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玄義  (第六集)  1989/11   新加坡  檔名:02-004-0006

  諸位法師、諸位同修,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第七行,看第二個小段:

  【本經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為宗,以圓生四土,逕登不退為趣。】

  前面將宗趣的定義介紹過了,從這以下要正說本經的宗旨、歸趣。這一條是總說,下面再分別細講。先說宗旨,底下「明宗」。

  【經云,三輩往生之人,莫不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為因。】

  這是在本經很明顯的可以看得出來,這部經大家都念得很熟了。所以三輩往生,無論是上輩、中輩、下輩,由此可知,往生淨土必須的條件是要發菩提心,要一向專念。

  【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,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。故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是彌陀本願之心髓,全部大經之宗要,往生必修之正因,方便度生之慈航。本經所崇,全在於此。修行要徑,唯斯捷要,故為本經之宗也。】

  這再舉出經文來做證明,證明所說的宗旨是有依據的,不是隨便說的。在本經的第六章,就是阿彌陀佛所發的大願,大願的會集是根據兩種不同的本子,夏老居士以二十四為綱,以四十八願為目,這在經文上可以看得很清楚。講十八願、十九願都是從下面文字四十八願裡頭所說的。十九願主要是講發菩提心,十八願是講十念必生,這就是講的一向專念。

  古德曾經有個比較,他這個比較就是說,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,這四十九年是以哪部經最為殊勝?一切經中,《華嚴》最為第一。由此可知,《華嚴經》確實為各宗各派所敬仰、所尊重的,的確是如來圓滿的法輪。如果《華嚴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兩個相比,《無量壽經》第一。因為《華嚴》為什麼會圓滿?《華嚴》之所以究竟圓滿,就是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它才圓滿。如果不求生西方淨土,《華嚴》也不是最圓滿的。本經自始至終,可以說字字句句都是給我們說西方世界依正莊嚴,純而不雜,所以就把《華嚴》比下去了,比《華嚴》還要殊勝。

  再就本經的經文,我們這個經文總共有四十八章,四十八章裡面哪一章第一殊勝?第一殊勝就是第六章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。這種較量的方法啟示我們,佛一代時教,也就是講他四十九年所說的,哪個法門、哪部經、哪一句話最重要?佛說了四十九年,哪一句話最重要,要把這個找出來。四十八願在本經裡面最為重要,最為第一了。再就四十八願來比,四十八願哪一願最為第一?這就比到頂尖上去了,最為第一的,跟諸位說,我們古來大德所公認的是第十八願。因為第十八願裡面告訴我們「十念必生」,這才把如來度眾生的心願,一句話道破了。

  如來真有本事,能夠叫業障深重的眾生即生成佛,就在這一生就圓成佛道。用什麼方法?十念必生。這是講臨命終時,遇到了善友勸你念阿彌陀佛,你就能夠相信,就能夠接受,能夠依教奉行。這個十念不是平常的十念法,就是指念十聲阿彌陀佛他就往生了,真正是暢佛度生的本懷。所以,本經是以「一向專念」為宗旨,這是『彌陀本願之心髓』,合起來講就是十八願、十九願。如果更精粹的講,那就是第十八願,十八願是阿彌陀佛本願的心髓,普度眾生圓成佛道,這是不可思議的大願。『全部大經之宗要』就是在這兩願,十八願跟十九願,『往生必修之正因,方便度生之慈航』。

  由此可知,菩提心一定要發,不發是不行的,要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發菩提心。菩提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的意思;換句話說,菩提心就是覺心,覺則不迷,迷就不覺。什麼叫做迷?什麼叫做覺?我們簡單的講,凡是貪戀這個世間,就是迷。捨不得離開這個世間,不知道這個世間是虛妄的,不是真實的,這個世間只有苦,沒有樂。這樁事情諸位要很冷靜的去想想,你們如果說生活很快樂,你快樂在哪裡?你的快樂付出了多少的代價,值不值得?何況這個樂是非常的短暫,樂後面有無量劫的痛苦,你知不知道?如果真的搞明瞭了,你會感覺到這個世間非常可怕,這是覺悟。

  迷戀世樂,這是愚痴,這是迷惑顛倒;心心嚮往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覺。所以叫你每天念這部經,把這部經念得滾瓜爛熟,熟透了,心心嚮往,這就是大覺,這個心就是真正的菩提心。用這個心來念佛,念念相應,所謂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。所以念佛的心,普通的心念,感應的力量很薄弱;如果是用菩提心來念,感應的力量就不可思議了。所以這是往生必須要修學的正因。這個心不難發,佛容易念,無論什麼人如果遇到這個機緣都可以修學,都一樣的成就,這才是如來方便度生之極則,達到了極點。

  『本經所崇』,崇是崇尚、推崇,『全在於此』,本經修行的依據,修行的方法,就是這個兩願。這個兩願是阿彌陀佛直接教導我們的,是世尊為我們轉述,世尊的轉說等於阿彌陀佛親自跟我們講,沒有兩樣。『修行要徑』,要是重要,徑是門路,修行成佛最重要的門路,最重要的方法。『唯斯捷要』,斯就是指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這是我們了生死出三界,一生成佛最近的一條道路,沒有比這個更近,沒有比這個更快了,所以這是本經的宗旨。菩提心這樣重要,下面總得要把菩提心給諸位多介紹一些。古德告訴我們:

  【發心有二義,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。】

  這段文是在《往生論》裡面,曇鸞法師的《往生論註》,註得很詳細。我們要想發菩提心,菩提是剛才講的覺,那麼我們先要把覺心的障礙要認識、要遠離它。哪些是我們菩提心的障礙?經論裡面講有三種。第一個:

  【依智慧門,不求自樂,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。】

  這一條初學的人聽起來大概都不以為然,我們要求的就是要求自己快樂,『不求自樂』,誰還願意求苦、受苦?佛法的大主義也是告訴我們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為什麼說不求自樂?跟我們佛法裡面講的離苦得樂,不是衝突了嗎?實在講絕對不衝突。這個地方講的樂不是真樂,是假樂,佛跟我們講,樂是壞苦,可見得它不是真樂,樂是壞苦。我們舉個例子來說,遇到自己很喜歡吃的東西,你得到了吃起來很開心,很樂。吃了一碗很樂,再吃一碗也很樂,連著叫你吃個二十碗,你樂不樂?你就不樂了,樂馬上就變成苦。可見得這個樂是假的,不是真的,樂馬上就變成苦。

  年輕人跳舞很快樂,看著你,叫你跳七天七夜,要命!這苦死了!那就變成苦了。可見這個樂會變成苦,樂就不是真的,樂是假的。所以佛給我們講,苦是真的,樂是假的。譬如說苦,餓一餐很苦,餓十餐更苦,絕對不會餓到最後會樂起來,沒這個道理。拿個鞭子打你,打一鞭很痛,打十鞭更痛,不會打到最後會快樂起來,沒這個道理。所以你就想苦是真的,樂是假的,我們一般人都沒有留意這樁事情。佛很聰明,他告訴我們,我們想想真的,一點沒錯。

  這個地方講不求自樂,這個樂是苦樂之樂;佛法所追求的離苦得樂,這個樂既然會變成苦,我們也不要它,苦也不要,樂也不要,這才是真樂。所以,佛法裡面得到的樂,不是苦樂之樂,苦樂之樂是假的,我們要追求的樂是真的,是真正的樂。真正的樂是清淨心,真正的樂是真實智慧,清淨心能生智慧,這個樂!你看六祖大師在黃梅初見五祖,他就說: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。這個樂!我們凡夫一天到晚常生煩惱,常生煩惱這很苦!人家那個心常生智慧。

  說實在的,六祖的心跟我們的心沒有兩樣,乃至於阿彌陀佛的心,十方諸佛的心,跟我們的心也沒有兩樣。現在我們落到這種地步,毛病出在哪裡?就是我們的心不乾淨,我們的心被污染了,所以才變成這個樣子。佛法的修學,它的目的就是叫我們離開一切污染,恢復到自性清淨光明,我們本心、真心就顯露出來。我們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那個心裡頭是常生智慧,永遠不間斷的,智慧無量無邊,不但智慧大而且深廣,智慧深。所以,先要把這個假的樂捨掉,這個樂是假的,要認清楚,不求自樂。

  我們往往看修道的人,佛家的修行人,看到他好像很清苦。我們看到虛雲老和尚,虛雲老和尚多數同修沒有見過,我也沒見過,可是我們看到他很多的照片。從照片上看起來,他穿的衣服都是補好多補丁,我從來沒有看到一張虛雲老和尚穿了一身衣服沒有補丁的,我沒看到過。我有他十幾張的照片,每一張照片衣服上都補了一個洞一個洞的,都補了好多塊。這個我們看起來,老和尚很可憐,都穿破衣服,很苦!老和尚看到我們世間人,好可憐,好苦!什麼原因?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。

  我們看到他吃長素,沒有肉吃,穿破衣服,住小茅蓬,這很苦。他看到我們心裡頭常生煩惱,無止境的憂慮、牽掛,他看到這個,可憐,苦!老和尚心地清淨,自在光明,過去未來無所不知,他快樂極了,我們不知道。那是真樂!我們一般凡夫沒有法子體會,也想像不出來他那個樂,他那個真正的享受。像那麼樣的聰明人,他那個生活要不快樂,他肯幹?不肯幹。這是標準不相同。

  『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』,這句話非常重要。世間物質享受可不可以有?給諸位說,可以有。特別是在大乘佛法,尤其是華嚴境界,華嚴境界是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所以世間種種之娛樂他都可以享受,沒有一樣不可以享受的。但是,雖然在這個境界裡,他的心清淨,他的心不動,內不動心,外不著相,人家有這個本事。我們凡夫沒這個本事,所以開頭學佛,學小乘比較靠得住一點。為什麼?戒律持的很嚴,很固執,擇善固執,他能成就。大乘佛法,尤其到一乘佛法,它是完全開放,如果你自己沒有真正功夫,學它學不像,最後學到哪裡去?學到阿鼻地獄去,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,學不得!

  尤其是大乘佛法裡面的密宗,更是學不得,密宗是大乘佛法裡面最高層的一個階段。什麼人有資格學密宗?我自己學佛,一開頭指導我的老師就是密宗的一位大德,章嘉活佛,那是個真正善知識。我親近他三年,他沒有給我灌頂,為什麼不給我灌頂?說沒有資格。我想跟他學法,傳個法給我,不傳,沒有資格,要我先從顯教學,而且先從戒律下手。他老人家說,顯教如果不能通達,通達這兩個字不容易,他說的通達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開悟,你不開悟,哪能通達?真正開了悟才有資格灌頂,學密咒。因為密咒是屬於加行法,這個功夫加上去使你成就更為快速,是這個意思。所以普通人哪有資格學密!嚴格的來講,密宗的正科生,就是真正有資格學密的,是圓教八地菩薩,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,八地是不動地;七地以下,在密宗裡面都不是正科生,旁聽生!這是我老師教給我的。所以我對密宗的常識很豐富,密宗的上師唬不了我,也騙不了我,我知道的很多。

  我有一年(民國五十一年),我在台灣桃園大溪講經,那個時候生活非常之清苦。剛剛出家沒多久,也沒人供養,勉強能混碗飯吃,不至於餓死而已,很苦!講經在哪裡講?在大溪關帝廟講經。因為那個地方沒有佛法,只有神廟,所以我們在神廟裡講經,也講神經不講佛經。我在那邊講過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,講過《太上感應篇》,道教的廟我們就講道教的經,我在那裡講這些。當時在大溪有位密宗的上師屈映光,就是屈文六,在台灣相當出名。他在抗戰時期曾經做過高官,以後到台灣,退休之後他去學密,他是密宗上師,在台灣傳密。

  我們那個廟一共五個人住,很苦,他就派了人到我們廟裡來,給我們住持老和尚說,希望我們去皈依他跟他學密。如果我們到他那裡皈依,他每個月每個人津貼我們三百塊錢的生活費用。那個時候三百塊錢很大,五個人有一千五百塊錢,我們的生活可以大大的改善,可以過得相當舒服。他找我們去跟他學密,我們老和尚心就動了,他也徵求我們的意見,把我們四個人找去開個小會。說屈上師有這番好意,邀請我們跟他去學密,提出這樣的這麼好的條件。我聽了以後我就告訴老和尚,我說我們就值三百塊錢嗎?三百塊錢賣身投靠,這成什麼話!我就告訴老和尚,老和尚過去大概也學過一點密的,我說我如果今天三步一拜拜到他面前,想拜他做老師,請他傳給我密法,他一腳把我踢開,把我趕出去,我佩服他,他是真正的上師。因為什麼?我沒有資格,我顯教沒有通。我這個不通,他就找我去學密,這個密也可想而知,它究竟是什麼密我們也就不必深究了,不是真的。

  好像我們辦個學校,這個學校是研究所,一定要碩士畢業了才能考博士班。現在你小學都沒有畢業,「來,上我的博士班」,你想想看,那個博士班值錢嗎?所以諸位要曉得,密法絕對不是輕易可以修學的,這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到。現在這個傳傳得很多、很廣泛,大家喜歡它,就是它不必持戒。平常叫你學佛,要叫你吃素,要叫你持戒,你感覺到很痛苦、很難過。他那裡你學了密,照樣可以吃肉,什麼樣的事情照樣都可以做,這個佛好自在,這個佛很好學!是不錯,學到最後都學到阿鼻地獄去,決定見不了佛。

  所以學密,許許多多年輕人,受過高等教育的,學了不到半年、一年,他證果了。證什麼果?神經分裂果。他也上生了,生到哪裡去?神經病院。我看到很多,中國、外國看到很多。所以諸位,世間事情沒有說貪圖小便宜可以得到證果的,沒有這種事情,絕對沒有不勞而獲,哪有這種便宜事情!我很聰明,有這種便宜事情我老早去了,不要等到你們了。給諸位說,佛門裡面最便宜的就是這個法門,沒有比這個法門更便宜的,這是大家一定要認識清楚。可是這個法門要發菩提心,要認真去念!你不念,你這一生還是得不到。

  這句重要在哪裡?諸位要知道,我們學佛最大的一個困難,一個難關不容易突破,就是自私自利這個念頭。這個念頭很難突破,能夠突破這個觀念,那你佛法可以說是一帆風順,你這一生決定有成就。這一條就是破我執的,如果我們不求自樂,對於自私自利這個觀念就淡了很多。所以,起心動念要想眾生,要想到整體。一切眾生有福,我當然有福,一切眾生沒福,我一個人有福也沒用處,還要跟著大家一起受罪。

  所以我希望新加坡的同修們,新加坡在今天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淨土,是這個世界上的福地。如果你們不愛惜,不知道珍惜,不知道保護的話,讓那些邪知邪見滲透了你們,你們首先思想、心理被人家染污,你這塊土就變成穢土,你的福報就沒有了。要想守住這個福地,守住這個淨土,用什麼守?清淨心,心理、思想決定不能被染污。最好的方法是要學佛,是要把佛法推廣,因為佛法是自淨其意。佛教給我們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,我們三皈依裡面是「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」,佛法是教我們這些的。念念要為國家,為整體利益著想,這是個覺悟的人,佛弟子就是覺悟的人,不迷惑顛倒。所以,第一要遠離貪心,遠離貪著自身,就是自身的利益要遠離它。第二:

  【依慈悲門,拔一切眾生苦,遠離無安眾生心故。】

  第一是智慧,沒有智慧,也沒有慈悲。佛法裡面的慈悲,是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,也就是我們常講理智的慈悲,不是感情用事,是理性的慈悲,理性的愛護。要拔一切眾生苦,一切眾生有苦難,我們用智慧、用慈悲去幫助他。遠離無安眾生心,「安」是叫一切眾生得平安,「無安」就是不管一切眾生的安全,這個心是違背菩提心的。所以,我們念念要幫助一切眾生,希望一切眾生得平安。第三:

  【依方便門,憐愍一切眾生心,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。】

  《地藏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」,菩薩在這個世間大慈大悲幫助這些眾生,眾生不但不感激,還要毀謗。好心好意的去幫助他,他不願意接受,還要惹菩薩生氣,這怎麼辦?菩薩要忍受!菩薩不能認為這些眾生對我不恭敬,對我沒禮貌,我趕快就走,這就不是菩薩。菩薩要修忍辱波羅蜜,要憐愍這些眾生,眾生愚痴,無知,不曉得是非善惡。所以菩薩一定要原諒這些人,不要去跟他計較,不要說失禮的地方要原諒他,就是得罪的地方也不能夠計較,這樣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。這是三種與菩提心相違背,障礙菩提心的,要知道遠離。

  所以菩薩,特別是在末法時期,弘法利生絕對不求恭敬,絕對不求供養,只要眾生覺悟。要求希望他覺悟,希望他回頭,希望他能夠明瞭淨宗法門,依教修行,求願往生,你就幫助這個凡夫成了佛,菩薩的目的就達到。不在恭敬供養,不在這些;換句話說,如果為了恭敬供養來弘法利生的,菩提心就沒有了。他到這兒來幹什麼的?他是來做買賣的,叫裨販如來,他是來賣佛法的。為什麼?他所獲的代價是恭敬供養,他是賣佛法的。賣佛法將來果報統統在阿鼻地獄,因果可怕!這三種遠離,另外:

  【次須知三種順菩提門。】

  順菩提心門,我們一看是三種心,這三種心統統是清淨心,諸位同修要特別留意。第一種是:

  【無染清淨心。】

  諸位要知道,無染就是智慧,決定不染著。什麼叫不染?凡夫的心接觸外面的境界就會生起喜、怒、哀、樂,我們中國人講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愛、惡、欲七情,七情五欲,你接觸外面境界就生了七情五欲。這七情五欲是染污,不是個乾淨的東西,我們的心被七情五欲所染。學佛的人要有智慧,有智慧怎麼樣?不為七情五欲所染。他為什麼不會被它所染?因為他知道七情五欲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七情五欲你能真正得的到嗎?得不到!真的得不到!說老實話,七情五欲你仔細去觀察,它是個什麼東西?它是個虛妄的概念;換句話說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錯覺,錯覺就是錯誤的想法,也就是迷信,這個東西不是真的。所以菩薩有智慧,把這個事情照得清清楚楚,有智慧就看清楚了,曉得這個東西徹底虛妄,因此這個東西擺在面前他不動心。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,我們的心就不染,這是無染清淨心。

  【不為自身求安樂故,菩提是無染清淨處。】

  所以說菩提心是什麼?菩提心是無染的清淨心。第二:

  【安清淨心,為拔一切眾生苦故。】

  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叫一切眾生心安、身安,這就是前面講的慈悲心。第三:

  【樂清淨心,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,生彼國土故。】

  這就是方便法門。諸位想想,我們有什麼本領叫一切眾生破迷開悟?我們有什麼本事叫一切眾生一生成佛?這種智慧、本領只有佛才有,菩薩都辦不到,只有諸佛如來他們才有這個本事。可是今天佛以善巧方便,把他這套本事傳給我們,我們也有跟諸佛如來同樣的智慧、同樣的本領。那是什麼?用這部經,用這個法門,我們自己信受奉行,這一生往生成佛。我們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,勸別人,別人如果信受奉行,他這一生也能夠往生成佛。所以,我們的智慧、能力跟阿彌陀佛、十方諸佛如來無二無別。如果要說起其他的法門,我們就不行了,這個法門是如來果地上的妙法,圓圓滿滿的傳授給我們。這真正是希有難逢,所以古人講佛恩難報,確實是有道理,這是真實語。

  這一段的開示,還都是說明菩提心的前方便。下面我們還要依據經論為同修們說明,因為這個事情太重要了。

  【元曉師云。】

  元曉是唐朝時候韓國的一位法師,那個時候叫高麗,高麗國的一位法師,也是在中國留學很有成就的一位大德。他說:

  【發菩提心是明正因,又云,發心有二,隨事發心,如四弘願;順理發心,信解諸法實相而發心者。】

  他這個說得簡單,也說得非常好,說得相當精要。『隨事發心』就是我們平常所念的四弘誓願,我講所念,一些人確實每天早晚課誦裡他都念。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這個四條是圓滿的菩提心。他雖念了,沒發,所以你不能叫發菩提心,你只能叫念菩提心,沒發。為什麼?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還有很多討厭的人不願意度他,可見得你這個心沒有發出來;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曉得很多煩惱,他不願意去斷,不肯去斷,不但不斷,天天還去找煩惱,這個事麻煩大了,可見得你只是會念,你沒有去做;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也不肯學,也不知道怎麼學法,佛道更談不上了。所以,這是隨事發心。

  希望諸位同修念這個四句,那個心一定要真的發出來,要真正發出來。我們佛法講「隨文作觀」,你要依照文字把你的心念發出來,這就好。這發怎麼樣?要天天發,他不發就忘掉了。雖然發了一下,像閃電一樣亮了一下,馬上就滅掉了。但亮一下就很難得了,不容易。為什麼?無始劫以來從來沒有亮過,這下突然亮了一下,雖然很短暫只一剎那,這一剎那就很寶貴。希望你能夠多發,連續不斷的發它這個光就連起來了,真正發起來。所以,每天念要真發。

  四弘誓願,諸位要知道,它裡面最主要的就是第一願。我們今天老實話,就沒有大悲心,我們這個願發不起來;這一願果然發起來,後面三願自然功夫就得力。為什麼?你真正想幫助這些苦難眾生,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你真有這個心。你真有心幫助他,你自己沒有學問,自己沒有道德,你就幫不了人。你真正想幫助別人,換句話說,回來自己認真好好的修行,要修到自己品學兼優。品德是什麼?沒有煩惱,品德最高。所以,斷煩惱是修我們的德行,學法門是修我們的學問,品學兼優才能夠幫助眾生,才能夠為大眾服務。為什麼要成佛道?不成佛道你度眾生不能圓滿。像菩薩,他能幫助他以下的,在他以上的他幫不上忙;成了佛,連等覺菩薩都在他度化之內。所以,成佛才是圓滿的度脫一切眾生,這就是為什麼要成佛道的道理。

  由此可知,斷煩惱、學法門、成佛道,為什麼?統統是為了度眾生。如果不為度眾生,這些事情對自己,自己就是六道輪迴也不在乎,無所謂,也就不需要那麼樣用功;但是為了要度一切苦難的眾生,我們必須勇猛精進。實在講,照通途法門來說,我們在一生當中實在不容易成就;幸虧有這個特別法門,就是淨土法門帶業往生。這個法門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了,我們自己決定成就,也深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幫助別人,在這一生永脫輪迴,成佛作祖,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。

  所以我們在過去不認識,這個法門聽說、也看到,但是對它不了解,對它不認識,往往當面錯過。心裡面還想著別的法門,還以為有別的法門比這個法門更殊勝,別的法門比這個法門修得更牢靠、更快速。這都是沒把事實真相搞清楚!今天我們真的搞清楚,搞明白了,所以千經萬論、無量法門我們統統放下,單提這一門。我們在一切經裡面只需要這一部經,《無量壽經》;無量法門裡面我們只取一個法門,「持名念佛」,真是簡單、容易、穩當、方便到了極處。這種修行法,自古至今,我們在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面看過,在《往生傳》裡面看過,出家在家多少大德依這個方法成就了。那些都是我們的楷模,是我們的樣子,是我們的典型,套一句外道的話,那就是我們的見證,這些往生的人都是我們的見證人。所以,這個法門圓圓滿滿具足了三輪,如來的開示、勸告,那麼多往生人給我們做證明,做證轉。

  今天還有位同修來問我,他說他本身是學佛了,女兒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,他說我用什麼方法能勸她學佛?一勸她,女兒馬上就拒絕。用什麼方法?實在講方法是有。香港何東爵士的老太太何東夫人,就是何世禮將軍的母親,她就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。他們全家是虔誠的基督徒,老太太在往生的那一天,開了個往生大會,把她的親戚朋友都找來。她預知時至,知道她什麼時候走,往生那天,把親戚朋友都找來,找來告別、辭行。「我今天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,給你們告別。」把她家裡兒子、媳婦也找來:我們母子一場,現在信教自由,我們各信各的教,這一生彼此都沒有干擾,今天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,你能不能念幾聲佛號送送我,也算是我們這一場母子之情。一生都沒有要求,最後要求他念幾聲佛號送送我,這是合情合理。

  所以兒子、媳婦也就參加了她的往生表演大會。念不到一刻鐘,十五分鐘是一刻鐘,不到一刻鐘,老太太盤腿打坐真的走了。他全家再也不進基督教堂了,老實念佛了。為什麼?親眼看到的!一家人都度過來了,這很厲害。所以平常不必說,到這個時候統統回頭,你一定要做出樣子給他看。你們基督教有這個本事嗎?有預知時至,曉得什麼時候走,不生病就這樣走了嗎?何東老太太很聰明,很有智慧,到她往生的時候把一家人都度了。所以,我們家人不信佛沒關係,你臨終的時候也表演一套,全家就得度了。

  這就是發菩提心。你想想看,老太太想度她一家人,她自己不能不認真修行。她要不認真修行,到臨終時還害病,躺在床上走的,她家人沒有一個人相信她。她為了要度她一家人,自己認真努力精進,這就是四弘誓願裡頭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如果我們真正有個度化眾生的意念、念頭,這是很大的一個力量,推動我們認真努力的來修學。因為我自己不能成就,我怎麼能幫助別人?要想別人真正相信、真正發願,一向專念求願往生,自己要做個榜樣,要做個好樣子,人家看了、聽了才死心塌地的相信,不會再懷疑。

  所以,這一願如果真正發起來,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在那裡推動你,在那個地方警策你,你這一生沒有不成就的。換句話說,修行之所以沒有成就,說個老實話,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?沒有發菩提心;沒有發菩提心簡單講就是自私自利。真正發菩提心,他就要利益一切眾生,要幫助一切眾生,這叫大菩提心。這是隨事發心。所以,四弘誓願最重要的是第一願。

  第二是講『順理發心』,這個就好了,但是這個不容易。順理發心實在講是得明心見性,這樣才行。為什麼?他確實證得諸法實相,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性相、理事,他沒有一樣不明瞭,沒有一樣不通達。這時候他發的心就是如來果地上所講的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那是當然的。所以,這裡雖然說『發心有二』,但是對我們凡夫來講,還是前面的隨事發心是真正對我們說的。理,那是要相當的功夫,不是對一般人講的。

  【元曉師等以發菩提心為正因,念佛為助行。】

  『元曉師等』,在唐朝那時候,和元曉師有共同的見解、共同看法的一批人,有這個說法。發菩提心是正因,念阿彌陀佛是助行,有這種說法。

  【善導、靈芝、與日淨宗諸家則以持名為正行,發心為助行。】

  善導大師是我們中國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,靈芝律師是學戒律的,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也非常有盛名,以及日本淨土宗的高僧大德,他們又有一個說法。他們認為持名是正行,發心是助行,恰好跟元曉師他們那一派是顛倒的。我們要問,到底哪一個是正行,哪個是助行?

  【蓮池大師和會之曰。】

  到了明朝,我們淨土宗有一位中興淨土的祖師,就是蓮池大師。這一次我們台北寄來了一些《彌陀經疏鈔演義》,這是一個會本,《疏鈔演義》會本。因為本子不多,不能夠贈送每一位同修。如果是有送到了,有沒有拿到的,這就不平等,我們佛法是平等法,不夠分那只有存在這邊圖書館,如果將來我們再印再送來;本子如果是夠的話,我們分送給諸位同修。這個本子前面有一張蓮池大師的畫像,在我們想像這張畫像可能相當的真實,後面有一頁蓮池大師的墨寶,非常的難得。我從大陸上得到的,附印在後面,蓮池大師親筆寫的字,也寫得非常之好。蓮池大師說:

  【還以持名為正行,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。】

  他把古時候這兩種說法合而為一,這就很圓滿,我們不再懷疑了。

  【徹悟禪師云。】

  徹悟禪師他真的徹悟了,名實相副,真的徹悟了。他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之後,回過頭來專修淨土,念佛往生。你看,不是真的徹悟了嗎?佛門裡面,諸位學了佛之後,都有個法名,師父都給你起個法名。法名的用意很深,希望你這一生名實相副,所以這個名字是代表師父對你的期望,給你起這個名字,代表對你的期望。所以,人家一叫這個名字,你心裡就有警覺,我的名實相不相副?我出家的時候,師父給我取個名字叫淨空,我聽了很好,別人一叫,我就想想我有沒有淨?有沒有空?如果不淨不空,那這個好名字對我來講就是假的,名實不相副。所以,名字的含義很深。

  今年我在海內外,許多同修要求我給他授三皈,我從今以後不起法名。為什麼?釋迦牟尼佛已經把法名起好了,這個太好了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起的法名叫妙音。妙音是什麼?南無阿彌陀佛,這句佛號就是妙音,你看《彌陀經》東方五尊佛最後一尊就是妙音佛。明年有機會我到此地來跟大家講《彌陀經要解》,我給你講這六方佛,六方佛的名字都含有很深的意思,不是隨便舉幾個人,不是的,它有很深的意思。這些佛的名號,就代表我們修淨土的人,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每個階段修行的方法,名號代表了,那個意義非常的圓滿。

  妙音就是執持名號,我們每天念四個字,念六個字,這個音聲是妙音。因為能念之心是始覺,所念的佛號是本覺,念佛的時候,始覺合本覺,這就是究竟覺,所以這個音是再妙也不過了,沒有比這個更妙。我們既然得到這個法名,就不能不念佛,你要不念佛,你的音就不妙了。你一天到晚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,妙!不但自己妙音,同時也要勸別人念佛,那就更妙了。所以妙音是自己念佛,勸人念佛,意思就在此地。一定要懂這個意思,不要辜負了釋迦牟尼佛給我們這麼好的法名。徹悟禪師說:

  【真為生死,發菩提心,以深信願,持佛名號。】

  這是他老人家確實徹悟之後的一句名言。真正為了了生死出輪迴,這個心就是覺心,是菩提心,菩提心就是覺悟之心。也就是說明無量劫以來,我們都在搞生死輪迴,太苦了,希望在這一生永脫輪迴,不再生死。你有這樣一個強烈的欲求,這個欲求就是無上菩提心。用什麼方法達到這個願望?用念佛的方法。『以深信願』,我真正相信西方淨土,真正相信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對它決定不懷疑。而且真正相信這部經字字句句都是真實的,沒有一句話是妄語,沒有一句話誇大,字字真實,我們相信。我們願意依照經典給我們講的方法,執持名號,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這是真正覺悟;如果不是真正覺悟的人他做不到。大家把經本翻過來,十四面:

  【蕅益大師云,信、願、持名,為一經要旨。】

  蕅益大師這個話是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裡面說的。《彌陀經》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小本,《無量壽經》是《彌陀經》的大本,這兩本經只有文字上多少不同,內容完全一樣;《無量壽經》講得詳細,《阿彌陀經》講得簡單。所以,這兩部經古人把它看作一部,同部,叫大本、小本,同部的。因此,《彌陀經》的註解,《無量壽經》可以全部採用;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《阿彌陀經》也可以通用,因為它是一部經。所以蕅益大師這個註解,也就是解釋《無量壽經》。『信、願、持名,為一經要旨』,是這部經最重要的宗旨。

  【信願為慧行,持名為行行。】

  這個兩句話希望同修們要記住,為什麼?因為有些確實對於淨土宗知道不多,了解不深,就隨便亂說話。說了我們聽了,假如我們對淨宗沒有一點基礎的話,會被他動搖,信心動搖了。縱然有一點修持的,聽到心裡也很難過,想跟他吵一架,吵架不能解決問題的。他說,我們念佛的人叫老太婆教,沒有智慧;他們學的那個法門是有智慧的,我們是沒智慧的。這樣一來,我們聽了就很難過,我們念這個法門沒有智慧。信心一動搖就想去跟他學,實在想跟他去學,那就真的沒智慧了。

  這個事情自古以來就常常有,有這些閒言閒語。所以過去,李老師在台中講淨土法門,勸大家念佛,講了十年。外面一講《金剛經》,講別的經,大家一聽心就動搖了,「那個是智慧,大智慧!我們這個沒有智慧」,就回來跟李老師說了。李老師說:好!我們道場明天開始講《金剛經》。李老師也講《金剛經》,也講《楞嚴經》了。為什麼?因為你們聽到外面人說我們沒有智慧,好,我們也講幾部大經,你們聽了都有智慧了,心就安定下來。安撫人心,用這個方法。

  我們要念到蕅益大師這兩句話,就恍然大悟,原來念阿彌陀佛是最高的智慧。這個話我在前面多次的跟諸位報告過,文殊菩薩有沒有智慧?這大家公認的,菩薩當中智慧第一。文殊菩薩都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能夠說文殊菩薩是老太婆,沒智慧嗎?這怎麼講也講不通。所以你能夠相信,你能夠發願,你的智慧跟文殊、普賢沒有兩樣。文殊菩薩相信,文殊菩薩發願,我也相信、我也發願,我就不輸給文殊菩薩,一等一的智慧!『持名為行行』,是修行當中最妙的修行方法,一切行門當中第一門。

  【得生與否,全由信願之有無;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。】

  這兩句話是蕅益大師對於淨宗開示的名言,我們近代淨土宗的祖師印光老法師佩服得五體投地,稱讚這個註解說,即使是古佛再來給《阿彌陀經》作個註解,也不能超過其上。把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捧到了極處,古佛再來註這個經也不能超過。大家想想,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,大勢至菩薩對於這部註解讚歎到這個地步,蕅益大師是什麼人?蕅益大師的身分沒有暴露,如果根據印光大師這種讚歎的話,蕅益大師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,篤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。所以大勢至菩薩這樣的捧場,這樣的讚歎,絕對不是普通人。我們中國人真正是有福,諸佛菩薩時時示現在我們世界,這是中國人有福。中國人眼前雖然遭這個劫難,這個劫難對於整個世界,乃至於對於歷史,都是有很大的貢獻。

  我們回頭再看他老人家這兩句話,這兩句話對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心,真實的建立、堅定了。『得生與否,全由信願之有無』,你能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看你信心夠不夠?你相不相信?你願不願意?關鍵在這個地方。可見得這樁事情它不求人,世間事是求人難,這個事情是也不求佛、也不求菩薩;換句話說,能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,不是阿彌陀佛的事情,是我們自己的事情。我們自己信不信?願不願?如果你真信、真願,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你,所以關鍵在我們本身!我們明白這個事實,咱們的心的確是定了,我真相信,我真願意,只要有這兩句,西方極樂世界已經註冊了,已經掛了號,這個了不得。

  諸位同修,你們不是娑婆世界的人,我看你們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,已經不是這個地球上的人。為什麼?你們已經註冊,已經掛號好了,隨時可以去。所以,這個願一發,這個信願一具足,我們這個身在這個世界上,無量劫以來生死輪迴在娑婆世界,我們這個身叫最後身。來生還有沒有?來生不來了,永脫輪迴。來生如果再來,那是菩薩化身再來的,像蓮池、像蕅益、像印光大師,菩薩化身再來的。所以有很多同修問,我常常在講台上說,我這個身體是最後身,我是決定往生,真正有把握。你們有沒有把握?你能夠信,能願意去,你也有把握,你的把握跟我的把握沒有兩樣,決定有把握,這是一點都不假的。所以要認清楚,把這個經書好好的去念,這個經書就是我們家裡面的報告,知不知道?是西方極樂世界送來的信,家書!我們好久沒有回家了,這個拿到是家書,讀這本書,曉得我們家庭裡面現在的狀況。接到家書之後,心裡面想到家,趕緊要回家去看看。所以你才曉得真正不容易,真正是幸運。

  『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』,蕅益大師沒有說多少,沒有說「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多少」,沒有這個說法。他說的是深淺,這個很有道理。什麼叫深?什麼叫淺?心與口相應叫深,心口不相應叫淺。這裡念的南無阿彌陀佛,念的阿彌陀佛,心裡想別的事情,這個就淺,有口無心!所以我們口裡念佛,心裡要想佛,心與口相應,這樣就深。還有一個說法也很有道理,就是念與信願相應,念念具足深信切願,這個念就深;雖然念阿彌陀佛,信的不深,願也不切,這個念就淺,這個說法也非常之好。總而言之,經論上常說,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最重要的是相應,如何念到相應,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了。

  所以大師這一段開示是非常重要,我們如果信受奉行,那就恭喜你,你是真正的西方極樂世界已經報名註冊了,你決定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不是娑婆世界的人。娑婆世界的妖魔鬼怪見到你都非常恭敬,趕快躲開,不敢干涉你。為什麼?你有阿彌陀佛保護你,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。彌陀的學生不得了!十方諸佛如來都尊敬,都特別看待你,因為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。所以是沾了阿彌陀佛的光,諸佛如來對你都恭敬。

  【故慧行為先導,行行為正修,如目足並運也。】

  這句好懂,智慧領導我們修學,信與願就是慧。你能信、能願,剛才講了,跟文殊、普賢沒有兩樣,又能夠一心持名,心口相應,這是正修,這是信願行三個條件具足。『如目足並運』,我眼睛看得清清楚楚,我兩條腿走得很快,目足並運,決定能夠到達。

  【又曰,深信發願,即無上菩提,合此信願,的為淨土指南。】

  這一句也是蕅益大師非常重要的開示,因為菩提心很難講,說老實話,講了也不懂;縱然你聽懂了,你也做不到,不曉得從哪做起。幸虧蕅益大師這一句話道破,因為這句話,我們每個人發菩提心都不難。菩提心就是什麼?就是剛才講的深信、發願,深信發願就是無上菩提心。這一句自古以來沒有一個人說過,第一個人這樣說法的就是蕅益大師。他講得對不對?我們仔細去想想,他這個話說的是千真萬確。你們想想,深信切願馬上就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,見到阿彌陀佛圓證三不退,一生就成佛,這不是無上菩提心是什麼?的確這是上上菩提心。不要那麼麻煩,那麼囉嗦,講了半天,談玄說妙,說了又不懂,大師一句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給我們道破了。所以合信願,就是我們持名,一心持名合這個信願,這的確是淨土指南。

  【由此而執持名號,乃為正行。】

  這個名號裡頭決定是有信、有願,真正具足深信切願,我們對這個世間要用什麼樣的態度?也就是說,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在現實的社會裡去生活?這個心態我也可以告訴諸位,現在西方極樂世界,你們的家書已經收到,你們已經讀過了,知道你家庭裡面這樣的美滿。而且無量劫來在外面流浪,在外頭飄零,總想回家去看看,就是這個心情。現在念念都想回家看看,所以眼前的事情得過且過,不要再給自己添麻煩,能過得去就好了。為什麼?一切都要收拾準備回家了。

  你想在台灣的同胞,跟大陸隔別了四十年,開放以來還不到兩年,幾乎每個人都到家鄉去探親。為什麼?四十年沒回去了,總是想家,天天在想家,想回去看看,不回去不甘心。現在我們離開家鄉不止四十劫,無量劫!離開家鄉,現在才得到消息,收到家書,趕緊收拾準備回家。用這種心情來念佛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,沒有一個不成佛的,我們要用這種心態。所以這個世間萬事隨緣,絕對不攀緣,隨緣過日,心安、身安。一心一意專念彌陀,一心一意去念《無量壽經》,把《無量壽經》當作你的家書來看,這太親切了。尤其後面,你們已經皈依了,都叫妙音,後頭都喊著妙音,喊著你的名字,你看這多親切,還不回去嗎?這個要緊。

  【大本亦以發菩提願為要,正與此同。】

  因為蕅益大師是小本《彌陀經》註解上說的,所以他也提到大本,大本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裡面講的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跟他所講的意思完全相同。由此可知,蕅益大師所說的話不是隨便說的,是在大本經文裡面找到理論的依據,他不是隨便說的。這個大、小本,古德的註解我們合起來看,得到了一個結論。

  【故今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為大本之宗,正是遵奉蓮池諸祖之垂教也。】

  黃念祖老居士作註解,在宗趣這一科當中,他就用了這八個字,『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』為本經的宗旨,也正是依照蓮池、蕅益這些祖師大德的垂訓,所以也不是自己隨便說的。這是就本宗的講解,我們也得到了一個很清晰的概念。下面再給我們提到就是《觀無量壽經》,這也是我們淨土三經之一,淨土宗的一部重要的經典。《觀經》裡面講淨宗的理論、方法以及九品的因果,說得非常的詳細,比《無量壽經》講的還詳細,可以做參考。

  【觀經云,若有眾生,願生彼國,發三種心,即便往生。】

  這三種心就是底下列的:

  【至誠心、深心、迴向發願心,具三心者,必生彼國。】

  這一定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這個三心自古以來講法很多,如果我們用前面祖師的教誡,這個三心很容易懂。什麼叫『至誠心』?這就是講三菩提心,誠是真誠,真誠到了極處,這叫至誠心。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體,就是真如本性的理體,《楞嚴經》上講的「常住真心」,跟這個意思完全相同;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面講的「直心」,跟這個也是相同的。簡單講就是真誠之心,真,沒有假,誠,則不虛,真誠的心,這是體。

  底下兩種是用,就是真心的作用,作用有兩個,一個是自受用,一個是他受用;也就是說,我們用什麼心對自己,用什麼樣的心態對人。佛教給我們,對自己要用『深心』,深心簡單的講是好善好德,自己要好善好德,這是深心;對別人要大慈大悲,慈悲心是他受用;慈悲心跟好善好德的心都是至誠心的起作用。所以我們以至誠心信受這個法門,以至誠心信受這部經典,這就是前面講的信受發願,以至誠心、以好善好德的心來發願求生淨土。迴向發願,不但我們自己這一生當中具足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,我們念念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有這個殊勝的因緣,遇到這部經典,明瞭這個佛法,統統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同成佛道,這叫做『迴向發願心』。具足這樣的心願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,不但往生,我相信品位一定是高高在上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