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四八九集)  2011/7/1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48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乘無量壽經解》第六百零五面最後一行:

  『淳淨溫和』,「淳者純也,好也。淨者,清潔也。淳淨,指內心之清湛離垢。溫者,良也,善也,和也。和者,平和。溫和,指儀態之溫良和美」,我們念到這裡。前面我們讀到「擊法鼓,建法幢」,這幾句經文非常重要。我們今天生在亂世,整個世界社會動亂不安,地球許許多多的災變,我們在這幾個月看到很多。無論是哪個國家,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文化,對這些事情都非常憂心,都在想如何應對,如何能夠消災免難。讓我們看到經上這六個字,「擊法鼓,建法幢」,真的就能應對,就能達到我們理想當中的目標。擊法鼓是什麼意思?講經教學,這是擊法鼓。所以古時候,包括日本,我這次到日本去講經,日本法師告訴我,他說四百年前日本的寺院老和尚都講經,還有古人的遺風。在中國一百五十年前,寺院都有法師講經,雖然經懺佛事興旺起來,但是講經教學還在,還是常常有,只是到最近一百五十年,經懺興旺,講經說法衰沒,沒人講了。從前的社會為什麼那麼好?講經的人多,聽經的人多,心地安定。儒呢?儒到處有私塾、有書院,規模大的是書院,小的是私塾,這些讀書人在講四書五經。所以學習的機會多,很普遍,社會安定,災難不興。因為災難,現在我們很清楚的明白,科學家也告訴我們,災難從哪裡來的?是我們不善心行所感,不是別的。心行要端正,心地要善良,像此地講的淳淨溫和,怎麼會有災難?不可能;怎麼會有動亂?也不可能。

  由此可知,中國千萬年前老祖宗教導我們,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。講經教學是擊法鼓,辦書院、辦私塾、建寺院這就是建法幢。法幢是什麼?學習的中心,學習的場所。擊法鼓偏重在老師教學,建法幢偏重在硬體設施。今天擊法鼓、建法幢不必在寺院,寺院幾個人聽?一、二百個人就不得了,這是我們過去經歷過的。我初學佛講經,聽眾三、五十個人,到以後景美圖書館成立,聽眾大概二百多人,不到三百人。現在這個建法幢應該是衛星電視、網路電視,網路電視的成本低,效果跟衛星電視差不多,全世界都能夠收看到,現在要建這個法幢。擊法鼓,我們要培養老師,要有人講。有少數人真修,講得真好,天天在表演,天天在講學,全世界人都看到,這個效果太大了!據我們的估計,我們也是有根據的,如果真的要有傳統文化這個電視節目,有各個宗教講經的這些節目,任何時間都能收看得到,我相信地球上這個社會,動亂的社會,應該在一年的時間可以化解,三年可以恢復正常,安定和諧。不是做不到!擊法鼓、建法幢就見到,就可以做到,效果就是人人都能做到淳淨溫和。

  淳,淳好!我們中國人講老實,淳是老實,老實是一切安穩、和諧最重要的一個基礎,人要學老實。老實的反面是刁滑。我們要回歸到老實,老實是性德,誰不喜歡老實?誰不願意老實?本來是老實,現在學,學壞了,變得不老實,教學是幫助我們回歸到老實。淨是清淨,註解裡面講清潔。淳淨是內心的清湛離垢。湛也是清淨,像水一樣,沒有污染,沒有動盪。水是乾淨的,是不動的,像一面鏡子一樣,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。良是善良。內心清淨、善良、和諧,這是指外面的儀表,就是說清淨心、真誠老實的心表現在外面是溫和的。孔老夫子,學生大家觀察老師,肯定老師有五種德,他表現在外面,溫良恭儉讓。肯定孔夫子第一個是溫和,對待任何人他的態度、言語和靄可親,每個人都喜歡接近他。這是他的修養,內心的清湛離垢,表現在外面自自然然就是這個樣子。所以溫和,儀態之溫良。夫子除溫良之外,良是善良,恭是恭敬,對人恭敬,對事認真負責,這都是從恭敬裡頭來的。節儉是美德,不浪費。讓是禮讓,不跟人家爭,別人要爭,夫子就讓。

  讓比爭好!讓,我們不就是很大的損失嗎?不是。這個道理只有大聖大賢知道,佛菩薩知道,愈讓愈多。為什麼?你讓,別人服你,別人願意親附你,附近這些小國家都依靠你,都願意受你的保護,為什麼?你靠得住,跟你往來大家放心,你不爭。你看看中國,唐朝的版圖很大,你看唐朝時候的疆域,西面包括現在幾乎到伊朗,俄羅斯靠近中國這邊全都是中國的附庸國。不是靠武力,靠中國帝王的德行,那是唐太宗的時代。他那東西從哪來的?《群書治要》裡頭學來的。他們最大的好處,學了馬上就落實,他就用上。所以那種親和的力量太大,把敵人都看成親人,化怨為親,真變成親人了,真的相親相愛;化敵為友,感化敵人變成最好的朋友。這是外交裡頭最重要的兩句話。跟外面交涉往來,一定要能夠用德行感召,化敵為友,化怨為親,不需要用武力,不需要用手段,要用真誠心。所以夫子這個五德是中國人讀書大家共同承認的,也是大家必須要學習的,學溫良恭儉讓。以後這變成君子之風,君子的標準是什麼?就這五個字,做到這五個字是君子,比這個更高的是聖賢。

  『寂定明察』,寂定是清淨,身心清淨,明察是智慧。有定才有慧,愈是做大事情的人,心愈要定。為什麼?他一個決策影響的面太大,影響的時間太長,如果這個決定錯誤,受害的不曉得多少人。所以中國大人物,國家最高的領袖需要什麼?需要定,需要清淨,不能去擾亂他。他看事情不要看太認真,聽東西也不要太清楚,只抓到綱領就行了,瑣碎的這些細則下面人做的。所以君王有權,大臣有能,大臣要辦事,那些細則是他們的事情,君王不要。君王的權是任命大臣,他能夠選賢與能,國家這些大臣辦事個個都有能力,個個都有才華,這個國家治理得很好。上面皇上垂拱而治,沒事,每天沒事幹。把它縮小,一個家裡的家長要清淨,跟國王一樣;一個公司的老闆要清淨,你這個公司會興旺。授權給下面,辦事是下頭人,他要能辦事,你只掌握到權力就行,這是個總原則、總綱領。所以領導人一定要寂、要定、要明察,明是智慧。

  「寂定者,實際之理體。明察者,智慧之照用」,明是智慧,察是照用。如果用佛法來講,明是根本智,察是後得智。明是照見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。可是明察是從寂定來的,所以心不寂定,智慧就沒有了。心如果要亂,事情如果要繁,他生煩惱不生智慧,煩惱來決定政策很少不出亂子的。中國這套學問妙絕了,外國人沒有,外國人的確很少。我們在二次大戰,只看到艾森豪,歐洲戰區的總司令,盟軍的總司令,指揮歐洲十幾個國家的軍隊,把軸心國打敗了。我聽人家說,艾森豪天天都打高爾夫球,若無其事。他有定。別人問他,你每天處理那些事情,那麼多,你還有心思在玩嗎?他說我沒有事情,我只指揮四個人,陸、海、空、聯勤四個總司令,我只管四個人,別的都不管,不聞不問,那些事情他們管的。管四個人好管,所以每天空閒的時間很多。很冷靜,決策就不會錯誤。

  我們看到《資治通鑑》裡面有一篇文章,司馬光寫的「淝水之戰」,很有名的這篇文章,我們以前學校念書,國文裡都選這篇文章。那是寫什麼?寫謝安,晉國的謝安。謝安他是晉國的軍隊只有二十多萬,苻堅的軍隊有七、八十萬,晉朝那個時候的人沒有不慌張,從上到下。這個宰相沉得住氣,若無其事,還跟朋友下棋。有定他才有智慧,對敵人狀況完全了解,雙方情況了解。統帥晉國軍隊的是他幾個子侄、晚輩,教他們怎樣去應付敵人。那一仗打贏了,苻堅也在敗後被他部下殺掉,也篡位了,八十多萬軍隊就瓦解掉。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。你這個頭要一亂,整個就慌了,那就真的失敗;頭不亂,有定功,他不會失敗。寂定明察,治家不能少它,公司老闆要學它,國家領導人更要學它。

  「《宗鏡錄》曰:以一心為宗,照萬法如鏡。」這個一心為宗就是寂定,照萬法如鏡就是明察。佛在經上講了多少次,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,我們把心放在一個地方,放在一處,生智慧,什麼事情都能解決。如果心要放在很多瑣碎事情,亂了,那怎麼行?公司有許多部門,每個部門有總經理,就像宰相底下部長一樣,每一個部門由每一個部門總經理去策劃。總經理像宰相一樣,他要一心不亂,他要有明察,這個公司才能經營得好,他是面面都顧到。治家、治國、管理公司一個道理。所以在中國古時候都常說,會治家就會治國,因為中國古時候家是大家庭,五代同堂。中國有講六親,六親有一種說法,上三代、下三代,上面三代是父母、祖父母、曾祖父母,上三代,下三代是兒女、孫(孫女)、重孫(重孫女),這叫六族,很有道理。

  制心一處,今天用在科學上,科學的激光就是制光一處,光是散亂的,它是往四面照的,你把它收集起來照一個方向,那個力量多大!光分散了,一張紙它都透不過,都把它遮住了;如果把它聚成一處,一條激光,鋼板都能穿透。這就是佛在經上講的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所以不要以為我什麼都不管了,我就把心收在一處,什麼都不知道,錯了。那個力量太大,制心一處就是只生智慧,決定不生煩惱,一心不亂。我們念佛的人要是把這個功夫學成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是在凡聖同居土,至少他是方便有餘土,功夫稍微好一點、高一點的肯定是實報土。也就是說明,凡聖同居土是散亂心去往生的,不是一心不亂。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,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,一心太重要了。

  中國自古以來學東西,學一心。老師教學生,老師有智慧,哪一個學生可以栽培,將來能夠負重大責任;還有一些素質稍微差一點的、普通的,那就可以放縱,為什麼?他學不成功。真正有天分,素質好的,有孝心,有敬心,孝順父母,尊重師長,這個人會有成就。那一定要幫他什麼?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一門深入,老師每天督促他的,那是戒律、規矩,不依規矩不成方圓,守規矩,一門,制心一處。教你一部書,教你什麼?先教你背,背書是修戒定慧,目的在此地。守老師的規矩,這就是持戒。讀一本書,從頭到尾都把它念背那是修定,因為你要打妄想就背不出來了。所以背書是修定。這個定叫根本智,這個定得到之後起用處,他觸類旁通,智慧就生起來。所以這個智慧我們只能講「明」,起作用的時候「察」,從小訓練。這一部書統統會背了,再換一部,還是教你讀背,為什麼?你沒有大徹大悟,你這個背誦不能中止。到什麼時候才中止?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不要再背了。所以背書是一種手段,修定的手段,開智慧的樞紐。現在很多人反對小朋友背書,背這個幹什麼?有什麼用處?他不知道古人背書是修定,用背書做一個手段,有好處。為什麼?書都記熟了。記熟了它是附帶的,它不是主要的,主要是教你得定,教你不要胡思亂想。清淨心生智慧,這是真正的目標。古人用心比現在人細,觀察比現在人周到,這些現在都疏忽了。不解釋清楚不知道古人的智慧,不知道古人的觀察,微密觀照,這古人。「寂定如鏡之體,明察如鏡之用。」這個鏡子就代表智慧,鏡之體,根本智,鏡起作用是後得智,就是照見。「了了分明,秋毫不爽,故曰明察」,這看透了。「寂定明察者,寂而常照也」,純粹是智慧的作用。

  『為大導師』,這要發願。大導師是什麼?在佛法裡面講佛為大導師,一般人不能稱導師。導師的能力是能夠幫助眾生了生死出三界,才算是導師,你引導他脫離六道輪迴,引導他脫離十法界,這樣的人才稱大導師。所以大導師是對佛的尊稱,對等覺菩薩的尊稱。底下說,「能如普賢大士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以最極圓頓之法,普利九界眾生,故曰大導師」。普賢是等覺菩薩,古佛再來,他有智慧,他有德能,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幫助大眾脫離六道輪迴、脫離十法界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真有嗎?普賢菩薩真有嗎?有人告訴我,某某人是普賢菩薩再來,某某人是觀世音菩薩再來,我們相信不相信?學習過大乘的人相信。為什麼相信?佛說得很清楚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誰不是佛菩薩再來?個個都是,這有什麼稀奇!你今天一心學《普門品》,你就是觀音菩薩再來;你今天一心學《普賢行願品》,你就是普賢菩薩再來;學《地藏經》就是地藏菩薩再來,學《無量壽經》你就是阿彌陀佛再來,不就這麼回事情嗎?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你在學校去讀文學,你說雖然還是在學生,你還沒有拿到博士學位,可是你朝這條路走了,你是文學院的學生,只要你努力,你一定會拿到學位。你是哪一個科系的,把這個科系名字冠給你,就像菩薩這個法門一樣,學地藏法門,地藏冠給你,你是地藏法門的學生,你學普賢法門,你是普賢法門的學生,就這麼個意思,很普通,沒有奇怪,都被人胡思亂想,變成奇怪了。

  每一個科系,菩薩的級別有小學、有初中、有高中、有大學、有研究所,你是哪個級別的?小學一年級就一點都不稀奇了。普賢菩薩有小學一年級的,那跟我們差不多,高不了太多。菩薩五十一個年級,分為五個大的級別,十信好比是小學,十住好比是初中,十行是高中,十迴向是大學,十地是研究所,等覺是博士班,不就這樣的嗎?你是哪個等級的。你開始學的,你學普賢菩薩,十信位初信那是一年級,小學一年級,二信位小學二年級。你是哪一個學級,這不就清清楚楚的嗎?所以這個不稀奇。現在一般人對佛法了解得少,不讀經不知道,聽說某人是某菩薩再來的,就覺得不得了,不是的。他是學某個科的,還要看他是第幾級的,小學這十個年級非常平常,可以說每一個人都可以冠上。我們學《無量壽經》,這是學阿彌陀佛的,我們是幾年級的阿彌陀佛?小學一年級的阿彌陀佛,再來的!不就這個意思嗎?所以你搞清楚、搞明白,一點都不稀奇。真正有神通、有作用,那就不是一年級了,應該是什麼?六、七年級以上,他就有超越普通人的能力,無論是在智慧,是在德能上講,都比一般人要強,別看他是小學,他那個小學素質很高。

  所以普賢菩薩,此地講的普賢菩薩是《華嚴經》上的等覺普賢菩薩。這個普賢菩薩他是博士班的,他有能力用十大願王。十大願王是《華嚴經》修學的總綱領、總原則,於是華嚴會上的菩薩修什麼我們知道了。第一個「禮敬」,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誠敬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,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,萬分誠敬得圓滿利益。你有幾分誠敬心?如果我們以菩薩等級來說,十信位菩薩一分誠敬,十住菩薩那就十分誠敬,十行菩薩就百分誠敬,十迴向菩薩千分誠敬,十地菩薩萬分誠敬。得的利益,像印光法師講的,不一樣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,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,千分誠敬得千分利益,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,一點都不錯。我們要沒有誠敬心,什麼都得不到。誠敬心從哪裡修?從父母,你對父母都不誠敬,我對老師誠敬,騙人的,假的不是真的。所以佛法還要看你的起點,起點是淨業三福第一句「孝養父母」,對父母都不誠不敬,對別人肯定有企圖,不是真心的。佛法觀察入微,觀察細密,要求嚴格。孝敬父母,奉事師長,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共同要求的,這是根基,不是這個根基你不能成就,你在儒不能成為聖賢,連君子恐怕都做不到,在佛不能成為佛菩薩,決定做不到。誠敬多麼重要!

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這十大願王也有高下不一樣,十地菩薩有十地菩薩的十大願王,十住菩薩有十住菩薩這個十願的講法,十信有十信的講法。愈往下講得愈淺,愈往上面講得愈深、愈微細,都是這十門功課。我們初學也學這十門功課,頭一個學禮敬。所有的菩薩、阿羅漢都學禮敬,那些人學的禮敬跟普賢的禮敬有什麼不同?在形式上看沒有兩樣,你看不出來,從心地上看那就差別很大。普賢,地上普賢菩薩,那個心量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所以他是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。他那個誠敬心,不但對諸佛菩薩,對父母、對長輩,乃至於對蚊蟲螞蟻、對花草樹木、對山河大地,對一滴水、一粒微塵都像對佛菩薩一樣,決定沒有兩樣,真誠恭敬到極處,所以他得萬分利益。我們初學,在我們這個人道,對我們講人是最小的,佛、菩薩、緣覺、聲聞、諸天再到人,人是最低的,好像小學,對人教我們禮敬諸佛,只要對人做到禮敬就可以了,沒有講到對畜生,沒有講到對植物,沒有講到對礦物,所以往上面去,礦物都包括在裡頭。這就是範圍大小不一樣,恭敬心的程度不相同。一定是先從親做起,人從小,天性,性德,子女對父母的恭敬,慢慢長大了,對家裡面的長輩恭敬,對祖父母、曾祖父母,對自己叔叔、伯伯,跟父母同輩分的,年歲比你長的是兄弟的長輩,大哥,這尊敬。這是我們現前學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的一個範圍。愈往上去心量就愈大,包括的對象就愈多。到等覺菩薩,那個心量是遍法界虛空界,十方三世統統包括在裡頭,叫大圓滿。

  禮敬如是,讚歎亦如是,可是讚歎裡面就有限制,禮敬沒有限制。讚歎限制什麼?與性德相應的讚歎,與性德不相應的不讚歎;也就是說,善言、善行讚歎,惡言、惡行為不讚歎,我們中國古人講的隱惡揚善,就這個意思。禮敬不分善惡,善人禮敬,惡人也禮敬,這個沒有分別的,只是一味以恭敬待人。善人歡喜,更加勉勵,惡人你對他恭敬,慢慢會感化他,他做錯事情沒有人說他。菩薩決定不說人過失,也不把別人過失放在心上。放在心上你心裡就難受,何必把人家的垃圾放在自己的良心裡頭,自己的良心變成別人的垃圾桶,這個才是冤枉!這是你自己找的,不是別人教你的。所以我們的良心決定不收集別人的垃圾。別人的善言、善行我們要記住,別人做錯事情決定不要去理會他,決定不能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你就錯了。心裡頭沒有,口裡頭怎麼會有?就不會說別人過失,這叫積德。這兩個都叫你用心。

  普賢第三願是「廣修供養」,好!我們現在知道,每一個人命裡面的財富、智慧、德相(德是功德,相是相好),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不是外頭來的。可是迷失自性的時候,沒有明心見性,自性裡面的東西拿不到,你享受不到,雖然有,好像封存在那邊。那就要靠修德,我修一點才能得到一點。可是會修的人,他的修德跟性德可以通達,用自己的修德把自己性德裡面的東西也引出來,高明!性德裡面的智慧、財富,是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。《華嚴經》上佛教給我們廣修供養,就有這個意思。供養跟布施是一樣的,事上講一樣的,用心不一樣,用恭敬心叫供養,普通的一般心就叫布施。所以布施多半是得福報,但是供養有功德。為什麼?你是真誠心,它跟功德相應。財供養得財富,會把自性裡面的財富引出來;法供養得智慧,也能引發自性智慧;無畏供養得健康長壽,能把性德裡面的相好引出來。怎樣才能引出來?真心,帶著一點妄心就引不出來。什麼是真心?完全是利他,不要自利,自利決定是妄心。

  佛教的入門,小乘須陀洹,大乘初信位的菩薩,頭一個要放下的,要破的就是身見。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,誰做到?須陀洹做到了,初信位的菩薩做到,那入門頭一個條件。所以佛的門檻很高。我這麼多年教同學,我教十六個字,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五欲六塵,放下貪瞋痴慢。我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們把這十六個字做到,有沒有入學?沒有,入學是小學一年級,我們還沒有入學,我們在幼稚園,我們只到佛的小學門口,沒進去。進去我這個條件不行,進去要用佛的條件,那就是《金剛經》上破四相,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,你就入門,就進去了。所以我只帶大家到門口,沒進門,進門是你自己的事情。必須先把這十六個字做到,你才能真正放下五種見惑,你才能入門。所以我這十六個字叫入門的前方便,好像學校先修班,這很重要,如果這十六個字你都做不到,你永遠不能入門。換句話說,八萬四千法門,你修學任何一個法門,你都不會有成就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那怎麼辦?如果你有幸遇到淨土還行,淨土是帶業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。要曉得,一入門就不是凡聖同居土,就是小乘初果,大乘初信。這都是一年級,到那裡小學一年級,入一年級就不是凡人,聖人,小小聖,我給他起個名字「小小聖」。小小聖很可貴,他不是凡夫,他往後只有往上提升,不會往下墮落。而且他在六道裡有期限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就超越六道,他不要到第八次,肯定超越。在六道裡面七次往返,天上人間七次,他決定不墮三惡道,都得到保證。所以佛教大學、佛教小學、佛教中學取捨的標準很高,不是普通考試,考試及格就行了,不是!它的標準是德行,它的標準是真的放下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,還得要認真努力去學習。

  知道供養修福,歡喜修福,有這個力量趕快去做。而修福當中,我們看諸佛菩薩,他把哪一樣排在第一?幾乎諸佛菩薩都是一個宗旨、一個原則,把覺悟眾生擺在第一,怎樣幫助眾生覺悟。為什麼?眾生覺悟就離苦得樂。苦從哪裡來的?苦從迷來的。你什麼都不知道,什麼都不清楚,憑自己想像,往往想錯了,就帶來苦難。你要是覺悟,你思想純正,見解清晰,言行誠敬,怎麼會做錯事情?哪裡會有苦?所以離苦得樂的方法就是破迷開悟。佛菩薩用什麼手段?教學。佛菩薩不做國王,佛菩薩不從事其他的行業,專門教學,諸佛菩薩個個如是。所以他們所幹的,老師,都幹這一行,而且都是職業老師,還是義務老師,不要供養的,不收學費的,樂此不疲。他們把這個排在第一。

  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世,因為他的鄉音很重,他是陜西人,住在南方,人家聽不懂他的話,講經人家聽不懂,法緣就不殊勝,所以老人家就不講經了,聽不懂。用什麼方法?用文字,用文字來弘法。你看他的著作,一本《文鈔》,那就是他的講演,他用文字。而且十方的供養全部印經,不幹別的事情,有的地方有什麼旱災、水災,他在印經款項裡頭撥一點錢去救災。我看到印光大師這些教誨,我這一生就學他,所有人對我的供養我印書。沒想到,作夢都想不到,年輕時候那麼辛苦,一塊錢都很困難,你看這幾年,我們《大藏經》差不多快到一萬套,現在好像已經到七千多套的樣子,快到一萬套。更沒想到《四庫全書》,前年商務印書館籌劃重印《四庫全書》,我跟它訂了一百套。這以前怎麼敢想!世界書局印的《四庫薈要》,他們的總經理把這個事情告訴我,我馬上跟他訂兩百套。兩百套《薈要》、一百套《全書》,美金就一千多萬。這些錢是十方供養來的,我就用這個全都花掉,保存中國傳統文化。

  所以當時這兩套書,我得到的時候,我就想到,這個東西是可以保存,誰去看?如果將來沒有人能看,這不等於廢紙嗎?不管用。所以很早很早年,大概在二十多年前我就想到,把這些寶貝裡面重要的精華,現前社會用得上的,把它節錄出來編成一本。這就是《治要》,唐太宗就搞這個,但唐太宗偏重政治,《群書治要》是政治的。我們做學問,就是《四庫》裡頭,用這個方法抄出來做學問,中國傳統的學問。做了,我弟弟幫助我在上海找了幾位退休的老教授,我們也給他一點報酬,大概花了五、六萬塊錢人民幣。做出來了,東西交給我,我看不適用、不理想,所以就放在一邊。這是什麼?這個就看出文化造詣的水平不相同。古人比我們高明太多,我這個想法沒想到古人想到了,在我之前,我還沒出世他們就幹了。我看到它的序文,他們做了八年的時間,做出來了,經史子集,裡面的精華選出來,叫《國學治要》。他們那個序文裡頭說得很清楚,為什麼用《治要》?就是唐太宗《群書治要》,都是從它那個地方引發的構想,就是把書裡的好東西節錄下來,編成八冊,《四庫全書》現在精裝一共一千五百冊,一千五百冊編成八冊。這就有辦法了。所以我說這部書是《四庫全書》的鑰匙。

  我不知道有這部書,我是找《群書治要》,在講經的時候提出來,就有同學聽到了,他們替我找,居然找到兩部送給我,這個我不知道的也送一套給我,告訴我,可能這個書大概全國就剩這一套,可能沒有第二套了。書拿來的時候很舊,民國初年的版,很舊,但是很難得的是什麼?字都沒有缺,字都很完整。我趕快找世界書局,找他老闆來,給我印一萬套,《群書治要》一萬套,《國學治要》一萬套。現在一些年輕老師我都送給他們,將來有人讀了,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會失傳,有這麼一套寶貝。我看它的序文,它這部書完成之後,真正做完,八年完成了,丁卯年,我出生的那一年,在我出生之前八年,他們搞成功的,那個時候的一些專家學者、老教授們。剩這一本我得到了,我把版權都交給世界書局,我不保存這個書,世界書局保存。好好流通,把價錢定到最低,不要賺錢,要愛護中國傳統文化,要方便年輕的學生,他沒有錢買書就送給他,這老闆都能做得到。真正清寒的學生,想得這部書,沒有錢,送給他。

  所以這是廣修供養會做功德,全都在文化,全都在教學,再找不到一樣東西能夠超過的。解決社會上一切問題,個人問題、家庭問題,社會、國家乃至於整個世界問題,在佛法講遍法界虛空界,統統是教學。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好,好在哪裡?好在阿彌陀佛天天講經教學,沒有一天空過。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一個好處,就是你聽經聞法不會中斷。你說我講堂坐得太累出去玩玩、散散步,樹木花草、小鳥都給你講經說法,不中斷!無論走到哪裡都不會中斷,你都看到,像我們看電視一樣,你看到阿彌陀佛的形像,講堂的形像,也聽到他的聲音。所以那是個大學校,非常完美,我們今天講現代化,那是科學發展到極處的講堂設施。我們這六十年學習,知道佛經不但是最高的哲學,也是最高的科學,因為科學跟哲學到現在不能解決的問題,佛經上有。科學家真正要知道佛經有這麼多好處的話,他來學,我們相信他就成佛了,他就最後這一關,只要把起心動念放下就成佛,在佛法拿到最高的學位。最高的學位叫佛陀,像我們現在大學裡叫博士,佛教的最高學位佛陀。所以要懂得修福,廣修供養,真的修福報。

  有福報還得有智慧,要想求得智慧,真正智慧,先把障礙除掉。我們為什麼求不到智慧?因為有障礙。障礙是什麼?業障。所以接著「懺除業障」,懺悔業障,業障消除,智慧就現前。這是普賢菩薩用什麼方法把我們導歸極樂,這方法太妙了,真正發心懺悔。什麼叫真懺悔?章嘉大師告訴我,後不再造叫真懺悔。如果懺悔了,你後面又還再造,那就不是的。所以老師告訴我,懺悔形式不重要,實質,真回頭,真不幹了,從內心不再有一個惡念,這你是真懺悔。惡念沒有,當然你沒有惡言,也沒有惡的行為,回歸性德。中國老祖宗教給我們,五倫真做到了,五常「仁義禮智信」做到了,四維「禮義廉恥」,八德「孝悌忠信仁愛和平」,你只把這些東西做到,真做到,然後《感應篇》、佛家的《十善業道》很容易,自然就不會違犯。我們學習,世間法取得聖賢君子,佛法取得佛菩薩這些地位就有可能、有指望,不是做不到。人人都能做得到,為什麼我們不做?而且大乘佛法中心的目標就是要成佛,成佛是什麼?成就自己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,是為這個。

  成佛在這個世間難,要換一個環境,到極樂世界去,親近阿彌陀佛,在極樂世界成佛,成佛之後到十方世界去教化眾生。這樁事情你愈想愈好,沒有比這個更好的,真得大自在,沒有一絲毫的拘束,沒有一絲毫的障礙。在這個世間我們學習處處都有障難,對於障難我的那些人,我感恩!感什麼恩?他催得我趕快到極樂世界去,「你為什麼不去?為什麼不早點去?趕快去!」我感恩他們,他們在逼我,他們在催我,要我趕快去,那我就真想趕快去。所以你永遠沒有一個冤家,永遠沒有一個懷恨的人,沒有。人人都是我的恩人,正面幫助我,反面幫助我,叫逆增上緣,他統統幫助我,都在幫助我提升,我怎麼會不高興?怎麼能不感恩?他們有沒有因果責任?有。他如果真的是惡意,他不跟我結罪,他跟我沒罪,為什麼?我感恩他,他怎麼會有罪?他的結罪在眾生、在佛法,他把弘揚佛法障礙住了,讓很多眾生沒有機會再聞正法,他從這裡結罪。所以對我有利,對他自己本身不利。那我們將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給他,他縱然在惡道,他受罪會減輕。這我們幫助他,我們報他的恩,是因為他幫助我們提升。

  所以業障懺除之後,跟智慧愈來愈接近,清淨了,修「隨喜功德」。隨喜是什麼?我們今天講隨緣,業障消除才能隨緣,隨緣裡頭成就功德。善緣不起貪戀,不會引起我們自私自利,不會引起我們的名聞利養,這叫功德。如果這個東西引誘我們,我們這個念頭又生了,那完了。你說是魔、是佛,在自己心裡頭,外頭沒有。如果你起了貪戀、起了自私自利,那外面是魔,這個境界是魔境,你上當了。如果外面境界是逆境,是壓迫你的,是傷害你的,你沒有怨恨心,證明你功夫不錯,沒有怨恨,你向上提升。他幹的,他墮落。所以逆境、順境都是用平等心,都是用溫良的態度,成就自己,提升自己,這個幅度快!

  我們在現前就有這個機會來鍛鍊,都在日常生活當中永遠存著感恩,順境、逆境一樣感恩,善緣、惡緣也一樣感恩,這提升自己。自己一天到晚叫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像彌勒菩薩一樣,你說多自在,你說多快樂。這個就是方東美先生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財富、不是地位,與那個不相干;善惡境界都不染,順逆都不動心,這才是最高的享受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有這樣的享受,那要學佛,這種人學佛快!「請轉法輪,請佛住世」。到善惡二邊都離,這個人有福了,大福報!這人生最高的享受,有享福。福要慧,福報有了要求智慧,智慧到哪求?智慧要向佛學,所以要請轉法輪。「請轉法輪」是請佛講經,「請佛住世」是請佛在這個地方建法幢,不要離開,長期在這裡教學,那請佛住世。請轉法輪通常都是講一部經,大經二、三年講圓滿,普通一般經多半是一、二個月就講完了。像《無量壽經》我們這樣講法要講一年,一天四個小時,大概一年,一千二百個小時可以講完,這得住一年。我們現在快到一千小時了。

  十願後面三個是迴向,真正的願就是七條,前面七個,後面三個迴向,迴向什麼?自己的願心,迴向菩提。這就是我的努力修學我為什麼?我希望得到什麼?得到智慧,菩提是智慧;不為升官,不為發財,只求開智慧。第二個迴向迴向眾生,希望眾生每一個人都能過到幸福美滿的生活,都能夠有緣分聞到聖賢的教誨。這對眾生。最後一個迴向是迴向實際,這是哲學裡面講的本體,一切歸功於自性,性德的大圓滿,回歸自性。最後迴向就是迴向自性,迴向實際,實際就是自性。可見它不為別的。我們今天這一部經開講以來,我們的迴向是迴向地球上所有一切苦難眾生,包括山河大地,你看我每次講經完了之後,在講台上做迴向。希望大家都能夠聽經聞法,都能夠開悟,都能夠回頭,不再造惡業。從今之後斷惡修善,改邪歸正,將我們自己的心住在倫理、道德、因果,最後將我們住在阿彌陀佛,嚮往著西方極樂世界。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你看「以最極圓頓之法」,這句話說得好,再沒有比這個圓滿,頓是快速,圓滿、快速達到極處的這個方法,就是念佛求生淨土。

  所以真念佛人一定要記住,我每天心裡是佛號多還是雜念多?如果我的妄想雜念超過佛號,你就得拉警報,這不是好信息;我今天這一天我心裡佛號多、妄念少,好信息。你能不能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,不靠人助念,我往生的時候清清楚楚,不害病,站著走,坐著走,什麼功夫?說穿了,就是我這句話,你這一天當中是佛號多、是妄念多?佛號勝過妄念你就做到了。不難做!我們這一生當中看到好多個,那都是好例子、好榜樣,你親自看到,你能不相信嗎?諦閑老和尚鍋漏匠那個徒弟,你看看念佛三年站著往生,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,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。死了站三天!香港同修大家都知道,這是以前諦閑老和尚的學生倓虛常常講的,暢懷法師是倓虛的學生。

  我早年,四十多年前,在佛光山教書,佛光山有個工人告訴我,他們的鄉下,將軍鄉,距離佛光山不遠,將軍鄉有個老太太,念佛三年站著往生,沒有生病,預知時至。我在美國舊金山,甘老太太告訴我,她有個朋友,也是個老太太,兒子、媳婦都在美國,兒子在美國念書,以後在那邊結婚,生了小孩,把老母親找去帶小孩,夫妻兩個工作。那個環境清淨,一天到晚沒事情做,念佛,念了幾年,走的時候坐著走的,沒告訴家人,家人也不知道。只是每天早晨老太太起來燒早飯,這一天起來老太太沒燒早飯,沒起來。美國老人的房間門是不鎖的,怕有事情,所以打開房間一看,看老太太盤腿坐在床上,穿著海青,整整齊齊,進去一看走了,不曉得什麼時候走的。老太太很厲害,寫了遺囑擺在面前,早就寫好了,沒告訴任何人,而且把兒子、媳婦、孫子的孝服她都做好了,都擺在床邊上。他們那些老朋友看到佩服,真功夫!不要人助念。什麼本事?就是我剛才講的,她每天佛號勝過雜念。

  我們要想將來走的時候,走得這麼自在、這麼瀟灑,你就要記住,妄念放下,那是障礙,那是垃圾,要把它清除掉,正念提起。正念就是一句佛號,一天到晚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別中斷,你就會有這麼殊勝。你走的時候,什麼時候想走,阿彌陀佛就來接你。我們這看到這麼多的樣子,你還能不相信嗎?這麼多樣子在你面前顯示這是大慈大悲,做出來給你看,講給你聽你不相信,做出來給你看。前些年深圳的黃忠昌,多好的榜樣!他聽我講經,聽說《往生傳》裡面所講的,念佛三年就能往生,他試試看。他三十幾歲,三十剛出頭,年輕人,向小莉給他護關,照顧他。在關房裡面每天念一部《無量壽經》、念阿彌陀佛,還不到三年,差兩個月,兩年十個月,預知時至,自在往生。證明了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裡面記載那個不是假的。

  三年往生不是你壽命到了,你壽命不要了,我功夫成就了,我要求阿彌陀佛,我現在就去,你來接引我,壽命不要了,可以,佛會答應你的。佛很慈悲,真條件具足的時候,想什麼時候去,他就來,我們這一動念頭他就知道,這為什麼不幹?如果將來我們往生了,有好多人助念,一會來探探這裡、探探那裡,這是下下策,我們不希望有這種事情發生,那我們比鍋漏匠、比將軍鄉老太太可就差遠了。所以真正有志氣,不能落在這些人後頭,這些人都沒有念過書,都不認識字,人家憑藉的就是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就這麼六個字,他就成功了。我們自以為聰明,學得這個、學得那些,到臨終的時候手忙腳亂,錯了。所以要幹真的,不能幹假的。這個方法真的,最極圓頓之法,我們遇到了一定要珍惜,一定要依教奉行,不能錯過。所以這叫做大導師,決定能幫助眾生在一生當中往生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。

  『調伏自他』,「調者,調和、調理、調順,調其心也」,修行人要重視。「伏,降伏」,降伏煩惱、習氣,「降伏其非心也」。習氣裡頭最嚴重的就是欲望,一定要把欲望降伏,要知道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欲望。欲望是六道輪迴,你不放下欲望,你就永遠搞六道輪迴,你想這一生當中脫離六道輪迴,欲望要放下,對佛法的欲望都不可以。我要在佛門裡頭廣學多聞,將來做大法師,這還是欲望,將來到哪裡去?還在六道輪迴,出不去。欲望沒有,只有隨緣,有緣就做,沒有緣就不做,沒有緣決定不要攀緣,攀緣是欲望。沒有欲望的人心清淨,有欲望的人心煩躁。這是頭一個關口,欲望放下,財色名食睡都放下,才真正能夠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什麼都好,生死都不放在心上,還有什麼放不下的?放下就是!

  我感激章嘉大師,我跟隨這個老人,頭一天見面他就教我看破、放下。我向他請教一個問題,大乘佛法有沒有方便法門,讓我們很快能夠契入?他教給我就這四個字,看破放下。我通過六十年的學習,完全了解,佛法修學實際上就這兩個字,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又幫助看破,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到等覺菩薩把最後一品無明習氣放下,他成佛了,統統是!讀經、聽教幫助你看破,為什麼?真相了解你才肯放下。譬如講欲望,你要不曉得欲望,你多喜歡這個,多貪!你要知道欲望是輪迴的因,不能幹,搞這個,我就出不了六道輪迴,我放下它我就有辦法出離六道,你才肯放下,要不然你怎麼肯?誰不喜歡財色名食睡?佛告訴我們,地獄五條根,「財色名食睡,地獄五條根」,有一條你就有機會墮地獄了,要是五條統統有,肯定。這叫什麼?造地獄業。明瞭就是看破,明瞭這個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,是有害的,不是有利的,眼前好像有一點點甜頭,後面太苦了,你付出的代價太嚴重,你能夠想到後果,決定不幹了。

  所以調和、調理、調順,調其心,特別在今天這個社會,這個社會動亂,動亂的根源是什麼?是人心壞了。怎樣調和、怎樣調理、怎樣調順?如果把這些方法明白了,智慧生起來了,就有方法幫助眾生、幫助社會。所以這一句講調伏,伏很重要,伏是降伏,降伏是對自己講的,不是對別人講的,這是不可思議的功德。降伏自己的妄心,什麼心?降伏自己的貪心,降伏自己的瞋恚,降伏自己的愚痴,降伏自己的傲慢,降伏自己的懷疑,貪瞋痴慢疑,這就成功了。要修養真實的道德,要求真實的智慧,可是有這五樣東西在搗亂,你真實智慧生不起來;要想生真實智慧,這五種搗亂的東西必須把它降伏住。貪瞋痴慢疑把它伏住,你的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、智慧就會增長,肯定的,你就能夠學得成功。「《金剛經》曰:應云何住,云何降伏其心?所問者正是調伏之意。」佛在《金剛經》上這兩句話就這個意思,這是修行功夫能不能得力最重要的一個關口,能不能降伏。

  「若引申其義,則開顯本心,是調字義」,就是調伏。「降伏非心,是伏字義。為大導師者,必於自心他心悉能調伏。自身入道,亦普令眾生入道;自心大覺,亦廣令眾生入於覺道」,這叫大導師。所以調是智慧,要懂得調順自己,我們初學的人講,調順自己的情緒。情緒裡頭最重要的,一個好,一個惡。好是什麼?一個是喜歡,一個是討厭的。這兩個都不好,都是嚴重的習氣,為什麼?喜歡的長貪心,討厭的生瞋恚心,這兩樣東西它給你的是帶動你的貪瞋痴,是三毒的緣。貪瞋痴慢疑是我們心裡面煩惱的因,就是它有這個因素,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,如果沒有緣,它潛伏,它不起作用。好惡是緣,就把它帶起來,帶起來它發作就造業。貪會幫助你什麼?幫助你貪戀親情,麻煩大了,糾纏著你出不了輪迴。瞋恚心迎合你的怨恨,引起對方的報復,將來在六道裡頭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你說這個東西多麻煩!所以都起源於什麼?好惡。好惡不能不小心,不能不謹慎,這幾乎是每個人都有的,而且常常犯的,犯了自己不知道,將來果報現前後悔莫及,太可怕了!所以真正功夫在哪裡?在喜樂上用,就在好惡上用,才有一念喜歡,阿彌陀佛;才有一念厭惡,阿彌陀佛,到阿彌陀佛這個地方就擺平了。

  念佛這個法門好!所以今天稱是最極圓頓,八萬四千法門沒有比這個方便的,這法子太好,就是你要用得快。古人講的話,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要快。順自己的意思,喜歡的心才動,阿彌陀佛,趕快阿彌陀佛,把念頭打掉;遇到討厭的、不喜歡的,趕快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把那個不喜歡的念頭打掉,永遠保持平和、中道,這就好了。從平和、中道裡面生真正慈悲心,慈悲心是真的愛,裡面不帶感情,裡面是智慧,所以慈悲是智慧的愛。凡夫講愛,裡頭有感情,那個是六道輪迴裡頭的,慈悲六道輪迴沒有,真愛。這個大導師不容易!「必於自心」,自己能調伏,自身就入道、契入,他才有能力幫助別人,自己覺而不迷,才能幫助眾生入於覺道。

  底下一句說得好,『引導群生,捨諸愛著』,這個愛就是欲望、愛欲,著是執著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。只要真的不執著,那就恭喜你,你已經得到小乘須陀洹的初階,大乘就是初信位的菩薩,靠近了。真斷你就證得,沒有真斷的時候很接近,這好事情,愈來愈接近。所以一個「愛」,世間人的,一個「著」,執著,執著是見思煩惱。現在世間人都講愛,不講愛不行,但是這個愛裡頭有情。我們要勸導大家,這個愛是理智的,不是感情的,這就沒事。如果這個愛裡頭有情的話,麻煩就大了。佛法裡頭把愛後頭加個著,這就提醒大家愛要不著,這就是大慈大悲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