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六集)  2012/10/25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00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一四0頁,倒數第三行,我們看念老的註解。

  前面說過,這句佛號就像《要解》裡面所說的,「即是眾生本覺理性」;換句話說,就是眾生的真如自性。「故知此介爾能念之心」,介爾是極其微細,這是個形容詞。現在科學家發現極其微細的念頭,科學家研究物質,把物質根源總算找到了,它是念頭產生的幻相,不是真的。所以物質的基礎是念頭,物質的來源是念頭,因此發現了念頭可以改變物質,這是科學上重大的發現。現代的科學有方法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,這講細念細到什麼程度?一千兆分之一秒。那彌勒菩薩給我們講,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,我們用這個話來推算的,一秒鐘會達到一千六百兆,比一千兆還多六百兆。佛問,心有所念,幾念?那個念就是介爾能念之心,極其微細,這個心就是「如來果覺」。

  「是故《觀經》云:是心是佛。此心持名,即是是心作佛」。是心是佛,本來是佛,沒有例外的,一切眾生是平等的。「本來是佛,現又作佛,是故當下即佛。直捷了當,方便究竟,奇特殊勝,不可思議」。這讚歎這個法門,念佛法門不可思議。這個心,這個是心,這個心是真心。介爾就是一念不覺,一念不覺的心是真心,但是如果隨著不覺,那就變成阿賴耶。變成阿賴耶之後,用這個心念佛能回歸到一心;如果他不是念佛,阿賴耶裡面的種子很複雜、很多,怎麼知道?那是自性裡面能量變化的,隨著一念不覺產生無量無邊的變化,正是《還源觀》上所說的三種周遍。

  第一種周遍是「周遍法界」,這是講速度,很快速,就這一念,這一念就是介爾一念。這一念怎麼樣?惠能大師講「能生萬法」。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法都是這一念當中生的,這一念當中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六道眾生,十法界眾生,十法界包括六道。天台家講,「一念三千」,三千是講十法界。十法界每一個法界又有十法界,就變成一百個法界;一百法界每一個法界有十如是,一百再乘十就一千,叫百界千如。分配在五陰一千,正報一千,依報一千,天台家將整個宇宙把它歸納起來,叫一念三千。這一念是介爾一念,就是一念不覺。講得非常好。所以它的速度太快了,《還源觀》上說,念頭才動,周遍法界。第二個「出生無盡」,出生無盡就是天台大師講的一念三千,他把無盡的法歸納為三千。所以三千不是數字,是歸納的,展開來是遍法界虛空界一法都不漏,本體都是真如自性。

  我們念佛能成佛,念佛的時候,是心作佛;念菩薩的時候,是心作菩薩,看我們念什麼。念天作天,天是什麼?上品十善四無量心。欲界天,念上品十善,念慈悲喜捨,這是念天;念人,人是五常、五戒。念念當中不忘五常五戒,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相應,來生得人身,不會失掉人身。你就曉得,如果念貪,貪財、貪名、貪色,只要有這個貪字,就是餓鬼道;用不正當的手段去奪取,那就是地獄道,念瞋恚是地獄道;愚痴是這人糊塗,是非善惡都搞不清楚,畜生道;人天裡面夾雜著傲慢、好勝,就變成修羅道,變成羅剎道。這就是大經佛常常講的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無論到哪一道,是我們念頭主宰去的,不是外頭有個力量來主宰,不是的。天神不能主宰,閻王也不能主宰,佛菩薩也不能主宰,天神也不能主宰。懂得這個道理之後曉得,我們這一生,或者說生生世世,自己主宰自己,自己對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,決定不能夠怨天尤人。

  因此智慧重要,有智慧,你的決斷就不會錯誤,沒有智慧就錯了。知識不行,知識往往決定的有錯誤。只有智慧,智慧是自性清淨心生出來的,自性清淨心是智慧的體,所以叫根本智,因為它生智慧。《般若經》講的般若無知,無知能生智,所以無知是真智,般若無知是真智慧,實智,真實智慧,它起作用,無所不知。起作用叫權智,也叫方便,也叫善巧。善巧方便權智一定是依根本智起作用,沒有根本智就沒有後得智。換句話說,沒有清淨心、沒有平等心,這人沒有智慧,清淨平等這是真智。所以佛告訴我們,「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」,這叫三無漏學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一切菩薩修行成佛都要走這條路子。如果換一條路,換一條路就走不通。這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走的一條大道,成佛之道,所以不能夠更換。人家走了無量劫都沒有一個走錯,我們想改變一下,錯了。現在人喜歡改變,改變他變到哪裡去了,我們不知道。但是我們知道有個原則,他出不了六道輪迴,出不了十法界。

  今天我們讀這段經文,我們一定要記住這四個字,「是心作佛」,念佛就是作佛。也就是不能有別的念頭,有別的念頭,你與佛就遠了,你不是作佛了。念念不離彌陀,有這個真智慧,面對著一切眾生,我們示現作佛的樣子。什麼樣子?就是老實念佛。心裡面只有佛,希望一切眾生都念佛。念佛,要知道這是難信之法,不是人人都願意學的,要大善根、大福德、大因緣才能遇到,才能相信,才能理解,才能真幹。後面這幾句話說得太好了,本來是佛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這就不問你念不念佛,你本來是佛。但是你現在被無明煩惱、塵沙煩惱、見思煩惱障礙了自性,雖然你是佛,得不到佛的智慧德相,受用不到。但是你的智慧德相並沒有損失,沒失掉,什麼時候回頭,什麼時候就恢復。怎麼回頭?放下便是,這是大乘究竟圓滿的大法。

  我們覺悟了,實在講就是在這部經典上覺悟的。這部經典不可思議,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,真正聽懂一句、二句都不得了。本來是佛,現在念佛了,所以你當下是佛,這是經上我們在上一次的後面講的,上一次讀過的。我們念佛的時候,這個時候就與佛智慧善根相同,這個就是此地講的當下即佛。你念佛的時候,當下你的善根智慧福德跟佛就相同,善根、智慧、福德就跟佛相同。直截了當,方便究竟,沒有比這個更方便,究竟就是徹底的意思,圓滿的意思。所以,奇特殊勝,不可思議,用這兩句話來總讚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一四一頁第四行。「更以淨土諸經之中,唯此經備攝圓妙」。唯有此經,備是具備,有圓滿的意思,沒有欠缺,是一切都具備了。「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為宗」。淨宗講菩提心,菩提是覺悟,覺是真的,迷是假的。《觀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菩提心的體,真誠心,叫至誠心。至誠,至是到極處,真誠到極處,這是菩提心的體。真誠到極處,那是什麼樣子?你看這個心的作用,說起心動念,心的作用。心起作用,不外乎一個對自己,一個對別人,對自己叫自受用,對別人叫他受用。對自己,古德註解得很多,總而言之,不離好善好德。那個善跟德的標準是什麼?說法很多,菩提心是大乘共有的,各宗各派都講菩提心,所以說法有很多種。

  淨宗依我們這部經典,就在經題上,「清淨平等覺」,這個就是菩提心的自受用。我們自己念佛希望得什麼受用?希望得清淨心。清淨心裡面沒有雜念,沒有妄想,平等心裡面沒有高下;也就是清淨心裡頭沒有染污,平等心裡頭沒有傲慢。沒有染污,智慧就現前;沒有傲慢,智慧就更大,智慧增長,到最後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那就是覺。所以清淨平等覺,覺就成佛了。這自受用!清淨平等覺裡頭有真樂,孔子讀聖賢書,行聖賢道,他說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悅是快樂。佛家講「法喜充滿」,欲罷不能,愈學愈想學,讀經,愈讀愈想讀,捨不得放手;念佛,愈念愈想念,停不住,他得到法喜了。

  菩提心對別人,是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看一切眾生跟看自己沒有兩樣。我希望別人怎樣對我,我就要怎樣對待別人,這是慈悲心對他基本的行法,修行的方法,要有一個成就一切眾生的心。《還源觀》上的四德就是菩提心,你看第一,它所講的「隨緣妙用」,我們淨宗隨緣妙用,什麼緣都可以隨,妙用在哪裡?心裡頭沒有離開阿彌陀佛,念念有阿彌陀佛,妙用!一分一秒都把它抓住。我這一生就見到一個人,章嘉大師,他接見人的時候念佛,他金剛持,我們能覺察得到,他口裡頭微微在動,沒有聲音。跟大家談話,他功夫就斷了,談完之後,他又接著起來了。我們很注意、很留意,發現他是持咒,沒有中斷的。所以他心是定的,定生慧,無論問他什麼問題,他不要去考慮,用不著思索,隨口就給你解答了,隨問隨答,妙用!好像他什麼都知道,你想什麼方法你難不倒他。他的心永遠是定的,他的動作永遠是緩慢的,你看到他非常穩重,心浮氣躁在他身上你完全看不到。所以我們親近他,受他的影響,受他的這個氣分,現在人叫磁場,進入他的磁場,自然心就定下來了,我們的心就會收斂。不是真正定下來,他不跟你講話。

  「威儀有則」,這是什麼?這是大慈大悲。今天的人,仁義禮智信都沒有了,那我們要做什麼?我們就要把仁義禮智信做出來。仁者愛人,義者循理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合情合法合理。禮者,禮節,現在人不講禮節了。李老師講的,雖然他不講禮節,人家對他有禮他歡喜,對他無禮他不高興,這是人之常情。所以李老師編這個《常禮舉要》,在現前這個社會還能行的,這是一個很簡單、很淺的一個標準,至少我們要能把它做到。學謙虛,學尊重別人,先人後己,基本的這些概念。我們比李老師想得更圓滿一些,我們希望什麼?把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落實,這就威儀有則了。我們做個樣子給別人看,別人說,這樣子不錯,好!好,大家一起學。

  第三個「柔和質直」,學誰?學彌勒菩薩,對待任何人滿面笑容。特別在今天的社會,今天社會人沒有笑容,這什麼原因?他心不快樂,他有憂慮,他有煩惱,他笑容生不出來。那我們對他布施笑容,笑面迎人,這種暴力的氣氛,它就能夠化解,社會的衝突,化解社會衝突要用這個方法。敵對雙方談判,大家先有笑容,這會一定開得成功,一定有很好的結果。每個人板著面孔,像面對仇敵一樣,這怎麼會成功?這怎麼能化解問題?別人就是用敵對的心來看我,我這個笑容對他,已經把他那個敵對的心給融化掉了。他不理我,我更不願意理他,這衝突決定不能化解。和顏愛語、心地真誠就能感動人心。最後一條,那是總的原則,「代眾生苦」。我們做出這些好樣子給眾生看,目的是什麼?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不為別的。

  這個經,淨宗修學方法就這八個字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菩提心,蕅益大師講得最好,講得簡單、講得明白,一點都不囉嗦,真信有西方極樂世界,有阿彌陀佛,決定不懷疑。這個事情難!不是容易事情。李老師多年勸導我,我都沒辦法完全接受,只能夠讓我對淨土生恭敬心,我不想學。你就知道多難!講十幾年《華嚴》,講《楞嚴》、講《法華》,從這些大經大論認識淨土。看這些大菩薩,都是我們從內心裡頭非常敬佩的菩薩,文殊、普賢、彌勒菩薩,看到他們都是求生淨土,親近彌陀。我們被感動了,才知道這個法門不可思議。我們業障深重,不是這些大經大論的洗滌,這信心發不出來。我們信心發出來了,比一般人信心就強,比一般人聽講這部經,或者是學習這部經,就比他們深入。可是自己心裡很清楚,這個經義理深廣沒有邊際,我們現在是淺嘗法味,我們還深入不夠,跟祖師大德比,差很遠,跟我們上一代比,我們都比不上,絕不能把它小看了。

  現在我們總算是肯定了,不但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教,這第一經,我敢完全肯定;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教化眾生,這也是第一經。彌陀的弘願不可思議,彌陀無量劫累積的功德不可思議,更難得的,他用本願功德加持一切往生淨土的眾生,讓他們生到極樂世界就轉八識成四智。雖有四土,它是平等法界,這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頭沒有的。只要有這個信、有願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,沒有一個不成就,而且成就都非常輝煌。

  「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」,十念必生是第十八願,這是四十八願的核心。「深明」,著重在深字,深深的明瞭,「三輩往生之因」。為什麼要說個深?因為你看到會很奇怪,不認識字的,沒有念過書的,年歲很大的,好像很愚痴什麼都不懂的,教他這一句阿彌陀佛,念上個三年五載,他往生了,走的時候瑞相稀有。如果你看到他的品位是上輩往生,你會感到驚訝,這怎麼回事情?還有一生作惡,五逆十惡,毀謗大乘,造阿鼻地獄罪業,臨終時碰到有人勸他念阿彌陀佛,他就接受了,他就知道他自己一生錯了,真正懺悔,後不再造,一心念佛求生淨土,三天、五天他也往生了。

  我看到一個例子是在美國馬里蘭州,距離華府不遠,周廣大先生。一家人沒有宗教觀念,一家人。他開個麵包店,人很老實、很忠厚。得的癌症,臨命終時,醫生告訴他家裡人,存活頂多一個月,回家去,他喜歡吃什麼就給他吃一點,日子不多了。這個時候家裡人著急,到教堂,美國也有寺廟,到處去找,看看有沒有奇蹟,就找到我們佛教會,那個時候還不叫淨宗學會,華府佛教會。我們有三、四個同學去看他,看他那個樣子(情形),真的是在拖日子,沒有辦法恢復健康,所以就勸他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。把淨土介紹給他,講給他聽。他聽了很歡喜。有善根,不拒絕,很歡喜。立刻告訴他家人,叫他家人別再給他找什麼醫生,求什麼,不要,念佛,幫助他念佛,求生極樂世界。帶著他們一家人一起念佛,念了三天三夜,他往生了。真往生了,瑞相很好,火化的時候還燒出舍利。這是臨終才接觸到淨土法門,三天也能往生,真是《彌陀經》上說的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到若七日,不是假的!真念真幹,真示現樣子給你看。

  這是我們以十念必生的大願為根本。日本人把這一願稱為本願,日本有個本願念佛這麼一個支派,這很執著,他就執著第十八願,其他都不要修了,這個是錯誤的。他不知道,彌陀的四十八願,願願具足其餘的四十七願,每一願都具足,它是圓融的,它不是獨立的。深明三輩往生之因,還有造作惡業,造作極重的罪業,臨終懺悔都能往生。但是,殺生、偷盜、邪淫這個不行,為什麼?佛能夠幫助你,來接引你,你那些冤親債主不答應,他糾纏著你,障礙你往生。殺生太多,這些眾生問你討命。所以造這種罪業,臨時來不及。要早呢?早行。早什麼?自己認真修行,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,冤親債主不障礙你,不找麻煩,你就能往生。你跟他訂約,我往生之後一定來度你。我要不往生,你們也度不了,也出不了六道輪迴,我往生之後一定先來度你。這樣才能把問題解決。

  「廣攝九界聖凡之眾」,這個攝是攝受,就是接引。這也是彌陀所發的願,十方世界,臨命終時他一定來接引。「正顯持名念佛之法,直指往生歸元之路。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」。真正是淨宗第一經,也是如來度眾生出三界無量法門當中的第一門,所以十方諸佛讚歎。這個讚歎意思是什麼?就是十方諸佛都認真的介紹,把極樂世界介紹給大家。所以這個經,上上根性的人才能接受,歡喜接受,上中下根的人要長時間去培養,不到真正接受,這個利益,我們會在這一生當面錯過,這個錯過是真錯了。

  底下一段,在一百四十二頁第三行,我們接著看念老的開示。「但此殊勝第一之淨宗寶典,竟在我國大藏中塵封一千餘年」,這個塵封是比喻。在《大藏經》裡面有,五種原譯本都有,沒人讀。什麼原因?這底下講,「考其原因,蓋由此經五種原譯,互有詳略,出入甚巨」,這就是一個障礙。「例如彌陀大願」,這是最明顯的,「在魏唐兩譯為四十八願」,魏是康僧鎧的本子,「在漢吳兩譯為廿四願,在宋譯則為三十六願」。你看,這麼大的差別。那讀這個依哪個本子好?實際上依任何一個本子都好,都能成就。可惜一般人看到原本裡面有這樣大的差異,就不願意學了,統統學《阿彌陀經》,所以中國淨宗《阿彌陀經》最盛。我們初學淨土也是以《阿彌陀經》為主,直至老師把夏老的會集本,他自己的眉註給我,我才知道,看了之後非常歡喜。會集,把這個大的,這是出入甚大的,他採取二十四為綱,四十八為目,會集第六品。這一品用的時間最長,也最仔細,而且三個人在一起會集的,慧明老和尚、夏老、梅光羲居士三個人合起來搞,聽說搞了三、四個月,第六品才定稿。

  「遂使初心學者」,就是初發心學經的人,「專持一譯,難明深旨」,佛多次宣講,「遍讀五種,又感艱難」,五種本子到哪裡去找?中國印刷術,宋朝時候才發明,才有木刻版這種印刷,那都很費事。所以,遍讀五種又感艱難。「於是多捨此經而專攻《阿彌陀經》矣」,所以在一千多年當中,修淨土統統都是依《阿彌陀經》。「清初彭紹升居士」,就是彭際清,他說,「此經闡揚者少,實以無善本故」。弘揚的人少,原因是沒有一個善本,每一個本子都有欠缺,有缺陷。「誠哉是言」。他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錯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「是以宋王日休」,就是王龍舒,他第一次來做會集本。清朝彭紹升他做了一個節校本,完全用魏譯,把魏譯的參考其他的本子校對,把繁雜的把它刪減,節成一個本子,對初學的人來說,的確很方便。但是他用一個本子,他不是會集的。「魏承貫」,咸豐年間人。「均為宏揚此經,先後而有會本與節本之作」。魏承貫是第二次會集,宋朝王龍舒是第一個會集,後面有介紹。

  「宋代大居士王日休,曾撰《龍舒淨土文》,四海稱譽,傳誦至今」。《龍舒淨土文》,修淨土沒有不讀的,勸修淨土非常好的一部書。「王氏臨終,端立往生」,王龍舒往生的時候站著走的,沒有生病,預知時至。「可證居士實為我國淨宗解行俱優,殊勝希有之在家大德。王氏深慨寶典之塵封,於是乃會集《無量壽經》漢魏吳宋四種原譯另成一本,名為《大阿彌陀經》」。他是四種原譯,唐譯的本子他沒有看到,這非常可惜的,因為唐譯裡頭有些重要的經文,這四種本子上都沒有。「王本問世,海內稱便」,他這個本子會集成功,流通了,修淨土的人喜歡,學《無量壽經》都用他的會集本。所以「叢林奉為課本」,淨宗的道場用《無量壽經》做課誦,就用王龍舒的本子。「流通勝於原譯」,在中國國內流通,超過四種原譯本。「我國龍藏及日本大正藏亦均採入王本」,龍舒的會集本入藏了。入藏就是佛門大德承認他的本子,如果不承認,它不能入藏。

  「蓮池大師曰:王氏所會,較之五譯,簡易明顯,流通今世,利益甚大」。這是對王龍舒會集本的讚歎,文字確實簡要詳明。「又曰:以王本世所通行,人習見故」。流通得廣,讀的人多。「故於所著《彌陀疏鈔》中」,這是蓮池大師作的,蓮池大師作《彌陀經疏鈔》,「凡引證《無量壽經》之處,多取王文」,他就採用王龍舒的會集本。「間採原譯」,有時候也採原譯本。「又幽溪大師更有盛焉」,因為幽溪大師他的《圓中鈔》也是《阿彌陀經》重要的註解。《彌陀經》三大部註解,蓮池的《疏鈔》、幽溪的《圓中鈔》、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稱為三大註解,研究《彌陀經》的人,沒有不讀它的。這三大部,《疏鈔》我講過幾遍,《圓中鈔》沒講過,《要解》也講過幾遍,確實值得讚歎。幽溪大師的《圓中鈔》裡面所引用的《無量壽經》,「專取王本經文」,他是全部採取,沒有參考其他的原譯本,沒有,完全用王龍舒的本子。「近代印光大師於所撰《重刻圓中鈔序》中,亦讚王本文義詳悉,舉世流通」。這是把淨宗主要經典,《無量壽經》是大本,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,它是一個本子,一個說得詳細,一個說得簡單,內容完全相同,在這裡做了一個說明。說明用意在哪裡?用意是夏老為什麼要再作會集本,有此必要嗎?下面為我們詳細說明。

  「王氏會經」,會集四種原譯本,「雖大有功於淨宗,但所會之本頗多舛誤。白圭之瑕,賢者惜之」。也就是說,龍舒的會集本,乃至於魏默深的會集本,都遭到古大德的批評。蓮池大師說他,「抄前著後,去取未盡」,這就是遺憾的地方。「彭紹升居士斥之為:凌亂乖舛,不合圓旨」。「今筆者」,筆者就是黃念祖老居士,「仰承古德諸說」,仰承是依據,仰有敬,就是敬承古德之說,敬依古德之說,「竊計王氏之失有三」,他有三點缺失。第一個「王氏會集,僅據四種,未及唐譯。唐譯名《無量壽如來會》,出自《大寶積經》,乃菩提流志大師所譯,多奧妙精要之文,為他譯所無」。就是這些他缺了,龍舒居士沒有見到這個本子。由此可知,那個時候經本流通量稀少。宋朝時候有印刷術,剛剛發明,大概還是手抄本為多。所以書籍在古時候,一直到民國初年都很珍貴。我們生長在農村,在偏僻的小城,這個小城一家印刷廠都沒有,你想學的東西都要去手抄。大戶人家有藏書,想讀書向他借本子回家來抄,沒有現在這麼方便。古人好學、肯學,非常用功;現在非常方便,人不好學、不用功。在資源方便起見,現在人比從前人有福,可是在學習的心態,前人比今人認真,這是現在人沒有辦法跟古人比的。

  第二,「去取未盡,取繁遺要」。有的繁瑣地方應該可以捨掉的,他取了;還有重要的地方應該要取的,他疏忽了。「改深為淺。例如蓮池大師所責:如三輩往生」,這是很重要的經文。魏譯本裡頭,「皆曰發菩提心」,上輩、中輩、下輩都有發菩提心。王龍舒的會集本裡頭,只有「中輩發菩提心」,下輩是不發,上輩沒說,這是「高下失次」,古人說他「未盡」,就是指的這樁事情。所以,「由上例可見」,上輩他不言,沒說,這是遺要,重要的他遺漏了;下面,他說不發,「改深為淺」。發菩提心不能改的,他只是中輩發菩提心,這個給後人帶來的批評。

  「三者,率意增文,儼若自著」。因為會集跟翻譯經不一樣,翻譯經,自己想用什麼字可以斟酌;會集不可以,會集一定要用原本的字,可以刪,不能夠增加,決定不可以。龍舒增加了幾個字,這是大家不原諒他的地方。所以「王氏每以自著之文,演述原譯之義」,這等於註解。「故蓮池大師責曰」,責備他的,「抄前著後」,著是著作,他自己著作了,「未順譯法。蓋責其抄引經文於前,復又自著文句於後。蓋是會集」,會集「必須依據原經,萬萬不可於原譯外,擅增文句」。你不能改動它的文字,你不能依自己的意思去加個字進去,這個不可以的。「故責王氏未順譯法。由上可見王氏之失,非是不應會集,而在於會本之多疵也」。意思就是這個會本不完善,人家挑剔這麼多毛病出來,不是不應該會集。

  下面我們再看,「彭紹升居士」,這是一位佛學大家,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居士。黃念老告訴我,彭居士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,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,所以說彭際清是高幹子弟。好像是十八歲還是十九歲考中進士,這人非常聰明。進士在古時候學位最高了,像現在學校的博士學位,十八歲還是十九歲拿到的。二十歲是行冠禮,成人,在二十歲之前叫童子,二十歲之前稱童子。進士及第,就說明他文學底子之好。一生沒做官,學佛、學道,儒釋道三教都通。家裡面富有,生活不愁,他不需要做事。對於儒釋道真的是精通,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學者、專家。他很遺憾,他說龍舒本子不完美,「乃取魏譯本而刪節之」,這是《無量壽經》第七種。「但此僅為魏譯一種之節本」,而不是諸譯的會本,它不是會集本。《無量壽經》古時候在中國,五種原譯本流通最盛的就是康僧鎧的本子,魏譯。他就用康僧鎧的本子把它刪節,讀起來非常順暢,也是一個很好的本子。民國初年,丁福保居士有《無量壽經》的箋註,就用他這個本子。箋註是以經註經,很有黃念祖老居士集註的味道,箋註是集註,集經論裡頭的註解,以經註經。念老也是這個方法,採取八十三種經論,一百一十種祖師的註疏,來註這部經,所以他這個註解是集註,也是會集本。

  「於是晚清」,清朝快到末年稱為晚清,咸豐年間。咸豐死了以後,政權就落到慈禧太后手上,慈禧太后當家做主,就把清朝滅掉了。「魏承貫(字默深)」,通常我們都稱魏默深居士,「為救龍舒之失,取五種原譯,另行會集,別成一書,初仍名《無量壽經》,後經正定王耕心氏改名為《摩訶阿彌陀經》。魏本文字簡潔精當,遠過王本。但率自增文之病,未能盡免,故魏本亦未盡善也」。

  這下面就說到,夏蓮居為什麼要再會集?就是古人說的這些毛病,魏默深也沒有辦法避免,也把原譯本裡面一些字自己改了。改得當然不錯,但是這個例子不能開,如果這個例子開了,隨意改動經文,那大家看得不順眼都改,流傳到後世,經本就亂掉了,就不能看了。所以中國古人最忌諱就是改動原本,它是個錯字,錯字不要改它,註在旁邊,這個字可能是什麼字的錯誤,不可以把它字改過來。所以中國古籍能保存這麼完整,大家都遵守這個規矩,絕不改動。從前抄寫抄錯了,就照著抄,不要改它;印錯了就照它印,可以用小註註在旁邊,要完全保存它的原貌。

  這就說到現在這個本子,「先師夏蓮居老居士,悲智雙運,宗說俱通。圓融顯密禪淨於一心,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。為宏淨宗,故願此淨宗第一之經,破塵生光;冀此無上之典,饒益當來。乃繼前賢,重行會集」。這就是說明夏老會集這部經的用心、動機,為什麼要會集。夏老本身悲願,這慈悲、智慧高,不高,想做這個事情沒有能力,有大智慧、有大慈悲。而且對於佛教有相當的深入,宗說俱通,宗是禪宗,說是教下,宗門教下都有很深的造詣。圓融顯教、密宗、禪宗、淨土,他都學過,而且都是高人指導。他學得很精,不是泛泛之學,換句話說,精通。對這樣有德行、有智慧、有才學的人,做這個工作我們才能生起信心。

  專弘持名念佛攝萬德,這是夏老晚年歸淨土,為弘揚淨宗,所以願此第一經,淨宗的第一經,破塵生光,希望這一本無上的寶典真正能夠饒益當來。末法還有九千年,九千年眾生要靠此得度。所以繼前賢,前賢是王龍舒、魏默深,這是第三位,重行會集。我們在他的這個本子裡面看到,最先他是來校正魏默深的本子。這個就是魏默深會集本,經過夏蓮老校對過的,這個本子。後來應該看到,這個校對還不是辦法,還是要重新會集。先做的這個本子,最後重新再做,重行會集。「屏棄萬緣」,這是一切放下,「掩關三載」,閉關三年會集這部經。「淨壇結界」,這是說他做會集工作的時候,這種恭敬心。因為他學過禪宗,學過密宗,得顯密禪淨的加持。「冥心孤詣」,我們講專心致志,心裡頭沒有妄想,沒有雜念,念念是五種原譯本,如何把它融會貫通,重新寫成一本。而且字字句句是五種原本的文字,沒有改動一個字。「稿經十易」,這個文稿先後改編十次,「方慶經成」。這部經真正圓滿到流通整整用十年的時間,這我們才知道夏老的苦心。

  「首蒙宗教俱徹之慧明老法師」。在那個年代,慧老法師的聲望很高,也是夏蓮居老居士跟梅光羲居士都是慧明老法師的皈依弟子。慧老,「手持會本攝影於佛前,為作證明」,我們現在經本上有這張照片。「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師繼之專講此經於濟南,並親為科判」。這個本子,慈舟老法師做科判就是依這個本子,還沒有最後定本。這個可能是最初三年,把這個形式做出來了,以後一次一次的修訂。這個本子三十七品,我們現在這個本子,最後定本四十八品,得重新分了。「先舅父」,梅光羲老居士是他的舅舅,「在中央廣播電台播講此經,稱之為最善之本」,這是梅老的讚歎。在當時,梅老跟夏老在我們佛門號稱南梅北夏,這在家學佛的兩位大居士。夏老是山東人,北面;梅老是江西南昌人,在江南,南梅北夏,這兩個人是同參好友。這本子出來,梅老稱讚這個本子,《無量壽經》最完善的版本。

  「後復於經序中讚曰」,這個是序文裡面的話,他有一篇很長的序文,介紹這個會集本。序文寫得非常之好,這裡頭有這麼幾段話,「精當明確」,精,沒有複雜,這個會集本是精品,非常恰當,沒有不妥當之處,而且明瞭確實。這會得好!「鑿然有據」,每一字、每一句它有根據,統統是根據五種原譯本。「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,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」。這就真的是難得,這就是符合會集的標準。前面的會集用這個標準來衡量,它就有問題,有不妥之處。這些弊病,夏老完全迴避,沒有了。「艱澀沉晦」,就是經文裡頭有艱難的、生澀的、不好懂的地方,這個我們看原譯本都能看到。「使之爽朗」,他把它簡化了。簡化有沒有用自己的字?還是用原來經文的字。這就不容易,這個就太難了!他把它做到了,使之爽朗,你讀起來口爽,心裡頭明朗。「繁複冗蔓,歸於簡潔」,這就是文字多,而且意思看得不很清楚。像這些地方,他也把它重新整理,依舊用原來的文字,把它簡化了,讓我們看起來很容易明瞭。凌亂的部分「俾成整嚴」,原譯本這些毛病都有。還有,「闕疏悉令圓滿」,闕疏是意思不圓滿。五種原譯本,這個裡頭有缺陷,用那個本子來補;那個本子有缺陷,再找其他本子。五種本子來拼圖,拼成一個最美麗的,「必期有美皆備,無諦不收」。這說這個本子,諦就是如來的真實語、重要的開示,一字不漏。「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」,你不能不承認,它是最善的本子。

  「於是先師會本問世以來,不脛而走」。確實,看到這個本子,沒有不歡喜的。這是說當時佛門裡頭這些尊宿,尊宿這是長老輩的,「多以會本文簡義豐」。這是在當時許多長者大德,他們看到這個本子,對這個本子讚歎,文字容易懂,不難,義理非常豐富。「詞暢理圓」,用的詞句暢通,沒有障礙,說的理很圓,圓融。「講說讚揚」,有人用這個本子講《無量壽經》,這講說;有人讚歎。「流播中外。見者聞者,歡喜信受。持誦印行,絡繹不絕」。在那個時候,這本子剛剛出來,沒多久,抗戰勝利了。勝利之後,國共的戰爭,社會混亂,所以這個經的流通就有障礙了,在戰亂當中誰去印經?尤其剛剛出來沒幾年,知道的人並不多。我們在台灣,在台中李老師那個地方才看到。

  李老師當年講了一遍,那個時候我可能剛剛學佛,二十五、六歲,剛剛學佛,我三十歲跟老師見面的,應該是在這五、六年之前,講一遍之後就沒有再講了,也就是有人反對,李老師不找麻煩,反對我就不講。所以我在台中聽老師講過一遍《無量壽經》,康僧鎧的本子,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有這個本子。這個本子是以後老師給我的,我一看到這個本子非常歡喜,比康僧鎧的本子好讀。康僧鎧的本子裡頭確實有艱澀沉晦,繁複冗蔓,還有凌亂,真的有這些,碰到這些句子就不好懂。所以看到這個本子,真的是比原譯本簡單多了,容易多了,這個理跟事特別明顯。「近且蒙海外佛學界收入新印之續藏。行見大經光明,常照世間」。這個是老居士的願望,還沒有達到,最近新印《藏經》沒有把這個收進去,我們想將來再印《藏經》的時候,應該把它收進去。

  「昔賢會集之勝願」,從王龍舒一直到夏蓮老,會集經的目的是利益一切眾生,希望方便大家學習《無量壽經》,這一個願望到這個本子出現才算是圓滿成就了。「《無量壽經》之善本」,真正善本,「於茲慶現」,非常慶幸出現在世間,這是稀有難得。我們在遇到的時候,因為這個時候正是戰亂的時候,國內要印經流通不是容易事情,台灣也不容易,因為那個時候的印刷術沒有照相印刷,都要重新排字,要做版。台中蓮社印了兩版,數量大概都是一千冊,所以數量並不多,流通並不廣泛,很多人沒有見過。我們也因為老師的囑咐,只能夠自己學習,不能公開講這個本子。一直到李老師往生,我手上這一本很多人忘掉了,我想當時老師講經,聽眾大概就是五、六十個人,不多。這些聽眾裡頭恐怕一大半都不在了,知道這樁事情的人很少很少,像我們這種年齡都不知道。所以我們就發心把老師的眉註本印一萬冊,在海外流通,從這開始,大家看到老師加上的註解,就更容易懂了。同學們要我講這部經,我在美國就開始講。前兩遍在美國、加拿大講的,然後回台灣講,沒有障礙了,時間久,大家忘掉了,聽的人都生歡喜心。所以這個經跟註解在台灣就很方便的流通了。

  「此實為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」,我們有福報,遇到這個本子真不容易!這個本子歷盡千辛萬苦,現在對這個本子不滿意的人還很多。那我們要問一問,這本子他有沒有看過?可能沒看過。沒有看過,反對它是為什麼?這個事情我們得認真去思考。好在現在是國家承認了,中國國家宗教局印的淨土五經,我拿到手上來一翻,《無量壽經》就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。國家宗教局出版的,代表國家肯定承認,這是一樁好事。所以念老在未講經之前,前言裡頭把這個前因後果做詳細介紹,讓我們對於這部大經產生堅定的信心,不懷疑,真誠恭敬心來學習。這些年來,依照這個經本修行成就,瑞相很多,這都可以給我們做證明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