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二六六集)  2013/4/17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26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聽我念三皈依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五百四十七面,倒數第三行:

  【積功累德第八】

  前面有黃念老的品題簡介,「本品中法藏菩薩發大願已,從願起行,於無量劫,住真實慧,植眾德本。教化無量眾生,住於無上之道,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。在這一品裡面,世尊為我們說明法藏菩薩在過去五劫參訪,用現在的話來說,做研究調查的工作,集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美好,做為建立極樂世界的藍圖。所以極樂世界成就之後,當然是一切諸佛剎土都不能夠跟它比的,諸佛剎土裡面還是有不完美的地方,極樂世界是盡善盡美。他真幹,而且時間長,從願起行,於無量劫,住真實慧,植眾德本。德本是什麼?就是無上菩提心。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是德本。同時教化無量眾生,住於無上之道,無上之道就是這一句名號。也就是說在無量劫裡面,教化一切眾生真信真願,執持名號,求生淨土,這就是住無上道。發成佛的心,一生當中證得無上正等正覺。「如是功德,說不能盡」,所以品題叫「積功累德」。

  我們看經文,經文這個科題裡頭「丁九、如願修行」,這裡分三小科,第一個,「結前啟後」。

  【阿難。法藏比丘。於世自在王如來前。及諸天人大眾之中。發斯弘誓願已。住真實慧。勇猛精進。一向專志莊嚴妙土。】

  念老在註解裡頭說,「法藏菩薩於佛及天人大眾中,宣發以上之弘誓願」,這個『弘誓願』就是指的四十八願。「弘者,廣也。《法界次第》釋曰:廣普之緣,謂之為弘」。他的法緣很廣、很普遍,這叫弘。「自制其心,名之曰誓」,誓是自己約束自己,不是別人約束,是自己約束自己。「志求滿足,故云願也」。前面所考察的,希望在他建立的極樂世界全都能夠兌現,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,所以說願也。「弘誓願者,泛指佛菩薩弘大之誓願」,可以這樣解釋的,諸佛菩薩的誓願都非常廣大。「今言斯弘誓願」,那斯弘誓願這個斯字,「則專指法藏菩薩之四十八願」。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是廣大無有邊際,四十八願,願願都包含其他四十七願,這是彌陀的本願。「發斯願已,由願生起無邊殊勝妙行」。願是因,因一定有行才能夠得果,世出世法沒有例外的。

  一個人一生有沒有前途,就看他有沒有願,我們中國人講的志願,這個人有沒有志氣。志跟願是一個意思,在佛門叫願,在中國民間叫志。人一定有志向,要立志,他一生他有方向、他有目標,循著這個方向目標去努力,他一定會有成就。如果這個人勤奮好學沒有志願,他會不會成就?不會成就。就像船在大海裡頭,沒有方向、沒有目標,用盡了一生精力與時間,還是一個凡夫,一無所成。這個現象在現前時時處處你都能見到,你看每個眾生都在忙碌,忙什麼?沒有方向、沒有目標,白忙了。

  我們舉最近的例子,當年李老師晚年發心辦了個研究班,招收八個學生,八個都是大學畢業的。修學期間四年,李老師請了幾個老師來教學,教學的老師包括李老師自己一共六個人,八個學生。到現在三十多年過去了,只有一個成就,果清法師。他怎麼成就?專攻戒律,一門深入,三十多年的時間搞一樣東西,他有方向,他有目標。其餘七個都在,都超過六十歲了,就是沒有確定方向,沒有一個目標,就不能成就。我這一生有一點小成就,跟果清法師比,比不上。人家是大成就,住在一個地方不動,三十年,我沒有這個緣分。我明白這個道理,很想找一個地方定下來,緣都不成熟,逼著你非走不可。李老師曾經告訴我,緣結到全世界,這不是辦法。為什麼?每一個地方每年去一趟、去一次,叫蜻蜓點水,只是熱鬧一下。哪有聽眾聽一座經、聽十幾天就開悟證果的,一個也沒有,這就不行。那我偏偏走這個路,為什麼?除這個路之外,沒有路可走。沒有一個寺院歡迎講經的,出家道場不歡迎,在家居士道場也不歡迎,那怎麼辦?只有到國外。

  國外緣從哪裡來的?從李老師那個地方結來的。李老師在慈光圖書館辦大專佛學講座,這一樁事情跟我有緣分,把台灣的大專學生學佛這一個活動推動了,表面上很興旺,現在衰了。現在學社好像還在,不像從前(以前那些學生)那麼樣的認真學習,沒有了。所以以後的人學走我這條路,走不通了,此一時彼一時。我那個時候學生們學佛很熱心,學佛一年,佛在眼前,現在學佛十年,佛化雲煙,沒有了。這一批學生,我認識的大概二、三千人,這裡面有不少的學生到國外留學,拿到學位在國外工作,成家立業就不回來了。我們到國外,有一個同學來邀請我講經,幾乎全世界都知道了,他們有聯繫。所以到處有人請,我這就到處跑,一生居無定所。我自己幾十年統計一下,在一個地方能住三個月的很少,多半都是半個月到一個月,最長不超過三個月,幾十年如一日。雖然三十五年前,我們在台北有一個道場屬於自己的,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,韓鍈擔任館長,這是自己的道場。外面的緣不能斷,大概回到家裡來,住不了三個月又要走了。

  這是個很特殊的例子,李老師告訴我,對我自己有利益,能提升自己,講經教學沒中斷,但是對整個佛法來說沒有利益,都是短時間的,不能永續,這就是缺點。這麼多年成就,就是我個人成就。個人是一門深入,我這一門是大乘,涉獵的也不多。早年在台中,我全部精神用在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,以後可以說在《華嚴經》上用的時間最多。到八十五歲,《華嚴》放棄了,專學《無量壽經》,不算很雜,所以有一點成就。古往今來,無論是中國、外國,真正有成就的人都要靠自己努力,老師只能指一個方向目標,路要自己走,老師沒有辦法代你走路。你知道這個方向目標,你果然能夠立志,鍥而不捨,一生專學,決定有成就,不在乎學歷,只要你真正學成功,自然有成就。

  心量要大,像菩薩一樣廣結善緣,這法緣才殊勝,弘傳才廣、才深,心量小是決定不能成大器。古人講的話非常有道理,量大福大,度量小的人不會有大福報。量一定要大,一定要能夠包容。佛告訴我們,我們自性本來的心量是含容空有,這一句話就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每一個眾生本來的心量都是這麼大,也就是說跟諸佛如來完全相同。為什麼會變成這麼小?迷了,迷得太深、迷得太重,迷到連兩個人都不能包容。我喜歡他,我討厭他,這就不行,這小心量,小心量不可能有大成就。

  無論學哪一門,世法、佛法都行。我常常跟大家提到的方豪,早年在台灣,政治大學文學院的院長,年齡跟我差不多,現在大概都不在了。這個人跟我做鄰居十幾年,他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,什麼學歷?初中畢業。能有這樣的成就,就是一生專讀一部書,一門深入長時薰修,讀書千遍其義自見,他一生就得力這兩句話,他做到了。專門研究《宋史》,二十五史裡頭的一部,宋朝,一生專攻這部書,變成在台灣宋史專家,你問宋朝典章制度,他如數家珍,熟透了。一樣東西,《四庫》裡頭經史子集,你只要學一樣,學到家了,成功了。古時候,司馬遷(漢朝的)專學《左傳》,十三經裡頭的一部,左丘明的著作。他一生專學《左傳》,學到家了,漢朝的大文豪,寫了一部書《史記》,中國歷史第一篇,《史記》是通史。司馬遷學《左傳》。唐朝韓愈,大家知道,唐宋八大家第一,第一個人,他學什麼?他一生專門學《史記》,就是學司馬遷,就這一部書,成為唐宋八大家第一名。這些人沒有老師,以古人為老師,跟古人學習。古時候學習成功這麼多的例子,現在也不例外,專攻一門哪有不成就的道理?就怕搞多、搞亂了。現在人不懂方法,採取西方人學習的方法,西方人是科目很多,同時學習,在中國人心目當中又雜又亂,他能夠學到常識,廣學多聞,學到常識一樣都不精、一樣都不通。

  我早年在佛光山教學,跟星雲法師談過這個問題,十年的時間專攻一部經,他變成專家。專學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學了十年他就是現在的無量壽佛;專攻《普門品》,他就是現在的觀世音菩薩,搞一樣,不能搞多,搞多什麼都不是。十年的時間專攻《地藏經》,他就是活地藏菩薩,一門,一門行。中國這麼大,學會一部經,一生講這部經,中國有一千多個縣,一個縣裡頭講一遍,恐怕你的壽命到了還有一半還沒講到。這多有意思,真正是成就自己也成就別人,給別人做個好榜樣。自己學成之後可以參學,參學什麼方法?多聽,別人講經的時候,我去聽經,我不必去專攻,我只聽,來提升自己。自己還是專攻這一部,為什麼?佛法它是通的,它是圓融的,一經通一切經通,一個法門通一切法門都通,妙在這裡。它重視三昧、重視開悟,不重視記問之學。

  這連儒都不重視,儒家都說「記問之學,不足以為人師也」,重視開悟,重視悟性。小時候讀書、背書,那是培養悟性的一種方法,悟是要清淨心才會覺悟,用背誦的方法修清淨心。小孩也會胡思亂想,所以叫他讀書、叫他背書。這書背熟透了,那是什麼?他就不會胡思亂想了。書念熟了這是附帶作用,不是主要的目的,主要目的是讓他收心,這個要搞清楚。這些附帶作用,等他將來開悟之後,這些附帶作用有很多的好處。所以古人教學的方法還是非常高明,現在想想比不上古人。現在作家也很多,文人也很多,細心去觀察,跟古人不一樣。

  菩薩發了願就會依願起行,要兌現,要把它做到,不能只說不練,他真做到。儒講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,後頭有篤行,這真幹。大乘裡面講信、解、行、證,我們從老師那裡學只學到信解,行證全靠自己。立定方向、立定目標,不學教也能成就,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也有大成就。諦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很明顯的例子,唐朝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也是最好的例子,沒有念過書,沒有上過學,說參學,參訪祖師大德是遇到了五祖忍和尚,在五祖忍和尚道場裡面住了八個月,跟忍和尚只見三次面。忍和尚教他怎麼個學法?到碓房裡面去舂米、破柴。那是他的老本行,他每天就幹這個,依舊還叫他幹這個。別人幹是苦工、是粗活,他幹是參禪,當時在道場只有五祖知道,別的一個人都不知道。

  八個月熟了,傳法了,傳給誰?就傳給他。五祖是依《金剛經》修的,所以最後一次見面,半夜三更召見他,給他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開悟了,衣缽就給他了。他就是禪宗第六代祖,那一年他二十四歲。五祖知道大眾不服,大眾瞧不起他,叫他趕快走,找個地方躲起來。他躲藏在獵人隊裡頭十五年,替獵人做伙夫,就是伺候獵人的飲食,他會煮飯。獵人隊裡當了十五年的伙夫,看到大家對這樁事情淡忘了,這才出來。得到印宗法師的賞識、印宗法師的抬舉,很快就成名了。那個時候印宗法師是嶺南第一法師,法緣殊勝。嶺南一帶就是現在的廣東、江西、福建這個地區,對印宗非常崇拜。印宗拜他為老師,他的地位一下就高了,等於印宗法師給他印證,印宗法師肯定,他是我的老師。

  這是說明成就靠自己,真修真幹,沒有人督促,沒有人勉勵你,全靠自己,這真成就。需要人督促,縱有成就,不大,為什麼?靠外面力量來支持你的,不是你自己獨立的。獨立的那個力量太大了,無比的深厚,靠別人扶持的那差很多。古今中外這些人,我們細心去觀察,自己就明白了。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自己真想成就不難,六十歲還來得及,六十歲真幹,七十歲成名。決定要知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,決定要知道讀書千遍其義自見。求什麼?求開悟,求明心見性,求見阿彌陀佛,十年下來肯定見佛。這從願生起殊勝的妙行。

  我們看底下一段,「本品開章明義,其第一句,直曰:住真實慧。此一句子,乃一切妙行之大本,為無量人天開正眼」,要住真實智慧,這就不是普通人。普通人住在煩惱裡頭,你起心動念想些什麼?貪瞋痴慢疑。你從早到晚,起心動念是不是都落在這五個字上?不是貪就是瞋,不是瞋就是痴,不是痴就是慢,不是慢就是懷疑,對人、對事、對一切物統統是。你的心住在思惑,思惑肯定有見惑,這就所謂是起心動念無非是見思煩惱,你沒有智慧。

  『法藏比丘』,前面我們讀過,古大德有研究,說他是,他做國王的時候聽世間自在王說法,他聽懂,他開悟了,捨棄王位出家,跟世間自在王如來出家修行,這個時候是什麼地位?他是地上菩薩,所以說他『住真實慧』。地上菩薩是指什麼?法身大士,我們一般所說的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出家時候就是這樣的地位,所以他的成就太殊勝了,為什麼?『勇猛精進』。你看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『專志莊嚴妙土』,他能成就。住真實慧,勇猛精進是成就自己,自己成就了;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是成就眾生,讓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十法界眾生,個個得度!只要你能信、能願,你肯念這一句佛號,沒有一個不往生,往生到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成佛,記住前面我們讀過,一切皆成佛,沒有一個不成佛的。所以,住真實慧重要。真實慧的反面就是煩惱,轉煩惱成菩提,菩提就是真實慧。所以這一句是一切妙行的大根大本,為無量人天開正眼。

  我們要修行,要具備什麼條件?住真實慧。那我們智慧沒開,我們怎麼辦?告訴你,這一本經書就是真實慧。智慧不開不怕,這本書你每天念,因為這個本子分量不大,每天至少念三遍,能念十遍是最好。能念十遍那是勇猛精進,早晨念五遍,晚上念五遍,一天都不間斷,三年、五年,我相信不會超過五年,你就得念佛三昧。再努力精進不休息,我相信有個二、三年,你就開悟了,開悟真的住真實慧了。那就是用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,不是難事,人人做得到。一天念十部,十天就一百部,一百天就念一千部,一年三千部,十年三萬部。十年之後你就是無量壽佛再來,真的,不是假的。這個經不用背自然會背,我相信你念一年就能夠背。老祖宗留下來老方法高明到極處,現在科學的方法怎麼比都比不上,古人的心永遠是清淨的,永遠不迷。

  「本經《德遵普賢品》」,這第二,裡面有一句話說,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。《大教緣起》品裡頭,這第三品,「欲拯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」。這就是本經著名的三個真實:真實之際、真實之利、住真實慧。「此三句雖各有異,而其真實則不二也」。這是一切大乘經裡頭很少見的,給我們說了三個真實。「真者,真如也。實者,實相也」。真實什麼意思?真如實相,這是菩提心的本體。發菩提心,菩提心的體,真實,真如實相,從真如實相裡面生出作用,對自己清淨平等覺,對外面一切人事物就是慈悲,大慈大悲,這個心叫菩提心。菩提心裡面的慈悲是從真如實相生出來的,菩提心的自受用是從真如實相裡面流出來的清淨平等覺。真實是能生,清淨平等覺是所生,大慈大悲也是所生。所以人學佛要學真心,真心就是真如、就是實相,不能用假的,用假的就錯了。

  經要多聽,一遍一遍反覆的聽,東北劉素雲居士就用這個方法,她是十年聽經就聽一部,一門深入。而且一部經,她的方法是一天只聽我講一個小時的,一個光碟一個小時,早年講的。將這一個小時這一天當中聽十遍,一遍聽完了從頭再聽,聽十遍,明天換第二片。這一部經大概是一百多片,我記得好像一百四、五十片的樣子。聽完之後從頭再聽,十年沒有間斷,十年沒有改變,她得念佛三昧了。有沒有開悟?這個事情只有她自己曉得,縱然沒有能夠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大悟肯定有。怎麼知道?她沒有學過的經,請她去講,她都能講得頭頭是道,沒講錯,這沒有開悟做不到。

  她十年工夫沒有白費,真有成就,把自己的病治好,這就是讓人生起恭敬心、生起信心的一個例子。得的紅斑狼瘡比癌症還嚴重,當時醫生告訴她,妳能夠存活的時間只有一、二個月。她的心很定,也不著急、也不害怕,每天就聽經,聽完經之後就念佛,這就是她每天的生活、每天的功課。二、三個月之後,紅斑狼瘡好了,再去檢查,真好了,沒有了。不但這個病都沒有了,醫生說,一般人縱然能好,那個疤一生不會脫掉的。他說妳怎麼連一個疤都沒有,妳有沒有用什麼藥物來對治它?沒有,就是念佛聽經,自然好的。不可思議!這些都是現在的人,現在還活著,給我們做了證明,給我們做了榜樣。

  《觀佛三昧經》裡頭說,「佛地果德,真如實相,第一義空」。念老給我們解釋的,「窮極真如實相之源底曰真實之際」。真實之際這句話怎麼個講法?念老這裡講得好,窮極,追根究柢,絕不放鬆,把真如實相的根源找到。這根源是什麼?就是真如本性的核心。真如本性的核心是什麼?《觀佛三昧經》裡說的第一義空,這是真實之際。空,稱為第一義空,這是宇宙一切萬事萬物的本體。宇宙從哪裡來的?從真如變現出來的,這是自性的第一德,真如實相的自體。

  第一德是什麼?中國老祖宗告訴我們,他說親愛。《大學》裡頭有說,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」,明明德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見性之後流出來的第一德,「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,這個不得了,親是親愛,民是一切眾生。這種親愛是真的,不是假的,是父子有親的那個親。為什麼?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。從這個親愛裡頭衍生出無量無數無盡的性德,迷了就變成煩惱,覺悟了它就是性德、就是菩提。

  我們用中國人這五常來講是最容易體會的,覺悟了的是仁義禮智信,覺悟的人決定是這種做法,不要學的,為什麼?這自性本具的。仁者決定愛人,義者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決定是如理如法、合情合理,這是性德。迷了?迷了就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、無信。左丘明說了一句話,「人棄常則妖興」。一個人,人決定遵守的是這五常,這五個字仁義禮智信,標準的人天。他要把這五樣東西都丟掉了,變成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、無信,這就不是人了。他是什麼?他是妖魔鬼怪,妖魔鬼怪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、無信。人棄常則妖興,人變成妖魔鬼怪。現前變的是妖魔鬼怪,來世就是三途地獄,就到那邊去了。於是我們懂得了,中國古人所說的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那是什麼?那是真實之際、真實智慧、真實的利益。我們要真幹,眼前吃一點虧沒有關係,縱然我們活一百年,吃一百年的虧都值得。為什麼?這一百年虧吃過了,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了,這一百年的虧算什麼。如果處處要佔人便宜,不願意吃虧,來生到地獄去了,那個麻煩可大了。每一個墮地獄的人,你要問我什麼原因?不肯吃虧,一句話就說破了,不肯吃虧、不肯讓步。

  不學佛對中國古書沒法子解釋,學了佛之後,再看中國古書很容易懂。我們今天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要止於至善,止於至善那就是全心全力為別人著想。為別人的利益,才叫真正是自己的利益,利他是真正的自利,不吃虧,為自己是真正傷害自己,來生搞到三途去了。有別人沒有自己多好,這個人怎麼樣?身見破了、我執破了。沒有自己,只知道為一切眾生,這個人是菩薩,不是菩薩做不到,不是菩薩總有自私自利。只有別人沒有自己,真菩薩,他將來到哪裡去?他到實報莊嚴土去。那個裡面全是真菩薩在那裡修行,物以類聚,他肯定到那裡去,他跟那邊的菩薩們相應。「當來一切含靈」,包括我們現在,大家都在裡頭,「皆因彌陀一乘願海,六字洪名,而得度脫者,真實之利也」。我們對這個法門能信、能願、能行,將來決定得生。

  「能顯此真實之際,惠此真實之利者,即此真實之慧也」。你沒有這個智慧,你怎麼會做、你怎麼會相信、你怎麼會去利益眾生。「慧者」,慧怎麼講?《大乘義章》第二卷說,「據行方便,觀達為慧。就實以論,真心體明,自性無闇,目之為慧」。《大乘義章》裡頭說的就是禪宗裡頭所說的明心見性,這就是智慧。心性在哪裡?一切萬物不離心性,《華嚴經》上講得好,心現識變,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心現識變的。你的智慧從哪來的?在相上見到性,在事上見到理,這是明心見性。見到什麼?見到相是空寂的,相是無常的;見到性是不生不滅的,是真常的。相在哪裡?相在性裡頭;性在哪裡?性在相中,性相永遠沒有分家,性相永遠是一體,見相就見性。為什麼我們見不到?因為我們有自己,見不到,沒有自己就見到了。沒有自己怎麼會見到?沒有自己,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,法身。有自己,法身迷了;沒有自己,法身現前了。見法身你就是法身菩薩,你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,妙極了。

  下面念老說《大乘義章》裡頭的意思,「是乃以明自本心,見自本性,方名慧也」。這個慧的定義在此地,不是普通智慧,是在相當中見到性,在性裡頭徹底見到相,相是什麼?清清楚楚,相是幻相,不是真的。「真實者,《大乘義章二》云:法絕情妄為真實」,法絕了,情也絕了,這就是真實。「故即離妄之本真,亦即自性清淨心」。這真的,真的是什麼?心裡頭沒有東西是真的,心裡頭有東西是假的。美國修.藍博士給人治病的祕訣就在此。他到我們攝影棚來訪問,我請教他,你治病的理論依據是什麼?他告訴我,清淨心。什麼是清淨心?把你心裡頭所有一切不善的清除掉。好像打掃房間,房間堆了很多東西,破破爛爛的、拉雜的東西清掉,然後好的東西也清掉,善與不善統統清除掉,一樣都沒有,叫清淨心。

  這個地方,離妄之本真也就是法絕情妄。世間人把這個情看得很重,這個情是所有煩惱根本的根本,一切煩惱的原始點,你要不把這個東西清掉,你的煩惱永遠斷不了。為什麼會那麼深?因為你認為是真的,不知道是假的。《金剛經》上有一句偈子,佛教給我們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教我們常常要用這個方法來看一切有為法,你對它不產生情執。不產生情執會產生什麼?會產生真愛,不是情執的愛,情執的愛是煩惱,那個真愛叫慈悲。慈悲的底是真實智慧,從真實智慧裡面生出來的愛叫大慈大悲,裡頭夾雜自私自利,那是情執。大慈大悲裡頭沒有佔有、沒有控制,那是自性的愛德,真的不是假的,是佛菩薩大慈大悲的原始點。六道十法界眾生那個煩惱的原點就是情執,那講情妄。法絕情妄,沒有情妄這個東西,情是情執,妄是妄想。情是六道輪迴的根,有情就有六道輪迴,情沒有了,六道就沒有了,但是有四聖法界。十法界是妄,妄去掉,十法界沒有了,你才能成為法身菩薩,你住實報莊嚴土,不住十法界,住實報土,所以叫真實,實報莊嚴土。

  故即離妄之本真,真是本有的,不是外頭來的,妄離開本真就現前。本真是什麼?就是自性清淨心,就是經題上的「清淨平等覺」。清淨平等覺就是你的真心,是你本有的,不是外頭來的。只要把障礙去掉,情去掉了,清淨心現前;妄去掉了,平等覺現前。我們今天雖有清淨平等覺,不起作用,為什麼原因?情染污了清淨,清淨不起作用;妄,平等覺不起作用。我們嚮往清淨平等覺,但是又不肯把情妄放下,矛盾就在此地。佛以善巧方便幫助我們,教我們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那只有放下是你自己的事情,不肯放下就是沒搞清楚。所以章嘉大師給我們的標準太妙了,常常想著他的標準,我們不會迷惑。你沒有能放下,你就是不懂,你就是沒有明白。不要自己我明白了,我放不下,那是你自己騙自己,明白了哪有放不下的道理。只有不了解事實真相,才有這種情執,真正了解的時候,情執不生,生什麼?生智慧。真實智慧現前,哪有還生煩惱的道理。

  下面引《大乘止觀》裡面說,「此心即自性清淨心,又名真如,亦名佛性,亦名法身,亦名如來藏,亦名法界,亦名法性」。名字好多,有沒有說完?沒有。佛經裡頭你要去查一查,至少大概有八、九十個都是說一樁事情。一樁事情為什麼說這麼多的名相?這是佛教學的善巧方便,告訴你不要執著名相,名相是假的。你一定要了解名相裡面所含的意思、義理,你要懂這個。名相不要緊,不重要,怎麼說都行,只要是這個意思。佛法說來說去就是教我們放下,名相也得放下,放下就是!沒有佛法,這個要知道,執著有個佛法就錯了。

  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面,馬鳴菩薩教給我們怎樣才入門,聽經要放下言說相、放下名字相、放下心緣相,你這樣去聽會開悟。講經說法可以用言語,不執著言語,聽言語講的意思、講的道理,聽這個。不執著名相,這些全是名相,給你講的自性清淨心、真如、佛性、法身統統是名相,如來藏也是名相。名詞術語是佛為說法方便起見建立的,讓我們從這個裡面去覺悟,可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,所以離名字相。離心緣相,不能想,你聽懂就懂,想一想我就懂了,錯了,為什麼?想一想落到意識裡去了。落在意識裡頭那是什麼意思?意識裡頭的意思不是自性的意思。自性裡面的意思沒有想的,沒有起心動念的,你起心動念,你想錯了,你想是你自己的意思,不是如來真實義,因為如來說法沒有通過起心動念。如來說法是從哪裡流出來的?清淨平等覺裡頭流出來的。有思、有想,心不清淨、不平等,從煩惱裡頭流出來的,不一樣!

  所以佛法,聽就是用心聽,用真誠心聽、用恭敬心聽會開悟,不能想,一想完了,落到意識裡去了,落到阿賴耶去了,變成什麼?變成知識不是智慧。馬鳴菩薩這三句話重要,言說相、名字相、心緣相,全都是手段、是方法,不是目的。你要到香港去,路邊上給你插個指路牌走的那個方向,你把指路牌當作香港,我已經到了,香港就在此地。錯了,香港距離這還很遠。所以開經偈上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不容易。武則天寫出這句話,她自己沒有做到,她自己也到地獄去受苦去了。她跟李世民(唐太宗),前世的冤家,這一生碰在一起,冤冤相報,冤冤相報的結果都落地獄了,你說有什麼意思。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結,一定要化解,絕不可以結怨。結怨脫離不了六道輪迴,你修行,冤家債主找你麻煩,纏住你不讓你修,不許你功夫得力,這個麻煩大了。冥冥當中有一股力量糾纏著你,你要怎麼樣化解?化解的原理就是放下,放下就化解了。你什麼都不要了,什麼都不希求了,你的冤親債主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。如果把自己的修行積功累德迴向給他,這個怨就能化解,要真幹,不真幹不行!

  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、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,是我這一生當中,六十多年所讀過的經本,我覺得這是第一部經。分量不多,圓滿具足含攝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經,寶中之寶,是法寶裡面的無上法寶。人真能發心,一門深入,十年薰修,他真成就了。十年時間不長,真是一剎那就過了,為什麼不作佛去?為什麼在六道裡頭還搞恩恩怨怨、還幹這些傻事?學了這部經不能不開悟,認真學習決定開悟。

  「又《教行信證》曰」,這是日本淨宗大師的著作。「無為法身即是實相,實相即是法性,法性即是真如。真如即是一如。然則彌陀從如來生,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。故知真實慧者,即真如、實相、自性、佛性、自性清淨心等所詮理體之照用。簡言之,明心見性是明本體也。於此徹透,安住如如,從體起用,即為住真實慧。又真實際者,法身德也。真實利者,解脫德也。真實慧者,般若德也。今三真實,亦即涅槃三德,如伊字三點,非並非列,不縱不橫,即一即三,即三即一也。今經於妙行之先,首曰住真實慧,此誠畫龍點睛之語。住真實慧,即入一法句。一法句者,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」。這一段文意思非常深、非常好,註解雖然不是念老自己作的,念老在經論當中、祖師大德註疏當中選出來這些精彩片段,描繪成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集註,圓圓具德,不可思議。你要說他不是古佛再來,我們無法相信。這種註解一般人作不出來,為什麼?沒有這個慧眼。所以世尊末法時代,這一部經夠了,成佛有餘,不必再操心搞別的法門。今天時間到了,這一段我們下一堂課再細說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