這個地方是指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。「直勸專稱名字者,正由稱名易故」,念這句佛號容易,什麼人都可以念,不難。「相續即生」,念念相續,念念不斷,就能往生淨土。下面說,「若能念念相續,畢命為期者」,就是說,一生,我一天都不空過,這善導大師說的,十個念佛的就十個往生,一百個念佛的一百個往生,萬修萬人去,是善導大師說的。為什麼他能往生?他的佛號不間斷,所以沒有一個不往生。下面假設一個問答,「何以故」,為什麼?「無雜緣得正念故」。他念佛,佛號裡頭沒有夾雜妄想,沒有夾雜著雜念;換句話說,他是用一心清淨念這句佛號。經題上講的清淨心、平等心,從清淨心念到平等心,清淨心念佛往生方便有餘土,平等心念佛往生實報莊嚴土。「與佛本願相應故」,與四十八願相應。「不違教故」,這個教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,這是淨土教,你沒有違背。「順佛語故」,佛是這樣教給我們的,我們要順著佛的話。

  「若捨專念修雜念者,百中希得一二」,希是稀有,一百個念佛人難得有一、二個往生。「千中希得三四」,一千人當中大概有三、四個往生,不是一百個念的一百個往生、一千個念的一千個往生。一百個念的一百個往生,我們在歷史上只看到遠公大師的東林念佛堂,它是一百多個人,個個往生,那是專念,而且經只有一部。我們初祖遠公大師在世,淨土三經只有《無量壽經》翻成中文,其他的兩種,我們想像當中,應該梵文本傳到中國來,沒有翻出來。所以他們那個時候依靠經典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就這一部經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稱為淨宗第一經,最早採用的。

  「總之持名念佛,是諸佛本懷」,為什麼這麼說?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沒有不介紹極樂世界,介紹極樂世界就是要講極樂世界這三部經,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、小本《彌陀經》。釋迦牟尼佛不止講一遍,《無量壽經》多次宣講。我們就想到,十方世界的那些諸佛如來為他的弟子,一定也像世尊一樣,多次宣講,多次的介紹,所以是諸佛本懷。這個法門度眾生快速、穩當,靠得住,一個修一個往生,兩個修兩個往生,真像善導大師所說,一百個修一百個往生,一萬人修一萬人往生,一個不漏,只要你具足四個字「信願持名」,你看多容易、多簡單。如何能把信願持名,在我們阿賴耶識裡頭生根,變成熟而不是生,我們往生就有決定的把握。

  年歲大了,要有高度警覺心,為什麼?來日不多。中國古人所謂的「人生七十古來稀」,這句話好像是杜甫講的,也就是說明壽命不到七十歲走的人很多。印光大師六十八歲的時候,《文鈔》裡頭他給人寫信常常提到,老了,六十八歲了,雜事要放下了,要找個地方去閉關,專門念佛求生淨土。印祖是八十歲圓寂的,你看六十八歲的時候警覺性就高了,就提起來了。中國在古時候,八十歲叫風燭殘年,風中點的蠟燭隨時會吹滅,叫無常。古禮裡面有很清楚,七十不留宿,我不會留你在我家裡住一晚上,七十歲。怕什麼?留一晚上過世了,人家家人說你把他謀害,這官司打不清。這古禮有,七十歲不留宿是古禮,人家會原諒你。八十不留餐,不留你吃一餐飯,也許吃飯就走了,避嫌疑,人家說你下毒把他害死,很有道理。八十歲以後,就是你的人生已經到了終點,隨時可以走,你應該做的工作是準備走的工作,把這個地方統統放下,交代清楚,再沒有罣礙。如果還有患得患失,那就大錯特錯,不可以。

  末後這一段,「總之持名念佛,是諸佛本懷,究竟方便,徑中之徑」,徑是小路、近路,近路裡面最近的路徑。「此誠為萬古不移之論」,這個結論是真的,不能改變的,諸佛菩薩肯定,祖師大德們承認。「因人臨終」,人在臨命終的時候,「萬苦交迫,除持名外,餘行難起」。這是真的,人在臨終的時候大多數都是頭腦不清楚,甚至於自己的家親眷屬不認識,我們看到很多。快要走的老人,周邊,問他。你是誰?他的兒子他不知道,平常最喜歡的孫子也不認識,哪裡來的小孩?這就很難往生。

  往生的條件,頭一個,臨走的時候頭腦清楚,一點不迷惑,頭一個條件。我們想修福,福報什麼時候享?臨終時候頭腦清楚。平常不要把福享盡,到最後一著沒有福報,那叫真錯了!中國人講五福臨門,最後的一條就是臨終的時候走得好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你五福圓滿。臨終時候迷惑顛倒沒福,前面那些福都不管用,最重要臨終,臨終走得好,不墮三惡道。為什麼?他清楚,他不會到三惡道去。三惡道是迷惑顛倒的人,他看錯了,迷迷糊糊的這走進去了,走進去之後就回不了頭了,出不來了。

  「如《觀經》云:五逆十惡之人,應墮惡道」,墮地獄。「臨命終時,遇善知識。教令念佛。彼人苦逼,不遑念佛。善友告言:汝若不能念」,這個念是指觀想,《十六觀經》上說的,不能觀想。「應稱無量壽佛」,這就教他持名,你念無量壽佛,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佛。「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。稱佛名故,於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命終之時,見金蓮花,猶如日輪,住其人前」。這是說念佛殊勝,這個法門真管用,觀想他做不到,他這個能力已經喪失掉了,不能觀想,就教他念佛號。跟著念,助念的人帶著他念,他要真正能跟著念,十聲佛號不斷,他就能往生。什麼道理?佛號功德不可思議,每一聲佛號裡頭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,那十聲,不是八十億,是八百億。所以命終之時,見金蓮花,猶如日輪,住其人前。「如一念頃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」。這個人的往生,看到金蓮花,上輩往生。

  臨終的人,在斷氣之前非常痛苦,正在這個時候遇到一個懂得淨土法門的善友,這個機會難,不容易遇到。我們自己心裡頭要有數,同修往生,我們歡喜去助念,跟他結緣,我們將來往生,會不會有人幫我們助念?不要考慮這個,靠不住。所以我們自己必須有把握,臨終沒有這些助念的善友,我們能往生。這樁事情,我們很感謝劉素青居士給我們做了一個樣子,去年十一月二十一號往生的。她的往生,是在阿彌陀佛面前發了個願,給念佛人做一個表法,證明念佛可以歡歡喜喜,自在往生,沒有痛苦。

  她那個時候身體是有病,也是癌症,念佛沒痛苦,佛友們在一起,她都歡歡喜喜,跟大家有說有笑。往生的時間,好像是在一個星期之前,她的妹妹劉素雲聽到一個聲音,告訴她一組數字,她把它記下來。這個數字是二0一二,對,去年,一一,十一月,二一,二十一號,一二,十二點鐘。她當時把它寫下來,寫下來很訝異,怎麼會有這種聲音。她寫出來送給她姐姐,她姐姐看了一看,笑一笑沒說話,收起來了。就這天走的,一分一秒都不差,好像是走前第八天。走的時候很多同學在一塊聊天、說笑話,時間到了告訴大家,我走了,阿彌陀佛來接我了。我現在上蓮花,自己那個動作就像爬上蓮花的樣子,一分一秒都不差,有說有笑走的。劉素雲居士告訴我,她姐姐的壽命還有十年,不要了,求阿彌陀佛來接引她,帶她走,給大家做一個樣子,來表法。念佛人生死自在,沒有痛苦,她做得很好。往生的人確實在一念之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

  我們真正求往生,這就是經論上所說的,我們真正相信極樂世界,一點不懷疑。真正發願求生極樂世界,真誠心,極樂世界七寶池裡面就生一朵蓮花,蓮花上有名字,有我們自己的名字。緣成熟的時候,也就是壽命到了,這個花開了,阿彌陀佛就拿這個花來接引。往生的人自己非常清楚,坐上蓮花裡面的蓮台,就是蓮蓬,就坐在蓮花當中,花就合起來了。這花一合起來,佛帶著這個花放到七寶池,原來這花長的地方,放到那邊。他在七寶池花開見佛,在花苞裡面這一段時間,就轉八識成四智,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,我們阿賴耶變的這個身體沒有了。也就是娑婆世界十法界的身,是阿賴耶的相分,我們所謂的心就是念頭,能想前想後、想東想西,這是妄心,生滅心。身,阿賴耶的相分,心,阿賴耶的見分,全屬於生滅。那一轉變之後,轉八識成四智,這個身就變成法性身,法性身的莊嚴跟阿彌陀佛一樣。花開見佛,你現的什麼身?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,佛有八萬四千相,你也有;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;每一個好放八萬四千光,每一道光裡面有諸佛如來講經教學,度化眾生,你看多殊勝。

  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,這都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不是我們修的。極樂世界有四土九品之名,有這些名號,但是實際上完全沒有,實際上是平等法界。為什麼?下下品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所以它是平等法界。它是法性土,凡聖同居土也是法性土,方便有餘土也是法性土,跟實報莊嚴土無二無別。這樣的居住環境、學習環境我們能放棄嗎?我們這一生遇到,確確實實像開經偈上所說的,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們遇到了;彭際清居士講,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,這一天也被我們撞到了,這是無比稀有的緣分,一定要珍惜,在這一生去作佛去。你有這個機會,你要疏忽了,那就太可惜了,下一次再碰到不知道哪一生哪一劫,很難遇到,不是很容易遇到的。

  我們跟這個法門,有這個善根、有這個緣分,為什麼?我們現在能相信、不懷疑,願意求生,這就是緣分,這個緣分非常非常殊勝。而且三個條件不難,我們必須把障礙三個條件這些緣放下,專修淨業。註子裡面雖說兼修許多經跟咒,我的想法,那些對我們多多少少都還有些干擾,不如完全放下,就一部經、一句佛號。我們這部經,就是這部經的科註,《無量壽經科註》,一句阿彌陀佛,保送我們平平安安往生極樂世界,我們想什麼時候去就能什麼時候去。劉素青居士給我們做的表演,給我們透出這種方法,她還有十年壽命,不要了,真誠發心給念佛人做好樣子,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,啟發念佛人的堅定信心。留在這個世間,那就是,也要做一個念佛人的好榜樣給大家看,讓大家看到了生起信心,生起仰慕的心,那就是一天到晚得快快樂樂,你是極樂世界來的。一天到晚愁眉苦臉,人家看到了害怕,不敢學這個法門。這個法門極樂法門,我們要跟極樂相應,真快樂,真放下。為什麼?一樣都帶不走。多跟眾生結緣,將來再回來度眾生多,他跟你有緣,廣結善緣才能普度眾生。佛不度無緣眾生,一定是有緣的,見面不管認不認識,打個招呼,那就是結緣,歡歡喜喜,恭恭敬敬。

  這下面,「經云臨終不能觀佛,但仍能念佛名號,是顯持名之法,實為至易」。持名念佛比觀想容易,不必想,就念名號就可以了。「臨終易念,因得往生,是為至穩也」,穩當,比起任何法門來,持名念佛最穩當、最簡單、最容易、最為可靠。「於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是為至頓」,頓是快速,無始劫的罪業怎麼這麼快就消掉了?下面說,「五逆十惡之人,臨終十念即得往生,帶業凡夫,頓齊補處,是為至圓也」,圓滿,沒有比這個更圓滿的。像這些經文,我們要深信不疑,常常放在心上,堅定自己的信心,我們這一生決定不空過,沒有白來這一趟。這一趟之後,我們再到這個世間來的身分是菩薩,不是凡夫,也就是不是業報來的,我們乘願再來。這些都是要我們牢牢記在心上。

  一個法門至穩當,穩當到極處,快速到極處,圓滿到極處,只有信願持名,再找不到第二個方法能跟它相比。那我們自己認真反省,這個法門應當接受,為什麼?可以做得到。其他法門條件很多,未必能做到,這個法門人人可以做得到。但是這個法門,真的,難信之法。這話不是假的,因為它太容易、太殊勝、太圓滿了,讓大家產生懷疑,一懷疑就造成障礙,就去不了。所以對極樂世界不懷疑,對阿彌陀佛不懷疑,對念佛求生淨土有這個願望,這個人有智慧。沒有智慧怎麼能破疑生信?破疑生信大智慧,因為你是大成就,你一生作佛去了。稀有因緣,決定不能錯過。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