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八五集)  2011/4/28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385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乘無量壽經解》第四百七十七面,第一行經文看起:

  【何以故。欲令他方所有眾生聞彼佛名。發清淨心。憶念受持。歸依供養。乃至能發一念淨信。所有善根。至心迴向。願生彼國。隨願皆生。得不退轉。乃至無上正等菩提。】

  這一段黃念老的解釋是「右」,這就是右面這二行半的經文,「表諸佛讚歎之本因」,也就是說諸佛如來讚歎阿彌陀佛的意義在哪裡。這個裡頭,第一是幫助大眾興起信願,第二個小段是幫助大眾證得正果,經文意思很明顯。念老的註解非常精彩,「蓋欲眾生聞名生信,發願求生,悉證無上菩提。」這是這一段裡面所說的。

  淨土確確實實是難信之法,聽的人多,信的人少,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。古時候比較好一點,因為每個人都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。我們知道,在全世界許多族群當中,最懂得教育的是中國人,中國古人在千萬年前就懂得,這是我們可以相信的。那個時候沒有文字,文字的發明是在黃帝那個時代,到現在才只有四千五百年,五千年的文化要靠考古才能發現。古印度婆羅門他們傳說至少有一萬三千年,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發源絕對不會少於印度,只是那個時候沒有文字記載。孔子生在春秋時代,孟子晚一點,要晚一百年,生在戰國。夫子說得非常好,他老人家一生,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述是敘述別人的,不是自己的,用現代的話來說,孔子一生沒有創造發明,換句話說,他老人家一生,所學的、所修的、所教的、所傳的,全是古人的東西,沒有一樣是自己的。他說的是老實話。信而好古,這個了不起,信心,對於古聖先賢的教誨深信不疑,全盤接受。這種修學的態度非常難得,世出世法都要靠這樣的態度才能真正得到。

  得到什麼?得到古人的傳統。古人的傳統是什麼?是自性。佛家講自性,中國傳統也講自性,人性本善,《三字經》上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《大學》裡第一句話說,「明明德,親民,止於至善」,這都是講的自性,都是講的性德。性德是究竟圓滿的,不能在上面加一點,也不能將它缺一點,它就是那麼樣的圓滿。佛所證得稱為大般涅槃,稱之為大圓滿。在中國雖然沒有像佛經那麼明顯的字樣,我們細心去觀察、去體會,意思是一不是二。自性是一個,沒有你我他。所以大乘經教上說,理體只有一個,現象無量的差別,無量無邊差別的現象共同一個理體,而且告訴我們,性相是一,性相不二。印度人求學,中國人求學,都是以悟入自性為終極的目標,這跟外國人不一樣,中國人確實同中有異。十法界就不一樣,異中有同,雖然有十法界,依正莊嚴不同,但是一個自性。所以中國人尊重聖賢就是尊重自性,凡是從自性所流露的那就是實相,大乘經上講諸法實相,就是真如、就是自性。

 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教兒童都留意教悟性。悟性在佛法裡面講叫做覺性。悟性高,我們就知道他煩惱少、雜念少,心清淨。清淨心起作用,就是悟性、就是覺性。妄念多,欲望多,煩惱多,他悟性就差一點,被這些東西障礙,被這些東西擾亂了。雖然障礙,雖然擾亂,但是並沒有失掉,像一盆水,混濁了,攪動了,它還是一盆水,等一段時間它自己會定了,髒的東西會沉澱下去,動相慢慢它就靜止。由此可知,古印度人特別重視禪定,這個道理就明白了。中國人雖然不講禪定,他也說定,也講靜、定,他講這些東西。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,這跟古印度、跟佛法所說的完全相同。

  智慧不是從外面得來的,自性本具的。知識是從外面學來的,智慧不是。智慧跟知識是兩樁事情,智慧能明心見性,而知識呢?知識是一種障礙,在佛法叫所知障。知識不是說不好,不是說不要它,佛法也要它,也要用它,什麼時候?開悟之後,開悟這叫根本智,悟後起修。根本智得到之後,你看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,在文殊菩薩會上開悟了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根本智現前了。根本智是什麼?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《般若經》上講得很好,「般若無知」,無知就是根本智,它在不動的時候,它什麼都沒有,就是惠能大師開悟時候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本自具足是根本智,不起作用的時候,它裡頭一法不立,起作用的時候,一法不捨,圓滿的智慧現前。所以善財開悟之後,文殊菩薩叫他去參學,就是五十三參,五十三參是後得智,我們今天講的知識,你不接觸不知道,一接觸就明瞭。五十三參代表什麼?代表整個宇宙的知識,你看裡面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、出家在家,五十三參裡出家的只有六個人,絕大多數是在家。你一接觸全明瞭,無所不知,但是先要求無知,然後你才能無所不知,如果有知,這就是所知障,障礙你明心見性,那你就有所不知,你知道的很有限,你不知道的太多了。跟中國、跟印度求學的方法迥然不同,這是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的。

  所以淨宗的法門始終是不可思議的法門,要眾生聞名生信,發願求生,悉證無上菩提,就是成佛。這個法門是成佛之道,一生當中成就。能信、能願,真正肯幹,這大福德人,世出世間沒有人能比這個福報更大的,找不到了。我們遇到了,遇到是緣有了,能不能信,能不能解,這屬於善根。有善根的人接觸到,能信、能解;有福德的人見到了,能行、能證。所以小本《彌陀經》上說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。我們的善根福德有問題,因緣是具足了,遇到了,得人身,聞到大乘,聞到《華嚴》,聞到淨土,特別是遇到這個會集本,具足當中的具足。可是我們是不是真信?沒有。是不是真理解?沒有。真理解決定真信,還沒有真信就說明我們對它理解不夠。這個話是當年章嘉大師教我的,他說佛法知難行易。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解四十九年,知難!行,一念之間,念頭一轉就開悟了,這行多簡單。放下執著,對於世出世間法不再執著,就成阿羅漢,六道就沒有了;如果再能放下分別,你就成菩薩;真正做到六根在六塵境界裡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恭喜你,你成佛了,你看這多簡單。

 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表演給我們看,他所表演的是個知識分子,他的身分,好學,廣學多聞。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參學,過苦行僧的生活,為什麼?不過這個生活學不到東西。學了要真幹,真幹就是肯吃苦,歡喜受苦,真能放下,這叫真幹。好學而不真幹,那不是實學,不是一個老老實實、實實在在的學問,不是的,他所學的東西很脆弱。為什麼?敵不過誘惑,遇到古人講的高名重利,他就被誘惑,他就把持不住,所以他不是實學。實學什麼?實學要真正肯吃苦,你就真放下了。那個學問實在,什麼境界現在面前都能不動心,為什麼?他看破了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你請他做大梵天王,高名厚利,他不要,假的,六道是假的;你請他去做摩醯首羅天王,大千世界之主,國主,他也不要,都不是真的,這就是知難行易。真了解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,真了解哪有會貪戀,會動這種念頭,沒有了,所以這個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。清淨平等覺就是自性,就是性體,就是性德,只有這個東西是真的,其他的全是假的。

  清淨平等覺裡它沒有現象,三種現象都沒有,沒有物質現象,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,但是它能生萬法,它能現這三種現象。雖現這三種現象,他又不著這三種現象,不著到乾乾淨淨。為什麼?在所有現象裡他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叫真乾淨,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。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還起心動念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會起心動念,但是他不分別、他不執著。六道凡夫不行,起心動念、分別、執著一起來,這樣的學習永遠超越不了六道輪迴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八萬四千法門,沒有一個法門能幫助你超越六道,只有淨土,所以淨土殊勝,淨土特別。淨土叫帶業往生,但是它有條件,最終的一念,最後那一念是清淨的,平常不清淨沒有關係,最後那一念,往生那一念是清淨的,是沒有起心動念,這才能往生。這招難,不簡單!所以一念清淨一念佛,心淨則國土淨。用什麼方法?用阿彌陀佛,方法太高明、太殊勝了。你最後一念肯定有念,你不能無念,起心動念有,起心動念起什麼心?阿彌陀佛,動什麼念?阿彌陀佛。這一招就了不起,這是阿彌陀佛跟其他一切諸佛不一樣的地方,就用名號來接引。

  這個名號了不起,名號是自己的性德。因為這個名號的意思,翻成中國的意思,阿翻作無,彌陀翻作量,佛翻作覺,什麼意思?無量覺。無量覺是我們的真性,無量覺是我們的自體、自性,它跟這個相應。是不是阿彌陀佛這個人來接引我們?不是,是我們的自性。他用自性性德做名號,用這個名號來把我們的性德引起來,最後一念,只要那一念,那一念的時間很短。彌勒菩薩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,其中的一念,最後這一念確確實實是佛。平常念到這種功夫純熟的時候,臨命終時你會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,清清楚楚明明瞭瞭跟大家告別,我到極樂世界去了,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這是我們現前,你只要遇到,你就有這個緣分,只要肯信,只要能解,真正發心,菩提心後面會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簡單的說,就是蕅益大師講的,我真正想生極樂世界,真正想親近阿彌陀佛,我除這一念之外沒有第二念,這就是無上菩提心。所以他前面這個三句,把這一段經文的要義全說出來了,「蓋欲眾生聞名生信,發願求生,悉證無上菩提」,這是淨宗的宗要。

  「《會疏》曰:是則第十八願成就。一部宗歸,唯在於斯。」這一段經文就是淨宗的宗旨,就是淨宗的歸宿,就是淨宗的圓滿成就。「所以者何」?為什麼?這提出一個問話。「雖四十八願皆殊勝,以念佛往生為最要。」四十七願是助緣,第十八願是正說,沒有其他的四十七願,這一願也不能建立,四十七願就是幫助第十八願建立念佛往生淨土。「雖一一成就皆難思」,這個一一就是其他的四十七願,每一願的成就都不可思議,「而此成就為不共」,第十八願十念必生,「故諸佛讚歎」。這個方法引導眾生、引導到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提供一個最好的修學道場,這個太難得。我們凡夫成就之難,確實沒有一個好的修學場所。對於上上根人,那個無所謂,他們有智慧、有定力,能忍受,什麼樣的境界對他來講都是好境界,但是這種根性的人太少太少了。中下根性的人,要沒有一個很好的修學環境,不行,他會退轉,他會墮落,甚至於會造罪業,他把持不住。所以彌陀建立道場不可思議,提供這個環境太難得,方法又太巧妙,真正是有善根福德因緣遇到了,遇到肯定成就,一生圓滿成佛。所以跟諸佛不一樣,不共就是不一樣。感得諸佛讚歎,沒有一尊佛不讚歎。佛心平等,佛心純淨純善。

  「聞彼佛名者,《教行信證》曰」,這是日本的祖師們提出來的。「言聞者,眾生聞佛願生起本末,無有疑心,是曰聞也。」這幾句話,下面就是註解。「眾生」,特別是指六道眾生,「聞佛願」,願是四十八願,就是這個經上的第六品,第六品我們也學得很詳細。「生起本末」,本末怎麼講法?本是佛發心,發的大願。如果說是就事上來講,第十八願是本,其他的四十七願是末。我們也可以這麼說法,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是本,把我們自己的四十八願引導出來是末。我們要學阿彌陀佛,要發四十八願,念一願,我們就發這一願,他是本,我是末,我們的心跟佛是一個心。佛的心我們在前面學過,我也特別強調過,「一切皆成佛」,這是阿彌陀佛的心。真的不是假的,真的希望一切眾生都成佛,跟阿彌陀佛一樣,沒有兩樣。能不能?能,肯定能。為什麼?阿彌陀佛跟我們是一個佛性,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,他能成就,我們怎麼會不能成就?哪有這個道理!所以堅定的信心決定能成,決定能跟阿彌陀佛一樣,而且這個方法,我們從這個方法上得到保證,信心的保證,保證我們的信心,往生極樂世界。你不生到那個地方,沒有那個好的環境,那個很難,雖然有信心,也不行。極樂世界是非去不可,不能等待,愈早愈好。

  到極樂世界,這才能證得究竟圓滿,然後無論是住常寂光,是住實報土,都有能力應付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有緣眾生。什麼叫有緣?於這個法門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、能證,這是有緣。信解行證具足,這是淨宗上上乘當機者。能信能解能行,決定得生。能信能解不能行,那就要靠什麼?我們一般講的,靠他運氣,臨命終時如果遇到助緣,提醒他,幫他助念,也能往生。如果能信能解不能行,臨命終時遇不到這些助緣就不行了,還要繼續搞六道輪迴。我們用這個來看本末,所以這部經就重要了。佛說一切經,度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,而這一部經是普度,什麼根性都度。上上乘人,像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那些人真了不起,他們有能力斷煩惱、破無明,生華藏世界,有這個本事。可是到了華藏世界,沒圓滿,無始無明習氣沒斷,遇到文殊、普賢,導歸極樂。為什麼?到極樂世界去,他那個習氣消得快,無始無明習氣斷得快,在他方諸佛國土,實報土,時間要很久,要很長。所以文殊、普賢把這些人,華藏海會的人統統帶到極樂世界,毘盧遮那佛不生氣,有這個雅量。不會說,我的人,你都全把他帶跑了,這算什麼?成什麼話?不會,毘盧遮那佛歡喜,鼓掌,好事,趕快去。這就是佛佛道同,一切諸佛都是希望眾生早一天成佛。要想早成佛,只有極樂世界,只有跟阿彌陀佛。我們學佛這麼多年,把這樁事情才肯定了,完全肯定,絲毫懷疑都沒有了。無有疑心,這叫聞。這個聞是菩薩三慧,聞慧,聞裡頭必定有思、必定有修。思是什麼?了解,明白了。修是什麼?決定沒有疑心,疑斷了。從斷疑來講叫修,從明瞭來講叫思,從一聽就能相信,就不懷疑,這是聞,聞思修一念圓滿成就。

  「聞名得福,故能生淨信之心。」聽到這一句名號你就得福報了,你不念這個佛號、不聽這個佛號,你沒福,這都是真的。這個福太大了,這個福等虛空法界。為什麼?這個福報能生淨信,你看這還得了!還有能比成佛更大的嗎?沒有了。成佛是什麼?成佛是成就大圓滿,我們平常簡單的講,圓滿的智慧,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沒有不知道的,成就你的德能,自性本具的淨德。我們不說善德,說淨德,清淨之德,為什麼?這德不著相的,也就是說能力,沒有一樣東西你不會的。成就你的相好,相好就是此地講的福報。樣樣都是圓滿的,不是修得的,是性德,自性裡本具的。所以能生淨信之心。「清淨心者,無疑之信心也,又無垢之淨心也。」這是清淨心,裡面沒有夾雜疑惑,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,清淨是沒有染污。什麼是染污?自私自利是染污,名聞利養是染污,五欲六塵是染污,貪瞋痴慢是染污,沒有,統統沒有了。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是染污,全沒有了,所以這叫清淨心。

  「憶念受持」,他從受講起。「受者,信受」,受是接受,佛所說的我明白,我完全接受,接受就幹,接受就變成自己的;「持者,堅持」,保持,不再失掉,這叫受持。現在很多人學佛,信他有,受持他沒有,他沒真幹,如果真幹,他就真的能把世緣放下。要不要保養身體?不要了。你要問他為什麼不要?心淨則國土淨。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,身體是心想的,他身體哪有不健康的道理!不管什麼疾病,信心一起來的時候,病就沒有了,他身體上的五臟六腑、每一個細胞都恢復正常,正常就是健康。病從哪裡來的?貪瞋痴慢疑,從這來的。有這個東西,佛法裡常講四大不調,你病就來了。貪心重,水大就超過、過分;瞋恚心重,熱度就過分。不能不及,也不能過分,要恰到好處,身心就健康。所以真正信佛的人身心健康。

  我看到了,我跟李老師十年,我看到念佛人的身心健康。他的生活非常簡單,不要人照顧,吃飯、洗衣服都自己來。他那個家庭很小,只有十五坪,台灣人講坪數,一坪就是兩張榻榻米,十五坪,三十張榻榻米。一個榻榻米是兩個平方米,三十個榻榻米面積就是六十個平方米,比我們房子小。一個人住,一個人好整理。一個小佛堂,一個儲藏室,一個臥房,一個小客廳。小客廳大概只有我們攝影棚這裡一半大,一生就住那麼個小地方,不改變。自己照顧自己,到九十五歲才接受兩個同學,姐弟兩個人,才接受這兩個同學照顧,鄭勝陽跟他姐姐兩個。說明念佛人身心健康。什麼都用不著信,信阿彌陀佛。這個難信!信了阿彌陀佛,還要去找醫生,找什麼好的藥來補身體,這個就是對於教理懷疑,不是真信。真信什麼都不要了,粗茶淡飯,有也好,沒有也好,那才叫真信。你看釋迦牟尼佛,從十九歲就開始,自己照顧自己,過苦行僧的生活,一直到圓寂,他老人家七十九歲圓寂的。佛菩薩、祖師大德都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,做種種示現,我們看到、聽到這些文字的記載,你要能夠細心去體會,這是我們的好樣子,身教、言教、意教都能夠體會得到。

  「《勝鬘寶窟上》」,上就是上卷,這個經有上下兩卷,「曰:清淨心,淨者信也。」你看看,信他就淨了,我們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我們自己,我們有沒有信?沒有,有幾分,這個淨要百分比,我們有個百分之一、二的信心,沒有到清淨。清淨心現前,那就是圓滿的信心,這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

  我前兩天到台灣去看兩個道場,看了很歡喜。這兩個都是念佛道場,他們正在做三時繫念佛事,有一個道場是租借體育場辦這個活動,我看人數至少會有一、二萬人,規模很大,坐得密密麻麻,好!大家都在念阿彌陀佛,非常難得。再去參觀故宮博物院《龍藏》的展覽,康熙皇帝的,完全用他府庫裡面的錢財造這部《大藏經》,只有一部,手寫的,寫得非常工整,鑲上金箔。這部經聽說用了幾百兩的黃金描在這個經文的旁邊,非常莊嚴,就這一套,國寶。知道過去帝王對於法寶的尊重,我們看到了景仰!但是這部《藏經》是用藏文寫的。中文的《藏經》,乾隆皇帝編的,跟《四庫全書》同時成就的。對於佛教特別尊重,單獨編成的,就是大藏經《龍藏》,其他的儒跟道都合編在《四庫》裡頭,只有佛教沒有匯在《四庫》裡頭,單獨提出來,特別尊重,我們看了很感動。

  又看了一個劉醫生,他們有一些同學在做水實驗,就是日本江本博士做的那一套,他們設立一個實驗室,比東京那個實驗室好,機器設備都非常的新穎。東京的實驗室我去看過兩次,用的機器都比較陳舊,他的顯微鏡只有兩百倍,我前天去參觀,他們的顯微鏡是五百倍,最新的。實驗室規模也比他們大,設備比他們先進,有不少人很細心在那裡研究。江本博士實驗,水能看、能聽、能懂得人的意思。至於它能夠辨別味道嗎?色聲香味觸,來實驗,希望把色聲香味觸統統能夠測驗出來。看這些礦物、植物明顯的見聞覺知,就是精神現象,證明物質跟精神分不開。

  要實驗證明普朗克所說的,物質的基礎是心念,如果心念沒有了,物質就不存在。所以普朗克說,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樣東西,物質從哪裡來的?是心念造成的。心念怎麼造成的?他也說了,跟佛經上所說的相同,佛在三千年前說的,他們最近發現了。的確,先有精神後有物質,但是物質的前面還有一個能量。我們看了他的報告,一看就懂,為什麼?跟佛家講的阿賴耶相同。能量是阿賴耶的業相,受想行識,這是心理現象,科學家稱它為信息,是阿賴耶的轉相,見分,阿賴耶的見分,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,能量是阿賴耶的自證分,我們用這種解釋,學過佛法的人很容易懂,阿賴耶的三細相,也就是阿賴耶的三分,自證分、見分、相分。三細相裡面,像阿賴耶的業相、轉相、境界相,不可思議!佛法現的,現在科學家發現了,證明了,他們用水,也可能會用其他的物質來觀察,在顯微鏡下觀察,給不同的意念,讓它接觸到,讓它看到、聽到,心的意念給它,看它產生的變化。這個實驗很有價值,幫助我們信心,我們對於經典更不會懷疑了,可以通過科學實驗,佛經是禁得起考驗的。無疑的清淨心,無垢的清淨心,清淨心是信,「起淨信之心,又不雜煩惱心,名為淨心」。

  「憶念受持。受者,信受。持者,堅持。憶者,憶佛功德;念者,念佛名號。」憶念受持,憶是想,想佛的本願四十八願,想阿彌陀佛在因地,叫法藏比丘,五劫的修行。修什麼?四十八願,願願兌現,願願真做到。第一願「國無惡道」。他要怎麼做?三惡道是果,有果必有因,阿彌陀佛得用五劫的時間把這個因斷掉,緣斷掉。因,餓鬼道是貪心,地獄道是瞋恚,畜生道是愚痴。換句話說,把貪瞋痴拔除掉,我們一般講叫放下,不但完全斷掉,連習氣都沒有,貪瞋痴的習氣都沒有。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沒有三惡道,不但貪瞋痴拔掉,連帶的,傲慢沒有了,疑惑沒有了,貪瞋痴慢疑都沒有了,也就是一般講的見思煩惱斷盡。花多少時間?五劫,徹底斷乾淨了,他成佛,感得的這個世界有凡聖同居土,只有人天兩道,餓鬼、地獄、畜生、羅剎、修羅全沒有。

  我們想這個功德,想什麼?學習、效法,他能夠斷,我為什麼不能斷?以往我們沒有緣分、沒有聞到佛法不知道,現在知道了,讀到大乘經典明白了,佛能這麼做,我們要向他學習,我們要真幹,他在前面做樣子,我們在後面跟進,他能成就,我們也能成就,又何況他已經把極樂世界造成功了。我們在這個世界修行困難,障緣太多,他希望我們到極樂世界去,我們聽話,我們依教奉行,我們到極樂世界去,天天在他的會下,他給我們做增上緣,我們的成就就得到保證。所以一定要信,要接受,一定要堅持,常常憶佛念佛。大勢至菩薩在《圓通章》上告訴我們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。現前見佛是佛給我們加持,佛給我們安慰,我們的路沒走錯;當來見佛,那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臨終時候佛來接引是現前,往生之後是當來,念佛名號。

  印光大師他老人家一生念佛這個方法,他是計數,他不用念珠。他告訴我們,拿念珠念佛分心,一方面念一方面手在動,分心。他用心默默的計數,只計到十,他念得很慢,我們在錄音帶裡面聽過,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,念六個字;念四個字也可以,四個字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念得清清楚楚。三個清楚最重要,耳朵聽得清清楚楚,注意聽,把這個注意力集中,外面雜念就不會進來,數記得清楚,我這句佛號是十句裡的第幾聲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十句完了就再從第一句,一句到十,就是這樣念法,一直念下去。不要念十一、十二,那個反而不能攝心。這種十念非常攝心。如果初學,十念有困難,念到後面就忘掉,雜念進來了。有雜念,不算,從頭再來起,要用這個方法。那你就用分兩段,一二三四五,這五句,後面六七八九十,要這樣記法。再困難的話,就三三四,分三段,一二三、四五六、七八九十,這樣計,清清楚楚,雜念進不來。胡小林他用這個方法念了四個月,很有效果,以前念佛總是有雜念,現在雜念沒有了,真能攝心,歡喜!胡居士跟他學,念了二、三天,告訴我,有效,真有效。以前她也是頭痛,就是念頭、妄念太多,總是念佛念不好,現在用這個方法,行了。這是印光老法師的方法,他也是給我們示現的,我們現在人業障重,妄念多,環境誘惑力量太大,大概只有用這個方法有效,用其他的方法就難了,大家不妨試試看。胡小林這個光碟,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流通。這是憶佛念佛。

  下面,「歸依者,謂身心歸向,依止不捨。」歸是回頭,依是依靠。中年以上的人都有很深的感觸,人生苦短,依靠誰?靠誰都靠不住,靠自己也靠不住,自己沒有信心。世尊告訴我們,唯有依靠佛陀。世尊教我們依靠這個佛陀是自性佛。這個說起來很抽象,自性佛在哪裡?後面到底下一品有詳細說明。我們達不到這個境界,那我們就依靠阿彌陀佛,這也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。念念歸向阿彌陀佛,我這一生就一個方向、就一個目標,一個方向,西方極樂世界,一個目標,親近阿彌陀佛。沒去之前,《無量壽經》就是阿彌陀佛,讀誦《無量壽經》就是親近阿彌陀佛,念佛要攝心,念經也要攝心,你要不專心,你念經也有雜念。眾生根性不一樣,我們念經攝心比念佛比較容易,念佛就這一句佛號,雜念容易擾亂,可是讀經,一有雜念就念錯了,所以一定要專心。用讀經的方法,我相信特別是知識分子,很管用。世尊當年在世,確確實實他老人家度眾生的對象就是知識分子,四十九年講經教學,他不是搞一個念佛堂大家在一塊共修,不是的,也不是一個禪堂大家同參,不是,他是講堂。所以身心歸向,依止依靠不捨,我們依靠阿彌陀佛,真靠得住。

  「供養者,《玄贊》曰:進財行以為供,有所攝資為養。」這把供養兩個字分開來講,進財這種行為這是供,供給;有所攝資,這個資就是資養,攝受、資養,這是養的意思。「所言財行,指二種供養」,財是「財供養」,指的是「香花、飲食、湯藥、財物、頭目腦髓、大地山河等等器物」。我們講的是物質上的供養,精神上的供養,都包括在財供養裡。第二是「法供養」,法是修行,「如說修行,以為供養」。修行供養重要,佛希望我們成佛,成佛不修行那怎麼行?修行兩個字意思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現在很多人誤會了,修行這個名詞意思搞錯了。修是修正,行是行為,行為有了錯誤,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。行為多,佛經把它用三大類就統轄了。第一個是身的動作,身體的造作,這叫身業的行為。第二個,言語,口業的行為。第三個,起心動念,叫意業的行為,包括分別執著。犯了錯誤,把錯誤修正過來叫修行。所以修行是修正行為,或者我們講修正錯誤的行為。是不是誦經、拜懺?不是,那是一種形式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,這些重要的開示必須要記住。

  三種行為裡面最重要是意業,就是起心動念,意就是思想純正,你的言行哪有不正的道理?所以真正修行,思想擺在第一。這讓我們想到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四十九年講經說法?幫助我們有個正確的思想、有個正常的理念,這個重要。經論就是標準,經律論三藏就是修正身口意的標準。戒律是修正身的標準,經典是修正心的標準,就是意業的標準,經論,戒律是身口,經論是意業,起心動念分別執著,用這個做標準。常常讀誦三藏經典,我們就能掌握到正確的標準,然後守住,決定不違犯。現在學佛難,為什麼?不尊重這個標準,認為這個標準是過時了,是古代的,不合乎現代科學。現在人用科學做標準,不用經論。科學的標準很現實,對我有利的我就去做,對我不利的我就不做,只有自己,不太重視別人。那標準錯了,做錯了自己不知道,自己不知道不要緊,因果知道,因果不饒人。我們要不細心去審查,微密的去觀照,你造作的惡因,惡因是有意無意,不管是有意無意,都要受報!果報現前怎麼辦?

  所以人在這一生當中,得人身,最大的一樁大事,實在說就是修正自己的思想、行為。在這一生當中,要把過去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這些錯誤要懺悔、要修正,這真的是一生最偉大的一樁事,否則的話,這一生白來了。那我們想想,這一生當中,在這個世間,現在大概有六十五到七十億的人口,幾個人在一生當中想到這樁事情?幾個人在這一生當中遇到這麼好的緣分?你要能從這邊細心的去觀察,你才曉得自己是多麼幸運,自己這一生多麼的難得。開經偈上講,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彭際清居士說,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」,我們遇到了,能不珍惜嗎?能不真幹嗎?我們所遇到的,太難了,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,還有比這個事情更重要的嗎?沒有了。世出世間什麼樣的事情,跟念佛往生比,都是叫雞毛蒜皮,都應該放下。

  佛在經上講的,我們相信,深信不疑。《楞嚴經》上告訴我們的,貪婪所感得的是水災,貪心是水;瞋恚是火,火山爆發,地球溫度上升,怎麼來的?脾氣太大;愚痴是風災,颶風、龍捲風,非常可怕;傲慢是地震。懷疑更可怕,懷疑所感得的,大地鬆散,不凝固了,所以山會塌下來,地會沉到海底。這什麼原因?疑惑。堅定的信心,沒有絲毫疑惑,大地堅固。現前許許多多的災變都是前所沒有的,所以我們想一想佛在經上常說的,貪瞋痴慢疑,帶給我們眼前的災變。何況我們現在天天在造業,殺盜淫妄,這還得了嗎?五逆十惡造絕了,對於聖賢教誨、對於佛菩薩不知道打了多少問號在裡頭。現在難,太難太難了。災難能不能免?依照佛經上所講的,能,問題就是你信不信?肯不肯把殺盜淫妄放下?把貪瞋痴慢疑放下?自己得度了,世界有救了。不相信那就沒有法子,找不到第二個辦法。我們在大乘經教上學習六十年了,愈學信心愈足,愈學愈歡喜,愈學道理愈清楚、愈明瞭,深信不疑。更難得的,是近代科學家為我們做了很多證明,證明佛所講的是正確的,跟科學家所發現的相應,增長了我們的信心,也加強了我們發願求生淨土,不再懷疑了,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,徹底放下了。

  我們看下面,法供養,「《彌陀疏鈔》曰:清涼大師云:高齊」,南北朝時候,「大行和尚,宗崇念佛,以四字教詔。謂信憶二字,不離於心。稱敬二字,不離於口。」這四個字重要,要信、要想,常常想佛,想佛的願,想佛的行,想佛的慈悲,想佛的恩德,建造這樣美好的道場,讓我們在這個裡面一生成就,這個恩德太大!怎麼樣報答?我們在裡面成佛就是報答,就是報佛恩,滿他老人家的願望。稱,稱是念,稱念,敬是恭敬,不離於口。這四個字就是本經「憶念受持,歸依供養」之旨。現在學佛真的最難的,這四個字沒做到。信,還是相信名聞利養,相信眼前所得到的受用,他相信這個。極樂世界沒看到,極樂世界經上說那麼多好的,好像這是過去的,這不是現實。你說是未來,未來誰見到?憶佛念佛,他不是這個心,他所憶念的,眼前的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這個不離於心,自私自利不離於口。真的,起心動念,開口就想到,對我有沒有好處?我的利益在哪裡?更甚的是起心動念損人利己,這是今天社會文化的特徵。中國古人教人捨己為人,現代社會教人,從小孩就教利己損人,所以這個社會很難回頭。如果人不覺悟、不回頭,什麼方法都救不了社會,都救不了這個災難。

  「《疏鈔》云:往生淨土,要須有信。千信即千生,萬信即萬生。信佛名字,諸佛即救,諸佛即護。」可是這個信很難,念佛的人很多,真的,信佛的人不多,信了他就真幹,沒有真幹他沒信,古人講的,「口念彌陀心散亂,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他不信。信心真不容易,為什麼不信?他對於事實真相沒有了解,事實真相明白了、清楚了,信心才會生起來。這也就是說明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為我們講經說法,目的在哪裡?第一個目的,幫助我們斷疑生信,只有讓你對事實真相了解、搞清楚了,你的信心才會生起來。有了信心你才發願,才真想學佛,真想成菩薩、成佛,世緣你才肯放下。否則的話,貪戀世緣,追逐世緣,你放不下,那就錯了。

  「萬修萬人去」,善導大師講的,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這個話不是假的。五十年前李老師常常給我們講,他以台中蓮社為例子,台中的蓮友,一萬個念佛人,真正往生只有三個、五個,這他老人家常說的,不成比例。什麼原因?你能說他不信嗎?他也常年聽經,也能言善道,可是對世緣沒放下,所以不能往生。這個地方的信,是信解行證,這提一個字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這個信裡頭有解、有行、有證,他當然往生;如果你有信,解行證都沒有,就不能往生。真正對於《無量壽經》,對於阿彌陀佛,或者是《阿彌陀經》,都行,真信、真理解,真正放下,真正發願求生,「諸佛即救,諸佛即護」。這個諸佛是誰?就是阿彌陀佛。大乘教裡面常常用諸佛來表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是諸佛共同讚歎的、稱讚的,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。

  「心常憶佛」,常常想佛;「口常稱佛」,常常念佛,最好不間斷,不用思考的事情口都可以念佛,如果涉及到思考,你就把佛號放下,專心去處理你的事務,處理完畢之後佛號再提起來,這都叫做淨念相繼;「身常敬佛」,這叫深信。這個地方我們要往深處看,佛告訴我們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是什麼佛?給諸位說,都是阿彌陀佛。我們看見任何一個人,都合掌恭恭敬敬「阿彌陀佛」。這阿彌陀佛是對他,他是阿彌陀佛,不是假的。你也是阿彌陀佛,我也是阿彌陀佛,全是阿彌陀佛的化身。遍法界虛空界,花草樹木、山河大地沒有一個不是阿彌陀佛,每一粒塵沙是阿彌陀佛,你的恭敬心才圓滿的,稱性的,你怎麼會不成佛?你怎麼會不往生?哪有這個道理!認定這個是阿彌陀佛,那個不是的,你還有分別,你還有執著。人人皆是!

  前面我們讀過阿闍王子聽世尊的介紹,介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他們聽的時候很感動,心裡面都在發願,口裡沒說出來,都想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在西方世界成佛,跟阿彌陀佛一樣。他們心裡起念頭,釋迦牟尼佛知道,就給他們授記,給他們印證,這個心願好,一定會達到。佛心清淨,佛心平等,佛心覺而不迷。記住法藏比丘因地上說的話,一切皆成佛,這是佛心。所以我們對一切人的恭敬,對一切眾生的恭敬,就像對阿彌陀佛恭敬一樣,不能有差別。惡人也是一樣,惡人雖然作惡,他將來要受果報,縱然墮阿鼻地獄,將來一樣,離開地獄的時候,他還會修行,還會成佛。罪業再重的人,我們不敢輕視他,我們知道的,一時迷惑,本來是佛,一時迷惑,搞成這個樣子。

  我們要救這個社會,要救這個地球,一定要從穩重當中慢慢轉變,不能有動亂,不能傷害眾生。平穩當中過度是正確的,是最好的。那是什麼?教學,用教學來解決問題。過去我們在湯池做了三年的實驗,成功了,人是教得好的,佛是教出來的,菩薩是教出來的,聖賢也是教出來的,無惡不作的人也是教出來的,看你怎麼個教法。今天社會問題,大家知道了,今天社會教什麼?今天社會最大的教育,影響力最深的、最廣的教育是什麼?電視、網路,任何國家的教育都比不上它。它教什麼?它教你殺盜淫妄,它演出來的是暴力、色情,所以現在全世界的人都學會了,這個事情嚴重。

  我說到這個地方,我們想到方東美先生曾經說過一段話,對教育部幾位官員,他們去訪問方先生,大陸上那個時候正是在搞文化大革命,破四舊,台灣政府在搞復興中華文化,提出這個口號,沒做。教育部有三位官員訪問方老師,那一天我在,他們問方老師,用什麼方法來落實?方老師說,把台灣的報紙、雜誌停刊,電視廣播統統停辦。官員都嚇呆了,他說這不行,做不到!老師說,這些東西天天在破壞中國傳統文化,只要有它,復興做不到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,這個傷害的力量太大太大了。今天社會動亂,地球災變,真正的原因是這個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