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五十三集)  2012/12/5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053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二百六十五頁,從倒數第二行看起:

  「故下文中莊嚴清淨平等覺,即是佛所教化之妙行。一句阿彌陀,以之莊嚴自心,清淨自心,是即依教修行也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,圓顯本具之平等覺,是以行顯理也。」經題後面這一段,莊嚴清淨平等覺,這一段是教我們修行的綱宗,念老在此地說的妙行。妙行就是這一句佛號,這一句阿彌陀佛,真正聽懂、聽明白了,依教修行,沒有一個不能成就。往生極樂世界,沒有說一定要出家,在家修行往生,上輩上生的都有,你就看出這個法門的究竟方便。

  近代印光大師不收出家弟子,什麼原因?出家是代表佛陀,是一樁很不容易的事情。如果出家,戒律、清規都不能夠遵守,經教不能夠明瞭通達,多半不能往生。不但不能往生,就是因為他破壞佛教形象,這叫破和合僧,這叫滅佛法,果報都在無間地獄。為什麼要取得這麼個形相?這個形相是個假相,在家修就好了,何必要出家?我學佛的時候就沒有出家這個念頭,出家是老師教我的,章嘉大師。因為我在台灣是一個人,沒有家屬,一個人到台灣的,所以沒有牽累。章嘉大師勸我出家,主要的是勸我學釋迦牟尼佛,我是因為這種狀況才出家的,深深感到世尊一生教學。現在出家人沒有這麼做法。我總在想,一生當中能夠有個小小的僧團。僧團是五比丘,五個出家人組成一個僧團,修六和敬。這是一生的願望,找不到。兩個人都做不到六和敬,為什麼?各有各的想法,各有各的看法,和不起來。真正修六和敬,是什麼都能放下,什麼都不計較,這種人到哪裡去找?尤其走這條路非常艱苦,初學的時候沒有人供養,佛在世是托缽乞食的制度,今天乞食不許可,警察會取締你,他不准你做,佛世那個時候可以。所以它有一定的困難在。

  學習經教要相當長的時間。學習經教的基礎,就是條件,第一個是德行,第二個是記性好,第三個是理解好。要有這三個基本條件,你才能學講經;沒有這三個條件,學不會。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,在台中開了個經學班,培養講經弘法人才。這個班辦了兩年,採取私塾教學法,一個星期上一堂課,這一堂課是三個小時,有男眾、有女眾,全是在家居士,我是在家跟他學的。這個班不收出家人,為什麼?沒有出家的法師,李老師是在家居士。居士出來講經,男女都上台,都能講,學了就要上台練習,不上台,他不收。這個故事我過去跟諸位講過好幾次。同班的學生二十多個人,程度非常不整齊。年齡有二十幾歲到六十歲的;程度,一半小學程度、初中程度,高中只有一、二個,大學沒畢業,念到大學二年級,沒畢業,一個。老師有這個能力教,教出來之後上台去講,也歡迎外面人來聽,還有相當的成就。

  採取中國傳統私塾的教學法,個別教學。教出來之後,這批學生他們在台灣,南面是鹿港,北面是新竹,差不多是半個台灣大,這麼大的地區有十七個叫布教所,台中佛教蓮社的布教所,這些布教所就是我們這批學生輪流去講經的場所。除了聽經之外,這個地區,在蓮社皈依的同學在那邊一起念佛。所以淨宗那個時候在台中很興旺,台灣中部這個地區蓮友很多。我認識李老師,李老師在那裡已經做了十年,台中蓮社蓮友有二十萬人。我在那裡住了十年,學了十年,我離開的時候,台中蓮社蓮友五十萬人。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不多。所以老師常說,一萬個人當中,大概只有三、五個往生。也不錯了,一萬人當中三、五個,十萬人就有三、五十個,五十萬人,相當可觀。這是一個成功的典型,是個好的模範,要真幹,不真幹不行,確確實實是無量功德。

  李老師的淨土法門是跟印光大師學的,因此蓮社裡面的規矩、修行的方法,都是遵照印光大師的指示、開導。祖師不在了,往生了,《文鈔》在,《文鈔》就是我們修行最重要的依據。一直到今天,我們還是依止《文鈔》,常常讀誦。今天真正想學佛,真正想往生、能有成就,說老實話,依《印光大師文鈔》決定成就。出家不出家不重要,在家修行比出家還要方便,這末法時期,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。但是居士道場,一定要有一個出家人領導。李老師的道場有出家人做導師,導師其實他很少來,一年難得來個一、二次,主要是李老師。有很多同學要皈依,李老師代表導師傳授皈依,皈依證是導師發的。這真正找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和尚,請他做名義上的領導,實際是皈依的老師,所以皈依師是李老師介紹的。居士道場有居士道場如法的規矩,這些我們相信是關於佛教會主管的,台灣有台灣的佛教會,國內有國內的佛教協會,都是歸他們管的。道場的建立,一定要佛教會批准,這才如法;佛教會不批准,這非法機構,我相信政府會干涉的。所以修行,淨宗修行是什麼?修清淨心,修平等心。如果讓我們的心不清淨,讓我們的心不平,那你完全做錯了,這種修法果報在三途,多半都在地獄。這不是小事,這是大事。所以同學們都要認真學習,要明瞭事實真相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一定要認真學習。這部經在早年我講過十遍,就是這個本子,夏老的會集本,但是沒有依照黃念老的註解,念老的註解是以後才遇到的。這個註解,我這次講是第三遍。年歲大了,只有一個心願,求往生淨土。所以萬緣放下,一切經論統統放下,都不講了,一切活動我也不參加了。每天,跟著我旁邊的人都知道,我每天讀經就是讀這部註解,一遍一遍的讀。每天我讀經四個小時,講經四個小時,其他的時間念佛。我學了這麼多年,我明白、我清楚,我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,真正發願求生,阿彌陀佛決定攝受,臨命終時決定來接引,不會有差錯的。所以除了念阿彌陀佛之外,我什麼都放下了。

  我這一生沒有福報,所以沒有建道場,也不敢收出家徒弟。印光大師都不敢,我怎麼敢?有人說有一些悟字輩是你剃度的,這個是時勢不同,你不需要打聽這些事情,這個與你不相干,打聽多了對你沒好處。希望你認真,萬緣放下,好好念佛,求生淨土,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。這些東西知道了,對你念佛往生有障礙。偶爾我也會提到,我不想再擾亂大家,外面的流言隨它去,同學們聽了,念阿彌陀佛就好,不要去批評,也不必去附和,各人修各人的,各人因果各人承當。一定要自己心清淨,再向上提升,平等,覺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念佛可以明心見性。參禪能見性,念佛也能見性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我年歲大了,在這個世間還能住幾年?有些有心人想糟蹋我的,我都喜歡,毀謗好,障礙好,陷害我也好,我反正要走了,什麼都好。我沒有怨恨,我沒有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只有阿彌陀佛。這些事情放在心上會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我這些事情是一筆勾消。我都讚歎你,為什麼?你替我消業障。順境沒有貪戀、沒有歡喜心,逆境沒有怨恨、沒有報復,這個世間全是假的。如果還會受影響,我六十年學佛叫白學了。學佛有什麼好處?告訴大家,好處就是不受外面環境影響了,這是真實的利益,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,我天天在清淨平等覺的道路上行走。

  「一句阿彌陀佛」,莊嚴自心,清淨自心。清淨是什麼?把心裡面的煩惱、習氣、業障清洗得乾乾淨淨,就用這句佛號,這就叫依教修行。「不假方便自得心開」,方便是其他的方法加進去,不需要,加其他的方法,沒有這一法這麼單純。譬如說,念佛要不要參一點禪?不需要。要不要加一點咒語?也不需要。這一句佛號裡頭就是上上禪,就是深密之咒,一句佛號圓滿具足,你說這個多方便。「圓顯本具之平等覺」,平等覺是開悟了。如果說平等心,那是得定了,念佛三昧,沒有開悟,加上個覺字是開悟了。這是「以行顯理」,修行,顯理就是證果,不思議的心性你證得,這個功德真的是無量無邊。

  「又得往生者,悟無生忍,從體起用,復以此平等妙法,平等普度一切眾生,往生淨土,同證大覺,復是從行顯理也。」往生,證無生忍,這個是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人人都得三種忍,三種忍第三種就是無生法忍。大乘教裡常說,無生法忍是七地證得的,這位次高了。七地菩薩證得的是下品,八地是中品,九地是上品,真正明白一切法不生。不生當然就不滅,這是諸法實相。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一切法不生不滅,再往上去,寂滅忍,如來所證的。十地菩薩下品寂滅忍,等覺是中品,妙覺是上品,再沒有更高的了。這是說明往生的人,一生能證得究竟圓滿。證得之後,「從體起用」,起什麼用?教化眾生。在這個境界裡頭,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跟你有緣的,你全都知道。現在我們不知道,過去生中的都忘掉了,可是到極樂世界一得無生法忍,全知道了,過去無量劫生生世世統統清楚、統統看到。跟你有緣,這個緣有善緣、有惡緣,不論是善緣、惡緣都叫有緣,你都會發心幫助他。這個時候什麼?平等心現前。沒有現前,總是善緣的喜歡,惡緣的討厭,有分別、有執著,這是人之常情。可是菩薩不然,菩薩把這些情緣都斷掉,只要是有緣,沒有不歡喜。有緣是什麼?有緣他就會接近你,你說話他就會聽,你就有能力幫助他,勸他修學這個法門。如果緣成熟,那就太好教了,他決定成就。緣沒有成熟,那有兩個方法,一個是幫助他增長,一個是幫助他提升、幫他種種子。換句話說,對一切眾生一個都不捨。「平等普度一切眾生往生淨土」,生淨土決定成大覺,大覺是如來,是佛果。「復是從行顯理」,從普度眾生菩薩行當中見到自性,理是自性,明心見性,見到性。這個見性愈來愈殊勝,愈來愈清楚,愈來愈明朗,一直到究竟妙覺果位。

  底下這一段,「若以經題配三大」,這大乘經上說的,一切法都有三大,體、相、用這三大,我們這個經題也不例外。「則無量壽是體大」,無量壽是自性,自性無量德能,壽是第一德。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,如果沒有壽命,全落空了,所以壽命是第一。世間法壽命第一,出世間法也是把壽命放在第一。說無量壽,自性裡面無量無邊的德能全都說到了,一個也不漏。「莊嚴清淨是相大,平等覺是用大。」平等覺,對自己是跟一切諸佛如來平等,這是自受用;他受用是幫助一切眾生,用這個法門,願一切眾生平等成佛,往生就是成佛。這平等覺就是用大。

  「依《漢譯》,無量清淨平等覺即阿彌陀佛義」,無量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,「更可以本經題配三覺」,前面是三大:體、相、用,三覺是自覺、覺他、覺滿。「無量壽佛是我本覺。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以莊嚴自心,是名始覺。」開始覺悟了,發願求生,一向專念,這個人覺悟了,這個人回頭了。「始覺合本覺」,這個心願持名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心心相印,「直趨究竟覺,即題中清淨平等覺也。」經題含義深廣無際。「又可解為平等覺是我本覺。起心念佛,以自莊嚴,是為始覺。始本不離,直趨覺路,頓入寂光,證無量壽。」無量壽就是自性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「如是則平等覺是我因心」,我們今天在因地,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果地,這在因地,我們在修因,「無量壽是我果覺」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果覺。「如是妙義輾轉無盡,悉在一題之中。」這個題目含無量義,這個題目總攝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,還不止,再擴大,它總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自行化他無量無邊的功德,都在這一句名號裡頭。

  「是故《圓中鈔》疏曰」,幽溪大師的著作,是註解《阿彌陀經》的,《阿彌陀經圓中鈔》,「聞首題名字,獲無量功德。」聽到這部經的名字,功德就無量無邊。這個經的名字一共十五個字,太長了,把它簡化,《大乘無量壽經》,人好記,這略稱。具足,那稱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,這是具足說。無論是略說、具足說,這個經題的含義無量無邊無窮無盡。所以古人說唱經題,中國古時候有,以後很少了。可是在日本,到現在還有這個風氣,他們念經題像唱歌一樣。日本人多半念「南無妙法蓮華經」,你在很多地方會聽到日本人唱這個,唱得也挺好聽的,叫唱經題。唱者功德無量,聽到的人也是功德無量,這個意思都像此地所說的。「如《金光明》,及諸大乘,多作此說。」這就是聞名、唱名獲無量功德,許多大乘經上佛都有說,不是一種。概要,到這個地方就圓滿了。

  下面,「正釋經文」,這正式為我們講經。「此為十門分別中第十門」,概要裡頭最後的一門,最後一門是講經文。我們看註解,「前明全經綱宗與經題總義」,前面說明的是全經的綱領、全經的概要。現在一般書,典籍分量大的,前面有介紹,叫概論。這個前面十門開啟,這就是概論,全經的概論。「下則正入經文,分品逐句」,一品一品、一句一句的來「闡發經義」,來闡揚發明經裡面的義趣。「謹以局心限量之言,略彰淨宗無盡之妙」。局心限量,這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謙虛。為什麼?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之人,他來解釋經典,跟佛一樣,沒有兩樣,他契入得深,能說無量義。沒有到這個境界,還是凡夫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大心凡夫,也是《華嚴經》的當機者。《華嚴經》真正的當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太難得,不是一般人。可是大心凡夫心量大,聽佛講經也能夠略知一、二,用這略知一、二跟大眾分享,也是無量功德。這個局心限量就是這個意思,有的時候把四個字合起來叫局限,局是局部,不是全體,限是有限的,不是無限的,都是諸佛菩薩、高僧大德的謙虛話。他們是什麼樣的身分,到這個世間來是幹什麼的,我們不知道。我們相信夏老跟黃念老絕對不是一般凡夫,為什麼?在這個時代,一般凡夫做這個工作是做不了的、做不到的,他們能夠做到。

  我們回想想,這部經從宋朝時候王龍舒就開始做,到清朝的時候有彭二林居士,在這部經上下了不少功夫,他也做了一部註解,叫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也做得很好。民國初年丁福保居士為《起信論》做一個註解,也是用集註的方法,叫《箋註》,很多人喜歡讀。魏默深做第二次會集。這兩種會集、一種節校,免不了瑕疵,一些高人指出來了,所以不能稱之為盡善盡美。這夏蓮居老居士來了,盡善盡美這樁事情輪到他的手上,用了多少時間?十年。真是千斟萬酌,全心全力,十年如一日,做成這個本子。完全符合會集的標準,就是裡面所用的字,每一個字是原譯本上有的,沒有改動一個字,沒有改動一句。將五種原譯本重新會合,分成四十八品,重新排列,除掉重複的。經文,有些本子很艱澀不好懂,有幾本看起來很容易,他就去艱澀取容易理解的。所以這個本子從頭到尾我們讀起來很舒服,不難讀。讀一遍有一遍的領悟,讀兩遍有兩遍的領悟,古人所謂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那個千遍好比什麼?開悟!遍數多了,心就定了,就這麼個道理。定就能開悟,心不能亂,心要是亂了、雜了,就不能開悟。所以一定要定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「略彰淨宗無盡之妙」,淨宗無盡之妙就在這部經上。

  「茲依先例」,先例是前人的例子。「全經分三」,就是分三大部分: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這古人分的。「蕅益大師曰:序如首」,這用比喻來說,序好比頭,「五官俱存」,你一看就認識他是什麼人。「正宗如身,腑臟無闕」,這身體非常健康,一切具足,沒有欠缺。「流通如手足,運行不滯」。這是蕅益大師說的。依大師的意思,「序如首(頭也),指經之序分猶人之有首。由首之五官」,眼耳鼻舌身,它這裡取眉眼耳鼻口,「可窺其人之善惡智愚」,看一個人,看到他的面貌就能看出這個人是善是惡、是聰明還是愚痴,能看得出來。「觀一經之序品,便可知全經之大小偏圓」。這個經是說大乘還是說小乘,它講的理是偏於一邊還是究竟圓滿,在序分裡頭可以看到。「故序分中,亦必含有深文。」這意思深,不是淺。

  「今依大師之旨,判分本經如下。」第一,「第一品至第三品為序分」,序分有三品。這是大經的架勢,一般經序分只有幾行文字,頂多是一品,這個經居然有三品。「正宗分」有三十九品,「第四品至第四十二品」,三十九品。第三,「第四十三品至第四十八品為流通分」。這也是大經的架勢,流通分這麼長,有六品經,確實像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這個架勢。「今之三分,亦正如我國淨影、嘉祥兩家對本經魏譯本之判分」。判的都有這三分,但是沒有這部經上分得究竟圓滿,那就是它的序分有三品,流通分有六品,這是一般經上很少見的。

  我們現在先看序分。「又序分復分為二:一、通序,二、別序」。「通序,又名證信序。」通是所有一切經上統統都有的,證明這個經是佛說的。別序是發起序,這部經的因緣,什麼樣的因緣,佛講這部經。所以通序叫證信序,「諸經皆具」,這叫通。「如天台與嘉祥等,依《法華論》以六種成就為證信序。」這個序文裡一定有六樁事情,叫六種成就。「宗密大師曰」,第一個是「信」,沒有信心就不能入門,所以把信擺在第一。佛法之難就難在此地。為什麼許許多多的人,學經教學了一輩子,沒有什麼成就,原因在哪裡?他懷疑。稍稍有一點懷疑,縱然你悟,那悟是悟錯了,是走岔路,不是正悟,是走偏邪,這樣的事例太多太多了。要真信,要正信,要純信,這個難。聖教,世間孔孟這些聖人,他們留下來的這些典籍,沒有誠信也入不進去,也會把意思看偏了、看岔了。第二是「聞」,釋迦牟尼佛當時講經,誰聽的?聽的人靠得住靠不住?是真的是假的?第三個,時間,什麼時候講的?第四個,什麼人講的?「主」,主講的人是誰?第五,在什麼地方講的?第六個,是當時參加這些大眾,有多少人?這就好像開會一樣,會議記錄。「六緣不具,教則不興」,這六個條件少一個都不行,這個教育辦不下去,「必須具六」,這六條統統具足,「故云成就」,所以叫六成就。「以證經文」,用六種成就來證經文,「確為佛說」,真的是佛說的,「真實可信」,這叫證信。「本經之前二品屬之」,本經序分有三品經,證信是兩品,第一品跟第二品。

  「別序,又名發起序。乃發起全經之端由」,什麼緣故,佛講這部經。「以法不孤起,起必有由,諸經各別,故又名別序。」這個也是必要的。佛說法,一定是有人請法,提出問題來,佛來回答。也有佛,沒有人問,佛自己說的,像《阿彌陀經》,無問自說,很少。絕大多數的經典都是有人提出問題,佛來為大家解答,一定有啟請的、有請法的。這是每一部經都不一樣,所以叫別序;前面六成就,每一部經都相同,所以叫通序。「例如小本《阿彌陀經》乃不問自說」,這是特殊的例子。「本經則因世尊放光現瑞」,佛放光,現瑞相,阿難尊者看到了,向佛請教,為什麼佛今天放這個光?光太美、太稀有了,跟佛這麼多年,從來沒有看過。引起阿難尊者的懷疑,向佛請教,就說出這部大經。所以別序,「各經不同」,叫別。「今經第三品屬之」,在這部經裡頭,第三品是屬於本經的別序。

  我們現在看經文,這是通序裡頭第一部分,「法會聖眾第一」。

  【如是我聞。】

  『如是』兩個字就是信成就,『我聞』兩個字是聞成就,這都是讓我們在這裡建立信心。我們要有真誠、清淨、恭敬的信心,我們讀這部經就能夠得法益。如果沒有真誠恭敬,得的利益很有限。所以老師在台上講經,台下聽眾幾百人,每個人得的利益不一樣,有人開悟了,有人聽了迷迷糊糊,不知道講些什麼。這原因在哪裡?誠敬心不一樣,真正是古人所說的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。

  老師教學,對每個學生清清楚楚,為什麼?從聽經,他面目當中能看到,看他的表情,知道哪幾個人真聽懂了,真正有了悟處。為什麼?要找接班人,培養講經的法師。那要看這個人有沒有福報,他願不願意幹。真信,真能理解,然後就要看他具不具備這個條件,就兩個條件,一個是記憶,一個是理解。真有理解,聽了能記得,古人說博聞強記,記憶力很強,聽這一遍,至少在一個星期當中讓你來複講一次,你把你聽的講給我們大家聽聽,要能講到九成。譬如這一堂課一個小時,你能夠講到五十五分鐘,至少講五十分鐘,你可以學經教,學講經。沒有這個能力不行,沒有這個能力學太辛苦了。在古時候,老師不會給你講第二遍,所以必須要具備這種能力,具足這個能力的人很少,不多。現在行,現在怎麼行?現在有錄音機、有光碟,你一遍記不住,聽第二遍,你能夠聽個三十遍、五十遍,這怎麼不能講?當然能講。從前沒有這個工具,老師不可能給你講第二遍的,真要有記性。所以現在比從前方便太多了,尤其是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。開始我要學講《無量壽經》,不要找這個細講的,時間太長了,開始學的時候學愈簡單愈好,時間愈短愈好。學什麼?學六十個小時的。我過去第一次、第二次,大概都是六十個小時的。在國外,人家限的時間是一個月,一天兩個小時,一個月六十個小時就講圓滿,那個方便。

  劉素雲居士,她就是這個方法學會的,她用的不是我第一次的,她是第三次還是第四次,一百多個小時,好像是一百四十多個小時講圓滿的。她就這麼一套光碟,一天聽一片,那個時候光碟是一個小時,一天聽一個小時,聽十遍就是要十個小時。實際上她是聽一個小時的,一個小時每天聽十遍,到第二天再聽第二片,她是這個辦法,十年如一日。聽完了,從頭再聽,聽了十年。除聽經之外,她就念佛,她真成功了,通了。也就是說,她入了平等覺,她心地清淨平等,她真覺了。怎麼知道?沒有學過的經讓她去講,也講得很好,這就通了。所以說一經通一切經都通了,這大家都看到的。佛家這個教學方法非常高明,西方沒有,中國古時候有,但是現在中國人學外國,不學中國傳統東西了。中國傳統東西出聖人、出賢人,外國那個東西出不了聖人,它能夠出科學家,它出不了聖人。他通一樣,不能通第二樣,為什麼?沒有覺。但是那一樣,通一樣,也要有定功。為什麼?專心,專一,他才能通。這是不能不知道的,我們應該記到,應該好好去學習的。

  「諸經皆置此四字於經首」,這是一切經前面都有這四個字,「如是我聞」。「蓋遵世尊之遺教」,怎麼是世尊的遺教?釋迦牟尼佛將般涅槃,就是將要走的時候,離開我們,我們中國人講過世了,「阿難悲不能勝」,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小堂弟,他是最小的,他們堂兄弟八個人,釋迦牟尼佛是老大,這是最小的。阿泥樓陀教他,「徒悲何益」,他說你這樣悲傷,悲傷有什麼用處?要趕快到佛前去,「請問四事」,就是問四樁事情。第一個,「一切經首當置何字」,佛一生講經教學,沒有留下來,將來我們結集經藏,開頭要用什麼字?「佛即答曰:當置如是我聞」。佛告訴他,如果你們整理,把它寫成文字留傳給後世,第一句要用如是我聞。接著,「佛在某方等六事」,就是六種成就。

  「其中我字」,這個我是阿難自稱。「如是我聞,表如是法門乃我阿難所聞於釋尊者」,釋迦牟尼佛當年說的,我親自聽到的。「此正可破當時之疑」,因為阿難結集經藏的時候,他複講。阿難的記憶力最好,聽一次幾乎一生都不會忘記,他有這麼好的記憶力,所以沒有他,這經是沒有辦法傳下來的。完全是複講,佛怎麼說,他怎麼說,漏掉的可以,不能增加,不能用自己的意思加在裡頭。所以五百阿羅漢,同學做證明,有一個人懷疑,阿難這個話好像不是佛說的,就得刪掉,就不能夠記載下去。這樣的嚴格,取信於後世,後人知道了,對於經典尊重,深信不疑。頭一個是建立信心,如是,叫信成就。阿難當時升座複講,很多人懷疑。因為升座講經得佛加持,沒有不得佛加持的,除非你心不正,你故意騙人。如果是心清淨、心誠懇,必定得佛加持。阿難一得佛加持,人家在下面看,那不是佛在上面嗎?懷疑阿難成佛了。第一個懷疑佛重生,佛又現身了,第二個是疑阿難成佛了,第三個是疑他方佛來了。「故阿難曰:如是我聞」,這個疑惑就沒有了,才知道阿難尊者升座,複講佛所說的一切經。

  或者疑惑,「佛成道二十年,阿難方出家」。這是說佛在菩提樹下示現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開始在鹿野苑度五比丘,正式展開教學。以後每天都不休息,七十九歲圓寂,講經教學四十九年,沒有一天放假。世間很多宗教有節日,放假,佛門裡頭沒有,釋迦牟尼佛天天講經,樂此不疲。佛成道二十年之後,阿難才出家。「又十年」,出家十年,佛才叫他當侍者。「如此,則三十年前佛所說經」,阿難沒聽到。佛說法四十九年,阿難聽到最後的十九年,前面三十年沒聽到,那怎麼說如是我聞?「此有三解」,有三種解釋,第一種,「輾轉聞」,同學,老同學把佛過去講的經,等於說跟阿難分享,講給阿難聽,當然有這個可能;第二種,「佛重說」,佛抽出時間出來,給阿難再講一遍;第三種,「阿難自通」,為什麼?開悟了,開悟就明白了。這三種說法,下面列出來了。第一個,「輾轉聞」。《報恩經》裡頭有說,「阿難所不聞經,從諸比丘聞,或諸天子說」,諸天子是在家居士。由此可知,複講,確實佛在世的時候就有出家、就有在家,並不是完全出家比丘講,有在家居士。第二種,「佛重說」。《報恩經》上也說,「阿難因佛命為侍者,乃求三願」,其中第三願是「所未聞經,請佛重說。佛許之。」佛答應了,過去所講的經給他再說一遍。第三,「阿難自通:《金剛華經》言,阿難得法性覺自在三昧,所未聞經自能憶持」,沒有聽到的經也能夠貫通。有這三種說法。所以結集經藏,阿難用世尊這四個字,一開頭「如是我聞」,如是是指這部經,裡面所說的是我(就是阿難自稱)親自聽聞的,現在是來複講。

  「又如是者,指所聞之法體,即實相之理體。」這個如是兩個字,意思很深。「實相妙理,古今不變,故曰如。如理而說,故曰是。」這就說明佛所說的經不是隨便說的,如理而說,完全根據事實真相來講。而事實真相有理有事,佛完全通達明瞭,只有他能說得清楚。任何一樁事情都有六面,有性、有相、有理、有事、有因、有果,把這六方面都講清楚,算是你真講明白了。六方面都清楚明瞭,只有佛有這個能力,法身菩薩有這個能力。法身菩薩都能夠將自己的煩惱習氣放下,也就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他全沒有,他能見性,他能通達理事、因果、性相。「今依本經,蕅益大師曰:依實相理,念佛求生淨土,決定無非,曰是」。如是兩個字,「如」是說理,「是」就是說的事。這個是在本經來講,念佛求生淨土,這樁事情決定沒錯。生淨土親近彌陀決定成佛,他怎麼不是?「蓋實相妙理,只是當前一念心之自性」。實相妙理是什麼?我們的真心,每個人都有,這就是佛心,這就是佛性,這就是你為什麼會成佛,因為你本來是佛。見到真心,能用真心,這個人就叫做佛;不知道有真心,不會用真心,完全用的是妄心,這個人叫凡夫。真心、妄心是一個心。真心,這個心覺悟了;妄心,這個心迷了。所以眾生跟佛就是迷悟之差,心是一個心,覺的是這個心,迷的是這個心,心沒有覺迷。明白這個道理,俗話說要爭氣,為什麼不作佛去?為什麼還在搞六道輪迴?我想作佛,怎麼作?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,你就作佛了。

  自己一念心的自性,「非生非滅」,不生不滅。「無去無來」,就在當下,沒有來去,這真的。「湛然常住」,這叫如。這從我們自己真心上來說,這叫如。「依此心性念佛」,依此心性,這個心性,應現諸法這叫隨緣,妙用是普利一切眾生,佛如是,諸法身菩薩亦如是。我們用這個真心,用自性去念這句阿彌陀佛,求生淨土。「能念是實相心」,真心念,不是妄心念。「所念是實相佛」,能念的是實相心,「所生是實相土,咸為實相正印之所印」。「故大師」,蕅益大師說,「決定無非,曰是」,這能錯得了嗎?這些話是告訴我們,你用的是什麼心去念,你用的真心,你就真成佛;你用的妄心,成佛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我們要學,學用真心,處事待人接物統統用真心。用真心吃虧了。不吃虧,你將來作佛;你要不用真心,你搞六道輪迴。你想想,要不要用真心?真心的樣子是什麼?十善業就是樣子。不殺生,決定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;不偷盜,決定沒有佔人便宜的念頭,佔一點小便宜,那是盜心,那不是真心;不淫欲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這就是真心在事上表現的樣子。這個十善真正做到,從起心動念之處就與十善業相應,這是真心。用這個心待人,用這個心處事,用這個心過日子,絕不欺騙自己,絕不欺騙別人。用這個心念佛,怎麼不成佛?肯定成佛!

  再看底下第二段,「聞成就」。前面講信。「我聞者,聞成就也。阿難結集法藏時,自言:如是法門,我從佛聞。我者自我,聞者親聞,以告大眾,實可證信。」這證明,我給你證明,確確實實是我親自聽聞,不是傳說,傳說未必可靠,是我親自聽到的,決定可靠。底下,引申其義,「聖人無我,而阿難仍自稱為我者,不壞假名故。」阿難是不是聖人?是的,結集經藏的時候,阿難已經證阿羅漢果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阿難只證得須陀洹果,初果,初果也是聖人。我們在大乘經教裡面看到過,小乘須陀洹將五種見惑都斷了,第一個,斷了身見,不再執著身是我,他怎麼說我聞?所以阿難是小聖,小小聖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統統斷掉,證小乘初果。阿難阿羅漢什麼時候證的?在迦葉尊者會下。所以佛法的傳承,迦葉是初祖,阿難是二祖,阿難成阿羅漢是在迦葉尊者會下成就的。所以他的確是聖人,佛在世的時候,初果,現在出來結集經藏,來複講佛以前講過的經,他是阿羅漢的身分。「仍自稱為我,不壞假名」,名字是假的,假的有用處,結集經藏的時候有用處。

  「實相無相,故非同於凡夫之有我」。凡夫確實他執著有我,阿難口裡說我,他不執著身是我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「實相無不相」,無不相就是有相。自性沒有現象,我們的真心沒有相,沒有物質現象,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,所以叫實相無相。真心無相,但是它能現相,它能現物質現象,能現精神現象,也能現自然現象,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它現的,叫無不相。這是什麼?它起作用。不起作用的時候,無相;起作用的時候,無不相,就是現相。「故非同於二乘之無我」,二乘無我,他連相也不要了,真正入偏真涅槃,真是真空。「阿難隨順世間」,你們世間人說這身體是我,我也隨你們說這是我,是這個意思,不是他真正有執著。「假名為我,無乖於第一義諦。」跟第一義諦相應,沒有違背,口裡說我,跟別人介紹談話說我,決定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因為阿難沒有大徹大悟,他還有起心動念,他沒有執著,跟凡夫不一樣。凡夫說我,真有執著,執著能思惟想像的是我心,執著這個身體是我身。阿難稱我,跟凡夫不一樣,他沒有執著,他不執著起心動念是他的心,不執著這個身是他的身,不執著。

  「耳根發耳識,今不云耳聞,而言我聞」。這聞,聽,耳聽,他沒有說耳聞,說我聞,「蓋以我字統收諸根識等」。因為說耳,六根裡頭只有耳起作用,其他的眼鼻舌身,還有意,沒有包括在耳裡頭。如果說我,全都包括了,六根統統都包括在其中。所以說我聞,我字統收諸根識等。《觀經疏》裡頭講,「無我則無聞,無聞則化道絕」,佛道就斷絕,不能承傳了。世世代代承傳,一定要有講經的人、有聽經的人、有開悟的人、有修行的人、有證果的人,佛法才能傳得下去。所以,「為傳化不絕,假名說我。」這是不得已,善巧方便,用一個我字。用我聞,不用耳聞,「以總代別,以我代耳,故曰我聞」。

  「以上如是表信順,我聞表師承」,這一句說得非常之好。信順兩個字太重要,信一定要順,跟孝字一樣,孝要不順,就是不孝,信要不順,那是假信,不是真信。順是什麼?依教奉行,這叫順。從這個地方去觀察,我們就能看出,佛教為什麼衰,為什麼會興。信順的人多了,佛法就興;信順的人少了,佛法就衰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這是我們真正想學佛,真正想繼承聖教,還希望把它發揚光大,信順這兩個字有問題,就做不到了。現在很多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他為什麼學佛?為什麼出家?別有用心,搞名聞利養,這就是破壞佛教形象。如果他真有福報,他能得一點名聞利養,將來就苦了,將來的果報是在無間地獄。何必造這種罪業?非常不值得,這就錯了。

  所以學佛,老師比什麼都重要,沒有好老師,到哪裡學?自學,古時候人行,為什麼?古時候家教好,從小就有嚴格的扎根教育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,你懂,信順這兩個字你具足,所以你自己苦修能成功。現在沒有了,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要信,為什麼要順,什麼叫孝,不懂,從小沒人教。本經,世尊說得好,「先人不善,不識道德,無有語者,殊無怪也」。今天人幹什麼樣的錯事,都不要怪他,為什麼?他沒學過,應該要原諒他,他父母不知道,祖父母不知道,曾祖父母也不知道。中國傳統教育疏忽了兩百年,特別是最近這一百年,丟盡了,沒有了,他做的這些壞事,你怎麼能怪他?所以要原諒他、要憐憫他,要好好的教他。教,很難,他不相信,他不接受,他以為他所作所為都是對的,這是真正難處。難,有方法克服,不是沒有方法。有方法,還得要時間,沒有一百年不可能恢復。這一百年教學會教得很辛苦,做老師的人很可憐,但是他要不教,不教永遠就斷掉,就沒有了。老師雖然可憐,老師的功德無量無邊,人不知道,佛菩薩知道,鬼神知道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