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四0六集)  2013/8/23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40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零一頁第一行,第二個字開始:

  「《論註》釋微妙曰」,曇鸞大師為我們解釋微妙,「出有而有曰微。出有者,出三有也。《論註》又曰:無欲故,非欲界也。地居故,非色界也。有色故,非無色界。淨土非三界所攝,出於三有,故曰出有。而有者,謂淨土之有,依一乘願海而有。離二邊,超四句,出有而有故曰微」,微妙兩個字。三有就是六道輪迴,我們參考資料裡頭,昨天沒有學完,我們還是從第一「欲有」,從這裡看起。欲是說欲界,「天、人、修羅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各各隨其業因而受果報,故名欲有」。欲就是五欲六塵,人有自私自利、有貪瞋痴慢,有七情五欲,這都叫欲有。這個離不開六道輪迴,把這些全放下才能脫離六道輪迴。

  欲界的天人,為什麼會到人道來、會到天道?總有個原因的,這個因就叫做有,你有這個因,所以感得果報。欲界天的因是上品十善業道,十善業修得很圓滿,再加上四無量心,這個屬於欲界的天道,欲界天。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,慈是歡喜別人離苦得樂,歡喜別人成就好事,好事是利益社會、利益他自己一家。要把利益社會大眾擺在第一,利他自利。如果自利擺在第一,利他擺在第二,大概都是人道,天道不容易。為什麼?心量不大,起心動念沒把自己忘掉,與天道就不相應。這些因果不能不搞清楚。

  我們幹的些什麼事業?是生天的事業,無論哪一行,連討飯乞丐,他討得來的一點東西,看到別人還沒有,別人挨餓不如他,他肯捨己為人,把這個布施給他,這都是生天的因。別人的苦難就是我自己的苦難,別人受苦我也受苦,先人後己,這是生天。先己,再還有多餘的救濟人,這是人道,不失人間的富貴。如果只是利己,沒有利人,那人道得不到,到哪裡去?三惡道去了。做得太過分,地獄道去了。所以這個世間任何一個人,你造哪一道的業,你與哪一道感應,不分貴賤、不分貧富,人人有分,看你做的是什麼,這個不能不知道、不能不留意。

 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好,家庭好、事業好,一切順利,這都是屬於欲望。欲望怎樣獲得是屬於正道,怎樣獲得是屬於非正道、邪道?聰明人、有智慧的人要走正道、走直道,愚痴的人、沒有智慧的人,他們走邪道,走彎曲的道。因此教育就非常重要。要接受聖賢教育,我們能夠辨別邪正,我們能始終守住正道。正道於自己不利,邪道於眼前的利益可得利益,我也不行這個道。眼前的利益,再大的利益都是小利,不是大利,只能利益當前,往後很難講,來生更難說了。所以我們不能只顧眼前不顧往後,這是絕大的錯誤。古人說,聰明人有前後眼,前後眼什麼意思?他能看出前因後果,我現在所受的是我以前造的因,我現在所造的是將來所受的。所以從我現在受的,我了解我以前造的什麼因;從我現在所造作的,我知道將來要受什麼果。

  這些因果細說,我們編了一部書,《諸經佛說地獄集要》。在《大藏經》裡頭,有二十多種經論,佛講地獄業因果報的事情,講得很詳細。十年前,江老師將「地獄變相圖」完成了,我突然想到這樁事情,江老師畫「地獄變相圖」,依據道家的《玉曆寶鈔》,完全講因果報應,講十殿閻王,講地獄的狀況。這幅畫畫成,我非常歡喜,幫助他流通,十年前的事情。這張畫功德無量,讓不少人看了之後回心向善,這就是救人,把地獄人救出來了,他不再造惡,他回頭了。但是這幅畫的遺憾,果都畫出來了,因有些地方沒有說清楚,到底是什麼業因受這個果報。

  我們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沒有定法,也就是說一切法是活的,《楞嚴經》上說得最好,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。千變萬化根據什麼?根據人的念頭,念頭善就現極樂世界,念頭不善就現三途地獄。我們現在居住的這個環境是亂世,大家都清楚,史無前例的亂世,過去歷史幾千年來,中國、外國,沒有像現在這麼混亂。科學技術突飛猛進,給我們在生活上帶來不少便利,但是它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一些苦難,正負兩邊都有,似乎負面的勝於正面的。於是有部分的人開始覺悟了,開始懷疑,科學對我們是不是真正有好處?有些人說是有好處,我們付出的代價太大了,這些話都是真話。我們的精神生活沒有了,倫理道德沒有了,對父母、對祖父母那種親情沒有了,兄弟之間的友愛沒有了,朋友當中的互信沒有了,這些損失是無法彌補的。科學技術再往前推進,我們這些東西再往後退後,退到低谷,那到達什麼地方?那是毀滅,那就是地獄。

  所以古老的傳說,地球上五、六萬年之前,有個亞特蘭提斯這個國家,科學技術非常發達,好像還比我們現在超越,亞特蘭提斯。可是最後這個世界消失了,整個沉到大海裡面去,也是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、宗教教育全沒有了。現在社會狀況跟那個很接近。所以有人懷疑,我們現在這個大地會不會沉到海底?中國古人所謂的滄海桑田,彼此交互,桑田沉到大海,大海浮上來變成桑田,科學家相信這個說法。佛法講的是業力的變化,就是善惡念頭的變化。地球上的居民起心動念都是善的,所謂善,標準是跟性德相應,性德是善不是惡,人性本善,人之初,性本善。可見得善是性德,惡不是性德,自性裡頭沒有惡。惡從哪裡來的?惡是假的,善是真的。惡是迷失了自性,產生了一個誤會,從這個誤會裡面生出來。誤會裡頭生出許多雜念、妄想,與自性完全相違背。

  宇宙的源起,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,過去認為這是迷信、是神話,現在被量子力學家證明了。科學發展四百多年到今天,宇宙之間三種現象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科學說得不錯,是有這三種,佛也是把它歸納這三種,這是宇宙的奧祕。為什麼會有?它從哪裡來的?什麼原因而有的?經過什麼程序而產生的?這科學問題,現在不斷逐漸逐漸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對於物質現象可以說解密了,這個神祕被揭穿了,念頭變現物質,念頭是能變,物質是所變,這是科學家的結論。念頭從哪裡來的?什麼原因有念頭?這個還沒搞清楚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許許多多年輕的科學家都在研究這個問題,一、二十年之內可能被發現。

  佛法跟我們講宇宙的本體就是自性,科學家、哲學家能不能找到本體?他們真的在找,哲學裡頭有本體論,專門討論這個問題,沒有結論,佛經裡頭有。本體是什麼?本體就叫做自性,本體也叫做涅槃,本體又叫做真如。在世尊四十九年講經教學當中,把這樁事情說了幾十個不同的名詞。我們要問,一樁事情為什麼說這麼多名詞?這是佛的智慧,這是佛的善巧方便,告訴我們不要執著,名詞都是假設的,不是真的。如果執著名詞,以為它是真的,就大錯了,這又迷了。佛這種方法無非是教人破執著而已,用意在此地,只要你知道是這樁事情,你叫它什麼名字都可以。

  我們死了,來生想再得人身,要把人做好。人的條件是什麼?中國古人聖賢所說的五倫、五常,你把這個做到了就不失人身,來生還得人身。如果好好的修,來生比這一生更好。如果你修的功德太大,這個人間沒有,沒這麼大的福報,那就把你接到天上去了。欲界的四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、兜率統統都是修的大福報,這個世間沒這麼大的福報的環境,所以就請你到天上去。天人修定,禪定修成功他就不在欲界,他到色界去了,色界有十八層天;換句話說,色界天人修禪定的等級、淺深有十八種,定功愈深就愈往上去。沒有定功你不會生到那邊去,它跟你不相應。欲界上面四層天叫空居天,忉利天、四王天是地居天,他們在地面上。地面上也是最高峰,他們在山頂,忉利天在須彌山頂,四王天在須彌山的山腰,這一半。四空天是在四禪天的空中,不是在我們的空中,四禪天的空中,這是娑婆世界最高的一個地區。所以不修不行。

  下面人道的業因,中國人講的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這是人道的業因。我們這一生能夠發願堅守這四科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離開四科,來生決定在人道。在人道裡頭有富貴,是你修得來的。過去生中修,是這一生的因,這一生的造作是緣,因緣聚會,果報現前。我們的因是善因,我們的緣現前,現在要心善、言善、行善,身口意三業與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沙彌律儀相應,我們不失人身。現在?現在得到安樂,縱然不是大富大貴,生活上衣食住行樣樣不缺,就是修來的。佛法給我們講的三施是滿業,豐富我們這一生的生活,這叫滿業。財布施,財富不缺,無須要多,不缺就足了。法布施,智慧增長,這個很重要,智慧增長,不迷惑,不會顛倒,不會做錯事情。無畏布施,無畏布施是慈悲,對一切眾生幫助他拔苦與樂。

  這就是佛陀教育的宗旨、佛陀教育的目標,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。用什麼方法?用教學。你仔細在經典裡面去看,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熱心教化眾生,不疲不厭。這樁事情,三種布施全都落實了。你教學要財布施,沒有財,身體、智慧,智慧跟身體叫內財,不是外財,內財布施的果報超過外財。外財是自己沒有參與,別人做,我拿錢,不是我自己做,他代我去做。代我去做,代我去做的人得六分功德,我呢?我只有一分功德,這個道理要懂。為什麼?沒有人代我,就沒人做了,自己不想去做,沒功德,花了錢的得一分功德。護持道場的人,有人是用內財布施,我們的義工,到這邊來服務的。他們到這邊來,七分功德都得到六分,那一分功德,創辦這個協會的人,要沒有這個協會,他就沒地方來做義工,所以創辦協會這些人是他們的緣。創辦協會的人,一切功德裡頭他得七分之一,真正在做義工的人他得七分之六。佛法非常公平,佛法不虧待任何一個人。無論是內財布施、是外財布施,總是多多益善,全心全意去做,有多少的力量就盡多少,佛法就興旺了。佛法興旺,你的福報就大了;如果佛法衰微,你的福報就很小,不是沒有功德,功德小。

  興衰的氣象看這個道場做些什麼,如法不如法。如果這個道場上下,領導跟被領導一團和氣,這個功德太大了。這是護持正法,道場是正法道場。道場正不正看人,人正法正,道場就正;人要不正,道場不正,掛的招牌是佛的招牌,是衰,不是興旺。它衰到什麼程度?彼此不和就衰了,就是把六和敬丟掉了。把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六和敬、四攝法丟掉,這是假佛道場,不是真佛道場,我們要認識。真佛道場決定有這五樁事情,有三皈、有五戒、有十善、有六和敬、有六波羅蜜。我們淨宗在這個時代特別提出三福,為什麼?不明三福,後面全就沒有了,衰退了。三福是根,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的根,這個根比什麼都重要。只要守住這個根,依教奉行,佛法傳上十萬年都不會改變。

  三福裡頭第一福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第一,這是根。第二條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這就接受佛陀教育。前面第一條不是佛陀教育,前面那一條是世界上各個族群做人的基本條件。所以整個世界,無論是哪個族群、國家,乃至於宗教,它的根本都是這一條。你看看所有宗教經典,哪個宗教違背這一條的?孝親,有沒有說不孝父母的?尊師,有沒有教人不尊重老師?慈悲不殺,哪個宗教教你殺人,教你殺害眾生?沒有的。十善是教你做個好人、做個善人,每個宗教都是勸你做好人、做善人。所以這一條是世出世法的大根大本,有了這個基礎、這個根本,你才能接受聖賢教育。這裡是講的佛陀的教育,也是用這個做基礎,把它擺在三福的第一福。這個做到,這就是有福之人,這個人決定不會墮三途。

  學佛從哪裡學起?三皈,三皈天天都要做。一次不就夠了?怕你忘掉了。三皈是佛法裡面修學的總綱領,時時刻刻要提示,不要忘掉了。真正是個佛弟子,早課、晚課,最簡單的,實在工作非常繁忙沒有時間,早課在佛前打個三皈,晚課也是個三皈,這最少的。三皈就是決定不忘記,佛教給我們覺而不迷,皈依佛就是覺而不迷。佛是覺的意思,皈依佛翻成中國意思是皈依覺,我這一天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要覺不要迷,這第一條。第二條皈依法,法,梵文叫達摩,意思是正,正知正見。我們思想純正,沒有邪思、沒有偏見,不偏不邪這叫正,這總綱領。皈依僧,僧是清淨的意思,就是六和敬,僧的意思就是六和敬。遵守六和的這個團體,四個人以上在一起住,這個團體就叫做僧團,無論在家出家,四個人在一起,遵守六和敬,叫僧團,清淨不染。

  我們早晚念三皈依,三皈依這個文句,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,這個二是智慧、福報。學佛學什麼?就是學智慧、學福報。智慧福報圓滿了,足是滿足,就是圓滿。佛講智慧、講福報,他是一個修到究竟圓滿。所以在福慧裡面佛是最尊貴的,他得到是真正的大圓滿,是我們的模範,是我們的好樣子,我們要向他學習,跟他一起學習。法就是佛的教誨,佛一生教學中心的理念是什麼?正,正知正見,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不偏不邪,正知正見,這就是法。第三,皈依僧,僧就代表六和敬,代表清淨,代表沒有染污,六根清淨,一塵不染。這是佛法,佛就是教這些。天天早晚大眾在一起聚會,先念三皈依,人心都平了,人心都清淨,這個會才開得成功。佛,學佛的人都能遵守,遵守這些綱領原則,和睦僧團。

  佛陀在世,大家都聽他的,沒有意見,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,這個團體一團和氣,所以它興旺。什麼叫衰?這個和睦的氣氛沒有了,就衰了。好像釋迦佛當年在世,他老人家一個人教,學生幾千人跟他學習,以世尊為中心。跟隨佛的學的這些人都是佛的學生,大家都是同學,跟兄弟姐妹一樣,一團和氣,興盛。佛滅度之後,每個人接觸佛的教法,各人有各人的成見,各人有各人的看法、想法,想法不一樣,彼此不服,怎麼辦?立宗,所以就許多宗派出現,這就衰了。宗派雖然出現,還算不錯,大家都承認我們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,提到佛,大家雖然意見不同,也勉強,不好意思再爭。衰相,沒有佛在世那麼樣的溫馨,那麼樣的團結,那個現象沒有了。所以,分作這麼多宗派,你看現在這些宗派,誰都認為自己最大,自己是真傳,別人都不如我。有這些爭論,就衰到極處了,自讚毀他,我這個法門好,別的法門比不上,我叫大家修我這個法門,排斥別的,這個錯誤。勸大家修學我這個法門可以,不能排斥別人。世尊已經給我們做出樣子,《華嚴經》上最後的五十三參不就是這個意思嗎?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五十三個派別,但是這些派別還算不錯,是衰,沒有衰到極處,為什麼?每個派別自己謙虛,讚歎別人。《華嚴經》最後一招,說這個意思,這個意思重大!

  為什麼?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,佛陀在世,大家根性不相同,有佛的智慧、有佛的威德,統一了,大家都沒話說。各人體會的,聽佛講經,各人體會、各人理解、各人得益都不一樣。有人在這一句得利益,有人在那一句得利益,怎麼會相同?他在那裡得利益就說這個好、這段好,我在這裡開悟的,別人在這一句上開不了悟。六祖惠能聽《金剛經》,聽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開悟了,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我們熟,我天天都念,不開悟,根性不相同。所以佛經上有個比喻,比喻得好,釋迦牟尼佛自己比喻的,說佛是大醫王,這麼多來看病的人,佛一個一個給他處方,那就是不同的法門。他用這個處方他都好了,藥到病除。換一換?換一換就出亂子,不但治不好病,可能把病加重,甚至於把命都送掉了。根性不相同。

  佛有這個能力鑑別眾生不同的根機,同樣說法,讓他聽了他能夠體會到,他開悟,那句話那個人聽到了他能開悟,佛有這個本事。後來弟子不如佛,菩薩比佛次一等,阿羅漢比菩薩又次一等,凡夫怎麼樣也比不上阿羅漢。這世世代代承傳,能不傳錯嗎?這是不能避免的事情。守住原則,知道統統是一家,守住自己的法門,讚歎別人的法門,絕對正確,這是《華嚴》的精神、《華嚴》的教訓。乃至不同的宗教,我們對其他的宗教尊重它、讚歎它,絕不批評它,我們自己謙虛。不同的宗教在我們理念當中都是一尊佛,一尊佛的化身,《普門品》裡頭、《楞嚴經》裡頭都說得很清楚,應以什麼身度化就現什麼身。應以佛身度化就現佛身,應以菩薩身度化就現菩薩身,應以基督身度化,他就現基督身,應以阿訇身度化,他就現阿訇身。這樣一說開來,所有的宗教、所有的聖賢都是佛菩薩變化所作,一個人,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。

  我記得有一年在日本訪問,我去看中村康隆老法師,我跟他見過三次面,他老人家一百零三歲過世了。第一次我去看他,他告訴我一句話,他說世界上所有宗教的創始人,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。我聽了很歡喜,我接受,我贊成。中村老和尚沒有說錯,他知道我接觸很多宗教,在搞宗教團結,鼓勵我。他的徒弟橋本,中村老人過世,現在這個道場橋本主持,傳給他了。橋本那天送我到大門口,告訴我,他說淨空法師,我們老和尚今天給你講的這句話,他一生從來沒說過,我們沒聽他講過,為什麼跟你講這句話?我給他說,各人緣不一樣。他看到我講這句話,分量很重,在日本聲望最高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你說世界什麼時候和諧?世界上的人都有這個意識,我們是一家人,世界就和諧了,世界所有問題都解決了。一就沒有矛盾,什麼問題都化解了。要怎樣讓世界人都有這個概念?那就是教學。什麼樣一種教育?宗教教育。各個不同的宗教認真學習,學習到最後,肯定神只有一個真神,這個真神有智慧、有神通,會變化。那個族群的人他們想要哪一種神去教化,他就現什麼樣神的身,他自己沒有意思,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,《楞嚴經》上這句話說得太好了,隨心應量。所以我們肯定真神是一個,我到哪個宗教都拜他們的神,為什麼?我知道這是佛的化身,觀世音菩薩的化身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真誠恭敬。那個宗教裡面的人,信徒看到不反對,歡喜,你看法師對我們的神禮拜、磕頭,他們歡喜。

  我住在新加坡的時候,每個宗教大的活動我參加,我跟他們一起做禮拜。所以我們提出來「宗教是一家」這個概念,我原先還以為要辯論,結果這十幾年一次辯論都沒有,大家都接受,都歡喜接受,這出乎我意料之外。接受有早晚不同,大多數的宗教大概在一年就接受,我在新加坡,基督教是最後,三年接受了。接受之後確實他心量拓開了,能主動的幫助別的宗教。我看到有一個牧師,應該是他私人,看到別的宗教做慈善事業,資金不夠,他拿了十萬塊錢供養那個宗教,讓這個事情做圓滿。十萬新加坡幣,很不容易,我們大家看到都歡喜讚歎。所以,宗教要互相尊重,知道是一家人,是我們自己教裡面的佛菩薩在那個宗教裡頭示現,那個宗教說是我們宗教的神在佛教裡面示現作佛菩薩,一樣的,一點都沒說錯。

  宗教與宗教之間團結,用什麼做基礎、做核心?那就是愛,沒有一個宗教不說愛的。神愛世人,上帝愛世人;伊斯蘭真主確實是仁慈的;佛教佛菩薩大慈大悲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所以,宗教能幫助我們來生到天道。如果根利的,有這個緣分,遇到佛教,真正能用心學習,遇到淨土法門,不但能超越六道輪迴,而且能一生成佛。淨宗法門提倡的是一生成佛,也叫當生成佛,就這一生當中就成佛了。宗教團體裡頭,如果遇到內部不團結,內部分派系,內部鬥爭,這就衰到極處,距離災禍不遠了,災禍會叫它毀滅,我們要知道。起哄就是內部不團結,內部鬥爭,鬥爭不外乎爭名奪利。方丈住持,這出家人爭的。執事,三個綱領執事,首座和尚,管教學的,好像沒人爭;監院,那是總管,管總務的,有人爭;知客,管外交的、管接待的,這有人爭。只要裡頭有爭名奪利,這就衰到極處了。怎麼辦?回歸到團結,回歸到六和敬。佛法不能分家,分家到極處,同一個宗派,我們淨土宗,各立門戶,自讚毀他,互不往來,同行相忌,爭信徒、爭供養,這是現前社會,這種現象很多。所以我們講到三有,感慨萬千,我們今天幹的是什麼?幹的是三有業,能不受三有果報嗎?

  第二,「色有,謂色界四禪諸天,由昔修習有漏禪定,報生此天」。色界修的四禪八定,四禪八定是從婆羅門來的,印度婆羅門教他們是列入必修的課程。四禪八定修到最高的能證阿羅漢果,阿羅漢所修的是出世間的禪定,四禪八定是世間禪定,沒出六道輪迴。由昔,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,在人間、天上修定。這個定要修成功了,他生四禪天,四禪天是有漏禪定,他離開欲界,欲界有六層天,他在這個六層天之上。他把欲暫時離開了,不是永久離開的,他這個定的功夫很深,時間很長。如果這個定功失掉了,也就是他壽命到了,定功失掉了。我們這個世間,人的壽命是福報,你現在還有壽命,說明你還有福報,你的福沒享盡;福享盡了你就走了,你就離開了。四禪天亦如是,他禪定的定力能叫煩惱習氣伏住不動,他把它控制住了,煩惱習氣不起作用。所以他生在色界,不生在欲界,欲界的煩惱控制住了,不起現行。有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,四禪總共有十八天,這是他們居住的地方、修學地方。所以他有「清淨之色」,他沒有欲,財色名食睡沒有。生天,天人,所有的天人都沒有瞋恚,三毒煩惱這個先降伏了。

  要修定要先學忍辱,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,就是預備功夫,如果什麼東西都不能忍,他就不會得定。他什麼都能忍,所以他心是定的。六波羅蜜實際上是有次第的,你看第一個布施教你放下,放下之後教你持戒,持戒之後教你忍辱,忍辱之後才能精進,才能夠得到禪定,它有層次的。也就是後面比前面高,後面包括前面,前面不包括後面。禪定,前面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統統包括在裡頭。這叫做色有。

  最後一個叫「無色有,謂無色界四空諸天,由昔修習有漏禪定,報生此天,雖無色質為礙」,就是說這個天它離開物質了,物質是身體,他不要身體,身體麻煩。這種念頭我們中國《老子》裡面提到,老子說過,「吾有大患,為吾有身」。老子說我最大的憂患是什麼?有個身體,沒有身體多好、多自在。所以心想事成,真的有這個環境,有四空天。四空天修四空定,所以四禪定加上四空定叫八定,它在四禪定之上。這個四層沒有物質的身體,精神的世界,我們可以稱它為靈界,世間世俗講靈魂。他們是靈界,他們的身體是無形的,是沒有物質現象的。「亦隨其所作之因,受其果報」。四空天從哪裡來的?從這些人有這種想法,就會有這個現象顯示出來,他們就居住在這個境界裡頭。但是沒有離開六道輪迴,定功如果喪失掉了,他就會墮落,會回到欲界來。總而言之,六道裡頭打轉,佛說生死疲勞,很苦!

  我們接著看黃念祖老居士下面的註解。《論註》又曰,無欲故,所以它不是欲界。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,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欲斷掉了,欲斷掉,當然它不是欲界。他居住的環境在地面上,地居,他不是色界;色界天不是在地面上,在空中。所以它是地居,它不是色界。有色,它不是無色界。這就是古大德所說的,淨土非三界所攝。跟我們這邊環境完全不一樣,我們有三界,有界限、有障礙,他沒有。所以出於三有,叫出有。而有者,他有身,但是他沒有欲。極樂世界這個地方,無論是人、無論是居住環境,這是有,它是依一乘願海而有,是阿彌陀佛願力變現出來的,也是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人的念力,一心嚮往西方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釋迦如來為我們介紹得這麼清楚,我們有這個概念,我們有這個心想。我們有,我們就知道,十方諸佛剎土裡面六道眾生跟我們應該差不多,都有這個願望求生西方淨土。所以,阿彌陀佛本願威神變現出這個境界,彌陀的大願,加上一切往生人的念頭、念力。

  所以離二邊,超四句。二邊,有無二邊,執著一切法有,叫有邊;執著一切法沒有,這叫無邊,這都叫邪見。在大乘法裡頭叫它做邊見,二邊,空有是二邊,無論執著哪一邊都叫邪見。「肇論曰:有無之境,邊見所存,豈是處中莫二之道乎?」二邊都不能住。換句話說,空有都不要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就著了,就著相了。有無二邊都不執著,知道有無二邊都是假相,都不是實相。

  「超四句」,四句就是「有無四句」。第一個是有句,「謂外道或計」,計是計較、比較,我與五蘊之身皆有實名,這就叫有。我的身,我這個身從哪裡來的?色受想行識和合而生的。色受想行識也是有,都著有了。或者說色受想行識有,我沒有,我是假的。雖然不著有,他有法執,五蘊是法,我沒有,法有。這種見解是誰?阿羅漢,阿羅漢身見破了,身我破了,法我沒破。第二是無,外道或者他又是個錯的觀念,「我與五蘊之身皆無」。我與五蘊皆無,今天科學家知道了,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他還是執著,並沒有把我放下,所以他證不了須陀洹果,他出不了六道輪迴。了解事實真相,必須從心地上、念頭上,我的念頭沒有了,五蘊的念頭也沒有了,這才行。然後是有無的念頭都沒有了,才能超越六道輪迴。這叫無句,無句著了斷見。第三個「亦有亦無」,謂外道欲離上面兩種過失,所以他又起個念頭,「我與五蘊亦有、亦無」,這墮在有無相違。有就不是無,無決定不是有,有無是相違背的、是相對的,怎麼能說亦有亦無?最後是「非有非無」,非有非無也不能成立,所以「立俱非句,故計我與五蘊非有非無,則又成戲論之見」,戲論就是沒有意義,不是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怎麼樣?事實真相這四句都不能成立。

  這個地方,前面舉的是有無,後面又舉個例子,常、無常,然後你再用這個例子推廣,推廣到一切法,生、無生。一切現象不離四句,四句不成立,這個法怎麼說?所以,佛為我們說一切法是高度智慧,不容易。不可說,佛說出來了,佛怎麼說出來的?佛是無說而說,我們不知道,無說而說。然後告訴我們,說而無說。所以我們要說佛說法了,佛告訴我們這叫謗佛,為什麼?他說他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法、一個字。說了四十九年,怎麼說沒說?這就是說而無說,你能懂嗎?無說而說,什麼意思?佛根本沒有起心動念,他怎麼說?我們去敲鐘、去敲鼓,我們敲它一下,回了響,聲音響了,聽到這個聲音,這個聲音無生而有,它沒通過思惟想像。我們提個問題問佛,佛馬上回答了,他有沒有跟我說?沒有。為什麼?他沒有思考,他沒有說你這個問題我想想我怎麼回答你,沒有,就像敲鐘、敲鼓一樣,自然而然。這個境界是我們沒法子體會。

  佛現相,無相現有相,有相就是無相,說有無不二都是廢話。你心裡真正清楚,有緣就現,沒有緣就不現。有緣現不是真有,沒有緣不現,不是真無,這是自性,自性微妙到極處。佛告訴我們有個真的現象,就是不可思議,你真正做到不可思議,你就見性了,這個話妙到極處。我們為什麼見不了性?就是有思有議。思就是什麼?我們有想法,殊不知想是錯誤的,不能想。我們有個說法,殊不知說也是錯誤的,事實真相說不出來。不能想像,佛教我們想;不能言說,佛能為我們言說,所以這叫妙法,這就微妙到極處。佛教導我們,「離四句,絕百非」,你自然明白了,自然成就了。

  這裡「離二邊,超四句,出有而有」。出離三界,他有色身,他有身,這個色身跟十法界裡面色身完全不一樣。這個色身凡夫見不到,他在不在?在,虛空法界處處都顯示。所以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,他怎麼不在?但是現與不現我們都見不到,有緣的人見到了。緣是什麼?緣是心想。我們心裡常常想佛,那個想定在一處就起作用,就感得佛現身,乃至於為你說法,都要達到極處,作用就現前。為什麼有人想佛見到了,有人想佛見不到?各人緣不同。緣在個人自己這一邊,不在外面,我們的想不純,有妄想、有雜念滲透在其中。如果是真是純,感應會現前。佛用真心,佛教我們用真心,用真心就有感應,不是真心就沒有感應。

  「又云,名能開悟曰妙。名者,五法之一,一切事物有名有相,耳可聞謂之名,眼可見謂之相。聞物體之名,便心浮現其相」。下面舉例子,「寶樹說法,不離名句,以名能令人開悟,故稱為妙。如是微妙法音,故使聞者,能悟深遠」。在我們這個世界,聞法開悟的人很多,最明顯的就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。因為他不認識字,他沒有念過書,他聽《金剛經》開悟了,不是普通的悟,是大徹大悟,是明心見性。我們聽經為什麼不能開悟?我們開的是小悟、小小悟,不是徹悟、不是大悟。那怎麼辦?只要你能夠相信,你能夠真幹,什麼小悟大悟都把它放掉,不要去想它。要肯定古人說的話是真的,決定不是騙人的,現在人會騙人,古人不會騙人。古人說的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我們就一門,選定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,我們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做個實驗,真幹。像劉素雲居士一樣,能一天把這個《無量壽經》從頭到尾念三十遍,天天不間斷。不要去理解它,就是老實念,句句清楚,沒有念錯字,沒有念顛倒,一天念三十遍,念十年,看看你開不開悟。念熟了你就能背誦,能夠背到一個字都不漏,能背的時候,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大概四十分鐘。這是修定,修念佛三昧,得定之後繼續不斷再去念,不定在什麼時候一下開悟了。

  惠能大師要沒有定功他怎麼開得了悟?他的定功在哪裡修?在舂米那裡修,在破柴那裡修。舂米,一心舂米,沒有二念;破柴的時候一心破柴,沒有雜念,那修定。修定什麼方式都可以,我們淨宗用念經這個方法修定,決定往生。得定、開悟這是你功夫成就的收穫,沒有這個功夫也決定往生淨土。這個法門的利益太殊勝、太無比了,到什麼地方都找不到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知道之後,最重要的我們要真幹,如法修行。

  縱然我們做了,業障太重,遇緣不善,什麼叫不善?緣都來打閒岔,叫你功夫不能繼續。現在大概緣最多的就是手提電話,時時刻刻把你功夫打斷,要真修行,這個東西要丟掉。為什麼真正修行人找個山洞裡頭,四周圍沒有人,只有你一個,有人你就有罣礙,你會常常想著他,沒有。我們在斯里蘭卡,現在還有不少人住在山洞裡頭,有些洞是天然的,有些洞是自己挖的。他不跟外界接觸,一天到晚不說一句話,沒有念頭。他們修什麼、用什麼功夫我們不知道,佛的法門太多了。我們用他們這個環境來念佛,哪有不成功的道理!所以修學的環境太重要了。

  在國內,中國、其他地方,護法找不到,我想幹沒人護持。如果到斯里蘭卡修行,有人護持,你在這裡挖個山洞,這個地區的人知道你在這裡修行,他們統統護持。護持,怎麼護持你?他們懂規矩,不會跟你說一句話,每天中午吃飯的時候,把你所吃的東西送給你,吃完之後他來收,這真正護持。他要來跟你談話,來跟你聊天,那就打閒岔了,就把你功夫破壞了。所以人家那裡懂規矩,你是真正修禪定,他絕對不會干擾你。你需要的東西,日中一食,這一餐他會做好送來,準時,因為他知道你過午不食。能不能成就,實際上還是在自己,不在外緣。大乘比小乘難修,因為大乘在眾緣,眾多緣聚的時候他也能夠得一心不亂,這個難。小乘是離開一切這些障礙他得清淨心,大乘是在熱鬧場所裡頭他成就清淨心,大乘比小乘難多了。大乘的成就非常可貴,不是小乘能夠相比,小乘成就是阿羅漢,大乘成就是佛陀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