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四六二集)  2011/6/21  台灣高雄  檔名:02-039-0462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乘無量壽經解》第五百八十二面,第五行從當中看起:

  「六、正精進者,以無漏智,應勤行精進,趨涅槃道故。」八正道,它以正為標準,其終極的目標呢?都是大般涅槃。也就是說,求得圓滿的果德,宗門所說的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前面我們學到,「正命,以無漏智,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故」。這個三業是身口意,總的來說,一切偏邪不正都應當放下。有些細微地方,往往我們大意疏忽,其實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。我們無量劫來煩惱習氣太重、太多了,有意無意造作的罪孽。前面我們提到安世高大師的故事,這在《高僧傳》裡面記載著有,安世高法師也是再來人。他是安息國的王子,安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,漢朝時候稱安息,唐朝的時候稱波斯。他的父親死了以後他做了半年的皇帝,國王,以後把王位讓給他的叔叔,他出家修道。修成之後他跟中國的緣很深,到中國來弘法,往生在中國。是中國佛教早期翻經最著名的一位大德,他翻的經翻得好,跟羅什大師一樣採取意譯,中國人特別喜歡他翻成的經典。《無量壽經》他有翻譯,非常可惜失傳了。

  在我們想像當中,東晉時代,距離漢朝不太遠,我們淨宗初祖慧遠大師,當年在廬山建立念佛堂,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個人,在一起修念佛求生淨土,都往生了,這是無比的殊勝。遠公大師傳記裡面記載著,當時所依的經典就是一部經《無量壽經》,很可能就是安世高翻的本子。那個時候,《阿彌陀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都還沒有翻譯出來,所以淨土只有一部經。這是初祖遠公大師的時代,全都成就了,感應不可思議。遠公傳記裡面告訴我們,他曾經三次在定中見到西方極樂世界。可是古人確實有修養,他從來沒有跟人說過,就沒有人知道,他不說。最後往生的時候這個境界又現前,才告訴大家過去見到三次,現在極樂世界又現前,他要往生了。這往生之前才告訴大家。同學們問他極樂世界的狀況,遠公說跟經典上講的一模一樣。這就證明,世尊在經典上所說的,是真的不是假的,確確實實如來是真語、實語、如語,如語就是事實是什麼樣子,他就講什麼樣子,不增不減,取信於大眾,取信於後世。

  安世高在中國,翻經的工作告一段落之後,他就到南方現在的江西去度他的朋友,宮亭湖的龍王。這個龍王在過去生當中,他們兩個是同學,也非常用功,明經好施,很難得的一位好法師,通達經教,又喜歡布施。就是一點習氣墮到畜生道,這道業沒有成就,習氣就是分衛,分衛是托缽,在外面,那個時候古印度,佛陀在世,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托缽,每天出去托缽。托到飯菜很好他就很歡喜,飯菜不好、不合口味他心裡很難過,就這麼一點毛病,就障礙他道業。死了以後墮畜生道,蛇身,墮在蛇道裡頭,這個蛇修行成了龍王,因為他明經有智慧,所以這個神就很靈,真正是有求必應,他又喜歡布施,所以他福報很大。傳記裡面記載的,這個龍王廟周圍一千里,這很大了,周圍一千里地方的群眾都拜這個龍王,香火鼎盛。龍王靈驗,有求必應。尤其古代,交通裡面最方便的就是行船,這最方便的。水路航行這拜龍王,這是習俗,你去拜牠、供養牠,你在旅途上一帆風順,牠保佑你,牠真靈;你不拜牠,你不理會牠,牠就會找你麻煩,讓你一路都不平安。這習氣,神道的習氣如此!

  所以龍王知道牠壽命快到了,也知道牠的同學安世高是得道的高僧,求他幫助、求他超度。安世高知道,所以譯經告一段落,就特別為這個事情到宮亭湖去幫他。安世高還沒有到之前,龍王就託夢給廟祝,就是這廟裡面的住持,告訴他,過兩天有一位高僧要到這個地方來看我,說明他跟牠的關係,他這次來是來超度牠的。把牠所有的財物,就是十方供養這些財物,要這個住持全部交給安世高,請他用這個錢去建一座佛寺,江南第一個佛寺,以這個功德幫助他離開畜生道。所以安世高到達一切都很順利,寺廟裡面都知道了,特別歡迎他。安世高為牠說法,對著這個神像為牠說法,說的一些話大概都是梵語,一般人聽不懂。說完之後就告訴這個龍王:你出來,現身給大家看看。牠也很聽話,慢慢就從神龕裡面出來了,是一條大蛇,很長一條大蛇,大家看到了龍王真正的面目,以後又回到神龕裡面去了之後,這個蛇就死了。所以現在那個地方叫蛇村,蛇村就是這麼來的,這個古蹟現在還在。安世高帶著牠這些供養再往南走,從贛江就是現在的南昌,在南昌建立一個佛寺,為牠建立的,這是江南佛教第一個寺院,龍王奉獻的,安世高去把它做成功的。他在路上行走的時候,也是坐船,有一個年輕人站在船頭向他禮拜,穿白色的衣服一個年輕人。安世高告訴大家,那就是龍王,牠生忉利天了,現在是天身來感謝。這是有個好同學幫他忙,如果沒有這個好同學,這龍王死了之後牠會墮惡道,牠造了很多業,誰替牠修福?

 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,人不能造作惡業,人心地要清淨、要平等,不能有好惡,不能有分別執著,他的毛病在此地。我們看他這段故事,這出家人算是個好出家人,明經好施還墮畜生道。那我們想想自己,我們對明經好施沒做到,經教不明,沒有智慧;不好布施,沒有福報。他墮在畜生道能做龍王,是有福報、有智慧;我們如果墮在三途,跟他相去遠了,不如他。所以佛經裡面給我們講的道理,不能不懂,不懂不要去想它,愈想愈錯,要怎麼辦?多讀、多聽。聽不懂,多聽,遍數聽多了自然就懂,遍數念多了也會懂得。古人所講的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為什麼?一千遍念下來,你心定了。所以讀經,我們在報告裡面講得很多,讀經是實際上真的修行,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。恭恭敬敬的讀,以真誠、清淨心來讀經,讀經的時候如同面對佛菩薩,聽佛菩薩開示,這就是持戒,一遍一遍的讀這是持戒。時間久了就得定,三昧現前,通常應該在三年到五年一定會得三昧,現在有人做,真如此!得三昧,三、四年一定開悟,縱然不能夠大徹大悟,也可以達到大悟。徹悟那是證果,那個境界裡頭一切法全通了,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。

  這個方法,早年李老師教我,我跟他十年,聽他講經,他不准我記筆記,他要求我專心聽講。在講經這兩個小時當中,決定不能有妄想,要把精神集中專心聽講,你才有悟處。會聽經的聽教理,理明白了,一切經都貫通,沒有學過的你都會了、都懂了,這是上上根人。如果不是上上根,我們做不到,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,聽教義、聽義理,義理是局部的,不是完全的。我們學淨土,經的義理通達,淨宗的這些典籍就能貫通,與淨宗相應的典籍也能貫通,沒有辦法全部貫通,能貫通一部分,這都叫會聽。所以老師不讓記筆記,記筆記是什麼?你就會這一部經,再換一部經你就不會。所以我跟他十年,聽他講經我沒記過筆記,這就現在人所說的活學活用,不要死在文字裡頭。我們同學當中,還有一個專門記筆記,記得很詳細,我跟他兩個方式完全不一樣。老師不障礙他,根性不一樣,老師對每個學生都了解。我們同學二十多個人,對每個人的方法都不一樣,這是個好老師,高明的老師。現在在這個時代,遇到這樣的老師難!師生的緣分可遇不可求,到哪去找去?老師要找一個學生去傳法也不容易,傳法的學生什麼條件?給諸位說,最重要條件就是聽話,所謂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具備這個條件肯定學得出來。

  老師講的陽奉陰違,那就沒辦法,決定不會成就;一定要依教奉行,最重要的,理要搞清楚,方法要搞清楚。理論跟方法你都懂了,怎麼修法是活的,你自己自然就會,不必要人教你。世尊當年在世只是講經教學,沒有帶領大眾修行,為什麼?修行在個人。各人根性不相同,不一定是一個方法。所以法門無量,大乘經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,修行的方向、目標是一個,就是清淨平等覺,無論你用什麼方法,能夠達到清淨平等覺就對了。清淨心是正覺,平等心是正等正覺,後面那個覺是無上正等正覺。「清淨平等覺」這五個字,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譯它的意思,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,學佛是求這個東西。可不要把方向搞錯,不是求功名富貴、不是求升官發財,不是的。是求清淨平等覺,或者是一般大乘經上所說的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

  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我們曉得,「正精進者,以無漏智,應勤行精進」。精是純而不雜,不能修亂了、不能修雜了,進是進步,不能退轉。中國古老教學法裡面所教導我們的,很符合精進的精神,中國用這種教學法用了幾千年,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《三字經》上前面的八句,第七句、第八句。從什麼時候開始?教育,中國人最內行,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。像英國湯恩比這一流的人物,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相當深刻的研究,他尊重、他佩服。中國古人有教育的智慧、有教育的理念、有教育的方法、有教育的成果,有累積教育的經驗舉世無雙。你展開中國歷史,世世代代有大智慧的人、有大福德的人出現在世間,有福、有德,智慧、福德。怎麼教成的?中國人懂得胎教,做母親懷孕她就懂得。中國古禮上講有懷孕之禮,有這條,這個裡面講什麼?最重要是講懷孕的時候,做母親起心動念影響胎兒。起心動念會影響,言語造作就更不必說!所以懷孕這十個月當中,妳要想妳的小孩好教,將來長大容易調教,這個胎教就比什麼都重要,這十個月當中。像過去周文王的母親,這是記錄在歷史上的,懷孕期間「目不視惡色」,眼睛看東西,不善的東西、不好的東西不看;「耳不聽淫聲」,耳聽聲音,這個聲音不善、言語不善、音樂不善不聽;「口不出傲言」,說話的時候柔和、溫柔。這是什麼?對胎兒有影響,知道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會影響胎兒。

  這個時候學什麼?用我們現在的話說,修《弟子規》。你真正把《弟子規》在家庭裡面落實了,孝順父母、孝順公婆,友愛兄弟姐妹,和這個鄰居和睦,胎兒就端正,將來他出生非常好教,這個根紮得好。小孩一出生,睜開眼睛他會看,豎起耳朵他會聽了,所以他的父母,凡是接近他的人都要守禮,為什麼?表演給他看、做給他看。中國古諺語有所謂「三歲看八十」,三歲,他從出生他已經學了一千天,雖然他不會說話,這一千天的教育就叫扎根教育。這一千天他的印象就太深刻,他到八十歲都不會改變。這種教育,外國人找不到,只有中國人懂,聖賢是教出來的,佛菩薩也是教出來的。成聖成賢、成佛成菩薩,肯定父母負責盡職,不但生你養你,把你教好了,從這個根基上你才能成聖成賢。你沒有這個根基不行,現在從三歲才開始教,來不及了,他已經學壞了,你怎麼教他?現在我們普遍聽到,做家長的人說兒女不好教,做老師的人說學生不好教,當然。為什麼?扎根教育疏忽了,沒有人去做,也沒有人懂得,也沒有人說了。在我這個年齡,小時候有說的,說的人很多,做的人也不多了。大概抗戰結束之後,說的人就沒有了,我在二十歲、二十多歲以後就很少聽到人講。小時候常聽,特別是十歲之前已經記事了,懂得事了,常常聽人講家教。中國,中國人古代的教學底蘊還是非常深厚,雖然丟掉一、二百年,現在真正有人教還行,還能夠把它找回來。

  我們如果真正希望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,人與人之間不要有衝突,能夠互相敬愛、互助合作只有靠中國傳統教學,除這個之外,你想不到第二個方法,所以這個方法太重要。中國教的是什麼東西?《弟子規》你看看,總綱裡面所講的七樁事情,「孝、悌、謹、信、汎愛眾,而親仁」,最後是「學文」。前面六條都是德,做人基本的道德,第一個講孝順父母;悌是友愛兄弟,尊長敬賢,這屬於悌道;謹是謹慎。信是信用,佛法講的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,這是信,言而有信。然後把這德行擴張,不但愛父母、愛你的家族,你也能夠愛親戚朋友、愛鄰里鄉黨,發展到最後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超越國家的界限、超越種族的界限、超越信仰的界限,就是文化的界限,博愛。親近聖賢,親近有德行的人、有學問的人,向他們學習。最後你還有精神、還有能力,你才可以學文藝,豐富你自己的精神生活。所以中國的教育核心、指導核心是倫理,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,幾千年傳統的教育沒有離開這個範圍,最高指導原則。我們今天把祖宗東西丟掉,不學了,社會亂了,地球災難現前,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的。怎麼去救?把傳統老祖宗東西找回來就救了,救了自己、救了社會,也救了地球。這要找什麼?真正覺悟的人,真正覺悟的人他能帶頭幹。不是真正覺悟他做不到,所謂「能說不能行」,修無法師講的「不是真智慧」,真智慧是能說能行。

  我這次去訪問日本是第七次,住了半個月,半個月哪裡都沒去,就是講經一天四個小時。住在岡山小鎮,這個小鎮以前我在那裡住過兩次,那兩次都是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,在日本岡山召開的。我對這個小鎮印象很深,這個小鎮居民很樸實,很難得。小鎮裡面的年輕人都到外面去打工,居民多半是年歲老的,還有小孩、婦女,都很老實,沒有貪心,知足常樂。所以社會風氣好,人非常善良,就是日本一般農村大概都是這個現象、這個樣子,所以農村很可愛。如果能夠把傳統文化來推動,那是個很好的地方,人民好教。一個地方做好了,能夠影響到一個縣、一個城市,會形成一個傳統文化典型的小區。從這個小區慢慢它就會影響它的鄰近,也能夠讓全世界愛好和諧的人來學習,來參觀、來學習。對化解衝突、促進社會安定和平,會有很大的幫助,會讓許許多多專家學者重新建立信心,所以這是大好事情。我在日本,希望日本天皇能夠推動,不但能救他的國家,也能救全世界。所以像這樣的好事,我們真的是要真精進,以無漏智,這個無漏前面講過,絕不夾雜個人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,決定沒有,這叫無漏智。如果還有個人的名利在裡頭,有個人的私心在裡面,你就全都破壞了,智慧就沒有了。智慧變質變成什麼?變成知識,智慧裡頭決定沒有自私自利,知識裡頭有。

  所以要勤行精進,樣樣都要精,都要求進步,包括我們的飲食起居、文化各個領域、各個方面都要求進步。現在我們如果細心去想想,現在有的地方進步太快,有的地方退步,有的地方完全消失了,這就是災難的現象。這個社會文化它不平衡了,我們中國一般人講反常,常是正常,與正常相違背叫反常,反常人要受苦,反常是錯誤。常是什麼?永恆不變的真理,永恆不變真理的核心是親愛。在中國倫理上講父子有親那種親愛,那個親愛不是學來的,是天性、是自然的。我在日本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就在岡山,我曾經跟諸位報告過,在岡山他們當地的同修陪著我就觀光旅遊,因為開會只有三天,完了之後陪我去日本那些名山去訪問,有十幾個人跟著我。當中有個年輕的媽媽推著一個小車,帶著她的兒子四個月。我們在路上散步的時候,我忽然停下來,我讓大家來看,你看看小孩四個月,父子有親就在這裡看出來。你看他的母親對待這個兒子,四個月大的兒子,四個月大兒子不會講話,你看他的眼神、你看他的動作,他對他媽媽那個愛很容易看到,這小孩沒人教他,母親也沒人教她,出自於天性,五倫裡頭父子有親在這裡就可以看到。中國教育就從這裡生起來的,教育的目的呢?是希望這種愛能夠一生保持不變,這就是孝道,這是中國教育頭一個目標,天性的愛永恆不變。第二個目標是把這個愛發揚光大,從他愛他的父母展開來,愛兄弟姐妹、愛親戚朋友、愛鄰里鄉黨,再展開愛社會、愛國家、愛人類,這是中國傳統教育,這是中國傳統教育的理念。從這個地方延伸才有君臣有義、夫婦有別、長幼有序、朋友有信,基本的道德觀念建立了。

  五種常道永恆不變,這是常,這五個字,仁義禮智信,仁就是仁愛,就是父子有親這種親愛發揚光大。仁是二人,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對待一切眾生要像對待自己一樣,我怎麼樣對待自己,就要怎麼樣對待別人,這是仁,推己及人,我希望別人怎麼對我,我先要怎樣對人。義是循理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要合理、合情、合法,這是義好,三方面都顧到,理、情、法,這叫義。禮是禮節、禮貌,就是規矩,人與人交往一定要有禮節,沒有禮節就亂了,社會就亂了,禮裡頭講求尊卑上下不能錯亂。中國從漢朝到滿清兩千年,用什麼治國?用禮,比法好,禮裡頭有情、禮裡頭有義。所以中國號稱禮義之邦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從漢武帝定了這個制度之後,用孔孟學說來治天下,中國這個地區就成為禮義之邦。禮下面是智,智我們今天講的理智,而不是感情,感情容易誤事,所以人要有智慧。情裡頭有迷,智可以幫助它、糾正它,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用理智不用感情,情轉化成智慧,這是對的。末後是信,人言曰信,人得像個人,人要有信用,首先要信自己,信自己的本性是聖賢。《三字經》上頭一句話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相信自己本性本善。大乘經上佛教給我們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你要學佛,第一個信,信我自己本來是佛,你才能成得了佛。

  你學佛學得不成功,什麼原因?因為你不相信自己本來是佛。你學習傳統文化沒有進步,因為你不相信「本性本善」。特別是大乘佛教,你進佛門來接受三皈傳授,三皈傳授完全講自性,你三皈依皈依誰?皈依自性佛,皈依自性法,皈依自性僧。你去看看《六祖壇經》,惠能大師怎麼傳授三皈的?我們今天皈依念這個誓詞,「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」,惠能大師不是這麼講法的。惠能大師的三皈依是「皈依覺、皈依正、皈依淨」,然後再加以解釋,「佛者覺也,法者正也,僧者淨也」。我在最初二十六歲學佛看到《壇經》,就感到非常驚訝,他為什麼這樣講法?在我們想像當中應該在唐代,能大師那個時代,佛法傳到中國來差不多有七百多年,時間久了愈傳愈訛,就是三寶被社會大眾已經有誤會了,他才會這樣說法。如果是正知正見,他就不必這麼說;大家對於三寶產生誤會,所以他不能不這麼說,把三寶的真正意思說出來。你皈依佛是皈依自性覺,不是外頭來的;皈依法是自性正,正知正見,八正道裡頭正見、正思惟;皈依僧是自性淨,是清淨心。我們這個經題裡頭的「清淨平等覺」,清淨是僧寶,平等是法寶,覺是佛寶,所以這個經題具足三寶,覺正淨都在這部經上。這部經是從自性流出來的,不是從外面。

  釋迦牟尼佛的自性跟我們的自性是一個性,不是兩個,阿彌陀佛的自性跟我們還是一個性。這個自性能生萬法,遍法界虛空界從哪裡來的?從自性變現出來的。怎麼變現的?為什麼變現的?這個道理都在大乘經裡頭,你好好的去讀,你慢慢全都明白了。所以佛法是大學問,佛法是教育,釋迦牟尼佛的教育,或者我們簡稱佛陀的教育。它是宗教,但是不是現在一般人對於宗教產生的誤會,那個對宗教的看法是錯誤的,一般人看法宗教是迷信的,這個錯了,他根本不懂得宗教兩個字怎麼講法。中國人解釋「宗教」兩個字,你去查字典,宗怎麼講法?教怎麼講法?宗教合起來怎麼講法?那個字典上寫得很清楚。宗有三個主要的意思,第一個是主要的,第二個是重要的,第三個是尊崇的,大眾所尊重、所崇仰的,教是教育、教學、教化。合起來宗教是什麼意思?宗教是主要的教育,重要的教學,尊崇的教化。佛教完全符合,一點都沒講錯,這兩個字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,不要把它解釋錯了。佛教在現前社會,確實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出現,真正的佛教是主要的教育、重要的教學、尊崇的教化,現在好像看不到了。在中國三百年前,你可以看到。

  我這次在日本,問日本人,日本人告訴我,四百年前他們的佛教是教育。你看對《無量壽經》的研究、講解,這個風氣超過中國,日本的祖師大德對於《無量壽經》的研究可下了功夫,留下來的著作非常豐富,重要的註解有二十多種,如果加上次要的大概到六、七十種,這麼多!而在中國只有兩種。所以他們告訴我,四百年前日本佛教是重要的教育,現在衰了,現在宗教教育沒有了,名存而實亡。現在宗教是什麼?跟中國一樣,以經懺佛事、祈禱、為亡靈誦經,以這個為主,這樣一變就變成現代人所理解的宗教,迷信,為死人服務的,大家聽說宗教都是這個。宗教裡面搞祈禱,佛教裡面誦經這都是屬於祈禱,乃至像我們現在做三時繫念、各種法會,統統是屬於祈禱,這些東西在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。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,從他開悟就開始,他三十歲開悟,七十九歲圓寂,沒有一天不講經,沒有一天不教學,所以他真的是教育。這些祈禱式的宗教,是後來才發展出來的。

  我年輕的時候學佛,我對這個有疑問,為什麼教育變成搞祈禱,為死人服務?那個時候我向道安法師請教,這是台灣一個好法師,我第一次去日本就是他帶我去的。他組織一個訪問團,好像有三、四十個人,這個團很大,到日本玩了二十多天。這頭一次,那年好像我四十九歲,不到五十歲,四十九歲,跟他老人家去的。他告訴我,他說:應該是唐明皇帶頭的。我說:怎麼是唐明皇帶頭的?唐明皇遭到安史之亂幾乎亡國,得力於郭子儀這批將軍,把這個動亂平息,死了很多人。所以在每個戰場,明皇都建一個寺廟叫開元寺,開元是他的年號。這個寺廟建的什麼意思?就是像我們現在講的像忠烈祠一樣這種性質,追悼戰爭當中死難的軍民。請出家人到這邊來誦經超度,實在講那個時候是追悼儀式,真從他開始的。帝王這樣做了,以後民間有老人過世也請出家人去念念經,附帶的。但是我們能想到,那個時候老人過世能請出家人去念部經,念個佛送一送,肯定都是富貴人家,普通人家不會做的,這些達官貴人、大富長者才有這個機會去做。慢慢演變到民間普遍去做,延伸出來的。

  但是一直到清朝康熙、乾隆年間,寺院庵堂還是以教育為主,而不是經懺法會,不是這個,都是教學。這個教育是皇上管的,歸皇上管,宗教教育、道教都歸皇上管,儒家的教育歸宰相管,在中國佛跟道是皇上管。完全變了,教育沒有了,完全以經懺為主,這就是現在所謂宗教,應該是慈禧太后。因為慈禧之前歷代帝王都是三寶弟子,他們都是有皈依師父的,所以有國師,皇帝的老師、師父,學佛、學道的。只有慈禧對佛法、對中國傳統文化不尊重,她自稱為老佛爺,把諸佛菩薩都貶一級,貶到她下面,她跑上面去了,她是老佛爺。上行下效,這個國家領導人這樣做法,讓其他的人對於佛教這個教學就疏忽了、冷淡了。慈禧到清朝亡國大概一百年,這一百年當中佛教大幅度的退轉,宗教教學少了,到民國就更少了,民國年間講經說法的法師只有十幾個人。在隋唐的時候,一個寺廟裡講經法師都不止十幾個人,你說全國有多少?留下來這些著作多豐富,你到《大藏經》上能看到。所以佛法興衰這段歷史,不能不知道,怎麼會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?一定要把它原因找出來,我們如何再恢復。不能恢復傳統,我們就遭受滅亡,佛教滅了、傳統文化滅了,中國民族滅了,國家還能不能繼續生存大有問題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我們讀七覺支,讀八正道,感觸很深。七覺支、八正道是正法的標準,他們終極目標是大般涅槃。現在學佛的人,他目標是什麼?升官發財,求佛菩薩保平安。他能不能求到?求不到,那是迷信。佛門當中常說「佛氏門中有求必應」,是有這句話,這話不是假的,佛是教我們怎麼求?你懂得理論、你懂得方法,如理如法的去求,你一定會得到。佛給你講道理,你求發財,能不能求到?能,對什麼人說?命裡沒有財。命裡有財他自然就發了,命裡沒有財的,佛菩薩教你這套方法,你去修你就能得財富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身體不健康,煩惱、習氣、毛病很多,活得很痛苦,你想活得快樂,活得健康長壽,行,佛有方法幫助你。你把這些道理學會、方法學會,依教修行,自然就得到,佛氏門中有求必應,這不是假的。

  我在年輕的時候沒有福報,前世沒修,也沒有壽命,短命,過不了四十五歲,我這一生全是老師教的,章嘉大師教給我的。財從哪裡來的?是財布施來的,才明瞭。財布施,他得有才行,才能財布施,沒財怎麼辦?沒財,有內財布施,以後我才知道。什麼叫內財?內財是做義工。做義工,我們身體布施,就是服勞役,用我們的智慧布施,這也屬於財,這個比外財功德還大。外面財,那個時候我實在生活太苦,每個月得的那點錢,維持一個最低的生活水平,就餓不死而已,哪有錢布施?老師問我,一毛錢有沒有?可以,行,一毛錢可以。一塊錢有沒有?一塊錢勉強也行。老師告訴我,你就從一毛、一塊布施,你要常有布施的心,要有這個念頭,你要去真幹。我們聽話,就真幹,一毛、一塊怎麼布施?那個時候開始去逛寺廟,在寺廟裡抄經,經書買不到,想讀的經那只有去抄。看到有人印經,拿個紙單來湊錢印經,多少不拘,我們寫個五毛、寫個一塊。還有放生的,也是拿個紙單來大家湊錢放生,一毛、兩毛都不拒絕的,就這麼修。三年之後,效果就出現,收入就多了,多了就多施,老師教給我,他說:你愈施愈多,愈多愈施,別留。

  以後讀了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明白了,完全跟印光大師學習,印光大師是十方供養,他老人家只做一樁事情:印經布施。我一生跟他老人家學,就幹這樁事情。印多少書,你問我,我記不得;花了多少錢,我也記不得。以美金計算,這麼多年來印經布施,至少超過一個億以上,總有一個億到兩個億,錢從哪裡來?不知道。現在送錢給我不要了,為什麼?年歲大,不幹了,不幹這個事情,現在講經布施,每天四小時講經布施,內財布施。什麼都不要了,得大自在!三種果報都得到,財用不缺乏,雖然什麼都沒有,但什麼都不缺乏,衣食住行都有大家照顧著。智慧增長,這你們大家能看到的,健康長壽也看到的,智慧增長是法布施,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。老師教我這三種布施,我都是精進在奉行,果報不可思議,真的不是假的,我做了六十年,愈做愈歡喜。

  第七正念,「正念者,以無漏智於應念正道法及助道法,心不動失故」。不動不失這叫正念,還是以無漏的智慧於應念正道法,你應該念的,那是什麼?是你主修的這個科目。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如果把它分成科系來說,比今天任何一個大學都豐富。所以那是學校,大學校!我們一生要想把世尊所講的東西統統都學,你就錯了,你學不到的。這一部《大藏經》,你每天看八個小時,從頭到尾看一遍至少要三年,不是一生能夠學得了的。所以在隋唐時候,祖師大德就分科,我在這個一代時教裡面,取一部分專學,叫分宗。大小乘一共十個宗派,十個宗派好像一個學校十個學院,宗裡面再分派,派就好像學系,我讀哪個學院、讀哪個學系,然後這個系裡頭,一個系裡頭有多少部經典,我只學一部叫分科,便利修學。而且佛說了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為什麼?每一部經、每一個法門,都能幫助你得定、幫助你開悟、幫助你證果。所以實際上來說,不必學很多,一門就夠了。學一個宗已經就太多,一個宗裡頭的經論不少,有幾十種。淨土宗的算是最少的,可是如果你看看淨土的典籍,毛凌雲居士我跟他很熟,這老前輩,我們也曾經一度同事,有幾年的時間在一起,他退休之後編了一部《淨土叢書》。淨宗的典籍也非常豐富,他編這部書的時候我知道,我那個時候剛學佛不久,精裝幾十冊。我們有沒有必要?有必要做參考,但是如果你用這些東西做材料去修學,太多了,也會把你搞雜、搞亂了。還是用古人的老方法,你要相信,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。

  所以我現在心裡想著,年歲這麼大了,不再跑了,哪個地方找我,我不去了。我希望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,我這一門就是《大經解》。夏老居士的會集,黃念老的註解,我就想在這部書上一門深入,晚年專門學這部經,專依這部經的教誨來修行,一個目標求生淨土,其他的全放下了,教內、教外的活動我都不參加了。日本這一次是遭了大難,前首相鳩山邀請,還有日本的佛教會水谷幸正長老,他們邀請,我去了,去幹什麼?還是講《無量壽經》。叫我講別的我不去,我們就是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。什麼地方請講《無量壽經》可以,條件呢?他必須有攝影棚、必須有網路,全世界可以收聽,我就這麼一個條件,沒有這個條件我不去。所以不想再動,一個地方住定了,我往後的進步,我有信心會超過過去六十年,這肯定的。

  正念,我就念這一部經,就念這一句佛號,這是我的正念。正道法主修的是念佛,助道法還是念阿彌陀佛,正助都一樣,心住在佛號上不動了,不會失去。專修專弘,我們用網路、用衛星,既是自利也是利他,中國古人講「獨善其身」是自利,「兼善天下」是利他,我希望有幾個志同道合在一起共修,人數不要超過十個人。印光大師定的是二十個人,我減一半,二十個人要大福報,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福報,我們希望有十個人就心滿意足。專修淨宗,十個人不必完全學《無量壽經》,他可以學《阿彌陀經》,可以學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可以修《普賢行願品》跟《大勢至圓通章》,還有天親菩薩的《往生論》,淨宗的五經一論,決定是精進不夾雜。有十個人十年不下山,把心定在一起,十年之後,我想對佛教會有些貢獻,對正法久住。這十個人十年之後看緣分,如果有緣每個人可以各化一方;沒有這個緣分,那我們這個小地方,我們不離開這個小地方繼續努力,二十年、三十年,時間愈久愈好,你的成就愈踏實、愈堅固,力量愈大。

  印光大師的成就是在普陀山,他在寺廟裡頭,寺廟裡分配他一個工作,他管理藏經樓。他在藏經樓裡面住了三十年,心是定的,每天讀經廣學多聞,一旦被人發現,這是個真正有德行、有學問的高僧。他老人家七十歲才出名,七十歲以前沒人知道,真正是中國古人所謂厚積薄發。他八十歲圓寂的,弘法只十年,這十年弘法的效果,在中國最近一百年當中第一人,沒有人能超過他,為什麼?積得厚,產生這麼大的力量。所以我們現在也特別歡迎年輕人,二、三十歲發心,能夠好好的學個十年、二十年,那就成就大師級的法師。他有智慧、有德行、有能力住持佛法,有能力教化眾生,沒有十年、二十年的功夫做不到。日本佛教有十三個宗派,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,他們那些開山的祖師也全都在比叡山修行。這個山我去參觀過,日本人稱它是佛教的母親,各個宗派的祖師,開山祖師全都是在這裡修行的。我去訪問特別留意,向方丈請教,過去這些祖師大德在山上修行,最短的時間在山上住多久?告訴我,最短的時間都住十五年以上,最長的住三十多年,所以他有那麼大的成就。

  我們今天能有個很好的修學環境,把心安定下來,十年決定有成就。根要紮得深、根要紮得好,也就是世法的標準,是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,真正發心學佛,這兩樣東西應該是百分之百的落實,你做到了。從這個基礎上去學《十善業道》,十善業道就很容易落實。你這三個根堅固,你就取得學聖賢的基本條件,作佛、作菩薩的基本條件,你有了。在現前這個時代,所謂是知識爆炸的時代,要講學,不能專門用修行的功夫,用修行的功夫那是度老修,度初學的不行。特別是對現在的知識分子,你要能講學,能講學,這些經典要能通達,一部就可以,一經通一切經通。可是經典都是文言文,所以還必須學文言文,文言文過去李老師教給我們,背五十篇古文,你能背、能理解、能講,你就有能力讀文言文,換句話說,《四庫全書》、三藏十二部,文字上的障礙沒有了。這個工作要做,大概要一年的時間,你一個星期學一篇,一年五十個星期可以學五十篇,如果兩年,那你基礎就更深。李老師說,能夠背誦一百篇古文,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。要是熟悉一百篇文言文,必須要用兩年功夫。

  現在世界書局很快有一部書出來,《國學治要》,這是我在香港得到這麼一部書,太難得了。民國初年,一些專家學者大概就想幫助後世,幫助我們現在這些人怎樣進入《四庫全書》。早年我想到,我得到第一部《四庫全書》,我心裡就想著,這麼大的分量從哪裡讀起?總得有個方法,所以我就想到要找幾位專家學者,教國文的、教歷史的,就文史老師請幾位,讓他們在《四庫》裡頭去選,經史子集選出一些精華,我們必須要學習的做個節本,做為《四庫全書》的導讀。我做了,在國內請了一些教師做了三年,也花了一些錢,送給我的時候不適用,這說明什麼?國文程度不一樣。沒想到民國初年,就商務印書館剛剛開辦時候,那一批專家學者老先生他們想到,他們就開始編了,這部書花了十年編輯成功。它後頭有個序文,我看了序文,丁卯年這個書完成,丁卯是我出生的那一年。也就是說這個書是在我出生前十年他們開始的,太好了!

  我看到這部書如獲至寶,大概可能只有這一部了,再找不到第二部,我請世界書局印一萬套,這個書就不會失傳。有這部書,年輕人真正肯發心,你就有緣分去入《四庫》,你認識《四庫》、你了解《四庫》,你對《四庫》會產生濃厚的感情,你好好的深入這部大書。這是乾隆皇帝的傑作,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,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稀有的一部大叢書。這個月底書就可以出來,它這裡面也有選的一些都是《四庫》的精華。我們台灣早年,這些專家學者也做了這個工作,國語日報所出的《古今文選》,裡面所選的東西都非常之好,跟這個《國學治要》一對比,差不多有兩百篇文章是相同的。所以我就跟蔡老師商量,就在它相同部分裡頭,我們精挑細選選一百篇。《古今文選》可以做參考,它有註解、有注音,又有白話文翻譯。真正在這個地方選一百篇古文,用兩年的時間,你文言文的鑰匙拿到了。你閱讀《四庫》、閱讀《大藏經》,文字的障礙全破了,兩年功夫可以完成。德行基礎奠定,文言文學好,往後你一帆風順,你才能真正有成就。沒有這個基礎不行,基礎要紮實,愈堅固愈好,根深蒂固,後來的發展不可思議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